寫心得體會可以梳理思路,加深對學習或者工作內容的理解和記憶。接下來是一些關于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心得體會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學習。
經典三字經讀書心得體會(優秀19篇)篇一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歷史文明送給每個中國人的遺產。它短小的篇幅,蘊含著許多深刻的道理,膾炙人口、廣為流傳。它深深地吸引我,這不止是它生動有趣的人物歷史故事,還有它本身富有的內涵。三字一句,兩字一韻,不禁使人讀起來瑯瑯上口。在生活中,每一個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無可否認,《三字經》的確是一個人人生路上的良師諍友。不論是在道德、歷史、地理……文化上內外都會受益非淺。雖然,在這本書上,不免有些封建色彩,但這些不足之處,不正是要我們這些現代化開放意識的中國人去改變、探索嗎?每看一篇,我都會被陶醉在經文的韻律和生動的故事中。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秦始皇——嬴政。嬴政,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但在許多人心中他同時也是個暴君。可我覺得他只不過是一個順應了“弱肉強食,勝者王,敗者寇”的生活邏輯的人物。他為了統一中國,加強訓練精兵。雖然,每一個訓練,對于士兵來說都是一次生死決擇,但這么殘酷的訓練卻為日后,統一中國做了奠基。統一中國后,他雖然殘暴,但從此國泰民安。我們現在身處這個美好的社會主義,不是要感謝秦始皇嗎?中國古代文明所做的切是無可抹滅的,這為中國古文明也留下了光輝的一頁。《三字經》,深遠而持久地影響著每個中華兒女,中華民族的美德鑄造了它,讓我們繼承這些美德,發揚它吧!
《三字經》運用事理并舉的方法,以大量典故、故事,蘊含了我們古代人倫道德的許多精華,闡述了豐富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倡導尊敬師長,寬厚待人的,有頌揚勤勞節儉,清正廉潔白,有勸誡謹慎持身,悔過改錯的,有愛國愛民,弘揚正氣的,有激勵立志勤學,發憤圖強的,可以說這些內容包含了我們生活的諸多方面。經典詩文感人肺腑,中華美德動人心玄,《三字經》就是教我們在現代生活中怎樣對待人與事,如何找到人生的坐標,如何培養道德情操的。
“頭懸梁,錐刺骨。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這是《三字經》中兩則多么激勵人勤奮學習,發憤圖強的典故呀。當我讀到這兩句時不禁感慨萬千,在現在的社會,大多數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中的小皇帝,家庭條件優越,不愁吃穿,整天就沉迷網絡游戲、電視,很多的孩子都成了熒屏兒童。現在的孩子很難理解典故中古人那奮發學習的決心。因此,作為教師的我們,任重而道遠,在教學中,充分利用經典詩文中的故事來教育學生,還應該在經典詩文典故的基礎上予以拓展,結合學生的實際,結合現代生活的實際,去教育學生,去塑造他們的靈魂,為孩子的終身打下做人成才的良好基礎。
三字經里一個個榜樣十分明確地告戒我們:向他們學習,就能有所作為。我們要教育學生把榜樣作為模仿的對象,以榜樣的行為規范自己的舉手投足。
經典三字經讀書心得體會(優秀19篇)篇二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的兒童識字課本,是中國傳統的兒童啟蒙讀物,成書大約在九百多年前的宋朝。《三字經》一經問世,即廣為流傳,實際上成為全國通用的兒童教材,在和《百家姓》、《千字文》合稱的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經》被尊稱為經。三字經植根于傳統文化,以中國歷史為素材,講述了學習和教育的重要性。今天學習《三字經》對于我們來說同樣有著重要的意義,即學知識之前必先學道理。反映在今天的'學習中,成績固然重要,德育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三字經》采用敘事和論理并舉的方法,運用大量的歷史典故,蘊涵了我國古代人倫道德的許多精華,是一本學習中華文化不可多得的書。這本讀物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韻文極易成誦,內容包含了教育、歷史、天文、地物、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傳說,廣泛深動而又言簡意賅。
讀了《三字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進一步加深了,進行中國經典文化的教育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養,弘揚正氣,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我覺得讀《三字經》、習《三字經》,把《三字經》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課堂中是非常有意義的,它既是民族知識的傳承、又是民族精神的發揚。
經典三字經讀書心得體會(優秀19篇)篇三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在耳畔繚繞,《三字經》至今仍被人們流傳誦讀。出于好奇,我拾起這本書看了看,想不到,還真得益不小呢!
《三字經》講述了許多動人的故事:如“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告訴我黃香九歲就懂得孝順父親,夏天為父親驅趕蚊子,冬天為父親焐暖被褥,這樣的孝行應該發揚光大。是的,我們要發揚這種孝行,要光大這種孝心,讓其生生不息,永不磨滅。這個如此孝順的黃香,不正是我學習的好榜樣嗎?又如“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讓我知道孔融四歲時就能把大梨讓給兄長。做弟妹的應該尊重哥哥姐姐,這是從小就應當明白的道理。瞧,如此小小年紀就這般懂事明理,我自愧不如,該好好反省檢點自己呀!再如“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彼雖幼身已仕爾幼學勉而致有為者亦若是”使我明白唐朝的劉晏剛七歲就能吟詩作文受到皇帝的.贊賞,被稱為神童,并授予正字的官職。他年紀雖小,卻身居高位,你們這些讀書的孩子,只要刻苦學習也能取得這樣的成就。有所成就的人,也都是像上面所列舉的古人一樣勤奮好學的呀。與其對照,這些年,我的學業好嗎?不見得。所以,我要向劉晏學習,要勤奮好學,將來能夠有所建樹。
經典三字經讀書心得體會(優秀19篇)篇四
你明白《三字經》是什么樣的書嗎?它在中國家喻戶曉。古人的第一本書是《三字經》。這本書經歷了許多滄桑。它是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始終堅持世界之巔,歷史悠久。
《三字經》是以兒童啟蒙書籍為代表的最典型的作品。這本書最大的特點是它的意思很容易理解,有些人也把它寫成一首歌,讓美麗的旋律凈化心靈。這本書告訴我們很多關于歷史、天文學、地理學、道德和其他知識的知識,就是所謂的古人說:熟悉三字經典,你可以了解世界,通過圣人的禮物。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香九齡,能溫席;孝順親人,當之執。它的意思是:東漢時有一個叫黃香的人,從小就很孝順。他九歲的.時候,經常在父親冬天睡覺前躺在冰冷的床上,溫暖被子,讓父親睡覺。夏天,他先用扇子涼席子扇,然后請父親休息。讀到那里,我羞愧地想:與黃翔相比,天地真的很不一樣。在我的生活中,當我放學回家時,我坐在沙發上看電視,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我從來沒有想過為父母分擔一些家務。爸爸媽媽平時要上班,照顧我一絲不茍,多辛苦啊!我記得有一次,我媽剛下班回來,讓我把筷子拿到客桌上。我靠在紅木椅上,大聲喊道:你自己,大結局。說完,又靠在椅子上看電視。吃飯的時候,媽媽沒有幫我拿碗筷,我也無能為力。
《三字經》的經典句子蘊含著古人智慧的結晶和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顆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
經典三字經讀書心得體會(優秀19篇)篇五
寒假期間,我重新讀了《三字經》這本書。爸爸說,《三字經》是我國的文化經典和精髓,閱讀它可以學習古文化,增長知識,增加涵養,從中汲取智慧。
《三字經》自南宋以來,已有七百多年歷史,是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不可多得的的兒童啟蒙讀物,共一千多字,可謂家喻戶曉,膾炙人口。《三字經》只用三個字,就讓我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書中的每個故事、每一句話都深深地吸引著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這是我閱讀《三字經》里的幾句話。這幾句講的非常好,它告訴我一個深刻的道理:如果管教孩子管教得不好,是父母的過錯。老師如果教書不嚴厲,那是老師的懶惰。小時候不學習,將來長大想學也不行了。所以我深深感受到: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學習,長大后回報自己的父母與老師。
特別是讀到:“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時。”我真的很感動,黃香九歲時,就懂得孝順父親,夏天為父親搖扇子,冬天給父親暖被子。而現在的我們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嬌生慣養,自以為是。所以我們更要好好學習黃香的高尚品德,要孝順父母,尊敬長輩。
學習他們克服困難、勤奮學習的精神,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經典三字經讀書心得體會(優秀19篇)篇六
作為一本十分著名的傳統經典,在中國古代教育中,三字經是許多學童最早學習的讀本,它簡短精煉、內容通俗易懂。讀完三字經,我深深感覺到,我們的祖先是多么聰明而智慧的一群人。覺得三字經經典永流傳,原因在于它的簡單易記、道理通俗易懂,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人們習慣了功夫善于思考。在讀三字經的過程中,不僅讓我擁有更多的知識與歷史,也增添了內心的力量與勇氣。
第一段:讀三字經,讓我擁有扎實的基礎。
三字經最大的好處是“通俗易懂”,在讀完三字經之后,我對于紅樓夢、西游記等傳統名著都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對很多經典的典故有了初步的認識。三字經為我們學習其他知識打下了堅實基礎,如果人的基礎不牢,經受起風浪的能力就必然會削弱。在接下來的學習道路上,我相信我的知識儲備可以更加充足。
第二段:讀三字經,讓我懂得了做人處世。
三字經的內容通俗易懂,其中蘊涵了許多的道理和誡別,能給人帶來很多的啟示。例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便是教育我們要好好掌握自己的道德規范、做人的準則。另外,“立身以正、執禮節、去浮華、務實效”,這讓我意識到了做人處世的基本準則,并且懂得了要平凡、務實以及誠實,對自己、對人、對事都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第三段:讀三字經,讓我懂得了踏實與堅持。
在三字經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是它的最后一句話。人要依照大自然的法則去生存,固執己見不等于有道理,要與自然協調相處,對整個社會,對自然萬物秩序,保持一種謙遜的態度。這種態度與做人處世中的謙和、勤奮也自然而然地聯系到了一起。三字經告訴我們,只有踏實、堅持,方可成大器,這是一個古老而又至理名言。
第四段:讀三字經,讓我了解紅白喜事文化。
三字經中還涵蓋了一些重要的傳統文化,像銀字塔、華蓋、忠烈文化等等,在這些文化中,能夠看出儒家文化的內核。讀完三字經,我學到了不少的文化常識,并知道了很多古代禮儀文化和人們的風俗習慣,加深了我對紅白喜事文化的了解和理解。這些文化遺產,不僅推動了國家文化的進步和流變,也成就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第五段:讀三字經,讓我有了新的目標和動力。
讀完三字經之后,我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三字經提醒我必須保持清醒、堅定和自省,時刻關注自己的成長,保持學習的姿態和熱情。同時,我也深感學習的過程是艱辛的,必須勇敢面對挑戰,才能打破自己的局限,實現個人和社會的全面進步。砥礪前行,不斷進步,才是一個人最根本的目標。
在總結之余,三字經透露出的人生哲理,總是豐富多樣、令人耳目一新。追求成長和進步,不斷嘗試,付出以身心為代價,積極心態良好,這是我從中受到的最大啟示。歷經風雨的三字經,不僅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本智慧的語言、一本我們遺失的靈魂之書。做好時間的規劃,克服困境和挫折,向著自己的夢想勇往直前,才是每一個讀者心底最深的信仰。感恩那些傳授給我們智慧和良知的人,愿我們一起張開羽翼,展翅翱翔。
經典三字經讀書心得體會(優秀19篇)篇七
最喜歡讀《三字經》了!里面有許多精彩的內容,它使我懂得了許多知識,明白了許多道理。
當我讀到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時,我想:一塊剛剛掘出的玉,要經過工匠的精雕細琢,才能成為一件精美的玉器。我們人也是這樣,要經過很長時間的磨煉、讀書,持之以恒,才能成功。
當我讀到了“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時,這句話也讓我深思:努力讀書才能獲得成果,如果不讀書的話是獲得不了知識的。
本來我對歷史上的朝代是一無所知的,我看了“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清太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讓我知道了中國的歷史發展。
《三字經》雖然只有一千多字,但讀了它讓我懂得了很多知識和做人的道理。
經典三字經讀書心得體會(優秀19篇)篇八
作為中國經典的兒童讀本,《三字經》廣為流傳,被譽為儒家經典之一。從小,我就跟隨父母學習《三字經》,但一直只是在被家長念給我聽,我并沒有真正理解其中的深意。近日,我重新拾起《三字經》,并仔細研讀,真正感受到其中所蘊含的重要道理。
第一段:人生路途苦短,但要利用好光陰。
《三字經》開篇便說“人之初,性本善”,提出人性善的理念。同時,還提到了“幼而學,壯而行,上致中和,下應水土”的觀點,意思是說應該從小學習,到了長大成人后,要在實踐中深化對中和思想的理解。這段話教導我要充分利用時間,不斷學習和實踐,變得更加完美,同時也要輔導跟隨自己成長的人,幫他們成為更好的人。
第二段:人生當中不可缺少的道德準則。
《三字經》以“人”為主旨,它是一本很好的道德讀本,里面總結了人類社會幾千年的生活經驗和道德準則。對于一個人來說,自律和誠實是至關重要的,這也是《三字經》中一直強調的。這段話讓我深思人生并非只有金錢和物質,誠實、友善、尊重和人際關系也是同等重要的因素,而要達到這樣的境界,自律和自我約束是必備的品質。
第三段:要明白不斷升級的“學習”概念。
《三字經》不僅記錄了中華5000年的道德準則,也深刻闡述了中華文化的精髓。其中關于學習的“勤而行,不舍晝夜”的觀點,提醒我們要不斷學習,才能更好地明白人生的真諦。在不斷提升自我的過程中,要常懷感恩之心,并用所學知識來造福人類。
第四段:敬畏生命,珍惜每一個機會。
在《三字經》里,其對于生命的敬重和珍惜體現的淋漓盡致。它“人之死也,天命也”,而“天之道也,損有余而補不足”。這段話從天道的角度向我們闡述人生的短暫和珍惜每一時刻,讓我明白每一改變都將影響自己和周圍人的生命,要珍惜自己的健康,并努力去幫助別人。
第五段:人生本質是對美的探尋和追求。
《三字經》教會我們如何尋找和欣賞生命美麗的事物,從天、地、人、自然、德行五個方面去探尋美。這段話告訴我們,生命的意義也在于尋找自己的美,去欣賞他人的美,用美來弘揚真、善、美的信念。(這里需要一個結尾概括)。
總之,《三字經》里面所涵蓋的人生哲學,不僅是千百年來中華文化的集酷,更是值得我們一生去思考的參照。我從中領悟到,一個人要成為真正的健全人,必須通過不斷學習與修行達到完善自我的目標,并把學到的一切有益的知識和經驗分享給有需要的人。
經典三字經讀書心得體會(優秀19篇)篇九
《三字經》我們班幾乎每個人都有,也都讀過,但真正了解它很不容易。可以說它是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一本書。上學期老師讓我們背《三字經》,我時常坐在院子里,手捧著《三字經》,念念有詞地吟誦:“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覺得《三字經》易記易讀,秀色可餐,白紙黑字,三言韻語像一條清澈的小溪,潺潺流進我純真的心田。在朗朗的讀書聲中領略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體會做人做事的道理,學習立身處世,接人待物的準則。
《三字經》共一千多字,中華歷史及道德觀都濃縮在這一千多字中了。確切說它是一部百科全書,走進《三字經》,就像漫步在中國歷史長廊中,中華五千年,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既有王道霸業,文治武功,又有血雨腥風,悲涼殺戮,強盛輝煌使人驕傲振奮,朝代敗落使人漢顏痛惜。我們應學習歷史,立足現在,古為今用。
《三字經》是國學之經典,中華文化之偉大盡展其中,中華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一朵耀眼的奇葩。獨具魅力而又璀璨奪目,而《三字經》不愧為華文化中一顆最耀眼的珍珠;如果說中華文化是一片茫茫大海,而《三字經》便是幾千年沉入海底的一艘船,里面是一些數不清的財富。
誦讀、欣賞、回味、咀嚼,最沁人心脾的是《三字經》蘊含的思想、馨香。影響最深的是最后一句話“人遺之,金滿贏。我教子,唯一經。”知識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做父母的再有錢,如果子孫不求上進,又有什么用呢?經中自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這才是取之不竭的財富。
《三字經》是我人生路上的良師益友,因為它博大精深,我不敢說已經讀懂它,我會一直堅持研讀《三字經》,一點一滴地通透其靈魂,是我的靈魂芳香怡人。
經典三字經讀書心得體會(優秀19篇)篇十
讀《三字經》有感《三字經》這本古代歷史書,相信大家都看過吧!這本書的每一個字都蘊藏著一個深刻的道理。讀完三字經后,還要透徹理解它們的意思,這樣才能做到十全十美哦!
《三字經》的每一行字,都在講述著一個個人生的哲理。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那樣,意思就是不能浪費光陰,要好好學習,將來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才。而“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的意思就是要逐步做事,一步一步來。什么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這樣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三字經》歷史悠久,是由一件件民間傳說,融入到一個個字中的。別看這小小的.一個字,它里邊可有一個個好聽的故事呢!像“日春夏,日秋冬,此四時,運不窮。”那樣,講述的是一個美麗的故事。
在以前,有一個女神。一天,他的兒子被冥王抓走了,冥王只能讓他一年回去兩次,回去的時候,萬物復蘇,而沒回去的時候,將寒冷無比。所以,導致出了春,夏,秋,冬這四個季節。
《三字經》里,還有許許多多這樣好聽的故事呢!這真的是一本好書呀!希望同學們在空余的時間里,好好的看看這本書,在這本書里會學到好多的知識呢!
經典三字經讀書心得體會(優秀19篇)篇十一
《三字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經典讀物,它簡單易懂卻富有哲理,涵蓋了人生最基本的道德觀念和道德準則。作為一位普通學生,我在讀完《三字經》后深受啟迪。
二、學會尊重、孝順和學習。
《三字經》中最早提到的便是尊重與孝順。通過許多寓言故事和道理,我明白了尊重和孝順是做人的最基本準則,乃至取得人際關系里的下一步成長的關鍵。在這本書中,我也學習到了許多知識和智慧,它們為我的成長和生活獻上了許多寶藏。例如,在書中,我發現人類的智慧和技能可以解決各種問題,而這些寶藏會為我的人生選擇和決策提供指導和支持。
三、培養公正、誠信和慷慨。
在《三字經》中,許多寓言故事告訴我們公正、誠信和慷慨是做人的必不可少要素。我意識到,身體、思想和靈魂的健康都需要這些要素的支持。例如,公正的行為可以推動團隊和社會的和諧,誠信的道德可以確保互相信任和合作。而當我們學會慷慨施舍時,我們就可以變得更加善良和仁慈,同樣可以創造出和諧社會和平的生活方式。
四、追求真理和尊重生命。
《三字經》中也教給我們追求真理和尊重生命的重要性。真理可以讓我們變得更加深刻和細致的思考人生和世界,同時也能夠逐漸地認識到自己和他人的弱點和優點。另一方面,尊重生命是一種基本的道德觀念,它告訴我們要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所以,在這本《三字經》里,我對人生有了更加深刻和清晰的認識。
五、總結。
《三字經》是我們學習和生活不可缺少的經典讀物。它不僅為我們的人生提供了寶藏和智慧,還培養了我們的基本道德觀念和人格特征,讓我們成為更加完整、真實、深刻和細致的人。我將繼續抱著這些沒有窮盡的知識和智慧積極地學習、生活。
經典三字經讀書心得體會(優秀19篇)篇十二
《三字經》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的精華,也是我們中國人的國學。《三字經》三個字為一句話,一段共有四句。《三字經》主要是寫人的善、惡、學、孝、禮、儀,它是一本很有教育好處的書,它教育我們要愛國愛校,親師愛友,勤于讀書……它教會我們太多做人的道理。
《三字經》最經典的臺詞:“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幾句連幼兒園的小朋友都明白。意思是:人生下來,天性都是好的,只是之后由于各人所處的環境不同,所構成的生活習慣不同,才使人們的性格不同。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它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所以我們從小就要好好學習,區分善惡,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個性是讀到:“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時。”我真的很感動,黃香九歲時,就懂得孝順父親,夏天為父親搖扇子,冬天給父親暖被子。孔融四歲時就懂得把大個兒的梨讓給哥哥吃,自己就吃小的。而此刻的我們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嬌生慣養,自以為是。所以我們更要好好學習黃香和孔融的高尚品德,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
書中的:“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讓我明白了小時候不好好學習是不就應的,那樣老的時候就不會有所作為。俗話說的好:“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使我明白了玉不經過雕刻就不能成為有用的器皿。人如果不學習,就不會明白做人的道理。
讀了《三字經》里一個又一個感人的故事,讓我感悟到了其中的含義和道理,也堅定了自己的學習態度。我要努力學習,天天向上,將來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經典三字經讀書心得體會(優秀19篇)篇十三
啟示:人生下來原本都是一樣,但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所以,人從小就要好好學習,區分善惡,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譯文】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長過程中,后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啟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頭等重要的大事。要想使孩子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必須時刻注意對孩子的教育,專心一致,時時不能放松。
【譯文】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為了使人不變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專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啟示:孟子所以能夠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大學問家,是和母親的嚴格教育分不開的。做為孩子,要理解這種要求,是為了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才。
【譯文】戰國時,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機的布來教子。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啟示:僅僅教育,而沒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好的方法就是嚴格而有道理。竇燕山能夠使五個兒子和睦相處,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學業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開的。
【譯文】五代時,燕山人竇禹鈞教育兒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同時科舉成名。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啟示:嚴師出高徒,嚴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徑。對孩子的嚴格要求雖然是做父母和老師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應該理解父母和老師的苦心,才能自覺嚴格要求自己。
【譯文】僅僅是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親的過錯。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啟示:一個人不趁年少時用功學習,長大后總是要后悔的。每位小朋友都記住這樣一句話:“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要趁視自己生命的黃金時刻。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啟示:一個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樣,玉在沒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頭沒有區別,人也是一樣,只有經過刻苦磨練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譯文】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啟示:學會親近好的老師、好的朋友,并從他們身上學到許多有益的經驗和知識。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能不斷地豐富自己的頭腦。
【譯文】做兒女的,從小時候就要親近老師和朋友,以便從他們那里學習到許多為人處事的禮節和知識。
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
啟示: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孝敬父母,這是做人的準則。要知道父母的甘苦,才能孝順父母,并激勵自己刻苦學習。
【譯文】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這是每個孝順父母的人都應該實行和效仿的。
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
啟示:從尊敬友愛兄長開始,培養自己的愛心。要以友善的態度對待他人,就不應該計較個人得失,才會受到別人的尊敬和歡迎,也才會感受到他的溫暖。
【譯文】漢代人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尊敬和友愛兄長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
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
啟示: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是做人的基礎;能文會算是做人的本錢。要做一個德才兼備的人,就必須這從兩點做起。
【譯文】一個人首先要學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愛的道理,接下來是學習看到和聽到的知識。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術和高深的數學,以及認識文字,閱讀文學。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啟示:一到十看來很簡單,但變化起來卻無窮盡,算術這門學問越來越深奧了。幾乎各個科學門類都離不開數學,所以必須認真地從簡單的數目學起,為將來學習其他知識打好基礎。
【譯文】我國采用十進位算術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數字,然后十個十是一百,十個一百是一千,十個一千是一萬……一直變化下去。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啟示:人類只有認識世界,才能改造世界。世界太大了。天空中的星辰以及雷、電、風、雨,大地的山川河流、花草樹木、魚蟲百獸,而人又是萬物之靈。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運用掌握的知識去改造世界。
【譯文】還應該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識,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個方面。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陽、月亮、星星。
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
啟示:要使人與人之間有一個良好和諧的關系,每個人都要認清自己的地位,人人從我做起,才能天下安寧,人類永遠和平。
【譯文】什么是“三綱”呢?三綱是人與人之間關系應該遵守的三個行為準則,就是君王與臣子的言行要合乎義理,父母子女之間相親相愛,夫妻之間和順相處。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
啟示:春、夏、秋、冬是因為地球在繞著太陽運轉時,有時面向太陽、有時背向太陽、有時斜向太陽,因此有了溫度不一樣的四季變化。
【譯文】再讓我們看一看四周環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這四時季節不斷變化,春去夏來,秋去冬來,如此循環往復,永不停止。
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
啟示:我們的祖先最早用鐵發明了“羅盤”,也就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從而使確定方位變得十分簡便,尤其在航海中指南針的作用太大了。在我們人類生活中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譯文】說到東、南、西、北,這叫作“四方”,是指各個方向的位置。這四個方位,必須有個中央位置對應,才能把各個方位定出來。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
啟示:“五行”學說包括很深的哲學道理,非常復雜、我們只要知道一些就行了。
【譯文】至于說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這是中國古代用來指宇宙各種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據一、二、三、四、五這五個數字和組合變化而產生的。
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啟示:和“五行”一樣,天干、地支在古代人的生活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但今天,人們除了十二支的生肖記年外,記時已多不用了。
【譯文】“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記時的標記。
曰黃道日所躔曰赤道當中權。
啟示:地球在不斷自轉運動中,同時繞著太陽轉動,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而太陽系又繞著銀河系轉,而銀河系只是宇宙的一個小點點,天地之大實在是不可想象的。
【譯文】地球圍繞太陽運轉,而太陽又圍繞著銀河系中心運轉。太陽運行的軌道叫“黃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條假想的與地軸垂直的大圓圈,這就是赤道。
北赤道下溫暖極我中華在東北。
啟示:我們國家所處的位置在整個地球的東北邊,由于面積遼闊,熱帶、溫帶、寒帶三個溫帶都有。地大物博、歷史悠久,是有五十六個民族的國家。
【譯文】在赤道地區,溫度最高,氣候特別炎熱,從赤道向南北兩個。
方向,氣溫逐漸變低。我們國家是地處地球的東北邊。
曰江河曰淮濟此四瀆水之紀。
啟示:長江是我國最長的河流,全長五千多公里。我國最聞名的河流是黃河,她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五千年文明的發源地。
【譯文】中國是個地大物博的國家,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長江、黃河、淮河和濟水,這四條大河是中國河流的代表。
曰岱華蒿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啟示:現在我們都知道,我國境內的喜瑪拉亞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號稱世界的屋脊。中國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國,每座山都有著許多美麗的神話和傳說。
譯文】中國的五大名山,稱為“五岳”,就是東岳泰山、西岳華山、中岳蒿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這五座山是中國大山的代表。
曰士農曰工商此四民國之良。
啟示:由于社會的發展,今天人民的職業已經不僅僅是這四種了。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不管從事什么職業,只要對社會有好處,都是光榮的。
【譯文】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知識分子、農民、工人和商人,是國家不可缺少的棟梁,稱為四民,這是社會重要的組成部分。
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啟示:五千年的中國文明史,有多少仁義之士用他們的生命和熱血,譜寫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業跡。這些人實在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譯文】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義、禮、智、信這五種不變的法則做為處事做人的標準,社會就會永保祥和,所以每個人都應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陸。
啟示:人類所食用的“五谷雜糧”就屬于植物。人類的生存有賴于大自然。我們應該了解它們,掌握這些知識,以便為人類服務。
【譯文】除了人類,在地球上還有花草樹木,這些屬于植物,在陸地上和水里到處都有。
有蟲魚有鳥獸此動物能飛走。
啟示:無論大自然中的植物還是動物,都是人類永恒的財產,我們要愛護周圍的環境,保護好我們生存的環境。
【譯文】蟲、魚、鳥、獸屬于動物,這些動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飛,有的能在陸地上走,有的能在水里游。
稻梁菽麥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啟示:人要吃飯就得耕耘播種。當我們吃到香噴噴的飯菜時,千萬不要忘了辛勤耕種的農民。“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要知道愛惜每一粒糧食。
【譯文】人類生活中的主食有的來自植物,像稻子、小麥、豆類、玉米和高梁,這些是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啟示:人類真不愧萬物之靈,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把有些野生的動物,通過馴服和人工喂養成為人類的工具和食品。
【譯文】在動物中有馬、牛、羊、雞、狗和豬,這叫六畜。這些動物和六谷一樣本來都是野生的。后來被人們漸漸馴化后,才成為人類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俱。
啟示:七情是人生來具有的,誰也不可能抹煞它,但做為一個有志者,是決不能被感情牽著走的。人的感情是非常復雜的,要學會妥善處理自己的感情,才能活的安樂而有意義。
【譯文】高興叫作喜,生氣叫作哀,害怕叫作懼,心里喜歡叫愛,討厭叫惡,內心很貪戀叫作欲,合起來叫七情。這是人生下來就有的七種感情。
青赤黃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識。
啟示:用色彩學的標準解釋,色彩的由黃、紅、藍三個原色和橙、綠、紫三個間色組成。五色是我國傳統的名稱,如黃色已成為我們的民族色彩,據說太陽升起的第一道顏色是黃色,所以黃色代表東方。
【譯文】青色、黃色、赤色、黑色和白色,這是我國古代傳統的五種顏色,是人們的肉眼能夠識別的。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啟示:我們的嘴巴之所以能分辯出酸、甜、苦、辣、咸,是由于人的舌頭上有許多叫味蕾的粒狀組織。人身體的結構非常復雜,認清自我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譯文】在我們平時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辯出來的,有酸、甜、苦、辣和咸,這五種味道。
經典三字經讀書心得體會(優秀19篇)篇十四
《三字經誦讀與解析》所采用的底本是清王相的增補本。王應麟所處的年代為南宋末元初,不可能去概述元代以后的歷史,王相和賀興思是清初和清中期的人,他們概述清朝的歷史也僅限于清初。清末民初的思想家章太炎所增補的《三字經》補齊了清朝的歷史概述,去掉了“清太祖,膺景命。
內容簡介。
《三字經誦讀與解析》所采用的底本是清王相的增補本。王應麟所處的年代為南宋末元初,不可能去概述元代以后的歷史,王相和賀興思是清初和清中期的人,他們概述清朝的歷史也僅限于清初。清末民初的思想家章太炎所增補的《三字經》補齊了清朝的歷史概述,去掉了“清太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這一句,而改為“清順治,據神京,至十傳,宣統遜。舉總統,共和成,復漢土,民國興。”在章太炎看來,努爾哈赤建立的只是后金政權,當時的清王朝尚未建立,所以把入主中原的清世祖順治皇帝確定為清朝的第一位皇帝,而沒有列入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王朝的真正建立者皇太極,故稱十傳。事實上,清王朝建立后,追封后金的第一位君主努爾哈赤為清太祖,追封后金第二代君主,清王朝的創建者皇太極為清太宗。加上這二位皇帝,清王朝共有十二位皇帝。這種說法已被世人廣泛接受。現在各出版社所采用的版本,大多以清王相的版本為依據,也是出于這一原因。清王朝從努爾哈赤16建立后金政權始,到19宣統皇帝退位止,統治時間長達295年。從清兵1644年入關起,統治中原267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我國歷代紀元表》即是這樣記載的.。清王朝滅亡后,于19建立了中華民國,至1949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推翻。中華民國的統治時間為38年。
經典三字經讀書心得體會(優秀19篇)篇十五
《三字經》列舉了大量典故、故事,向我們闡述了豐富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倡導尊敬師長,寬厚待人的,有頌揚勤勞節儉,清正廉潔白,有勸誡謹慎持身,悔過改錯的,有愛國愛民,弘揚正氣的,有激勵立志勤學,發憤圖強的,這些內容包含了我們生活的諸多方面。
“頭懸梁,錐刺骨。”這是《三字經》中激勵人勤奮學習,發憤圖強的典故呀。作為教師的我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經典詩文中的故事來教育學生,還應該在經典詩文典故的基礎上予以拓展,結合學生的實際,結合現代生活的實際,去教育學生,去塑造他們的靈魂,為孩子的終身打下做人成才的良好基礎。
《三字經》里有一句:“能溫席,小黃香,愛父母,意深長。”其中提到的小黃香是漢代一位孝敬長輩而名留千古的好兒童,小黃香不僅以孝心聞名,而且刻苦勤奮,博學多才.我們現在的許多同學家境優越,整天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生活,卻不知知恩圖報,孝敬父母,有的還對父母大吵大鬧,整天這個不滿意,那個不順心,不是把心思用在學習,而是好逸惡勞,學習不努力,喜歡趕時髦,比吃穿。我們要對學生進行愛的教育。可以說,父母為養育自己的兒女付出了畢生的心血。這種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間最偉大的力量。教育學生學會愛自己的父母,只有愛自己的父母才能愛他人,愛集體,將來長大才會愛社會,愛祖國。教育學生現在力所能及的幫助父母做些家務活,聽父母的話,長大后不僅要很好地承擔對父母應盡的贍養義務,滿足父母的物質生活,而且要盡心盡力滿足父母的精神生活,抽時間多陪父母聊聊天、說說心里話,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列寧說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三字經中的榜樣比比皆是,從“溫席的黃香”到“讓梨的孔融”,從“八旬梁灝大廷奪魁”到“天才少年祖瑩、李泌”,這些榜樣都十分明確地告戒我們:向他們學習,就能有所作為。我們要教育學生把榜樣作為模仿的對象,以榜樣的行為規范自己的舉手投足。
經典三字經讀書心得體會(優秀19篇)篇十六
《三字經》這代歷史書,相信大家都看過吧,《三字經》可是一本悠久的古代書啊!它的每一個字,都蘊藏著一個深刻的道理。讀完三字經后,還要透徹理解它們的意思,這樣才能做到十全十美哦!
三字經的每一個,每一行字,都在講述著一個個人生的哲理。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那樣,意思就是不能浪費光陰,要好好學習,將來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而“一而十,十而白,百而千,千而萬”的意思,就是要逐步做事,一步一步來。
三字經歷史悠久,是由一件件民間傳說融入到一個個字中的。別看這小小的一個字,它里面可有一個個故事呢!像“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那樣,講述的是一個美麗的故事呢!
在以前,有一個女神。一天,她的兒子被冥王抓走了,冥王對她說,只要她的兒子不吃地獄里的東西,他就還給她,可是,他的兒子只是吃了一個果子。從此,冥王只能讓他一年回去倆次,回去的時候,萬物復蘇,而沒回去的時候,將寒冷無比。所以,導致出了春,夏,秋,冬,這四季。
瞧,這個故事是多么有趣啊!《三字經》還有許多故事呢!如蓋房子,孟子媽媽三次搬家……這些故事都是多么有趣啊!而且,故事的精華都包含在這幾個小小的字里。這幾個小小的字,卻蘊含著這么一個深刻的道理,真是好啊!
《三字經》不但要背,還要背里面的故事和意思,透徹理解它,才能懂得新知識,為我們的祖國做一份貢獻。《三字經》真的是一本好書,曾是古代四大好書之一呢!為了對我們的祖國做一份貢獻,為了我們的將來,為了能夠弘揚國學,倡導文明,讓我們一起,來理解這本獨一無二的古代暢銷書——《三字經》吧!
我從小就喜歡讀《三字經》。我也一直徜徉在古文化的海洋里。因為它告訴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這些大道理令我深有感觸。
“幼不學,老何為”呢?所以我們現在要勤奮好學,不懂九月不恥下問,讀書必須懂得“學則智,不學則愚,有不滿則進步”這些道路都是通過求知無坦途,學問無捷徑而得來的。“親師友,習禮儀”是我們做人的基本道理。要知道尊敬親人,老師和朋友就必須要敏而好學。
“玉不琢,不成器,”玉不經過雕琢,就不能成玉器,著說明了一個道理,就是要我們努力學習,不然長大后就不等成大器。
經過讀《三字經》讓我知道了:“夏有禹,商有湯。夏傳子,家天下。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出。太祖興,國大明。清順治,據神京。復漢土,民國興。”這些人都是因為知道了這些責任,明責任,負責任才去為國家作出無私奉獻。
我們國家每個人都應該這樣:一人立志,萬夫莫敵,”因為每個人都把成功的秘訣當作自己的堅定目標。成功是希望與奮斗的結合,那么我們都會和平相處,讀了歷史書,考試時要按時記載,通過古到今,如果親眼所見者,都會明白學習的敵人其實都是因為自己的滿足。
讀了《三字經》后,我的感受更深了,因為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比如說:“做人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做人要厚道,尊敬父母,有意志力和奮斗力,要有高尚情操。因為坦白就猶如是城市和勇敢的生成物質,我們要擁有良書,喲工友益友,擁有一顆純潔的人,這會是理想中最完美的生活。用你那純樸的心靈去體驗別人的困苦不堪,可以去聽見遠方的呼喚。讓你去了解,去親近社會與大自然。
我的書房中多了一個新成員:《三字經》,那是我特地去新華書店買來為自己”補課“之用的。閑暇之時,隨手翻閱,細細品味,其味無窮。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寒假回家,看到讀小學的侄兒正在背誦《三字經》,便隨手翻閱起來,讀后竟愛不釋手,感嘆自己幼時沒能閱讀之,真是一個很大的遺憾。《三字經》讓我對先人博大精深的文化遺產有了更為直觀的認識,對作者廣博的學識、高深的概括能力和宏觀把握能力肅然起敬,為古代教育者獨特的教育方法深深折服。
我出身農家,蒙學時期沒有師長指點誦讀過《三字經》,其實那時家庭也沒有條件給我買課外書。高中時被分流到理科班,從此與國學類書籍更加疏遠。盡管求學中耳聞過《三字經》及其中的少量名句,但是從來不曾全文通讀過。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古國的文明博大精深,浩如煙海。盡管由于作者所處時代的人們對世界的認識有一定的局限性,成書于封建時代的書籍難免會夾帶一些封建思想的糟粕,但這并不影響《三字經》成為我們特別是兒童學習中華文化和文明不可多得的入門之書。
據資料介紹,《三字經》最初版本是由南宋學者王應麟所作,后來在千百年的流傳中,被許多人增補加工,形成了多個版本。《三字經》是中國近820xx年來流傳最廣的啟蒙讀物,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入兒童道德教育叢書。
《三字經》中一些句子是從古代儒家經典中演化而來的,較好地表達出中國古代傳統教育思想的精華。許多名言警告,已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為人、勤學、處事、交友、行為的。
座右銘。
關于為人,如”首孝弟,次見聞“;”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長幼序,友與朋“;關于教子,如”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關于勸學,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茍不學,曷為人“;”勤有功,戲無益“等,可謂金玉良言。
吸取全面的知識營養,方能成就全面發展的人。從這個角度而言,《三字經》可謂是一塊“全營養飴糖”。說它“全營養”,是因為《三字經》僅一千多字,語言極其簡練,內容卻非常豐富,包括人生哲理、教子、勸學、常識、道德、禮儀、經書和借鑒等,擇其要而去其枝葉,勘稱“袖珍而濃縮的百科全書”。
比如常識篇,天文地理歷史自然藝術生物等等,幾乎囊括了當時人們已認識的各類主要知識。說它是“飴糖”,一是指其“口感”舒適,全文結構謹嚴,文筆自然流暢,深入淺出,講求押韻,朗朗上口,非常適合兒童包括成人背誦識記;二是指其具有”緩釋“功能,對兒童而言,識記后未必能全面理解,卻能指導其日后的學習,并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學識的增多逐步理解它;三是指其具有回味豐富的功能,即使對于理解了其內容的成人而言,也是常讀常新,百讀不厭。
《三字經》作者具有非凡的概括和語言表達能力,這從其對歷史的表述中便可見一斑。文中對于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的變遷,寥寥三百余字,卻集其要點和精華,讓人耳目一新,頗有登高遠望、一覽眾山小的感慨。如“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寥寥48個字,卻包含了夏商周三代的先后順序、“三王”所指、三個朝代的開國君王、延續時間,以及從夏朝開始摒棄禪讓、王位世襲等豐富的知識。回想自己從小學到大學一直都在學習中國歷史,卻仍然對于各個朝代先后順序、重要歷史事件、延續時間等顛三倒四或者一知半解,真是感慨萬千。
《三字經》雖然重在傳道,但是并非枯燥說教,而是結合了大量的歷史人物和故事,如孟母三遷,孔融讓梨,黃香孝父,孔子拜師,趙普讀《論語》,公孫弘抄書,孫敬頭懸梁讀書,蘇秦錐刺股讀書,孫康映雪讀書等。這讓人在學習中添了不少樂趣,也讓讀者理解為人、處事、求學、交友等的道理有了更為直觀的體驗。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三字經》還讓我深刻地體會到,全面均衡的知識是一個有機整體,割裂開來教授,其作用往往大打折扣;掌握知識的精華,因材施教,并以獨特的方式傳授給學生,是一門非常高深的學問。相信你在閱讀之后,會比我有更多獨到的見解和體會。
幾天前我讀了《三字經》這本書,這本書內容非常豐富,不論是天文地理、社會家庭,還是歷代興衰、文化變遷,都在其中;書中更是包含了傳統倫理道德的精華,闡述了豐富深刻的人生哲理。我在三字經中看到了幾段印象深刻的段落。
例如這段話:“犬守夜,雞司晨,茍不學,曷為人?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它的大意是:狗能在夜里替人看守家門,雞會在每天早晨天亮時報曉。人如果不用心學習,迷迷糊糊過日子,有什么資格稱為人呢?蠶能吐絲以供人們做衣料,蜜蜂可以釀制蜂蜜,供人們食用。人如果不努力學習,以自己的知識、技能來實現自己的價值,那還真不如這些小動物呢。
還有這個段落也很好:“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意思是:車胤捉來螢火蟲放在紗袋里,用它來照明讀書。孫康則利用積雪的反光來讀書。他們兩人雖然家境貧苦,卻能在艱苦的條件下繼續求學。
漢朝的朱買臣,以砍柴維持生活,每天邊擔柴邊讀書。隋朝的李密,放牛時把書掛在牛角上,有時間就讀。他們雖然很勞累,但仍堅持讀書,意志超過了常人。這段話有一個相關的故事,講的是東晉大臣車胤從小就愛讀書,但他家里很窮,窮得連買燈油的錢都沒有。這可怎么辦呢?夏天的一個夜晚,車胤看見許多螢火蟲在空中飛舞,發出一閃一閃的亮光,就靈機一動,捉了許多螢火蟲,放在紗布袋里,掛在自己的書桌上方。小車胤就借著螢火蟲發出的光亮來讀書。車胤勤奮讀書,長大后成了令人尊敬的大學者。
讀完了《三字經》這本書,我受益匪淺。我應該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識和本領,要做一個對他人、對社會有用的人。凡是勤奮上進的人,都會有所成就;而只顧嬉戲玩耍,浪費了大好時光,是毫無益處的。所以我們要在年少時努力學習,不斷充實自己,長大后就能學以致用,替國家效力,為人民謀福利。
《三字經》是古代啟蒙教育的著名教材,影響極其深遠。全書三字一句,兩句一韻,讀起來朗朗上口,易誦易記,值得我們去閱讀。
經典三字經讀書心得體會(優秀19篇)篇十七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書房中傳出我朗朗的讀書聲。我正在讀一本中華經典書籍——《三字經》呢。
這個學期,學校開展了“經典誦讀”活動。教師向我們推薦了好多古今經典詩文,而我最喜歡讀的就是《三字經》。它是我國明清時期的兒童啟蒙課本,作者是宋代的王應麟。這本書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句句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很有節奏感,令我百讀不厭。
我的這本《三字經》不僅僅有它的原文,并且還有注釋和相關的故事,圖文并茂,使我讀起來興趣盎然。
讀《三字經》,讓我懂得謙讓、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是講孔融四歲就明白把大梨讓給哥哥;“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是講黃香九歲就明白用身體把被窩焐暖讓父親休息;“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是說人應當首先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其次才是增長見識,學習知識。
讀著這些資料,我不禁感到一陣陣臉紅。我是爸爸媽媽的“掌上明珠”,只要我開口,要什么就有什么,真可謂“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我一向以為父母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應當的,從來沒有想到為他們做些什么。每當學習不順心的時候,甚至還會向父母亂發脾氣呢。和孔融、黃香相比,我真是無地自容呀。今后,我要改變自我,多體諒爸爸媽媽,多為他們著想,盡量讓他們少為我操心。
《三字經》的資料包羅萬象,為我們講道德,論古今,有名人英雄,有歷史戰爭,有學習方法,有自然規律……它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是文學的寶藏,是永不褪色的經典!
閱讀者,收獲著,我樂此不疲。
經典三字經讀書心得體會(優秀19篇)篇十八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蒙學教材中較代表性的一種。它流傳的時間最長、范圍最廣、影響也最大。《三字經》被譽為“千古一奇書”,其一奇,以三字斷句,句句押韻,讀起來瑯瑯上口,合轍順律,易讀易記;其二奇,結構緊湊,銜接自然,順理成章,概括性強;其三奇,孕千年中華文化之精髓,可謂學一書而通萬卷也!
一、活動目的:
1.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精神動力。通過誦讀《三字經》的有關內容,可以實現一種德育功能,讓學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可強化責任感、進一步激發學習興趣、強化學習動機。
2.加強對傳統文化的教育。讓學生了解了更多的`中華傳統文化,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形成健康的人格,為自己一生的發展奠定扎實的道德基礎。
3.讓學生養成一種讀書的習慣,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
二、活動主題:走進經典。
三、誦讀內容:見附件。
四、活動安排:
1.晨誦:晨讀時間學生吟誦《三字經》,語文老師進行適當解讀與指導,并督促學生熟讀成誦,不斷積累。
2.看故事,講故事:利用午休和夕會課時間播放《三字經》小故事視頻資料,并鼓勵學生回家后把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3.成果展示:
(1)《三字經》整班集體吟誦比賽。年級統一時間,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整班背誦。
(2)講“《三字經》小故事”比賽。各班自行組織,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樂于表達。
4.活動時間:4月28日上午第三節課附件:
《三字經》一年級上學期誦讀內容: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經典三字經讀書心得體會(優秀19篇)篇十九
有趣的作文課開始了,王老師給我們帶來了一則《三字經》:“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
這里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小故事呢!東漢時期,有一個小孩名叫孔融。有一天,父親的朋友送來了一大筐梨,父親讓孔融去挑一個梨來吃。孔融左瞧瞧,右看看,選了一個最小的梨。父親問:“孔融,你為什么不挑一個最大的呢?”孔融認真地回答:“我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應該給哥哥吃。”
讀了這個故事,我明白了敬老愛幼、懂得謙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記得有一次,我和好朋友有了矛盾,我們兩個誰也不讓誰,結果大吵了一場,見了面也不理不睬的。現在想想好慚愧啊!如果當時我讓她一下,矛盾早就化解了。今后,我要用一顆善良的心去關心、愛護身邊的每一個人,爭做當代的小孔融。
《三字經》就像一位無聲的老師,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三字經》又像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