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yōu)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介紹北京的英文介紹北京的英文篇一
永定河上的盧溝橋,在北京附近,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間。橋長265米,整座橋由11個半圓形的石拱組成。每個石拱長度不一,短的只有16米,長的有21.6米。石拱之間有石橋墩,把11個橋拱連成一個整體。由于各拱相連,所以盧溝橋叫做連拱石橋。永定河發(fā)大水時來勢很猛,以前兩岸河堤常被沖毀,但是自從建成盧溝橋,再沒有出過事,從這里可以看出它的設(shè)計很科學。橋?qū)捈s8米,路面平坦,幾乎與河面平行。橋面用石板鋪砌,兩旁有石欄石柱。每個柱頭上都雕刻著不同姿態(tài)的獅子。有的母子相抵,有的相互戲耍,有的像傾聽水聲,有的像檢閱橋上的車馬,千姿百態(tài),栩栩如生。
早在13世紀,盧溝橋就聞名于世界。那時候馬可·波羅來過中國,他在游記里贊揚這座橋,說它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他特別欣賞柱子上的獅子,說它是“美麗的奇觀”。在國內(nèi),這座橋也歷來為人們所稱贊。
在我國人民抵抗帝國主義侵略戰(zhàn)爭的歷史上,盧溝橋是值得紀念的。1937年7月7日,愛-民奮起抗戰(zhàn),揭開了抗日戰(zhàn)爭的序幕,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盧溝橋,亦稱蘆溝橋,在北京市西南約15公里處,豐臺區(qū)永定河上。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xiàn)存最古老的石造聯(lián)拱橋。橋身結(jié)構(gòu)堅固,造型美觀,具有極高的橋梁工程技術(shù)和藝術(shù)水平,充分體現(xiàn)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橋梁建造的輝煌成就。
盧溝橋為十一孔聯(lián)拱橋,拱洞由兩岸向橋中心逐漸增大,拱券跨徑從12.35米至13.42米不等,橋身中央微微突起93.5厘米,坡勢平緩。河面橋長213.15米,加上兩端的引橋,總長266.5米。橋身總寬9.3米。橋面寬7.5米。橋兩側(cè)雁翅橋面呈喇叭口狀,入口處寬32米。橋面兩側(cè)設(shè)置石欄,北側(cè)有望柱140根,南側(cè)有141根。望柱間距約1.8米至2米,柱高1.4米。柱間各嵌石欄板,欄高約0.85米。
整個橋身都是石體結(jié)構(gòu),關(guān)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在《馬可·波羅游記》中它被形容為一座巨麗的石橋,后來外國人都稱它為"馬可波羅橋"。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在此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宛平城的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中國抗日軍隊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抗戰(zhàn)的第一槍。
早在13世紀,盧溝橋就聞名世界。那時候有一個意大利人馬可·波羅來過中國,他的游記里,十分推崇這座橋,說它"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并且特別欣賞橋欄柱上刻的獅子,說它們"共同構(gòu)成美麗的奇觀"!
盧溝橋是在金世宗統(tǒng)治的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五月,決定修建的。不過當時尚未動工,金世宗就在第二年年初病逝了。盧溝橋始建于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1192年)三月完工。兩側(cè)石雕護欄各有140條望柱,柱頭上均雕有石獅,形態(tài)各異,據(jù)記載原有627個,現(xiàn)存501個。石獅多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遺存。"盧溝曉月"從金章宗年間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因橋身跨越盧溝,人們都稱它盧溝橋。早在戰(zhàn)國時代,盧溝河渡口一帶已是燕薊的交通要道,兵必爭之地。1153年金朝定都燕京(今北京市宣武區(qū)西)之后,這座浮橋更成了南方各省進京的必由之路和燕京的重要門戶。
盧溝橋公元1444年重修。由于清康熙年間永定河洪水,橋受損嚴重, 不能再用,大量古跡在洪水中銷聲匿跡。1698年重修,康熙命在橋西頭立碑,記述重修盧溝橋事。橋東頭則立有乾隆題寫的"盧溝曉月"碑。公元1920xx年,清光緒帝死后,葬于河北省易縣清西陵,須通過盧溝橋。由于橋面窄,只得將橋邊石欄拆除,添搭木橋。事后,又將石欄照原樣恢復。
1937年7月7日在盧溝橋發(fā)生的"七七盧溝橋事變",成為中國展開全國對日八年抗戰(zhàn)的起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在橋面加鋪柏油,并加寬了步道,同時對石獅碑亭作了修繕。1961年盧溝橋和附近的宛平縣城被公布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1年為保護盧溝橋減少其運輸量而建立的盧溝新橋完工,但盧溝橋仍然繼續(xù)承擔交通運輸任務(wù)。1986年盧溝橋歷史文物修復委員會成立,目的在于恢復盧溝橋原貌,工程拆除了1949年后鋪設(shè)的柏油和1967年加寬的步道,恢復了古橋的原貌,同時將機動車的通行移至緊鄰的盧溝新橋與之后修建的京石高速公路。
建橋歷史
明代自永樂十年(1420xx年)到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共修橋6次。6次均無大工程。
清代自康熙元年(1662年)至光緒年間,共修橋7次,其中5次工程不大,只有兩次工程稍大一些。
公元1920xx年,清光緒帝死后,殯葬于河北省易縣西陵,須通過此橋。由于橋面窄,只好將橋兩旁石欄臨時拆除,在兩側(cè)添搭木橋,以便順利通過棺槨。事后,又將石欄照原樣恢復。
歷史上有兩個盧溝橋
最初的建于金朝大定二十九年(1189),到清朝康熙年間毀于洪水。康熙三十七年重建(1698),這才有了盧溝橋。因此,通常所說的盧溝橋有八百余年歷史,是把新舊兩個橋的時間算在一起,我們所看到的是康熙重建的盧溝橋,只有三百余年的歷史。
文革期間的修繕工程
1967年8月,中央"文革領(lǐng)導小組"命北京市革命委員會(市政府)解決盧溝橋交通不暢問題。在這加寬400余米步道、建立59道混凝土挑梁的修繕工程中,由于正值"文革",原工區(qū)主任和老工程師都在接受工人階級再教育(參加勞動),由一名青年工人任施工隊隊長,施工隊中有一名貧農(nóng)出身的老石工,自己做主大膽地更換望柱91根、欄板9塊。在91根望柱上共雕出石獅164只。比原有91根望柱上的獅子總數(shù)多出5只。使全橋望柱上的獅子總數(shù)達到491只。
新建"盧溝新橋"
1971年,北京市在距盧溝古橋約一公里遠處又新建了"盧溝新橋"。這是一座17孔跨河公路橋,全長54.99米,寬15.5米。
1985年又在旁邊建了一座新橋,舊盧溝橋從此成為文物,不再通車。
全面修繕古橋
1986年,北京市政府專門成立了"盧溝橋歷史文物修復委員會",全面修繕了古橋。工程籌資355萬元,拆除了1967年加寬的步道和混凝土挑梁,并清除瀝青,中間空出印心,完全恢復了古橋原貌。
1988年9月3日是一雷雨天,一個霹雷將盧溝橋北側(cè)東起第68根欄桿望柱擊壞,望柱上的石獅也同時壞損。1997年又對部分被雷電擊壞的石獅和望柱進行了補救。
盧溝橋的獅子數(shù)不清
民間有盧溝橋的獅子數(shù)不清之謂,各方說法不一,此處據(jù)盧溝橋文物部門數(shù)據(jù)。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最寬處可達9.3米。有橋墩十座,共11孔,整個橋體都是石結(jié)構(gòu),關(guān)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而最有特色的,則是橋墩的造法。墩下面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外形像一個尖尖的船頭,其作用則在于抗擊流水的沖擊。橋上的石刻十分精美,橋身的石雕護欄上共有望柱281根,柱高1.4米,柱頭刻蓮座,座下為荷葉墩,柱頂刻有眾多的石獅。望柱上雕有大小不等、形態(tài)各異、數(shù)之不盡的石獅子。民間有句歇后語說:"盧溝橋的石獅子--數(shù)不清",明代《帝京景物略》也有盧溝橋的石獅子"數(shù)之輒不盡"的記載。許多游人試圖搞清數(shù)目,但數(shù)來數(shù)去,眼花繚亂,最后只有作罷。1962年有關(guān)部門專門派人搞了一次清點,逐個編號登記,清點出大小石獅子共485個,至此,應(yīng)該說是"迷團冰釋"了。孰料,在1979年的復查中,又發(fā)現(xiàn)了17個,這樣,大小石獅子的總數(shù)應(yīng)為502個,今后是否還會發(fā)現(xiàn),誰也不敢來劃這個句號。
石獅子姿態(tài)各不相同
盧溝橋的石獅子姿態(tài)各不相同。獅子有雌雄之分,雌的戲小獅,雄的弄繡球。有的大獅子身上,雕刻了許多小獅,最小的只有幾厘米長,有的只露半個頭,一張嘴。因此,長期以來有"盧溝橋的獅子數(shù)不清"的說法。據(jù)統(tǒng)計,望柱上有大石獅281個,小石獅211個,橋上石獅共492只,橋東端還有頂著欄桿的石獅,左右各1只。橋兩頭有華表各1對,華表頂部石獸各1對(東邊為一對獅子,西邊為一對大象)。總計石獅496個,兩畔還各有石碑一座:一座碑上記載清康熙二十七年(1698)重修盧溝橋的經(jīng)過。另一座是乾隆所寫金章宗所題"盧溝曉月"四字。碑高4.52米,寬1.27米,厚84厘米,盧溝橋為燕京八景之一。1937年"七七事變"就發(fā)生在此。望柱上當年日軍的彈痕猶斑斑可見。1981年建立盧溝橋史料陳列館,1987年在橋南另建一座新公路橋,叫京石公路橋,全長1120米。盧溝古橋只準許行人步行通過。盧溝橋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坐落在橋西頭的石碑
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建成此城。城東西長640米,南北長320米,城門分東西兩座,東門為"順治"西門為"永昌",清代改為"威嚴"。東西城門建有城樓、甕城和閘樓。原來城四角各有一座角樓。南北城墻正中有馬道并在臺上蓋有樓和兵房。城墻周圍有垛口、望孔,下有射眼,每個垛口都有蓋板,古稱"崇墉百雉,嚴若雄關(guān)"。
三獅齊吼
1937年7月7日,爆發(fā)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從此中國人民開始了全面性的抗戰(zhàn)。
橋東端伏地大石獅
抗戰(zhàn)雕塑園: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雕塑園,是由北京市政府投資興建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一個集歷史、文化、藝術(shù)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于一體的觀光勝地。她于1995年7月7日奠基,20xx年7月竣工,8月16日正式對社會開放。
抗戰(zhàn)雕塑園位于豐臺區(qū)宛平城與京港澳高速公路之間的三角地帶,西臨永定水,南望京港澳高速,北倚宛平城,占地二十公頃。園內(nèi)有前親筆題寫碑名的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碑;有以《國歌》為主題反映中國人民八年浴血抗戰(zhàn)歷史的雕塑群區(qū)以及下沉式中心廣場、歷史悠久的宛平城墻等主要景區(qū)。園中還種植了雪松、合歡、珍珠梅等十余種喬灌木和名貴草坪,林草相映成趣。置身于雕塑園中,舉目眺望,紀念碑巍然高聳,雕塑群凝重悲壯,宛平城墻歲月滄桑,不禁令觀眾浮想聯(lián)翩,萬千感受油然而生。
雕塑群區(qū)由日寇侵凌、奮起救亡、抗日烽火和正義必勝四個部分共計三十八尊銅鑄雕塑。
介紹北京的英文介紹北京的英文篇二
我是你們的導游賈文雯,能夠叫我賈導,這天我們游覽的地方是頤和園,請大家跟隨我走,此刻我手指的的這個地方是著名的長廊,他全長700多米,273間,大家能夠看到,每間橫檻上都有五彩的圖畫,畫的各式各樣,有人物、花草、風景,幾千幅。那怪被稱為“世界第一長廊”。
大家往前看,這就是碧波蕩蕩的昆明湖。這片湖靜得像一面鏡子,游船經(jīng)過,都能夠聽見船上有人們的歡歌笑語,真是美不勝收啊!
在昆明湖上面,就是聞名遐邇的萬壽山,站在那里我們能夠看到頤和園的全部風景。本站站在那里看整個頤和園真可謂是壯觀。郁郁蔥蔥的樹叢掩映著黃的、綠的琉璃瓦屋頂和朱紅的宮墻。
大家快隨我看看這美麗的石橋吧!這座橋有17個橋洞,叫十七孔橋。橋欄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著姿態(tài)不一活靈活現(xiàn)的小獅子。
怎樣樣大家聽了我的介紹,也心動了吧!那就親自到頤和園看看吧!
介紹北京的英文介紹北京的英文篇三
大家好,歡迎您到圓明園參觀游覽。
圓明園位于北京市西郊,海淀區(qū)東部。原為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御苑,占地約5200畝,平面布局呈倒置的品字形,總面積達350公頃。圓明園有“萬園之園”的美稱,它建成于清朝乾隆年間,原有亭臺樓閣140多處,總面積達350萬平方米。它的陸上建筑面積和故宮一樣大,水域面積又等于一個頤和園。
歷史上圓明園,是由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萬春園)組成。三園緊相毗連,通稱圓明園。共占地5,200余畝(約350公頃),比頤和園的整個范圍還要大出近千畝。它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間,所創(chuàng)建和經(jīng)營的一座大型皇家宮苑。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朝皇帝,都曾長年居住在圓明園優(yōu)游享樂,并于此舉行朝會,外理政事,它與紫禁城(故宮)同為當時的全國政治中心,被清帝特稱為"御園"。
圓明園最初是康熙皇帝賜給皇四子胤禛(即后來的雍正皇帝)的花園。在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20xx年時,園已初具規(guī)模。同年十一月,康熙皇帝曾親臨圓明園游賞。雍正皇帝于1720xx年即位后,拓展原賜園,并在園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正殿以及內(nèi)閣、六部、軍機處諸值房,御以"避喧聽政"。乾隆皇帝在位60年,對圓明園歲歲營構(gòu),日日修華,浚水移石,費銀千萬。他除了對圓明園進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并在緊東鄰新建了長春園,在東南鄰并入了綺春園。至乾隆三十五年即1770年,圓明三園的格局基本形成。嘉慶朝,主要對綺春園進行修繕和拓建,使之成為主要園居場所之一。道光朝時,國事日衰,財力不足,但寧撤萬壽、香山、玉泉"三山"的陳設(shè),罷熱河避暑與木蘭狩獵,仍不放棄圓明三園的改建和裝飾。
圓明園,不僅以園林著稱,而且也是一座皇家博物館,收藏極為豐富,堪稱文化寶庫。雨果曾說:"即使把我國(法國)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寶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這個規(guī)模宏大而富麗堂煌的東方博物館媲美。"園內(nèi)陳設(shè)豪華精美,收藏有大量的藝術(shù)珍品。據(jù)目睹過圓明園的西方人描述,"園中富麗輝煌之景象,非予所能描色揣稱,亦非歐洲人所能想見"。"各種寶貴的珍品,均積聚于此皇家別墅,千門萬戶之中。"上等的紫檀雕花家具、精致的古代碎紋瓷器和琺瑯質(zhì)瓶盞,織金織銀的錦緞、氈毯、皮貨、鍍金純金的法國大鐘,精美的圓明園總圖,寶石嵌制的射獵圖,風景人物栩栩如生的匾額,以及本國其它各種藝術(shù)精制品和歐洲的各種光怪陸離的裝飾品,應(yīng)有盡有。
圓明園是人工創(chuàng)造的一處規(guī)模宏偉,景色秀麗的大型園林。平地疊山理水,精制園林建筑,廣植樹木花卉。以斷續(xù)的山丘、曲折的水面及亭臺、曲廊、洲島、橋堤等,將廣闊的空間分割成大小百余處山水環(huán)抱、意趣各不相同的風景群。園內(nèi)水面約占三園總面積的十分之四,在平地上人工開鑿大中小水面,由回環(huán)縈流的河道串聯(lián)為一個完整的河湖水系。園內(nèi)又綴疊有大大小小的土山250座,與水系相結(jié)合,水隨山轉(zhuǎn),山因水活,構(gòu)成了山復水轉(zhuǎn)、層層疊疊的園林空間。使整個園林宛如江南水鄉(xiāng)般的煙水迷離,真可謂:雖由人做,宛自天開。
圓明園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造園藝術(shù)之精華,是當時最出色的一座大型園林。乾隆皇帝說它:"實夭寶地靈之區(qū),帝王豫游之地,無以逾此"。而且在世界園林建筑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其盛名傳至歐洲,被譽為"萬園之園"。法國大文豪雨果于1861年有這樣的評價:"你只管去想像那是一座令人心神往的、如同月宮的城堡一樣的建筑,夏宮(指圓明園)就是這樣的一座建筑。"人們常常這樣說:希臘有帕特農(nóng)神殿,埃及有金字塔、羅馬有斗獸場,東方有夏宮。""這是一個令人嘆為觀止的無與倫比的杰作"。
圓明園這座舉世名園,于咸豐十年,即1860年的10月,遭到英法聯(lián)軍的野蠻洗劫的焚毀,成為我國近代史上的一頁屈辱史。
如今的圓明園遺址公園,以遺址為主題,形成了凝固的歷史與充滿蓬勃生機的園林氣氛相結(jié)合的獨特的旅游景觀,既具有重大的政治歷史價值,又是一處難得的旅游勝地。圓明園被毀的悲劇,曾是中華民族屈辱的象征,圓明園的重生,已經(jīng)成為并將繼續(xù)成為中華民族奮發(fā)圖強、日益繁榮昌盛的見證。隨著專項規(guī)劃的出臺,20xx年基本建成圓明園遺址公園的目標已經(jīng)清晰地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
我們堅信一個充滿綠色的圓明園必將成為綠色奧運的一顆明珠;一個基本完整的圓明園必將成為人文奧運的一個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