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詠柳閱讀答案解析篇一
王忠嗣,華州鄭人。父戰死,忠嗣時年九歲,入見帝,伏地號泣,帝撫之曰:“此去病孤也,須壯而將之。”更賜今名,養禁中。肅宗為忠王,帝使與游。及長,雄毅寡言,有武略,上與論兵,應對蜂起,帝器之。試守代州別駕,大猾閉門自斂,不敢干法。數以輕騎出塞,忠王言于帝曰:“忠嗣敢斗,恐亡之。”由是召還。
帝方事石堡城,詔問攻取計,忠嗣奏言:“吐蕃舉國守之,若屯兵堅城下,費士數萬,然后可圖,恐所得不讎所失,請厲兵馬,待釁取之。”帝意不快。會董延光建言請下石堡,詔忠嗣分兵應接,忠嗣不得已為出軍,而士無賞格,延光不悅。河西兵馬使李光弼入說曰:“大夫愛惜士卒,有拒延光心,雖名受詔,實奪其謀。然大夫已付萬眾,而不立重賞,何以賈士勇?且大夫惜數萬段賜,以啟讒口,有如不捷,歸罪大夫,大夫先受禍矣。”忠嗣曰:“吾固審得一城不足制敵,失之未害于國。吾忍以數萬人命易一官哉!”延光過期不克,果訴忠嗣沮兵。
又安祿山城雄武,扼飛狐塞,謀亂,請忠嗣助役,因欲留其兵;忠嗣先期至,不見祿山而還。數上言祿山且亂,李林甫益惡之,陰使人誣告“忠嗣嘗養宮中,云吾欲奉太子”。帝怒,貶漢陽太守,卒,年四十五。后哥舒翰引兵攻石堡,拔之,死亡略盡,如忠嗣言,故當世號為名將。
初,在朔方,至互市,輒高償馬直,諸蕃爭來市,故蕃馬浸少,唐軍精。迄天寶末,益滋息。贊曰:以忠嗣之才戰必破攻必克策石堡之得不當所亡高馬直以空虜資論祿山亂有萌可謂深謀矣然不能自免于讒卒死放地。自古忠賢,工謀于國則拙于身,多矣,可勝道哉!
(選自《新唐書》卷六十八)
4.(3分)對下列句子中加橫線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此去病孤也,須壯而將之
將:攙扶
b.大猾閉門自斂,不敢干法
干:違犯
c.延光過期不克,果訴忠嗣沮兵
沮:阻撓
d.李林甫益惡之,陰使人誣告
陰:暗中
5.(3分)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6.(3分)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王忠嗣年紀稍大,雄毅寡言,有武略,深得皇帝器重。擔任代州別駕時,多次率領輕騎兵出塞,忠王擔心他作戰勇猛過早失去他,建議皇帝將其召回。
b.對于攻打石堡城,王忠嗣有所顧慮,向皇帝建言等時機成熟再來奪取。皇帝不聽勸諫,下詔書讓王忠嗣協助董延光攻城,這使得董延光心里很不高興。
c.安祿山在雄武筑城,扼守飛狐要塞,陰謀叛亂,王忠嗣識破其陰謀,多次上書說安祿山將叛亂,招致李林甫的嫉恨,因此,借機誣告王忠嗣。
d.王忠嗣有勇有謀,但由于受奸人陷害,最終死于被貶之地。史家評論說:“自古忠臣賢良,大多善于治國,卻不善于保身”。
7.(10分)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大夫愛惜士卒,有拒延光心,雖名受詔,實奪其謀。
(2)吾固審得一城不足制敵,失之未害于國。吾忍以數萬人命易一官哉!
參考答案:
4.a
5.c
6.b
7.(1)大夫愛惜士卒,有抗拒延光之心,雖名義上接受詔書,實際想耽誤他的計劃。
【解析】
4.“此去病孤也,須壯而將之”根據句義“這是像霍去病一樣的遺孤啊,等成年后須任命為將軍。”“將”應該譯為“任命為將軍”,動詞詞性。
6.b項,“皇帝不聽勸諫”與文意不符;“這使得董延光心里很不高興”,不高興的原因是因為王忠嗣消極備戰,對士卒沒有形成獎勵制度。
7.(1)大夫愛惜士卒,有抗拒延光之心,雖名義上接受詔書,實際想耽誤他的計劃。
【參考譯文】
王忠嗣,華州鄭人。父親戰死,忠嗣這一年九歲,入宮見皇帝,伏在地上大聲哭號,帝皇撫摸著他說:“這是像霍去病一樣的.遺孤啊,等成年后須任命為將軍。”又賜給現在的名字,養在宮中。當時肅宗為忠王,皇帝讓忠王與王忠嗣交往。等到年紀稍大,雄毅寡言,有武略,皇上和他談論用兵之法,應對流暢自如,滔滔不絕,皇帝器重他。試著讓他任代州別駕,豪強惡霸閉門不出,收斂行跡,不敢犯法。多次率領輕騎兵出塞,忠王對皇帝說:“忠嗣勇猛善戰,恐怕會失去他。”因此召回京城。
皇帝正謀劃奪取石堡城,下詔詢問攻取之計,忠嗣上奏說:“吐蕃傾全國之力守衛石堡城,如果屯兵堅固的城池之下,耗費士卒數萬人,然后才能奪取它,恐怕所得不能抵償所失去的,請厲兵秣馬,等時機成熟再奪取它。”皇帝心里不高興。正趕上董延光上書請求攻下石堡城,下詔忠嗣分兵接應,忠嗣不得已而出兵,但士卒并沒有獎勵制度,延光不高興。河西兵馬使李光弼前來游說說:“大夫愛惜士卒,有抗拒延光之心,雖名義上接受詔書,實際想耽誤他的計劃。可是大夫已派出士卒萬人,卻不立重賞,憑什么鼓舞士氣!況且大夫吝惜幾萬匹賞賜,而給奸人留下進讒言的把柄,如果不能取勝,歸罪于大夫,大夫就先受禍害了。”忠嗣說:“我當然知道得一城不足以制敵,失一城對國家沒有妨礙。我忍心拿幾萬人的性命換取一個官職嗎!”延光過期沒能攻克,果然 向皇帝訴說忠嗣阻撓進兵。
另外安祿山在雄武筑城,扼守飛狐要塞,陰謀叛亂,請求忠嗣協助筑城,趁機想留下他的軍隊;忠嗣先期到達,不見祿山而返回。多次上書說安祿山將叛亂,李林甫更加嫉恨他,暗中派人誣告說“忠嗣曾養在宮中,說我想奉太子為帝”。皇帝大怒,貶忠嗣為漢陽太守,四十五歲去世。后來哥舒翰引兵攻打石堡城,占領了它,死亡將盡,像忠嗣所說,因此當世號稱忠嗣為名將。
當初,在朔方郡,每到互市時,忠嗣總是把買馬的價錢給的很高,眾蕃人爭相前來交易,因此蕃馬漸漸減少,唐軍戰馬精壯。到天寶末年,繁衍生息的更多了。
贊曰:憑忠嗣的才干,攻戰必破,攻取必克,預計攻取石堡所得不能抵償所損失的,用高價買馬以便使敵人戰馬匱乏,斷定安祿山有叛亂跡象,可說是深謀遠慮了。然而不能自免于讒言,最終死在流放之地。自古忠臣賢良,精通謀劃國事就拙于謀身,這樣的例子多了,可以說得盡嗎!
詠柳閱讀答案解析篇二
《詠柳》描繪了一幅楊柳借東風之勢,柳條狂舞柳絮紛飛的畫面;諷刺了得勢猖狂的惡勢力。接下來小編為你帶來曾鞏《詠柳》閱讀答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
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①倚:仗恃,倚靠。②狂:猖狂。③解把:解得,懂得。④飛花:柳絮。
柳條似乎還沒有發黃,但趁著東風吹暖,一下子便飛快地變綠了。不要只看到柳絮飛揚,遮天蔽日,要知道還有清霜臨降、柳葉飄零的時候啊!
(1)“解把飛花蒙日月”中的“飛花”,在本詩中指的是什么?(柳絮)
(2)這首詩題為“詠柳”,實際上托“柳”表達了詩人怎樣的用意?
(諷刺得勢而猖狂的小人,警告他們最終沒有好下場。)
(“天地”好。“天地”著眼于空間,有立體感,“秋后”與“清霜”語意上重復。)
(4)用現代散文的語言表達后兩句的含義。
(不要只看到柳絮飛揚,遮天蔽日,要知道還有清霜降臨、柳葉飄零的時候啊!)
試題
(1)這首詩題為“詠柳”,實際上托物寓意。請分析其寓意?(2分)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詩歌也可通。你覺得哪一種更好些?請簡述理由。(2分)
(3)分析本詩中“倚”字的藝術效果。
(1)諷刺、揭露得勢便張狂的小人,警告他們必定無好下場。
(2)用“天地”好。“天地”著眼于空間,有立體感,突出了正氣浩然之態。
(3)“倚”字有“依仗、依靠”之意,寫出了柳條依靠東風飛舞的狂放之態,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不僅寫柳,更形象諷刺了仗勢猖狂得志的小人。
①倚--仗恃,依靠。狂--猖狂。這兩句形容柳樹在春天綠得很快:柳條似乎還沒有發黃,但趁著東風吹暖,一下子便飛快地變綠了。
②解把--解得,懂得。飛花--柳絮。
③這兩句的意思是:不要只看到柳絮飛揚,遮天蔽日,要知道還有清霜臨降、柳葉飄零的'時候啊!
這首詩把柳絮飛花的景色寫得十分生動。柳絮在東風相助之下,狂飄亂舞,鋪天蓋地,似乎整個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個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變初黃”,準確地點出了早春季節,此時柳樹枝上剛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淺黃”的新柳。
第一、二句寫凌亂柳枝憑借東風狂飄亂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詞,對柳樹的愚蠻可笑加以嘲諷。
本詩中把柳樹人格化的寫法,以及詩人對柳樹的明顯的貶抑與嘲諷,使這首詩不是燉粹地吟詠大自然中的柳樹。
詠柳而諷世,針對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勢利小人。
將狀物與哲理交融,含義深長,令人深思。
詠柳閱讀答案解析篇三
《賑災》
錢泳(節選)
(清)嘉慶十有九年,江南大旱,地勢視無錫為高,被災尤劇。邑侯齊彥槐嘗以事赴鄉,竊見赤地數千里,民間無米炊,爨(cuān)無薪,汲無水,惻然憂之。夫官發常平倉谷。平糶(tiào)于民,便矣。然遠在數千里之外者,不能為升斗之米來也。故官平糶,但能惠近民,不能惠遠民。殷富之家,以其余米平糶于其鄉,遠近咸便矣。然無升斗之資者,不能糴(dí)也。故民平糶,但能惠次貧,不能惠極貧。以此,定圖賑之法。至今歲三月,計捐錢十有二萬四千余緡(mín)矣。而殷富之家,好行其德,復于其間為粥以賑,城鄉設廠十余處,計所捐又不下萬數千緡,饑民賴以全活者無算。嗚呼,孰謂人心之淳,風俗之厚,今不若古哉!
(錢泳《賑災》節選)
8、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不相同的一組是
a.竊見赤地數千里 必為有竊疾矣
b.遠近咸便矣 咸來問訊
c.好行其德 以光先帝遺德
d.但能惠近民 但微頷之
9、下列句中加點的“以”與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復于其間為粥以賑
a.自以精兵走之
b. 以告先帝之明
c.皆以美于徐公
d.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10、下列對齊彥槐的人物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他有心懷百姓之心
b.他改變了當地的風俗
c. 他能能關心百姓的疾苦
d. 他考慮民生問題全面
11.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8.a
9.b
10.d
11.誰說人心的淳樸,風俗的淳厚,現在不如古代呢!
譯文:
清朝嘉慶十九年,江南大旱,無錫地勢較高,受到的旱災尤其嚴重。邑侯齊彥槐曾經有事去鄉下,看見幾千里大地空無所有,民間沒有糧食用來做飯,鍋下面沒有薪柴,沒有水可取用,為此感到悲痛擔憂。官府像平日一樣發放糧食。平價賣給百姓,比較方便。然而,遠在幾千里之外的地方,不可能因為一點糧食來到城里。所以官府平價出售糧食,僅僅能夠惠及住在近處的百姓,不能惠及住在遠處的百姓。殷富人家,把他們的.糧食在鄉下平價出售,那么遠近都方便了。然而沒有一定錢財的人,不能買進糧食。所以有人平價出售糧食,僅僅只能惠及比較貧窮的人,不能惠及非常貧窮的人。因為這,制定了安排賑災的辦法。到了今年三月,共計捐錢十二萬四千多緡了。然而殷富人家,喜歡做善事,又在受災的期間用粥來賑濟,城里鄉下設粥廠十多處,共計所捐的又不少于幾萬千緡,饑民靠此活命的人不計其數。哎呀,誰說人心的淳樸,風俗的淳厚,現在不如古代呢!
詠柳閱讀答案解析篇四
(1)我每次都要到圓明園去。雖然圓明園一直有荷花池,三四月間,荷葉出水,一片青綠;五六月間,花瓣初展,點點新紅。可我到圓明園看荷花,既不在三四月間去看它的綠葉,也不在五六月間去看它的紅花。不知為什么,我總覺得圓明園的荷花和別處的荷花不一樣,它說的話不一樣,它做的夢也不一樣。
(2)因此我愿在每年的初冬季節到圓明園去,不是為別的去,就是為了在這個時候,到那里的荷花池去看荷花。
(3)誠然,荷花的綠葉的美是無可比擬的,它淺淺的深深的綠葉上凝聚著汪汪點點的水露,在陽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滾動的幾顆珍珠。
(4)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時候嗎?“接天蓮葉無窮碧”的名句曾被人無數次地吟詠過,的確,我起初曾經以為,這是荷花最美的時候,可是我現在卻覺得,也許這一切并非如此。
(5)誠然,荷花的紅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文文的,雅雅的,仿佛永遠是十五六歲的年紀,不管在明亮的陽光下或是在輕風細雨中,它婷婷于岸畔又隱隱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測的艷影,都會使人心醉神迷。
(6)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時候嗎?“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詩行,人們總是不絕于口,當然,我也曾經以為,滿塘紅艷是荷花最美的時候,可是,我現在越來越不這么以為了。
(8)那是一個10多年前的十月,我獨自一人到圓明園,想去尋找那里的殘秋,可是當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綠葉也找不到一朵紅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無意之間,我卻被驀然呈出在我面前的另一種景色震撼了:在映滿圓明園斷石殘柱所組成的黑白相間的奇妙圖案的水影中間,交織其上的是一池殘荷。它有的枯梗還高高地聳立著,有的則已折斷在水中;它有的葉子早就被秋風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團,卻依然在空中高懸;那些它結下的果實,那些曾是翠綠色或者金黃色的蓮蓬,有的雖然已變成黑色,卻依然在空中高舉,有的被風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卻依然守著這自己的根。看到這種景 象,看到圓明園斷墻殘柱的倒影上,好些由殘荷組成的神奇幽秘的大大小小的正方形、三角形、圓圈形、菱形的交相印疊的美麗圖案,我頓時感到我走進了一個荷 花的神奇的世界。
(9)“留得殘荷聽雨聲”嗎?不,我當時的感覺完全不是這樣《絕唱》的閱讀答案《絕唱》的閱讀答案。我感到這滿池的荷花沒有枯,沒有死,那布滿池水的斷梗殘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綠一池艷紅的最高的升華。從它們以殘枝斷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蓮蓬所組成的各種神秘的圖案中間,你可以發現一種美,可以發現那種不是紅紅綠綠的俗美,可以發現那種不是迎合季節的庸美,可以發現那種不被別人所發現的蘊藏于殘破枯敗之中的那種自信和孤高,那種一直展現到生命最后的充滿無比自信的高尚的凄美。
(10)它是滿地枯梗殘葉,但它卻表達了一種力量,一種精神,它不再以綠葉使人清心,也不再以紅花使人陶醉,它現在給人們的,和圓明園留下的斷墻一樣,是一種似乎已被摧毀但卻永遠無法摧毀的象征,是一種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這滿塘殘荷才是圓明園荷池的絕美之處,因為它是遠勝于色遠勝于香的一池歷盡凄風苦雨的絕唱。
(11)何況,隆冬過后,它那散落滿池的蓮子,又會生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綠意,覆蓋著這片古老的荷池呢!
(12)只要不失去那點孤高和自信,即使不再有綠葉紅花,即使只剩下一根枯梗,一片枯葉,也照樣會具有永遠屬于自己的那種獨特的美。
(13)不要留得殘荷聽雨聲,還是在風雨聲中去聽殘荷吧!
(14)去聽它的精神。
(15)去聽它的風格。
(16)去聽它的情操。
(17)去聽它的力量。
(18)世間如此,人生如此。只要精神擁有美,便誰也摧毀不了你的美。有些時候,越是摧毀,便越是美麗。存在就是力量。
詠柳閱讀答案解析篇五
《詠柳》是曾鞏的一篇詩作。曾鞏(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豐,今屬江西省。宋仁宗時官至中書舍人。他是北宋散文家,詩也寫得有特色。
曾鞏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
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這首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請簡要分析。(2分)
.答:運用了托物寓意。以柳樹隱喻奸臣和邪惡勢力,諷刺、揭露生活中那些得勢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們人間自有正義,最終必無好下場。形象逼真,寓意深刻,別開生面。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為“不知秋后有清霜”在文意上也通。你覺得哪一種更好?請簡述理由。(3分)
21.答:(天地好,“天地”是指代人間。“清霜”是指代正義。著眼于空間,有立體感,突出正義之氣充滿人間)(可從修辭、句式及寫此詩的.用意,主題來析)
(2分)
答:
答案:初春(或“春季”) 詠柳 未變初黃(或“猶未變初黃”) 飛花(任說兩詞即可)
雜亂的柳枝條還沒有變黃,在東風的吹動下狂扭亂舞。
把它的飛絮想蒙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間還有秋霜
①倚--仗恃,依靠。狂--猖狂。這兩句形容柳樹在春天綠得很快:柳條似乎還沒有發黃,但趁著東風吹暖,一下子便飛快地變綠了。
②解把--解得,懂得。飛花--柳絮。
③這兩句的意思是:不要只看到柳絮飛揚,遮天蔽日,要知道還有清霜臨降、柳葉飄零的時候啊!
這首詩把柳絮飛花的景色寫得十分生動。柳絮在東風相助之下,狂飄亂舞,鋪天蓋地,似乎整個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個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變初黃”,準確地點出了早春季節,此時柳樹枝上剛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淺黃”的新柳。 第一、二句寫凌亂柳枝憑借東風狂飄亂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詞,對柳樹的愚蠻可笑加以嘲諷。 詩中把柳樹人格化的寫法,以及詩人對柳樹的明顯的貶抑與嘲諷,使這首詩不是純粹地吟詠大自然中的柳樹。 詠柳而諷世,針對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勢利小人。 將狀物與哲理交融,含義深長,令人深思。
詠柳閱讀答案解析篇六
快樂的心藏在書里,讀了就能放飛;感恩的心埋在書里,讀了才能成長;幸福的心躲在書里,讀了方能飛翔。世界讀書日,愿你多讀書,讀好書!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詠柳 賀知章閱讀答案,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
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碧玉:出自樂府《碧玉歌》,這首詩是歌詠-位名叫碧玉的美麗女郎的。
1、兩首詩運用了不同的修辭方法,前者主要用了___________ ,后者主要用了_______________。
2、兩首詩對柳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前者表現了___________的態度,后者表現了_________________ 的態度。
4.對這兩首詩的字句的解說,不恰當的一項是
a.賀詩中碧玉是樂府所寫的一位妙齡女郎,這里以此比喻高高的樹干。絲絳即絲帶,這里以翠綠的絲帶喻寫紛披下垂的柳條。
b.賀詩中三、四句設問作答,誰裁出,似剪刀,其意思是春風像碧玉手中的剪刀,剪出了千萬條的柳葉。
c.曾詩中初黃指柳枝初吐嫩芽, 呈淺黃色。亂、倚、狂表達了詩人憤怒、憎惡、嘲諷的感情色彩。
d.曾詩中解讀作jiě,意思是散開、拋灑。清霜指秋天肅殺的嚴霜。三、四句的意思是以飛舞的柳絮去遮掩日月的光明,,忘了春夏之后,秋天的嚴霜將把柳葉剝得精光。
5.關于這兩首詩,分析解釋不恰當的一項是
a.賀詩用梳妝打扮的碧玉少女為喻,描寫了早春二月的垂柳。又以春風像少女纖纖素手中的利剪為喻,寫出春風下柳芽萌發。這樣寫使詩的后兩句與前兩句緊密聯系起來。可以說想象出奇,描寫生動。
b.曾詩一反托物寄興、言志抒懷之常格,以所詠之柳比喻某些政治小丑得意忘形、猖獗一時的丑態;告訴人們那些得志小人以蒙騙手段為非作歹,總有一天失勢遭殃,受到懲罰。與傳統詠柳詩相比,可以說是反其意而用之的別調。
c.兩首詩同為詠物詩,構思均與傳統詠物詩相異。賀詩詠柳而不抒離別思鄉感傷之事,曾詩詠柳而不頌柳,卻反其意以喻小人,進行貶斥、嘲諷。
d.兩首詩都為七言絕句,都以柳作喻,有深刻的寓意。賀詩頌揚了唐王朝興盛、光明; 曾詩抨擊了北宋末年政治斗爭之黑暗。
1.比喻 擬人
2.喜悅、贊賞 貶斥、嘲諷
3.前者由柳枝的`紛披下垂、姻娜多姿聯想到翠綠的絲帶,后者由柳枝的隨風搖擺、披拂不定聯想到沒有節操、反復無常的小人。
4.d(解字是瞳得、矢口道之意。)
5. d(賀詩沒有頌揚唐王朝興盛光明的明顯用意。)
(6) 兩首詩的作者對柳的態度有什么不同?
答:第一首詩的作者喜悅、贊賞柳;第二首詩的作者貶斥、嘲諷柳。
(7) 兩首詩雖然寫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點展開聯想,請分析兩位作者各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點,而由此聯想到了什么。
答: 前者由柳枝的紛披下垂、婀娜多姿聯想到翠綠的絲帶;后者由柳枝的隨風搖擺、披拂不定聯想到沒有節操、反復無常的小人。(前者運用了比喻、 后者運用了擬人也正確)
詠柳閱讀答案解析篇七
柳
李商隱
曾逐東風拂舞筵,
樂游春苑斷腸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帶斜陽又帶蟬!
詠 柳
曾鞏
亂條猶未變初黃,
倚得東風勢便狂。
解把飛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①斷腸天:指繁花似錦的秋日。斷腸:銷魂。
(1)兩首詠柳詩中,李詩以柳自喻,曾詩以柳喻人(喻指社會上的某種人),請簡要分析兩首詩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2分)
(2)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李詩中的“逐”字和曾詩中的'“倚”字在詩中的表達效果。(4分)
(2)“逐”字用擬人手法,本來是東風吹動柳枝,用一“逐”字,說柳枝追逐東風,變被動為主動,形象更加生動可愛,表現了柳枝的蓬勃生氣。(2分,手法1分,效果1分。意思對即可);“倚”字運用擬人手法,生動地突出了小人得志、倚勢猖狂的丑態。(2分,手法1分,效果1分。意思對即可)
詠柳閱讀答案解析篇八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學者傅斯年 徐百柯
傅斯年字孟真,山東聊城人。歷史學家,“五四”運動中的學生領袖,民國時期的學界領袖。
那是一個冬夜,小小書房內,炭盆里生著火,傅斯年穿一件厚棉袍伏案寫作;他夫人坐在對面,縫補他的破襪。因為臺灣大學校長第二天要參加兩個會議,不可太寒磣。夫人催他早些休息,他擱下筆,抬頭對夫人說,他正在為一份雜志趕寫文章,急于想拿到稿費,好做一條棉褲。
說罷,他起身指著壁上的書架說,這些書,還有存在史語所一房間的書,他死后要留給兒子。他要請董作賓先生為自己治一方印,刻上“孟真遺子之書”。
夜深了,窗外吹起一陣寒風,室內盆中的炭,已化為灰燼。
1950年年底的這個夜晚之后不久,傅斯年去世。不多日,衛生署一人來傅家,送來一副眼鏡,說是傅先生托他在香港為某學生配的。原來,傅斯年為了發掘高才生,在臺大舉行作文比賽,由他親自出題閱卷。一日,他回家興奮地告訴夫人,自己看到一篇好文章,約作者面談,果然文才非凡。但這學生家境貧寒,患深度近視而不戴眼鏡,問他為何,該生默然不答。
傅斯年的學問貢獻,僅以他開創的“史料學派”就足以名世。他提出的“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的原則,經得起時間考驗,堪稱一代史學大家。同時,他又被稱為最杰出的學術組織家:海峽兩岸頂尖的學術機構,從中央研究院到北京大學、臺灣大學,其歷史上所能達到的高度的學術研究,傅斯年均功不可沒。
這個人真的是“天生的領袖人物”。1919年5月4日,上午的游行籌備會議是傅斯年主持的,下午開始的.游行,總指揮是傅斯年,他扛著大旗走在隊伍前列,后來又是他率領隊伍沖進趙家樓。從學生成為教授后,他創辦并主持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在20年間被認為是中國最有實績的研究機構,聚集了陳寅恪、趙元任、李濟等一代大家。傅斯年死后葬在臺大。行政大樓的對面架設有一口“傅鐘”,每節上下課都會響21聲,因為這位校長曾說過:“一天只有21小時,剩下3小時是用來沉思的。” (本文有刪改)
(1)下列對這篇文章的分析與理解,正確的兩項是( )( )(5分)
a. 傅斯年到臺灣后生活非常艱難,臘月寒冬,也沒有可供御寒之衣,只好經常深夜趕寫文章,獲取稿費來應生活之急。這都是由于他敢說敢罵的性格造成的。
b. 從“炭盆里生著火”到“室內盆中的炭,已化為灰燼”,這里的“炭”隱含著深意,暗示著傅斯年的生命如炭成灰燼一樣已走到盡頭,給全文蒙上一層傷感的情調。
c. 傅斯年當著胡適的面大罵丁文江,在參政會上向行政院院長孔祥熙發難,與蔣介石對話時表現出豪氣,都體現了他“最富于理智”的一面。
d. “五四”運動時,傅斯年主持游行籌備會議,指揮游行,扛大旗走在隊伍前列,率領隊伍沖進趙家樓,這些都表現了他作為“天生的領袖人物”的組織才干和勇毅精神。
e.文章不僅從正面寫出了傅斯年作為學界領袖的重大貢獻,而且通過人物的評論從側面對傅斯年性格進行多角度的展示,讓讀者更好地領悟人物的思想品德。
(2)胡適評價傅斯年:“同時他又是最溫柔,最富于理智,最有條理的一個可愛可親的人。”文中那些地方體現了他的“溫柔”?(6分)
(3)文章中多次寫到傅斯年是“領袖”,是“天生的領袖”。請結合全文,概括并分析傅斯年能夠成為領袖的因素。(6分)
(1)選d3分,選e2分,選b1分。解析:a前后沒有因果關系b“給全文蒙上一層傷感的情調”c體現了他性格的“爆炸性”。
(2)對夫人說的話,他為自己生活貧窮,竟無半文錢留給妻兒深感愧疚;得知高材生家境貧寒,患深度近視而不戴眼鏡,托人從香港為他配眼鏡;丁文江在長沙病危,他第一個從北京趕去看護。(每點2分)
(3)重視文化知識,輕視物質享受,生活艱苦樸素,死后,把書籍留給兒子;愛惜人才,為高材生配眼鏡;不屈權勢,不逢迎,大罵丁文江,在參政會上向行政院院長孔祥熙發難,與蔣介石對話;能辦事,有組織才干和凝聚力,被稱為最杰出的學術組織家;有實干精神,主持游行籌備會議,擔任游行的總指揮;注重思考,說一天只有二十一個小時,剩下三個小時是用來沉思的。(答出三點即可,每點概括1分,分析1分。)
詠柳閱讀答案解析篇九
王十朋
東君于此最鐘情,妝點村村入畫屏。
向我無言眉自展,與人非故眼猶青。
縈牽別恨絲千尺,斷送春光絮一亭。
葉底黃鸝音更好,隔溪煙雨醉時聽。
5、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詩的前兩句用擬人的手法,滿懷喜悅地寫出了春神降臨人間,柳樹發出新芽,村村如畫的初春旖旎風光。
b、向我”一句作者寫自我的主觀感受,沒有刻意的修辭點綴,卻寫出了楊柳動人的韻致,令人心神搖蕩。
c、“青眼”化用阮籍青白眼的典故。雖然并非故交,但多情的楊柳仍以青眼相待,傳神地寫出柳樹溫柔的心性。
d、古人往往在分別之際,折柳贈送行人,借如垂絲般的長長柳條,以示永不相忘,也傳遞綿延不絕的離愁別緒。
選b。b項,“沒有刻意的'修辭點綴”錯,此句使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千萬絲楊柳一起吐翠舒眉,含情展黛,她們無言卻饒有動人的韻致。
6、與賀知章的《詠柳》相比,本詩對柳樹的描寫有何獨特之處?請簡要分析。(6分)
解答此題時,可以考慮描寫的內容和描寫使用的方法技巧。內容方面,賀詩寫柳樹枝條(柔、綠、高、垂)和葉;本詩則寫了柳芽、柳葉、柳絲、柳絮、柳蔭和柳樹上的黃鸝鳥,內容更豐富更全面。技巧方面,賀詩運用比喻,而本詩運用擬人、典故,賦予了柳樹生命,傳神地表達了柳樹的特點。
賀詩運用比喻手法,只是抓住柳樹枝條的柔、綠、高、垂和葉子的細節進行描寫;(3分)而本詩寫柳樹則更為全面,寫了柳芽、柳葉、柳絲、柳絮、柳蔭甚至還有柳樹上的黃鸝鳥;并且運用擬人、典故等手法,賦予了柳樹生命,將其所含特點傳神地表達了出來。(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