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李白月亮的詩有李白月亮的詩有多少篇一
1、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2、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三五七言》
3、日色已盡花含煙,月明欲素愁不眠。——《長相思三首·其二》
4、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樓月下吟》
11、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玉階怨》
12、畏落日月后,強歡歌與酒。——《長歌行》
13、揚兵獵月窟,轉戰略朝那。——《發白馬》
14、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古朗月行》
15、門標赤城霞,樓棲滄島月。——《天臺曉望》
16、夢繞邊城月,心飛故國樓。——《太原早秋》
17、微身奉日月,飄若螢之光。——《秦女卷衣》
18、吳牛喘月時,拖船一何苦。——《丁督護歌》
19、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古朗月行》
20、郢門一為客,巴月三成弦。——《郢門秋懷》
21、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贈孟浩然》
22、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渡荊門送別》
23、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九日龍山飲》
24、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夜泊牛渚懷古》
25、天秋木葉下,月冷莎雞悲。——《秋思》
26、白楊秋月苦,早落豫章山。——《豫章行》
2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靜夜思》
27、笛奏梅花曲,刀開明月環。——《從軍行》
29、風摧寒棕響,月入霜閨悲。——《獨不見》
30、閣道步行月,美人愁煙空。——《上之回》
31、淥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淥水曲》
32、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關山月》
33、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秋浦歌》
34、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子夜吳歌·秋歌》
35、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36、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蘇臺覽古》
37、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
38、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四首·其一》
39、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憶秦娥·簫聲咽》
40、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峨眉山月歌》
41、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月下獨酌四首·其一》
42、筑臺像半月,回向高城隅。——《登單父陶少府半月臺》
43、高松來好月,空谷宜清秋。——《尋高鳳石門山中元丹丘》
44、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長相思·其一》
45、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清平調·其一》
46、月隨碧山轉,水合青天流。——《月夜江行寄崔員外宗之》
47、搖蕩女蘿枝,半掛青天月。——《憶秋浦桃花舊游時竄夜郎》
51、落帽醉山月,空歌懷友生。——《九日》
52、浩歌待明月,曲盡已忘情。——《春日醉起言志》
53、落月低軒窺燭盡,飛花入戶笑床空。——《春怨》
54、時來引山月,縱酒酣清暉。——《贈秋浦柳少府》
55、冰合井泉月入閨,金缸青凝照悲啼。——《夜坐吟》
56、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子夜吳歌·夏歌》
57、凝霜夜下拂羅衣,浮云中斷開明月。——《行路難》
58、吳洲如見月,千里幸相思。——《送張舍人之江東》
59、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憶秦娥·簫聲咽》
60、銀箭金壺漏水多,起看秋月墜江波。——《烏棲曲》
李白月亮的詩有李白月亮的詩有多少篇二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古朗月行》)
“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倏忽城西月,青天懸玉鉤。”(《掛席西江上待月有懷》)
“秋風渡江來,吹落山上月。主人出美酒,滅燭延清光。”(《送崔氏昆季之金陵》)
“月隨碧山轉,水合青天流。杳如星河上,但覺云林幽。”(《月夜江行寄崔宗之》)
“玉蟾離海上,白露濕花樹。云畔風生爪,沙頭水浸眉。”(《初月》)
“四郊陰靄散,開戶半蟾生。萬里舒霜合,一條江練橫。”(《雨后望月》)
“我有萬古宅,嵩陽玉女峰。長留一片月,掛在東溪松。”(《送楊山人歸嵩山》)
“閑窺石鏡清我心,綠蘿開處懸明月。”(《廬山謠》)
“秋浦多白猿,超騰若飛雪。牽引條上兒,飲弄水中月。”(《秋浦歌》其五)
“痛飲龍筇下,燈青月復寒。醉歌驚白鷺,半夜起沙灘。”(《送殷淑》其三)
“東陽素足女,會稽素舸郎。相看月未墮,白地斷肝腸。”(《越女詞》其四)
“鏡潮水如月,耶溪女如雪。新妝蕩新波,光景兩奇絕”(同上其五)
淥水凈素月,月明白鷺飛。郎聽采蓮女,一道夜歌歸。”(《秋浦歌》其十三)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秋浦歌》其十四)
“秀色不可名,清輝滿江城。
人游月邊去,舟在空中行。”(《送魏萬還王屋》)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下終南山》)
“對酒不覺眠,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鳥還人亦稀。”(《自遣》)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秋浦歌》其十二)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謝朓樓餞別》)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陪族叔曄及賈至游洞庭》其二)
“昔日繡衣何足榮,今宵貰酒與君傾。暫就東山賒月色,酣歌一夜送淵明。”(《送韓侍御之廣德》)
“寒月搖清波,流光入窗戶。對此空長吟,思君意何深!”(《望月有懷》)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關山月》)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子夜吳歌》其三)
“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官里人。”(《蘇臺懷古》)
李白月亮的詩有李白月亮的詩有多少篇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淥水凈素月,月明白鷺飛。郎聽采菱女,一道夜歌歸。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李白月亮的詩有李白月亮的詩有多少篇四
關山月(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月下獨酌(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把酒問月李白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
白免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李白月亮的詩有李白月亮的詩有多少篇五
詩仙李白(生于公元七零一年,卒于公元七六二年),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響亮的名字之一,他超過了許多富有江山的帝王,超過了許多功績彪炳的將相,達到了婦孺皆知的地步,達到了名揚四海的地步。詩圣杜甫曾經有詩贊孔明云:“諸葛大名垂宇宙。”(《詠懷古跡五首》)藉此,我克隆一句——李白如月垂宇宙。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這首小詩雖然只有二十八字,卻為峨眉山月留下一幅極為珍貴的藝術寫照:掛在峨眉山上的半輪明月,倒影在平羌江中。夜深人靜之際,李白啟程遠行,送行的即已歸去,孤寂之感油然而生,眷戀之情不能自己。他在這首小詩中連用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五個地名,但是不露痕跡,不厭其重,反而顯得天然渾成,隨分自佳,含情縹緲,因而“古今目為絕唱”(王世懋《共圃擷余》)
李白是一個非常自負的人,常以管子、晏子、孔明、謝安等古代政治家自況,因而始終不愿通過科舉入仕,但是一生都在渴望“由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巚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李白出蜀漫游了十六年。在這期間,他為創造條件,實現宏大抱負,輾轉各地,用各種方式同各種人交往,他曾為經濟所困厄,曾遭到一些地方官吏迫害,曾受到腐儒的訕笑,有時他也感到苦悶和彷徨,但所有這一切都沒有挫傷他的政治熱情。天寶元年(公元七四二年) ,唐玄宗為炫耀他的“開元盛世”,詔令薦舉文辭秀逸之士。其時,李白正和道士吳筠隱居于浙江的曹娥江上游的剡中。吳筠首先受到玄宗的征召,由于他的直接推薦,更由于賀知章的間接支持,加之李白早已名動京師,因而唐玄宗也派人召李白入京。但是,當時的唐玄宗已由勵精圖治的英明君主,變成了驕奢淫逸的享樂天子。唐玄宗賞識李白的絕世才華,召其進京,只是想利用李白的詩章,歌頌升平,增加宮廷生活的樂趣。當他受唐玄宗之詔前往長安前,曾洋洋自得地說:“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
到了長安,著名詩人賀知章一見李白就說:“此天上謫仙人也。”(《舊唐書·李白傳》)躊躇滿志的李白,誤以為前程燦爛的政治生涯拉開了帷幕,從此可以大展身手,實現他的抱負。然而,現實與他的理想相差甚遠,他只是供奉翰林,隔三差五為唐玄宗獻上華美詞章。君主高興時,親自為他調羹,以示寵愛。寵愛不是敬重,李白不過是唐玄宗的高級玩物。看出自己在君主眼中真正的地位后,李白很是痛苦了一陣子。然而,他沒把這痛苦放在臉上,而是化入了酒中。雖“舉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謝樓餞別校書叔云》),可除了酒,別無其他消愁的法子。他和賀知章、李適之、李琎、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常在一起,把酒喝得爛醉,人稱“酒八仙人”。酒喝得多了,原本很狂的李白,現出了更放蕩的狂態。他是自視甚高之人,從來就看不起那些權貴,此時胸中有氣,索性將權貴當成了他玩弄的對象。他借著醉意,斜臥在殿堂上,吆喝著高力士為他脫靴。高力士為報復,挑撥楊貴妃,說李白奉詔而作的《清平調》中“借向漢家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句將她與趙飛燕相比。由是,楊貴妃使出了她的手段,阻止唐玄宗給李白實職。李白的狂態,不止是得罪了高力士一人,而是得罪了一大批權貴。權貴大都一致討厭李白,聯手把他逼在清客的位置上不得動彈。
少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雙疑瑤臺境,飛在青云端。
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
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
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
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
憂來其如何,凄愴摧心肝。
小時不識月亮,把它叫作白玉盤,又懷疑是神仙所居的瑤臺里的鏡子飛到天上。傳說月亮升起的時候,首先看到月中仙人的兩只腳,當看到月中桂樹時,才發現月亮有多圓呵!月宮的白兔搗藥是給誰吃的?接下來便染有濃厚的政治色彩了。以蟾蜍蝕影,陰精淪惑為喻,對玄宗的荒淫享樂與楊國忠等讒諂蔽明,表示了憂怨和沉痛。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月下獨酌》其一)
這是詩仙在月下的獨白。明知孤獨,卻不甘寂寞;明知潦倒,卻依然曠達。于是,他請出無情的明月和無形的影子作證。既歌且舞,醒而后醉,聚又復散,寫活了明月,寫活了影子,也寫出了自己。
李白成名在詩,然他的壯志不在文壇,而在政壇。他作詩,竭盡心力作詩,將詩作得登峰造極,卻不想以詩人身份終老此生。他有濃重得化不開的政治情結,有強烈的政治抱負,一生不能釋懷。如同當時所有詩人一樣,僅把詩作為敲門磚,以敲朝廷的政治大門。李白見做不上官,實現不了抱負,再也不愿呆在朝廷受那窩囊氣,由是棄了許多文人夢寐以求而不得的翰林待詔之位。
天寶三年(公元七四三年),李白被玄宗“賜金還山”,離開長安,漫游四方。他的足跡,踏遍了大江南北、黃河上下。豐富的經歷,寬闊的眼界,使他釀出了更神奇、更瑰麗、更豪邁的詩篇。看似閑云野鶴的李白,作詩雖取得了四海仰望的成就,然這僅是他在借抒胸臆。他決然沒有出世的念頭,也沒放棄與生俱來的抱負,一直在尋找機會。
我在巴東三峽時,西看明月憶峨眉。
月出峨眉照滄海,與人萬里長相隨。
黃鶴樓前月華白,此中忽見峨眉客。
峨眉山月還送君,風吹西到長安陌。
長安大道橫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
黃金獅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談重玄。
我似浮云殢吳越,君逢圣主游丹闕。
一振高名滿帝都,歸時還弄峨眉月。
可以說,李白對峨眉月始終未能忘懷,就是萬里遠游之后,也一直既看且憶,更感覺她相伴而行。而今在黃鶴樓前看見來自故鄉的僧人,他帶來了峨眉月,這明月定將伴送他到長安去。這明月不僅照到江夏,照到長安以及周圍的秦川,而且回到蜀中仍有峨眉月相伴。其實,萬里共明月,本無所謂這里明月那里明月之分。但是,這一方面可見李白對故鄉月亮情有獨鐘,另一方面對比自己身似浮云,滯留吳越,羨慕蜀僧歸時還可見到峨眉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靜夜思》)
從床前到天上,從月光到秋霜,距離不可謂不遠,想象的橋梁就在這一瞬間架起來了;從舉頭到低頭,從望月到思鄉,就在一俯仰之間完成了。神思飛越千里之外,天涯足跡,人世的滄桑,一一浮出腦海。有一個聲音在心頭一遍遍呼喚:故鄉,故鄉。
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
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
(《九日龍山飲》)
李白的一生,是浪漫的一生,富于詩意的一生;是流離失意的一生,卻又是曲折離奇的'一生。李白一生與月亮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寫月亮,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的心境之下,月亮的名稱也不盡相同。他把月亮自如地安排在詩中,并給月亮起了幾十種好聽的恰如其分的名字,這是李白寫月亮的特點之二,比如從形象色彩上寫的:有明月、朗月、皎月、素月、皓月、白月、彎月、半月、薄月、清月等。如和自然景物結合起來寫的:有山月、海月、云月、風月、花月、沙月、青天月、湖月、星月、水月、松月、天月、冰月、石上月、云外月等。如為了對歷史的追憶,表明時間的:有漢月、曉月、寒月、古時月等。李白一生漫游過許多地方,雖然各種景物都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最令他念念不忘的還是月亮。在他看來,每個地方風景、人情不同,月亮也隨之不同,所以出現了:天門月、金陵月、秦地月、竹溪月、西樓月、三江月、蘆洲月、五溪月、海上月、洲前月、江月、瑤臺月、秦樓月、峨眉月、淪島月、淮月、楚關月、秋浦月、西江月、邊城月、碧山月、后湖月等等。此外,還有像孤月、新月、浮月、好月、高月、歸月、禪月、席月、萬里月……。光是“明月”在李白的詩中,就使用過四十五次之多,在從古至今的詩人中,有誰作品中曾出現了如此之多的月亮,有誰能挖空心思贈與月亮如此絢麗多彩的芳名,不說后無來者,但肯定前無古人。總而言之,李白對月亮始終有著誠摯的向往和追求。因為月亮是純潔高雅的象征,合于詩仙光明磊落的心地,于是,李白望月、思月、呼月、邀月、問月、醉月、賞月、弄月、夢月,甚至“欲上青天攬明月”(《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但是現實生活總是不盡人意,只能“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陪族叔嘩及賈至游洞庭》)。我們由此可見李白對明月之喜愛,也因此悟出詩仙之子“明月奴”之命名緣由。
夜,已深了;
人,已醉了;
歌,已終了;
淚,已盡了;
李白的生命也到最后一刻了。
此時,皓月當空,映在水波不興的江中,好象一輪白玉盤;清風徐來,“永影弄月色”(《金陵江上遇蓬隱者》),又散作萬點銀光。多么美麗!多少光明!多么誘人!“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唐溫如《題龍陽縣青草湖》)李白醉倚在船舷上伸出了雙手,向著一片銀色的光輝撲去……于是,他化成了皎皎的明月,永遠照耀著在中華大地上。
1.《古朗月行》(作者:李白)唐詩賞析
3.李白《太原早秋》詩歌賞析
4.李白詩詞鑒賞大全
5.李白《古朗月行》全詩賞析與翻譯
6.李白《越女詞》翻譯賞析
7.李白《月下獨酌四首》全詩賞析
8.李白《長相思·其一》翻譯賞析
9.李白《把酒問月》全詩翻譯賞析
10.靜夜思李白
李白月亮的詩有李白月亮的詩有多少篇六
不同時期、不同地點、不同心情,我所看到的月亮都是不同的。但每當看到月亮懸掛在天空中,如黑暗中的舞者般引領著我的思緒隨風起舞,我便總能想到李白,這個特別而引人深思的謫仙人。月亮是屬于李白的,正如蝦應屬于齊白石,交響樂應屬于貝多芬。
孩童時期,李白的詩句便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我的親人時刻陪伴在我身邊,我的家鄉伴隨著我成長。雖無法對鄉愁有很深的感觸,但我每讀一次,便想象自己是一個獨在異鄉的漂流者:我沒有家,沒有親人在身旁,即便飛鴿傳書也無法停止我對那片土地和那些身影的思念。我抬起頭看那輪圓月,想必那里寄滿了親人對我的思念,于是,我被月光浸泡得柔軟萬分,紅了眼眶。
這些實在令我無比滿足。人生得意須盡歡,我不貪心,只想活在當下,盡情地享受我的成長。
別林斯基說;“任何一個詩人都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寫自己而顯出高尚,哪怕是描寫他自身再大的痛苦。”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痛苦的根子已深深地植入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李白的痛苦正寄寓在他的酒杯和月亮中,妄圖尋找安慰卻總被正午熾熱刺眼的太陽催醒。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每個人都會經歷離別的痛苦,牽腸掛肚的折磨,李白也是一樣,同樣的,我也一樣。時間在指縫間悄悄流逝,眨眼間,我們又要面對高考,過后,各奔前程,師生間的不舍擁抱,更要離開這熟悉的地方和身影,走上另一座城市的旅途。途中,我抬頭看了一下那心酸的月亮,想必只有它是與我如影隨形的了。李白的月,李白的情,是每個人都有所體會的。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人游月邊去,舟在空中行。”、“醉起步溪月,鳥還人亦稀。”……真想為李白開一場朗誦會,絕不亞于哪位明星。
李白正是文化的象征,他讓我感受過去,夢想未來。
抬頭望月,姓李的月亮默默無語,但無限耀眼。
李白月亮的詩有李白月亮的詩有多少篇七
李白相信大家肯定都知道一首是,那就是《靜夜思》。接下來小編搜集了李白關于月亮的思鄉詩,僅供大家參考,希望幫助到大家。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明亮的月光灑在床前的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霜。
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詩的前兩句,是寫李白在作客他鄉的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一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動地表達了李白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的寒冷,還烘托出李白飄泊他鄉的孤寂凄涼之情。
詩的后兩句,則是通過動作神態的刻畫,深化思鄉之情。“望”字照應了前句的“疑”字,表明李白已從迷朦轉為清醒,他翹首凝望著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的結句。“低頭”這一動作描畫出李白完全處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那家鄉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一個“思”字所包涵的內容實在太豐富了。
明人胡應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于工而無不工者。”(《詩藪·內編》卷六)王世懋認為:“(絕句)盛唐惟青蓮(李白)、龍標(王昌齡)二家詣極。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藝圃擷馀》)怎樣才算“自然”,才是“無意于工而無不工”呢?這一首《靜夜思》就是個樣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來,說是“妙絕古今”。
這一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
一個作客他鄉的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吧:白天倒還罷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的情緒,就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何況是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詩歌中所經常看到的。例如梁簡文帝蕭綱《玄圃納涼》詩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李白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覺飛”來寫空明澄澈的月光,給人以立體感,尤見構思之妙。可是這些都是作為一種修辭的手段而在詩中出現的。這詩的“疑是地上霜”,是敘述,而非摹形擬象的狀物之辭,是李白在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錯覺呢?不難想象,這兩句所描寫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夢初回的情景。這時庭院是寂寥的,透過窗戶的皎潔月光射到床前,帶來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李白朦朧地乍一望去,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鋪了一層白皚皚的濃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圍的環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著他抬頭一看,一輪娟娟素魄正掛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凈!這時,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對孤身遠客來說,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著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產生遐想,想到故鄉的一切,想到家里的親人。想著,想著,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李白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圖。
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它的內容是單純的,但同時卻又是豐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李白所沒有說的比他已經說出來的要多得多。它的'構思是細致而深曲的,但卻又是脫口吟成、渾然無跡的。從這里,讀者不難領會到李白絕句的“自然”、“無意于工而無不工”的妙境。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
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
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
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
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
憂來其如何?凄愴摧心肝。
小時候不認識月亮, 把它稱為白玉盤。
又懷疑是瑤臺仙鏡,飛在夜空青云之上。
月中的仙人是垂著雙腳嗎?月中的桂樹為什么長得圓圓的?
白兔搗成的仙藥,到底是給誰吃的呢?
蟾蜍把圓月啃食得殘缺不全,皎潔的月兒因此晦暗不明。
后羿射下了九個太陽,天上人間免卻災難清明安寧。
月亮已經淪沒而迷惑不清,沒有什么可看的不如遠遠走開吧。
心懷憂慮啊又何忍一走了之,凄慘悲傷讓我肝腸寸斷。
這是一首樂府詩。“朗月行”,是樂府古題,屬《雜曲歌辭》。
李白有《古朗月行》 鮑照有《朗月行》,寫佳人對月弦歌。李白采用這個題目,故稱《古朗月行》,但沒有因襲舊的內容。李白運用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通過豐富的想象,神話傳說的巧妙加工,以及強烈的抒情,構成瑰麗神奇而含意深蘊的藝術形象。詩中先寫兒童時期對月亮稚氣的認識:“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以“白玉盤”、“瑤臺鏡”作比喻,生動地表現出月亮的形狀和月光的皎潔可愛,使人感到非常新穎有趣。“呼”、“疑”這兩個動詞,傳達出兒童的天真爛漫之態。這四句詩,看似信手寫來,卻是情采俱佳。然后,又寫月亮的升起:“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古代神話說,月中有仙人、桂樹、白兔。當月亮初升的時候,先看見仙人的兩只腳,而后逐漸看見仙人和桂樹的全形,看見一輪圓月,看見月中白兔在搗藥。李白運用這一神話傳說,寫出了月亮初生時逐漸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然而好景不長,月亮漸漸地由圓而蝕:“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蟾蜍,俗稱癩蛤蟆;大明,指月亮。傳說月蝕就是蟾蜍食月所造成,月亮被蟾蜍所嚙食而殘損,變得晦暗不明。“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表現出李白的感慨和希望。古代善射的后羿,射落了九個太陽,只留下一個,使天、人都免除了災難。李白在這里引出這樣的英雄來,既是為現實中缺少這樣的英雄而感慨,也是希望能有這樣的英雄來掃除天下。然而,現實畢竟是現實,李白深感失望:“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月亮既然已經淪沒而迷惑不清,就沒有什么可看的了,不如趁早走開吧。這是無可奈何的辦法,心中的憂憤不僅沒有解除,反而加深了:“憂來其如何?凄愴摧心肝。”李白不忍一走了之,內心矛盾重重,憂心如焚。
這一首詩,大概是李白針對當時朝政黑暗而發的。唐玄宗晚年沉湎聲色,寵幸楊貴妃,權奸、宦官、邊將擅權,把國家搞得烏煙瘴氣。詩中“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似是諷刺這一昏暗局面。沈德潛說,這是“暗指貴妃能惑主聽”。(《唐詩別裁》)然而李白的主旨卻不明說,而是通篇作隱語,化現實為幻景,以蟾蜍蝕月影射現實,說得十分深婉曲折。詩中一個又一個新穎奇妙的想象,展現出李白起伏不平的感情,文辭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發人深思,體現出李白詩歌的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風格。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峨眉山上,半輪明月高高地掛在山頭,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從清溪出發奔向三峽,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
這一首詩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年輕的李白初離蜀地時的作品,大約作于725年(開元十三年的時候)以前。全詩意境明朗,語言淺近,音韻流暢。《唐詩箋注》:“‘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發清溪,及向三峽,忽又不見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詩自神韻清絕。” 詩從“峨眉山月”寫起,點出了遠游的時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韻關系倒置句末。秋高氣爽,月色特明(“秋月揚明輝”)。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來,自然入妙。月只“半輪”,使讀者聯想到青山吐月的優美意境。峨眉山附近的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蘆山縣,流至樂山縣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兩個動詞構成連動式謂語,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隨江水流去。在固定位置觀水中月影,任憑江水怎樣流,月影卻是不動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觀者順流而下,才會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僅寫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靈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連夜從清溪驛出發進入岷江,向三峽駛去。“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的青年,乍離鄉土,對故國故人戀戀不舍。江行見月,如見故人。然而明月畢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見下渝州”表現了依依惜別的無限情思,語短情長。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詩境就這樣漸次為讀者展開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除“峨眉山月”而外,詩中幾乎沒有更具體的景物描寫;除“思君”二字,也沒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這一集中的藝術形象貫串整個詩境,成為詩情的觸媒。由它引發的意蘊相當豐富:山月與人萬里相隨,夜夜可見,使“思君不見”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親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詩中詠月的地方,都在抒發江行思友之情,令李白感到很陶醉。
本來,短小的絕句在表現時空變化上頗受限制,因此一般寫法是不同時超越時空,而此詩所表現的時間與空間跨度到了馳騁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個字中,地名出現了五處,共十二字,這在萬首唐人絕句中是僅見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為絕唱,殊不厭重”(王麟洲語),其原因在于:詩境中無處不滲透著李白江行體驗和思友之情,無處不貫串著山月這一具有象征意義的藝術形象,這就把廣闊的空間和較長的時間統一起來。其次,地名的處理也富于變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虛用;“發清溪”、“向三峽”、“下渝州”則是實用,而在句中位置也有不同。這樣,詩句就顯得沒有痕跡,妙入化工。
詩中凡詠月處,皆抒發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詩境中無處不滲透著李白江行體驗和思友之情,無處不貫串著山月這一具有象征意義的藝術形象,這就把廣闊的空間和較長的時間統一起來。
李白月亮的詩有李白月亮的詩有多少篇八
2、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 李白《月下獨酌四首·其一》
3、陶公有逸興,不與常人俱。 —— 李白《登單父陶少府半月臺》
4、郢門一為客,巴月三成弦。 —— 李白《郢門秋懷》
5、淥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 —— 李白《淥水曲》
6、畏落日月后,強歡歌與酒。 —— 李白《長歌行》
7、風摧寒棕響,月入霜閨悲。 —— 李白《獨不見》
8、終當過江去,愛此暫踟躕。 —— 李白《登單父陶少府半月臺》
9、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 —— 李白《九日龍山飲》
11、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 —— 李白《子夜吳歌·夏歌》
12、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 李白《關山月》
16、銀箭金壺漏水多,起看秋月墜江波。 —— 李白《烏棲曲》
17、浩歌待明月,曲盡已忘情。 —— 李白《春日醉起言志》
19、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 李白《憶秦娥·簫聲咽》
20、門標赤城霞,樓棲滄島月。 —— 李白《天臺曉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