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是對作者思想情感和文字表達的全面評價,它能夠展示出作者的才華和獨特風采。小編為大家搜集了一些優秀作文的范文,希望能夠給大家寫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啟示。
用成語典故(實用16篇)篇一
商紂王寵信妲己,過著酒池肉林的生活,誰要敢反對他,就會被挖心或受火烙之刑。老百姓被逼得活不下去了。周武王決定討伐他,在盟津會師各路諸侯,舉行了誓師大會。武王說:“將士們,請聽我說!善良的人做善事,只怕時間不夠用。兇惡的人行起惡來,也怕時間不夠用。現在商紂王荒淫無道,把大臣當成賊人,把朋友當成仇敵。說自己代表天,作惡多端卻無所畏懼。老百姓只能祈求上天讓自己遠離他。從前夏桀很強大,但是倒行逆施,上天就派成湯來將他流放。今天他們雖然有千萬人,但是離心離德,我們雖然只有十個人,但是同心同德,上天一定會看見百姓的心愿、一定會聽到百姓的聲音。請讓我們為老百姓討伐他,請讓我們把成湯的事業發揚光大。”武王的軍隊勢如破竹,在牧野打敗了強大的商朝軍隊,商紂王自殺,商朝滅亡了。
“同心同德”是指為同一個心愿,同一目的而努力。
用成語典故(實用16篇)篇二
宋玉《大言賦》:“楚襄王與唐勒、景差、宋玉游于陽云之臺。王曰:‘能為寡人大言者上座。’……宋玉曰:‘方地為車,圓天為蓋,長劍耿耿倚天外。’”
宋玉《大言賦》中描寫巨人的形象,手持光芒閃耀的長劍,倚在天邊。后以此典形容志氣或才氣豪邁縱橫,凌絕世上。
【天外倚】清·朱祖謀:“怕蒼黃柱觸共工折。天外倚,劍花裂。”
【長劍倚】清·鄭文焯:“不信天心渾如醉,好江山換了啼鵑血。長劍倚,向誰說?”
【耿長劍】清·譚獻:“耿長劍,何處倚?楊枝渡口船系。”
【倚天劍】唐·李白:“手中電曳倚天劍,直斬長鯨海水開。”宋·陸游:“醉斬長鯨倚天劍,笑凌駭浪濟川舟。”明·孫承宗:“倚天劍破長風浪,小結畫影騰空。”
【倚長劍】唐·虞世南:“耿介倚長劍,日落風塵昏。”
【長劍倚天】魏·阮籍:“彎弓掛扶桑,長劍倚天外。”金·元好問:“紫髯落落西溪君,長劍倚天冠切云。”
【倚天長劍】宋·蘇轍:“入海明河驚照曜,倚天長劍失提攜。”清·丁子復:“剩有倚天長劍,分付平生知己,未便死前休。”
【倚劍青云】元·薩都拉:“孤臣泣血紫塞外,壯士倚劍青云邊。”
【倚劍凌空】宋·范成大:“鏘金絕世詩情妙,倚劍凌空隸墨鮮。”
【碧天長劍】元·虞集:“老矣浮丘,賦詩明月,千仞碧天長劍。”
【長劍倚青空】明·于謙:“蕭澀行囊君莫笑,獨留長劍倚青空。”
【倚劍氣凌云】唐·劉長卿:“自矜倚劍氣凌云,卻笑聞笳淚如雨。”
【倚劍白云天】唐·李益:“幾處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劍白云天。”
用成語典故(實用16篇)篇三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吳既赦越,越王句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汝)忘會稽之恥邪?’”又《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越王念復吳讎,非一旦也。苦身勞心,夜以接日。目臥則攻之以蓼,足寒則漬之以水。冬常抱冰,夏還握火,愁心苦志。懸膽于戶,出入嘗之,不絕于口。”
越王勾踐三年(約公元前493年),吳越發生戰爭,越國戰敗,勾踐被囚受辱。返國后念念不忘雪恥,睡在柴草上(按,“臥薪”典最早見于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仆受遺以來,臥薪嘗膽。”),起居飲食都嘗一下苦膽,冬天抱冰,夏天握火,以警勵自己。二十二年后果然打敗吳國報了仇。后以此典表示刻苦自勵、發憤圖強,立志雪恥;或以“會稽恥”稱亡國之恥。
【臥薪】清·龐鳴:“臺畔臥薪臺上舞,可知同是不眠人。”
【抱冰】唐·元稹:“近王之臣諭王意,共笑越王窮惴惴,夜夜抱冰寒不睡。”
【嘗膽】唐·王維:“報仇只是聞嘗膽,飲酒不曾妨刮骨。”唐·劉長卿:“趙王嘗膽安可敵,遠取石田何所益。”宋·汪元量:“假途虞滅虢,嘗膽越吞吳,黑白一棋局,方圓八陣圖。”
【握火】宋·劉筠:“垂天借喻齊諧志,握火尋盟越絕書。”
【薪膽】明·吳易:“到而今,薪膽向誰論,沖冠發。”
【勾踐膽】唐·于濆:“勾踐膽未嘗,夫差心已誤。”宋·汪藻:“方嘗勾踐膽,已補女媧天。”
【會稽恥】唐·李白:“愿雪會稽恥,將期報恩榮。”
【勾踐飲膽】唐·劉駕:“勾踐飲膽日,吳酒香滿杯。”
用成語典故(實用16篇)篇四
《晉書·王裒傳》:“裒(pou) 少立操尚,行己以禮,身長八尺四寸,容貌絕異,音聲清亮,辭氣雅正,博學多能,痛父非命,未嘗西向而坐,示不臣朝廷也。于是隱居教授,三征七辟皆不就。廬于墓側,旦夕常至墓所拜跪,攀柏悲號,涕淚著樹,樹為之枯。母性畏雷,母沒,每雷,輒到墓曰:‘裒在此。’及讀《詩》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未嘗不三復流涕,門人受業者并廢《蓼莪》之篇。”《南史·顧歡傳》:“母亡,(顧歡)水漿不人口六七日,廬于墓次,遂隱不仕。于剡天臺山開館聚徒,受業者常近百人。歡早孤,讀《詩》至‘哀哀父母’,輒執書慟泣,由是受學者廢 《蓼莪篇》,不復講焉。”
《蓼莪》是《詩經》 中的一篇,為孝子追念父母之作,詩中痛惜父母辛勞養育,而自己卻不能報恩德于萬一。王裒對父母克盡孝道,后因父王儀為司馬昭所殺而隱居教授,每讀《蓼莪》詩時,便痛哭不止,他的門人為免其哀痛,廢去《蓼莪》一 篇不講。顧歡亦有類似故事。后用此典表示對亡故父母的追思傷悼之情。
【廢蓼莪】 宋·陳與義:“我已廢蓼莪,感茲淚河翻。”清·邵長蘅:“汝從移疾臥煙蘿,幾載麻衣廢蓼莪。”清·黃景仁:“故人新廢蓼莪篇,我亦臨風尺涕懸。”
【廢蓼莪詩】 宋·陸游:“早歲已興風木嘆,余生永廢蓼莪詩。”
【淚灑蓼莪】 明·高啟:“自慚不及君慶多,淚灑蓼莪空廢誦。”
【蓼莪開卷】 清·董道權:“今逾二十善詞賦,蓼莪開卷徒傷悲。”
【蓼莪廢講】 宋·陸游:“負米養親無復日,蓼莪廢講豈勝悲。”
【王裒廢蓼莪】 宋·陳與義:“盧壺要傳紗縵業,王裒忽廢蓼莪篇。”
【生徒廢蓼莪】 清·錢謙益:“知君恥讀王裒傳,但使生徒廢蓼莪。”
【蓼莪泣數行】 清·黃遵憲:“阿母責讀聲瑯瑯,每至蓼莪泣數行。”
用成語典故(實用16篇)篇五
南朝梁·蕭統《陶淵明傳》:“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弦琴一張,每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晉書·隱逸傳·陶潛傳》:“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張,弦徽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南史·隱逸傳》、《宋書·隱逸傳》亦載。
陶潛字淵明(一說名淵明,字元亮),他不懂音律,但準備一張無弦之琴,每當酒酣興至,就拿來撫弄一番,寄托自己的情懷。后用此典稱人旨趣高雅,懷抱不俗,得天和之樂。陶潛曾為彭澤令,世號靖節先生。
【無弦】北周·庾信:“有菊翻無酒,無弦則有琴。”唐·李白:“抱琴時弄月,取意任無弦。”清·黃鷟來:“孰謂陶公懶,無弦趣最深。”
【陶琴】宋·陳師道:“袁酒無何飲,陶琴不具弦。”
【無聲琴】唐·杜甫:“甕余不盡酒,膝有無聲琴。”
【無弦琴】唐·白居易:“舞腰歌袖拋何處,唯對無弦琴一張。”清·王夫之:“躡險擬看沒字碣,涉園聊對無弦琴。”
【沒弦琴】元·耶律楚材:“白雪陽春寡和音,誰人解聽沒弦琴。”
【琴上趣】宋·蘇軾:“彭澤漫知琴上趣,邯鄲深得枕中仙。”
【琴無弦】唐·白居易:“不慕樽有酒,不慕琴無弦。”宋·蘇軾:“君不見拋官彭澤令,琴無弦,巾有酒,醉欲眠時遣客休。”
【靖節琴】宋·曾鞏:“客來但飲平陽酒,衙退常攜靖節琴。”
【抱琴歸去】宋·張炎:“荷衣制了,待尋壑經丘,溯云孤嘯。學取淵明,抱琴歸去好。”
【空撫余徽】宋·辛棄疾:“知音弦斷,笑淵明空撫余徽。”
【寄陶令意】宋·蘇軾:“無弦且寄陶令意,倒載猶作山公看。”
【彭澤橫琴】宋·楊億:“華陰學霧還成市,彭澤橫琴豈要弦。”
【意在無弦】宋·黃庭堅:“拾遺句中有眼,彭澤意在無弦。”
【陶琴不要弦】唐·白居易:“陳室何曾掃,陶琴不要弦。”
【惟蓄一素琴】宋·陸游:“所以栗里翁,惟蓄一素琴。”
用成語典故(實用16篇)篇六
秦國發兵攻打趙國,在長平(今山西省高平縣)擺開了戰場。擔趙軍抵擋不住秦兵,連連潰敗。怎么辦呢?趙王召來大臣樓昌和虞卿商議對策。趙王說:
“長平戰事,我們不勝,新近又戰死一員都尉。我想再增派軍隊往長平去抵擋秦兵,你們的看法如何?”
樓昌說:“再增派軍隊也沒用。不如派大使到秦國去求和。不然,我們的軍隊將會徹底被秦兵消滅。”
但虞卿不同意樓昌的見解。他說:
“我看現在不必去求和。主張求和的人,總是強調“不求和,必破”。其實,未必是這樣。大王,你說,秦國攻打我們是不是一定要消滅我們軍隊呢?”
趙王說:“是啊!秦國不遺余力,看來是定要消滅我們的部隊才甘心啊!”
虞卿說:“就按大王說的,秦國要消滅我們軍隊,我們應該去求和,現在也不能派大使到秦國去。請聽我的話,先派使者帶著寶物去贈送給楚國和魏國。楚王和魏王要是得到了趙國贈送的寶物,便一定會高興地接納我們的使者。一旦我們的使者進入楚國和魏國,秦王必定會懷疑天下人要聯合起來對秦,因而感到惶恐。那時,和談就好進行了。”
可是趙王不以為然,終于沒有接受虞卿的意見。
不久,趙王派鄭朱為特使,到秦國去求和。鄭朱走后,趙王又召來虞卿,問道:“我已派鄭朱到秦國去和談,您對這件事有什么看法呀?”
虞卿回答說:
“和談不會成功。但這樣一來,趙國的軍隊很可能為秦國所破滅。這是因為,鄭朱是我們趙國的一位顯貴的人物。他到了秦國,秦王以及應侯范睢一定會借機宣揚他們的勝利。天下的諸侯也一定向秦國祝賀。而楚、魏兩國以為我們跟秦和談了,也不會派兵來援助了。在這種情況下和秦國和談,秦國的條件一定會很高。如果我們應允,秦國是一定不肯讓步的。所以我說,和談不一定能成功。”
果然,鄭朱一到秦國,秦王和應侯范睢便借鄭朱的到來向天下揚言說他們攻打趙國取得了勝利。還說,秦國終于不肯與趙國和談。
隨之,長平之戰爆發,趙國潰不成軍,趙國的京都邯鄲也被秦兵包圍了。
結果,趙王割了六縣送給秦國作為求和條件,秦兵才解除了對邯鄲的圍攻。事后,虞卿問趙王說:
“秦兵不圍困邯鄲了。您以為是秦兵疲倦了才撤退的呢?還是他們的力量能持續下去,因割了六縣給他們才撤退的呢?”
趙王說:
“秦國部隊攻打我們是不遺余力的,我看也許是因為兵卒疲倦才撤退的。”
虞卿說:“是的,秦國以它的力量擊他所不能取得的,結果,搞得疲憊不堪而退兵。可是您又以它的力量所不能得到的奉送給它,這無疑是幫助對方來攻擊自己啊”我看明年秦國還會再來攻打我們的。到那個時候,哈哈,我們也許就可能無可救藥了。”
虞卿一席話,引起了趙王的'深思。
后來,趙王又把虞卿的一席話說給一個名子叫做趙郝的臣子去聽。對于虞卿的話,那趙郝很不以為然,說道:
“虞卿說的真是那么一回事嗎?六座縣城不過像彈丸之地。現在不割讓給秦國的話,秦國可能明年還要來攻打我們趙國,到那時候恐怕還得割讓土地去求和呀!”
聽了趙郝的話,趙王更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用成語典故(實用16篇)篇七
《后漢書 ·馬援列傳》注引 《廣州記》 曰:“援到交址,立銅柱,為漢之極界也。”《水經注 ·溫水注》引 《林邑記》:“建武十九年,馬援樹兩銅柱于象林南界,與兩屠國分漢之南疆也。”
漢伏波將軍馬援遠征交址,在邊界上樹立銅柱,標志漢與外國的疆界。后用此典表示建立功業。
【馬柱】 清 ·丘逢甲:“只見螺舟來海外,未容馬柱表交南。”
【漢柱】 宋·范成大:“摩挲漢柱愴分襟,邂逅吳船喜盍簪。”
【銅柱】 唐 ·杜牧:“莫教銅柱北,空說馬將軍。”金 ·元好問:“諭蜀相如今老矣,不妨銅柱有新名。”
【馬援柱】 明 ·李夢陽:“君不見馬援柱孔明碑,剝落黃蒿里。”
【漢將柱】 明 ·陳子龍:“應題漢將柱,獨上武王臺。”
【云深銅柱】 宋·范成大:“云深銅柱邊聲樂,月冷珠池海面平。”
【馬援銅柱】 明 ·李夢陽:“馬援留銅柱,王褒祀碧雞。”
【伏波銅柱】 清·程可則:“伏波銅柱邈千歲,壯哉爾與同英聲。”
【銅柱伏波】 明 ·沈明臣:“再睹樓船橫海出,更標銅柱伏波名。”
【銅柱勛高】 唐·劉禹錫:“玉環慶遠瞻臺座,銅柱勛高壓海門。”
【鐵柱成千古】 清·黃景仁:“誰標鐵柱成千古,卻笑金焦屬下流。”
用成語典故(實用16篇)篇八
《史記·高祖本紀》:“秦,形勝之國,帶河山之險,縣(xuan)隔千里,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索隱虞喜云:“百二者,得百之二。言諸侯持戟百萬,秦地險固,一倍于天下,故云得百二焉,言倍之也,蓋言秦兵當二百萬也。”
秦國占據地勢山河之險,易守難攻,同是一百萬軍隊,秦國憑地利則相當于二百萬。后以此典指函谷關以西的關中地方;也形容形勢險要的地方。”
【百二】晉·陸機:“孟諸吞楚夢,百二侔秦京。”唐·杜牧:“虬蟠千仞劇羊腸,天府由來百二強。”清·李因篤:“河經百二開天地,華枕西南鎖雍梁。”
【百二雄】清·孫致彌:“遼海關門百二雄,長城萬里憶先公。”
【雄百二】清·王士禛:“全秦雄百二,南盡百牢關。”
【山河百二】唐·張祜:“本欲山河傳百二,誰知鐘鼎已三千。”宋·王清惠:“千古恨,憑誰說?對山河百二,淚沾襟血。”明·梵琦:“力排劍戟三千士,門掩山河百二重。”
【百二山河】唐·劉禹錫:“百二山河雄上國,一雙旌旆委名臣。”宋·張元干:“百二山河空壯,底事中原塵漲,喪亂幾時休。”清·陳維崧:“百二山河極望殘,一門群從盡南冠。”
【百二關山】唐·溫庭筠:“百二關山扶玉座,五千文字閟瑤緘。”
【百二關河】金·元好問:“百二關河草不橫,十年戎馬暗秦京。”明·唐寅:“百二關河狼虎秦,連環難解獻高臣。”
【百二河山】明·黃洪憲:“長城古牒俯滄瀛,百二河山擁上京。”
【百二重城】清·曹貞吉:“太華垂旒,黃河噴雪,咸秦百二重城。”
【百二秦關】金·鄧千江:“營屯繡錯,山形米聚,襟喉百二秦關。”明·陳子龍:“誰言百二獨秦關,豪俠幽并帝里間。”
【關河百二】宋·范成大:“袖里天書咫尺,眼底關河百二,歌罷此生浮。”清·潘果:“縱留子弟八千在,早失關河百二雄。”
【兵雄百二】宋·范成大:“天險東南重,兵雄百二尊。”
【秦關百二】唐·杜甫:“洛陽宮殿化為烽,休道秦關百二重。”
【秦塞重關】唐·駱賓王:“秦塞重關一百二,漢離商宮三十六。”
【雄關百二】宋·汪元量:“祖龍筑長城,雄關百二所。”
用成語典故(實用16篇)篇九
《宋書·武帝紀》:“ (桓) 玄自聞軍起,憂懼無復為計。或曰:‘劉裕等眾力甚弱,豈辦之有成,陛下何慮之甚。’玄曰:‘劉裕足為一世之雄; 劉毅家無擔石之儲,摴蒲 (chupu) 一擲百萬; 何無忌,劉牢之甥,酷似其舅。共舉大事,何謂無成?”又 《晉書·劉毅傳》:“后于東府聚樗蒲大擲,一判應至數百萬。余人并黑犢以還,唯劉裕及毅在后。‘毅次擲得雉,大喜,褰(qiin) 衣繞床,叫謂同坐曰:‘非不能盧,不事此耳。’裕惡之,因挪五木久之,曰:“老兄試為卿答。’既而四子俱黑,其一子轉躍未定,裕厲聲喝之,即成盧焉。”
摴蒲,是古代的一種博戲,有五子,擲出的花色分梟、盧、雉、犢、白,幾種得采等級。晉末劉毅和劉裕與眾人擲摴蒲為戲,一盤勝負達百萬錢。眾人都擲了犢,輪到劉毅時擲出雉,高興得他撩衣繞床大叫,劉裕最后一擲,大喝一聲,五子成盧。后以此典形容人豪放狂縱。
【劉毅擲】 宋·陸游:“萬事不禁劉毅擲,諸人誰著祖生鞭?”
【呼盧勝】宋·劉筠:“笑逐呼盧勝,歌隨解佩狂。”
【一擲成盧】 宋·陸游:“再見封侯未為快,一擲成盧安用再?”
【百萬呼盧】 宋·張元干:“少年百萬呼盧,擁越女吳姬共擲。” 宋·陸游:“百萬呼盧事已空,新寒擁褐一衰翁。”
【繞床呼盧】 清·黃景仁: 繞床懶使呼盧興,哄座慚無射覆才。”
【擲盧使氣】 唐·劉禹錫:“擲盧夸使氣,刻燭斗成篇。”
【摴蒲百萬】 清·王士禛:“摴蒲百萬皆人豪,龍行虎步非凡理。”
【五木盡作盧】 宋·陸游:“雙瞳遇醉猶如電,五木隨呼盡作盧。”
【掌下不成盧】唐·劉禹錫:“振臂猶堪呼一擲,爭知掌下不成盧?”
用成語典故(實用16篇)篇十
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后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只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么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后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臥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并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喂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后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并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后來終于滅掉吳國。
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負荊請罪: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紙上談兵: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后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三令五申:孫武流寓于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后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哄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后,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胡服騎射: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竊符救趙:戰國時,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里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用成語典故(實用16篇)篇十一
園中有一棵榆樹,樹上有一只知了。知了鼓動翅膀悲切地鳴叫著,準備吮吸些清涼的露水,卻不知道有只螳螂正在它的背后。
螳螂伸出兩只像砍刀一樣的前臂,打算把知了逮住吃掉。它正要捉知了的時候,卻不知道黃雀就在它的后面。
黃雀伸長脖子,想啄死螳螂吃掉它。它正想啄食螳螂時,卻不知道榆樹下面有個拿著彈弓的小孩,把皮筋拉得長長的,正在瞄準它。
孩子一心想射殺黃雀時,卻不知道前面有個深坑,后面還有個樹樁子。
螳螂捕蟬的故事告訴我們只顧眼前的利益,而不顧身后的安危早晚就會吃大虧。表示的是一群目光短淺,不顧長遠利益著想的人。在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時都要居安思危,設身處地為自己著想。小朋友不要只顧好玩,就忘了回家老師布置的作業啦,在做一件事前一定要先思考。
用成語典故(實用16篇)篇十二
唐·杜甫《可嘆詩》:“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
白云蒼狗。
杜甫樂于助人,但他自己衣食無著,只有用詩來幫助別人。
李龜年是開元年間的藝人,深得唐玄宗喜愛,王公貴人也經常請他去彈唱,他每次得到的賞賜都成千上萬。安史之亂后,李龜年流落到江南,生活落魄。在一次宴會上杜甫又聽到了李龜年的歌聲,寫詩夸獎他藝術高超,說:“沒有想到,在這風景一派大好的江南,在這落英繽紛的時節,又能巧遇你這位老朋友:看看這美好的風景,想想真摯的友誼,也許可以忘記你心中的悲傷。”(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王季友是唐代詩人,生活貧困,以買草鞋為生,但他安貧樂道,閑暇之余讀書賦詩。他的妻子不能忍受貧苦,離他而去。別人對他閑言閑語。杜甫寫了首詩安慰王季友,說:“天上的浮云就像白色的衣服,不一會就變成了黑狗。古往今來的事情都是這樣變化無常的,人生中什么事情會遇不到呢?”
用成語典故(實用16篇)篇十三
“困獸猶斗”這則成語的困獸是被圍困的野獸;猶是還。比喻在絕境中的失敗者還要掙扎抵抗。
這個成語來源于《左傳。宣公十二年》,困獸猶斗,況國相乎?
春秋時,晉國發兵去救援被楚攻打的鄭國,可是晚到了一步,鄭國已投降了楚軍。這時晉軍主帥荀林父主張退兵,可副帥反對,最后由于意見不一致,晉軍被楚軍打得大敗。
晉景公得到這一消息,很是氣憤。晉軍將領回國后,晉景公立即叫人把敗軍將領帶上殿來,大聲斥責,追究責任。那些將領見國君大發雷霆,跪在一旁,不敢吱聲,過了一會,荀林父想到自己是主帥,這次大敗應負有責任,就跪前一步說:“末將罪該萬死,現請求一死。”
景公盛怒之下,拂袖示意衛兵來捆綁荀林父。這時,大夫士貞子上前阻止,不慌不忙地對景公說:“三十多年前,先君文公在對楚的城濮之戰中大獲全勝,晉國舉國歡騰,但文公面無喜色,左右感到很奇怪,就問文公:‘既然擊敗了強敵,為何反而愁悶?’文公說:‘這次戰斗,由于我們采取了正確的戰略原則,擊破了楚軍的左、右翼,中軍主帥子玉就完全陷入被動,無法挽回敗局,只得收兵。但楚軍雖敗,主帥子玉尚在,哪里可以松口氣啊!困獸猶斗,更何況子玉是一國的宰相呢?我們又有什么可高興的,他是要來報仇的!’直到后來楚王殺了子玉,文公才喜形于色。楚王殺子玉,是幫了我們晉國的忙。如果說楚國被先王打敗是一次失敗,那么,殺掉子玉是再次失敗。現在您要殺掉林荀父……”
景公聽了士貞子的話,恍然大悟,笑著說:“大夫別說了,我懂了,我殺了荀林父,豈不是幫了楚國的忙?這樣,我們不是也將一敗再敗了嗎?”
于是,景公當場就赦免了荀林父等將帥。
用成語典故(實用16篇)篇十四
形容貧寒之士刻苦夜讀的典故。出自漢劉歆《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雅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此典又可寫作“鑿壁借光”、“鑿壁惜輝”、“穿壁借光”、“偷光鑿壁”,或簡稱“鑿壁”、“偷光”、“匡壁”等。
比喻在生活十分艱苦的條件下堅持讀書的典故。事出《南齊書?孝義傳?江泌》:“(江)泌少貧,晝日斫屧(做鞋子),夜讀書,隨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頂)。”此典流傳甚廣,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讀”、“對月影”等形式。
比喻貧士苦讀的典故。“囊螢”典出《藝文類聚?續晉陽秋》:“車胤字武子,學而不倦。家貧不常得油,夏日用練囊盛數十螢火,以夜繼日焉。”“映雪”典出《初學記》卷二引《宋齊語》:“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此兩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螢”、“聚螢”、“照螢”、“讀書螢”、“映雪”、“照雪”、“窗雪”等,兩典并用還有“雪窗螢火”、“螢雪”等形式。
形容發憤讀書的典故。懸梁,語見《太平御覽》卷61引晉張方《楚國先賢傳》:“孫敬好學,時欲寤寐(打嗑睡),懸頭至屋梁以自課”;刺股,語出《戰國策?秦策一》:“(蘇秦)乃夜發書。陳篋數十,得太公《陰符》之課。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形容勤奮讀書的典故。《新唐書?李密傳》:“(李密)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以蒲韉乘牛,掛《漢書 一帙角上,行且讀。越國公楊素適見于道,按轡躡其后,曰:‘何書生勤如此?’密識素,下拜。問所讀,曰:‘《項羽傳》。’因與語,奇之。歸謂子玄感曰:‘吾觀密識度,非若等輩。’玄感遂傾心結納。”后人遂以“書橫牛角”、“角掛經”、“繭栗掛漢書”、“束書牛角”、“書掛(牛)角”、“牛角之懸”來形容勤奮讀書。或以“掛犢之才”、“牛角書生”來指勤奮學習而才思卓捷的書生。
形容刻苦認真讀書的典故。語出《史記?孔子世家》:“(孔子)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韋編,是用來串連竹簡的`熟牛皮;三絕,是斷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絕編”、“三編絕”、“韋三絕”、“絕韋編”、“三絕韋編”等。
形容閉門謝客、專心讀書學習的典故。語出《史記?儒林列傳?董仲舒》:“董仲舒,廣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放下室內懸掛的帷幕)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受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董仲舒不觀于舍園,其精如此。”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下帷(幃)”、“下書帷”、“閉戶垂帷”、“垂帷閉戶”等。
形容抓緊時間學習的典故。語出《三國志?魏書?鐘繇華歆王朗傳裴松之注解所引《魏略》:“(董)遇善治《老子》,為《老子》作訓注。又善《左氏傳》,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義自見’。從學者云‘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余’。或問三余之意,遇言‘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也。’”
比喻勤奮讀書的典故。語出《莊子?外篇?駢拇第八》:“臧與谷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問臧奚事,則挾策讀書,問谷奚事,則博塞以游。”策,寫書的竹簡。博寒,古代的一種游戲。后人便以“挾策”、“挾冊”、“挾策讀書”、“挾策亡羊”、“讀書亡羊”表示專心致志地勤奮讀書。
形容專心致志勤奮讀書的典故。語出《后漢書?逸民傳?高鳳》:“高鳳字文通,南陽葉人也。少為書生,家以農畝為業,而專精誦讀,晝夜不息。妻嘗之田,曝麥于庭,令鳳護雞。時天暴雨,而鳳持竿誦經,不覺潦水流麥。妻還怪問,鳳方悟之。其后遂為名儒,乃教授業于西唐山中。”后人于是以“流麥”、“麥流”、“棄麥”、“麥不收”、“中庭麥”、“高鳳”等來形容專心讀書。
形容勤學的典故。事出《漢書?賈枚鄒路傳》:“路溫舒字長君,巨鹿東里人也。父為里監門。使溫舒牧羊,溫舒取澤中蒲,截以為牒,編用寫書。”晉時的王育也在牧羊時折蒲學書,最后博通經史。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編蒲”、“截蒲”、“削蒲”、“題蒲”、“編簡”等。
形容勤學的典故。事出《漢書?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買臣字翁子,吳人也。家貧,好讀書,不置產業,常艾薪樵,賣以給食,擔束薪,行且誦書。其妻亦負戴相隨,數止買臣毋歌嘔道中。買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買臣笑曰:‘年五十當富貴,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貴報女功。’”此典一般以“負薪”或“負樵”的形式出現。有時,此典也用來形容未遇時的貧居生活。
形容生活貧苦依然堅持學習的典故。語出《漢書?公孫弘、卜式、倪寬傳》:“(倪寬)受業孔安國,嘗為弟子都養(為弟子們做飯),時行憑作(有時還要下地干活),帶經而鋤,休息輒誦讀,其精如此。”此典常以“帶經鋤”的形式出現。
形容夜以繼日地勤奮讀書。語出韓愈《昌黎集?進學解》:“先生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記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鉤其玄(成語“提要鉤玄”出處)。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焚膏油以繼晷(點上燈來繼續白天的學習),恒兀兀以窮年(長年累月都這樣堅持)。先生之業可謂勤矣。”
形容長期閉門苦讀的典故。語出金元間劉祁《歸潛志》:“南渡后疆土狹隘,止河南、陜西,故仕進調官,皆不得遽。人仕或守十余載,號重復累,往往歸耕或教小學養生。故當時有云:‘古人謂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今日一舉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無人問也。’”后人便以“十年窗下”、“寒窗十載”、“寒窗之下”、“十載寒窗”、“燈窗十載”等詞語來形容長期清貧自守,閉門苦讀。
用成語典故(實用16篇)篇十五
出處:《韓詩外傳·卷五》等。
《韓詩外傳·卷五》里說:“殷可以鑒于夏,而周可以鑒于殷。”意思是:夏禹王開創了夏的天下,傳到夏桀王,而被商湯王所滅亡;商湯王建立了殷商,傳到商紂王,又被周武王所滅亡。夏的滅亡,本該使殷商引以為鑒,而殷商的滅亡,也可以使周吸取教訓。可是自古以來,不少朝代的君王,往往不以前朝的失敗為鑒。又說:“前車覆而后車不誡,是以后車覆也。”——看見前面的車子翻了,而后面的車子還不警惕,所以后面的車子也同樣翻掉。
劉向的《漢書·賈誼傳·治安策》里也說:賈誼上書漢文帝,其中有“前車覆,后車誡……,勵志演講;秦世之所以亟絕者,其轍跡可見也。然而不避,是后車又將覆也。”
南北朝時,王僧虔《戒子書》也引用道:“吾今悔無所及,欲以前車戒爾后乘也”。這里都有“前車覆,后車鑒(或‘誡’)”的意思。
后來,“前車之鑒”等意思相近的短語便作為一個成語流傳了下來。
用成語典故(實用16篇)篇十六
《史記 ·汲鄭列傳》:“黯隱于田園。居數年,會更五銖錢,民多盜鑄錢,楚地尤甚。上以為淮陽,楚地之郊,乃召拜黯為淮陽太守。黯伏謝不受印,詔數強予,然后奉詔。詔召見黯,黯為上泣曰:‘臣自以為填溝壑,不復見陛下,不意陛下復收用之。臣常有狗馬病,力不能任郡事,臣愿為中郎,出入禁闥,補過拾遺,臣之愿也。’上曰:‘君薄淮陽邪? 吾今召君矣。顧淮陽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臥而治之。’……黯居郡如故治,淮陽政清。”
漢代汲黯善于治理地方,選賢任能,把握大計而不苛求,政績很好。當時淮陽一帶多有私鑄錢者,治安較亂,漢武帝特意起用汲黯為淮陽太守,借重他的威望,因為他多病,允許他“臥而治之”。后用此典頌揚地方官治理有方。
【臥治】 南朝梁·丘遲:“坐嘯昔有委,臥治今可尚。”
【臥理】 唐 ·李頎:“聞道淮陽守,東南臥理清。”
【淮陽臥】 唐·羊士諤:“自嘆淮陽臥,誰知去國心。”
【淮陽績】 宋 ·劉敞:“愧無淮陽績,高臥亦終年。”
【薄淮陽】 明 ·馬世奇:“總為至尊憂社稷,漢臣何必薄淮陽。”
【汲黯臥理】 宋·蘇轍:“謝安未厭頻攜妓,汲黯猶須臥理民。”
【淮陽多病】 唐·杜牧:“淮陽多病偶求歡,客袖侵霜與燭盤。”
【淮陽高臥】 南朝齊 ·謝朓:“淮陽股肱守,高臥猶在茲。”
【淮陽效理】 唐·李紳:“淮陽效理空多病,疏受辭榮豈戀班。”
【淮南臥理】 唐·賈島:“淮南臥理后,復逢君姓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