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思鄉思鄉篇一
耳邊又回蕩起了理查德·克萊德曼的《思鄉曲》。我喜歡這首曲子,它優美婉轉,讓人心中蕩起層層漣漪,也讓我想起了我可愛的家鄉,淮河西岸的一座小縣城—鳳臺。
我出生在這座小城,盡管她沒有摩天大樓,也不富裕,但她養育了我整整九年。
記得三年前,當爸爸告訴我就要去合肥讀書時,我的心里無比激動。可當我看到往日的好伙伴眼里的依戀時,我又很留戀這個生我養我的小城。
我來到了合肥,來到了我夢寐以求的西園新村小學。在新的環境里,我又找到了知心的朋友,擁有了良好的學習環境,生活得非常快樂。但不知怎的,我總會在夢中回到我的家鄉。于是每逢假期,我都要回家鄉看看,看看那些熟悉的地方:小院兒、校園、老房子……隨著學習任務的增加,我回家鄉的次數減少了,可對家鄉的思念卻越來越深了。雖然合肥很美,但在我眼里卻永遠無法替代我的家鄉。
最近,我學了一首古詩—《泊船瓜洲》。這首詩是王安石從老家江寧去京城赴任途中,船停靠在瓜洲時寫的。由于對寧靜閑適的家園有許多留戀,所以詩人盼望著能早日回到家鄉。老師字字句句地解釋著,我的心不由得回到了我的家鄉。
每逢春季,小城里到處都是鮮花,花壇里、馬路旁、樹陰下、墻腳邊……那些花雖只是不知名的野花,但卻生機勃勃,充滿了春意。不是說合肥沒有花,只是那些花都井然有序地長在馬路旁,讓我感覺它們太整齊了,失去了親切感。家鄉的夏天,鄰居們會在傍晚提個小板凳坐在小院里,搖著大蒲扇,嘮著閑磕,很晚才入睡。秋天,我最愛吃的大紅桃成熟了,一口咬下去,甜蜜立刻“腐蝕”了舌頭。飄雪的日子里,我常和哥哥一起堆胖乎乎的雪人,然后圍著火爐,吃香脆的蛋餅,真是天堂一般的生活!
又是一個夏天,我想我該回去看看了。
思鄉思鄉篇二
離家的落葉總有根,根在心也安寧,無根的浮萍無飄依,風過自離去,哪兒也無靠,無依無靠的日子是苦是淚,是無所謂溫暖的懷抱,無所謂心神安寧的“母親”。
思鄉是一種苦,也更是一種愁,是千百次在夢里呼喚,醒來后卻也淚眼迷蒙的愁;是五六十年相望于一水間面面相對,而無法相聚的愁;是在秋葉初黃,葉片飛揚時,回想起家中守望的母親時,渴望碣石瀟湘路的愁。
在火樹銀花的夜晚,在挫折圍困的境地鄉愁無疑是無可修飾的苦和痛,這時需要一種精神寄托而故鄉無疑是那美好溫暖的存在,于是我們將所有的愁思都寄托于“故鄉”之上。讓所有的苦痛積累成這無法讓人承受的鄉愁之塔,讓這成為這世間苦痛的生源。于是風也來過。雨也消去,回家也就順理成章。
回家也就成了幾千年來詩歌那亙古不變的主題。正因為想回鄉,賀知章不顧花甲和歲月,也不管那鄉里小兒的譏問,因為回鄉也已成為他那年老唯一的追求;也成就了錢學森他那一瘋五年為回國,身為游子心依紅,壯志只為祖國獻,全然不為他國流的一段佳話。
《前方》中寫道:人不停的離家,只因為精神一直在路上,人們思念故鄉,也只因為自己的精神無所依傍,而故鄉卻給人一種皈依感。人在一路前行中越走越遠,而回首時卻總是那希望前進的起點,起點也托起了那不斷超越的希望。
思鄉思鄉篇三
青春年少懷揣夢想
獨自走上了漫漫寒窗路
故鄉的眼淚太酸
離家的行囊太重
親人的囑托太沉
那月
素年錦時深深的眷戀
故鄉的眼睛送我上路
門前的小河傷心的哭泣
裊裊炊煙那么迷人
捧一捧泥土上路
從此伴我一路風霜
那天
無論是碧云浮空
還是萬里無云
卻始終無法迷失
游子尋家的步伐
那夜
淡淡月光梅花欲吐
我站在望鄉的路口
遠遠嗅到家鄉春的氣息
可思鄉的路似乎太長
我站在望鄉的路口
遠遠嗅到家鄉春的氣息
可思鄉的路似乎太長
而今
歲月滄桑一肩風霜
牛背上的思念太重
可回家的行李似乎太輕
輕得聽得見親人的呼喚
無論天涯海角
如風
散落在溫暖的故土
思鄉思鄉篇四
說到自己的家鄉,可能每個人都會有不一樣的感覺。記得高中的時候,語文老師帶領同學們去湖邊采風,要求回來每人寫一篇作文。我當時還埋怨自己的家鄉為什么沒有人家杭州西湖、安徽黃山那樣如詩如畫的景色,只是那么簡單的幾棵樹,那么樸素的田野,實在沒什么可以作為作文的素材。
想想是什么原因呢?一是感受到自己和別人的區別很大部分來自于家鄉的影響,也就是地方文化的影響。記得剛上大學時,一個宿舍有各個省份的同學,在一起就有比較,不同地方的人在一起有不同的價值觀和為人處事的方法。那么我和同學不同的地方是怎樣形成的?是地方文化的影響。每個人的價值觀都是受自己生長的地方以及家庭背景的影響而形成的。因此你會對自己成長的地方深深懷念和感恩。
二是離開家鄉后對家鄉有了更多的了解。了解了家鄉的歷史、人文,知道了每一個普通的村莊都有著久遠的故事和傳說。比如一個熟悉的開柵村,竟然是梁思成和林徽因考察中國古代建筑流連過的地方。那是讓梁林和村人一起驕傲的地方。一個普通的上賢村,是孔子學生子夏到山西后在隱唐洞中講學的地方,開設了子夏書院。由于這里的人接受了他的教育,紛紛以“賢”命名自己的村子。上賢則是子夏來后取的名字。
三是不管家鄉是貧窮還是富裕,你的'親人、老師、同學、朋友都依然生活在那個地方,依然在那個地方生活著、奔波著。那是你的血脈、你的根。抗日戰爭期間,山西汾陽的銘義中學南遷至詩人流沙河的老家四川金堂縣,流沙河對這一批山西老師印象很好。教物理的,教化學的,都是一派民國范兒。循循善誘,春風化雨。多會兒問問題,就沒有不耐煩的時候。中學時代遇上一個好老師,往往終身受益。流沙河時常感念少年求學的好運道。只是不理解,四川那么好的地方,怎么留不住山西人。一次說起故鄉山水阻隔,老師禁不住背過臉流淚。那一刻,流沙河理解了山西人的戀家。再窮再遠的老家,山西人都有無盡的牽掛。
所以無論我看到家鄉的照片,還是聽到那一聲聲山西民歌,都會讓我想起在那片土地上生活的那群人,就會潸然淚下。
思鄉思鄉篇五
走在回老家的路上,沿途而行,隨處可見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有的剛打好地基,有的壘到一半,有的已初具雛形。然而這些由空空的框架組合而成的新樓,在這片空曠的土地上顯得過于剛硬和冰冷,它們沒有血肉,沒有跳動,只有一塊塊粗糙的磚石。我凝望著那沾滿塵埃的碎石,那步步攀升的高樓,心想,我的家鄉正以鄉愁為基石,建立起虛無縹緲的大廈。
我加快回家的步伐,迫切想要看到家鄉的老屋,那有著灰白墻垛,紅色磚瓦的矮矮的老屋。然而,我失望了。或許,當我再次踏上歸途的時候,我就應該想到這種情形,因為,這一切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我站在久違的故鄉的土地上,眼前卻是一片廢墟,老屋也早已變成了我腳下的狼藉。放眼望去,依稀記得那里是進入村子的唯一通道,道路旁邊有一棵一人合抱粗的老槐樹。每年五月,槐花便輕輕綻放出它的美麗,散發出陣陣清香,吸引過往的路人和孩童駐足觀賞。然而此時,記憶中的老屋不見了,必經路上的老槐樹不見了,就連那熟悉的回家的路也湮沒在時代的潮流中。
我不知道該做什么,我只知道,我的記憶,我的過去,早已被拆除,重新用來建造高高的大樓。
四合院是北京的鄉愁,石庫門是上海的鄉愁,梧桐樹是南京的鄉愁,而那老街巷,則是我們揮之不去的鄉愁。
城鎮化的步伐來勢洶洶,我們無力也無需去阻擋,然而我只希望,它在拼湊出美麗的城市時能有鄉村的方寸之地。就如北京,通過巧妙的設計,將北京古老傳統的四合院注入新城的血液,讓它與新城一起生存與發展。畢竟,當一切的喧嘩與輝煌褪去之后,我們只是那個渴望故土,渴望擁抱自然懷抱的孩童。
鄉愁,是一條繩索,一端連著我們的過去,一端連著我們的未來,我們無法擺脫過去,亦如我們無法擺脫未來。我們遺忘不了,所以我們只能繼續。也許,當你看過法國香榭麗大街的魅惑后,你更鐘情于江南水鄉悠閑的竹樓。
城市與鄉村,發展的正反兩面,正是推動城市前進的動力。
思鄉思鄉篇六
聽,樂聲響起,連綿起伏,柔剛并重。似高山流水,如溪水潺流,無不令人陶醉。琵琶偏偏今夜奏出了新的曲調,如詩那般幽靜,極富有意境,讓人沉醉在清幽曠遠之中,想象這婀娜多姿的舞蹈又怎樣呢?應該如琵琶曲那般富有詩情畫意!此刻詩人的心情也許會隨樂曲平靜嗎?不過樂曲多聽也會乏味的,曲調此時聽得人們心煩意亂.這奏不完,聽不盡的曲調讓詩人王昌齡又怕聽,又愛聽。哎,北方邊患末消除,尚不能盡息甲兵,怎能不心煩呢?古老雄偉的長城綿亙起伏,如巨龍臥地,等待騰飛,秋月高照,似乎免不了秋日凄涼的感覺,免不了秋月嫵媚冷落之情……景象壯觀而又悲涼。此時此刻詩人是無限的鄉愁;立功邊塞的雄心;對于現實的憂愁;還是……為了能讓老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早日能夠平息這些大大小小的戰爭。
琵琶起舞換新聲,
總是關山淚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
高高秋月照長城。
……
思鄉思鄉篇七
隔著窗,望著這燈碧輝煌的城市,我發現自己像是一個迷失家在何方的孩子,在這陌生的城市,我發現自己是多么地無助,多么地孤單!
隔著窗,望著這燈碧輝煌的城市,我不禁思起家鄉,可思鄉有什么用?在我的眼中一切顯得都那么無奈!
隔著窗,望著這燈碧輝煌的城市,我不禁喚起了我腦海里兒時的歡樂,兒時的一切又是那么美好!
的確,兒時是歡樂的,對于生于這種不和諧,不快樂反而在一起很勉強的家庭來說,兒時的歡樂與記憶是值得珍藏的,尤其是那座給予我歡樂的城市--常寧.不論我身在何處都不會忘記這座城市!
是啊,在這座城市里隱藏著太多的危險,當然不能在晚上漫步到很晚,在這座城市沒有一個能聽我真正吐出真心話的人,只能在晚上望著星星,月亮,夜空吐出來,在我委屈時,不能流淚,只有在晚上坐在窗臺上對著夜空落下來.若在常寧,我的朋友們肯定不會允許我這樣,而且我也沒那么多顧忌,想哭就哭,自由自在,可是在這邊,我能怎么樣呢?我思念你--常寧,更思念常寧那邊的朋友們!
啊,我的故鄉--常寧!
思鄉思鄉篇八
我眼中的春節是黃色的,暖暖的,飽含著一股濃濃的思鄉情。它似一根線,把相隔遙遠的兩顆心緊緊地拴在了一起。
我的家鄉在泰州,身居常州的我最快也要兩個小時才能到家鄉。作為一個經常漂泊在外的游子,回到自己的家鄉便是唯一的期盼。我已三年未歸鄉,不知道家鄉有沒有改模樣。在我眼中,家鄉的天是碧藍碧藍的,云是層層疊疊的,有時不免也夾帶著黃色和紅色,太陽又大有圓,刺眼得很,也只有在冬季,雪才會消磨它的銳氣。在村路的兩旁,杉樹、松樹和梧桐樹高高地聳立著,有時會有幾棵樹的枝丫上掛著幾個大紅燈籠。放眼望去,河連著河,總能看見幾位飽經風霜的漁夫在奮力地捕魚,撒網、收網,湖中的魚甚多,讓漁夫們都忙不過來了,撒下去的是期盼,收上來的是滿滿的喜悅。偶爾有幾只魚鷹掠過水面,脖子一伸一縮,嘴巴一張一合,就能捉到一條大魚。最讓我懷念的是外公外婆那敦厚老實的臉龐,骨子里透著泰州人粗豪踏實的精神,眉宇間刻著歲月的滄桑。只要兒女歸來,就又是噓寒,又是問暖,帶著我們四處串門拜年,恨不得讓全村人都知道我們歸來的消息……處處是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
這是三年前的春節,如今又可以回家過年了,我喜悅萬分,真想看看家鄉有沒有變樣。在期盼的驅使下,我們踏上了回家的征途。家,這個字眼雖熟悉但卻又是那么的遙不可及。兒女似風箏,家就似拴住風箏的線,父母就似線的另一端。無論兒女走到哪里,家都是我們避風的港灣,唯有父母才是我們永遠的依靠。
車飛速地行駛在高速公路上,快得連周圍的景色都來不及看。我堅信,是我們對能夠早日回家的期盼促使汽車加速、加速、再加速。不一會兒,我們的車便緩慢地行駛在吊著懸索的“泰州大橋”上,橋下是奔騰不息的長江,遠處江連著天,天連著江,“天江無縫”,江上的大霧使我們根本看不清天與江的交界處。此時,夕陽也十分襯景地給云朵換了件橘黃色的衣裳,格外美麗,使得天空與江水都陶醉地變成了橘紅色。江上有幾艘船只,船只掠過水面的漣漪,一圈又一圈。我望了望在不遠處的村莊,心中不免升騰起幾分焦急。快了,快到了。我活躍起來,興奮沖刷了坐車的疲憊,不停地叫爸爸快開,快開。
經過數次顛簸,我終于到了自己想念的家鄉。如今,在我們面前的是一條筆直的水泥路,兩旁的別墅鱗次櫛比,處處是新面貌,家家戶戶張燈結彩迎新年。桌子上擺滿了好吃的東西。每個人的家門口貼著大紅春聯,家中掛著中國結和大紅燈籠。每個人都穿著新衣裳,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鞭炮聲與歡笑聲此起彼伏,飽含著對新年的祝福和對新年的新希望。走到哪里都能聽到“新年好”“恭喜發財”的祝福語。外公外婆早已在家門口站了許久,一見到我們,趕緊走過去對我噓寒問暖,不停地撫摸著我的頭,把我們領回家一起過年。
我眼中的春節是黃色的。它像風,把游子回歸的消息傳遍每個角落;它似雨,安撫著游子急切回家的焦躁的心;它如光,為游子在迷茫中送去一份份溫暖;它若線,這線將游子與親人緊緊地拴在了一起。
愿天下游子,捧著這顆閃爍著光芒的溫暖的心,回家與親人團圓過大年!
思鄉思鄉篇九
人們常常用“情人眼中出西施”來形容戀愛中的男女之間的戀慕深情,但是往往對于一些思鄉的人兒,故鄉就好比他們日思夜想的情人一般,故鄉的美麗何止千言萬語可以描述得盡呵!比起他們,我對故鄉的情誼似乎顯得有些蒼白而微不足道了。
從呱呱落地以來的十六個春秋,我無一不是在廈門的故鄉度過的。日日夜夜走在這萬分熟悉的街道上,安穩而又踏實,對于一個不曾漂泊海外的年輕的孩子,故鄉承載了許多童年的回憶,也承載了很多現實中的歡笑與苦淚。而最令人難以忘懷的恐怕是無數生活在內陸城市的人們夢寐以求的大海。
海邊的沙灘同樣也是一個放飛夢想的優良場所。人們會用不同的形式傳遞自己的情感,或許是一只用隱形的釣魚線拉扯著的風箏——被迎面而來的風吹拂而上,然后就這樣一直跑,一直跑……跑到沙灘那邊的盡頭,留下一身被濺起的海水沾濕的衣褲,最后照舊會心一笑。或許是那些極愛幻想的小女生把自己的心情寫在精美的信紙上,裝進漂流瓶中。心里雖然慢慢都是朋友不以為然的作弄,但是這么做的原因只有自己知道。因為這就是大海邊的城市澆灌長大的孩子,富有深情又愛幻想的孩子。但是他們也堅強,因為海邊常常留下他們哭泣的聲音和淚水。那是,你也許分不清海水和淚水,因為它們都是咸的。但是正是如此,當下次再來發泄的時候,才會明白自己已經漸漸長大了。
所以故鄉是一個那樣有故事的地方。而且那些故事,永恒不敗……
思鄉思鄉篇十
鄉村的明月有著無言的靜美。
穿過風雨,撥開云煙,愈來愈靜美的鄉村明月,在此時此刻,牽魂縈夢,溫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