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故鄉的文化故鄉的文化實用篇一
白日過盡,雨勢漸停,倚在落地窗前,望著街邊的合歡,忽兒思念起故鄉來,便步履匆匆趕回。p踏在雜草叢生的土路上,幾盞稀疏的路燈映襯著村頭那棵老合歡樹,在迎風飄擺的合歡上灑下零星的光,似翹首以盼那些未歸家的離人,心中泛出酸夢澀。
想去看望東北叔叔,他是村頭的剃頭匠之一,因一口東北腔得名。還是熟悉的門樓,見門上貼了理發二字的紅字,便是了。走進,輕輕叩響門環來了,渾厚的聲音傳出,哎小敏,快進來!東北叔叔身著背心,露出精壯的手臂,圓潤的臉曬的黑黑,嘴角翹起。
屋內,橘黃的燈光籠罩,為木制的理發椅蒙上一層微黃的色彩。坐下吱吱的發出響聲。這是當年村里匠工用合歡木做的,舍不得扔。他撓撓頭,憨憨的笑。
"叔叔,您也可以歇歇了。"我的目光停留在理發斑駁的劃痕上,村里人都很照顧他的生意,老匠人不多了,我們想守著這份技藝。燈映得他的瞳仁雪亮,目光中透出堅定,我逆著時光去看他的側影,才發現他依舊年輕。
次日清晨,漫步巷中那粼次櫛比的民居,黛青的瓦,灰白的墻,任歲月車輪碾轉,古韻依存。"守著這間小村多好啊。"忽兒懂了叔叔的話。
村頭的合歡開了一樹,片片如云似彤,花瓣落了一地,似宿夜未醒一樣。樹下,東北叔叔正伏在地上,用袋子裝著落花。"叔叔,撿這么多花干嘛?"叔叔托著膝蓋站起,笑道,"忘了?合歡曬干后可以入枕,圍花入睡,香纏滿身呢。那也不用這么多?要分給居民的,我和幾個老匠人常常干這個。"他貪喃喃的說,透著一股自豪。
空氣中漸漸溢上清香,眼中浮出眾人曬合歡的'場景,連同寧靜的小村也熱鬧起來。
村中的老匠人們將自己安放在故鄉中,用合歡醞釀著生活,用技藝堅守那盞文化的燈火。
故鄉的文化故鄉的文化實用篇二
記得在孩提時代的故鄉是那么有趣啊,記得奶奶家門前的那條小溪是那么清晰,那么難忘。家鄉的每一個地方我是那么熟悉,就算是閉上眼睛我也可以找到回家的路。可是好景不長,一直在城市生活的父母,突然要把我接到他們那里去生活,我起初不同意,可是奶奶更我說了一大推的話{是什么我忘了}最后父母玩了幾天就帶著我到他們生活的地方去了。
到了父母大城市的家里,那里好大有好多好玩的`好多好吃的,還有好多我說不出名字和沒見過的東西。
就這樣時間過得飛快,過了一年又一年,我漸漸地長大,我對奶奶的思念無時無刻的在想。可是在去年的假期中我從爸爸的口中奶奶在去買東西的路上摔了一跤,去世了。聽到這個消息,我視乎被雷打了一樣,我那不爭氣的眼淚了嘩嘩的流了下來,我請求父母帶我回故鄉。父母答應了。
再送奶奶上山的時候,我強烈要求媽媽我要抱著奶奶的照片上山。
故鄉的一切啊,你們都還好么?我想你們。
故鄉的文化故鄉的文化實用篇三
;在陸權時代,中央王朝的目光主要是向西的。
在我們的神話體系中,無論是“話語講述的年代”還是“講述話語的年代”,以昆侖神話為代表的創世神話都是占先的。在歷史展開中,向西的交流也是主要的驅動力。中華民族的陸權時代,歷史的展開方向可以用一個“э”字來說明。
為什么會這樣?道理很簡單,就是在古典時代,生產力水平決定了我們的先民們,只能沿自然地理所規定的方向去前行、去拓展。自然地理是人類活動的物質基礎,是人類文明誕生和壯大的容器,同時,也大致規定了古典文明的規模、類型和結構。
向北是苦寒之地,是密林、沙漠和草原,是凍土帶,沒有大的人群和文明。這些地方,對于農業的中央王朝而言,難于農耕而易于獵狩和游牧,直到今天也還是地廣人稀。
向南是熱帶雨林,當時的氣候較今天更加濕熱難捱,瘴氣彌漫。就像《商君·畫策》中所言,先民“伐木殺獸,人民少而木獸多”,開拓不易。古代聚落,多選擇林疏地平、地力肥厚、土質疏松、不冷不熱的大河沖積扇平原,一些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的文明,像尼羅河流域的古文明、兩河流域的古文明、恒河和印度河流域的古文明都是如此,但黃河、長江流域所形成的沖積扇平原是最大的,它的文明規模也最大最穩定。
中央王朝的腹地選擇在易于農耕、溫涼宜人的大平原地帶,有足夠的黃土面積,能夠形成較大規模的文明和社會勢力,在這里,自然地理所賦予生存、發展、成長的空間特別重要,它決定了一個大陸國家的龐大形態,龐大到足以應付、吸收和消化后來南下的游牧力量,龐大到能夠維持形態的穩定、統一和多元……甚至它也決定了在古代社會中央王朝政治結構上的中央集權體制。
我們還可以這么說,由于向北、向東、向南的困難,由于陸權時代的這些自然屏障所形成半封閉的自然地理結構,使中華文明在其成長發育期,有一個保護性的“蛋殼”,有一個加速壯大、比較早熟的特點,而一旦“成年”,其體量、規模、實力和結構,又使它具備較高的穩定性,很難被撼動。也許,這正是中華文明能夠延續幾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原因之一。
在這個“э”字形結構中,最難突破、也最晚被突破的,是萬頃碧濤。只有當西方掌握了征服大洋的工業技術,進入大航海時代,列強攜堅船利炮從海上殺來,中央王朝開始經歷“千古未有之變局”。其次是熱帶雨林,中央王朝的力量很難持之以恒地長久突入、立足,同樣,在南部也很難形成強有力的挑戰。最為復雜的是北方,在世界最大的農耕文明的北方,是世界最大的游牧文明。寬闊的北方具有敞開的特點,貫穿歐亞的草原帶,像敏感的神經,而此起彼伏的游牧力量有了這樣一個絕好的平臺,發揮著最好的機動性和自由度,這也決定了中央王朝向北用力最多,古代中國的挑戰和沖突主要呈南北向分布。
相比較而言,這種自然地理情狀,決定了中央王朝向西的目光。西域可耕地(綠洲)的支離破碎,決定了西域很難有一個成規模的中心結構,人文情狀的突出特點是分散性。在中央王朝據有河西走廊之后,西域的歷史基本上塵埃落定。
和中央王朝開口向西的“э”字形結構相對應,阿爾泰山脈、天山山脈、喀喇昆侖山脈,基本形成一個向東伸出、向東敞開的臂彎——它在地理上是擁抱東方的。而它向西一線,多是一些險峻逼仄的山口或達坂,這些極度缺氧的“達坂”,被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西方探險家們冠以“頭疼達坂”、“頭疼山”的名號,應該說,這些易守難攻的邊疆山口,在冷兵器時代是天然的屏障。狹義的西域,其自然地理的方向是向東的,其歷史人文也是向東的,這也是為什么自公元前60年西域納入祖國版圖之后,雖有分分合合,但統一是歷史的主流和基調的原因。
古典世界的景象
中國統一的歷史和中華民族的形成,農耕與游牧,如一對數千年老夫妻,講起婚姻史,紛爭也罷,恩愛也罷,打到了肉里,也愛到肉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緣混雜,最終不分彼此、融為一體。
根據科斯定律,四百毫米等降雨線,是一道分開農民與牧民的“籬笆”:長城就在這條“籬笆”上。超過四百毫米降水的區域,是適宜農耕的區域,低于四百毫米降水的區域,只能游牧。人類歷史的很大一部分內容,就在農耕政權和游牧力量之間展開,兩種生產方式的矛盾,是草和苗的矛盾。
風一樣,一個又一個,從北方以北,從更遙遠、也更寒冷的草原深處,走出的游牧民族,一個幾乎固定的行動方向,一個歷史的宿命,是向南、向南,磁石般地向南。在與中央王朝的融合磨擦之中,要么如泥牛入海無消息,要么固執帶著不馴的野性,折頭沿著貫通一線的歐亞草原帶,向西而去——匈奴是個典型的例子,除了大量融入漢民族外,阿提拉的向西,甚至直逼巴黎城下……加速了東羅馬帝國的滅亡。之后,陸續而出、反復上演的游牧部族,幾乎是沿著這條傳統路線,重復歷史的老路,一次次上演經典的一幕。
仿佛正是在和漢民族的對話和碰撞中,這些“披發左衽、鳥居逐牧”的草原行國,面目才漸漸變得清晰,在世界上最為浩瀚的漢文歷史典籍中,留下星星點點的記述。這些記述,帶有游牧的個性,不知從何而起,不知何時而終,似乎僅僅是一種“路上”的狀態、“路上”的逗留。正是這些殘篇斷簡,又幾乎是研究北方少數民族最為珍貴的史料。
據記載,羌是新疆最早的居民。除羌之外,現在知道的出現在新疆的最早的族群,是《漢書·西域傳》中的“塞種”或“塞人”,古波斯語稱之為“saka”。“saka”本來就有游蕩、游牧的意思,這支游牧力量,后因從河西走廊西遷的大月氏的沖擊,從阿爾泰山、天山草原和盆地綠洲大規模遷徙,大部分退到帕米爾高原一帶,月氏、烏孫、匈奴、鮮卑、柔然、高車、鐵勒、噠、突厥、回鶻、蒙古……如出一轍地重復著熟悉的劇情。
與華夏腹地不同的是,西域綠洲的農業力量是如此分散,不比始皇帝留下的“大一統”,可以被后來者反復沿用,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常有翻牌的機會并直搗漠北老巢。而且,中央王朝與游牧力量在爭奪西域經營時,不離不棄,堅持到底,只要國力允許,便放手一試,僅屯田政策,自漢在輪臺、尉犁始作俑者,就綿延幾千年,因而更富成效。
若單以某個曾經出現過的游牧力量集團而論,據有西域的時間,都遠遠無法與中央王朝相比。而且,“鳥居逐牧”、變幻無常、如風如云的游牧集團自身,越是到了后來,越是從文化到肉體,更徹底地融入“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如契丹、鮮卑等。即使是入主中原、據有大統的游牧力量,如蒙元、滿清,也基本如此。
在西域的歷史上,由于南疆綠洲城國孤島般的分散情狀,較少產生大的聯合勢力,這里重演的是,如同長城內外的老故事:從漠北西來、從北疆南下的游牧力量,在平息了內部紛爭后,沿著絲綢之路和連接南北疆的天山馬道、隘口,一次次潮水般覆蓋綠洲城國,建立游牧性質的地方政權。
總體來說,中央王朝對西域的經營最為持之以恒、綿遠悠長。“人主之國”的韌性,隱約如歷史之“經線”,一以貫之,氣息深厚。而每當“經線”氣若游絲,陷于內亂而自顧不暇、力有不逮而廢弛收縮之時,“馬主之國”的輕靈閃動、迅疾易變,如“鳥居逐牧”,沿“三座大山”,飛來飛去,落腳在西域的綠洲。眾多游牧力量走馬燈般輪番登場,你方唱罷我登場,及時穿插,以色彩繽紛的“緯線”與一以貫之的“經線”密密交織。如此,終成正果,收歸一統,大成中華歷史之錦繡,使西域如中華華麗披風的壯美一角,飄動于時光的長河。
相關熱詞搜索:;故鄉的文化故鄉的文化實用篇四
我的故鄉,最具特色的就是荷花了。夏天,一眼望去,一片碧綠,辛勤的人們穿梭其中,還有蝶飛蜂舞,煞是好看。
今年暑假,我們一家人就相伴去家鄉最有名荷花池景點游覽。
一下車,一股清新的荷花香迎面撲來,遠遠望去,那一片片的荷花,美不勝收。入口處,圓拱門上“荷花池”三個大字熠熠生輝,我贊嘆不已,不由自主地加快腳步往里走去。
聞著清新的荷花香,看著眼前的綠色,頓覺賞心悅目。此外,池中的水也是干凈透徹,把手伸進去,水波一圈圈地蕩漾開來,清涼涼的。
慢慢走向深處,四周的荷花荷葉愈來愈多,好似池中漫步,我摸著一株荷葉,調皮的水珠在荷葉上滾動,我和哥哥不時地嬉戲著,伴隨著歡笑聲向前走去。
若說之前的荷葉太密太疏,那眼前這處正剛好,荷葉中的荷花亭亭玉立,好似仙子一般,紅的,嬌嫩欲滴;白的,冰清玉潔。在荷葉的簇擁下,這些仙子越發神秘。這兒非常清涼,比其他景色要多上那么一份清幽,這正是我的最愛。
故鄉的荷花池令我流連忘返,它就是我的最愛!
故鄉的文化故鄉的文化實用篇五
我的故鄉美麗,那里四季如春,景色怡人。
春天,我的故鄉綠草如茵,繁花似錦。綠樹抽出了枝條,鳥兒在歡快的唱歌。放眼望去是連綿不斷的山嶺,在春天的映襯下,仿佛一張絨絨的地毯,直到天邊。一朵朵婀娜多姿的花兒在點綴著高山,引來各色的蝴蝶;在山的深處是一排排形狀各異的梯田,顧名思義,就是像樓梯一樣的稻田;一條條彎彎曲曲的小路把稻田分成了千變萬化的形狀,有的像月牙,有的像小船,有的像鐮刀……在春天秧苗生長的時候,那嫩綠的顏色把故鄉添得更加美麗了。
夏天,烈日吐火,但在故鄉的山上滿是樹木,在樹陰的遮蔽下,非常涼爽;還有知鳥在放聲歌唱。種在山上的西瓜熟了,故鄉的西瓜又圓又大,和那空中的圓月,一樣圓;切開一看是紅通通的果肉,清甜可口;黑色的瓜籽,如那黑黝黝的眼睛。
秋天,是一片金黃色的稻谷,微風吹過,稻谷開始唱起了一首和諧的歌曲,這時辛勤的農夫正在收割稻谷;稻谷的歌聲和收割的歡快聲交織在一起,成就了豐收的交響樂。
故鄉的文化故鄉的文化實用篇六
我的故鄉,坐落在四川省綿陽市江油市青蓮鎮,這里是李白的故里。這里山清水秀,山巒成片,風景秀麗,漫山遍野都是花草樹木,像一個充滿生機的植物世界。
來到故鄉的桃花山腳下,走在羊腸小道上,一步一步地向山頂爬去。當到達了山頂,從上往下看,一片片桃花樹可真美呀,在它們的映襯下,大地像是穿上了一件花花綠綠的外套。
走進一看,桃花像是一個嬌滴滴的小姑娘,由五片花瓣一片一片地圍起來,像一個小盤子里裝著六個細而嫩的花蕊,可愛極了!而它的葉子綠油油的,像是一塊無暇的翡翠,突出花朵的美麗。微風吹過,桃花散發出淡淡的清香,讓人心曠神怡。
它的“小盤子”里經常招來小客人,比如蜜蜂和蝴蝶。蜜蜂為了采蜜和傳粉,辛勤地勞作著,而蝴蝶在花朵的芳香中翩翩起舞,展示自己那優美的舞姿。
桃花凋謝后,結出了桃子,將桃子洗凈,咬上一口,那感覺簡直是太棒了!
桃花有著淡淡的清香,有著可愛的外形有著綠油油的葉子,有著美味的果實,真是讓人喜愛呀!
故鄉的文化故鄉的文化實用篇七
;散文兼具抒情、描寫和議論等多種功能,其思想感情始終立足于寫作主體的思考和感悟,浸潤著主體的智慧和審美,是作家投射現實縮影、抒發家國情懷、記錄哲理思辨和生活啟發的文學場。自新文學時期周作人在《美文》一文中將散文劃分為一個獨立的部門,散文作為一種文學體裁開始與小說、詩歌、報告文學、戲劇等并駕齊驅。相較于結構形式有明顯區分特征的小說和詩歌而言,散文作為文學大觀園中的“自由主義者”,是最容易入手同時又最難有所突破的一種文體,因其講求形散而神聚,取材廣泛,手法多樣,但主題鮮明,意蘊深厚而優美。從屈原的楚辭問世之日起,文學的血脈似乎就早已注定要在湖湘大地上流淌開來,三湘四水的楚地風流熏陶浸染著后世文人。2015年對于湖南散文創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湖南散文學會的成立意味著包括劉克邦、謝宗玉、沈念、周偉、凌鷹、奉榮梅、方雪梅、彭曉玲、張靈均、孟大鳴、秦羽墨等重點作家在內,一支充滿生命力的散文湘軍已然誕生。今年,湖南散文收獲頗豐,或感悟生活點滴,或思考人生哲學,或揭露社會現象,或欣賞美景藝術,都和作家的思緒融為一體,并忠實地向讀者展現著作家思想的深度和高度,作家們從精神世界、現實生活、歷史文化和自然山水等多個維度進行了不懈的追尋和探索,他們筆耕不輟,打造了一個盛大的文字王國,無論是作品思想之深還是涉面之廣都取得了較大突破,充分展現了作家們獨特的審美和價值觀,總體上開啟了湖南散文蔚為大觀的集成趨勢。
一、故鄉世界的陷落與求索
聚焦人類精神世界的塌陷,是許多優秀文學作品的厚重和深邃所在,小說借由宏大的敘事疆域將人的精神和生存展露無疑,詩歌則通過意象組合、詩意升華將精神的虛空凝聚成一團燃燒的情感火焰沖擊讀者的視野,而散文則因其文體的靈活自由成為精神追索的有力載體,作家們在散兵游勇式的求索中沉淀人生價值觀,帶著個人的生命體驗從細微處下手,使宏觀的哲學主題獲得了微觀的血肉呈現。張放在《嘆鳳樓枕書錄》一書中稱:“中國文學相對來說簡直就是一種追憶的文學。”現實的壓力太大,真空世界里的生存之爭遠遠蓋過了對生命意義最本真的拷問。湖南的散文作家無疑注意到了這一嚴峻的現實,面對精神世界的無形陷落,他們用細膩真切的筆觸對種種行將遠去的美麗進行了文字的定格,以故鄉之名,他們追尋著一度迷失了的精神自我。
村莊在文學作品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意象,文學村莊承載了作家對世界的獨特體檢,因為個體差異,作家們對村莊的美學建構也各不相同。一個帶著記憶的村莊是生命之根,2015年湖南有關村莊的散文凸顯作家們獨特的生命體驗和深刻的追索。袁道一的《蒼涼漸深》寫一個在暮色中歸來的游子對一棵老槐樹的鄉情寄托,文章篇幅不長,語句平實無奇,卻在追溯往事中流露出對現實的無奈和嘆息。作者的悲涼背后折射出一個時代的隱痛,如今大片荒蕪的村莊也曾滋養許多在城市里打拼的農民的兒子,然而生活所迫大勢所趨,童年和少年的美好時光終傾覆于工業的推進和占領。凌鷹的《遠去的美麗》以小標題的形式將遠去的事物娓娓道來,筆調哀而不傷,燈籠、年畫等農村特有的事物是一個年代的符號,如今年味漸淡,讀這樣一篇文字無疑是帶我們重溫了純真的童年和青澀的成長。在《時光畫布》一文中,龍章輝以一個侗族人的獨特視角看到了侗族寨子多逸寨的美麗和衰亡。作者用優美朦朧的筆觸,勾勒出了神秘莫測的多逸寨,也構筑了一個陷落在現代社會的精神理想。社會發展的大潮所限,多逸寨以及許多類似的村莊慢慢失去原味。龍章輝筆下的多逸寨,與其說是一個古村落,不如說是人類遺失的精神家園。
土地情懷是文學傳統中常見的情感,這不僅僅是一種現實意義上的物質化存在,更是抽象意識上的文學審美,對土地的感念關涉到人與土地、與自然、與歷史的互動,2015年,湖南散文作家們矢志不渝地鐘情著土地書寫。楊漢立《爺爺的金色田野》是一首洋溢著希望的田園詩,他的一支筆在爺爺的金色田野馳騁不羈:爺爺的卷煙芬芳四溢,漫過田野,漫過整個四季,漫過農人的一生。對于耕種的農人而言,這是一個景色怡人的田野,更是等待豐收的田野,熱烈的收割承載著農人的喜悅。曉寒的《犁鏵的命運》《水稻生長在村莊》也用詩意的筆調寫出了鄉野大地上和農具、作物融為一體的農人生活。犁鏵從遠古而來,梳理著村莊的脈絡,而水稻在田野瘋長,將農人和村莊“包抄”,筆力自然而奇妙,隱隱可見歷史的深邃。而蘇作成在《此一片大地》中將田埂比喻成“大地裸露的腸子,一根一根任意而舒暢地擱置于村莊的表層”,這種比喻沒有了鄉村田野的農耕之美,倒顯得幾分粗陋隨意,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粗獷如洪荒之地的此一片大地將我們生養,我們也以野蠻的原生力量茁壯不屈。石紹河的《土地筆記》《土地四種》等文將抽象無形的鄉愁轉化成了可觸摸感受的廣袤土地。桐子地、番薯地、花生地、葵花地和桑植民歌一起在作者的精神故鄉隨風搖曳。
人類永恒的文學命題莫過于鄉愁,鄉愁的美學特質因時代和民族而各異,湖南散文立足于湖湘大地,從作家的成長體驗出發,為文學作品中的鄉愁書寫增添了湖湘特色。孟大鳴在《另一種夢想方式》中為我們找到了故鄉的另一種存在方式:故鄉是可以從鄉音里找回來的。作者的文筆和他的灰湯口音一樣質樸憨實,在這口灰湯方言中,孟大鳴的故鄉永遠走不丟了。在國家意義上而言,我們的母語是漢語,但在個人意義上,我們的母語是浸潤每個人成長成人的方言,一個人可以改變衣著打扮,卻很難改變生命孕育之初就隨著胚胎生根發芽的當地方言。黃孝紀的《母親的菜譜》以倒敘的手法憶起貧苦時期母親做的菜,感情真摯,散發著縷縷溫情,作者對母親和童年的追思頗能引起讀者共鳴。“子欲養而親不待,樹欲靜而風不止”,生活條件好了,有閑錢有閑心,親人卻已駕鶴西歸,恐怕是許多人都有的遺憾。孟大鳴的《去找漿村》是尋根文學的散文化書寫,祖父戎馬一生,他和他的故鄉甚至連自己的兒子都語焉不詳,為爺爺尋找漿村,是對他在天之靈的告慰。鄧朝暉不是土生土長的常德人,但在《常德這座城(外一篇)》一文中卻也對記憶中的常德不無懷念,歷史的變遷已經將吊腳樓、碼頭、集市變成了泡影,年幼時作者并不十分喜愛的常德城,如今也成了念想。
散文集包括長散文、系列散文和叢書等,因其篇幅較長,篇目獨立又主旨相關,對于思想情感的深化獨具優勢,系列散文集的寫作是2015年作家們鄉愁書寫的重要途徑。鄉愁之于孟大鳴是鄉音不改,之于黃孝紀是母親做的一道道菜,之于談雅麗則是沅水畔邊的蓮米清香。談雅麗是一個優秀的詩人,她的散文作品也閃現著詩性的光芒。2015年她的系列散文集《沅水第三條河岸》收錄了《日啖蓮米三百顆》等作品,向讀者展現了沅水畔邊的自然風光和人文內涵,以及瑣碎日子中人們詩意的生活。詩和散文是有相通之處的,談雅麗循著河流的蹤跡,以詩人的敏感多思和真摯筆觸,從湘西到沅陵、鳳凰、桃園、武陵、鼎城,直至洞庭,順水漂流而下,用文字復活了沅水的記憶,為沅水流域的文化挖掘和重建開辟了詩意的通道。盧年初的散文集《從鄉村到城市·一路疼痛》是“明德書系·文化慢光叢書”之一,作者走出鄉村進入城市,帶著村莊上路,融入喧囂的人群,并在人群中學會了獨處,學會傾聽自我,可見其觀察之細致入微,更能讀出作者對生活、生命的珍視和熱愛。無論是在農村還是在城市,對生活他總是抱著溫暖去體悟的。劉第紅的散文集《芍藥仙子》是一本詩意的鄉村童年史,遠久的塵煙中,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如老電影放映般一一閃過,從一九八一年的傾盆暴雨開始,鄉村的楊梅樹、金銀花、鳥鳴、犬吠、音樂家蟋蟀和吸血的魔蟲,一切鄉野特有的事物,隨著“我”的諾亞方舟,從三十年前駛向了三十年后的今天,作者用醇美的童年離間了現實生活。
二、人間百態的卑微與幸福
小說以文字還原現實人間,并由微型世界的藝術塑造拋引出更高的哲理思考,散文世界則輻射了更廣闊的生活視域,流動式的文筆和思考無限延展,對人生和人性的剖析也不斷深入、擴大。人如螻蟻,在這蒼莽大地上眾生百態,有苦難也有溫暖,2015年湖南散文作家對生命的體悟不一而足,這一類散文創作大體上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個版塊。
其一,由人物命運引發的生存思悟。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小說的核心要素,體現出作者的生命觀照,一個好的散文作品,也能通過人物命運的鋪展為讀者打開紛繁的生命圖景。2015年湖南散文的人物塑造既有個體形象也有群體形象。沈念的《夜色起》探尋的是生活重壓下人的生存空間和精神萎靡,以二媽這一人物為牽引,作者帶我們走進了更多的抑郁癥患者。夜色升起,在沈念這里少了些許詩意,倒多了不少悲愴。人類的精神疾病是宗教哲理都無法解釋的奇怪現象,普通的民眾,像二媽、榮伢崽,他們不懂生存的哲理,但正是點點滴滴令人窒息的生存之痛,將他們逼進了精神的死胡同。《毒鳥人的午后》寫了一個孤苦無靠的守船人為了給自己準備點過冬的肉食,把殺氣騰騰的“克百威”投向了天鵝和豆雁,不幸被逮住帶走,毒鳥人可恨又可憐。作者行文落筆間籠罩著肅殺之氣,其發人深省的現實意義遠大于藝術價值。與沈念切入點不同,謝枚瓊的《鳥之殤》從鳥兒生存的角度詮釋了生命的價值。社會的發展不僅將人的生存空間壓縮,同時也剝奪了動物的生存家園。文章細膩深刻,足見作者的文人情思和好生之德,工業文明導致的生態失衡更是令人擔憂。沈念的另一篇散文《塔敘述》中的塔不會說話,但它敘述了生活的真相。作者借助“塔”這一具體事物,將形形色色的故事集合起來。塔沒有生命,但作者賦予它感知世事的能力,塔的注視下,有沿著鐵軌往南消失的年輕的父親,有獨居的老婦人,千奇百式的人生故事,在塔前街上摸爬滾打。李穎的《父親的三個可疑身份》以悲愴的基調敘寫父親卑賤的一生。父親這一人物像一個影子,毫無話語權的捕魚人、蹩腳可笑的魔術師、令人驚駭的掘墓人三種身份都模糊可疑,他的一生連身邊最親近的家人都抱著鄙夷和不屑。文章平常的口吻中透著作者無盡的懊悔,語言精煉深刻,如父親死后作者的描述:“他退到了一個冰冷的石縫中,蜷起了自己悲涼的骨灰。”一個“蜷”字寫盡了父親如螻蟻茍活的一生,而“黑夜”這一意象在作者筆下作為人生的幕布掩蓋了父親的榮光和恥辱,也吞噬了作者的童年記憶以及對父親的追悔。文章將親情的缺憾寫至讀者靈魂深處,也從家庭的視角折射出生命的沉重和虛飄。鄧躍東的《蟲蟲草草》則講述了挖蟲草的西藏人不為人知的辛酸史,也可見作者對世事眾生的悲憫。彭曉玲走訪許多地方,從鄉到城,記錄著底層民眾千奇百態的人生境遇。長散文《異鄉記——王家坪村》和《異鄉行——從周嶺村至燕坊》關注鄉村大地的變遷和人們生活的困境,記錄了湖南、江西、東莞多個地方的空巢老人實況,以散文片段式記憶,將中國式養老之憂呈現給讀者。作品中沒有詩意和憧憬,而是把猙獰的現實無情剖白,讀來讓人落淚,中國式養老這個社會化問題進一步觸目驚心地沖擊讀者的視野。
其二,點滴生活中的喜怒悲歡。散文在對生活的啟悟和認知上承擔起超乎小說和詩歌的重要使命,以創作主體為核心,散文將作者個體的情感的得到最大化的表達。王愛的《時間的碎骨》從個人的病痛、家庭的災難和親人的消匿死亡感悟生活的哲學和哀樂,文字淺近但思想深刻,其思考之深直抵人心。肖世群的《母親種的菜》筆調輕松,平白如話。貧瘠時代母親種的菜曾養活了一家人,生活好起來了,母親依舊堅持種菜。母親種的菜,種的是溫飽,是精神之樂,也是老倆口的風雨攜手相互包容。安敏筆下的人物,無論是《毛館長》中的毛館長還是《鄉間的兒子》中的劉紅貴都是樸實動人的,其中劉紅貴幼年失去父親母親改嫁,只有年邁的爺爺奶奶和雙目失明的伯伯可作依靠,他作為被救助對象出現在安家的時候不卑不亢,除了這個孩子對苦難的承受和超越,我們也能看出作者和他的家人是心懷大愛的。袁道一的《穿堂風里》寫了近90歲的祖母恩怨膠結的一生,文筆自然流暢,遣詞用句拿捏有度,如作者說字牌消遣了祖母“平白無故的光陰”,“平白無故”四個字,多少是帶著點歷史積怨的,他和她不親,整個成長過程中都沒有來自奶奶的關愛,甚至還是排擠和歧視。時間何其偉大,愛恨都成了風。秦羽墨的《一個夏天的遠行》《稗草疑案》以及《我這條狗命(外一篇)》和袁道一的《被雨水打濕的屋檐》一樣,追溯了年少時的成長,或輕松或沉重,都滲透了作者對生活的領悟。鄧躍東的《回春貼》則通過對祖父一生的追思悟出了春回大地的希望和溫暖。周偉的《內心的花朵》以兒童詩般的輕巧筆觸畫出了朵朵鄉村女人花,她們淳樸善良,散發著勞動的美感。《水荷》一文讓小寶這個乖巧可愛天性純善的水荷仙子形象躍然紙上,《木心素簡》更是優美動人,無論是情思還是文筆都撩人心弦。
相關熱詞搜索:;故鄉的文化故鄉的文化實用篇八
家鄉有清澈見底的小河,不時有小魚游來游去;有鮮艷的花朵,散發出芬芳的香氣;還有嫩綠的小草,筆挺的大樹。
和煦的春風吹來,家鄉更是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你看,樹上的新葉在不停地搖擺著,就像一位小姑娘在輕盈地跳著舞;菜園里的菜,嫩嫩的、綠綠的,讓人眼睛忽然一亮。家鄉那幾棵大海棠樹開滿了一層層的淡紅的花,陽光下就像一泄而下的瀑布;那一樹一樹的桃花,就像天邊的一片片彩霞;還有油菜花,黃黃的油菜花在陽光的映襯下,金光閃閃。天空中,小鳥在自由自在飛來飛去;小溪里,小青蛙伸著懶腰向水里的魚兒們打招呼,它們時而在水底嬉戲玩耍著,時而露出水面,拍打浪花,激起無數漣漪。
春天的雨嘩然而下,開始小,一會兒雨就下大了。我撐起傘,走在嫩綠的小草上,看著這春天的雨給大自然的清新,愜意極了。
春光竟會這樣地飽滿,這樣地爛漫!她把一冬天的精神和力量都盡情地釋放出來。
春天,催綠了楊柳,描青了山峰,繪綠了秧畦,染紅了桃花……
我愛家鄉的春天!
故鄉的文化故鄉的文化實用篇九
我的故鄉北山在湖北省陽新縣木崗鎮。那里風景優美,物產豐富,是一個可愛的地方。
春天,樹木抽出新的枝條,長出嫩綠的葉子。小草也迫不及待地探出了頭,想快點看一看這個美麗的世界。山上的雪化了,雪水匯成小溪,溪水淙淙的流著。
夏天,樹木更茂盛了,枝葉長的密密層層,我經常在樹下乘涼。有時天氣炎熱,人們就抱來一個大西瓜,把它分成幾份,一起圍坐在樹下分享!
秋天,樹上的葉子變得焦黃。一排大樹,經秋風一吹,葉子便“簌簌”地飄落下來,就像金色的羽毛隨風飄揚。落在地上積成厚厚的地毯,躺在上面真是舒服極了!
冬天,雪花漫天飛舞,就像潔白的小精靈將希望的種子播撒在土地上。那厚厚的雪,就像一張巨大的潔白的被子,將大地寶寶蓋得嚴嚴實實。路旁的大樹此時似乎是一位位守衛邊疆的戰士,挺著厚厚的積雪保護著大地寶寶。
北山啊,北山,我的故鄉,你真美啊!希望你們也去看一看,細細觀賞。
故鄉的文化故鄉的文化實用篇十
我的家鄉在四川省東北角的一座城市—資中。那里承載著許多博大精深的文化:廣場上的文化柱。柱子上載有許多文化物,如:重龍山、文廟、萇弘街、摩崖石刻、葉脈畫、狀元街等。
萇弘大家都非常熟悉吧!他就是孔子的老師之一。萇弘街就是萇弘住過的地方。那條街在新城和老城之間,如今那兒已非常繁華!
狀元街是我國最后一位狀元洛成襄居住過的地方。它被后人保存了下來,文廟和武廟都在狀元街上。
文廟里有許多文化物,那兒是資中縣的博物館。博物館里存放和規劃著資中人民以前、今天、未來的生活。文廟里最吸引人的就是葉脈畫和全國最大的孔子牌位、孔子塑像。葉脈畫是把樹葉做成網狀,然后用毛筆在上面作畫。文廟里的孔子牌位和塑像是全國最大的。我想:把它們放在資中是因為資中人崇尚知識吧!
通往重龍山的路原本是一片泥灘,可是不久,狀元街出現在那里,讓古代資中人好學的文化得以重現。登上重龍山,你會發現這里有許多山,有一座山特別奇怪,它的側面有上千座塑像,這就是著名的摩崖石刻。那些塑像大部分都非常精致,但仍有少數有風化或破損。盡管這樣,它仍然是全國保存最完好、最集中的石刻。
這些文化為什么都根植于資中呢?那無疑是資中人民崇尚文化和敢于創新的精神體現。其實,資中人民崇尚文化的精神在古時候就已經體現出來了:他們用智慧創造出了葉脈畫,可不知什么時候消失了。又過了許多年,敢于創新的資中人經過仔細研究,把葉脈畫“救”了回來。不僅如此,他們還把原本高高的土坡鏟平了,修了一條公路,使新城和舊城邊在一起。
這種崇尚文化和敢于創新的精神正是我缺少的兩樣最重要的東西。如果人人都具有資中人民的精神,我相信世界一定會更加輝煌燦爛!
我做為一位資中人對我們說:“我們一定要把資中城發展得更加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