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優秀作文的學習和模仿,可以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和素質。鑒于大家對優秀作文表達方式的關注,小編挑選了一些范文供大家參考。
掩耳豈能盜鈴大全(12篇)篇一
1、掩耳盜鈴最后的結果就是你自食其果。
2、掩耳盜鈴是一種看上去很聰明其實很愚昧的方法。
3、難道你不覺得你這樣掩耳盜鈴的聽課是完全沒有任何意義的事情嗎?
4、不要再自欺欺人了,那樣的話只會是掩耳盜鈴。
5、做事情一定要誠懇,不要萬事都是掩耳盜鈴的。
6、掩耳盜鈴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行為。
7、他光明正大,從不做掩耳盜鈴的怪事。
8、就是因為你上次在這個知識點上的掩耳盜鈴導致了你這次考試沒有及格。
9、個人主義嚴重的人;常常會干出掩耳盜鈴的蠢事;這又有什么奇怪呢!
10、他這個人從來都不會做掩耳盜鈴的事情。
11、我們在對待學習的態度一定要誠懇,要踏實,不要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12、如果你在這件事情上對我掩耳盜鈴的我一定不會放過你的。
13、我們在做學問上一定不能掩耳盜鈴,要的是實事求是。
14、你這樣做,跟掩耳盜鈴沒什么分別。
15、你太愚蠢了,不要再做掩耳盜鈴的事情了。
16、這件事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樣的,實質上在掩耳盜鈴。
17、你這種愚蠢的做法無疑是掩耳盜鈴。
掩耳豈能盜鈴大全(12篇)篇二
我媽媽曾給我買過許多成語故事書,我也積累過許多成語故事,我覺得最有深意的是掩耳盜鈴。
講的是古時候有一個小偷,他特別貪財,整個村子里的人都認識他。有一次,他覺得自己家里快沒錢了,就當天夜里到大街上轉悠,想偷拿一些值錢的東西。他走到一家富人門口,發現門口有一個精致小巧的鈴鐺。他想:“要把這個鈴鐺偷走,一定能賣個好價錢。”他想用手摘,可是剛一碰到鈴鐺就發出聲音,于是他把自己的耳朵堵上,再去偷,這回他自己聽不見聲音了,但是還沒有偷到手就被大富戶給抓起來了。
讀到這里我不由想起了自己小時候的一些丑事,有一次我又想玩媽媽的手機了,但是媽媽不讓我玩兒,于是我長出了一點小計謀。當天夜里,我把媽媽的手機偷來,上床把手機調到最大聲音,然后用被子把自己給蒙起來,以為這樣媽媽就聽不見了,就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果不其然,媽媽聽見了……后面的`事,我都不忍心講下去了。哎,我猜你們一定想起了那些慘不忍睹的場面,到這時想想還回味無窮。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所有的事情是不行的,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掩耳豈能盜鈴大全(12篇)篇三
1、理解寓言的含義,教育學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培養學生復述課文的能力。
3、讓幼兒嘗試敘述故事,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
4、鼓勵幼兒敢于大膽表述自己的見解。
1、在理 解課文的基礎上理解寓意。
2、培養學生復述課文的能力。
一、指名講學過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長》、《亡羊補牢》
二、教師邊作圖邊講故事,學生猜故事結尾。
三、這個人傻不傻,傻在哪里?
(他傻在不該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別人的鈴鐺。)
四、給故事取個題目。
板書課題:掩耳盜鈴
五、釋題
掩耳:捂住耳朵。 盜:偷。
掩耳盜鈴:捂住自己的耳朵偷別人的鈴鐺。
六、翻開課本讀寓言故事。
七、理解故事內容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結合插圖板書“想偷鈴鐺”。
2、讀第二自然段,想想、議儀。
1)偷鈴鐺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鈴鐺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就會被人發覺,那他是想出一個什么辦法去偷鈴鐺的?(結合插圖板書“掩住耳朵”)
2)他的想法對嗎?為什么?
3)那個人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鈴鐺,結果怎樣了?(結合插圖板書“被人發覺”)
3、小結:結果當然會被別人發現了: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鈴鐺,鈴鐺還是照樣會響的,不過只是自己聽不見, 別人還是照樣聽得見的。哪個偷鈴鐺的人只是自己欺騙自己。
4、用一個成語說說偷鈴人的行為。(自欺欺人)
八、小結:這則寓言故事諷刺了那些想欺騙別人,結果只是欺騙了自己的人,所以說是自欺欺人。
九、學生復述這個故事。
總的來說,這堂課上的比較順利,學生也理解了寓意,不過課后想來,我并沒有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整堂課,雖然我的講解并不多,全是讓學生探討交流,可是每一環節的問題是我設置的,學生還是被我牽著鼻子走,處于被動地位。如果上課伊始,在學生初讀課文后,我能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質疑,提出問題,給學生提供一個充分思索,探究的過程,我相信效果會更好。
掩耳豈能盜鈴大全(12篇)篇四
1、理解寓言的含義,教育學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培養學生復述課文的能力。
1、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理解寓意。
2、培養學生復述課文的能力。
一課時。
一、指名講學過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長》、《亡羊補牢》。
二、教師邊作圖邊講故事,學生猜故事結尾。
三、這個人傻不傻,傻在哪里?
(他傻在不該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別人的鈴鐺。)。
四、給故事取個題目。
五、釋題。
掩耳:捂住耳朵。盜:偷。
掩耳盜鈴:捂住自己的耳朵偷別人的鈴鐺。
六、翻開課本讀寓言故事。
七、理解故事內容。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結合插圖板書“想偷鈴鐺”。
2、讀第二自然段,想想、議儀。
(1)偷鈴鐺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鈴鐺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就會被人發覺,那他是想出一個什么辦法去偷鈴鐺的?(結合插圖板書“掩住耳朵”)。
(2)他的想法對嗎?為什么?
(3)那個人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鈴鐺,結果怎樣了?(結合插圖板書“被人發覺”)。
3、小結:結果當然會被別人發現了: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鈴鐺,鈴鐺還是照樣會響的,不過只是自己聽不見,別人還是照樣聽得見的。哪個偷鈴鐺的人只是自己欺騙自己。
4、用一個成語說說偷鈴人的行為。(自欺欺人)。
八、小結:這則寓言故事諷刺了那些想欺騙別人,結果只是欺騙了自己的人,所以說是自欺欺人。
九、學生復述這個故事。
《掩耳盜鈴》是一篇成語故事,講一個人掩著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門鈴鐺。告訴人們,做了壞事,想叫別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聰明的結果是自己害自己。常用來比喻蠢人自己欺騙自己的行為。這個故事篇幅短小,淺顯易懂,學生不難理解,不過對其寓意的把握還需對學生進行啟發引導。
在上這節課時,我本著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首先從課題入手質疑:什么是“掩耳盜鈴”?通過查字典理解“掩”和“盜”的意思,學生很容易就說出了“掩耳盜鈴”就是捂著耳朵去偷鈴鐺的意思。緊接著我就追問:這個人為什么要捂著耳朵去偷別人家的鈴鐺呢?讓學生通過讀課文,自己找出有關句子讀一讀,理解偷鈴人的心理活動:“響聲要用耳朵才能聽見,如果把耳朵掩起來,不是就聽不見了嗎?”給學生提供一個自主學習的平臺。
在在引導學生揭示寓意的過程中,我并沒有直接把含義告訴學生,而是先提出一些問題讓他們思考,如:偷鈴的人認為把耳朵掩起來就聽不見鈴聲了,對嗎?鈴鐺一碰就會響,偷鈴人知道這個常識嗎?他最后偷到鈴鐺了嗎?你覺得他是個什么樣的人?通過問題的層層深入,逐步把故事的寓意突顯出來。學生通過交流討論,能說出偷鈴人很愚蠢,很笨,是個自作聰明的人。最后我再小結歸納,板書“自欺欺人”,并出示完整的寓意。
總的來說,這堂課上的比較順利,學生也理解了寓意,不過課后想來,我并沒有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整堂課,雖然我的講解并不多,全是讓學生探討交流,可是每一環節的問題是我設置的,學生還是被我牽著鼻子走,處于被動地位。如果上課伊始,在學生初讀課文后,我能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質疑,提出問題,給學生提供一個充分思索,探究的過程,我相信效果會更好。
掩耳豈能盜鈴大全(12篇)篇五
1、硬把錯事合法化,只是掩耳盜鈴的笨拙把戲,事實的真相,大家心頭是雪亮的。
3、對于自我價值的掩耳盜鈴會將你引入邪路。
4、我們在做學問上一定不能掩耳盜鈴,要的是實事求是。
5、他們硬把漢奸合法化了,這只是掩耳盜鈴的笨拙的把戲。
6、你找藉口來掩飾貪污的.事實,這種掩耳盜鈴的技倆,早晚會被發現的。
7、你這樣做,跟掩耳盜鈴沒什么分別。
8、就是因為你上次在這個知識點上的掩耳盜鈴導致了你這次考試沒有及格。
9、別以為自己聰明,可以掩飾所做的壞事,其實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10、你太愚蠢了,不要再做掩耳盜鈴的事情了。
11、你這種愚蠢的做法無疑是掩耳盜鈴。
12、如果不去努力,只會用謊言自欺,就是掩耳盜鈴。
13、如果你在這件事情上對我掩耳盜鈴的我一定不會放過你的。
14、政府之間的交往,看似有模有樣有心有意,實際上大家都清楚,我們玩的是掩耳盜鈴。
15、做事情一定要誠懇,()不要萬事都是掩耳盜鈴的。
16、妄想把不法行為合法化,只不過是掩耳盜鈴把戲罷了。
17、不幸的是,就像他們已經看到的,這種一廂情愿掩耳盜鈴式的做法實在是沒什么效果。
18、這樣做猶如掩耳盜鈴,除了自己欺騙自己外,還有什么用呢?
19、這兩種陰謀論聽起來像極了掩耳盜鈴。
20、個人主義嚴重的人;常常會干出掩耳盜鈴的蠢事;這又有什么奇怪呢!
21、一個人做了壞事,還編出一套理由來掩飾,那就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22、網絡上鬧的沸沸揚揚的“被自殺”事件,使得當地的公安機關愚蠢行為無異于掩耳盜鈴。
23、他光明正大,從不做掩耳盜鈴的怪事。
24、難道你不覺得你這樣掩耳盜鈴的聽課是完全沒有任何意義的事情嗎?
25、這件事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樣的,實質上在掩耳盜鈴。
26、硬要將違法的搜括說成是合法的借貸,豈不是掩耳盜鈴的做法?
27、他光明正大,從不做掩耳盜鈴的怪事。
28、掩耳盜鈴最后的結果就是你自食其果。
29、掩耳盜鈴是一種看上去很聰明其實很愚昧的方法。
30、掩耳盜鈴只有在這兒是可能的,另外一邊兒是不成能的。
31、他這個人從來都不會做掩耳盜鈴的事情。
32、不要再自欺欺人了,那樣的話只會是掩耳盜鈴。
33、我們在對待學習的態度一定要誠懇,要踏實,不要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34、這種一手遮天的做法,正是掩耳盜鈴,欺騙不了大家。
掩耳豈能盜鈴大全(12篇)篇六
1、就是因為你上次在這個知識點上的掩耳盜鈴導致了你這次考試沒有及格。
2、難道你不覺得你這樣掩耳盜鈴的聽課是完全沒有任何意義的事情嗎?
3、你這樣做,跟掩耳盜鈴沒什么分別。
4、這樣做猶如掩耳盜鈴,除了自己欺騙自己外,還有什么用呢?
5、硬把錯事合法化,只是掩耳盜鈴的笨拙把戲,事實的真相,大家心頭是雪亮的。
6、掩耳盜鈴只有在這兒是可能的,另外一邊兒是不成能的。
7、硬要將違法的搜括說成是合法的借貸,豈不是掩耳盜鈴的.做法?
8、你找藉口來掩飾貪污的事實,這種掩耳盜鈴的技倆,早晚會被發現的。
9、這種一手遮天的做法,正是掩耳盜鈴,欺騙不了大家。
10、對于自我價值的掩耳盜鈴會將你引入邪路。
11、一個人做了壞事,還編出一套理由來掩飾,那就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12、政府之間的交往,看似有模有樣有心有意,實際上大家都清楚,我們玩的是掩耳盜鈴。
13、掩耳盜鈴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行為。
14、這件事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樣的,實質上在掩耳盜鈴。
15、別以為自己聰明,可以掩飾所做的壞事,其實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16、網絡上鬧的沸沸揚揚的被自殺事件,使得當地的公安機關愚蠢行為無異于掩耳盜鈴。
17、如果你在這件事情上對我掩耳盜鈴的我一定不會放過你的。
18、掩耳盜鈴最后的結果就是你自食其果。
19、你這種愚蠢的做法無疑是掩耳盜鈴。
20、你女朋友站在背后癡癡地笑,說你這叫掩耳盜鈴。
21、如果不去努力,只會用謊言自欺,就是掩耳盜鈴。
22、他光明正大,從不做掩耳盜鈴的怪事。
23、你太愚蠢了,不要再做掩耳盜鈴的事情了。
24、做事情一定要誠懇,()不要萬事都是掩耳盜鈴的。
25、不要再自欺欺人了,那樣的話只會是掩耳盜鈴。
26、不幸的是,就像他們已經看到的,這種一廂情愿掩耳盜鈴式的做法實在是沒什么效果。
27、這兩種陰謀論聽起來像極了掩耳盜鈴。
28、他這個人從來都不會做掩耳盜鈴的事情。
29、我們在做學問上一定不能掩耳盜鈴,要的是實事求是。
30、他光明正大,從不做掩耳盜鈴的怪事。
31、我們在對待學習的態度一定要誠懇,要踏實,不要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32、妄想把不法行為合法化,只不過是掩耳盜鈴把戲罷了。
33、個人主義嚴重的人;常常會干出掩耳盜鈴的蠢事;這又有什么奇怪呢!
34、掩耳盜鈴是一種看上去很聰明其實很愚昧的方法。
35、掩耳盜鈴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行為。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掩耳豈能盜鈴大全(12篇)篇七
1、理解寓言的含義,教育學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培養學生復述課文的能力。
1、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理解寓意。
2、培養學生復述課文的能力。
一課時
一、指名講學過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長》、《亡羊補牢》
二、教師邊作圖邊講故事,學生猜故事結尾。
三、這個人傻不傻,傻在哪里?
(他傻在不該捂住自身的耳朵去偷他人的鈴鐺。)
四、給故事取個題目。
掩耳盜鈴
五、釋題
掩耳:捂住耳朵。盜:偷。
掩耳盜鈴:捂住自身的耳朵偷他人的鈴鐺。
六、翻開課本讀寓言故事。
七、理解故事內容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結合插圖板書“想偷鈴鐺”。
2、讀第二自然段,想想、議儀。
1)偷鈴鐺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鈴鐺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就會被人發覺,那他是想出一個什么方法去偷鈴鐺的?(結合插圖板書“掩住耳朵”)
2)他的想法對嗎?為什么?
3)那個人掩住自身的耳朵,伸手去偷鈴鐺,結果怎樣了?(結合插圖板書“被人發覺”)
3、小結:結果當然會被他人發現了:掩住自身的耳朵去偷鈴鐺,鈴鐺還是照樣會響的,不過只是自身聽不見,他人還是照樣聽得見的。哪個偷鈴鐺的人只是自身欺騙自身。
4、用一個成語說說偷鈴人的行為。(自欺欺人)
八、小結:這則寓言故事諷刺了那些想欺騙他人,結果只是欺騙了自身的人,所以說是自欺欺人。
九、學生復述這個故事。
掩耳豈能盜鈴大全(12篇)篇八
1.學會“掩、盜、偷、碰”四個生字和新詞。
2.聯系上下文抓住重點詞理解偷鈴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對嗎?為什么?
3.能理解“掩耳盜鈴”的寓意。
4.能朗讀課文并能用自己的話說說“掩耳盜鈴”的意思。
懂得人們做了壞事想使別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聰明的結果是自己騙自己的道理。
1.培養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2.培養想象力和口頭復述能力。
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并能有所感受。
一課時
1.看故事表演,聽范讀,想:這個寓言講了一件什么事?
2.揭題、釋題、讀題。
1.自由讀課文,讀后你想知道什么?
2.學生質疑,師歸納目標。
(1)盜鈴人是怎么想的?對嗎?為什么?
(2)課文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1.自由讀,把他是怎樣想、做的句子畫出來。匯報。
2.同位讀,說說你知道了什么?
3.指導讀,聯系上下文想想你覺得他的想法對嗎?討論匯報。
4.看圖發揮想象。
(1)盜鈴人當時的表情、動作怎樣?他會想些什么?
(2)課文怎樣寫的?自由讀,指名讀,師生合讀。
1.過渡:盜鈴人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鈴鐺,結果被發現,這時候你弄明白了什么?(指名小結)
2.創設情境:如果你是路人,看見他想伸手偷鈴鐺,你會對他說些什么?(小組內說,師生合作演)
舉一些事例說說實際生活中類似“掩耳盜鈴”的例子。(小組說——指名講)
創設情境,師生合作演。
復述故事:回到家,給爸爸媽媽講這個故事。
掩耳豈能盜鈴大全(12篇)篇九
近年干旱,處處饑荒,范家因家貧而遷離此地。
某一天,有個路人見他們家門口有一口銅鐘,在寒風中孤獨地矗立著。
路人想:“這口鐘甚合我意,偷去賣了,也有幾兩銀子的收入,發筆小財。”
于是,他躡手躡腳地靠近銅鐘,近距離仔細打量了一番后,他蹲下身去,雙手抱住銅鐘,臉憋得通紅,使勁地一提,忍不住叫聲“起”。可那口鐘卻一動也不動,好像一尊力大無比的菩薩。路人可不甘心,他把身子再蹲下去一些,雙手插進鐘與地面的縫隙,死死地扣住銅鐘的邊緣,手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瞪著眼睛,咬緊牙關,從牙縫中擠出一個字,“走——!”。只見那銅鐘動了一動,銅鐘稍離開了地面一點,那路人就早已累趴在了地上。
路人心想:“這口鐘還頗有些分量!要把它背回家就別想了。可我不甘心啊。不行,我今天非得把它弄回家去不可。”
路人的眼光掃到了角落里的一把銹跡斑斑的鐵錘。“有了!”路人高興地快要跳起來了,他黯淡的眼睛中頓時涌出了光芒。“用錘子,用錘子!”路人一邊說,一邊興奮地搓著手,似乎找到了靈丹妙藥一般。
他從角落里一把操起那把鐵錘,拿在手上掂量了一下。
“對,就這樣把它敲碎了,用碎銅片換點碎銀子也好的。”路人左手握著錘柄的末端,右手握著錘柄的上端,高高地掄起鐵錘,剛要砸下去,突然停在了半空中。
“不對,萬一鐘聲被鄰居聽見,豈不誤事。不但撈不到好處,反而落下個小偷的惡名,那就不美了。”路人一邊想,一邊把鐵錘放下來。“對,把耳朵塞住不就聽不見了嗎?哎呀,我太聰明了,這么復雜的問題,都給我想通了。”
只見他從口袋中拿出一團棉絮樣的東西來,撕成兩半,分別塞在了自己的兩只耳朵上。一切就緒之后,路人往手心上響亮地吐了口唾沫,再次高高地掄起鐵錘,毫不猶豫地朝著那口大鐘狠狠地砸了下去。
只聽“哐——”的一聲,一個震天的聲音從那口大鐘里發出來,就像一個炸雷在銅鐘旁炸響,并迅速撲向村子的每一個角落。
路人可沒有聽見,仍舊起勁地敲著,“哐——哐——哐——”一邊敲,還一邊做著發財的美夢呢。
掩耳豈能盜鈴大全(12篇)篇十
1、理解寓言的含義,教育學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培養學生復述課文的能力。
1、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理解寓意。
2、培養學生復述課文的能力。
二課時。
(他傻在不該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別人的.鈴鐺。)。
掩耳:捂住耳朵。盜:偷。
掩耳盜鈴:捂住自己的耳朵偷別人的鈴鐺。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結合插圖板書“想偷鈴鐺”。
2、讀第二自然段,想想、議儀。
(1)偷鈴鐺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鈴鐺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就會被人發覺,那他是想出一個什么辦法去偷鈴鐺的?(結合插圖板書“掩住耳朵”)。
(2)他的想法對嗎?為什么?
(3)那個人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鈴鐺,結果怎樣了?(結合插圖板書“被人發覺”)。
3、小結:結果當然會被別人發現了: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鈴鐺,鈴鐺還是照樣會響的,不過只是自己聽不見,別人還是照樣聽得見的。哪個偷鈴鐺的人只是自己欺騙自己。
4、用一個成語說說偷鈴人的行為。(自欺欺人)。
板書設計。
想偷鈴鐺—————掩住耳朵—————被人發覺。
(自欺欺人)。
掩耳豈能盜鈴大全(12篇)篇十一
1、理解寓言的含義,教育學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培養學生復述課文的能力。
1、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理解寓意。
2、培養學生復述課文的能力。
一課時。
一、指名講學過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長》、《亡羊補牢》。
二、教師邊作圖邊講故事,學生猜故事結尾。
三、這個人傻不傻,傻在哪里?
(他傻在不該捂住自身的耳朵去偷他人的鈴鐺。)。
四、給故事取個題目。
五、釋題。
掩耳:捂住耳朵。盜:偷。
掩耳盜鈴:捂住自身的耳朵偷他人的鈴鐺。
六、翻開課本讀寓言故事。
七、理解故事內容。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結合插圖板書“想偷鈴鐺”。
2、讀第二自然段,想想、議儀。
1)偷鈴鐺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鈴鐺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就會被人發覺,那他是想出一個什么方法去偷鈴鐺的?(結合插圖板書“掩住耳朵”)。
2)他的想法對嗎?為什么?
3)那個人掩住自身的耳朵,伸手去偷鈴鐺,結果怎樣了?(結合插圖板書“被人發覺”)。
3、小結:結果當然會被他人發現了:掩住自身的耳朵去偷鈴鐺,鈴鐺還是照樣會響的,不過只是自身聽不見,他人還是照樣聽得見的。哪個偷鈴鐺的人只是自身欺騙自身。
4、用一個成語說說偷鈴人的行為。(自欺欺人)。
八、小結:這則寓言故事諷刺了那些想欺騙他人,結果只是欺騙了自身的人,所以說是自欺欺人。
九、學生復述這個故事。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掩耳豈能盜鈴大全(12篇)篇十二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能正確讀寫。
2.朗讀和背誦課文。
3.理解寓言故事的內容。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解題。
1.以前我們學過哪些寓言?
2.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掩耳盜鈴”這則寓言。教師板書:掩耳盜鈴。
3.通過預習,誰知道“掩耳盜鈴”中的“掩”、“盜”是什么意思?“掩耳盜鈴”是什么意思?(捂住自己的耳朵偷鈴鐺。)。
二、明確學習目標。
投影出示學習目標:
1.通過自學,掌握“掩耳盜鈴”這則寓言中的生字、新詞。
2.結合插圖、動畫片理解故事內容,懂得這則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話說出成語“掩耳盜鈴”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則寓言。
(讓學生知道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對所學內容做到心中有數。)。
三、課堂自學,整體感知課文。
1.投影出示自學要求:
(l)借助拼音把課文讀通順。
(2)把本課的生字、新詞在課文中勾出來讀幾遍。
(3)再讀課文,勾出不明白的詞語、句子。
(4)熟練地讀課文。
2.學生自學。
3.檢查自學情況。
(1)讀帶生字的詞語卡片,糾正讀音。
(2)指名試讀課文。
4.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課文內容。
1.自由讀課文。
2.分小組討論: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經過怎樣?結果又怎樣?指名說一說討論結果。
3.重點理解第二自然段。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鈴人明明知道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
明明知道只要……就……。
(2)在書上勾出含有“只要……就”的句子齊讀。
(3)指名用“只要……就”口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