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chǔ)。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這時候最關(guān)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差不多先生讀后感篇一
寒假里,我無意中讀了一篇文章——胡適的《差不多先生傳》。讓我感觸很多,我們來分享一下吧!
這篇文章講述的是差不多先生不肯認真、不肯算賬、不肯計較,買東西不顧質(zhì)量,把紅糖買成白糖;學習不思進取,陜西和山西不分;工作敷衍了事,十等于千;就連自己病重,家人找錯了醫(yī)生,請來了牛醫(yī),也認為牛醫(yī)和人醫(yī)差不多,臨死前居然說:“活人同死人差不多……”他的`口頭禪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認真呢?”最終因為“差不多”這樣的毛病而一命嗚呼了。
這讓我想起了前蘇聯(lián)“聯(lián)盟1號”宇宙飛船,由于“差不多”導致的種種失誤而造成的宇宙飛船和宇航員失事。
通過這篇文章,使我明白了:凡事不能差不多,一旦差不多,什么事也干不好,小到個人,大到國家。以后我要認認真真學習和做事,絕不做第二個“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讀后感篇二
今天,我讀了胡適寫的《差不多先生傳》,覺得差不多先生實在太可笑了:白糖與紅糖差不多,山西與陜西差不多,就連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錯了醫(yī)生,請來了牛醫(yī)生,他也認為牛醫(yī)與人醫(yī)差不多,死前還說:“活人與死人差不多,不要太精確。”哪有怎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笑了,真的.差不多嗎?表面上差不多,實際上可差多了!
但我冷靜下來又一想,還笑別人餓,自己還不是這樣的嗎?2年級有一次考試時把“休息”寫成了“體息”,白白丟掉了一分,卷子發(fā)下來了,我還認為差不多,不應該減分。還有一次,我寫日記時,把“切除食指”寫成了“切除十指”當時還以為差不多,沒什么大不了的,可是現(xiàn)在想一想,如果是醫(yī)生在開處方時把“切除食指”寫成了“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看來物品們做事情是要處處求精,越精越好,不能像差不多先生那樣。大到國家,小到個人都是如此。
……
差不多先生讀后感篇三
寒假,我看了一本非常有意思的書叫做《差不多先生傳》。
《差不多先生傳》不是一篇真正的人物傳記,因為世上沒有這個人。作者只是以人物傳記的形式成文,達到諷刺當時那些虛偽,國人的目的,引人深思,增強諷刺效果。
凡是對事不認真的人總會說差不多。“差不多”是每個懶惰的人的一種自我安慰的方法,來隱藏自己懶惰的缺點。
讀了《差不多先生傳》讓我明白了我們應該努力改善自己的缺點而并非隱藏。
差不多先生讀后感篇四
差不多先生,因為凡事只要求差不多,把自己的命都送了。可最讓我心寒的是,他死后,大家居然都稱他為樣樣事情看得破,想得通,說他一生不肯認真,不肯算賬,不肯計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還送他一個法號“圓通大師”。
我覺得,“不肯認真、不肯算賬、不肯計較”不是一種好德行,是一種懶人的行為。就像我們身邊的一些小朋友做題目時,只要答案差不多,也不問為什么要這么做,交上作業(yè)就完事了,可到了考試時,題目稍稍有一點改變,就不會做了。還有些小朋友,像我,做完了作業(yè)也不檢查,差不多就行了,不用追求那么完美,關(guān)鍵時候就鬧笑話了。這不有一次我就把“俄羅斯”寫成了“俄羅欺”,把“太陽”寫成了“大陽”,差不多先生真害人不淺啊!
胡適先生寫得真精辟,如果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中國就成了懶人國。
我希望我不會成為懶人國的一員,我希望差不多先生的“美德”隨著差不多先生的逝去而永遠消失。
差不多先生讀后感篇五
差不多先生,因為凡事只要求差不多,把自己的命都送了。可最讓我心寒的是,他死后,大家居然都稱他為樣樣事情看得破,想得通,說他一生不肯認真,不肯算賬,不肯計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還送他一個法號“圓通大師”。
我覺得,“不肯認真、不肯算賬、不肯計較”不是一種好德行,是一種懶人的行為。就像我們身邊的一些小朋友做題目時,只要答案差不多,也不問為什么要這么做,交上作業(yè)就完事了,可到了考試時,題目稍稍有一點改變,就不會做了。還有些小朋友,像我,做完了作業(yè)也不檢查,差不多就行了,不用追求那么完美,關(guān)鍵時候就鬧笑話了。這不有一次我就把“俄羅斯”寫成了“俄羅欺”,把“太陽”寫成了“大陽”,差不多先生真害人不淺啊!
胡適先生寫得真精辟,如果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中國就成了懶人國。
我希望我不會成為懶人國的一員,我希望差不多先生的“美德”隨著差不多先生的逝去而永遠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