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劉備英雄事跡篇一
劉備寡言少語,喜怒不形于色,能謙恭待人,城府極深。劉備年輕時師從東漢大儒盧植不愛讀書,喜歡弄狗騎馬,喜歡結交豪爽之士。因此,青年時代就有不少年輕人爭相依附他,這是他性格的優點。
劉備入蜀后,實行拉攏當地豪門士族的政策,發還他們的田地和房屋,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因而深得民心。
識人善用,君臣融洽
劉備禮賢下士,慧眼識才。在愛才、用才上,盡管劉備、曹操、孫權三人有共同的特點,但劉備比他們兩人更勝一籌,在用人方面,毛主席曾對人評價:“劉備這個人會用人,能團結人,終成大事。這是他成功的關鍵。”
陳壽也評價劉備為:“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
劉備創業之初,勢單力薄,顛沛流離。雖然兩次占據徐州,但都最終失敗,但是他注意收買人心,不論什么情況,他都以民為先。后來,三顧茅廬得諸葛亮,有了著名的“隆中對”,形成自己的立國綱要。他一生重用諸葛亮,如魚得水,共謀大業。他在鄉黨之中得到后來勇冠三軍的關羽、張飛,重用行伍出身的魏延,成功地鎮守了漢中這個戰略重地……從另一方面說明劉備知人善任的本色,很會籠絡人心。
堅忍不拔,終成大事
劉備性格中還有堅韌不拔、屢敗屢戰的優點。劉備創業之初,艱辛異常,東奔西走如喪家之犬,依靠袁紹時,受到節制,依附曹操時,曹操眾謀臣想誅殺他。曹操兩次都免殺,并以禮相待,后他又趁機逃脫,聯吳拒曹。他也曾依賴劉表,卻被劉表暗地里提防,忍辱存身,以圖稱霸。可見他有堅韌不拔、鍥而不舍的精神,是一個打不敗、拖不垮的.硬骨頭。
寬以待人,心胸廣闊
夷陵之戰中,劉備大軍潰敗,部將黃權再不得已的情況下,率軍投降曹魏,當時大臣們都勸劉備將黃權全家滿門抄斬,劉備卻說,黃權投降曹魏是不得以的舉動,還說:“黃權并沒有辜負我,是我辜負了黃權!”,身居高位,有如此廣闊的胸襟,實為難得,所以后世人都以寬以待人評價劉備。
劉備英雄事跡篇二
我不喜歡張飛的張揚,也不喜歡關羽的內斂,卻偏愛劉備的謹言慎行;我不喜歡曹操的足智多疑,也不喜歡孫權的雄才大略,卻偏愛劉備的寬厚和藹。
劉備,字玄德,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在我心目中劉備是一個與眾不同的人物。他雖然是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可是他卻有鴻浩之志,沒有被困難打敗,在亂世之中站穩腳跟,成為了東南一方的霸主。
他,在張飛弄丟徐州的時候,還能控制住心中的怒火,不負兄弟誓言,說友情比徐州更重要。在他說這句話的時候,我能感受到他的心在滴血!
他,當時是漢左將軍宜城亭侯,但他求賢若渴,不顧天氣的寒冷、道路的泥濘難走,在兩兄弟堅決反對的情況下,毅然三次拜訪諸葛孔明,請求出山,最終諸葛孔明被他的誠意打動,這成了后人家喻戶曉“三顧茅廬”的傳奇佳話。
他,在長坂時,不顧自己的危亡,帶著百姓與屬下一起撤退,這種精神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他管理新野、徐州時,都是仁政,與民秋毫無犯,深得百姓的愛戴。
他,不只是英雄,更是一位賢德之君,“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是劉備在臨終時對自己兒子劉禪的告誡,這做人的道理,也讓后人銘記于心,千古傳誦。
這就是我眼中的劉備——一位胸懷遠大、仁義當先、求賢若渴、寬厚愛民、百折不撓的真英雄。
劉備英雄事跡篇三
劉備,三國演義中的蜀漢皇帝,素來以“仁德”著稱,但我卻不這樣認為。我認為《三國演義》中對劉備的“仁德”的形象有些夸大,就好像把讀者的理解往這條路上引一樣。但要是仔細品味一下,你就會發現,劉備其實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奸雄”,而且比之曹操有過之而無不及。
劉備在每次做自我介紹的時候,總要聲明自己是漢室宗親,這一招使得張飛和關羽對劉備服服帖帖,在劉備成為漢中王和蜀漢皇帝起了重大的作用。因為當時有實力的人都割地自封為王,所以漢室宗親在當時很受人愛戴的.。劉備這招自我包裝使得真是妙極。
還有就是曹操在擒住呂布時,因愛才之心不想殺呂布,劉備卻出面要曹操殺呂布,也為劉備在三國爭霸時除掉了一個大禍害,這也體現了劉備是個野心很大也很奸詐的人。
在長坂坡一戰中,趙云拼死找到了少主和少夫人,并拼命將少主護送到劉備的身邊。這時候就顯出“奸雄”劉備了,劉備為了趙云將阿斗摔在了地上收買人心,趙云看在心中,自然也就賣命的效忠于劉備了。
劉備在臨死前還忘保住基業,故意說讓諸葛亮上位,這么一說諸葛亮就不敢篡位了,只能盡心盡力的輔佐那個弱阿斗直到病逝還要安排死了之后的事情。
從以上三件事足以反映出劉備的奸詐,所以我認為劉備才是三國演義中真正的梟雄。
劉備英雄事跡篇四
劉備,我為你驕傲!
在我的眼中你是一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威而有恩、勇而有義、寬宏而有大略的一個人,你的崇高品質不僅使我敬佩,讓我也為你驕傲。
東漢末年,張角發動黃巾起義,官軍聞風喪膽。為抵擋黃軍,幽州太守劉焉出榜招兵。當時,你、關羽、張飛都去看招兵榜文。三人萍水相逢,都有為國出力之心,才有了桃園三結義的`開端。
董卓得知華雄被殺,便領大軍與盟軍大戰于虎牢關。呂布勇不可擋,接連殺敗八路諸侯。一天,呂布又來戰,北平太守公孫瓚大怒,迎戰呂布,沒幾個回合便敗下陣來。張飛截住呂布連戰五十回合不分勝負。關羽見張飛不能取勝,便上前來助戰,你見兩個弟弟戰不下呂布,也揮動雙股劍上前助戰,終于將呂布打敗了。這表現出你的勇。
由于徐庶的推薦,你、關羽、張飛三次前往隆中拜訪諸葛亮。第一次小僮說諸葛剛外出遠游。第二次你只見到諸葛均,就留下一封信表達敬慕之情,然后冒雪回去。第三次恰好諸葛亮午睡,你一直等到他睡醒更衣后才得以相見。諸葛亮被你求賢若渴的誠心感動,最終答應出山共圖大業。你這三顧茅廬體現了你的誠心。
在《三國演義》中,充分體現了你為人忠厚、知人善任、信以為上的高貴品質,特別是你仁義、勇謀、誠心實在是讓我為你感到驕傲,我不論誰怎么看你,反正在我的心中你是一個有勇有謀的人。
劉備,我為你驕傲!
劉備英雄事跡篇五
人生就是經營。
童童如車蓋的名言,膨脹著金鑾殿上縱橫四海的 欲望。 沒有本錢,可你早已習慣了玩空手道。 打著皇室正統血脈的名片,桃園三結義是你的一 聲渺渺嘆息,招攬的第一樁生意。歃血為盟,義結金 蘭,虎頭愣腦的關張二人便成了忠實的影子,鞍前馬 后,須臾不離。
借著兄弟們的張羅,你的生意開始滾動著雪球。投公孫瓚,依陶謙,棲曹操,附盧植,奔劉表,仿如一根攀援的藤蔓。柔弱忠厚的葉脈下,卻掩飾著狡詐的算計,冷酷而殘忍,虛偽又多情。而善哭卻是你最大的本錢,賺取無數憐憫選票的.同時,也為你贏得了雪花般飄舞的利潤。
三顧茅廬,終于讓你覓得一把開拓市場的金鑰匙。隆中巧對后,那條臥龍興云吐霧,鵝毛羽扇翩翩翔舞,煽得新野紅焰吐蕊。從此,你握著神奇的鑰匙,輕輕旋轉,荊州、益州、漢中的大門便為你而開。波瀾壯闊的蜀國故事,有如畫卷一般鋪陳在中原大地。
不花一錙一銖,大把的江山卻盡收囊中;關鍵時刻,撒幾行清淚,人生也會雨過天睛。
一收一放,敲敲打打,經纏緯繞,而網絡自成矣。這拈連巧繪的演繹術,自白帝托孤的病榻上激情上演之后,終于完美地寫進你的馭人大全。
劉備英雄事跡篇六
“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振聾發聵,直白到讓人觸目驚心的地步,常常讓人陷入沉思,反省自己。三國時期,劉備白手起家,成就三分先下,轉而又敗于東吳,元氣大傷,終使一統天下成為泡影,也應了“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的道理。
東漢末年,劉備賣草鞋為生,沒什么大能耐,文不能謀略天下,武不能上陣殺敵,然而關羽、張飛這倆兄弟是死命相隨,按說以關、張殺敵的本事,在亂世中,投靠個好主子是很容易的事,可這哥倆就愿意跟著劉備到處跑,一點沒怨言。這就是劉備的獨到之處,對兄弟講義,好到什么程度呢,晚上不愿意和老婆睡,寧肯和關張抵足而眠,千古名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物”,就是這位劉大哥說的,可見對兄弟的“義”,或者說就是對人才的尊重和喜歡,關張就是劉備的事業基石,劉備對關張的喜好遠甚于一切,以后得趙云,孔明等一干文臣武將為之效力,也得益于劉備尊重人才的態度,是以,劉備雖一無所有,卻有頂級人才為之效死力,以赤壁的一把火為轉折,成就了一番霸業。
俗話說的好“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劉備是“成也是義,敗也是義”。
正當劉備取東西兩川,關羽水淹七軍,劉備集團威震華夏,全盛之時,關羽卻遭到魏吳兩面夾擊,大意失荊州,為孫權所擒殺。消息傳來,劉備哀痛欲死,從這以后,劉備經常夢見關羽滿身是血的站在自己身邊,這叫“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后張飛又因為趕制孝服的事為部將范疆、張達所殺,這倆人隨后逃命到東吳,可以說是間接為東吳所害,劉備就也把這帳算到了孫權的頭上。
蜀國大臣百般勸阻,均不能打消劉備為兄弟報仇的決心,當時的情況是,劉備沒這倆弟弟,是食不甘味,生不如死啊,沒有什么能夠阻擋劉備為弟雪恨的決心,劉備當時的意思就是即使你們都阻攔我不愿意伐吳,那我就一個人去,所以諸葛亮和趙云都沒跟著去,劉備遂起傾國之兵,為弟弟報仇去了。看上去有點意氣用事,正好應了《孫子兵法》里的一句話“主不可因怒而興師”,劉備為爭一時之氣,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出兵伐吳,終致失敗,也是一把火,上次是火燒赤壁,這次是火燒連營,火燒赤壁是劉備興的`轉折點,火燒連營是劉備衰的轉折點。劉備倉皇逃入白帝城后,雖后悔不該不聽諸葛亮等大臣的勸阻,但我想,劉備心中肯定也覺得可以告慰關羽、張飛這兩個弟弟了,不枉結義一場,雖然沒有生擒孫權,拿下東吳,但直接致關羽于死的幾個人都被蜀軍所殺,有見關羽危難之時叛蜀投吳的糜芳,傅士仁;擒拿關羽的東吳大將馬忠,潘璋;有殺張飛的范疆,張達。
劉備兵敗退于白帝城后,不久就郁郁而終了,桃園三兄弟雖然沒有做到絕對的“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但的確都是因為一個事死的,就是關羽的死,然后間接導致了張飛,劉備的死,最終導致了劉備基業的衰亡。
或許有人會認為劉備不該這么沖動的為弟報仇,我卻想,站在完全理性的角度上,劉備的確不應該興兵伐吳,但如果不伐吳為弟報仇,那他就不是劉備了,正是因為他重義才得天下,如今因義而失天下,站在情感的角度上,我會說:無可厚非,可以理解。劉備最終的復仇舉動,是他重義的又一次表現,這才會讓“桃園三結義”的美名流傳天下,正如岳飛,世人皆說岳飛愚忠,但假如岳飛當年真的擁兵自立,無非是又一個奪權稱君的武將,這樣的武將在中國亂世中數不勝數,然而哪一個又能像千百年來岳飛一樣得到老百姓的愛戴呢?
劉備成之于義,敗之于義,是他的性格使然,伐吳失敗,站在事業的角度上他失敗了,但站在人性的角度上,他沒有失敗,他的舉動值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