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人們歡聚一堂的時刻,也是親朋好友相互問候、交流感情的好時機。以下是一些關于春節的總結范文,希望能夠啟發大家對于節日文化的思考和理解。
天臺春節民風民俗(優質15篇)篇一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蘊涵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各個地方的風俗不同,當然,過春節的方式也不一樣。
我的家鄉在歙縣武陽鄉,我們這里過春節和別的地方就不一樣,因為我們的習慣不同。
除夕,也就是一年的最后一天,我們這里便改天換地,到處都是喜氣洋洋。在這天里,人們在自家門上貼上春聯,放上爆竹,一片熱鬧隆重的景象。大家一見面就互相道賀,樂得合不攏嘴。
在別的地方,人們就是過年時,吃一頓好的,晚上再看一看春節晚會……而我們這卻是另一番天地——熱鬧非凡。
我們這呀,白天一過,夜晚就更熱鬧,到處是煙花,爆竹聲,天空上五彩斑斕,雖然比不上城市的煙花,但城市里都是高樓大廈,就算放煙花也只能一個人欣賞,一點都沒意思,而我們這天高地闊,只要有一家放煙花,大家都能看到,這種快樂是城里人所體會不到的。因為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
到晚上5點左右,家人就聚在一起吃團圓飯,那些在外打工的兒女們都已紛紛趕回家來和親人團聚,吃過年夜飯,大家歡聚一堂,說說笑笑,有講一年收獲的,有說對來年的愿望的,有對老人孝順的,有對兒孫囑托的……而老人們高興極,能和兒孫見面,聽一聽兒孫們叫他,心里比吃蜜還甜。
吃完年夜飯,大家就在門前談天說地,我還經常讓外婆給我講故事,外婆給我說過這樣一個故事,我書上也看到過:
從前有兩個妖怪,一個叫"年"一個叫"夕",他們每到春節就出來在人間搗亂,亂吃人家糧食,禍害別人房屋。后來人們知道"年"怕紅色,"夕"怕響聲,于是人們在門前貼上紅對聯,"年"看見就逃回山上,"夕"還沒走呢,人們就制造一種一點燃線就響的東西——爆竹,"夕"一聽到聲響就夾著尾巴逃命去嘍。從此,人們每到春節就貼紅對聯,放爆竹。
講完故事,外婆就說:"我最喜歡這天,因為在這天可以看見兒女們,這是我最大的幸福。"。
到8點多,大家便看春節晚會,我家一共11人,我哥,我妹,我舅,我姨……都會來,他們對外婆外公都很孝順,大家其樂融融,一起看著春節晚會,心里別提有多幸福。
看晚會時,大家要是餓,我們便拿出家鄉的特色小吃——糯米餅、肉絲面、甜酒糟,一邊吃一邊看。到12:00時,也就是新年鐘聲一響起,大家都歡呼起來。一起到院子去放煙花,只要誰家先帶頭,那可是一個接一個呀,此起彼伏,那煙花在空中一現,可美:有天女散花,有空中導彈,有牡丹盛開……如果你家的煙花放完,不要緊,你還可以看別人家的煙花呢,這快樂的分享,心里真愉快。
放完煙花,大家還要出門去逛逛呢,大家互相恭賀,到處是"新年好,恭喜發財"……有說有笑,真溫暖。
這就是我們過的春節,這種鄉村淳樸的美在城里是沒有的!這種親情是珍貴的,是金錢無法買到的!這種快樂是幸福!春節,我們最喜歡的節日。
天臺春節民風民俗(優質15篇)篇二
在閩南一帶鄉村過年習俗顯得與城市不盡相同。鄉村農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糕,并插上用紅、黃兩色紙扎的“春枝”,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財。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門外,點燃待其煙繞火旺,男人依輩分跳過這堆火焰,邊跳邊念:“跳入來,年年大發財;跳出去,無憂共無慮;跳過東,五谷吃不空;跳過西,錢銀滾滾來。”這叫“過火群”,象征燒掉舊歲的邪氣,消災過運,迎來干干凈凈、大吉大利的新年。
“跳火群”后,就要用新掃帚打掃廳堂,掃完后掃帚畚斗擱在一起,垃圾堆放門邊,希望如愿再從畚帚中走出來,幫助發家致富。同時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爐中,叫“添旺”,象征更加興旺。家長率子女圍坐爐旁,叫“圍爐歲”,最好通宵達旦守著,據說這是為父母添壽。此時,長輩給晚輩分壓歲錢,叫“分圓”。隨著社會進步,生活節奏加快,閩南鄉村一些繁瑣的習俗已逐漸被廢止了,但農家企盼好年景的風俗仍保留下來。特別是“圍爐”在臘月寒冬,全家人圍在暖烘烘的小爐旁痛飲暢談,述舊歲展望未來,那是多么溫馨,多么幸福。
在正月初一,黎明開門,梵香燃爆,曰“開正”。晨起祭祀祖先,是日,糞土不傾戶外。
正月初三,為喪家清新愁(即燒新床)之日。凡在初一、二未到過之友家,是日應勿往訪,訪即為不敬。有諺語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飽”,意思是初三日無客登門,晚起無妨。那么這個習俗是怎么來的呢?相傳,明朝嘉靖年間,倭寇占領廈門外島浯嶼。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過年而疏于守備,大股倭寇乘機攻城,軍民奮起抵抗敵人,激戰二日三夜,倭寇才敗退但城內軍民傷亡極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親友,吊喪亡靈,哭聲震天,無暇到別家登門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廈門居民把此日作為忌日,久而久之,成為慣例。
在正月初四,奉佛人必焚紙帛與馬,接神,系迎接十二月二十四日的送神。
在正月初九,玉皇誕辰,香案敬神。惟喪家要停祭兩年。
在正月初十,地誕。是日不砍柴、不掘土。并以普通物品祭敬。
在正月十三,關圣帝君誕辰,商家均有祭敬。個白胡子老頭識破了年怕紅色、燭光和鞭炮聲;二是說有個小孩,枕頭下放了個紅紙包成的小包,里面有幾枚銅錢,鎮住了年。盡管這些只是傳說的,但過年的紅福字、”守歲“、放鞭炮已成習俗。
按我家的規矩,初二拜姥姥,初三拜老姨,初四拜老舅,初五拜老姑。初五這天一般人家都拜完了親戚,這天就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天臺春節民風民俗(優質15篇)篇三
按照我們這里的習俗,雖然從除夕夜起,春節才正式開始,可為了能開開心心過個年,我們必須要采購春節要用的物品,好顯出萬象更新的氣派景象。
離除夕還有三四天的那段日子,是采購的最佳時間。小孩子樂翻了天,大人們也忙活開來,他們喜氣洋洋地去采購。大人們嘴里念叨著還缺什么,再買些什么,孩子們可偷著樂了,趁大人不注意,悄悄地把手伸進采購回來的食品袋里,抓一把糖,笑得甜甜的。
可年貨也沒有那么好準備,更不是一天就可以完成的。一到百貨商店,一家人就會“兵分兩路”,大人隊主攻新衣新鞋,小孩隊則攻擊零食大將和鞭炮軍師。這一仗打得可是痛快淋漓,大人隊下了血本,但我方卻開心如舊。
春節前的最后幾天,我家還會進行大掃除,家中煥然一新。
掰著手指,除夕終于來了!大家都像打了雞血似的興奮不已,會迫不及待地拿出戰利品,用它來做除夕夜的團圓餐。大街上到處都是酒肉的香味和鞭炮的響聲,但卻沒有人,因為家家都在忙著為新的一年做準備呢。有的人忙著貼春聯、年畫;有的人忙著燒年夜飯,那香氣能讓鐵樹開花;有的人忙著喊“加油”,嘴皮子可累著呢;有的人忙著幫倒忙,調皮得很。可那又如何,只要開心就行。吃完了年夜飯,爺爺奶奶來了,給了我一個大紅包。忙了一天,我們舒舒服服地泡個熱水澡,窩在被子里看春晚。
伴著正月初一那一聲聲“開門炮”,我從睡夢中醒來,穿上新衣、新褲、新鞋、新襪,迫不及待地跳下床,拿上那“竄天猴”,也來放個“開門炮”。初一早晨要吃得好,表示在未來的一年里都會吃得好。
正月初二冷清了許多,大家都不敢隨便出門,據說是去年親戚家有人過世了,大家才會在新一年的正月初二去他家祭拜。因為這個原因,我只好呆在家里。
正月初三到初七,許多店鋪都關門了,大家有的攜帶禮物走親戚,有的到朋友家拜年,還有的出門旅游。
正月初八又稱“上八”,許多地方的商鋪也都在這一天開門,把鞭炮放得滿天響,預示新的一年生意紅紅火火。
轉眼到了正月十二,年還沒過完,可我們就開學了。
接著元宵節來臨了,大街上到處張燈結彩,鞭炮聲不絕于耳,我們一家人開開心心圍在餐桌旁,吃著那熱乎乎的山粉糊。
轉眼,春節就到了尾聲,不過,這段美好快樂的時光都記在了我的心里。
天臺春節民風民俗(優質15篇)篇四
東北的春節個個都是有很大的講究的,擺桔樹、扭秧歌、二人轉、包餃子……而其中最有趣而隆重的就是包餃子。大年三十兒那天晚上,在各形各色的年夜菜中,餃子,則是不可缺的一個“主菜”。到了三十兒晚上凌晨,就要開始蒸餃子了。餃子象征著更歲交子,象征著對新的一年的寄托。此外,在農村還有另外一個意義。女媧用土造成人時,由于天氣寒冷,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人的嘴里咬著,這樣才算把耳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包上餡(線),用嘴咬著吃。除此之外,在眾多的餃子里,人們通常會在其中三四個餃子里分別放上一枚硬幣。有些人家認為硬幣太臟了,便在里面換上桔子瓣兒,象征吉祥如意。
除了吃餃子之外,就是要隆隆重重得蒸幾大籠饅頭。為的是到時候迎接客人時飯菜和鍋不夠,就拿出大白面饅頭來招待。同時,也備著吃菜時就著吃。
初一初二是放鞭炮的最好時機,家家戶戶燈火通宵。整日整夜噼哩啪啦的.響著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即使在天臺上也照樣放得起勁。有煙花、小串鞭炮、踩炮、搖炮……日夜不絕。這不停休的鞭炮聲,才真是睡不著的重要原因呢!這鞭炮的殘屑初一初二不能掃,掃了就會把好運氣掃掉,只有初三才能掃哦!這就是我們東北的春節。我愛過春節,它不但讓我長了一歲,還能我我快樂。我愛過春節!
天臺春節民風民俗(優質15篇)篇五
大年三十的晚餐,被稱為“年夜飯”。“年夜飯”非常豐盛,必須有魚、年糕和圓子。(這應該是本文作者所在地區的年俗。其他地區,也許與此有些不同)魚代表“年年有余(魚)”,寓示富足美滿的生活;年糕代表“年高(糕)”,希望人們的事業、學業“年年高”,都有更大的成就;圓子代表“團團圓圓”,寓示著人們會在這一天與親人團聚在一起,快樂無比。(描寫此地大年民俗必備的三樣,以及它們的文化含義)。
一吃完年夜飯,鞭炮聲便不絕于耳。“噼里啪啦!噼里啪啦!……”鞭炮聲此起彼伏,這邊還未放完,那邊又響起來了。那一整晚都燈火通明,鞭炮聲震耳欲聾,熱鬧非凡。(大年三十放鞭炮,各地大致相同,也是年俗的主要活動之一)關于三十晚上放鞭炮,有一個有趣的民間故事:(很多地區特有的民俗都有相關的民間傳說)。
傳說,從前,山洞里有一只怪獸。叫“年”。它體型龐大,頭上長著牛角,眼睛又圓又大,像兩只大大的燈籠。血盆大口一次可以生吞一個人。每到嚴冬未盡、早春即來時,它便到山下的村子里肆虐,捉人吃。大家既恨它,又怕它。(故事一開始就描述生動,很吸引人)。
據說有一天,有兩個膽大的小牧童在晚冬早春時到山上放牛,突然遇到了饑餓的“年”。當時,他們正揮動著趕牛的鞭子,發出一陣陣“噼啪”聲。“年”一聽見了就逃,就這樣,他們意外地得知“年”害怕“噼噼啪啪”的響聲。于是大家每到這時都會放鞭炮驅“年”,漸漸地,這成了一種民俗。(與“年”有關的民間傳說。敘述“年”的來歷以及過年為什么放鞭炮。民間傳說常常帶有神異成分,所以不必去追究其中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大年初一時,家家戶戶的大門上都會倒貼著一張紅色的“福”。(年俗的'另一個內容)它代表著人人都幸福美滿、快快樂樂、萬事如意地生活。可為什么要倒著貼呢?原來“倒”與“到”同音,意思是“福到了”。它寓意吉祥。(解釋“福”字倒著貼的民俗含義)。
你一定也還會注意到春節家家門上的對聯。對聯對得一定非常工整,而且一定是寓意新春快樂、新年吉祥的。它們代表了人們美好的愿望。(貼春聯其實也可以寫得詳細一點,把春聯的特色寫出來,甚至可以舉一兩副有代表性的春聯作例子)。
“小孩盼過年。大人盼種田。”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過年這天必不可少的就是——給小孩發壓歲錢。(給小孩壓歲錢,這也是過年風俗之一)大人要給孩子壓歲錢,他們會把錢裝在一個紅包里,然后把它交給孩子,讓孩子去數錢。那可以說是孩子們一年之中最快樂的事了。
新年,是嶄新的一年。各個民族的新年風俗和習俗可是講也講不完哪!(本文介紹某一地區的新年民俗,寫得比較簡潔。如本文結尾所說,不同的民族會有不同的風俗,以“春節民俗”為題的文章,可以簡略介紹一下某些有特色的風俗,然后重點寫作者所在地區的風俗,這樣內容會更豐富,文章視野也拓展得更開。)。
天臺春節民風民俗(優質15篇)篇六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一個令千家萬戶團圓的好日子——春節,它,是這一年之中最讓人們快樂的'日子。
傳說,大年初一時,山中有一只名為“年”的怪獸,在這一天,會從山上下來吃牲畜和人。有一天,一個年輕人在家里用竹子烤火,竹子爆裂,發出了巨響,驚動了“年”,隨即,人們便用這種方式嚇跑了年。后來這放鞭炮便成了每年過年的傳統習俗之一。年三十的晚上,家家戶戶吃完團圓飯后,便把爆竹高掛,大街小巷,燈火通明,響起了“噼噼啪啪”的聲音,人們不僅在這天放鞭炮,在過后的十五天里,每天晚上都可以聽到這聲音呢!
過年,不僅有“放鞭炮”的習俗,還有包餃子的習俗。各地包的餃子都是形態各異,記得,我也在除夕夜包過餃子。那天晚上,閑來無趣,便拿起媽媽剛搟好的餃子皮,開心的包了起來,因為這技術還是不夠嫻熟,所以包的像一只“小老鼠”。我還在這個餃子里放了一個棗,希望這年鼠年,自己可以過的甜甜美美。
餃子在除夕夜就已經包好了,可卻要等到大年初一再吃。但在那一天,吃著自己的勞動成果,心里也是美滋滋的。
歡樂無比的春節一過,人們便要以新的面貌迎接這一年了。
春節,是晚霞,是歲末的一道風景;春節,是朝霞,預示著紅紅火火的一年又要開始了!
天臺春節民風民俗(優質15篇)篇七
春節從農歷十二月二十就開始了,從除塵、祭灶、請菩薩……各種充滿年味的活動就有條不紊地進行起來了。
春節的序幕從撣塵開始了。放假的我早早的起了床,拿著雞毛撣子這里掃掃,那里撣撣,做媽媽的小幫手。可是為什么要除塵呢?在網上一查,才知道這跟灶王爺有關。灶王爺會把每戶人家做過的`好事壞事都記下來,因為事情太多了,灶王爺靠記憶是記不全的,因此它把這些事情記在哪里呢?傳說是記在這些灰塵上面的。也就是說你這戶人家如果灰塵越多,灶王爺記的事情就越多。各家為了讓灶王爺把這些事情忘掉,所以也就形成了除塵,好讓灶王爺沒什么事情可向玉皇大帝匯報。
臘月二十三,就得祭灶神了。外婆早已把準備好的祭灶果給了我,我也是十分期待這一天的到來,因為在祭灶神結束后,我就可以吃上甜甜膩膩的祭灶果了。然后要上年貨市場購買年貨等一些過年用的物品,差不多就是春節的“彩排”,寧波地區俗稱“小年”。
這一天過后,春節就來的特別快。伴著“年”味漸漸濃起來。炮仗聲漸漸多起來,三十年夜在一轉眼之間來臨了。三十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古時候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除夕夜,爸爸、奶奶等親朋好友都會在飯店吃完年夜飯后,給我包上紅包,讓我晚上壓在枕頭底下,過一個平平安安的年。據說,壓歲錢能夠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我們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的度過一歲。
天臺春節民風民俗(優質15篇)篇八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蘇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后就是家家戶戶準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于采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里張貼色彩鮮艷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象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于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的鐘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祭祖等活動。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游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游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后,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天臺春節民風民俗(優質15篇)篇九
貼春聯自然是春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家家戶戶對春聯都要精挑細選,貼于門上,增加喜慶的氣氛,尤其是祖父祖母那輩的,對于這種美好的遐想,自是十分憧憬的。在貼春聯的同時,人們在窗上等其余地方貼“福”字,“福”字充分表現了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演變至今,已經成了倒貼“福”字,象征幸福到了,福氣已到。
傳統的春節,無非是包餃子,放鞭炮,穿新衣服,走親戚……而現在,這樣的習俗是越來越少了,更多的,是取而代之的潮流,一些青少年組成一個旅游團,邊旅游邊團圓。雖說一個時代要有一個時代的東西或代表,可那些習俗,畢竟是集結了當時中華人民的智慧,更重要的,是老人希望子女早點回家的一份心意,它連接著你與父母彼此的關心。
團圓夜,遠在他鄉的游子也會不遠千里而趕回家來,坐下來陪父母一起吃個團圓飯,大家一起動手包餃子,用早就搟好的皮包著肉餡,也偶爾會包些蔬菜或海鮮。因餃子酷似元寶,大有“招財進寶”等吉祥寓意,因此,餃子是飯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
新年倒計時的時候,就是孩子們最高興的時候,尤其是男孩子,左手拿著打火機,右手拿著鞭炮,“噼噼啪啪”,頓時,整個天空鋪滿了鞭炮,被映得亮堂堂,猶如白晝。
分壓歲錢,無疑是孩子們最快樂的時光,拿著那一個個紅包,錢摸在手里的感覺可真好。我曾經不止一次的想著,我相信,這也使孩子們最真實的想法吧。當你在偷偷地數錢時,這種感覺別提多美了。按舊時的說法,有一只妖怪名叫“祟”,人人避而遠之,而有一位老者,拿了一枚銅板,壓在一位孩子的枕頭下,“祟”來侵犯不成,于是,這個方法便沿襲下來。
春節的食俗也是很有講究的。走親戚時,飯桌上總是少不了一碗年糕,因為年糕又稱“年年糕”(年年高),象征著你的親戚對你新的一年工作與生活更上一個臺階的美好祝愿。另外,我們通常把餃子叫做“萬萬順”,酒水叫做“長流水”,金魚叫做“年年有余”,這條魚只能看,不能吃,名為“看余”。每一份食品都寄托著親人們對你新的一年生活和和美美,事業飛黃騰達的美好祝愿。吃在嘴里,暖在心里。
天臺春節民風民俗(優質15篇)篇十
在中華民俗中的,除夕守歲吃“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無法替代的重頭大宴。“餃子”又名“交子”或者“嬌耳”,為除掉一年的晦氣,遠方的人們都會跋山涉水回鄉和家人過冬節吃餃子,以示有個圓滿的歸宿。
2、逛大唐西市廟會。
西安市大唐西市廟會是盛唐時期我國最大的廟會之一,在中斷千年之后終于再次和廣大市民見面,融會了中西風情、雅俗共賞,已成為西安市春節期間一道文化大餐。
3、能吃的祝福——過年蒸花饃。
過年蒸花饃是我國北方地區的民俗之一,按照習俗,從臘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開始蒸花饃,讓再普通不過的麥面饅頭,搖身一變,成為工藝品。當地人以擁有它們為喜慶——陜西地區獨特的主食“花饃”。
4、祭把社火。
民間社火來源于古老的土地與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傳說中的火神。隨著社會的發展,使祭把社火的儀式逐漸增加了娛人的成分,成為規模盛大,內容繁富的民間娛樂活動。
5、西安市城墻賞燈會。
西安市城墻燈會是具有西安市特色,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中國春節民間文化盛會,廣大市民和中外游客不但能夠欣賞到極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和觀賞體驗盛大的節慶活動,還能參與妙趣橫生的互動游戲。
6、游都城隍廟會。
西安市都城隍廟會期間,都城隍廟的.古樂隊會在大殿前的戲臺上表演長安古樂,有來自西安市城各個地區的鑼鼓隊前來“斗鼓”。廟會上各種小商小販更是讓這里成為西安市人最鐘愛的“原汁原味”廟會。
7、大唐不夜城新春民俗文化廟會。
春節前夕,兔子、鯉魚、彩燈、財神等新春元素將大唐不夜城裝扮一新,營造出濃郁的節日氛圍,大年初一至初七,戲曲巡游、社火表演、舞龍舞獅、迎財神、民間絕技展示等精彩活動為廣大市民和游客奉上最純粹最熱鬧的文化體驗。
8、雁塔祈福鐘鳴五洲。
“一元始,萬象新;鐘鼓鳴,傳福音;大雁塔,沐圣光;慈恩寺,送太平。”新年鳴鐘祈福是我國古老的文化傳統。在雁塔晨鐘里,大家歡聚一堂,鳴響108響鐘聲,為全省人民祝福。一連九響,凝聚著期盼、表達著愛心、傳送著祝福,辭舊迎新,迎接新年。
天臺春節民風民俗(優質15篇)篇十一
除夕這一天對我國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天晚上,我們全家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年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全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肴,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雞、鵝、燒肉等等,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熱氣騰騰,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喻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今天我的收獲太大了,知道了很多過年習俗的知識,不過我覺得有點迷信,但這又仿佛是一種樂趣,只要快樂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況這是傳統的習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啊!
以前過年,只是和大人湊熱鬧。今年過年我知道了不少和春節有關的風俗習慣。
大年三十的上午每家每戶都要貼春聯,以示迎春之意。外公每年都要挑選一幅稱心如意的好春聯。今年選的上聯是:喜氣洋洋財旺旺,下聯是:好運多多福連連。橫批是:吉星高照。這足以預示新的一年里的幸福生活。
年三十午夜吃餃子,也是每家必不可少的。老人們都說吃餃子好。吃餃子包含著非常豐富的文化意義。餃子諧音交子,就是相交子時,交好運發大財。因餃子的形狀又像金元寶,故又象征團圓和財富。
這不正是太平盛世的真實寫照嗎?
天臺春節民風民俗(優質15篇)篇十二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春節到了呢,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蘇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千百年以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后就是家家戶戶準備年貨了,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于采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了。屋里張貼色彩鮮艷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說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象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于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
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的鐘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祭祖等等的活動。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游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游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后,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
春節的由來與傳說。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歷,以月亮圓缺的周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后,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于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歷,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歷,以公歷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歷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歷紀元,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歷年;農歷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歷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傳說之一: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后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并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門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飯”,由于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后,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春節傳說之二:萬年創建歷法說。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后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回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復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氣風云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后,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后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于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筑起日晷臺和漏壺亭。并希望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歷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歷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著一首詩:。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知道萬年創建歷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據說這就是春節的來歷。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的推算,制定出了準確的太陽歷了,當他把太陽歷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須。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歷命名為“萬年歷”,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后,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說就是為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哦。
春節傳說之三:貼春聯和門神。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時期,這是有史為證的。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只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干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現并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于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后來,人們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后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愿,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征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愿。
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著貼門神的習慣。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鐘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里拿著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準備同敢于上門來的鬼魅戰斗。由于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于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于門旁鎮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后,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
天臺春節民風民俗(優質15篇)篇十三
滿族的大多數辭舊迎新、祈福迎祥的慶典都集中在除夕夜舉行。全家都要換上新裝出席。
首先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燭、陳列供品,依尊卑長幼,向宗親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辭歲。隨后,舉行家宴,長輩們坐上首,晚輩們圍繞長輩而坐,取“闔第團圓”之意。飯果供應豐富,預示著來年豐衣足食,事業興旺。
這頓飯是對年菜的首次品嘗,可葷素齊上。通常有紅燒肉、燉羊肉、米粉肉、紅燜肘條、元寶肉、南煎丸子、四喜丸子、雞凍兒、魚凍兒、豬肉凍兒、豆兒醬、豆豉豆腐、芥末墩兒、辣芥菜、炒醬瓜兒等年禧套路菜。
宴席間,老少互相祝愿、兄弟間推杯換盞,盡情享受天倫之樂。飯后,孩子們將芝麻秸遍撒庭院,踩上去嘎嘎作響,稱為“踩歲”;再將懸掛于室內外的春燈一齊點起來,照耀著四壁的年畫和春條,一片燈火輝煌。
“天地桌”上供著大幅黃紙彩印的“三地三界十八佛諸佛”或“百份”,設大餅,蜜供、面鮮、果品、素菜、年糕、年飯為供品,在高處點上金字紅燭與子午香,以表迎請諸神下界賜福。
為表珍惜已逝的歲月,男女老少都要徹夜不眠,進行不同的娛樂活動,此為“守歲”。孩子們歷來是隨心玩耍,抖空竹、抽陀螺、捻升官圖、擲骰子、玩牛牌、吹琉璃喇叭、口琴、耍影戲人、點走馬燈,放“滴滴金兒”,“耗子屎”、“黃煙帶炮”等,老太太們則坐在一起斗紙牌、打麻將、打十胡。
娛樂中佐以鮮果、糖果、干果雜拌兒、溫樸、炒紅果、蜜餞海棠等,邊吃邊玩,盡情享受,直至“接神”。
午夜,此起彼伏的鞭炮聲響,震徹夜空.“遍天銀花銹,闔街硝煙濃”。家家齊聚天地桌前焚香叩拜,供上素餡水餃,迎接諸神下界。
禮成后,即宣告舊歲已去,新年來臨,這正是“五更分二年”的莊嚴時刻。全家互道“新禧”,晚輩們要到堂上給長輩們叩首拜年,長輩們要給未成年的小孩發壓歲錢。
最后,全家吃一頓素餡餃子,謂之“五更餃子”、“團圓餃子”。在百十個餃子里,只有一個放有硬幣,謂之吃到這個餃子的人,主一年諸事順遂。
雖然很多滿族家庭過春節的內容與漢族大體相同,但在滿族聚居地,尤其是重傳統的滿族家庭里還保留著本民族的特色。
春節前還要舉行跳馬跳駱駝等比賽。正月十五還有鬧燈會。相比我們漢族,則大年初一,人們不掃地,不向外潑水,不走后門,不打罵孩子、相互祝賀新年吉祥富貴,萬事如意。
春節對于滿族和漢族可以說是一個共同的節日,滿族人也將春節稱為“過年”。
4.春節民俗民風資料。
8.春節民俗大全資料。
10.滿族春節的習俗。
天臺春節民風民俗(優質15篇)篇十四
我的家鄉位于準葛爾盆地邊緣的小縣城,因為這里是江格爾的故鄉,而成吉思汗又在這里停留過較長的時間,所以有很多的蒙古族人居住在這里,為此,我們這個縣取名為“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關于蒙古族的民風民俗。
蒙古族發祥于額爾古納河流域,史稱“蒙兀室韋”、“萌古”等。蒙古族是東北亞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除蒙古國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新疆及臨近省份以及俄羅斯聯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約為一千萬人,語言為蒙古語。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國境內。
全世界蒙古族人約為1000萬人。中國的蒙古族人口為581萬人,在我國少數民族人口里排名第六。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東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貴州、北京和云南等地。
畜牧業是蒙古族人民長期賴以生存發展的主要經濟。此外,還從事加工業、農業和工業。現以農耕為主。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長短調兩種。主要樂器是馬頭琴。喜愛摔跤運動。蒙古包和勒勒車是他們游牧生活的伴侶。
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有內蒙古、衛拉特、巴爾虎布利亞特。科爾沁四種方言。現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紀初用回鶻字母創制,14世紀初,經蒙古學者卻吉·斡斯爾對原有文字進行改革,成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天臺春節民風民俗(優質15篇)篇十五
浙江杭州是我的老家,說起杭州的春節習俗,那真是非常多,下面我就告訴大家我們浙江杭州的習俗吧。
首先“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還有就是:開門炮。在初一凌晨,家家戶戶第一件事是放“開門炮”,到處是一片爆竹聲,象征送舊迎新和接福,就是所謂"接年"。放“開門炮”也有慣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稱"百子炮";再放雙聲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發,意思是可解除一年的晦氣和倒霉,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發都響,聲音宏亮清脆,最為吉祥。俗信打"開門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隨便做什么事都會順利,如意發財,種田人會大豐收。有些地方在打開門炮時,還口中念念有辭,說一些吉慶的話。一般鞭炮都是紅色的,燃放后滿地通紅。現在放鞭炮在城鎮已被禁止,但在農村和漁島上仍可燃放。
老杭州人過年的娛樂活動大致有鑼鼓、紙鳶、龍燈和花爆。所謂鑼鼓又稱年鑼鼓,在大鑼大鼓之外,加上脆鼓、小鑼和竹板。年鑼鼓在正月初五之內,基本上是商家有的,另外,年鑼鼓還有為其它娛樂活動提高氣氛的功能。
在大年三十夜,以前杭州人家里一般都備有幾只口彩吉利的菜蔬,比如豬大腸叫做常常順利;魚圓肉圓稱為團團圓圓;落花生叫長生果……。
這些就是我們浙江杭州過年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