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點總結是對所學知識進行梳理和歸納,以便更好地掌握和記憶。以下是小編精選的知識點總結范文,供大家學習參考,希望能夠引領大家更好地進行知識總結。
語文文學常識知識點總結(優秀15篇)篇一
2、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儒家學派創始人,主要作品為《論語》20篇,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語錄體。4、屈原是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開創楚辭新詩體,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有《離騷》、《九章》、《天問》、《九歌》等。這種新詩體開創了我國浪漫主義傳統。《離騷》和《詩經》中的國風并稱“風騷”,成為文學的代名詞。
8、《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敘事詩,與《木蘭詩》合稱“樂府雙璧”。
9、被魯迅稱為“一個改造文章的祖師”是曹操,他開創了建安文學新風。被譽為“唐代絕句壓卷之作”的是王昌齡的作品《出塞》。被蘇軾贊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詩人是王維。被列寧譽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指王安石。10、李白字太白,別號青蓮居士,主要作品有《行路難》、《將進酒》、《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等,屬浪漫主義派,韓愈稱贊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11、杜甫字子美人稱詩圣,主要作品有《兵車行》、《春夜喜雨》等,他的作品達到了現實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峰。
20、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是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代表作有《飲酒》、《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記》。21、韓愈,唐代古文運動倡導者,主張文章內容的充實,并“唯陳言之務去”在詩歌創作上主張以文為詩,力求新奇。主要作品有《師說》、《馬說》。
23、“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初唐四杰”指王。
勃、駱賓王、盧照鄰、楊炯。“郊寒島瘦”指孟郊、賈島。邊塞詩派的代表有王之渙、高適、岑參、王昌齡。唐宋八大家指蘇洵、蘇轍、蘇軾、韓愈、柳宗元、曾鞏、歐陽修、王安石。“李鬼才”指李賀。
語文文學常識知識點總結(優秀15篇)篇二
3.中醫四診:望聞問切。
4.戲曲四行當:生旦凈丑。
5.道教四大名山:湖北武當山江西龍虎山四川青城山安徽齊云山。
6.四大石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敦煌莫高窟。
7.黃山四絕:奇松怪石云海溫泉。
8.泰山四大奇觀:旭日東升晚霞反照黃河金帶云海玉盤。
9.中國四大名樓;岳陽樓黃鶴樓騰王閣太白樓。
10.四大古典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
11.四大譴責小說:官場現形記(李寶嘉)二年目睹之怪現狀(吳研人)老殘游記(劉鄂)孽海花(曾樸)。
12.民間四大傳說:牛郎織女孟姜女尋夫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與許仙。
13.古代四美女:西施(沉魚)王昭君(落雁)貂禪(閉月)楊玉環(羞花)。
14.古代四美:音樂珍味文章言談//良晨美景賞心樂事。
15.蘇門四學士:黃庭堅秦觀曾補之張來。
16.四史:史記漢書君漢書三國志。
17.歷四大書院:廬山白鹿洞長沙岳麓衡陽石鼓。
18.商丘應天府。
19.古代祥瑞四靈:龍鳳麒麟龜。
20.宋中興四詩人:陸游楊萬里范大成尤袤。
宋詞一般分為分為“豪放派”和“婉約派”。“豪放派”代表詞人是蘇軾、辛棄疾等。“婉約派”代表詞人是李清照、柳永等。
語文文學常識知識點總結(優秀15篇)篇三
例1(安徽省,2002)。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捕蛇者說》選自唐代柳宗元的《柳河東集》。
b.《醉翁亭記》的作者是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
c.《蘇州園林》的作者是我國現代文學家朱自清。
d.《我的叔叔于勒》選自法國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集《羊脂球》。
【分析】此題意在考查考生對古今外的著名作家、作品的了解情況。這種題型是語文常識類考查最常見的形式。本題涉及到如下內容:題目、作家、出自何處以及體裁等,因出題往往將文體、文學知識揉在一起,因此,需要逐項分析。經分析可以看出a、b、d三項都是正確的,而c項中“《蘇州園林》”的作者應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編輯家葉圣陶”。
【說明】做這類文學常識的中考試題,不僅要牢記初中六冊中重點課文、出處、作者及作家的基本情況,還要擴大知識面并提高分析判斷能力。
例2(淮陰市,1999)。
下列說法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兩表酬三顧,一對定千秋”,說的是諸葛亮和周瑜的事。
b.襲人是《紅樓夢》中的人物,嚴監生是《儒林外史》中的人物。
c.《復活》是莎士比亞的著名劇作,西施是春秋時吳國的美女。
d.科舉考試中,在縣里或府里參加鄉試,考取的人叫“舉人”。
【分析】本題屬于拓寬加深題,a項中“兩表”指諸葛亮的前后《出師表》,“三顧”指劉備三顧茅廬拜見孔明之事,“一對”指劉備和諸葛亮的隆中對策或指《隆中對》一文。總之,這幅對聯中的典故沒有一件與周瑜有關。故a項錯誤;c項中《復活》是俄國列夫。托爾斯泰的著名長篇小說,西施則是春秋時越國的美女,故c項錯;d項中考“舉人”的鄉試應在省里舉行,在縣或府里舉行的是院試,考取的人叫“秀才”,故d項也是錯的。只有b項說法正確。
【說明】這類型試題意在考查考生知識庫存量,它涉及的內容多,范圍廣,有一定難度,但很多知識與課文內容有關,學生稍加留心加上平時的課外積累,應該可以回答。
語文文學常識知識點總結(優秀15篇)篇四
3.中醫四診:望聞問切。
4.戲曲四行當:生旦凈丑。
5.道教四大名山:湖北武當山江西龍虎山四川青城山安徽齊云山。
6.四大石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敦煌莫高窟。
7.黃山四絕:奇松怪石云海溫泉。
8.泰山四大奇觀:旭日東升晚霞反照黃河金帶云海玉盤。
9.中國四大名樓;岳陽樓黃鶴樓騰王閣太白樓。
10.四大古典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
11.四大譴責小說:官場現形記(李寶嘉)二年目睹之怪現狀(吳研人)老殘游記(劉鄂)孽海花(曾樸)。
12.民間四大傳說:牛郎織女孟姜女尋夫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與許仙。
13.古代四美女:西施(沉魚)王昭君(落雁)貂禪(閉月)楊玉環(羞花)。
14.古代四美:音樂珍味文章言談//良晨美景賞心樂事。
15.蘇門四學士:黃庭堅秦觀曾補之張來。
16.四史:史記漢書君漢書三國志。
17.歷四大書院:廬山白鹿洞長沙岳麓衡陽石鼓。
18.商丘應天府。
19.古代祥瑞四靈:龍鳳麒麟龜。
20.宋中興四詩人:陸游楊萬里范大成尤袤。
宋詞一般分為分為“豪放派”和“婉約派”。“豪放派”代表詞人是蘇軾、辛棄疾等。“婉約派”代表詞人是李清照、柳永等。更多精彩內容請看語文文學常識必背。
1.毛主席喜歡唐代詩人“三李”指李白(浪漫飄逸),李賀(奇艷瑰麗),李商隱(沉思縝密)。
毛澤東代表作《沁園春雪》《長征》。
現當代詩人柳亞子“才華信美多嬌,看千古詞人共折腰”,高度評價毛澤東的詞作。
2.《西廂記》是元代最雜劇家王實甫的代表作,也是元代的壓卷之作。主要人物有崔鶯鶯、張生、紅娘等。
《竇娥冤》“元曲四大家”之首關漢卿代表作,是元代悲劇中不朽之作。
《牡丹亭》是明代戲劇家湯顯祖的名著,講述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故事,是一部浪漫主義杰作。
《桃花扇》是清代戲劇家孔尚任的所作,講述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愛情故事,是明清傳奇戲劇的壓卷之作。
《趙氏孤兒》是元代紀君祥作品。
3.李白,字太白,世稱“詩仙”“千古一詩人”。贊李白“盛唐詩酒無雙士,青蓮文苑第一家”"李白一斗詩百篇”.
杜甫,字子美,世稱“詩圣”(“詩史”),又稱“杜工部”(“杜拾遺”)。
韓愈的詩“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李杜”指李白、杜甫的詩作。李杜是我國詩歌的“雙子星座”。
杜甫的詩“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及“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是高度贊美李白的詩歌藝術。杜甫《夢李白》“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
杜甫的詩“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蜀相》)及“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八陣圖》)寫的是蜀相諸葛亮。
4.宋詞一般分為分為“豪放派”和“婉約派”。“豪放派”代表詞人是蘇軾、辛棄疾等。“婉約派”代表詞人是李清照、柳永等。
當時流傳有:柳郎(柳永)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蘇東坡)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
5.清末明初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闡述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個境界,引用了宋代三位詩人的詞作:
晏殊“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形容要高瞻遠矚,耐得住寂寞。
柳永“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形容要鍥而不舍、執著追求。
辛棄疾“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形容經過艱辛的探求之后,終有所成就。
語文文學常識知識點總結(優秀15篇)篇五
1.《詩經》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由孔子修編。共收入詩歌305首,古稱“詩三百”。由風、雅、頌三部分組成。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開端。
2.《春秋》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
《漢書》中國第一部斷代史史書。
《論語》是中國第一部語錄體著作。儒家經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編輯而成,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司馬遷《史記》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史界譽為“實錄、信史”巨著。
魯迅贊譽《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高度概括史學、文學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孫武《孫子兵法》我國第一部軍事著作。《說文解字》中國第一部字典。藏族敘事詩《格薩爾王傳》我國最長的史詩.4魯迅《狂人日記》中國第一篇白話小說。魯迅代表作有《阿q正傳》,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等。郭沫若《女神》中國第一部新詩集。
3.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俄國--克里姆林宮中國--故宮。
4.民間四大傳說:牛郎織女、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
5.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將”四書“、”五經“合稱為《四書五經》,是古代儒家經典,成為中國歷代讀書人的必讀書。
“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
“五經”指:《詩》《書》《禮》《易》《春秋》。
語文文學常識知識點總結(優秀15篇)篇六
內容涉及面較廣泛。一是文體知識:記敘文(要素、人稱、順序、中心、詳略),說明文(對象、特征、順序、方法),議論文(論點、論據、論證),應用文(書信、電報、規則、計劃、總結)等常識。二是文學常識:基本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還有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的常識,還有教材中交代的主要文化知識,日常生活經常用到的一些文化常識。
散文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散文通常指除詩歌、小說、戲劇、曲藝等以外的其他所有文章。狹義的散文是指同詩歌、小說、戲劇相并列的一種文章體裁。近年來,雜文、報告文學、回憶錄等已從散文中分離出來,成為新的文學體裁,散文這一概念的外延逐步縮小。這里所說的散文就是狹義范圍內的散文。
根據散文的表現內容和表達方式,散文一般可以分為三類:記敘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議論性散文,當然也有將記敘、抒情和議論融為一體的。
散文作為一種獨立的文體樣式,有以下特征:
(1)取材廣泛散文的題材包羅萬象,大千世界中具有認識意義、思想價值、美學意蘊的人、事、物、景,都能成為散文的題材范圍。散文的這一特點使它能夠迅速地表達作者的生活感受。
(2)形散神聚。
形散神聚又叫形散神不散,是大多數散文的基本的特征。形散指取材廣泛、形式自由、手法靈活、思路開闊,從內容到形式要散得開。神聚指文章整體結構嚴謹,材料層次井然,有統一的主題。散文貴“散”,但要散而不亂,思路清晰,首尾一貫,做到撒得開,收得攏。
(3)形式自由。
散文無定體,筆法無定格,凡寫人、敘事、議論、抒情,興之所至,揮灑自如,涉筆成趣。這使得散文形式自由靈活,多種多樣,隨筆、游記、札記、訪問記……都是散文家族的成員。只要能很好地表現內容,在形式上是不受任何限制的。
(4)富有文采。
好的散文總是和優美凝練的語言聯系在一起的,講究對語言美的追求。一般來說,散文的語言應當簡潔、凝練、自然、優美。在遣詞造句上,講究樸實而不貧乏,華麗而不做作,豐富而不堆砌。既追求文采斐然,又蔚為天然,使讀者看不出雕琢的痕跡。
(5)情真意切。
散文和詩歌一樣,側重于抒發情感,表達情志。散文之所以能產生一種迷人的藝術魅力,就在于作者在散文中所精心描繪的詩情畫意和自然流露的真情實感。散文中的情貴真、貴深、貴實,忌假、忌淺、忌浮。要為情造文,不要為文造情。只有真情實感才能打動讀者。
戲劇是一種綜合的舞臺藝術,它借助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手段塑造舞臺藝術形象,揭示社會矛盾,反映現實生活。
戲劇的種類很多。根據表演形式的不同可以分為話劇、歌劇、舞劇、戲曲等。話劇以對話為主,如《雷電領》;歌劇以歌唱為主,如《白毛女》、《圖蘭朵》;舞劇以舞蹈為主,如《絲路花雨》;戲曲是我國傳統的戲劇形式,包括昆曲、京劇和各種地方戲,以歌唱、舞蹈為主要表演手段。根據劇情的繁簡和結構的不同,戲劇又可分為多幕劇和獨幕劇。根據題材所反映的時代的不同,戲劇可分為歷史劇和現代劇。另外,根據矛盾沖突性質和表現手法的不同,戲劇還可以分為喜劇、悲劇和正劇。正劇兼有悲劇和喜劇的因素,在古今中外的戲劇作品中占的比重最大。
劇本是舞臺演出的依據和基礎,是戲劇的主要組成部分,直接決定著戲劇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劇本一般有以下幾個特點:
(1)有尖銳的矛盾沖突即戲劇沖突。戲劇沖突展現人物性格特點,推動劇情的發展,揭示作品的主題。戲劇沖突的發展變化過程就構成了劇本的情節結構。劇本的情節結構,一般可分為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四部分,有的多幕劇還有序幕和尾聲。
(2)主要運用人物語言(對話、唱詞、獨白、旁白)、動作塑造人物形象。人物語言、動作高度個性化,符合各自身份和性格特點。
(3)適合舞臺演出。人物、事件、時間、地點高度集中,人物不能太多,事件不能紛繁,場景不能過多地變換。
(4)有舞臺說明。舞臺說明寫在每一幕(或場)的開端、結尾和對話中間,內容包括人物、時間、地點、服裝、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動作、上下場等。
詩歌,是一切文學作品的開路先鋒。是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最凝練、形象地反映生活,富于想象,構思精巧,有一定的節奏、韻律,常根據節奏和音頓分行排列的一種文學體裁。詩歌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體裁,不僅由于它在內容上是用高度精練的語言來抒發豐富的思想感情,而且在于它的表現形式既有別于其他一切文體,同時又隨著時代的前進而不斷發展、變化:從原始歌謠的不定型,發展到四言、五言、七言詩基本定型,又發展到宋、元的詞和曲,以至于今天的新體詩。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這種發展變化是相當大的,是很值得我們注意的。
(1)樂府。
樂府原指朝廷所設置的音樂機構。它的任務,一是將文人歌功頌德的詩歌制成曲譜,制作、演奏新的歌舞新的歌舞;二是采集民間歌謠,陪上音樂演唱;三是訓練演奏人員和歌手。以供郊祀、飲宴、游觀娛樂的需要。后來,把樂府機構所采集、創作的歌辭,統稱為“樂府詩”,或簡稱為“樂府”。這樣一來,“樂府”一詞就由專業機關而變成詩歌的名稱了。最早的樂府詩是配樂歌唱的,后來文人仿照這種體裁創作的樂府詩,不管配不配樂,都一律稱之為“樂府”。
(2)歌行。
歌行是古體詩的一種。漢魏南北朝樂府詩多用歌、行、曲、引、嘆、吟、怨、弄、操等,其中以用“歌”、“行”為最多,逐漸合稱為一種詩體名。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常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等古體,篇幅長短不一。
(3)古體詩。
古體詩有兩種含義。一指詩體名,也稱為古詩、古風。與唐以后興起的近體詩(格律詩)相對應。其表現形式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及雜言多種,且不講究對仗、平仄等格律,用韻也較為自由且可換韻。在多種體式中,以五言、七言為多。二是對于古體詩歌的泛稱。又,南北朝時稱漢魏無名氏的詩為古詩。
(4)近體詩。
近體詩也稱“今體詩”、“律詩”。是唐代以后的律詩和絕句的通稱。近體詩篇有定句,句有定字,講究平仄,雙句壓韻,首句可壓可不壓(五言仄起式首句不用韻)。律詩除首聯尾聯外,中間兩聯(頷聯、頸聯)還要求對仗。“今體詩”一名是唐人為區別以前的詩體而采用的說法,為后人沿用,現代則多稱為格律詩。
(5)四言詩。
四言詩指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為主的詩體。四言詩在殷商時代形成,是我國古代詩歌總最早形成的詩體。四言詩(這里主要就《詩經》而言)在我國的詩歌發展史上有其特殊功績。除了語言的準確精練而外,賦、比、興的運用,開創了我國詩歌“形象思維”的先河。東漢以后,“文繁而意少”的四言詩逐漸衰微,為民間新興的雜言、五言詩所取代。
(6)律詩。
律詩是一種每首八句、中間兩聯必須對仗的格律非常嚴謹的詩。它在南北朝時代就已經開始出現,到唐代初期基本發展成熟,盛唐以后是它的黃金時代。律詩分五言律詩(簡稱“五律”)、七言律詩(簡稱“七律”)和排律(或“長律”)三種。此外,還有少量的三韻小律和六言律詩。律詩的格律非常嚴謹,在每首的字數、句數、壓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有嚴格的規定。這些規定可以歸納如下:1、每首限定八句。2、限定用平聲韻,而且必須一韻到底,中間不能換韻。3、每句的句式、平仄都有規定,而且講究粘對。4、每首必須用對仗。
(7)絕句。
絕句是律詩的一種。每首四句,等于律詩的一半,所以也稱“截句”、“斷句”。基本格式僅為四句,絕句有五言、六言、七言等幾種,“六絕”較為少見。絕句分“古絕”和“律絕”兩大類。其中不講平仄、連對,壓韻又可平可仄的,叫古絕;講究平仄、連對并壓平聲韻的,叫律絕。
(8)五言詩。
五言詩是由五字句構成詩篇的`一種詩體。五言詩是在民謠和樂府民歌的影響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它從漢代形成一直到近代,在我國古典詩歌創作中,一直是主要的表現形式之一。五言詩既能反映復雜紛繁的社會生活,又能流漓酣暢地抒發詩人復雜的思想感情,而且節奏鮮明,音韻鏗鏘。五言詩可分為五言古詩、五言律詩、五言絕句等形式。
(9)七言詩。
七言詩是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為主的一種詩體。它同五言詩一樣起源于民間。現存最早的文人七言之作,是東漢張衡的《四愁詩》和魏晉曹丕的《燕歌行》。此后經南北朝時期的發展,到唐代初期成熟,終于在詩壇上確立了與五言詩抗衡的地位,成為我國古代詩歌中的主要形式之一。可分為古詩、七言律詩、七言絕句等。
(10)雜言詩。
雜言詩也是古風的一種,具有古風的一切特點,跟“五古”、“七古”惟一不同之處就是一個“雜”字。說它“雜”,主要表現在句式上,其次表現在用韻上。雜言詩的最大優點是可以隨著詩人思想感情的奔放而無所拘束地縱情放歌。它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隨意換韻;它的句式可以毫無限制,可以時而三言、四言、時而五言、六言、七言;句子長的可達十字以上,全篇短的可以只有四句,長的可以長到數十句乃至百句以上。正因其“雜”,所以有時還允許夾用少數散文式的句子。雜言詩不論表現形式多雜(但多數還是以七言句為主),在古代詩歌分類上都把它歸入“七言古風”這一大類,即使全篇只有一個七言句。
(11)詞。
詞,詩歌的一種。是伴隨新興音樂而產生的一種新詩體,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兩宋。從詞的句式來說,稱為“長短句”。詞之所以采用長短不一的句式,是出于音樂上的要求。詞有詞牌,就是填詞時所依據的詞牌,詞牌對聲與韻以及句式與結構有明確規定與嚴格要求,故有“填詞”之說。依照每首詞的字數多少,通常把詞分為三類,即小令、中調和長調。由于詞調不同,它可分為:單調、雙調、三疊、四疊四種不同形式。
(12)小令。
小令又稱“葉兒”,是散曲中產生最早的一種體式。就其表現形式而言,小令是單支的曲子,很像一首句式參差的小詩,更近似于詞。小令主要是從民間的詞調和小曲變化而來的,其中也有少數脫胎于詩詞。它以句式長短不齊而與詩(尤其是近體)迥然不同。與詞相比較,則有同有異。主要特點有:用韻比詞更密、平仄比詩詞更嚴、通首只有一段、可以另加襯字,這是小令與詩詞不同的更顯著之點。以字數多少來劃分,58字以內為小令,其體式短小精悍,便于使用,所以在元代散曲中,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看,它都占據只要地位。
(13)中調。
中調:自《草堂詩余》按詞的字數多少為詞分類以后,詞家通常把59至90字的詞調稱為中調。因為中調的字數介于小令和長調之間,所以得名。如《蝶戀花》、《漁家傲》等詞調。
(14)長調。
長調即長詞。自《草堂詩余》以91字以上的詞調為長調后,一直為后人所沿用。如兩段的《滿江紅》、《水調歌頭》和三段的《蘭陵王》、四段的《鶯啼序》等詞調,都稱為“長調”。
語文文學常識知識點總結(優秀15篇)篇七
常見關聯詞可分為以下幾類復句:
1、并列關系中的關聯詞有:
有的……有的、一方面……一方面、有時候……有時候、
那么……那么、既然……又、也、又、還、同時。
2、選擇關系中的關聯詞有:
是……還是、或者……或者、不是……就是、
要么……要么、與其……不如、寧可……也(決)不。
3、轉折關系中的關聯詞有:
可是、但是、盡管……還、卻、不過、然而、只是。
雖然(雖是、雖說、盡管、固然)……但是(但、可是、然而、卻)、
4、因果關系中的關聯詞有:
因此、因為……所以、既然……就、因為(由于)……所以(因此、因而)、
之所以……是因為、既然(既)……就(便、則、那么)。
5、條件關系中的關聯詞有:
只要……就、只有……才、凡是……都、不管……總、只有……才、
除非……才、只要……就、無論(不論、不管、任憑)……都(也、還)。
6、遞進關系中的關聯詞有:
不但……還、不僅……還、除了……還有、不但……而且、
不但(不僅、不光)……而且(并且)、不但……還(也、又、更)、
何況、而且、況且、尤其、甚至。
7、假設關系中的關聯詞有:
如果……就、要是……就、即使……也、哪怕……也、
如果(假使、假如、要是、倘若、要是)……那么(就)、
即使(就算、就是、哪怕、縱使)……也(仍然、還是)。
8、取舍關系中的關聯詞有:
寧可……也不、與其……不如。
語文文學常識知識點總結(優秀15篇)篇八
2016中考語文文學常識知識點眾多,下面百分網小編為大家分享的是中考語文文學常識知識點及復習方法,希望對大家備戰中考有幫助!
內容涉及面較廣泛。一是文體知識:記敘文(要素、人稱、順序、中心、詳略),說明文(對象、特征、順序、方法),議論文(論點、論據、論證),應用文(書信、電報、規則、計劃、總結)等常識。二是文學常識:基本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還有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的常識,還有教材中交代的主要文化知識,日常生活經常用到的一些文化常識。
:是一種通過人物,情節和環境的具體描寫來反映現實升活的文學體裁。
散文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散文通常指除詩歌、小說、戲劇、曲藝等以外的其他所有文章。狹義的散文是指同詩歌、小說、戲劇相并列的一種文章體裁。近年來,雜文、報告文學、回憶錄等已從散文中分離出來,成為新的文學體裁,散文這一概念的外延逐步縮小。這里所說的散文就是狹義范圍內的散文。
根據散文的表現內容和表達方式,散文一般可以分為三類:記敘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議論性散文,當然也有將記敘、抒情和議論融為一體的。
(1)取材廣泛散文的題材包羅萬象,大千世界中具有認識意義、思想價值、美學意蘊的人、事、物、景,都能成為散文的題材范圍。散文的這一特點使它能夠迅速地表達作者的生活感受。
(2)形散神聚
形散神聚又叫形散神不散,是大多數散文的基本的特征。形散指取材廣泛、形式自由、手法靈活、思路開闊,從內容到形式要散得開。神聚指文章整體結構嚴謹,材料層次井然,有統一的主題。散文貴“散”,但要散而不亂,思路清晰,首尾一貫,做到撒得開,收得攏。
(3)形式自由
散文無定體,筆法無定格,凡寫人、敘事、議論、抒情,興之所至,揮灑自如,涉筆成趣。這使得散文形式自由靈活,多種多樣,隨筆、游記、札記、訪問記……都是散文家族的成員。只要能很好地表現內容,在形式上是不受任何限制的。
(4)富有文采
好的散文總是和優美凝練的語言聯系在一起的,講究對語言美的追求。一般來說,散文的語言應當簡潔、凝練、自然、優美。在遣詞造句上,講究樸實而不貧乏,華麗而不做作,豐富而不堆砌。既追求文采斐然,又蔚為天然,使讀者看不出雕琢的痕跡。
(5)情真意切
散文和詩歌一樣,側重于抒發情感,表達情志。散文之所以能產生一種迷人的藝術魅力,就在于作者在散文中所精心描繪的詩情畫意和自然流露的真情實感。散文中的情貴真、貴深、貴實,忌假、忌淺、忌浮。要為情造文,不要為文造情。只有真情實感才能打動讀者。
戲劇是一種綜合的`舞臺藝術,它借助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手段塑造舞臺藝術形象,揭示社會矛盾,反映現實生活。
戲劇的種類很多。根據表演形式的不同可以分為話劇、歌劇、舞劇、戲曲等。話劇以對話為主,如《雷電領》;歌劇以歌唱為主,如《白毛女》、《圖蘭朵》;舞劇以舞蹈為主,如《絲路花雨》;戲曲是我國傳統的戲劇形式,包括昆曲、京劇和各種地方戲,以歌唱、舞蹈為主要表演手段。根據劇情的繁簡和結構的不同,戲劇又可分為多幕劇和獨幕劇。根據題材所反映的時代的不同,戲劇可分為歷史劇和現代劇。另外,根據矛盾沖突性質和表現手法的不同,戲劇還可以分為喜劇、悲劇和正劇。正劇兼有悲劇和喜劇的因素,在古今中外的戲劇作品中占的比重最大。
劇本是舞臺演出的依據和基礎,是戲劇的主要組成部分,直接決定著戲劇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劇本一般有以下幾個特點:
(1)有尖銳的矛盾沖突即戲劇沖突。戲劇沖突展現人物性格特點,推動劇情的發展,揭示作品的主題。戲劇沖突的發展變化過程就構成了劇本的情節結構。劇本的情節結構,一般可分為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四部分,有的多幕劇還有序幕和尾聲。
(2)主要運用人物語言(對話、唱詞、獨白、旁白)、動作塑造人物形象。人物語言、動作高度個性化,符合各自身份和性格特點。
(3)適合舞臺演出。人物、事件、時間、地點高度集中,人物不能太多,事件不能紛繁,場景不能過多地變換。
(4)有舞臺說明。舞臺說明寫在每一幕(或場)的開端、結尾和對話中間,內容包括人物、時間、地點、服裝、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動作、上下場等。
詩歌,是一切文學作品的開路先鋒。是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最凝練、形象地反映生活,富于想象,構思精巧,有一定的節奏、韻律,常根據節奏和音頓分行排列的一種文學體裁。詩歌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體裁,不僅由于它在內容上是用高度精練的語言來抒發豐富的思想感情,而且在于它的表現形式既有別于其他一切文體,同時又隨著時代的前進而不斷發展、變化:從原始歌謠的不定型,發展到四言、五言、七言詩基本定型,又發展到宋、元的詞和曲,以至于今天的新體詩。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這種發展變化是相當大的,是很值得我們注意的。
(1)樂府
樂府原指朝廷所設置的音樂機構。它的任務,一是將文人歌功頌德的詩歌制成曲譜,制作、演奏新的歌舞新的歌舞;二是采集民間歌謠,陪上音樂演唱;三是訓練演奏人員和歌手。以供郊祀、飲宴、游觀娛樂的需要。后來,把樂府機構所采集、創作的歌辭,統稱為“樂府詩”,或簡稱為“樂府”。這樣一來,“樂府”一詞就由專業機關而變成詩歌的名稱了。最早的樂府詩是配樂歌唱的,后來文人仿照這種體裁創作的樂府詩,不管配不配樂,都一律稱之為“樂府”。
(2)歌行
歌行是古體詩的一種。漢魏南北朝樂府詩多用歌、行、曲、引、嘆、吟、怨、弄、操等,其中以用“歌”、“行”為最多,逐漸合稱為一種詩體名。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常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等古體,篇幅長短不一。
語文文學常識知識點總結(優秀15篇)篇九
1、予雖浩然無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親。
譯:我雖然正氣凜然,沒什么慚愧的,但在君主和雙親面前,卻沒有一點事功來掩飾自己的罪過。
2、然五人之當刑也,意氣揚揚,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談笑以死。斷頭置城上,顏色不少變。
譯:這五個人受斬刑的時候,神情昂然,喊著巡撫的名字而罵他,談笑著死去。被砍下的首級放在城上,臉色沒有一點改變。
3、而五人生于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
4、故予與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譯: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這座墳墓空有那塊石碑,就替它寫了這篇碑記,也借以說明死生的重大意義,平民也對國家有重要的作用啊。
5、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譯:因為鄭文公曾對晉文公無禮,而且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
6、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譯:他已經把鄭國當作東邊的疆界,又想擴張他西邊的疆界。
7、闕秦以利晉,惟君圖之。
譯:損害秦國而讓晉國受益,希望您還是多多考慮這件事。
8、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
譯:我雖然十分愚笨,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何況像您這樣明智的人呢!
9、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譯:竭盡誠意,那么即使像吳、越那樣敵對的國家也能結為一個整體;傲視他人,那么骨肉至親也會疏遠得像陌路之人。
10、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譯:那么,聰明的人就會竭盡他們的智謀,勇敢的人就會竭盡他們的力量,仁愛的人就會播散他們的恩惠,誠實的人就會奉獻他們的忠誠。
11、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贏。
譯:范增多次向項王使眼色,再三舉起他所佩帶的玉玦暗示項王,項王沉默著沒有反應。
12、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譯:做大事不必顧及小節,講大禮不必計較小的謙讓。
13、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譯:現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們則好比是魚肉,還告辭干什么呢?
14、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臣等不肖,請辭去。
是一般人對這種情況尚且感到羞恥,更何況是將相呢!我們沒有才能,請允許我們告辭離開吧!
15、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但是我考慮,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用兵侵犯趙國,只因為有我們兩個人存在啊!現在如果兩虎相斗,勢必不能共存。我之所以這樣做,是以國家之急為先而以絲綢為后啊!
16、鄙賤之人,不知寬之至此也!
譯:我這個粗陋卑賤的人,不知道寬容我到這樣的地步呀!
17、上為政者得則罰之。此何也?以虧人自利也。
譯:上面執政的人抓獲他之后就會懲罰他。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他損人利己。
18、今至大為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
譯:現在的不仁義是攻打別的國家,卻不知道這是錯誤的,反而就這件事情稱贊它,說它是義舉。
19、故擇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
譯:所以拋棄古代君王的現成的法令,而效法他們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據。
20、雍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軍驚而壞都舍。
譯:雍水猛漲,楚國人不知道,順著標記在黑夜趟水過河,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兵們驚駭的聲音如同高大的房屋倒塌一樣。
語文文學常識知識點總結(優秀15篇)篇十
1、《在山的那邊》,作者王家新。
2、《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莫頓·亨特,美國作家。
3、《蟬》作者小思,香港作家。《貝殼》作者席慕容,臺灣畫家、作家。有詩集《七里香》、散文集《有一首歌》等。
4、《紫藤蘿瀑布》選自《鐵簫人語》,作者宗璞。
5、《童趣》節選自《浮生六記·閑情記趣》,作者沈復,字三白,清代文學家。
6、流沙河,原名余勛坦,四川金堂人,現代詩人。
7、瑪麗·居里,波蘭人,后加入法國國籍,著名的.物理學家、化學家。1903年,她與居里、貝可勒爾共獲諾貝爾物理獎,1911年獲諾貝爾化學獎。
8、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山東曲阜)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9、《春》選自《朱自清全集》,作者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有詩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
10、《濟南的冬天》,選自《老舍文集》,作者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著名作家。
11、《夏感》作者梁衡。
12、《秋天》作者何其芳,現代詩人、評論家。
13、《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的詩以慷慨悲壯見稱。
14、《次北固山下》選自《全唐詩》,作者王灣,唐代詩人。
15、《錢塘湖春行》選自《白氏長慶集》,作者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唐代大詩人。
16、《天凈沙 秋思》選自《全元散曲》,作者馬致遠,元朝著名戲曲作家。
17、法布爾,法國著名昆蟲學家,著有《昆蟲記》這部昆蟲學巨著。
18、蒲松齡,字留仙,世稱"聊齋先生",號柳泉居士,清代文學家。《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
19、《風箏》作者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華蓋集》、《二心集》等。
20、《羚羊木雕》作者張之路。
21、《散步》作者莫懷戚。
22、《金色花》作者泰戈爾,印度文學家。著作有詩集《新月集》、《飛鳥集》,長篇小說《沙子》、《沉船》等。191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23、《荷葉》作者冰心,原名謝婉瑩,福建長樂人,詩人、作家,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讀者》等。
24、《世說新語》,南朝宋國人,《世說新語》是由他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
25、安徒生,丹麥著名童話作家,主要作品有《賣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兒》、《丑小鴨》等。
26、郭沫若,原名郭開貞,四川樂山人,詩人、學者,代表詩集有《女神》、《星空》、歷史劇《屈原》等。
27、韓非,戰國末期著名思想家。
28、《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西漢淮南王劉安等編著。
語文文學常識知識點總結(優秀15篇)篇十一
1、文章西漢兩司馬:司馬相如、司馬遷。
2、史界兩司馬:司馬遷、司馬光。
3、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4、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5、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6、三蘇:蘇洵、蘇軾、蘇轍。
7、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鄭光祖、白樸、馬致遠。
8、歐美三大短篇小說家:莫泊桑、契訶夫、歐·亨利。
9、風騷:《詩經》和《楚辭》。
10、樂府雙璧:《木蘭詩》和《孔雀東南飛》。
11、三吏三別:《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和《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12、中國小說四大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
13、莎士比亞四大悲劇:《哈姆雷特》、《李爾王》、《麥克白》、《奧賽羅》。
14、六藝:六種經書,即《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種技能:即禮、樂、射、御、書、數。
15、世界名著中四大吝嗇鬼:《歐也妮·葛朗臺》中的葛朗臺、《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死魂靈》中的潑留希金、《慳吝人》中的阿巴貢。
語文文學常識知識點總結(優秀15篇)篇十二
1、《尚書》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總集,相傳由(孔子)選編。
2、(《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廟樂章共305首。
4、(《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記錄了孔子和他的學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學生編集成。這部儒家經典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5、《史記》是西漢歷史學家(司馬遷)寫的一部史書,也是紀傳文學的典范。
6、初唐四杰是(盧照鄰、駱賓王、王勃、楊炯)。
7、盛唐有名的山水田園詩人是(孟浩然)和(王維),被合稱為“王孟”。他們的詩歌表現祖國山河的壯麗和田園的自然質樸,詩中有畫。
8、盛唐有名的(邊塞)詩人是高適和岑參。他們的詩表現了祖國邊塞風光和唐人開拓進取的精神。
9、(王昌齡),是寫七言絕句出名的詩人,《出塞》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詩作內容為:“(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不叫胡馬度陰山。”
10、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唐代最的詩人之一,年輕時到過中國很多地方,寫下了很多歌唱祖國的好詩。他的詩熱情浪漫,想象力很豐富,人稱“(詩仙)”。
語文文學常識知識點總結(優秀15篇)篇十三
1、陸蠡(1908--1942)現代散文家、翻譯家。著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綠記》等,譯著有《羅亭》、《魯濱孫飄流記》等。
2、郁達夫原名郁文,字達夫,浙江富陽人,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196月,與郭沫若、成仿吾、張資平等人醞釀成立了新文學團體創造社。郁達夫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沉淪》在當時產生很大影響。《故都的秋》文筆簡潔、優美,是郁達夫抒情散文代表作。
3、朱自清,字佩弦,中國現代著名詩人、散文家、學者、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他的散文中藝術成就較高的是收入《背影》、《你我》諸集里的《背影》、《荷塘月色》、《溫州和蹤跡》之二的《綠》等抒情散文。朱自清的散文不僅以描寫見長,并且還在描寫中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他的爐火純青的`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更是表現得淋漓盡致。1948年8月拒絕接受美國的救濟糧,因貧病在北平逝世。毛澤東稱他“表現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4、《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相傳為孔子編定。原本只稱為“詩”,儒家列為經典之一,故稱《詩經》。編成于公元前六世紀,共305篇,故又稱作“詩三百”。《詩經》從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大類。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5間的社會生活。《詩經》開創了我國現實主義的文學創作道路。《詩經》以四言詩為主,間有雜言。普遍采用“賦”、“比”、“興”的藝術手法。“詩經六義”:“風”、“雅”、“頌”“賦”、“比”、“興”。《詩經》在章法結構上多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采薇》即是一例。在語言上多采用雙聲疊韻連綿詞、疊字來狀物、擬聲、窮貌。
5、屈原,名平,字原,戰國時期楚國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楚辭》收集了屈原、宋玉、賈誼等人的詩賦,由西漢劉向編輯。這些作品運用楚地的詩歌形式、方言聲韻、描寫楚地的風土人情,地方色彩濃厚,故曰《楚辭》,也稱“楚辭體”或“騷體”。《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是我國最長的抒情詩。
6、《孔雀東南飛》選自南朝陳徐陵編《玉臺新詠》,原題為“古詩為焦仲卿妻作”。這是我國古代最長的一首敘事詩,它與北朝民歌《木蘭辭》并稱“樂府雙璧”。
“樂府”,原是西漢的一個官署的名稱,職責是采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祭祀或宴會時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詩歌,后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包括文人樂府和樂府民歌兩部分)。其特點是繼承了《詩經》的寫實傳統,敘事成分增加,在形式上突破了四言體和騷體,形成了在我國詩壇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雜言詩和五言詩。
7、《巴黎圣母院》的作者是法國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家雨果,他是法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巴黎圣母院》是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
8、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代表作有《短歌行》、《龜雖壽》、《觀滄海》等。與其子曹丕、曹植均以詩文聞名,被后人稱為“三曹”。
9、陶淵明,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東晉著名詩人、文學家。代表作有詩歌《歸園田居》、《飲酒》、《讀山海經》,散文《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以及辭賦《歸去來辭》等。
10、王羲之,字逸少,東晉時期人。善書法,有“書圣”之稱,又因為他曾任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
11、蘇軾,北宋文學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與其父蘇洵、弟蘇轍同為唐宋八大家,后人稱之為“三蘇”。散文、詩詞、書法,都獨具風格,自成一家。詩詞開豪放一派。與韓愈并譽為“韓潮蘇海”。他的書畫同蔡襄、黃庭堅、米芾并稱“宋四家”。著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1079年,被貶黃州,其間兩游赤壁,寫下兩篇賦,課文所選為第一篇,又稱“前赤壁賦”。(唐宋散文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
12、《游褒禪山記》選自《臨川先生文集》。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北宋臨川人,政治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人稱王荊公、王文公。
13、《涉江采芙蓉》選自南朝梁蕭統《文選》。《古詩十九首》是東漢末年文人五言詩的選集,最早見于《文選》。
語文文學常識知識點總結(優秀15篇)篇十四
三綱五常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道德原則和規范。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即仁、義、禮、智、信。
三言是指明代馮夢龍所編纂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二拍是指凌蒙初所編的《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由于三言和二拍編著年代相近,內容形式類似,故后人常將其合并,稱為三言二拍。
曹操、曹丕、曹植。
羅貫中《三國演義》、施耐庵《水滸傳》、吳承恩《西游記》、曹雪芹《紅樓夢》。
關漢卿《竇娥冤》、王實甫《西廂記》、湯顯祖《牡丹亭》、洪升《長生殿》。
劉鶚《老殘游記》、曾樸《孽海花》。
《論語》、《中庸》、《大學》、《孟子》。
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
(要區別于傳說中的八仙)。
《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
《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
《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
《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
語文文學常識知識點總結(優秀15篇)篇十五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他是我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論語》是記載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全書共二十篇,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為語錄體。《論語》是有關儒家思想的經典著作,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四書”。晚年“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
2.孟軻,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人,儒學大師,有“亞圣”之稱。《孟子》是一部記錄孟子言行的書,由孟軻及其弟子編成共七篇,內容涉及政治活動、政治學說以及哲學、教育、倫理。孟子的主要主張是仁政、民貴、君輕。認為“人性本善”。《孟子》向以長于譬喻和雄辯著稱。
3.馬丁?路德?金,美國黑人律師,黑人民權運動領袖。他政治主張的核心是非暴力主義。1964年獲諾貝爾和平獎。
4.曹禺,原名萬家寶,劇作家,著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等。
5.現代戲劇,是一種綜合的舞臺藝術。按照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可分為話劇、歌劇、舞劇。按照劇情繁簡和結構可分為獨幕劇、多幕劇。按照題材反映的時代可分為歷史劇、現代劇。按照矛盾沖突的性質可分為悲劇、喜劇、正劇。
6.雨果: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杰出代表,主要作品《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九三年》。
7.《辛德勒名單》是根據澳大利亞小說家托馬斯?基尼利所著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劇本。影片真實的再現了德國企業家辛德勒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保護1000多名猶太人免遭法西斯殺害的歷史故事。
9.唐詩在梁陳詩人對詩律研究和創作實踐基礎上創造了律詩和絕句兩種新詩體,從而擴大詩的表現范圍。
10.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浪漫主義大詩人,后人稱之為“詩仙”,詩歌風格“清新飄逸”。他的詩歌達到了中國古代浪漫主義的高峰。
11.杜甫: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也稱杜少陵,亦稱杜工部。他的詩顯示了唐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他是唐代現實主義大詩人,也被后人尊稱為“詩圣”。詩歌風格:沉郁頓挫。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12.李白和杜甫是唐代詩壇上兩座并列的高峰。李白的詩飄逸豪放,語言流轉自然,他的古體詩和七絕尤為后人稱道,如《夢游天姥吟留別》《行路難》《將進酒》《越中覽古》,杜甫的風格多樣,而以沉郁為主,語言極其精練,尤長于古體詩和律詩,如“三吏”、“三別”,《兵車行》《登高》《客至》《詠懷古跡》《旅夜書懷》《閣夜》《登岳陽樓》等。
15.詞出現于唐、五代時期,稱曲、雜曲或曲子詞,到宋代擴為流行,被稱為詩余,后改稱詞。又稱長短句。宋詞習慣上分為婉約和豪放兩派,婉約派代表詩人,柳永(北宋),李清照(南宋),還有秦觀(北宋),豪放派代表詩人蘇軾,辛棄疾。
16.柳永:字耆卿,原名三變,世稱柳七,北宋第一個專業詞人,婉約派創新者,有《樂章集》。
17.李清照:字易安,號易安居士,南宋女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著有《漱玉詞》。
19.晏殊,字同叔,北宋詞人。有《珠玉詞》。
20.王勃:字子安,初唐文學家。著有《王子安集》。他和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杰”。《滕王閣序》是其駢文代表作。
1.序:有兩種,一是書序,如《指南錄后序》《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二是古代文人分別各以詩文相贈,是為贈序,如《滕王閣序》。
2.疏:古代大臣向皇帝分條陳述事情、發表觀點的文體,相當于“表”,如《諫太宗十思疏》。
4.楚辭體:又稱“騷體”,為戰國屈原首創,多用“兮”字,句式可長可短,抒情自由,多用“香草美人”比喻明君、賢臣。
5.賦:古代一種介于韻文(詩)與散文之間的文體,類似于后世的散文詩,如《赤壁賦》(宋?蘇軾)、《阿房宮賦》(唐?杜牧)、《秋聲賦》(宋?歐陽修)。
6.駢文,起于漢魏,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以四字與六字相間定句,故又稱“四六文”。
7.中國古代詩歌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這種分法始于唐代。近體詩格律嚴格,有絕句和律詩兩種,各有五言和七言兩種形式。律詩分四聯: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標題帶有“歌、行、引、吟”等字眼的大多為古體詩,如《琵琶行》《游子吟》。
8.詞,產生于隋唐,又稱曲子詞、詩余、長短句等,盛行于兩宋,分婉約和豪放兩派,婉約派代表:柳永(北宋)、李清照(南宋)等,豪放派代表:北宋蘇軾、南宋辛棄疾。詞按結構又可分成:小令(只有一闋,沒有上下闋,58字以內),59—90字為中調,91字以上是長調。
9.戲劇,是一種綜合多種藝術的舞臺藝術,按表現形式,可分為話劇、歌劇、舞劇、戲曲等;按照結構繁簡可分為獨幕劇、多幕劇;按照題材反映的時代可分為歷史劇、現代劇;按照矛盾沖突的結局可分為悲劇、喜劇、正劇(悲喜劇)。
蜀道難。
古代詩,作者是唐代浪漫主義大詩人——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后人稱之為“詩仙”“謫仙”,詩風:清新飄逸,大膽夸張,想像奇特。另有代表詩作《夢游天姥吟留別》《行路難》《將進酒》等。
登高。
《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琵琶行。
七言歌行體長篇敘事詩,作者是唐代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在韓柳倡導唐代古文運動的同時,他和元稹一起在詩壇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另有代表作《長恨歌》。行、歌、引是古體詩的標志,本文選自《白氏長慶集》。
錦瑟。
七言律詩,作者是有“七律圣手”之稱的晚唐詩人李商隱,字義山,號玉谿生,與“杜牧”合稱“小李杜”,著有《李義山詩集》。
虞美人。
五代婉約詞,作者是南唐后主李煜,與其父李璟并稱“南唐二主”。
蝶戀花。
北宋婉約詞,作者是晏殊,著有《珠玉詞》。
秋聲賦。
賦,作者是北宋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謚號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歐陽文忠公文集》《六一詩話》。
雨霖鈴。
北宋婉約詞,作者是北宋的柳永,原名三變,世稱柳七、柳屯田,北宋第一個專業詞人,著有《樂章集》。
聲聲慢。
南宋婉約詞,作者是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南宋女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著有《漱玉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