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后,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心得體會對于我們是非常有幫助的,可是應該怎么寫心得體會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得體會吧,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二年級學生閱讀心得感悟二年級學生閱讀心得體會篇一
他腰上系著草繩,腳上穿著草鞋,脖子上掛著一紡錘形的紙,手里拿著一把折斷的芭蕉扇,一根鐵繩,一個算盤,肩膀駝背,長發垂直,眼睛呈八字形,頭戴方帽,舌頭長長,這就是魯迅所敬仰的無常。
無常,地位平庸,身著樸素,打扮得嚇人,卻是鬼里最善良的了。我小時候聽人講過無常這一說,光是相貌,腦海里便出現了一個妖魔鬼怪,長頭發、長舌頭,不嚇人才怪。而魯迅筆下的無常,恰恰與我之前的想象相反,原來世界上真有像無常這類的人呢!
愛是彼此的心愿,同大家能夠共創一個美好藍天。
二年級學生閱讀心得感悟二年級學生閱讀心得體會篇二
準備讀這本書的時候,剛剛結束九型人格學習不久,而且即將開始非暴力溝通工作坊學習,一旦自己開始意識到需要"慢下來"去覺察自己和身邊的人,就會發現生活中忽視那一部分,往往是你最想逃避,也是最手足無措的時候。
雖然2型人的特點是善解人意,喜歡幫助他人,但是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是這個型的瓶頸,同時對于他人憤怒時的無力感,讓2型人更加隱忍、憋屈。
學習完九型和正管課后,對于自己和其他的8個型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再來看這本書,讓至少可以鼓勵自己開始實踐非暴力溝通,開始試著去用我信息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同時對于身邊人的憤怒開始理解、接納,做到不評判。
下面先來談談我是如何體會表達"我信息".
我此刻的生活如何?這個問題好像我很少去問自己,因為我總是在捕獲周圍人的需求,自己很少把關注點放到自己身上。因為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所以也從來沒有去想著了解自己未被滿足的需求,看了《被討厭的勇氣》后,有了去使用非暴力溝通這種生命語言的勇氣,在練習的過程中需要發自心里的感覺,而不是通過思考,做出選擇。
原來我在和他人發生爭執后,即使過了很長時間后,也很少去回顧,因為擔心悲劇重演,所以自己特別逃避談論痛苦。在學會用"我信息"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后,在剛開始也遇到幾次對方說"不"的時候,剛開始我很沮喪,后來我堅信,自己的需要沒什么不對。一旦你發現自己需要后,很難去把它深藏在心里,仿佛有個重擔一直背負著。于是,我還是堅持表達了"我信息".雖然剛開始,使用的有些生硬,句式完全照搬,但是自己給自己打氣,一定要說出來。說出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后,不是需要馬上需要對方做什么,更多的是需要向對方的傾聽,被看見。正如,佛的建議:"不要彌補,在此即可。"
這本書中寫到了如何進行非暴力溝通實踐提到了三點:
1. 要精神純粹。需要我們努力做的主要事情就是修煉自己。馬歇爾每天都會停下來兩次、三次或四次—---真的停下來,然后提醒自己:我想怎樣與世界上的其他人相聯系,冥想是個好辦法。
2. 練習,練習,再練習。
3. 成為非暴力溝通支持團體中的一員真的很有幫助。
對上述的三點,第一、二條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堅持,對于第三條來說,期待著和讀書會同頻朋友們一起分享。
對于我來說,除了要學會及時用"我信息"去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還要嘗試對于身邊易怒的人帶著"非暴力溝通之耳"進行觀察,去接納和理解他們的憤怒,而不做評判。
書中說:憤怒是份禮物,激發我們去了解引起這種反應的未被滿足的需求。
以往身邊的人發生憤怒的當下,我非常害怕、恐懼,自己總是想著逃離那個現場,不想去面對他們的憤怒。但是通過閱讀,了解到憤怒應該被壓制的想法是非常危險的。當我們認為憤怒是因為我們自身的問題時,我們就會傾向于壓制憤怒,對其置之不理。這種應對憤怒的方法經常導致我們用對自己和他人都很危險的方式來表達憤怒。
其實我們需要去了解和幫助我們或他人達成那些自己沒有滿足的需要,因為這些未被滿足的需要是我們憤怒的根源。
書中的比喻非常貼切,將憤怒比喻成"汽車儀表盤上的警示燈"----它提供了關于引擎的需要方面的有用信息。如果警示燈亮了,我們不會想這去隱藏這一情況,或不理會或忽略,而是想要減慢車速,弄明白這燈想要告訴你什么。
所以如何處理憤怒還是非常關鍵,分享書中提到憤怒處理的四個步驟:
第一步:是意識到憤怒的激發因素,或者被稱為誘因,但其實并不是導致憤怒的原因。換言之,并不是簡單的人們做了什么讓我們憤怒,而是我們內心深處的什么東西與他們所做的事呼應---這才是憤怒的真正原因。
第二步:意識到誘因從來不是憤怒的真正原因。也就是不是簡單的人們做了什么事讓我們憤怒。我們對這件事的評價才是憤怒的原因。憤怒不直接與我們的需要和周圍人的需要相連,相反的,它基于暗示對方所做之事有錯或不好的思維方式。其實就是我們自己有了評判。
這一點,在《非暴力溝通》一書,馬歇爾兩次被學生打了臉,第一次他非常憤怒,第二次卻不太憤怒。因為他對兩次打人的同學有了評判就是個非常好的例子。
第三步:尋找憤怒的根源---需要
我們沒有直接與我們的需要相連,而是在腦中開始思考那些沒有滿足我們需要的人有什么不對。對他人的這些評判導致了我們的憤怒,而這些憤怒實則是對未滿足的需要的異化表現。
在這里,我們需要好好認識一下"評判",這句話我實在是太喜歡了。評判是對我們需要的自殺性的、悲劇的表達。我們不是回歸內心,與我們未被滿足的需要相連,而是將注意力轉到評判他人沒有滿足我們的需要有什么不對上。
舉個例子,如果孩子放學回家沒有帶書回家,我心里就會暗暗想:"這個孩子太不負責任了,自己的事情都不能處理好。",我就會帶著評判的語氣問他,即使我沒有將評判大聲說出來,我的眼睛也泄漏了這種想法。:"為什么不帶書回來,作業如何完成?"孩子感受到的是指責、埋怨。雙方溝通的結果并不理想。
但是如果我放下評判,去體會我的首要感受是失望,擔心,剛才表現出來的氣憤是我的次要感受;我就會放慢腳步,在和孩子的溝通過程中,就會發自內心去詢問:"書沒帶回來,作業怎么辦?",孩子很強烈地感受到我語氣中更多的是對于他不能完成作業的擔心,而不是責怪。他看到大人這樣對他,自然會放下防御,開始想辦法去尋找解決辦法。于是開始頭腦風暴,想出了幾個辦法,大家開始把注意力放到了如何解決問題上。
我在這個場景中,我體會到感受的基本功能是為我們的需要服務。情感能夠把我們釋放出來,調動情感來幫助我們滿足自己的需要。我在這個場景中的需求是信任。如果注意力轉移激發了憤怒。帶著憤怒,我們就無法了解這種需要了。憤怒是一種調動我們去責備、懲罰他人的情感。
第四步:在通過了解評判背后的需要,將憤怒轉化成其他感受之后,實際對對方說出的話。
還是剛才那個場景,孩子沒有辦法完成家庭作業,我感到失望、擔心。因為我看重孩子的責任感,需要信任。我需要孩子能想辦法完成家庭作業。
通過對于憤怒管理和放下評判的學習,也呼應了《被討厭的勇氣》里的阿德勒的目的論,生氣是一種可放可收的怒氣,因為是我們的選擇決定了我們的感受。
憤怒是非暴力溝通中非常寶貴的一種情感。它是一座警鐘,提醒自己,我現在的思考方式幾乎可以保證我的需要鐵定不會被滿足。為什么?因為我的能量沒有與我的需要相連,憤怒時我甚至都意識不到自己的需要是什么。
憤怒是很有價值的。憤怒是種福氣,一旦生氣,我們就知道自己需要慢下來,看看我們是否告訴我自己,我們需要轉化這些讓我們生氣的評判,了解自己的需要。
"慢慢來,你知道這是你的"我們都必須努力做到慢下來,
非暴力溝通和愛:
下面我想說說,這本書中關于非暴力溝通和愛的關系,當你在任何時候都能不帶其他任何目的,真實坦誠展現自己,袒露內心的想法時,這便是一份禮物。
不去責備、批評或懲罰----只是"我在這里,這是我想要。這是我此刻的脆弱".對我來說,這種給予就是愛的體現。
而奉獻愛的另一種形式是傾聽他人,我們可以肯定自己,但不批評他人。我們可能沒有意識的是,所有的人,處于痛苦中時,需要的都是關注和理解。
最后用一句話結束我的這篇讀后感:也是封底的這句話:
帶上非暴力的耳朵,真心傾聽他人;拔掉語言中的刺,充分表達自己。
二年級學生閱讀心得感悟二年級學生閱讀心得體會篇三
初讀了《朝花夕拾》不覺得像一本名著,反而覺的像是一個朋友在與你閑聊家常,原先這才是這本書的獨特之處。
我正在讀“無常”這一篇章是,也正好是全書的一半,“無常”與之前“五猖會”上的堂報,高照,高蹺,抬閣,馬頭,等,必須是魯迅愛看的,不然怎樣會寫的如此詳細呢!從此看來魯迅小時候必須也是很貪玩的,可是那里主要還是反映了魯迅思想中戀鄉的一面。
再往前看《二十四孝圖》還真讓人摸不著頭腦,只是覺的這篇文章必須還有深層的含義,看來我還得慢慢的滲透一下,才能得出結論。
說起《狗·貓·鼠》與《阿長和〈山海經〉》可是我在這書中最感興趣了的,一開始,看這本書的第一篇文章像是在聽故事一樣。文中的魯迅可是把他仇貓的原因一五一十的說了一遍,說實在的,我也挺厭惡貓,也是因為它吃了我的最愛——紅燒魚。可是,如果當時的我把這件事紀錄下來的話,就能與魯迅先生媲美一下了,題目就叫做《我·貓·老鼠》雖然我平時不喜歡老鼠,但看了這篇文章,突然覺的其實那只老鼠也不錯啊!可當我看到阿長踩死隱鼠時,感覺有點氣憤同時也為魯迅失去隱鼠也感到惋惜。更感覺阿長真壞,不僅僅踩死了可愛的隱鼠,還把罪名強加在了貓身上!使魯迅錯怪了貓!
從看了阿長與《山海經》開始,如今我不記恨她了。阿張雖然多嘴,禮節多,可是她爽直,淳樸,又能幫魯迅買《山海經》,人品也是不錯的。
《朝花夕拾》的資料簡短卻不缺乏經典,看來想讀透這本書,還是得好好體會!
二年級學生閱讀心得感悟二年級學生閱讀心得體會篇四
一本讀者,一篇首卷語,一頁頁精彩的文章,將身心浸入其中,你會以一種全新的視角看見一個全新的世界。
我喜歡《讀者》是因為它似乎包羅萬象,展現了許多“別人的生活”。而我堅信人交往的意義就是一個世界與另一個世界的碰撞,當兩個世界碰撞融合交匯就會產生新的物質與思想。
最近這幾期很多都是關于環保與科技的,畢竟是熱點話題,大家都很敢興趣我也不例外。在很多篇文章里,我都感受到這樣一個詞“變化”。就拿鄉村來說,十年前的鄉村是那樣的欣欣向榮、詩情畫意,而十年后的鄉村,有的作者把它比作“吞噬人心的地方”“充滿迷霧的世界”。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內心的悲哀。是怎樣的深情與憤怒才能寫下“祖國大好河山豈敢欺”這樣的激昂之語?我不禁想問,十年有多長,有多可怕?那湛藍的天空竟然變成了陰沉的霧霾!
那天真無知的少年竟然成了勾心斗角的奸商!那野百合竟然變成了拔地而起的工廠!雖然科技進步帶給我們便利,但這是人類的進步還是退步?如果100年后機器代替了人類的勞作,那么還需要人類干什么?是不是所有人都不用努力沒有目標等待死亡?也許有人說我偏激憤青,但當你看見作者筆下那千瘡百孔的“家”與“鄉”,你會作何感想?會不會有他的那種“撲面而來的空寂感”?也許還會有人說我不知好歹,拿著手機發著短信還在吐槽手機多不好!我和作者一樣,我們并沒有否定科技,我們是想說,當人類在為科技凱旋高歌的時候不要忽視了那些被某些陰謀家所淡化的負能量。
《讀者》說“發展是一個永遠不會停止的機器,那么操作它的人就是試試呆呆的人類”所以我想說,人類也是發展的一個犧牲品,為未來而犧牲,為后代而犧牲,偉人總是帶有悲劇色彩的不是么?我覺得我一個17歲的中學生在這里大談科技,大談人類的意義也是很靠譜,我們的狀態是正在緩沖,緩沖的動力就是聽說讀寫,最重要的是思考,畢竟紙上談兵人人都會,聽你吹的天花亂墜,圖片僅供參考,生活需要大腦。我很喜歡《讀者》上的一句話“是人就要活出自己,讓你的名字不要只是一個代號而成為一種標志”。而我想說的是“親愛的,不管你是秋香還是如花你就是你,你是一個單獨的完整的個體,也許你不能改變世界,但憑著自己的力量你一定可以改變自己!
讀者是很好的閱讀伴侶,你值得擁有!
二年級學生閱讀心得感悟二年級學生閱讀心得體會篇五
魯迅先生的文章實在值得回味,反反復復的看才能大概了解其中滋味。曾經看過一篇關于先生的文章的評論,說先生的文是只可瀏覽不能詳讀的,蓋因先生實在是個憂國憂民的革命文人吧,這等的境界不是常人可以理解的。
今天看了先生的《朝花夕拾》冊子中的第二篇文章《阿長與山海經》。也是頗有些感觸的。
這篇文章,先生用深沉雋永的筆描寫了一個在先生家做工的女性,長媽媽。文章著重寫了先生幼年時與長媽媽的一段經歷。長媽媽是一位保姆,而先生對她的印象能如此深刻,可見先生對她的感情至深。
文章開篇介紹長媽媽的時候,鋪成直敘的寫了長媽媽名字的由來,人物的性格,甚至對于長媽媽那個“大”字形的睡姿也反復提及。后面通過對于長媽媽的言語行為,也給了讀者一個很直觀的概念,其實所謂長媽媽也就是那個時代下生活在最底層的勞動人民,有一些陋習,但是也有敢于創新的可愛一面。
文章主體在于圍繞《山海經》,寫我對長媽媽的感情變化。由最初的我認為她有敬意,到她踩死了我的隱鼠,我對她全無敬意且稱呼她阿長,在最后我對她又有新的敬意,是因為她給我買了《山海經》。整個感情的變化,體現了先生小時候的可愛,也顯示了勞動人民那個階級特有的可愛特質。
長媽媽是一位經歷蒼桑的人,這里不僅寫她迷信,有麻煩的禮節,而且突出了她的偉大,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她卻成功了。先生用她的妙筆成功的繪出了長媽媽這個人物,而先生對長媽媽的感情也是文章的關鍵,文章的主體把握及最后對她的緬懷、祝福,都能說明感情很深。
先生筆下的長媽媽這樣一個形象,平凡中透著不同,也揭示了封建社會對底層人民的殘酷與不公。先生此篇文章包含的愛心與同情,用他的筆讓我們再一次回到那個純樸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