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電影或者活動之后都喜歡寫一些讀后感,這樣能夠讓我們對這些電影和活動有著更加深刻的內容感悟。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社戲讀后感實用篇一
我想魯迅并不是僅僅以“魯迅”這個身份來寫這篇文章,而是以“周樹人”這個人來寫這篇文章。我很喜歡那種作者真情流露的文章,因為那是很感人的。《社戲》這篇文章只是單純的記錄了一個孩子的童年生活,每樣事物都充滿著屬于自己的回憶,充滿著喜怒哀樂。
我覺得這篇文章對于景致的描寫并不多,但是雖然少,分量卻很重。我覺得在讀了這篇文章關于景致的描寫過后,才真的感受到“身臨其境”的感覺。“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里。”在整篇文章的景致描寫中,我最欣賞的就是這一句話。因為只有這句話能讓我想象那沉靜以及自失的心,并且讓我“聞”到了豆麥蘊藻之香,那種感覺實在很真實。
對于童年的回憶,每個人都各自擁有不同的風景。
我很欣賞文章的結尾,只是單單的一句話,卻能如此強烈地表達心情。我們真的應該珍惜現在的生活,不要只是紙上談兵,而是真得“珍惜”。
我想我現在可能只能以一個讀者的身份來敘述我的感受,我的看法,但是,在經歷歲月的磨煉后,我一定會,不是可能,而是“一定”,會以一名藝術家的身份來發表我的感受。
社戲讀后感實用篇二
我們曾跟隨魯迅先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起感受了他豐富多彩的兒童時代。現在魯迅先生用兒時回憶凝結而成的又一篇杰作《社戲》擺在我們面前。讓我們一起再次領略它的精彩吧!
這是一篇小說,所說所寫完全為想象,但它的中心卻是魯迅的兒時。那時,魯迅先生的新奇、伙伴們的可愛,鄉里鄉親之間的熱情好客,都深深地烙印在魯迅先生的腦海里。現在,又借一紙一筆,而全然又使我們如夢神游。文章中可愛的他鄉親對魯迅稱呼的那聲“迅哥兒”,月下偷豆時的那份驚奇,看社戲時的那杯果汁,以及伙伴們說服大人們的那句話,都使我們現在的孩子激動不已。
可是就算我們全部都得到了,那又意味著什么呢?我們已經失去了快樂的童年,失去了一顆美麗的童心。失去了雙翅的鳥兒是永遠無法飛上藍天的,就算是裝上了黃金的雙翅,仍然無法飛上藍天自由自在。我想這點足以讓一個億萬富翁去羨慕一個快樂的乞丐了。
《社戲》中的魯迅先生有幸擁有這份快樂。他小時候雖然十分討厭“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類的文言文,他也真的沒去學習。可是他長大后卻登上了中國文壇的峰頂,寫出了更加精彩的文章。
《社戲》這篇文章讓我感受頗多。
社戲讀后感實用篇三
暮色里,月光透過竹葉,如醉,輕盈鋪襯安靜的疏影于湖面上,泛著星光般的點點晶瑩。幾位孩童泛著蓬船,聽草臺唱那咿咿呀呀的小曲。江南水鄉,夜深星疏,溟溟蒙蒙,靜謐美好。那個如詩如畫之地喚平橋村,是魯迅先生筆下《社戲》的場景。
魯迅,早已家喻戶曉的名字。那位經歷了人生舛錯,身世浮沉卻始終為人民守著一份善良的人;即使身處逆流之中,也要拼搏的人。他勇敢,無畏,看起來無堅不摧。但在寂寥無聲的黑夜,也總會感到一絲疲憊。溫柔的記憶便一點點拼湊,輕柔的拂去人心中的煩悶與疲倦。
我不相信魯迅筆下的人物會沒有自己的影子,自己的心愿,魯迅塑造了他,相信,也成全了自己。
寫到夏夜行船,魯迅先生也定懷著急切的心情吧;筆落歸航偷豆,先生嘴角也定噙著幾分笑意吧。那是迅哥兒心中的美好,更是魯迅先生心中的依戀,心里的故鄉!
迅哥兒不是魯迅,但一定是魯迅的寫照。記得開頭說“倒數上去二十年”。那時的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灰蒙蒙的天空被云翳蒙蓋,廣袤的土地上不知流淌過多少親人的鮮血,每個人的眼里皆是一片死氣沉沉,看不到一絲光亮。北京?也無什么區別。
迅哥兒去看戲,卻看透了社會風氣。此番此景,他想起了平橋村,想起了那些雖不會讀“秩秩斯干”卻天真純樸的伙伴,想起了那夜并不美味的豆子。他看厭了,看倦了如今的人心,他的心兒早已回去,回到那方藍天白云下的水鄉。
魯迅不也如此?
我們,大抵都如此,誰的心兒不安于一處?夜深人靜的時候,守著一份美好;孤獨惘然之時,懂得一份初心。
流浪求學的人,無論身在何間,心總在故鄉。所以,即使前路再艱難,路途再遙遠,他們都不孤獨。
“咿——呀!”
平橋村的社戲又開始了,少年還是少年。渺遠的黑夜上沒有如沸的繁星,取而代之的是不喧鬧的稀疏星兒。少年輕搖櫓,搖皺了這一汪清水。
他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社戲讀后感實用篇四
在授課老師有美感的剖析下,知道魯迅先生并不是沒有吃過那一次的好豆,只是忘不了童年生活的那一段往事。
其實我早就知道了。一年又一年,煮豆的工藝不斷完善,在小販們精心制作的豆定比只是撒鹽巴的豆好吃。但是為什么魯迅先生還是會說童年的豆更好吃呢?因為那是童年呀!
就拿我自己的例子來講,我小時候特別喜歡吃肉松餅,曾經一度覺得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東西能比它更好吃。因為每一次吃的時候,都有一個前提,就是一定要在做完作業或者幫做完事之后。奶奶就會給我錢,讓我去買自己喜歡吃的東西。那個時候我就會跑去小超市,找到熟悉的位置,拿一袋肉松餅,然后夠著柜臺付完錢。當著奶奶笑著瞇起的眼睛和一句:“你又買了這個呀?”然后和奶奶分著吃。其實袋子肉松餅很少很少,現在我吃完一袋不過兩三分鐘的事情,那個時候可以吃一下午。
現在,我再也不用奶奶給錢去買肉松餅了,我也可以不用夠著柜臺再去付錢了。跑遍大商場終于在一排貨架上找到肉松餅時,頓時就沒有吃的心情了,但是想起童年美味的那瞬間,我拿下了它,然后輕松的放在柜臺前仿佛看到了又小時候的我夠著柜臺的樣子,便走出了商場。回到家中,吃的時候才發現甜膩膩的,頂多一個就吃不下了,更不用提童年的那種感覺。
所以說食物不過是一個載體,真正美味的不過是一種再也品嘗不到的名為“童年”的調味料罷了。
社戲讀后感實用篇五
我們曾跟隨魯迅先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起感受了他豐富多彩的兒童時代。現在魯迅先生用兒時回憶凝結而成的又一篇杰作《社戲》擺在我們面前。讓我們一起再次領略它的精彩吧!
這是一篇小說,所說所寫完全為想象,但它的中心卻是魯迅的兒時。那時,魯迅先生的新奇、伙伴們的可愛,鄉里鄉親之間的熱情好客,都深深地烙印在魯迅先生的腦海里。現在,又借一紙一筆,而全然又使我們如夢神游。文章中可愛的他鄉親對魯迅稱呼的那聲“迅哥兒”,月下偷豆時的那份驚奇,看社戲時的那杯果汁,以及伙伴們說服大人們的那句話,都使我們現在的孩子激動不已。
可是就算我們全部都得到了,那又意味著什么呢?我們已經失去了快樂的童年,失去了一顆美麗的童心。失去了雙翅的鳥兒是永遠無法飛上藍天的,就算是裝上了黃金的雙翅,仍然無法飛上藍天自由自在。我想這點足以讓一個億萬富翁去羨慕一個快樂的乞丐了。
《社戲》中的魯迅先生有幸擁有這份快樂。他小時候雖然十分討厭“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類的文言文,他也真的沒去學習。可是他長大后卻登上了中國文壇的峰頂,寫出了更加精彩的文章。
《社戲》這篇文章讓我感受頗多。
社戲讀后感實用篇六
生命中的又一個時節不知不覺地過去了,而另一段時光也在不知不覺中悄然來臨。翻開《社戲》,那字里行間所洋溢著的,是魯迅先生內心深處的只屬于童年的浪漫。
兒時故鄉的時光是充實的,也是值得憧憬的。在平橋村,先生可以免去陳腐的經書,享受著難得的無約束的自由,一起和小伙伴們親近大自然,"釣蝦"、"放牛"、"掘蚯蚓",相對于城鎮中那蒼白無味的枯燥而言,"我"的內心無疑得到了極大的滿足。而真正值得魯迅先生懷念的,不是社戲本身,而是看戲過程中和小伙伴們結下的真摯友誼,那種淳樸,那種天真,那種情趣,那種自由,在先生看來是奢侈又遙遠的。
"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我想,先生之所以如此喜歡這片樂土,最大的原因無疑是這片樂土上最可愛的人、最自在的生活。
在先生眼里,平橋村的每一個畫面都是一道獨一無二的風景線。"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里。"我似乎能感受到那沉靜而自失的心,得到了久違的安寧。
農村,城市,這也許是先生眼中最遙遠的距離,它們看似很近,之間卻隔著一道永遠跨不過去的鴻溝。早晨,薄霧籠罩的田野,碧綠的豆麥,那微風拂過葉子的聲音,如銀鈴般清脆……先生一起去品讀優雅的江南水鄉所蘊含的馨香,是源于對童年的向往。
我很喜歡這種由內而發的文字,它給我的感覺就像貼著大地行走一般,混著泥土的氣息,真實。農村的普通和平凡在我們這些自幼在農村成長的孩子看來,是再熟悉不過的了。但或許是因為生活背景的不同,使先生筆下的農村又別具風味。
讀《社戲》,讀周樹人的童年回憶,同魯迅先生一起,在最珍貴的歲月里,找到那些遺忘的,守望雖與現實的距離遙遠,但也只求在余生留下一絲值得懷念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