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社戲讀后感實用篇一
……
作者對社戲場面的這幾處描寫,非常質樸,近乎平淡,但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難以忘懷。
我一直在想,魯迅先生為何對社戲如此懷戀?難道是社戲真的“好看”?縱觀全文,我們會發現,魯迅先生真正懷戀的絕不只是平橋村的社戲,還有童年時期那群可愛的小伙伴兒和那些淳樸善良的村民,更有鄉下那種快樂無憂的生活與那一去不復返的童年!
童年,總是那么美好,也總是那么短暫!
仔細想想,我的童年里似乎也有這種雖平凡卻快樂的經歷呢——
在我小時候,學校附近的不遠處也有個戲臺,雖然比較普通,也少為人知,但卻同樣給我帶來了許許多多童年的樂趣。這個小小的戲臺是室內的,僅僅不到九平米,幕布也是沾了不少灰塵的、破了許多洞的紅絨布。至于道具什么的.,就更不用提了。
那兒上演的常常是秦腔,抑或晉劇,偶爾也會有一些說不上名字的雜牌劇,但無論怎樣,唱起來都是那么高亢,那么激昂。每次鑼鼓響起,我便飛奔而去,在稀疏的人群里,鉆來鉆去,總想找到一個最佳的位置,一飽眼福。
現在回想起來,我依舊不知道他們嘴里唱的究竟是什么,但我當時卻常常被感動得淚流滿面。腦海中,船形鞋里剛烈而又溫柔的腳步,總是搖搖晃晃;褪了色但卻不沾任何塵埃的衣衫,總是起落飛揚;或嫵媚或凝重的眼神,總是攝人魂魄……如今,統統成了回不去的過往。
時代變遷,滄海桑田,曾經男女老少熱捧的戲臺,如今卻像秋后的草木般蕭條。除了幾位老人偶爾光臨之外,幾乎再無人問津。
如今讀到《社戲》,想起童年,怎能不唏噓感嘆!唯有懂得珍惜,才不致將來日日嘆惋那回不去的每一天!
社戲讀后感實用篇二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社會的發展已經足以改變人們的思想。談到生活,便立刻會聯想到家用電器;談到放松,也許電視和電腦是最佳之選。生活的質量都已經隨著科學的發展而進步了許多。然而,在讀了《社戲》后,那股深深的農村之氣的樸素精神又讓我體會到了一次,更是充滿了贊美之情。
那段兒時的童年總讓人感到無比純真。小伙伴們與文中的“我”調皮與機靈,好玩之心讓人不禁羨慕。物質條件的提高不僅提高了生活質量,從而又讓人們的欲望增加,思想復雜。其實簡單,美滿的生活不正是所有人都需求的嗎?為何不回歸以前過單純,簡單的生活而要去進入種種糾紛呢?人們往往遺忘了那份童年的單純。
我曾經聽爸爸談起過一件這樣的事:
在一處豪華的別墅售樓處,即使房價提升了也一樣熱手。兩家人家為了搶買最后一幢別墅而爭吵了起來。最后,房產商只得讓他們迅速開車去銀行,看誰能搶先付款就把房子賣給誰。
是的,現在的人竟然為了物質需求而做出叫人無法理解的舉動。也許,在他們趕去銀行的途中,他們并沒有為自己的舉動而感到吃驚,可能還認為理所當然;也許他們并沒有想過他們現在的房子是否真正有缺點;也許他們根本沒有發現在他們爭吵時,他們的品德已經下降了一個等第。
社戲讀后感實用篇三
今天看了魯迅先生的《社戲》和王英崎的《看社戲》,感觸滿多的。
首先是魯迅先生的社戲,我看到一種天真爛漫的東西,作者通過對童趣事的回憶贊美農民的善良與高尚。
看社戲是從社戲的背后入手的,作者身為一個女性,更是母親,從女性的視角寫出了“飄鄉戲班子”辛酸苦辣。
兩篇文章有一個很明顯的相同點,就是對老旦的看法。我不知道老旦這一行是干什么的,到百度上查了一段話,但還是不知道具體有什么用。 老旦 是扮演老年婦女的角色, 老旦 的表演特點, 就是唱、念都用本嗓, 用真嗓, 但不能像老生那樣平、直、剛勁, 而應該像青衣那樣婉轉迂回。從文章看來,老旦大概是屬于那種一上臺就扎根的那種不緊不慢。應該是老年人拿手好戲。但兩個作者都是持反對的態度。特別是在一群孩子的眼中,從他們的漫罵中可以知道他們對老旦的看法。和魯迅一樣,王也不喜歡看老旦在場上。
雖然都從社戲入手,但兩篇文章的思想內容大步相同。魯是作為一種對趣事的回憶,而王則是對幕后的同情。魯沒有這個機會走到幕后,而王卻做了,所以他們的感慨是不一樣的,我看過之后的想法也是不一樣的。看完王的之后我很同情他們。他們的艱辛是我所從來沒有想到的。我門這面也有一種 “飄鄉戲班子”他們就是在紅白是的時候在那面唱,沒有節奏,也沒有情感有的只是聲音,或者說是噪音。但卻仍然有很多人去點歌,我不知道這是為什么。
臺上與臺下,演員與觀眾,我不知道在用什么去說他們了。
社戲讀后感實用篇四
我想魯迅并不是僅僅以“魯迅”這個身份來寫這篇文章,而是以“周樹人”這個人來寫這篇文章。我很喜歡那種作者真情流露的文章,因為那是很感人的。《社戲》這篇文章只是單純的記錄了一個孩子的童年生活,每樣事物都充滿著屬于自己的回憶,充滿著喜怒哀樂。
我覺得這篇文章對于景致的描寫并不多,但是雖然少,分量卻很重。我覺得在讀了這篇文章關于景致的描寫過后,才真的感受到“身臨其境”的感覺。“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里。”在整篇文章的景致描寫中,我最欣賞的就是這一句話。因為只有這句話能讓我想象那沉靜以及自失的心,并且讓我“聞”到了豆麥蘊藻之香,那種感覺實在很真實。
對于童年的回憶,每個人都各自擁有不同的風景。
我很欣賞文章的結尾,只是單單的一句話,卻能如此強烈地表達心情。我們真的應該珍惜現在的生活,不要只是紙上談兵,而是真得“珍惜”。
我想我現在可能只能以一個讀者的身份來敘述我的感受,我的看法,但是,在經歷歲月的磨煉后,我一定會,不是可能,而是“一定”,會以一名藝術家的身份來發表我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