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孝道篇一
方圓
是誰,讓我們來到這個美好的世界?是誰,為我們創造了一個快樂的成長環境?是父母。
現在大多數的孩子都嬌生慣養,象一個個小公主、小王子似的,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平常對父母呼來喚去,自己的事情都等著父母來做,父母跟仆人沒什么兩樣了。
你應該很小就聽過《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歌吧,它反映了母愛的可貴,有媽的孩子象塊寶,有父母的孩子最幸福。在你傷心的時候,有人替你擦眼淚;在你高興的時候,有人比你還高興;在你不順心的時候,有人鼓勵你要堅強;在你不痛快的時候,有人承受著你的發泄;在你生病的時候,有人半夜起來為你喂藥……然而,父母為我們付出了這么多,我們又做過什么呢?好好反思一下吧!現在有一些孩子,受到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漸漸學會了抽煙、喝酒,甚至打架、偷竊,父母常常礙著面子給別人道歉。電視上也經常看到兒女成家后就把父母趕出家門的例子。其實,父母最大的心愿就是兒女能健康、幸福、快樂。
父母的生育之恩和養育之情是我們一生都無法償還的。因此,借此書信文化活動,我希望所有的小朋友,從現在開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兒女。
老師點評:
選材欠妥,詳略不當,表達不準確
孝道篇二
“孝在于質實,不在于飾貌”。這句話是孝中精華,它說的很對。對老人、對老師、對所有長輩的孝,都不是說說的,關鍵在于行動。有些人平時對老人畢恭畢敬,等到了老人遇到了困難,他們討盡好處拿了錢就“消失”了,就跟什么都沒發生一樣。
我媽媽單位似乎是“孝”人所在之地。先拿一位老奶奶來說說吧。
這是一位高高瘦瘦的奶奶,她的名字叫“王成”。她的媽媽在世時已有99歲高齡,王成奶奶對她可以說是照顧的無微不至。在她媽媽六十多歲時她就把媽媽接過來一起住,住了快整整40年。她媽媽的頭腦非常清晰,一點兒也不糊涂,每天都要看報、喝茶。王成奶奶每天都要早早起來,給媽媽做好早飯再去上班,她給媽媽做的早飯是越軟越好。一有空還給媽媽烤軟蛋糕,每天三餐都要事先準備好,做的都是入口即化的那種菜。一下班第一件事就是陪媽媽聊聊天。雖然說累了點,但我知道王成奶奶的心還是很快樂的。這種盡心盡力的孝,是真的孝!
還有一位60歲的爺爺,大家都叫他“虞(愚公)工”。別看他叫虞工,他可一點兒也不“愚”,不但業務能力強,而且照顧起爸媽來也絲毫不馬虎。因為他爸媽年級都大了,所以他都不怎么出遠門。有一回他生了病,住了兩個多月的醫院,這期間他不想告訴爸媽自己生病了,讓爸媽為自己擔心,每天打電話時就說:“爸、媽,我出遠差啦!現在到某某地方了。”出院后回去對爸媽說:“對不起,這次出遠差,沒能好好陪陪你們。”這種不顧自己的孝,是真的孝!
還有一位伯伯,他叫“韓軼才”,因為岳母去世多年,他便想給岳父更多的愛。如果岳父想去近一點的地方,他會事先查好路線:哪里上車,哪里下車,坐幾站……如果岳父想去遠一點兒的地方,他就在周末帶上一家老小,去岳父想去的地方。過年了,如果他們都在杭州就和老岳父一起過;如果他回老家過年,他也不強求岳父去自己老家過年,而是他自己和孩子回去,分兩邊過。想想看,過年一家不能團圓,還有什么比這個更糟心的嗎?這種為他人著想的孝,是真的孝!
孝,不需要轟轟烈烈,只要質實、純樸就好。
孝道篇三
孝道,是中國上下五千年的傳統道德,意思是:孝順的一種道德。
舊的三字經里面有句話說得好:香九齡,能溫席。這一小段說的意思是:有一個小孩9歲,家那邊又窮又冷,小孩就在席子上睡暖和了,然后再給他的爸爸媽媽睡。
那我們再聽聽一個故事,是關于一個外國的年輕男子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男孩,他們的家很窮,他們家是住在美國的最西邊。
在那個小男孩16歲時,他去了美國的最東邊工作,小男孩只要一有時間就回家看看。
轉眼間,16歲的小男孩已經34歲了。
但結果還是被壓死了,從此渺無音訊。
從每一個人開始上幼兒園時,就教中國古語:“百善以孝為先。”
可是有多少人做到了?身為一個中國人,連外國人都不如,你,還有臉嗎?
所以從現在起,你們挽回你們的過失還好,好好孝順還活著的長輩,珍惜現在的時間,和長輩多聊聊,挽回過失起碼可以讓我們認識到我們的錯誤。因此,請你們珍惜自己現在和長輩們所讀過的每分每秒,用心去陪伴他們度過人生中最后的時光,頤養天年,共享天倫之樂,要求的不是每天的噓寒問暖,要求的不是每天都跟著形影不離,有時,一句真心的叮囑,一個細致入微的動作,更能體現出我們對他們的在乎。
將孝道精神普遍弘揚,從我們做起。
孝道篇四
我想若是能在父母生病時對他們悉心照顧,不怨不嫌便是孝了吧。鄰居家的兒媳婦就做的很好!當她婆婆生病時兒媳婦卻跑前跑后,全心全意地侍候她,這一照顧就是一年多,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呀!誰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呀!鄰居家的兒媳婦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記實了這一點!
不僅體現在生病這樣的突發事件上,而且更多地體現在平時生活中給予老人的關愛。不久前,爺爺和媽媽就因為一碗剩餃子引發一場激烈的爭論。正是炎熱的夏季,那天中午時有一碗餃子沒吃完,便放在了桌子上。爺爺下午下班回家后看到了,想到:面對這已經在高溫中署放五個小時的一碗餃子心存疑慮,會不會壞呀!酷夏,食物一般不能在外面放太長時間,否則會變質的。可又感到扔了太浪費了,便說:“我吃吧。”媽媽看到,急忙說:“您別吃了,如果真要吃,還是我吃吧。”兩人你一言我一語地吵了起來了,終于以媽媽的勝利而告終。這可能就是善意的爭吵吧!這可能還是“孝”的表現吧!盡管議爭的方式的盡“孝”。。
幫奶奶掃掃地,擦擦桌子,幫爺爺捶捶背,替媽媽洗洗碗筷,給爸爸揉揉肩,盡自己所能,盡管我知道我能做的很少很少,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務。可我以減輕親人的負擔,哪怕杯水車薪。
孝不能只放在嘴上,而是要拿出具體的行動。讓我們一起努力,對老人一份關愛對父母多一份體貼,爭取使得親人過得快樂,任意。有一天我們也會成為父母,也會老去,那時我們對“孝”這個字會有更深的認識和更簡單的要求吧。
孝道篇五
一個暑假的早晨,我和媽媽提著籃子,踏著輕快的步伐來到農貿市場。
在市場的一個角落里,圍了一群人,他們好像在談論著什么,好奇心使我想弄清事情的原委。我個兒小,一閃身子便鉆了進去。嗬!我還以為是什么古怪的事呢?原來是一位老爺爺。
只見老爺爺白發蒼蒼,穿著一件破爛的布衫,鞋子連腳趾頭都露出來了,額頭上的皺紋像一條條蚯蚓在爬似的,身旁還有一個包袱。老人滿臉愁容,眼里含滿淚花。老爺爺這是怎么回事呢?被車撞了還是迷路了?一團疑云掠過我的腦海。我一打聽,原來這位老人的的兒女不孝順,見老人老了,沒有勞動能力,嫌棄老人吃閑飯,身體有不好治病還需花錢,所以干脆把老人從家里趕出來。老人無家可歸,想著自己辛苦把兒女撫養成人竟落得如此下場,不禁老淚縱橫。啊!太讓人覺得氣憤了。
周圍的群眾拍手叫好。
至今,我每每想起老淚縱橫的老爺爺,我就想起“百善孝為先”這句話。
孝道篇六
孝,一個簡簡單單的字傳承了中華民主的優良傳統,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提倡的行為,指兒女的行為不應當違背父母,長輩,孝,善事父母者,孝在我心中作文。就是說孝就是要善待父母。小時候,常常聽到父母教導,長大了要孝順父母尊敬長輩,不頂撞不打罵長輩,要順從長輩。
孝作為一個倫理觀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義有:一、尊祖敬宗。施孝(盡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廟通過奉獻供品祭祀祖先,盡孝的對象是死去的人,這帶有一定的宗教形式。二、傳宗接代。在周人看來,祖先是我輩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續下去,生生不息。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若不尊敬父母那和養牲口有什么區別?真正意義上漢傳統文化里面的孝是以敬為前提的,對內心的敬最好的表達就是順,順就是趨向同一個方向,即孝順、孝敬,所以孝的本質是順從。
記得初中老師說過,孝字,上有一個老子的上半身,下面是一個子字。就是說做子女的必須背著父母,也就是說要順從父母,要記得你身上肩負著贍養父母的.責任和義務。
古有臥冰求鯉的故事,古代的一個人叫王祥,瑯琊人,天寒地凍的時節,繼母生病了,想吃鯉魚。王祥來到河邊,脫掉衣服臥在冰上,想用身體來融化堅冰。忽然,河面上的堅冰自動裂開了,從裂口處蹦出兩條活鯉魚。王祥拿著活鯉魚回家孝敬繼母。結果繼母的病就好了然后王祥隱居二十余年,后從溫縣縣令做到太尉。
今有孟佩杰養母的大愛,五歲亡父,不久生母因病去世孟佩杰由養母劉芳英照顧,三年養母劉芳英因病癱瘓,不久養父不堪壓力離家出走,從此以后,小小的孟佩杰開始挑起贍養養母的擔子。她替養母穿衣刷牙洗臉做飯,然后去上學,他夢想當一個老師安安穩穩與養母簡單快樂的生活。
王祥與孟佩杰身體力行,在不同的年代中為我們詮釋了子女對父母的愛。也印證了孝不僅需要我們對父母的那份真情,更需要用時間和實際行動。
孝道篇七
由此,我覺得這個女生實在是太不孝順了,父母含辛茹苦地把她養大,而到頭來,卻因為沒買蛋糕這么點小事而進行絕食反抗。她爸爸應該對她進行教育,不應該一味地順從她。這樣只會讓她更加囂張,依賴心理增強,獨立性變差。還會形成唯我獨尊、任性自私、驕橫無禮、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品質。長大后工作怕苦怕累,不去鉆研;勞動時拈輕怕重,偷工減料。總之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試想,這些養尊處優的孩子長大后能建設祖國服務社會嗎?他們能養活自己算不錯了。
現在的我們,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都是養尊處優,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祖輩們大有"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犧牲精神。事事包辦、時時呵護,使"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小公主"的地位日益穩固。祖輩對孫兒施愛有加,往往心太軟,導致教育孩子方面寬而不足,嚴而有余,甚至當父子之間有沖突時,往往不自覺地、不分原則地偏袒孫輩。
這個"孝"字是會意字,是一個"老"跟一個"子",合在一起就成了一個孝字。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體叫做「孝」,所以上一代跟下一代密不可分。我們看這個字就好象一個兒子背著一個老子,所以上一代念念想著如何栽培好下一代,才能對他的父母、他的祖先有所交代,甚至于是對社會教出一個好孩子,也是對社會有所交代。而孩子念念背著父母,也就是說念念把奉養父母的責任扛在肩上,時時想著父母,如何讓父母更快樂,生活更圓滿。所以古代的孝子確確實實都能夠時時刻刻念著父母。
我們安吉孝豐,相傳歷代多孝子,故得"孝豐"之名。二十四孝中的"郭巨埋兒天賜金"、"孟宗哭竹冬出筍"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均出于此。安吉還有座孝子橋。此外,孝豐鎮中心小學年年都會評孝子,可見學校等教育部門對孝的重視。全國在20xx年還舉辦了"孝親敬老之星"評選活動。由此可見孝的重要性。
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是最強音,社會科技在不斷發展,和諧社會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去構建。為了推進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國家頒布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將孝敬父母和尊敬長輩作為家庭美德建設的最主要內容,今年初,中宣部、教育部又印發《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實施綱要》要求中小學生積極開展"以中華傳統美德和革命傳統為重點"的宣傳教育活動。
古人得出結論:"百善孝為先"。那么,今天你"孝"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