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杜甫傳讀后感杜甫傳讀后感篇一
以前讀人物傳記,總覺得書寫得單調,不能引發讀者深刻的興趣。但我得否認讀完《杜甫傳》有這樣的感受,他是一個詩人,出生于大唐開元盛世,而自中晚唐開始,唐由安史之亂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實地記錄了安史之亂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歷史過程。
讀杜甫的一生,是讀一個偉人的傳記,是讀一段令人心痛的歷史,亦是一場文化之旅。杜甫一生漂泊不定,開元時,他幾乎游遍祖國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巔發出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雄心壯志,年壯時也同盛唐文人一般應試求取功名。后來,他困守長安達十年之久,這是他一生中最難堪回首的歲月。公元755年,安史之亂開始,長安淪陷。
不幸的是,憂國憂民的杜甫被叛軍所俘,因他不肯為叛軍賣命,受盡了非人的折磨。一個大雨滂沱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幫助下從牢中逃了出來,他幾乎是歷盡艱辛, 才逃到鳳翔。然而“福不雙至,禍不單行”,五月拜左拾遺,因上書營救好朋友房琯,而觸怒了肅宗,被貶于四川。公元789年,他前往四川依附節度使嚴武,寄 居在成都西郊的一個破舊的草堂里,曾經一度在嚴武的幕下任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等職,所以后來人們稱他為杜工部。
他長期沉淪于下層,有普通 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抱負。他親身體驗了安史之亂之時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兇殘,以及親人的悲歡離合,他把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詩中,杜 甫最為著名描寫民間疾苦的作品,人們耳熟能詳的是“三吏”、“三別”,他對自己貧困潦倒的哀嘆和對國家的深刻思考結合在一起。
杜甫并不完全是嚴肅的,他也有風趣的一面。絕句漫興九首中對于惜春之情,反用惱春、怨春的口氣道來,別有特色。更難的可貴的是,杜甫善于發現賢才,我想其若是知曉自己仍能為國效力,也當是會“白發生黑絲”的吧!杜甫,如此的古圣人之心,無愧于獨立天地之間的詩圣之稱。
杜甫傳讀后感杜甫傳讀后感篇二
閑坐巖石,穿倚翠竹,仰望晴空,身繞清風,一個逍遙的詩人。
嘆抉擇。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羨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長安謀得一個官職,他懷念李白,羨慕李白還繼續著那種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卻不得不跟這種生活告別。人的一生最難戰勝的就是自己,一顆心,兩個方向,雙方的拉扯令自己痛苦,然而自己無奈。轉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許久的童稚想有一片游玩的天地,然而“前程”二字卻牽著握筆的雙手遨游在書海,無奈,惟獨在桌角深刻“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嘆仕途。上帝以胃口為誘餌將一顆顆飄蕩的心領入曲折坎坷的生活路。在矛盾中杜甫踏上仕途,跌跌蕩蕩,起起浮浮,忠的呈現似乎注定要以奸來陪襯,陰謀籠罩的朝廷怎容得下杜甫這種的儒生,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打擊,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憤!憤奸臣,這不是一個人人格上的悲哀,而是當時社會的悲哀,甚至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嘆詩才。“詩圣”杜甫用其一生造就“詩史”,他寫“絕”了唐詩,也寫“完”了唐詩。他之后的詩韻格律,最終都以他的詩篇為金科玉律,“三吏”、“三別”、《兵車行》、《麗人行》、《北征》,他的律詩千秋無匹。當杜甫二字成為教科書上的常客,當稚嫩的童音將杜甫的詩讀入空際,心中的那份贊嘆無法壓抑。
嘆人格。一首首堅硬的詩源于一個偉大的人格,一雙腳觸摸這片曾經流血的土地,一雙眼看盡戰亂的殘酷,人生的悲涼,一對耳聽盡人間的哀哭,這一切筑成的是杜甫的人格,他將這份內心的震撼揚于詩中,搖動了封建這座堡壘,將民憤、民怨、民饑、民寒訴說。
獨坐孤石,心立堅竹,俯瞰塵世,寫盡悲苦,滿心愁緒的詩人。
杜甫傳讀后感杜甫傳讀后感篇三
人們都知道,“徒以口舌為勞”這句話的本意是表現廉頗對藺相如的極其不服,但人們很少想到,這句話容易誤導許多人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我們在看文章時也容易陷入這樣一個誤區:廉頗之所以不服,皆因他只看到藺相如的口才,沒有看到藺相如的機智與勇敢。于是,我們為了駁斥這句話,就會去強調藺相如的機智與勇敢,甚至刻意引導學生去關注這一點,反而忽略了藺相如的口才。實則,在我看來藺相如應當是集機智與勇敢于一身的,而這一點又恰恰集中體現在他的“口舌”之上。
在《廉頗藺相如列傳》里,我們的大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不僅僅表現了藺相如機智、勇敢、以國為先的這一形象層面上的特點,實際上還突出了藺相如非凡的口頭表達能力,即文中廉頗所說的“徒以口舌為勞”中的“口舌”之功。在此一文中司馬遷還充分肯定了其“口舌”之功所起的重大作用。
繆賢的舉薦對于藺相如的出場而言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但是,從文章中繆賢對藺相如的介紹,我們能看出的這樣一點令我們思考的東西:如果藺相如沒有什么口才,即“口舌“之功,一個普通的門客又怎能令其主子繆賢言聽計從呢?而當時藺相如的建議可是足以決定繆賢生死的,算是一招險棋,而繆賢會接受這樣的建議,在我看來,不能不說是藺相如的“口舌”之功在此處已經可嶄露頭角,藺相如還沒有出場,司馬遷就通過旁人之語間接地表現其口才,為后面的描寫做了鋪墊。
結果也正因為藺相如的“口舌之勞“才救了繆賢一命,繆賢因此把他舉薦給趙王。因為在繆賢心目中,藺相如的口才,以及他在勸服自己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勇氣與智慧,在此時,國難當頭之際,藺相如應能,也只有他能擔此重任。這是藺相如在文中的”口舌“第一功,這一”口舌之勞“挽救了主子的聲譽與生命,也為自己才能的施展打下了基礎!
事實也證明,繆賢果然沒有看錯人,藺相如只用三言兩語,就打消了趙王的顧慮,其果斷的魄力無人能比。即使是“以勇氣聞名于諸侯”的廉頗,此刻也只能是相形見絀,藺相如一開場就把所有的人都比下去了。但藺相如最出色的表現還是在秦國的殿堂之上。所以司馬遷除了描寫藺相如的機智、勇敢之外,實則更是著重刻畫了他的"口舌"力度。
根本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傲慢的秦王居然在一般的宮殿召見他,公開表明對趙國的極度蔑視。在這樣的場合,語言的選擇就更顯得至關重要了:既要準確,又必須得體;既要維護國家主權,又不可破壞兩國邦交!
語言準確、得體,在普通語境中似乎無關緊要,然而藺相如當時所處的“語境”卻極其特殊且復雜。秦趙兩國表面上看是友好國家,實際上是暗中相爭,是化敵為友還是化友為敵可能只在一念之間。此時的言辭必須精確到天衣無縫,無懈可擊。然而,現實狀況是藺相如根本沒有過多時間來反復考量,仔細斟酌,難度之大,由此可見。司馬遷正是通過這樣的語言環境來刻畫藺相如的,使他的機智、勇敢與口才在這樣一個特殊場合里融為一體,迸發出耀眼的光芒。
例如,當藺相如看到秦王“無意償趙城”,立刻設法奪回璧,然后“持璧卻立”與秦王據理力爭。相如先列舉事實,用趙王送璧的虔誠反襯出秦王迎璧的無禮。語言既準確又有力量。慷慨陳詞中,還不忘插入一句“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這極大的滿足了秦王的虛榮心。使得秦王先是面對證據確鑿的事實,而后又面對藺相如刻意為之設定“大王”所應具備的行為要求,即使有怒也無法說出,甚至還得再三向相如道歉。而當秦王“特以詐詳為予趙城”,藺相如并不為其所動,反而要求秦國必須先舉行隆重的迎璧儀式、方顯誠意。明知這是緩兵之計,但秦王卻也無可奈何。因為和氏璧在相如手中,而且藺相如的要求從情理上看,乃是合情合理的;從措辭的語氣上講,也找不到任何破綻。結果秦王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在朝堂之上與和氏璧失之交臂!而當秦王終于“設九賓于廷”,藺相如卻又先發制人。請注意,這里他運用了一個“自??以來??未嘗有”的判斷句式,指出秦國歷代國君從不遵守諾言的歷史事實。這種特殊句式,往往帶有強硬的、不容置疑的語氣,表達的句意往往具有嚴密性、權威性,令對方無法反駁。所以,秦王和他的大臣們均啞口無言,一時無計可施。
藺相如不僅善于運用語言,而且很有技巧,當初秦王用“十五城請易璧”之時,趙國是非常被動的,不得不派相如奉璧前去。直到相如謊稱璧有瑕,從秦王手中奪回和氏璧時,局面才有了專機;待到藺相如堅持秦王須“設九賓禮于庭”的時候,局面實則已起了根本的變化,這回是秦王不得不聽從藺相如的安排;而完璧歸趙之后,藺相如則任憑處置,坦然相對,此刻被動的反而是秦王了。
澠池會上,趙王一開始就落入秦王設下的圈套,使本來就被動的局面陷入絕境。危急時刻,藺相如挺身而出。他沒有揭穿其中的陰謀,也不便阻止趙王,而是不動聲色地懇請秦王“擊缶”,理由是“以相娛樂”。好一句“以相娛樂”,妙哉!絕矣!此言一出,局面馬上改觀。進退兩難的變成是秦王自己!雖然他惱羞成怒,但結果還是老老實實地“為一擊缶”。
如果我們仔細分析藺相如所說過的話,就可發現他在應對秦王時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無可取代的。這種唯一性,把藺相如的善于言辭表現得淋漓盡致。
四、口舌第四功--- 化解干戈
但是面對這樣無理取鬧的廉頗,藺相如卻不急不惱,在廉頗心里徒以口舌為勞的相如此時沉默了,他沒有同廉頗這樣一個莽夫去爭辯誰是誰非。可正是因為相如的不說,才打動了這個蠻橫的武夫,這恐怕亦是藺相如“口舌"之功中的“無招勝有招”吧!
司馬遷的精彩描寫,讓我們在領略到藺相如口舌的魅力的同時,也明白到藺相如的口舌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不僅化解了幾次危機,而且還扭轉了整個局勢,它甚至使趙國第一次擁有了主動權。此外,它還能完全消除廉頗的怨恨,化干戈為玉帛,令虎視眈眈的秦國“不敢加兵于趙”!
我們應當讓學生明白的是:本文不僅表現了藺相如的機智與勇敢,以及以國為先,還表現了他出色的口才。所以,我們反而可以牢牢抓住廉頗對藺相如的這句“徒以口舌為勞”的評價,去解讀司馬遷對藺相如的口才的贊賞,我相信只有引導學生去關注藺相如的“口舌”之功,才能培養學生重視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形成新時代的口才觀念,這無疑對學生的發展有著無限益處。
杜甫傳讀后感杜甫傳讀后感篇四
這首古詩好象為我寫的。壯志未酬身已老,且最早有這感觸的到是那回醉死在東陵大門前,門前落木蕭蕭下的霞光,還在那兒等著些過往的象長江滾滾來的殷殷學子。秋高氣爽的日子,自以為是的氣度不凡的人啊,有幾人知自己是蕭蕭下的落木;而些人,早無盡長江滾滾來的,用利己手法鋪墊好了他們令壯志的人去未酬的道路。
而我,在那好象大青門前,看到的僅是落木的蕭蕭和那些單純的學子。在那兒,豆蔻年華的情開始蒙動,我喜愛的她傻傻的酒窩兒,把我迷惑。最好的最早的寫作動力和源泉,在那里出現;而同時我卻有回光反照的感觸,那就是落木蕭瑟的把霞光遞給了我,其實,是在影子般的提示我的人生坎坷。
我的`人生坷坷絆絆的在兒時過來。那時最早的落木霞光,該在那次四,五歲的幼兒園我一人過小馬路,挨騎車的碰的路邊;圍觀的一鄰里小哥,把我傷口包好且用大前門牌香煙紙包的。當時疼到我有種無盡長江滾滾來的感觸;媽值晚班,爸卻出差了,大一歲的姐卻在農村。而我被媽掛在脖子上的大小門藥匙,卻早甩在我脖后;這樣我昏迷在大門外點起了幾根火柴,看到了今生確信無疑該走的路就是苦不堪言的道路,就是金光閃閃的學以致用的苦坐舟,也是獨臂滑行一路挨整;也看到了學校里朗朗讀書聲也淹沒不了那些拿孩子們前途當兒戲的,可讓孩子們落木蕭蕭的毒鞭的。
讀書后蕭瑟的人生確實開演了。雖然早已是80年代啦,那餓死鬼的教員的鞋子,媽在春節時都給送過,爸都被媽欺負的象長江的纖夫,卻還督促我和姐讀書。而我看到了爸對我們的無盡長江滾滾來的期盼,期盼在目前實現;而目前的事業和家庭的小收獲更離不開打小到今的,那些蕭瑟的路程!
《登高》這詩在杜甫夔州濱臨長江登高而作,那是何等意境!唯獨我巧的是頭些年,坐那趟翻山越嶺的玩命面包車里,駕駛員帶我們這些“白領”出差學習的,神學于黃山風景區蕭瑟落木彩云間;那時,更怕挨整下崖下的高干們,帶著孩兒落木的哭了!!
而我冷汗流盡后,神般添了些斗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人生的心!寫到此,彎彎腰,看看落木蕭瑟的冬首;而這時妻兒開使了晚上該做的事,妻在洗衣服,女兒在寫作業。
杜甫傳讀后感杜甫傳讀后感篇五
這篇傳記展現的杜甫生命中的一個片段,如同一首苦難而又壯美的歌。
這篇傳記是詩人寫詩人,作者馮至是中國現代杰出的詩人。這本書創作追求忠于史實,所有描寫都有史實作為根據。但又不作煩瑣考據。作品所展現的杜甫形象生動,性格心理發掘很深入,作品達到了藝術性與文學性的完美結合,是一部傳記文學的佳作。長安十年杜甫35歲時(746)也到了長安,但他的眼光并沒有局限在這些耀人眼目的事物上;他在這些事物外看到統治集團腐朽和人民的疾苦。在長安一住十年,他得到的并不是顯耀的官職,而是對現實的認識,由此他給唐代的詩歌開辟了一片新的國土。
他的眼光是那樣的特殊。他對國家和人民倍加關心,統治集團的腐化是锝不到官職的一個重要原因,人民的疾苦是杜甫作詩的思想源頭之一。最后達到憂國憂民的上一層次。李隆基將政權交給里李林甫,使得賢才,有能力的人,幾乎沒有一不遭受他的暗算與迫害,除李林甫外,政府里的人不是像楊國忠那樣的貪,就是像陳希烈那樣的庸懦。
杜甫的心情已大為改變,不得不放棄那種豪放的生活,等到752年李林甫死后,他放膽的述說出他幾年來心中的悲憤,對于自己的生活的描寫更體現其受迫害之深。他生活貧苦,曾做過別人的賓客,但目的還是為了謀取一個官職。他被貧窮所壓迫,一方面被事業心驅使,達到為了得到一個官職不擇手段的地步,另一方面他又是那樣的抑郁,無奈。“麗人行”是描繪了楊氏姊妹丑惡的行為,在這政風糜爛,邊疆失利,民生漸趨凋敝的時代,玄宗奢侈的生活卻有加無減。這是杜甫在長安的真實收獲?他步履從貧乏的街巷到貴族的園林,從重樓名閣,到互竟豪奢的曲江再到征人出發畢經的咸陽橋,他由于進士要求的失敗,認識了這個政治集團的糜爛,由于自身的饑寒觸到了人民的疾苦。若是沒有進士的失敗,想必他也不會體會到這種社會的現實。
流亡在安史之亂,及以后的戰亂中他困居長安,從秋到冬再從冬到春,除去為國家憂愁外,自然他也時常思念他的家人;遠在鐘離的韋氏妹,滯留平陽的弟弟,鹿州的妻子,在長久的不到家中的消息,并聽說胡人到處殘殺,一直東到雞犬。后來恢復了,他才得一令他稱心的官職。短短三個多月,杜甫念及兩京淪陷,人民疾苦,他忠于他的職責。似乎沒有這些經歷杜甫也不會堅守他的崗位,他也有一些野心。侍奉皇帝與走向人民杜甫仍做皇帝的供奉官左拾遺。是風翔的一段經歷給他的教訓太大了呢,還是這平靜的官僚生活把他的視野僅限制在皇帝周圍,而看不見廣大的人民呢。這為杜甫再一次回到群眾中作了一個鋪墊。
杜甫經歷了有關征兵役等事件,在那段日子里他寫了“三吏”“三別”等佳作。這風云多變,憂患重重的現實社會,導致了杜甫一生無窮的苦難杜甫詩感人的力量由此產生:詩人無論“慨世”還是“慨身”,他的感情總是和國家危機,人民疾苦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大部分詩篇都充滿著個人的與時代的血淚。“杜甫傳”讓人們感受到了現實的殘酷,而杜甫又是這個現實的受害者與申述者。
杜甫傳讀后感杜甫傳讀后感篇六
“你的貧窮在閃爍發光,像一件舊衣裳,就是一絲一縷在人間,也有無窮的神的力量。”這是馮志眼中的杜甫。人們都說杜甫的堅守,少年時不愛,愛時已非年少。而我剛過碧玉年華,僅僅初嘗到杜甫的光芒。
杜甫是我國歷史上有數的幾個偉大的詩人里的一個,由于他對祖國與對人民的熱愛,寫出許多反映現實與批判現實的、不朽的詩篇。在過去,無論在多么黑暗的統治下,這些詩都不曾停止放射他的光芒。他的詩篇與他的人生經歷有斬不斷的聯系。他經歷過無數艱苦的過程與矛盾,超越了他階級的局限,體驗到被統治、被剝削的人民的災難,從而使唐朝的詩歌得到巨大的發展。
一直以來我對杜甫的印象僅限于課本上的《登高》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他的悲情吶喊讓我覺得杜甫一直都是一個郁郁不得志,憂國憂民,一生窮困潦倒的愁苦“詩圣”。
然而,杜甫的一生并沒有如此刻板。
他也曾是“庭前八月梨棗樹,一日上樹能千回”的天真孩童;他也有“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豪壯;他經歷過“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豐實”的盛世確幸;他暮年在草堂定居時,也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閑情雅致。
讀這本書時,“詩圣”杜甫跌宕起伏的一生隨著大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歷史軌跡,以及他對人生信念的堅守,鮮活的映入我的眼簾。
杜甫出生在一個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的家庭里,雖然他的家庭正在逐漸沒落,但杜甫的童年不可謂是不幸運的。杜甫是晉代名將杜預的后人。杜預曾在戰場上立下赫赫戰功,他的子孫后代都以他為榮,杜甫也不例外。他曾多次在詩中對自己的這位祖先推崇備至。杜甫的祖父杜審言創作的詩歌和宋之問、沈佺期齊名,同為五言律詩形式的奠基者。這樣的家學淵源也讓杜甫十分熱愛詩歌。
李白曾說:“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像許多的文人志士一樣,少年時期的杜甫也踏上了遠游的行列。他經歷了兩次的漫游旅程,相比于為自己找活路的功利心,他更多的是遵循自己內心的渴望和向望。這兩次的經歷讓他初次接觸到了生活。
在杜甫到長安的十年里,便是他人生的轉折點,原本心懷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滿腔熱血,卻遭到意外的雙重打擊。當時的玄宗已經成了一個糊涂天子,朝政大群全落在佞臣李林甫手中,他害怕新上任的文人不受自己控制,他控制了科舉竟一個人未錄取。視這場考試為唯一出路的杜甫因此備受打擊,同時他任職奉天縣令的父親也去世,這給他的經濟帶來了重創,杜甫在長安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窮困。
此時的大唐王朝已經危機四伏,時常的暴力征兵讓百姓的生活因為這暴虐的統治而苦不堪言。杜甫也在看到凄苦的百姓后寫出了第一首為人民發聲的詩歌《兵車行》。從此,他便成為了百姓的喉舌,講述百姓被奴役的故事。
苦難才剛剛開始。
安史之亂爆發后,杜甫攜著他的家人開始了流亡生活。風餐露宿,櫛風沐雨,一路無數的艱辛。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杜甫得到了左拾遺這個職位,然而因為他的剛正不阿得罪了皇上,又被貶官為華州司功參軍。一路上杜甫又一次接觸到了流亡的百姓,給他留下了刻骨銘心的映像,寫下了留名萬世的“三吏”“三別”。
安史之亂后,杜甫流亡成都,他借助朋友的幫助,開辟了一片草地,蓋了一間草屋,就是著名的杜甫草堂。這是時常流離失所的杜甫心中凈土,正是這里讓他過上了一段安寧清凈的日子。自己的日子固然清貧,可他也沒有忘記關心百姓,他和他當官的朋友說要恪盡職守,愛護人民。
公元770年冬天,在湘江飄蕩的一葉小舟上,杜甫發出他的嘆息:“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這位一生凄苦飄零的詩人永久的閉上了他疲憊的雙眼,生命終結在59歲。
一位偉大的詩人就此隕落了。
他的貧困是終日以藜羹度日,他身上的衣服寸寸都是補綻,他的疾病終日纏身,他看他的死期將近卻無法回到自己的故鄉。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都沒有忘記國家的災難,他寫道“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
是怎樣堅定又執著的信念,讓他一直將自己目光聚向人民,為人明訴苦,為國家擔憂。他時刻帶著向上向善的力量,對國家安泰的希冀,對人民富足的憧憬,支撐著他勞苦艱難的一生。
“這個時代我來過,我奮戰過,我深愛著,我不在乎結局。”我生活在一個安定繁榮的時代,我可能不會經歷杜甫經歷過的,但我也會面臨困難和迷途,我希望當我走投無路時,可以也有杜甫一樣的雄心,也可以像他那么堅定,什么跳澗猛虎金睛猛獸都可以在我坐懷不亂的威風中迎刃而解。
愿我們裘馬輕狂,笑對人間百態。
杜甫傳讀后感杜甫傳讀后感篇七
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羨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長安謀得一個官職,他懷念李白,羨慕李白還繼續著那種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卻不得不跟這種生活告別。人的一生最難戰勝的就是自己,一顆心,兩個方向,雙方的拉扯令自己痛苦,然而自己無奈。轉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許久的童稚想有一片游玩的天地,然而“前程”二字卻牽著握筆的雙手遨游在書海,無奈,惟獨在桌角深刻“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上帝以胃口為誘餌將一顆顆飄蕩的心領入曲折坎坷的生活路。在矛盾中杜甫踏上仕途,跌跌蕩蕩,起起浮浮,忠的呈現似乎注定要以奸來陪襯,陰謀籠罩的朝廷怎容得下杜甫這種的儒生,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打擊,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憤!憤奸臣,這不是一個人人格上的悲哀,而是當時社會的悲哀,甚至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詩圣”杜甫用其一生造就“詩史”,他寫“絕”了唐詩,也寫“完”了唐詩。他之后的詩韻格律,最終都以他的詩篇為金科玉律,“三吏”、“三別”、《兵車行》、《麗人行》、《北征》,他的律詩千秋無匹。當杜甫二字成為教科書上的常客,當稚嫩的童音將杜甫的詩讀入空際,心中的那份贊嘆無法壓抑。
一首首堅硬的詩源于一個偉大的人格,一雙腳觸摸這片曾經流血的土地,一雙眼看盡戰亂的殘酷,人生的悲涼,一對耳聽盡人間的哀哭,這一切筑成的是杜甫的人格,他將這份內心的震撼揚于詩中,搖動了封建這座堡壘,將民憤、民怨、民饑、民寒訴說。
獨坐孤石,心立堅竹,俯瞰塵世,寫盡悲苦,滿心愁緒的詩人。
杜甫傳讀后感杜甫傳讀后感篇八
前些時候讀馮至先生寫的《杜甫傳》一書。書寫得平實可信,敘述誠懇而質樸,沒有一般傳記作品常見的毛病,比如過多的抒情和哲人式的評價,以至淹沒了傳主本身的生命歷程和品格風貌,讀者看到的只是傳記作者用自己的思想和情緒對傳主的闡釋和渲染,正所謂“喧賓奪主”,傳主本人的生平、情懷、遭際、作為,反而被敘述之外過多的虛飾之詞遮蔽了。我讀《杜甫傳》之前,也有一點擔心,作者會不會對一位偉大詩人投注過多的贊美,而忽略了對他平生經歷包括性格弱點的翔實敘述?杜甫作為詩人的偉大是人所共知的,我想了解作為普通人的杜甫的平凡實在的一面。
讀罷全書,我覺得這是一本樸素誠懇可信的書,我讀到了一個偉大詩人的平凡之處,也從這平凡之處更感到了他的不容易,他的偉大,在那遍地烽火、國破家亡的苦難歲月,一個人能活下去已屬不易,而他一邊受苦、逃亡,一邊憂患天下,還要苦苦鍛造詩歌,像收養孤兒一樣收養和安頓每一個文字,一個強盛的王朝終于無可挽回地衰落了,而他,骨瘦如柴的他,無家可歸的他,卻以一行行凝著血淚的文字,打造了一個不朽的詩的王朝。這是一顆詩心對另一顆詩心的深摯觀照,這是一個詩人對另一個詩人的遙思和憑吊。
給我留下深刻記憶的是寫杜甫在生活艱辛、衣食無著的逃難日子里,他曾沿途采藥、替人治病,收點微薄的錢以接濟貧苦的生活。看來杜甫是懂醫的。采藥、制藥、看病,他一個人為患者提供的是“一條龍”服務。偉大詩人曾經做過小小的郎中。我又想到,在古代,文、史、哲、醫并不截然分家,文人們大多數也許都是懂醫道的,中醫從哲學得到直接啟發,陰陽、虛實、表里等既是古典哲學的范疇,也是中醫的基本概念,醫書大都寫得文采華贍,詩味濃郁,醫書,簡直是用文學語言寫成的哲學。所以在古代,文人懂醫道也許是基本素養,不足為奇,而確確實實親自上山采藥,親自制藥賣藥,親自行醫的,并不多見。當我讀到杜甫在成都、在甘肅同谷等地賣藥行醫的敘述,我的確有點感動。
詩或許也是一種藥,尤其是古詩,似乎都像古老的中草藥。不僅指詩的功能,其對人生創痛的撫摸,對生命孤獨的體貼,對受難靈魂的安妥,這大約都是詩的“藥效”吧。而且,你打開詩經一直讀到唐宋元明清,你不僅嗅到了幾千年詩的苦香,也會同時嗅到幾千年藥的苦香,詩里面所寫的那些數不清的植物,有多少本來就是藥草啊。詩經里的車前子、木瓜、艾,以及后來詩中出現頻率越來越高的菊、芍藥、蓮子、靈芝等等,都是清涼平和,消火解毒的良藥。有時讀到一首詠物抒懷的古詩,其中所寫的植物大都是藥。這首詩就可以當做藥方了。我發現詩人在情懷比較平和、沖淡、寧靜時寫的詩里,其所寫的植物也就是平和、沖淡、苦中帶甘的那類,近似于“溫補”的那種藥。而在孤寂、荒寒的心境下寫的詩,其中就多了些古藤、老樹、古柏、落葉、殘枝,透出一派寒涼、孤弱的苦況,令人感到詩人病得不輕,需要好好“溫補”一下。而那些激憤、悲烈的詩,讓人感到無論是詩人或者是當時的眾生與社會,均已被病苦折磨得太久,寒火已深入血脈,外感風寒,內傷濕滯,表里俱實,陰陽不調,急需去寒解火,綜合調理,這就需要良醫良藥,當然也要病人自己善于自我調養。
詩或許也是一種藥,在多數情況下,詩人和他的詩并不能改變社會的命運,甚至詩也并不能改變詩人的命運,或許是詩不如藥的地方,但詩是另一種藥。至少,詩人在寫詩的時候,詩撫慰了他孤寂的靈魂,他籠罩在詩的情緒里,如同病人籠罩在藥的氣息和煙霧里,在這一刻他得到了天地之靈和萬物之氣的灌注和補充,隨詩降臨的精神支持了一個為某種精神活著的人。詩不像藥那么及時和有效,但偉大的詩可以穿越時空,進入很多人的靈魂,使之感動并獲得滋養。
1998年夏天,我到甘肅成縣(即古代同谷縣),拜謁了城郊的杜甫祠堂,祠堂依山臨河,山仍是當年的山,是杜甫采過藥的那座山,只是山上樹木已顯得稀疏,望著山上的小徑,我想象著杜甫當年拖著老邁之軀冒雨上山挖藥的情景,他一定是憔悴瘦弱、臉上泛著菜色的,據說當時的同谷縣令對杜甫一家逃難流落此地,非但沒有給予同情和幫助,相反,這個庸俗淺薄的芝麻小官以地方土皇帝的傲慢,居高臨下地冷落和羞辱杜甫,連間小房子也不愿提供,杜甫一家只好棲身于臨時搭起的草棚里。杜甫在同谷居住三四個月,就靠每日采藥、為當地百姓治病,艱難地維持一家老小清苦的生活。一個食不裹腹、骨瘦如柴的詩人在近于乞討的艱難日子里,依然孜孜不倦、一字一句地推敲鍛打著詩歌的不朽王朝,他在同谷逗留了不長的時間,卻寫了一百多首詠同谷的詩。我和同行的友人向杜甫雕像深深地鞠躬,并將一杯杯酒祭灑于詩人面前。然后,我在祠堂外的山上,沿著一條小徑走到柏樹林中,小徑上長滿了車前草、燈心草、野薄荷、柴胡、前胡等草藥,我想,這些藥或許都被杜甫當年采過,它們的種子一代代延續下來,我聞到了苦澀芳香的氣息,正是杜甫當年聞到過的那種氣息。
杜甫傳讀后感杜甫傳讀后感篇九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江漢》中這兩句詩是對于杜甫一生最好的寫照:獨立于茫茫宇宙之間,詩人深深地悲哀自己的孤獨和無力,但我們卻能從中看出詩圣杜甫博大的胸懷以及對世事不能如愿的惋惜。
杜甫,這樣一個現實主義詩人,讓我們銘記于心的緣由何在?
以前讀人物傳記,總覺得書寫得單調,不能引發讀者深刻的興趣。但我得否認讀完《杜甫傳》有這樣的感受,他是一個詩人,出生于大唐開元盛世,而自中晚唐開始,唐由安史之亂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實地記錄了安史之亂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歷史過程。讀杜甫的一生,是讀一個偉人的傳記,是讀一段令人心痛的歷史,亦是一場文化之旅。
杜甫一生漂泊不定,開元時,他幾乎游遍祖國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巔發出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雄心壯志,年壯時也同盛唐文人一般應試求取功名。后來,他困守長安達十年之久,這是他一生中最難堪回首的歲月。公元755年,安史之亂開始,長安淪陷。不幸的是,憂國憂民的杜甫被叛軍所俘,因他不肯為叛軍賣命,受盡了非人的折磨。一個大雨滂沱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幫助下從牢中逃了出來,他幾乎是歷盡艱辛,才逃到鳳翔。然而“福不雙至,禍不單行”,五月拜左拾遺,因上書營救好朋友房琯,而觸怒了肅宗,被貶于四川。
他長期沉淪于下層,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抱負。他親身體驗了安史之亂之時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兇殘,以及親人的悲歡離合,他把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詩中,杜甫最為著名描寫民間疾苦的作品,人們耳熟能詳的是“三吏”、“三別”,他對自己貧困潦倒的哀嘆和對國家的深刻思考結合在一起。
杜甫并不完全是嚴肅的,他也有風趣的一面。絕句漫興九首中對于惜春之情,反用惱春、怨春的口氣道來,別有特色。更難的可貴的是,杜甫善于發現賢才,我想其若是知曉自己仍能為國效力,也當是會“白發生黑絲”的吧!
杜甫,如此的古圣人之心,無愧于獨立天地之間的詩圣之稱。
杜甫傳讀后感杜甫傳讀后感篇十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江漢》中這兩句詩是對于杜甫一生最好的寫照:獨立于茫茫宇宙之間,詩人深深地悲哀自己的孤獨和無力,但我們卻能從中看出詩圣杜甫博大的胸懷以及對世事不能如愿的惋惜。
杜甫,這樣一個現實主義詩人,讓我們銘記于心的緣由何在?
以前讀人物傳記,總覺得書寫得單調,不能引發讀者深刻的興趣。但我得否認讀完《杜甫傳》有這樣的感受,他是一個詩人,出生于大唐開元盛世,而自中晚唐開始,唐由安史之亂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實地記錄了安史之亂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歷史過程。讀杜甫的一生,是讀一個偉人的傳記,是讀一段令人心痛的歷史,亦是一場文化之旅。
杜甫一生漂泊不定,開元時,他幾乎游遍祖國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巔發出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雄心壯志,年壯時也同盛唐文人一般應試求取功名。后來,他困守長安達十年之久,這是他一生中最難堪回首的`歲月。公元755年,安史之亂開始,長安淪陷。不幸的是,憂國憂民的杜甫被叛軍所俘,因他不肯為叛軍賣命,受盡了非人的折磨。一個大雨滂沱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幫助下從牢中逃了出來,他幾乎是歷盡艱辛,才逃到鳳翔。然而“福不雙至,禍不單行”,五月拜左拾遺,因上書營救好朋友房琯,而觸怒了肅宗,被貶于四川。公元789年,他前往四川依附節度使嚴武,寄居在成都西郊的一個破舊的草堂里,曾經一度在嚴武的幕下任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等職,所以后來人們稱他為杜工部。
他長期沉淪于下層,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抱負。他親身體驗了安史之亂之時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兇殘,以及親人的悲歡離合,他把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詩中,杜甫最為著名描寫民間疾苦的作品,人們耳熟能詳的是“三吏”、“三別”,他對自己貧困潦倒的哀嘆和對國家的深刻思考結合在一起。
杜甫并不完全是嚴肅的,他也有風趣的一面。絕句漫興九首中對于惜春之情,反用惱春、怨春的口氣道來,別有特色。更難的可貴的是,杜甫善于發現賢才,我想其若是知曉自己仍能為國效力,也當是會“白發生黑絲”的吧!
杜甫,如此的古圣人之心,無愧于獨立天地之間的詩圣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