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高中生杜甫傳讀后感篇一
很早就知道,他崇拜杜甫。也知道,他不會輕易屈服。
或許他永遠不及我的灑脫,我的漂泊,他有著太多的牽絆和無法冷漠。
許下了他奮斗終點。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幾十個年頭后,我們之間似乎隔著太平洋,唯一忘不掉他無可奈何的脊梁。
多年前,他終于如他的偶像,放棄了政治理想,寄身于那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劇團,經營的是現在紅的發紫的二人轉。是有些大材小用了,那時卻是他生活的全部寄托。
然而即使放棄了這么多,他的前途依然迷茫,道路的荊棘也仍舊旺盛。
不知他是得罪了誰,劇團的執照被滯留了。整個劇團十幾口人眼巴巴的無所事事,心也渙散的不行。最急的是他,飯菜亦索然無味。
有人遞給他“金點子”。
“文化局長的兒子今天結婚,你給上點貢,保證能行。”
“上貢?”
那人以為他在裝,可他真的涉世未深。
“就是送禮,錢?!”
“這樣不好吧,我們本就是清白的,送禮豈不是玷污了自己?”
他似乎點點頭,若有所思,該不該就這樣沉淪,甚至碩說是“墮落”?他驚異著強笑著告訴我:“你看得到,我也明白,我已經離我的理想背道而馳了。可是,我真的盡力了。”他臉上抑郁而生的紋落已證明了一切。
最終,他把紅包投進了捐款箱。
之后呢,也許他是放棄了事業。但永不會放棄理想。五斗米,不值得他去折腰,他的氣概,他的胸懷。
一千多年前,他的名字叫“子美”。
高中生杜甫傳讀后感篇二
杜甫,唐代詩人,與李白并稱李杜,唐朝有名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被人們稱為詩史,杜甫被后人稱為詩圣。
翻開《杜甫傳》,隨著杜甫的視角看看那由盛轉衰的大唐,看看那世道的昏庸與無常,人心的詭秘莫測。他是一個詩人,出生于大唐開元盛世,而自中晚唐開始,唐由安史之亂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實地記錄了安史之亂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歷史過程。讀杜甫的一生,是讀一個偉人的傳記,是讀一段令人心痛的歷史,亦是一場文化之旅。
杜甫的一生是苦難的的,又是漂泊不定的,但并不否認杜甫的樂觀與堅強。開元時,杜甫二十多歲正年輕時,他幾乎游遍祖國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巔發出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雄心壯志,年壯時也同盛唐文人一般應試求取功名渴望名利,多次應試,在長安考了十年,卻又無功而返。
這時已經是盛唐之末,爆發了安史之亂,詩人也被卷入其中,不幸的是,憂國憂民的杜甫被叛軍所俘,因他不肯為叛軍賣命,受盡了非人的折磨。一個下著傾盆大雨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幫助下從牢中逃了出來,他幾乎是歷盡艱辛,才逃到鳳翔。
安史之亂結束后,杜甫的苦難并無結束,反倒是更加痛苦,這時正值唐肅宗期間,杜甫是給唐肅宗進諫的官員,杜甫因語言氣勢過盛惹得肅宗勃然大怒,將杜甫貶至四川他前往四川依附節度使嚴武,寄居在成都西郊的一個破舊的草堂里,曾經一度在嚴武的幕下任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等職,所以后來人們稱他為杜工部。
在四川的這段時間,他長期沉淪于下層,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抱負。他親身體驗了安史之亂之時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兇殘,以及親人的悲歡離合,他把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詩中,杜甫最為著名描寫民間疾苦的作品,便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是“三吏”、“三別”,包含著他一身的苦難與期盼。
終于,歷經世上事事,在公元770年,杜甫在一葉孤獨的扁舟上逝世,59歲的杜甫就這樣孤獨的飄離人間。
高中生杜甫傳讀后感篇三
馮至的《杜甫傳》一書,是在準備開課時偶然尋得。開課的課題是杜甫的《石壕吏》,詩中的杜甫猶豫、徘徊,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記錄下了石壕村中發生的抓壯丁一事。不了解杜甫的一生,何以讀懂“三吏”中的這一首,又何以走進杜甫的情感深處呢?于是,這本《杜甫傳》便成了不得不讀的一本書。
講到杜甫,總要同時想起李白。李杜二位大詩人之間的區別,《滄浪詩話》中已一言以蔽之——“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郁”。從我的主觀角度看來:于人,更認同青蓮的飄逸豪放,于詩,則更欣賞少陵的沉郁頓挫。
“沉郁頓挫”這四字評語,正是杜甫一生的艱難苦恨在詩句上的投影。從外部環境來看,杜甫生不逢時,中國正從歷史的最高潮滑向低谷。但國家不幸詩人幸,亂世中的顛沛流離,讓杜甫吃盡了苦頭,卻給中國文學史獻出一位詩圣。
然而從更深層次可以看到,杜甫的人生悲劇和藝術成就來自于文人生存的依附性與詩人思想的獨立性之間的互相擠壓。這不僅是杜甫,也是中國古代大多數文人苦苦掙扎的根源。
長安十年,杜甫是矛盾的,既羨慕自由,又渴望官職。在唐代政治日漸走下坡路,人民不斷被剝削的時候,杜甫開始關注民生。安史之亂讓李唐王朝一蹶不振,杜甫的被迫流亡讓他擁有了接觸民眾的機會。然而,等他又回到皇帝身邊時,他的詩變得“充滿了初唐以來應制詩、奉和詩一向慣用的詞藻,缺乏充實的內容”,但事實上,杜甫并不喜歡這樣的生活。后來杜甫被派到華州,他才“從一個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詩人的崗位上”。從此,他開始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揭露朝廷的缺陷。不過,杜甫終究是“封建社會里一個愛人民、愛祖國的詩人”,人民因為國家連綿不斷的兵役而痛苦不堪,但為了保衛國家卻不得不這樣,杜甫此時的矛盾已經不是關于個人,而是對于國家對于人民的'無限憂慮。《石壕吏》正是這一時期的作品。
《杜甫傳》的作者馮至既是一位詩人,同時又是一位研究德語文學的學者。因此,從《杜甫傳》中,不難從字里行間看出作者的深情和嚴謹。全書篇幅不長,就十幾萬字,卻是高度濃縮,決不摻水。
國家不幸詩家幸。杜甫幸好沒有做上大官,沒有做久官,才給我們留下了這么多雄壯的詩篇。這從他秉持的理想來說也算是得其所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