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孝道篇一
一般人認為,只要對自我的父母克盡奉養,就是孝順了.我不反對這種看法,這是孝順了,只是這個孝順只限于父母罷了.雖然這種孝是最基本的,但已是孝了。
但此刻,這種看法也許會被人否認,因為許多家長都曾對孩子說:你要真的孝順我,就拿出點成績來.雖然此刻已不是什么功成名就、光宗耀祖的時代了,但知識卻是要的,事業也總是要的。許多貧困山區的父母寧可累死餓死也要送自我的孩子上學,如果孩子真的能拿出點成績來,那也是可謂盡孝了。
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孝順的為什么偏偏只有父母呢.不可否認,是父母給了我們生命,而且養育了我們,也許我們無法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我們需要盡孝道.但我們又能報答老師的培育之恩嗎?不能.可為什么我們不對老師也盡孝道呢.要明白,是老師給了我們知識,給了我們潛力,給了我們機會,在老師的耐心指導下,培養出了大批的人才,我們為什么就不對老師盡孝道呢?我們是就應的,我們需要以優秀的成績來回報老師的努力,我們需要才華來回報老師的培育,同樣需要以成就事業來證明自我。
孝道,一個永恒不變的話題,隨著時代的進步,也就應擴大范圍了.也許真的要我們對整個民族盡孝對一切眾生盡孝是大了點,聽起來也覺得十分困難,但是整個民族養育了你,你是就應盡孝的;是許多許多的人給了你一個愛的世界,所以你也是就應盡孝的;是一切的生靈給了你一個美麗的生存空間,所以你也就應盡孝的。
成就事業方能顯出你的價值.盡你自我的努力,去創造屬于自我的輝煌,給生你養你的父母,給辛辛苦苦培育你的老師,給養育了你的整個民族一個滿意的答案,也許這是孝的一種吧!別人給了你,你就就應懂得回報別人,中國有句老話: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對父母的盡忠盡責克盡奉養并不是孝的全部。
成就一番事業,然后在自我的事業上默默地奉獻,用自我的成績與愛心來回報世界上的種種,這也是孝順了吧!
孝道篇二
“孝”這一話題可謂在《論語》中占據了一席之位。孔子重視孝,要求人們對自己的父母盡孝道。
《論語》為政第二中提及的“無違”,即“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孔子規定“無違”就是不要違背禮儀,時刻依照禮的規定來孝順父母,無論他們在世或去世,都應該如此。因為熱愛自己的父母,死后還要常常祭祀紀念。這都是人之常情,不能違背。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在這里強調了孝必須是對父母發自內心的敬重,是一種自覺的倫理意識和道德感情,而不僅僅在供養上,否則就是”華而不實“的孝。當下,許多自以為孝的人,實際上卻把孝道完全形式化、淺薄化了。每個月寄點零花錢,就算完成任務了。只把孝當作受控于潛意識中的義務奉養而不被社會唾罵所產生的行為。當然,我們不僅為了履行義務,但也不是光做給別人看的,而是從內心發出的情感使然。有些人不僅不把父母放在心上,甚至把他們當做一種負擔,卻對自己的寵物呵護備至,常常掛在心上。這種行為,實際上早已背離了孝道,幾乎與狗、馬無異了。
做到了有發自內心的孝敬父母之后,其次便是主張情感和意志上的順從了。我們要孝敬父母,也應該繼承古人的優良傳統,做到“不違”,不僅僅滿足于讓父母穿好吃好,還應該不違父母的意愿,在情感上尊重父母,跟父母交心。如果對父母而言,滿足他們的心愿遠比讓他們吃飽穿暖更讓他們開心,那么就盡量去實現他們的心愿吧,這也是孝,而且是真正的孝!這種在情感上的孝可能是今天最缺少的了。有些真正孝順的人確實給了父母衣食無憂的生活,卻給了父母另一種意義上的空巢感,即感情上的空虛。有時子女在外,忙于工作,對于父母也僅僅于下班時的噓寒道暖。父母真正希望的是生活上的陪伴,生活中的點滴共鳴。一個笑臉、一聲問候并不難,可我們的父母卻常常求之若渴而不得!所以當代社會一個讓父母體會到這樣淳實的孝:有了兒女,他們便不再孤單;有了父母的牽掛,做兒女的會永遠感到幸福!
這便是圣人所說的孝子心情吧!
孝道篇三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孝做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代代傳承,深深影響著每一位炎黃子孫。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歷史長河中,涌現出來千千萬萬個這樣的華夏兒女,他們的生命,因堅守孝道而精彩。
漢朝江夏的黃香,年方九歲,母親去世,家里非常貧寒。安葬母親后,黃香在母親墳前蓋一草廬,夜晚在墓廬里一邊守墓,一邊挑燈夜讀,這一守就是整整三年。母親去世后,他更加孝順父親。每當夏日炎熱之時,他為父親搖扇帷帳,令席清涼,蚊蟲遠避,以待父親安寢,方才回墓廬學習。至于冬日嚴寒,黃香總是先用自己的體溫把被子捂熱后,再請父親入睡,唯恐父親受涼。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黃香始終步履堅定地行走在孝心與愛心的大路上,從未偏離。他扇衾溫被的故事家喻戶曉,廣為流傳;他在《二十四孝》中被推為首位,并號曰天下無雙,江夏黃香;他將這份溫暖與大愛傳遞至五湖四海;他將堅守孝道的精神永傳于世。他的生命因堅守孝道而精彩。
對于黃香,三年對母親的悼念,對父親日日夜夜的關懷,是跨越時間的堅持長久難,但他的孝心堅定恒久,穿越日夜,穿越夏冬,穿越了一年又一年。
穿越千年,黃香的精神被完美地演繹于現代。不是她親生父母,她卻毅然為他們付出全部,她就是90后女孩劉紅。她的高考整整遲到了兩年,在求學路上,她一直走得很慢、很沉重,但她稚嫩的肩上擔起的孝道,卻溫暖了一座城。當養父母將她含辛茹苦地拉扯到初中畢業時,家庭無力供她繼續上學,她考慮到家庭的困難,瞞著養父母輟學了,悄悄地加入到遠去上海打工的人流,擔起很多人吃不消的工作。省吃儉用兩年,她終于攢夠錢,終于能夠繼續她的學業,完成她的夢想,然而此時卻傳來噩耗,母親身患重病,家里正好,就缺這筆錢。一邊是養育自己的親生父母,一邊是已然耽擱兩年的夢想之路,這樣的選擇必定艱難。然而,劉紅沒有猶豫。她用自己的夢想換回母親的健康,她說她從不后悔,因為父母,才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遲了兩年的大學,閃耀著她的新夢想:上醫學院,為父母治病。今年,她入選了中國好人榜,她的事跡感動了千千萬萬中國人。她的人生因選擇,因對孝道的堅持,而光芒四射,熠熠生輝。
同樣是90后女孩,在貧困中,她任勞任怨,樂觀開朗,用青春的朝氣驅趕種種不幸;在艱難里,她無怨無悔,堅守孝道。雖然艱辛填滿整整十二年,可是她的笑容依然如花燦爛。從8歲開始,最美的女孩孟佩杰承擔起侍奉癱瘓養母的重任,她在養母生病四千多個日子里,她日復一日照料養母,任勞任怨,不離不棄。20xx年,孟佩杰被距離家鄉百公里外的山西師范大學臨汾學院錄取,因為不放心癱瘓在床的養母,而她決定卻是,我要帶著母親上大學。她也糾結過,猶豫過,但她從來沒有想過放下家庭的擔子。她稚嫩的心靈卻如磐石一般堅毅,她兩全的選擇將中華民族的大愛無限延續,從而被評為20xx年感動中國人物。她用一捧沉甸甸的愛心填滿了生命,讓生命不空虛,她賦予了人生以質量,她給予了渺小的生命以最精彩的綻放。
對于孟佩杰,她甚至沒有選擇,就決定承受起了一切的全部,她稚嫩的肩膀擔起了所有的艱苦,她堅毅地實現了人生的兩全。
孝,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因其大愛與溫暖的氣息感染了千千萬萬人。堅守孝道,正如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正如孟郊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正如李密的臣侍湯藥,未曾廢離;也如董永的賣身葬父,漢文帝親嘗湯藥。堅守,必定有難。然而在困難面前,他們從未放棄,在選擇面前,他們從未猶豫!久病床前無孝子,但父母生養我們豈止百日?堅守孝道,不僅僅是對父母生養的感恩,對父母的報答;不僅僅是對他人的影響;不僅僅是愛心的傳遞;更是對自己人格與生命的升華!
生命,因堅守孝道而沉重;生命,因堅守孝道而堅毅;生命,也因堅守孝道而精彩!
孝道篇四
我有一個溫馨和睦的家,一個笑語不斷、快樂幸福的家,在這里面,可有我一份不可缺少的功勞呀,因為呀,我是一個“孝”星。
放學回家,我看家姥姥正在吃力的搬著東西,便跑過幫助,姥姥向我滿意的笑了一笑,其實啊,老人也需要別人的愛護。
晚上,我看見爸爸正在工作,便給他倒了一杯熱茶,爸爸親切地拍了拍我的肩膀,其實啊,爸爸也需要別人的關心。
媽媽給我織了一件毛衣,我高興的穿在身上,連連說:“真好看,真好看,媽媽的手藝真棒!”媽媽欣慰的笑了,其實啊,媽媽也需要別人的贊美。
當然,有時候也會發生不愉快的事。()記得有一次,我回家晚了,媽媽嚴厲的責怪我說:“回來的這么晚,是不是違反紀律被老師留下了。”我一聽,覺得受了天大的委屈,不禁脫口而出:“媽媽,你怎么不做調查,就隨便批評人呢?”我的態度激怒了媽媽:“你翅膀長硬了敢這樣跟我說話……”此時,我好想哭可當我看到媽媽那有生氣又傷心的臉龐時,我知道自己做錯了,現在媽媽正在氣頭上,不能頂嘴,有話要好好說,于是我輕聲的說:“媽媽,今天下午我參加編黑板報,所以晚回家了。對不起,媽媽,請您原諒。”媽媽聽了之后,愣了一下,說:“孩子,是媽媽錯怪了你,請原諒。”于是,我和媽媽和好后,歡樂的笑聲又重新回蕩在夜空里。
孝敬父母是我國傳統美德,讓我們都來做一個“孝”星吧!讓我們家中永遠笑聲不斷,其樂融融!
孝道篇五
我們知道,從古至今,“孝”字占據著幾乎全部人的思想意識。不論年長、年幼,都遵循著“孝”。古時候的“孝”便為“順”,孝順永遠連在一起,最后終于成為專有詞。一家之中,父親為一家之主,兒女必須言聽計從,不論對錯,一律服從,這也是孝的一種體現。
而今,“孝”的含義有了進一步的改變,從一味順從,深化到了求大同,存小異,從精神、物質兩方面來盡孝。我們經常可以發現:每當周末,一些老人的家里總是兒女滿堂,聚在一起,對老人問寒問暖,給老人買補品,陪老人談天,孫子們也向老人匯報好成績,逗老人開心,這是新時代孝的體現。
社會在一天天地進步,從古時的一味順從發展到今天的物質、精神兩方面盡孝,無一不體現出中國人對“孝”的重視。
而國外與我們不同,他們那里子女與老人之間的關系只是金錢關系,家長只負責把兒女撫養成人,其余則撒手不管,全無關系了。而家長到了晚年,縱使兒女成群,也不會出現兒孫滿堂,歡聚一堂的情景,他們是冷漠的金錢關系。我聽過這么一件事,有一位老人孤身一人住在美國洛杉磯的一幢小房子里。有一天當郵差來送養老金清單時,發現這個老人已死去多時了。是由于突發心臟病而亡。據了解,她有九個兒女,個個生活得都不錯,還有一個是大資本家。可她在這九個兒女成人之后,就再也沒有見過她們,頂多在圣誕節時收到幾份小禮物。而在她死后,她的兒女也未曾表示過什么。由此,我們就可以看出東西方文明的差異,至少是在“孝道”方面的差異。無怪乎有人這么評析:西方資本主義世界是兒童的天堂,成人的戰場和老人的地獄。
可見,講“孝道”是中國人的美德之一。
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陳毅同志十分孝敬他的母親。有一次在他回家看望母親的時候,他的母親由于行動不便,年老多病,把褲子拉臟了。當她看見陳毅進來,忙把臟褲子藏到褥子底下。當陳毅發現褥子下的臟褲子之后,埋怨母親為什么把褲子藏起來,自己的兒子有什么顧忌的。她母親說:“這粗活還是讓別人去干吧。”陳毅卻說:“我是您的兒子呀?別人怎能代替呢!”說罷,三下五除二就把褲子洗好了。
可見,上至領袖,下到百姓,無一不在遵循著“孝道”,孝道是我們中國人最突出的美德。
我們青少年理應繼承這一美德,決不能像那幅漫畫所畫的那樣做,而是進一步把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發揚光大!
孝道篇六
父母是孩子們堅強的后盾,是孩子們最溫暖的港灣,是呵護著孩子們成長的羽翼。他們為孩子們付出他們所能付出的一切,而我們作為子女更要與孝道同行。
當你出生時,是他們用期待和喜悅迎接你來到這個美麗的世界;當你牙牙學語時,是他們用耐心和夸獎教你說出一個個你看來生僻難懂的詞語;當你面對未知躊躇不前時,是他們在你的身邊鼓勵你并為你擔憂,而皺起眉頭;當你遭遇失敗痛苦不安時,是他們一遍一遍的安慰你,告訴你人就是在一次一次失敗中變得更完美。
烏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恩。那么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古有王祥臥冰求鯉,今有彭斯割肝救母,幾千年來,孝道作為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一直流傳至今,根植在每個炎黃兒女的心中。如沒有千年孝道文化的傳承,又怎么會有舜以真情感得和諧美滿的家庭,若是沒有幾千年孝道文化的傳承,又怎會有炎子扮鹿求鹿乳;若是沒有千年孝道文化的傳承,又怎會有庚道憨萬里尋母。捧起書卷,品嘗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我常常哽咽,無法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判斷他們。
為了孝道,沈云英在異軍攻城圍攻義兵的時候,峨眉悍馬解圍城;為了孝道,狄仁杰朝夕思親傷志神,登山望母淚流頰;身居相國猶懷孝,不愧豐臣不愧民;為了孝道,楊乞乞酒奉親盡禮儀,高歌跳舞字嬌姿,娛親精彩引歡笑,滿室春風不斷吹;為了孝道,孟宗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須冬筍出,天意招平安。
我們經常聽到別人感嘆一句:“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不是父母不等待,而是那些人懂得太晚。人總是在失去的時候才發現它的珍貴,所以我們必須珍惜現在,用盡一切關心呵護我們的父母。
少年時期,真正的孝道不是一盆洗腳水,是要做一個讓父母放心的好孩子。青年時期,真正的孝道不是昂貴的補品,衣服而是能陪伴在老人的身邊和他們說說話。這才是真正的孝,才是父母所珍惜的東西。
人生在世,首先具備的是仁義禮孝,所以我們要與中華民族千年璀璨文化孝道攜手同行。
孝道篇七
一般人認為,只要對自己的父母克盡奉養,就是孝順了。我不反對這種看法,這是孝順了,只是這個孝順只限于父母罷了。雖然這種孝是最基本的,但已是孝了。
但現在,這種看法也許會被人否認,因為許多家長都曾對孩子說:你要真的孝順我,就拿出點成績來。雖然現在已不是什么功成名就、光宗耀祖的時代了,但知識卻是要的,事業也總是要的。許多貧困山區的父母寧可累死餓死也要送自己的孩子上學,如果孩子真的能拿出點成績來,那也是可謂盡孝了。
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孝順的為什么偏偏只有父母呢。不可否認,是父母給了我們生命,而且養育了我們,也許我們無法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我們需要盡孝道。但我們又能報答老師的培育之恩嗎?不能。可為什么我們不對老師也盡孝道呢。要知道,是老師給了我們知識,給了我們能力,給了我們機會,在老師的耐心指導下,培養出了大批的人才,我們為什么就不對老師盡孝道呢?我們是應該的,我們需要以優秀的成績來回報老師的努力,我們需要才華來回報老師的培育,同樣需要以成就事業來證明自己。
孝道,一個永恒不變的話題,隨著時代的進步,也應該擴大范圍了。也許真的要我們對整個民族盡孝對一切眾生盡孝是大了點,聽起來也覺得十分困難,但是整個民族養育了你,你是應該盡孝的;是許多許多的人給了你一個愛的世界,所以你也是應該盡孝的;是一切的生靈給了你一個美麗的生存空間,所以你也應該盡孝的。
成就事業方能顯出你的價值。盡你自己的努力,去創造屬于自己的輝煌,給生你養你的父母,給辛辛苦苦培育你的.老師,給養育了你的整個民族一個滿意的答案,也許這是孝的一種吧!別人給了你,你就應該懂得回報別人,中國有句老話: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對父母的盡忠盡責克盡奉養并不是孝的全部。
成就一番事業,然后在自己的事業上默默地奉獻,用自己的成績與愛心來回報世界上的種種,這也是孝順了吧!
孝道篇八
“笑聲惹情也生情,有孝方知家中暖,無孝怎知人間情。”正是那聚首的歡笑,離別的憂傷,讓我倍加珍惜親情的可貴。
中國文明史5000多年,“孝”字當頭。友情故然可貴,但親情更可貴,而“孝順”則是對長輩的關懷或證明。
只要有了孝心,才會有責任感,使命感與善良的品質。孝心讓人成熟,長大。我想沒有對母親的孝心,人又怎么能談得上愛我們這個國家呢。
孝心無價,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要時刻謹記,做人要先做到孝,要把我們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孝道篇九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文化的古老民族,孝做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深深影響著每一位炎黃子孫。
人們耳熟能詳的《三字經》里有一句 香九齡,能溫席 。說的是漢代因孝敬長輩而流傳千古的小黃香。他九歲喪母,這使他更懂得了孝敬長輩。
夏季,他幫父親把床席扇涼,趕走蚊子;冬季,他用自己的身體把父親的床席睡暖,再讓父親睡到床上。小黃香學習刻苦勤奮,當有 天下無雙,江夏黃童 的贊譽。
相傳在漢代有一個叫郭巨的人,家里有一個九旬的母親和一個剛出生的嬰兒。由于家庭貧困,他只能選擇贍養母親或孩子。為了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郭巨和他的妻子連夜將孩子抱到山里,埋于山中。
百善孝為先,歷朝歷代像小黃香和郭巨這樣的孝子不計其數。我們對孝并不陌生,似乎從懂事起,我們就常聽長輩們教育道: 要做一個孝敬長輩的孩子。 可事實并非如此。
上小學時,老師給學生布置了一個特殊的作業----幫父母洗腳。可現在的孩子多為家中的 小皇帝 ,家長也不愿讓孩子受累。只是在孩子的作業本上簽個字應付作業罷了。
不僅是孩子,歌曲《常回家看看》更是體現了現在人們的生活特點。不停的找個種不回家的理由,空巢老人變得越來越多。老人們不圖兒女回家做很多事,只希望兒女們回家看看。
為人父母更應該孝順于自己的父母,不能總為自己找任何不回家的理由。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贍養父母,常回家看看,不僅僅只是盡孝,更是給孩子做出榜樣。
若連大人都不盡孝了,孩子念再多的 香九齡,能溫席 也是無用的。因為他們并不知道怎樣做才是孝敬父母。
孝 在中華大地上存在了五千年,我們都應該發揚和傳承下去,不能讓孝消失在21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