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四大名著之一的讀后感300字 四大名著之一的讀后感500字篇一
讀完三國,總感覺自己不是很夠格去與他們齊身并論,畢竟自己的見識和膽魄還是不及他們。讀三國,最主要的是讀懂三大人物。興許有人會說是:劉玄德,曹孟德,孫仲謀。非也非也,那只是一般人看書看出來的。看三國,首先先得把這三個人弄清楚,才有可能把三國讀透。他們是:司馬仲達,陸伯言,諸葛孔明。有人會問,研究司馬懿和諸葛亮可以理解,但是為什么要去費時間研究陸遜?
話說司馬懿原為只是一個下賤的馬民,但是由曹操發(fā)現(xiàn)了他的才華,將他升職大將軍。但是很不幸,在三國末期,不斷地有著“空城計”“死諸葛嚇死活司馬”等等來侮辱他。后期的曹魏政權(quán)已經(jīng)沒有當年曹操在世的威武。曹操作為一代梟雄,也可謂是悲壯。殺呂布,擒袁紹,統(tǒng)一北方。但是很不幸,他沒能完成天下一統(tǒng)。而是被司馬懿奪取了大權(quán),不得不說,司馬懿雖有黑歷史,但是他的實力還是非常使人敬佩的。
第二位就是諸葛亮,大名鼎鼎,據(jù)說死的那天晚上下了流星雨,以示將星隕落。實在是很令人惋惜。那么諸葛亮又有什么經(jīng)歷?必須了解了解他的boss劉備。我很不喜歡劉備,虛偽無能,膽小怕死,遇事只會尋求他人意見。那為什么諸葛亮會愿意為劉備出謀劃策?只是因為劉備身上的那一股執(zhí)著的勇氣,這是什么都換不來的。在劉備死后,諸葛亮擔負著復興漢室的責任。還得拖著劉禪這個隊友和很弱的蜀國軍隊,想想就很心累。但是他還是一心向前,奮力北伐,可是實在是令人惋惜。
陸遜,對他的了解僅僅是火燒連營。不是,陸遜是一個三國時期的元歌,大敵當前,依然可以秀的飛起。劉備滿腔怒火,他“嘩”地潑盆冷水,直接撂倒。這么優(yōu)秀的人才,主公肯定也不一般。“生子當如孫仲謀”就是孫權(quán)。厲害的不得了。就算是打一場仗,自己這一方只是死了十幾人,也要繼續(xù)殺回去,然后損失幾萬人的回江東了。陸遜跟隨孫權(quán)四十余年,統(tǒng)領(lǐng)吳國軍政十余年,深得孫權(quán)器重。深謀遠慮,忠誠剛直。一生出將入相,被贊為”社稷之臣“。
沉思中,一場大戰(zhàn)塵埃落定。
四大名著之一的讀后感300字 四大名著之一的讀后感500字篇二
《三國演義》是一本通俗歷史長篇小說。首先,它把嚴肅的歷史通俗化了,使原先只有讀書人才懂得的歷史變成了家喻戶曉的知識。其次,也正是經(jīng)過作者的修飾,他把許多史實都加了“料”,呆板的歷史瞬間變得鮮活,就像在菜里面放鹽,讓寡淡的味道變得有滋有味。
《三國演義》有一個明確的立場:褒揚劉備,貶低曹操。利用這一立場,作者塑造了全書最重要的三個人物:正面人物關(guān)羽和諸葛亮,反面人物曹操。這三個人物在歷史的長河中可謂是家喻戶曉——打開書人物的形象活靈活現(xiàn),關(guān)上書大家對他們的故事也是倒背如流。
關(guān)羽的形象很簡單但卻很豐滿,他在后來的歷史中被“神”化了。人們把他看作“忠義”的化身,歷朝歷代都對他頂禮膜拜、崇敬有加。人們尊稱他為“關(guān)公”,不僅演戲的時候要拜他,生意人也要拜他,因為他講義氣、忠心耿耿,是人們處世的道德標桿。所以“關(guān)公”被人們尊為財神、武神。被世人推崇如此,豈非“神”焉?
《三國演義》反映了中國歷史的一個特點:大歷史都是小人物推動的。例如孫堅獲得傳國玉璽,以及后來的袁術(shù)因此稱帝等,若無一個無名小卒告密,這些后來的歷史又怎會發(fā)展?
我認為我們讀《三國演義》的時候要以批判的思維來讀,如果大家都順著作者的思路以擁護劉備的思維去讀此書,那么書就不是書了。換個角度來說,你也會就會認為:這劉備要下臺!如果劉備沒有擋關(guān)、張二人,董卓只是來打醬油的,后來也沒有魏蜀吳三分天下了,歷史從此就被改寫。
這里再說說曹操,書中對他的描述基本就一個字——奸。但我倒覺得這種說法太片面,他的真實面貌肯定不是《三國演義》這本書所描述的這么簡單且粗暴,至少我知道曹操是一名大文豪,而且他很聰明,也很愛才,所以才會最終成就他的大事業(yè)。
說了這么多,其實還是應該自己去了解才會深入,那么愿你讀過《三國演義》之后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