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四大名著讀后感三國演義篇一
自從我讀了一本武俠小說和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之后,我終于明白了什么叫做“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里面的那些人物的性格截然不同。這讓我學到了許多:對朋友要講義氣,不能小雞肚腸等等。我主要懂得了“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這個道理。里面諸葛亮就是利用自己的才智和這個道理才能幫助劉備自立為王,成為一代明君!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就是既要知道他人的動靜,又要有自己的計謀,這樣才能百戰百勝。這本書使我深受感觸,讓我懂得了人并非分善惡、好壞,就像里面的三國一樣,都自認為自己是好人,這就沒壞人了。有句古話說的好:“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說如果你真的有誠心,天和人都會幫助你,就像里面的劉備,為了請到諸葛亮,自己帶另外兩位弟弟誠心的三顧茅廬,這才感動了諸葛亮,同意輔助劉備。
每個人都有一顆誠心的心,只是你沒去開啟。只要你對自己充滿著自信,那你必能開啟這顆誠心的心!
做人也一樣,你一定要腳踏實地的去做每一件事,那你必能成功的!!
四大名著讀后感三國演義篇二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各具其態,讀過這本書之后我大開眼界。三國演義描寫了近200個人物形象。
我最敬仰的要數諸葛亮了,諸葛亮熟知天文天文,能文能武,足智多謀。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巧擺八陣圖,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以木偶退司馬懿,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他的聰明就是讓我學習的典范!
再說關羽,―個紅臉,大胡子飄在胸前的大將軍,也是五虎大將之首。他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后來又在華容道義放了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戰敗降敵。我以為關羽雖降了敵,但最后還是回來了,真是―種難得可貴的忠。
我特別愛看三國演義這本書,看完之后還想看,真是讓人耐人尋味。
四大名著讀后感三國演義篇三
歷史是死的,沒有多少人會對枯燥無味的歷史感興趣,惟有在歷史中注入民俗文化情感,使歷史變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故事,那么它才會生動形象惹人喜愛,《三國演義》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三國是一段紛爭的歷史,一百多年的腥風血雨在中國歷史中,可它卻成了廣大民眾茶余飯后喜愛談論的話題,這主要歸功于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傾注的民俗文化情感。
羅貫中曾云游四海,網羅天下對三國的民族記憶,這種記憶其實受到人們對歷史的改編,融合了人們的愛狠情仇,包含人們的真是理想,下面我們來共同探討《三國演義》中的民俗文化情感。
《三國演義》中,神化了兩位關鍵人物,一位是武圣關羽,另一位是諸葛亮。
關羽有著“面如重棗,唇若涂脂,丹鳳眼,臥蠶眉”的健朗體魄,又有將義氣看成是比生命比戰爭勝負更重要的事。這儼然是一個人民心中的理想形象,人民十分渴望有這樣一位英雄人物出現。關羽“溫酒斬華雄”估計是人們最喜愛的篇目,位居弓馬手,武藝擎天地,溫酒未涼而取強敵首級,轉瞬之間,數行之言而關羽武藝,氣質,威嚴全顯,怎能不讓人驚嘆。后來關羽被孫權,呂蒙等人設計殺害,其靈魂附身呂蒙痛罵孫權:“碧眼小兒!紫髯鼠輩!還認我否!我來漢壽亭侯關云長也”讓孫權魂不附體。呂蒙七竅流血而死。這樣的死后復仇怎不讓人驚嘆,讓人大呼痛快!因此,關羽正在小說中并非人的形象,而是神,是世人推崇向往的神。
諸葛亮又是一個典型,草船借箭,借東風。七擒孟獲,錦囊殺魏延等早已成為婦孺皆知的故事,這些故事或許不是都發生過,有些可能是人民添加上去體現諸葛亮智的,當他們都體現了當時人們希望當朝統治者任用像諸葛亮這樣的賢能之人的愿望。其中最精彩的我認為就是智激周瑜的故事了,赤壁之戰前夕,周瑜原本不希望江東發生戰爭,希望請和于曹魏,諸葛亮在于他一次交談中,不經意間默誦了曹操的兒子曹植所賦的《銅雀臺賦》,其中有這樣的句子:“攬二喬于東南兮,樂朝夕與之共”。大喬可是孫權的妻子啊,小喬又嫁給了周瑜,怎能不讓周瑜憤怒!“周瑜聽罷,勃然大怒,離座指北而罵“老賊欺我太甚。””。可見諸葛亮不僅讓周瑜改編了觀念,又讓他與曹氏集團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我想各位讀過后都會對諸葛亮的只會感到敬佩。
《三國演義》中的民俗文化不僅為整部小說增添了別樣的風味,有恰如其分地展現出人民群眾的理想,有君主,就會有文臣武將,《三國演義》是以劉備為正統的,劉備旗下五虎上將,劉備龐統的是當時不可多得的人才,表現當時人們渴望社會安定,渴望生活幸福美滿的愿望。
四大名著讀后感三國演義篇四
卑鄙的圣人——曹操。巨長的一本書,讀了三個月。走過曹的一生,從阿瞞到孟德,從一軍之主到一國,越走越孤獨。
“竊漢”算得上曹最顯眼的一個標簽了,但說到底曹與孫劉有何區別?三人都心懷家國天下,都有解民倒懸的善良初衷,只不過形勢所造罷了。曹很清楚,唯有實現統一才能結束亂世之苦。書中有一句話很在理——逆天而行才是反!
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當曹選擇君臨天下的時候,也承擔了天下的怨恨與蓋世的孤獨。曹手里的冤魂多的數不清,最憐惜的是荀令君,他在我心中的形象完美至極,一生守護道義,用死亡做最后的抗爭,誰知他對漢得有多愧疚;最震撼的是禰衡,擊鼓罵曹,怕是他之后再無如此膽大之人了吧。
一直在想,死守道義是否值得,“為臣者蓄良志于胸,若不得君之信任,難登其位難謀其政,上不能安朝政,中不能遂志愿,下不能貴己身。即便有經天緯地之才、治國安邦之策,不能與君和諧相處,罷官失位乃至禍福不測,又談何治天下?”。張居正的為官之道就甚是高級,為治天下而謀高位,為安邊疆而收受賄賂。相比之下,海瑞似乎沒那么高明。
直到禰衡之死、孔文舉之死、荀彧之死,震撼之余,似乎感受到了點什么,有人為建設而生,也有人愿意為道義而忠,心懷道義,即使卑鄙也不會過于離經叛道。這些人以死警后世,所以我說,倒也不可惜。
千年已過,管中窺豹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