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文學素養(yǎng)和表達能力,從而提升我們的寫作水平。范文范本是總結寫作的參考資料,對于提高寫作能力非常有幫助。在寫總結時,首先需要明確總結的目的和核心內容。以下是一篇優(yōu)秀總結的范例,供大家參考。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報告(實用16篇)篇一
作為中國短跑第一人蘇炳添,現(xiàn)年31歲的蘇炳添(2023年8月29日馬上年滿32歲),雖然在許多人看來他已經(jīng)度過了自己的巔峰年齡,但是在之前完畢的2023年中國田徑分區(qū)邀請賽上,蘇炳添卻跑出了出人意料的9秒98,以肯定優(yōu)勢拿到了第一名,領先其次名的謝震業(yè)足足有0.18秒,足以證明蘇炳添的實力有多強,逆風的狀況下蘇炳添都能跑出這樣精彩的成績,那么換成順風,他的成績可能還會有進一步的提升!
蘇炳添做到了!亞洲“飛人”蘇炳添憑借著自己強悍的實力向全世界呈現(xiàn)了中國速度,國人為之傲慢。
奧運會是一項家喻戶曉的'大型的受人歡送的活動,現(xiàn)代奧林匹克運動誕生100多年來,奧運會在連續(xù),奧運精神也流傳至今,就像奧運圣火的火焰熊熊燃燒,生生不息,而世人的身上也都散發(fā)著拼搏的芳香。這次,我的思想主題則只有十六個字:“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礫志拼搏,走向勝利。”
1928年奧運會之前的四個月,貝蒂·羅賓遜才第一次參與競賽。她在自己的第一個室外競賽中便制造了100米的世界紀錄。100米跑正是在1928年成為奧運會歷史上首個女子徑賽工程的,羅賓遜以半米的優(yōu)勢贏得決賽,而那只是她第四次參與競賽。她還得到了一塊4×100米接力的銀牌。三年之后,羅賓遜在一次飛機失事事故中嚴峻受傷。第一個發(fā)覺她的人還以為她已經(jīng)死了,將她裝在汽車后備箱里直接送到了殯儀館。整整七個星期,羅賓遜處于昏迷狀態(tài);隨后的兩年,她不能正常走路……但是,她活了下來。羅賓遜仍想重返短跑賽場,但是她的膝蓋再也不能完全彎曲了,所以她無法再實行蹲踞式起跑的姿態(tài)。但是,她還能跑接力!1936年,貝蒂·羅賓遜作為美國4×100米接力隊的一員贏得了她的其次塊奧運會金牌。
然而,并非每一位奧運運動員都能獲得獎牌。奧運史上,我們看到的不僅是金牌的閃光,更多的是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奧運精神:阿克瓦利,這位坦桑尼亞馬拉松選手,當他帶著傷痛最終一個跑過終點線時,整整花了3個半小時。在他們心中,祖國的榮譽高于一切。他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讓人們更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奧運精神,什么是超越自我、追求卓越!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報告(實用16篇)篇二
63歲,云南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校長。2000年,在云南兒童之家工作的張桂梅看到了很多農(nóng)村貧困家庭的不幸,她希望創(chuàng)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徹底解決山區(qū)貧困問題。2008年,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成立,這是全國唯一一所免費女高,專門供貧困家庭的女孩讀書。學校建校12年以來,已有1645名大山里的女孩從這里走進大學完成學業(yè),在各行各業(yè)做貢獻。
頒獎辭。
爛漫的山花中,我們發(fā)現(xiàn)你。自然擊你以風雪,你報之以歌唱。命運置你于危崖,你饋人間以芬芳。不懼碾作塵,無意苦爭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達倔強。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
適用話題。
教育強國,改變命運,甘于奉獻,關愛女性,人生價值。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報告(實用16篇)篇三
陳貝兒主持的紀錄片《無窮之路》,拍攝團隊穿梭全國6個省份,深入10個貧困縣了解各地民生。報道稱,陳貝兒出生在香港,生長在溫哥華,一直生活在繁華都市的她對貧窮沒有什么概念,去脫貧地區(qū)的艱辛是她未曾預料的。為了拍攝懸崖村易地扶貧搬遷,她兩次攀爬天梯上懸崖村,來回共一萬多級,每次花費十幾個小時,但還是堅持了下來。在去怒江拍攝交通扶貧時,陳貝兒不顧危險,親身體驗了過去百姓過江用的溜索。
對于西方媒體的質疑,陳貝兒也有自己的看法。她說,拍攝之前就看過一些外媒報道稱那些村民搬到安置房之后很不習慣,配套又不好,“但是我自己親眼看到的不是這樣的。我真的非常震撼,從這一點我就看到,國家是很大手筆,也不惜代價,為了脫貧的決心是非常強的”。她感慨,中國脫貧工程比聯(lián)合國早10年完成,“這是因為我們當中有很多無名英雄”。
港媒還稱,《無窮之路》播出后,不僅內地觀眾贊不絕口,在香港也好評如潮。陳貝兒透露,很多香港觀眾朋友給她留言表示很感動,因為這個節(jié)目讓他們了解國家發(fā)生的變化。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報告(實用16篇)篇四
葉嘉瑩:
人的精神品格能夠提升,提升以后,他就有他自己內心的一份快樂。他不會每天總是為追求()現(xiàn)實的那一點金錢之類的東西而丟掉人生最寶貴的價值。
桃李天下,傳承一家。
你發(fā)掘詩歌的秘密。
人們感發(fā)于你的傳奇。
轉蓬萬里,情牽華夏。
續(xù)易安燈火,得唐宋薪傳。
繼靜安絕學,貫中西文脈。
你是詩詞的女兒,你是風雅的先生。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報告(實用16篇)篇五
萬佐成和熊庚香是一對生活在江西南昌的普通夫婦。他們年過六旬,在江西省腫瘤醫(yī)院附近經(jīng)營一間露天廚房。從2003年起,這里也是一間共享“抗癌廚房”。
最初,老兩口在腫瘤醫(yī)院旁的小巷里經(jīng)營油條攤位。每當收攤時,總有患者家屬前來借鍋灶炒菜,夫婦倆從不拒絕。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求助,萬佐成和妻子就買了10多套廚具和煤球爐,多的時候,一天有近三百人來炒菜。因為設備大家共用,所以這個廚房被親切地稱為“抗癌廚房”。
為了讓“抗癌廚房”能維持下去,萬佐成夫婦開始收一點成本錢,炒菜收0.5元,后來,煤球漲價、電費漲價,二人難以支撐,炒1個菜就收1元,維持收支平衡。每年過年期間,廚房免費使用。
萬熊夫婦的初心十分簡單:“有的'病治不好了,但是能讓病人吃的好一些,家屬的遺憾也能少一些”。他們還經(jīng)常開導、幫助病人,讓大伙感受到家的溫暖。
在這間廚房的墻上,密密麻麻寫滿了電話號碼。這些都是使用廚房的患者家屬留下的,他們?yōu)榱吮磉_感謝,邀請老兩口將來到自己家中作客。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報告(實用16篇)篇六
萬佐成和熊庚香是一對生活在江西南昌的普通夫婦。他們年過六旬,在江西省腫瘤醫(yī)院附近經(jīng)營一間露天廚房。從2003年起,這里也是一間共享“抗癌廚房”。萬熊夫婦的初心十分簡單:“有的病治不好了,但是能讓病人吃的好一些,家屬的遺憾也能少一些”。他們還經(jīng)常開導、幫助病人,讓大伙感受到家的溫暖。
頒獎辭。
微弱的燈,照亮寒夜的路人;火紅的灶,氤氳出親情的味道。這陋巷中的廚房,烹煮焦慮和苦澀,端出溫暖和芬芳,慣看了悲歡離合,你們總是默默準備好炭火。
適用話題。
樂觀向上,助人濟世,對抗病魔,人情溫暖,陪伴相守。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報告(實用16篇)篇七
【頒獎詞】:只為風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你守住誓言,為我們守住心靈的最后陣地。灑一碗酒,那碗里是歲月崢嶸;敬一個禮,那是士兵最真的情義。雪下了又融,草黃了又青,你種在山頂?shù)乃桑瑤h然不動。
【事跡介紹】:
陳俊貴,男,漢族,55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尼勒克縣喬爾瑪筑路解放軍指戰(zhàn)員烈士陵園管理員。
1979年,陳俊貴隨所在部隊到新疆參加修筑天山深處獨庫公路的大會戰(zhàn)。1980年4月6日,部隊被暴風雪圍困在天山深處,面臨斷炊的危險。四名戰(zhàn)士奉命帶著最后的干糧出門求援,在風雪彌漫的生死關頭,班長把最后一個饅頭給了年齡最小的陳俊貴。
班長和戰(zhàn)友陸續(xù)犧牲了,陳俊貴終于找到了人群,部隊得救了。接受4年凍傷治療后,他復員回到遼寧老家,始終沒有忘記班長的臨終囑托:希望陳俊貴可以去他的老家看望一下自己的父母。陳俊貴不知道戰(zhàn)友的家庭地址和父母姓名,多方打聽無果,1985年冬天,陳俊貴作決定,帶著妻子和剛剛出生的兒子,來到班長和戰(zhàn)友犧牲的新疆天山腳下,為戰(zhàn)友守墓。
20多年里,他從未停止對班長父母的尋找。終于,他從一名掃墓的老戰(zhàn)友口中得到班長在湖北省羅田縣白蓮鄉(xiāng)的地址。2005年10月,陳俊貴趕赴羅田縣,得知班長父親母親都已去世。陳俊貴跪在班長父母墳前說:“對不起,我來晚了,你們不要牽掛,今生今世我都將守在鄭林書墳前,讓他永不寂寞!”
目前,陳俊貴已將班長和副班長的遺骨,從新源縣移到新擴建的尼勒克縣喬爾瑪筑路解放軍烈士陵園安葬,還擔任了這里的管理員。陳俊貴說:“我不僅可以和班長在一起,還可以守護為修筑天山獨庫公路犧牲的戰(zhàn)友們了!”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報告(實用16篇)篇八
張順東、李國秀夫妻倆都是一級殘疾。丈夫右手和雙腳先后截肢,只剩下一只左手;妻子生下來就沒有手,只有一雙腳。在常人眼里,他們并不適合組建家庭。
“當初,我到她家提親時,她哥哥不同意,她本人也不同意,怕兩個殘疾人在一起無法生活。”張順東說,他并沒有放棄,最終以真誠打動了她,組建了這個特殊的家庭。
結婚后,他們經(jīng)歷了短暫的甜蜜,但生活中的各種困難相繼而來。家里貧窮、住房破舊,感覺“日子過得像爬大山一樣難,兩人想死的心都曾有過,覺得自己的命實在是太苦了”。
隨著兩個孩子的出生,一家人生活更是雪上加霜。李國秀常常流著淚說:“我這一生最大的虧欠,就是不能給孩子一個擁抱。別人家的孩子都是用雙手抱大的,而我家的兩個孩子是用雙腳抱大的。”
“我是你的手,你是我的腳”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報告(實用16篇)篇九
20__年11月,謝海華獲得第六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謝海華與妻子結婚30載,撐起妻子病痛的人生,以愛之名詮釋了“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29年前,23歲的湖南農(nóng)民謝芳與入室盜竊歹徒搏斗,身中9刀,落下殘疾。剛剛從部隊復員回家的謝海華,經(jīng)人介紹與謝芳訂婚。面對謝芳日益嚴重的后遺癥,謝海華仍選擇了與她結婚。近28年來,謝海華一直悉心照顧妻子,每天早上6時準時起床做飯,幫妻子穿衣服、洗漱,端屎把尿,一日三餐把飯菜送到床頭喂她吃……這些事,謝海華一做就是29年。對于謝芳來說,謝海華就是她的手和腳,“沒有他,我活不到今天。”
1988年10月,謝海華與謝芳完婚。沒多久,他們的兒子出生了。不幸的是,謝芳的身體每況愈下,手腳韌帶和肌肉開始不斷萎縮,不久便癱瘓在床,生活無法自理。妻子臥病在床,兒子嗷嗷待哺,家庭重擔都落在謝海華一個人身上。謝海華認真學做家務活,洗衣、打掃、炒菜、熬藥,幫妻子梳洗按摩、端屎把尿,撫養(yǎng)教育兒子……這些事,謝海華一做就是29年。
為了照顧妻子、孩子,謝海華不敢遠行,只能守著家里的田地勉強維持生活。為給妻子湊錢治病,謝海華變賣糧食,拉下臉面向親朋好友挨家借錢,平時只吃辣椒和青菜,若沒有客人來,一年都吃不上幾塊肉。為了治好謝芳的病,謝海華找來一輛獨輪土車,推著妻子四處求醫(yī),中西醫(yī)看了個遍,病情卻絲毫未見好轉。謝芳有時會灰心泄氣,不忍拖累謝海華,謝海華總是給予妻子最燦爛的笑容,鼓勵她、開導她。
20__年,謝芳面臨子宮和卵巢切除手術,她要求放棄治療。謝海華抱著妻子,一句一句地安慰道:“一切都會好的,我會一直陪著你,我們都要堅持下去,堅持才有希望。”在丈夫的鼓勵下,謝芳繼續(xù)治療。
謝海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替妻子優(yōu)先考慮。為了讓妻子住得舒服,他把家里的茅草土磚屋改建成簡單的毛坯房,后又建起了廚房和雜屋。
苦的時候,謝海華也躲在被子里哭過,但他從未后悔過自己的選擇。謝芳感激地對丈夫說:“我勇敢了一次,你卻勇敢了一生!”
20__年11月,謝芳夫婦在政府安排下入住了敬老院。謝海華也在敬老院當起了保安,家庭生活條件有了很大改觀。抱著感恩的心,謝海華利用當兵時學會的理發(fā)手藝,免費為敬老院老人理發(fā),還熱心地做一些水暖、電工、勤雜、園藝等雜務。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報告(實用16篇)篇十
事跡:
彭士祿,革命英烈彭湃之子,中國工程院首批及資深院士,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1956年,彭士祿畢業(yè)于蘇聯(lián)莫斯科化工機械學院。1958年回中國后一直從事核動力的研究設計工作,被追授為“時代楷模”。他是中國的核動力專家,中國核動力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為中國核動力的研究設計做出了開創(chuàng)性工作。
頒獎詞:
歷經(jīng)磨難,初心不改,在深山中傾聽,與花甲年重啟。兩代人為理想澎湃,一輩子為國家深潛,你如同你的作品,無聲無息,但蘊含巨大的威力。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報告(實用16篇)篇十一
【頒獎詞】:技不在高而在德;術不在巧,而在仁。醫(yī)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開的是藥,給的是情。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你是仁醫(yī),是濟世良藥。
【事跡介紹】:
胡佩蘭,女,98歲,解放軍3519職工醫(yī)院和鄭州市建中街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坐診醫(yī)生。
1944年,胡佩蘭畢業(yè)于河南大學醫(yī)學部,70歲時才從鄭州鐵路中心醫(yī)院的婦產(chǎn)科主任位上退休。退休后,她一直堅持坐診。
胡佩蘭生活節(jié)儉,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錢。但她經(jīng)常大方地給病人墊付醫(yī)藥費。她還拿出微薄的坐診收入和退休金,捐建了50多個“希望書屋”.
胡佩蘭患有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進出都要坐小推椅。2013年7月,98歲胡佩蘭心臟病突發(fā),經(jīng)搶救后,第二天她依然準時到醫(yī)院坐診。
胡佩蘭根據(jù)自己多年的臨床經(jīng)驗,平時看病不太依靠高科技儀器。因為慕名找上門的病人多,胡佩蘭每天都會堅持看完所有病人才下班,對患者也極有耐心,給病人開藥,很少超過一百元。如今,胡佩蘭的記憶明顯下降,耳朵也不如以前,但病人的情況她卻記得清清楚楚,耳朵里放著助聽器,聽不清的地方,便由旁邊的學生解釋。
胡佩蘭對病人的態(tài)度有目共睹,她經(jīng)常說:“醫(yī)患關系搞不好是因為交流不夠,醫(yī)生只要對病人認真負責了,病人也自然會對醫(yī)生極力配合,不管面對哪一個病人,都要把患者當成自己的第一個病人來對待。”
直至今日,胡佩蘭已經(jīng)在一個工廠職工醫(yī)院和現(xiàn)在的地方,連續(xù)坐診20年,堅持每周出診6天,風雨無阻。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報告(實用16篇)篇十二
【頒獎詞】:少年時尋見光,青年時遇見愛,暮年到來的時候,你的心依然遼闊。一生追隨革命、愛情和信仰,輾轉于戰(zhàn)場、田野、課堂。跨越人民的敬意,是你一生最美的勛章。
【事跡介紹】:
龔全珍,女,90歲,現(xiàn)居江西蓮花縣琴亭鎮(zhèn)金城社區(qū)。
1957年8月,開國將軍甘祖昌主動向組織上辭去新疆軍區(qū)后勤部長職務,回家鄉(xiāng)江西省蓮花縣坊樓鄉(xiāng)沿背村務農(nóng),龔全珍相隨而歸。那一年,她34歲。
將軍當農(nóng)民,甘祖昌是新中國第一人。龔全珍完全理解和支持丈夫的決定:“老甘不是一個普通的農(nóng)民,正像他說的那樣,‘活著就要為國家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復雜重要的工作就做簡單的工作,決不能無功受祿,決不能不勞而獲'.”
從新疆到江西,全家11口人的行裝只有3個箱子,卻帶了8只籠子,里面裝著新疆的家禽家畜良種。當時甘祖昌每月工資330元,生活上十分節(jié)儉,把2/3的工資用來修水利、建校舍、辦企業(yè)、扶貧濟困。他一共參加建起了3座水庫、4座電站、3條公路、12座橋梁、25公里長的渠道。龔全珍全力配合丈夫,也把自己工資的大部分花在支援農(nóng)村建設上。回到蓮花頭幾年,她沒有做一件新衣服。
龔全珍在家里呆不住。步行25公里到縣文教局聯(lián)系工作,被分配在九都中學任教。這所學校條件很差,只有3名老師,她卻一點不嫌棄,第二天就搬鋪蓋去了學校,開始把自己赤忱的愛投入到這片紅土地。
1961年,縣文教局安排龔全珍到同鄉(xiāng)的南陂小學當校長,在那里一呆就是13年。后來,她又被調到離家不遠的甘家小學當校長,依然還是老作風,吃住在學校,全身心地撲在工作上。
1986年3月,甘將軍因病逝世,一只鐵盒子是他留給妻子和兒女唯一的遺產(chǎn),里面用紅布包著3枚閃亮的勛章。
離休后,龔全珍積極開展革命傳統(tǒng)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傾力捐資助學、扶貧濟困,開辦“龔全珍工作室”,服務社區(qū)、服務群眾,從青春歲月到耄耋之年,為廣大群眾做了大量的實事好事,受到當?shù)馗刹咳罕姷淖鹁春蛺鄞鳌?/p>
2013年9月26日,龔全珍獲得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稱號,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同志高度贊揚。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報告(實用16篇)篇十三
就在昨天晚上,cctv1播放了《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年度評選晚會。這一刻,大家的眼淚都止不住的像斷了線的珠子一樣往下落,因為他們的一舉一動實在感人,也同時令人敬佩。
在這十位獲獎者中,他們的行為都感動著我們……可是我感覺劉盛蘭爺爺最值得我去寫。因為他有一顆善良的心,給予人間大愛。
劉爺爺幫助的都是寒門學子,他每月寄走的錢,是他每月開銷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二。
可能有人會誤認為劉爺爺生活比較富裕,但實際卻恰恰相反。他每日三餐也很湊合,要不就是鄰居給送點兒,要不就是去菜市場撿一些別人不要的菜葉子,總之,他為了贊助寒門學子,必須攢錢。
既然劉爺爺家里生活情況也不好,為什么貧困學生還要收他的錢呢?這不是因為不知道嘛!劉爺爺從不向他們透露自己的家庭情況和其他事情。所以有些同學在回信是稱呼他為“劉阿姨”、“劉奶奶”。
直到20__年,那些孩子們才知道了劉爺爺?shù)那闆r,他們?yōu)榱藞蟠馉敔敚谒?0大壽那天為他過了生日。那是劉爺爺?shù)谝淮未┥闲乱路彩撬谝淮纬赃@么好的飯菜。
劉爺爺毫不吝嗇的把自己的愛給予需要幫助的人。到現(xiàn)在,他已經(jīng)捐助了大約一千位學生,捐助善款大約一百多萬。劉爺爺?shù)男袨榱钊朔Q贊,他是我們的榜樣,我們要向他學習,學習他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報告(實用16篇)篇十四
20__年,西藏自治區(qū)墨脫公路通車的次年,當?shù)厝罕娐犅効h上請來一位醫(yī)術高超的“門巴族老大夫”,十里八鄉(xiāng)的人們慕名求診,甚至有騎馬騎驢趕來的。
這位“門巴族老大夫”就是吳天一。墨脫通車后,他赴實地開展高原病調查,還很快學會用門巴語交流,以至被群眾誤以為是門巴族的大夫。
了解吳天一的人,都驚嘆于他的語言才華:出生在塔吉克族家庭,讀書時說得一口字正腔圓的普通話,大學修過俄語,到青海工作后自學成為“藏語通”,如今英語也不在話下。
上世紀80年代,吳天一曾主持一場大型田野調查,歷時數(shù)年,到過青海、西藏、四川、甘肅等地的大部分高海拔鄉(xiāng)鎮(zhèn)牧村,收集到大量的臨床資料,最終提出藏族已獲得“最佳高原適應性”的論點,對發(fā)生在青藏高原的各型急、慢性高原病作出了科學系統(tǒng)研究,影響深遠。
田野調查時,與跋山涉水、風餐露宿的艱辛相比,吳天一更關注工作怎樣得到藏族群眾的認可和支持。過去由于文化差異,牧民們忌諱抽血化驗,可吳天一有辦法:穿戴上氈帽、皮襖、馬靴,地道的藏語一出口,牧民就親熱地拉他坐進了帳篷。
能用嫻熟的藏語溝通,得益于吳天一日積月累打下的底子。早在1958年,中國醫(yī)科大學畢業(yè)的他就響應黨的號召,毅然奔赴青海支援西北建設,初到高原就開始自學藏語,后又長期堅持練習。
為牧民羅松雜巴治病的事,時隔30多年,吳天一仍記憶猶新。
羅松雜巴的家在海拔4700米的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秋智鄉(xiāng)布甫村。當時已年過花甲的他,因患腿疾連帳篷門都邁不出。一番檢查下來,吳天一確診羅松雜巴患有關節(jié)炎,給他開了抗風濕藥,還定下熱敷、活動韌帶等全套治療方案。1個多月后,當田野調查團隊再次途經(jīng)此地,羅松雜巴站在帳篷外,帶上兒子、孫子一同手捧哈達,等著獻給“馬背上的好曼巴(曼巴,藏語意為‘醫(yī)生’)”。
田野調查也是大型義診,具體惠及人數(shù),吳天一沒有特意統(tǒng)計過,“應該有上萬名群眾”。“那次,我和同事們騎馬已走出很遠,一回頭,羅松雜巴家的大人小孩還在朝我們揮手……”回憶至此,吳天一掏出褲兜里的手帕,擦拭著濕潤的眼眶。
“我們沒有辜負這身白大褂,換來了藏族群眾對科研的理解支持。”吳天一的論文,寫在雪山草原上。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報告(實用16篇)篇十五
【頒獎詞】:山梁擋住了陽光,你用肩膀剛起鄉(xiāng)親的盼望。村莊在漸漸豐滿,你的身體卻慢慢柔弱。莊稼,總要把一切還給泥土。你貼工,貼錢,貼命,你還貼近百姓的心。
【事跡介紹】:
段愛平,女,57歲,山西長治市襄垣縣王橋鎮(zhèn)返底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1998年,段愛平嫁進了返底村。為改善生活,她借錢做起了焦炭生意,兩年下來賺了幾十萬元。當時的返底村是個名副其實的窮村,村小學的教室是危房,孩子們沒有教師上課。沒上過學的段愛平?jīng)Q定出資為村里建一所新小學。
1999年,段愛平在沒有參加候選的情況下,高票當選為返底村委主任。
上任后,段愛平先后給村里蓋了學校,建了養(yǎng)老院。為了建養(yǎng)老院,她沒時間陪肝癌晚期的老伴,為了使村民發(fā)家致富,她帶領村民種植藥材,改造全村電網(wǎng),投資園林建設,栽植樹木,而這些項目中段愛平自己就貼了十幾萬。
去年,段愛平被診斷為淋巴癌,經(jīng)過化療、電烤,她的脖子已經(jīng)看不到完整的肌膚,每天就靠葡萄糖和止疼藥度日,身體已經(jīng)到嚴重透支的地步。就是這樣,她也沒有離開工作崗位,每天想著的是要盡力再為村民做更多的事。
5、沈克泉、沈昌健:“油菜花父子”35年追夢路。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報告(實用16篇)篇十六
2月8日上午,在英雄王鋒的家鄉(xiāng)——方城縣廣陽鎮(zhèn)古城村,村部里一派忙碌,村支書姚金嶺正在準備村里晚上集體收看20xx“感動中國”十大年度人物頒獎晚會的事宜。人們以這樣的方式表達對王鋒的懷念。
20xx年5月18日,王鋒三入火海救下20余名鄰居,自己卻被燒成重傷,當年10月1日,不幸在北京離世。英雄雖已離去,但他舍生取義的精神感動了中原大地、感動了全中國,王鋒再次為“河南好人”書寫下濃重的一筆。
俠肝義膽河南人再次感動中國
“面對一千度的烈焰,沒有猶豫,沒有退縮,用生命助人火海逃生。小巷中帶血的腳印,刻下你的無私和無畏,高貴的靈魂浴火涅槃,在人們的心中永生。”這是“感動中國”給予救火英雄王鋒的頒獎辭。晚會錄制現(xiàn)場,王鋒的遺孀潘品接過了丈夫的獎杯,并再次表達了對社會各界的感激之情。
“代替王鋒站在感動中國的領獎臺,我悲喜交加,但更多的是為我的丈夫感到自豪,他被評為感動中國十大年度人物是全社會對他的支持和認可。”堅強的潘品說。
盡管對王鋒的事跡早已經(jīng)耳熟能詳,但錄制現(xiàn)場再次播放的短片還是讓在場的觀眾感慨不已。當潘品出現(xiàn)在領獎臺上,觀眾用熱烈的掌聲給予她敬意。
“看到王鋒燒傷的那一幕,我心里還是猛地咯噔一下。他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人性中最大的善良,令人敬佩。”觀眾張藝藐說。
王鋒此次當選,已是河南人連續(xù)四年榮登“感動中國”領獎臺。自20xx年“感動中國”推出以來,河南人已15次站上這個舞臺,“河南好人”的品牌愈加響亮。
砥礪前行愛的力量照亮前路
再次見到潘品是在她新租住的家中,她和兩個孩子正在整理書柜。新租住的房子雖顯得有些簡陋,但卻井井有條。
“這里的世界名著都是這次感動中國十大年度人物中的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潘建偉給孩子寄過來的。”潘品指著書柜告訴記者,在參加“感動中國”頒獎典禮前,女兒王婷給她布置了一項任務,要她和潘建偉院士一起合張影。
潘品不僅順利完成了女兒的任務,潘院士還特意為兩個孩子寄來了書籍,這讓潘品又一次感受到了無限暖意。每次提起王鋒,除了悲傷,潘品說得最多的就是感激。
春節(jié)前,縣里特意為她的婆婆進行了全面體檢,縣里和鄉(xiāng)里的領導定期會到家中看望,被救學生的家長在春節(jié)期間也專門打來電話關心他們現(xiàn)在的生活。在潘品心中,這些關懷都是她以后生活的希望和力量。
新的一年,潘品想繼續(xù)從事教師的工作。“以前做過老師,有經(jīng)驗,而且做老師把知識傳授給別人,也是對社會的一種回報。”同時,她已經(jīng)申請加入了南陽市社區(qū)志愿者協(xié)會,希望能為需要幫助的人盡一份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