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分析范文范本的優點和缺點,可以幫助我們對自己的寫作進行反思和改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經典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夠為大家提供一些寫作的參考和借鑒。
了解抗震救災精神(匯總15篇)篇一
“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有手有腳有條命,天大的困難能戰勝”!
青川縣黃坪鄉棗樹村受災群眾張貼在自建住房上的兩條標語,感人至深、發人深思、催人奮進。
兩條標語,既是災區人民用樸素語言表達的自勵共勉之意,更是災區以至整個四川在抗震救災中自強、自立、自救,堅定、堅強、堅韌風貌的生動寫照。正是以這樣的風貌,我們成功走過搶險救援和安置群眾的百日攻堅。踏上災后恢復重建千日奮戰新征程,肩負更加艱巨的任務,面臨可以預期和難以預期的重重困難,我們尤其需要保持和張揚這樣一種風貌,用自己的雙手和辛勤勞動建設災后美好新家園。
四川抗震救災得到了全國人民的傾力支持,我們世世代代銘記在心、感恩之情永不泯滅。同時,我們深知,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無論百日攻堅,還是千日奮戰,起決定性作用的力量應當是也只能是我們自己。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是打贏抗震救災這場硬仗的根本保證,也是對全國人民的最好回報。“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腳有條命,天大的困難能戰勝”――這兩條標語,以生動的百姓話語,使我們對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的本質有了更直觀、深刻的理解。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來自于強烈的主人翁意識。在這極為特殊而關鍵的時期,推進難度空前的恢復重建,加快建設災后美好新家園,主人翁意識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時窮節乃見”,兩條標語充溢著強烈的主人翁意識。這種當家做主的意識,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支撐和不竭動力,是根植靈魂的一種信仰、一種境界、一種責任。“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看似針對微觀主體,實則落腳于全局。沒有一個個“自己”干好“自己的事情”,干好任何全局性的事情都如水月鏡花。因此,“自己的事情”,既是一家一戶的小家的事情,又關乎一個個集體這一大家的事情,更關乎由無數小家與大家組成的國家的事情。“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就是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只有以強烈的主人翁意識投入災后恢復重建,才會同心同德、顧全大局;才會知難而進、負重自強;才會勵精圖治、無私奉獻;才會贏得尊重、獲得支持。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落腳于苦干實干。兩條標語的核心是一個“干”字,即真出力、真流汗的苦干實干。鄧小平同志說得好:“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來的,不干,半點馬克思主義都沒有。”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災后恢復重建,既是認識問題,更是實踐問題,說到底,是通過苦干實干的實踐,把科學的規劃、美好的理想變成現實的問題。身處四川這樣一個發展水平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大省,即使在平常的日子里,我們也應當付出比別人更多的汗水和辛勞,埋頭苦干實干,奮力急起直追,更何況是在特大地震帶來如此特殊的困難、如此巨大壓力的今天。肩挑抗震救災和經濟社會發展兩副重擔,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加倍地苦干實干!苦干實干,就是要以對人民負責、對子孫后代負責的使命感,把民生擺在第一位,杜絕任何形式主義和形象工程,踏踏實實做好每一項工作;就是要以科學的態度、務實的作風、超常的工作,告慰逝去的生命,回報社會的支持,滿足人民的期待。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體現于愈挫愈勇、百折不撓。“勇者無懼”、“率義之謂勇”。勇敢與堅韌,是四川人民鮮明的性格特征之一。這一性格特征在抗震救災中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和新的發展。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范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地震災難。三個“最”勾勒出打贏抗震救災這場前所未有的硬仗的難度。“天大的困難能戰勝”既是宣示決心,也是揭示事實,更是昭示未來:搶險救人、搶通保通、安置攻堅、防次生災害、衛生防疫……一個個“天大的困難”被我們戰而勝之,靠的是什么?靠的是臨危不懼、知難而進,愈挫愈勇、百折不撓。恢復重建千日奮戰是一場比百日攻堅更為艱巨的硬仗,只要我們以不為任何困難所壓倒和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勇敢與堅韌,腳踏實地、爬坡破難,“天大的困難”一定能戰勝,加快建設災后美好新家園的目標一定能達到。
兩條標語誕生在青川縣一個山村,誕生在抗震救災這一特殊的時期。但是,標語體現的精神和原則卻超越時空,具有普遍而深遠的意義。喊響“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腳有條命,天大的困難能戰勝”,在加快建設災后美好新家園、加快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的征程中,兩條標語將始終與我們同行!
了解抗震救災精神(匯總15篇)篇二
自然災害無情,但人間有愛。一場地震對人們的生活造成了巨大沖擊,但也激發出了抗震救災的精神力量。回顧歷次抗震救災的經歷,我們銘記那份勇敢、堅強、團結和奉獻的精神。下面我將從自己參與過的一次抗震救災中感受到的這種精神出發,談一談我的體會與感悟。
首先,抗震救災精神體現了巨大的勇氣和堅強意志。在震后的混亂和恐慌面前,人們需要展現出極大的勇氣和堅強的意志。我記得當我第一次走入震區的廢墟時,滿目瘡痍的景象讓我感到絕望,但我看到了許多勇士們執著地尋找幸存者。他們在廢墟中穿梭,用身體去探索每一處,希望能夠找到一個生命的奇跡。這需要巨大的勇氣和堅持。在每次災難面前,我們都從這些英勇的人身上學到了無畏的勇氣和堅強的堅韌。
其次,抗震救災精神是團結意識的體現。在災難面前,只有團結一致,才能更好地應對和戰勝困難。我記得在隨后的抗震救災過程中,各個救援隊緊密合作,互相支持,在協同中展現出巨大的力量。每當聽說有人被困,我們總是齊心協力地組織營救,互相協作、配合默契,展現出團結一致的無窮力量。這讓我體會到,人類的力量在團結中倍增,只有團結才能戰勝災難。
再次,抗震救災精神是人性的善良和奉獻的體現。在災難面前,無論是災區的人們還是外來援助者都表現出了極大的善良和奉獻精神。我記得還有一位老人,捐出了全部的積蓄來幫助災區。他說:“雖然這筆錢對我來說是一生積攢下來的,但我想用它來幫助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他的善良和奉獻讓我動容。還有許多義工和救援人員,他們不顧一切地沖進險地,用自己的雙手和汗水為災區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這種人性的善良和奉獻在抗震救災中得到了最大的體現。
最后,抗震救災精神給人們帶來了更多的希望和守望。雖然地震造成了巨大的傷害,但是在抗震救災中,我看到了無數的生命奇跡和希望。每次成功救出一個被困者,每次災區重建完工,都讓我們相信奇跡和希望的力量。抗震救災精神帶給了我們對未來更多的信心和希望,讓我們銘記在心。
總之,抗震救災精神是巨大的勇氣、堅強的意志、團結的力量、人性的善良和奉獻、以及對未來的希望和守望的體現。這種精神讓人們在最困難的時刻相互支持,共同度過災難。我們需要銘記抗震救災精神,更要傳承和弘揚這種精神。因為只有在困難面前,才能真正展現人性最光輝的一面。
了解抗震救災精神(匯總15篇)篇三
9歲的林浩逃生后,沒有跑開。
連續救出兩個同學后,他又跑進了教學樓……。
“因為我是班長!”
臉上,擦傷的痕跡依然很清晰;頭頂上的一塊雞蛋大小的疤,頭發還沒有長出來。眼前這個虎頭虎腦的小男孩,就是救了兩名同學的小英雄――林浩。
6月7日,在四川省資中縣的一個村子,記者見到了正在和其他孩子玩耍的林浩。
9歲的林浩,是汶川縣映秀鎮中心小學二年級的學生。這幾天,林浩爸爸帶著他來到資中,看望身患重病的爺爺;而林浩的媽媽,還在映秀鎮當志愿者,為受災群眾做飯。
學習成績很好的林浩,一直是班上的班長。
地震發生的那一刻,班上正在上數學課。林浩剛跑到教學樓的走廊上,就被樓上跌下來的兩名同學砸倒在地。
“那個同學壓在我背上,我怎么都動不了。當時,垮下來的樓板下,有一個女同學在哭,我就告訴她,不要哭,我們一起唱歌吧,大家就開始唱歌,是老師教的《大中國》。唱完后,女同學就不哭了。后來,我使勁爬,使勁爬,終于爬出來了。”
逃出來的林浩,并沒有跑開,而是去救還壓在里面的同學,“爬出來后,我看到一個男同學壓在下面,我就爬過去,使勁扯,把他扯了出來,然后交給校長,校長又把他交給他媽媽背走了。后來,我又爬回去,把一個昏倒在走廊上的女同學背出來,交給了校長,她也被父母背走了。”
說起自己救人時的情景,林浩顯得很鎮定,稚嫩的童聲中,還帶有幾許鄉音。
連續救了兩個同學的林浩,再次跑進教學樓救人時,遇到垮塌的樓板,又被埋在了下面,“我使勁掙扎,后來,是老師把我拉出來的。”
說起自己身上的傷,林浩說:“我開始爬出來的時候,身上沒傷,后來爬進去背他們的時候才受傷的。”
林浩所在的班級,共有32名學生,在地震中有10多人逃生。這其中,就包括林浩背出來的兩個同學。
被問到為什么去救人時,林浩平靜地說:“因為我是班長!如果其他同學都沒有了,要你這個班長有什么用呢?”
林浩的父母一直在外打工,林浩和外公外婆住在一起。小小年紀,林浩會做很多家務,還會做飯。
父親林大坤告訴記者,因為是班長,林浩一直管著教室的鑰匙。每天早上6點,鬧鐘一響,他會準時起床,自己炒碗蛋炒飯吃,然后走半個小時山路去上學,“他從來不遲到,說要是遲到了,同學們都會在外面等。”
救完同學后,林浩一直沒找到自己的父母,直到5月21日,才和在汶川縣草坡鄉打工的父母聯系上。
在映秀留守了兩天后,表妹和兩個姐姐找到了他,姐弟幾個與映秀鎮的群眾一塊,開始往都江堰轉移,“我們走了7個小時,走的全部是橋下面的小路,路上只歇了一會兒,一直都在走。”
從都江堰被安排到成都后,林浩和其他同學一起,被安置在四川兒童活動中心。知道了林浩的事跡后,那里的人都叫他“小班長”。
中心的老師告訴記者,剛到中心時,林浩被送到成都市兒童醫院進行檢查,所幸只是額頭和右手有些擦傷。檢查完后,林浩不用救助站老師幫忙,自己翻身從床上爬起來,迅速穿好衣服,走出了醫院,“真不敢相信,就那樣一個小娃娃,居然比很多大人還堅強。”
在兒童中心的幾天,林浩生活得很好,志愿者叔叔每天都會用熱毛巾為他熱敷受傷的部位,還交了很多新朋友,“我們每天都一起上課,我最喜歡上體育課,可以學跆拳道;我還很喜歡白老師,他是個志愿者。”
“六一”兒童節,林浩和另外幾名災區小朋友一起,到北京參加了兒童節活動,還參觀了奧運場館。第一次離開大山的林浩,對一切都充滿新奇。
林浩告訴記者,地震后,他就沒見過班上的同學,“我很想他們,很想上學。以后,我要當工程師,要造震不垮的房子。”
了解抗震救災精神(匯總15篇)篇四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媒體的普及,人們能夠更加及時地獲取到世界各地發生的重大事件和災難。而抗震救災,作為人類面對自然災害的一種響應,不僅僅是一場災難,更是一種以人為本,團結奮斗的精神體現。近日,我有幸觀看了一部記錄了中國抗震救災精神的紀錄片,深受震撼。在這次觀看中,我體會到了抗震救災精神的偉大與可貴,也深刻反思了自己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以下將從我對抗震救災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展開,希望能夠與更多人分享。
首先,抗震救災精神讓我認識到困難面前的無私奉獻與團結合作的重要性。在那場抗震救災的畫面中,我看到了無數名平凡的人們在災難面前挺身而出,他們毫不畏懼地沖入地震現場,穿越危險與恐懼,全力營救災區的群眾。在他們中間,有專業的抗震救災人員,也有普通的民眾。他們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選擇守護他人而不是逃離現場,他們與生命搏斗,為了拯救每一個可救助的生命不辭辛勞。這些身影讓我感動不已,也使我深刻認識到只有在面對困難的時候,人們的團結合作和無私奉獻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作用。面對災害,一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唯有眾志成城,才能夠將希望帶給災區的人們。
其次,抗震救災精神讓我深刻意識到生命的脆弱和對生命的尊重。地震是一種人類力量難以對抗的自然災害,它會瞬間奪走無辜的生命,摧毀家園。在紀錄片中,我看到了廣袤的土地上那些面對巨大災難的人們,失去了親人,失去了家園,但他們并沒有絕望,他們選擇了相互扶持,選擇了重建家園的勇氣。他們珍惜每一個幸存的生命,因為他們深知生命的寶貴。面對災難,我們應當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生命,更加懂得關心、照顧他人,用行動向生命致敬。
抗震救災精神還讓我體悟到了堅持和信念的力量。在紀錄片中,我看到了那些抗震救災工作者和災區群眾,他們在經受了巨大的傷痛和恐懼之后,仍然保持著堅定的信念,堅持不懈地救助和工作。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表達著對生命的尊重和對未來的堅信。在困難面前,他們沒有退縮,沒有放棄,他們用毅力和信念支持著自己走過了困境,也點亮了自己身邊的每一個人。觀看這一切,我深刻認識到堅持和信念的力量,它能讓我們在困難前不屈不撓,它能給我們底氣去面對一切。
另外,抗震救災精神還讓我認識到自己此前對生活的態度和價值觀上的一些片面。在這場災難中,對許多人來說,生活一切的安逸常規被打破了,繁華的都市被震得支離破碎。而在這些慘痛的經歷中,我看到了人們對生活的重新審視和給予新的定義。他們感悟到生活的本質,并用實際行動去理解和實踐。從一個點滴中我深刻地釋然,有時候生活中所謂的繁瑣與不容忽視的小事,其實根本不值一提,我們應該抓住生活中的美好與幸福,學會感恩,感激生活。
總之,觀看抗震救災精神的紀錄片,讓我獲得了巨大的感悟與收獲。抗震救災的精神內涵讓我深深地反思和思考,它不僅僅是一場災難,更是人類頑強奮斗,擔當社會責任的一種表現。面對任何困難和挑戰時,我們都應積極響應,勇于承擔起應有的責任,發揮自己的一份力量,讓困境成為人生的一個新起點。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實踐中認識到團結、奉獻與共贏的真諦,才能更好地傳承和發揚抗震救災精神。
了解抗震救災精神(匯總15篇)篇五
張泮林,男,漢族,1932年10月出生,1960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四川遂寧人,外科主任醫師,華西醫院教授。因在“5.12”地震中的英勇表現,被人社部、衛生部授予“全國抗震救災英雄”稱號。
保家衛國,矢志不渝。
張泮林家庭條件雖不富裕卻很溫暖,在家庭的庇護下,度過了衣食無憂的少年時光,并接受了基本的教育。在父親的影響和鼓勵下,他立志從醫,于1950年順利考入川北軍區醫院,從此正式踏上醫學道路,開啟了70年漫長的從醫生涯,同時也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光榮的一員。朝鮮戰爭爆發后,還是學生的他提出申請,于1951年1月參加了中國人民志愿軍,1951年1月到十六兵團補訓營,隨即隨部奔赴朝鮮安東的志愿軍總后留守所。1951年10月被分配到六十軍直屬軍衛生所補訓營任衛生班長、當衛生員,為全營戰士服務,直到1953年10月才奉命回國,1955年軍隊授銜,他被授予少尉(衛生長職),同年復員回川。
投身華西,醫教雙馨。
1955年復員回家后他專心復習備考,次年參加全國統考,一舉考入四川醫學院(華西醫大前身)醫學系本科讀書,并于196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1年本科畢業,因學習成績優秀留校任教,從此在醫學教育和臨床醫學雙線并進,直至退休。在華西醫院工作期間,從事普外臨床兼教學工作50余年,在腹部外科、甲狀腺外科、乳腺外科、肛腸腫瘤外科、急救醫學科等學科的臨床診療與教學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學術上有較深的研究,曾先后任急診科主任、副教授、教授、外科主任醫師,先后發表科研論文40余篇,在省內及國內有較高的知名度,醫療技術得到業界公認,深受同行敬重和廣大患者尊敬。
情歸什邡,發揮余熱。
1992年10月,張泮林退休后放棄高薪和優渥的生活,接受返聘,選擇來到什邡,繼續完成他的醫學事業。在什邡第二醫院工作期間,堅持每周一到周五全日制工作,為醫院學科建設及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幫助什邡基層醫院培養了多門學科的后備人才,促進了本地區整體醫療業務的全面提升。5.12地震期間踐行著當初“舍生忘我,救死扶傷”的無悔誓言,奮戰在救治傷員的第一線,并且在2008年“5.12”大地震、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黨代表大會召開之際分三次向組織繳納共計30000元的大額黨費。
張泮林的這一生,從戰士到教師、醫生,他始終恪盡職守,半個世紀已經過去,他還要始終堅持生命不息,奮斗不止,努力做一個合格的共產主義戰士,當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
了解抗震救災精神(匯總15篇)篇六
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來,中國人民深刻銘記了抗震救災的精神。這種精神從一個個感人的故事中凸顯出來,激勵著人們走出困境,迎接新生活。在這次抗震救災中,我們看到了社會團結、互助友愛的力量,也對生命的脆弱和珍貴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第二段:理性應對災難。
抗震救災的精神讓我們明白,在面對災難時,我們應該保持理性和堅定的信念。地震來臨時,許多人膽怯、失措,但仍有無數人沖上前線,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人性的光輝。這種精神告訴我們,無論遭遇什么樣的困境,我們都不能放棄希望和奮斗,只要堅定信念,總能找到自救和互救的辦法。
第三段:發揚互助友愛精神。
抗震救災的精神還體現在人們相互幫助、友愛互助的行為中。在救災現場,無數人舍小家為大家,無私奉獻,展現出了強烈的人道主義精神。這種互助友愛不僅體現在災區內部,也體現在全國各地人們的慷慨解囊和援助扶持。災難讓我們明白,只有攜起手來,共同應對困境,我們才能取得勝利。
第四段:珍惜生命的脆弱。
抗震救災的精神提醒我們,生命的脆弱和寶貴。地震不僅毀滅了人們的家園,更奪去了無數親人的生命。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的財產損失而沮喪,更不能將生命輕視。我們應該珍惜生命,生命只有一次,我們要珍惜每一天、每一刻,牢記生活的本質在于快樂和幸福。
抗震救災的精神不應只存在于災難時刻,而應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我們應該時刻以這種精神激勵自己,發揚這種精神,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無論是在災難面前還是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應該發揚團結、互助友愛的精神,用行動傳遞希望和溫暖。
總結:
抗震救災的精神不僅僅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信念。它是中國人民的力量源泉,是人性的光輝,更是我們在災難中走出困境、迎接新生活的動力。因此,我們要時刻銘記這種精神,堅定信念,珍惜生命,用互助友愛的行動去傳遞希望和溫暖。
了解抗震救災精神(匯總15篇)篇七
俗話說“患難見真情”。這次的汶川大地震,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
2008年5月12日14點28分,這個瞬間,改變了四川人民的命運。在房屋倒塌的瞬間,奪去了他們的歡笑,陽光甚至生命。無數的人被埋在不見天日的廢墟中,等待著援救。
這次的地震,無數家庭破裂,聽著一陣陣撕心裂肺的哭聲,多么讓人揪心啊!許多學校都倒了,多少正在上課的學生被埋,昔日充滿了歡聲笑語,到處都有活潑可愛身影的學校,現在成了人間地獄。有的老師,在地震來臨時,為了保護自己的學生,用自己的身軀死死地護著學生,自己卻被堅硬的鋼筋,混凝土死了,看到這一幕,許多人都流下了眼淚。一位偉大的母親,臨死前還在給她3個月大的孩子喂奶。她的身軀成拱型,身上鋪著厚厚的土塵,可她懷里的孩子還在吸著奶。
一陣陣的哭喊身,一首手催人淚下的詩,在我們的耳邊久久地回蕩。
災難無情,人間有情。我們要向災區人民伸出援助之手,幫助他們重建家園。
那一天,我們全校師生舉行捐款儀式。在那一只只的捐款箱中,凝聚了我們對災區人民的愛心。廣播中播放著感人的歌曲,捐款的隊伍在慢慢地向前移動,每的人的心情都很沉重。在升旗儀式上,國旗降半旗,向災區人民表示哀悼。下午2點28分,警報響起,我們大家全都站起來,對災區亡靈默哀3分鐘,并為災區人民祈福著。
災害無情,人間有情,只要我們團結一心,一切會好起來的。
了解抗震救災精神(匯總15篇)篇八
據史書記載,“浩如太倉栗,寧復數以粒”的鄱陽湖寶庫,在6000年前就基本奠定了中國東部地區的骨架。隨后,由于山體不斷運動、盆地下沉、河道分流,才形成今天的鄱陽湖。
現在的鄱陽湖,是一個“飄忽不定”的通江湖泊。具體來講,汛期時它呈“湖”狀,枯期時它為“河”相。故此,鄱陽湖同時兼有波光明凈、滄海一粟的自然風貌。
據悉,由于長江最近飲了太多“江湖酒”,導致承載過大,部分洪水流入鄱陽湖口,造成其水位急劇上漲。
不過,這也不全是長江的“鍋”,20xx的降雨量也有責任。
據悉,近兩日的持續降雨使許多地區陷入“水幕”奇觀,四川廬山就重現了詩仙筆下的“飛流直下三千尺”。除此之外,贛北遭受暴雨沖擊,降水量已達往年的3倍至多,鄱陽湖累計降水量達3-500毫米。
可見,長江只是個“背鍋俠”,持續降雨的天氣才是“幕后玩家”。
然而,這對長江下游的居民來講,卻不是個浪漫的事。
據了解,鄱陽湖是“長江”最后一個蓄水池,如果它水位持續上升直至失守,會直接奪走下游人民的安危。其次,鄱陽湖是江西人民的福湖,是最重要的農業區。另外,鄱陽湖的水系、地形是野生白鶴的最佳居住地,并對贛北地區的氣候起著調節作用。
所以,鄱陽湖不能失守。
為避免再次發生湖北的災難,贛北地區第一時間發起了“洪災”預警。
收到消息后,各地武警、消防官兵第一時間前往支援。據悉,72集團軍、東部戰區空軍等部隊到達后,便立即投入了抗洪行動中,目前已累計完成堤壩加固20xx余米。向奮斗在抗洪一線的戰士們致敬!望他們平安歸來!
了解抗震救災精神(匯總15篇)篇九
久久暴風雨開頭只是個平凡的開始,每一個尼泊爾的居民還沉浸在歡樂之中,大人在匆忙地工作,孩子則在放肆地打鬧,有的則在悠閑的休息……他們卻沒想到下一秒,只是那剎那“惡魔”正悄無聲息的降臨。
地震放肆地折磨著人們。
自古“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很多人知情,便默默無聞地投入到救災的過程中,或是默默地祈禱,或是……哪怕盡到自己的微薄之力,也足以安心,這是人之常情。令一方面網絡的傳輸,電視的報道讓更多人知道這次觸目驚心的災害。
剎那間全國各地行動起來,互幫互助,我的心也不停地懸著,期待著這次地震能夠又更多人行動起來,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視,生怕死亡人數上升,期望在那絕望的時候,有更多人給予他們安慰和溫暖,我多么希望地震人數死亡人數停止,損失減少。但淚水不能充滿我們的心中,我們還要勇敢的面對這個悲慘的現實。
死亡的威脅正在上升,悲慘的喊叫還在持續的延遲。
死亡的恐懼蔓延這整個廢墟。我們不能刻意去改變這個現實,只能拼盡全力,奉獻出自己的愛將損失減到最少,送去他們久違的溫暖,失去的溫暖!
了解抗震救災精神(匯總15篇)篇十
1976年7月28日,唐山發生了7.8級地震,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了8級地震,這一些特大地震導致幾十萬人失去了寶貴的生命,不計其數的老人失去了子女,他們沒有了家園。數以萬計的兒童沒有了父母,成了孤兒。面對著這一幅幅觸目驚心的畫面,我想:如果我們人人都了解一點防震知識,面對這一些災害我們可能會少一點傷亡。帶著這些問題,我在媽媽的帶領下去科技館參觀“防震減災”科普展。
首先讓我明白了地震的形成是因為地球內部物質不停地運動,會產生一股作用于巖層的巨大力量,當這股力量累積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發生非常可怕的地震。要想知道地震的威力是多么大啊,它是能把美麗的城市瞬間變成廢墟,能使許多幸福美滿的家庭支離破碎,還帶給許多經歷過地震又失去家人的人嚴重的心靈創傷。
接著我自己又知道了應該怎樣預防地震和緊急躲避?面對地震災害的威脅,我們必須要積極采取技術和社會管理措施,加強建筑物及公共設施的抗震能力,最大限度地減輕地震災害造成的損失。當地震來臨時,假如我們在學校,那就要以最快的速度井然有序地跑到操場上,如果是來不及跑的同學就鉆到課桌下面;如果是在家里,就應該躲到衛生間里或者桌子下面;如果是在晚上地震,那就要爭分奪秒地向安全地方轉移,避開樓房、水塔、煙囪等高大建筑物和電線桿、路燈等高聳支撐物和懸掛物,轉移到空曠場地,千萬不要-樓或靠近陽臺窗戶。
最后讓我自己學到了壓埋后的自救措施,第一要保持冷靜,不要慌張;第二要用濕毛巾捂住口鼻,防止煙塵嗆悶發生窒息;第三要設法用磚石等支撐身體周圍斷壁殘垣,防止余震時再次淹埋;第四呼救時切忌大喊大叫,容易浪費體力,應該采用敲擊、釋放微波信號等多種手段進行呼救;第五尋找和開辟通道,朝著有亮光和通風的地方移動。
通過參觀“防震減災”科普展覽,讓我懂得了許多有關于地震和防震的知識。“防震減災,要從我做起”,作為小學生,我們就應該要從小學習有關的地震知識,學會要如何保護自己。
了解抗震救災精神(匯總15篇)篇十一
距離我們最近的一次大地震應該是08年的四川汶川地震了吧!雖然事情已經過去很多年了,但是那些陰影似乎還在我們的腦海中不斷閃現,告訴我們防震減災這件事情一定不能松懈。
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地震是怎么產生的吧。老師告訴我們,地震是由于地殼運動而引起地殼巖層斷裂錯動而發生的地殼震動。它雖然是自然災難,但并不是完全毫無先兆。其實自然界的動物可以做我們的“通訊員”。比如:正在冬眠的蛇會涌出洞外;蜜蜂會驚飛、逃竄;狗會狂吠,還有一些家畜會出圈,到處竄跑;老鼠成群結隊搬家……這些預兆可以讓我們提前知道將發生地震,如果發現這些動物有這些反常現象,千萬不要驚慌,須先辨別真假,再向地震局報告,以防在先,及早撤離。值得注意的是:我們要有防范意識,但絕不能無中生有,相信謠傳。
大家都知道,地震發生在一瞬間,那么,地震來臨時,我們應該怎樣預防呢?為此,我們中山街學校組織了地震演練活動。比如,在地震來臨時,我們以最快的速度井然有序地跑到操場上,來不及跑的同學就鉆到課桌下面……訓練中,我們都及時避免了“地震”。另外,老師還給我們講了許多關于預防地震的知識:如果是在家里,就應該躲到桌子下面或者衛生間里、墻角內,依靠上下水管道和煤氣管道支撐,會減少傷亡;地震時,門會因變形而打不開,所以我們不要關門;如果是在夜間地震,要爭分奪秒地向安全地方轉移,避開水塔、煙囪等高大建筑物,轉移到空曠場地。另外,我認為,要想了解更多的防震知識,我們要多到網上查詢或多看有關防震的書籍,把我們知道的知識告訴身邊每一個人,告訴他們,地震來了要鎮定,不要慌張,更不要傳播謠言。只要我們平時多向人們宣傳地震知識,在地震來臨的時候,大家才能做到不慌張、不恐懼,知道如何保護自己和家人,這樣才能減少地震所帶來的損失和傷害,才能有效的保護生命和財產。
希望每個人都能重視防震減災,讓在災難到來的時候,我們不至于驚慌失措,在災難面前保持冷靜,保護好自己,把損失降到最小。
了解抗震救災精神(匯總15篇)篇十二
唐山地震離我們遠嗎?遠!它出現的時候,我們還沒有出生,而唐山離我們,也有幾千公里,因此,它離我們很遠。汶川地震離我們遠嗎?遠!盡管它是建國以來最大的依次地震,可是這8級地震仍然沒有橫渡瓊州海峽,要到我的身邊,因此,它仍然很遠。
可是感情是不會因為距離而邊得遙遠的。
“因為我們都是中國人!”這句話是每一個炎黃子孫的驕傲。是的,因為我門都是中國人,都是龍的傳人,因此我們都是一家人,唐山地震沒有什么可怕的,汶川地震也不必驚慌,因為不論在地球的哪一個角落,都有鼓勵的聲音,有支持的力量,不管有多大的困難,我們都是個堅強的民族,有愛就有力量。
5·12汶川大地震,搖撼著中國的大片領土,也搖撼著十三億中國人的新。因為有愛,我們的心緊緊的交結在一起;因為有愛,在面對災難,我們同在;因為有愛,我們齊心協力,面對自然的考驗。只有愛,才能證明我們中國人是最強的,中華民族是最強的。
汶川地震讓許多父母失去了疼愛的兒女,也讓許多孩子失去了母愛,是去了父愛。但他們失不掉的是我們全民族的愛,我們大家就是他們的兒女,是他們的父母,是愛的源泉。年初的雪災,覆蓋了半個中國,我們共同面對,現在的地震,搖撼了半壁江山,我們一起抗爭。“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災難出現在你們的身邊,但是面對它的,是我們所有人。因為我們都是中國人,我們就不可能拋棄我們的兄弟姐妹,因為我們都是中國人,所以我們要攜起手來,用愛的力量,譜寫愛的永恒,用愛與災難做斗爭。
眼淚,在千千萬萬中國人的面頰劃過,愛,在千千萬萬中國人的心里沸騰,努力吧!加油吧!把愛傳遞給災區的兄弟姐妹們,我們要站起來,抬頭挺胸,向災難挑戰。相信自己,我們是最強的,我們一定能成功!因為我們都是中國人!
了解抗震救災精神(匯總15篇)篇十三
大慶抗震救災是指發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黑龍江省大慶市的一次強烈地震及其抗震救災工作。該次地震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初的中國,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物質損失。然而,面對這一巨大的災難,大慶人民以他們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大慶精神,展現了人性的光輝。這次抗震救災完成得如此出色,不僅彰顯了大慶人的團結互助精神,也激勵了全國人民的熱愛家園、無私奉獻精神。
大慶地震之后,大慶市迅速成立了一支龐大的抗震救災隊伍,由廣大的群眾自愿參與。這次地震使人們看到了團結和互助的偉大力量。在救援行動中,每個人都不顧個人的安危,盡心盡力地幫助他人。除了政府組織的搶險隊伍外,許多地方群眾也踴躍自愿參與抗震救災工作,用實際行動展示出團結互助的大慶精神。
第三段:大慶精神的特征——自強不息。
大慶人民不僅在抗震救災的過程中表現出團結互助的精神,更展現了自強不息的品質。他們以寧死不屈的決心戰勝了一個個困難和障礙。大慶人民憑借著堅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毅力,不斷戰勝了被地震帶來的各種困難,為災區恢復重建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第四段:大慶精神的意義——熱愛家園。
大慶抗震救災精神中最令人感動的是大慶人民對家園的熱愛。面對災難的襲擊,他們不僅關心生命財產的安全,也把家園建設、家園美化作為自己的責任。他們愿意付出極大的努力,為復興家園而奮斗。
第五段:大慶精神的啟示——無私奉獻。
大慶抗震救災精神給了我們很多啟示,其中最重要的是無私奉獻。當地震發生時,大慶人民毫不猶豫地將自己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毫不吝嗇地為其他人付出。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和踐行的,它能讓我們的社會更加美好。
總結:
大慶抗震救災精神在20世紀70年代的中國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團結互助、自強不息、熱愛家園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引領下,大慶人民用自己的行動向全國人民傳遞了希望和力量。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和發揚,以共同創造一個更加繁榮、和諧的社會。
了解抗震救災精神(匯總15篇)篇十四
抗震救災抗洪精神是我國人民在歷經多次自然災害之后積累起來的寶貴財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價值。這種精神植根于中國人民勇敢面對自然災害的實踐經驗中,展現出團結互助、頑強拼搏的品質。抗震救災抗洪精神在應對災害和保護人民生命財產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于國家和人民的安全和幸福至關重要。
抗震救災抗洪精神的內涵豐富多元。首先,它體現了人們對生命財產的珍愛和追求安全的本能。在面臨自然災害時,人們會迅速行動,展現出極大的生命力和頑強拼搏的毅力。其次,抗震救災抗洪精神強調團結互助。人們在災難面前,互相支持、守望相助,展現出強大的集體力量。最后,抗震救災抗洪精神還表現為對災區人民的關懷和幫助。面對災區的人民,人們不計個人利益,不畏艱險,盡心盡力提供幫助和支持。
抗震救災抗洪精神給我們帶來了重要的啟示。首先,它告訴我們,在面對災難時,人們的力量是無窮的。只要我們團結一致,齊心協力,就能夠戰勝困難,克服一切艱險。其次,抗震救災抗洪精神強調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在救災過程中,多個部門、個人和群體齊心協力,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救援體系,充分發揮了各方的專長和資源,最大限度地減少了災害造成的損失。最后,抗震救災抗洪精神還給我們帶來了關于人類與自然關系的思考。人類必須尊重自然,與之和諧共處,加強預警和災害防護能力,為保護人民的安全和福祉做出更多努力。
抗震救災抗洪精神不僅僅適用于自然災害,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應用。首先,我們要珍愛生命,注重安全。無論是交通出行、食品安全還是環境保護,我們都應該時刻保持警覺,遵守規章制度,減少事故和危險。其次,抗震救災抗洪精神提示我們要摒棄個人主義,樹立共享共治的觀念。在社會交往中,我們應該互相幫助、互相尊重,形成和諧、友善的人際關系。最后,抗震救災抗洪精神還鼓勵我們關注弱勢群體和社會公益事業,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和支持。
抗震救災抗洪精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一種特殊的情感和信念,彰顯了人類的力量和智慧。它告訴我們,面對困難和災難,只要我們心懷信念、堅持奮斗,就能夠戰勝一切困難,創造美好的明天。我們應該深入挖掘這一精神的內涵和價值,將其融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去。只有通過我們每個人的積極努力,才能夠弘揚抗震救災抗洪精神,共同建設一個更加富強、和諧的社會。
了解抗震救災精神(匯總15篇)篇十五
5月12日,對在四川的人民來說,真一個極不幸的日子,在那天,四川發生了7.8級的大地震。這次地震,使那里人們的房屋倒塌;這次地震,使人們流離失所;這次地震,使成千上萬的人失去生命。
從地震發生以來,全國人民都在為四川受災的人民做事。有人捐款,有人捐物,有人獻血,還有人奮不顧身地投入到救人的前線去,甚至還有人為了救他人失去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我們小學生是否也應該做什么呢?是的,我不能上陣救人,但我可以發動同學們捐款,盡自己能力為災區盡些綿薄之力,為他們奉獻自己的一片愛心。雖然我們捐的錢很少,但我們想幫助災區人民的愛心連在一起,就會“眾人拾柴火焰高”,幫助災區遇難的人民早日脫離苦海!
今天,我在電視上看到有一位小孩在經過壓在廢墟下123小時之后才被挖出來,幸運的是,他還活著,他媽媽激動不已。我多么希望像這樣幸運的人能越來越多。
可是,幸運的人有,不幸的人更多。
大家都為四川的人民祈福吧!因為我們都是中國人,應該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讓我們伸出援助之手,友愛之手,為災區人民獻上一片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