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我家的家風家訓篇一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這家風家訓便是這話中的規矩,我個人家風家訓,都如忠誠的戰士一般,為你抵擋各種不良的信息。它也時時提醒著你,鞭策著你。雖然它會讓你走上一條沒有捷徑的,且艱苦的路途,但也會讓你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小時候,家里的老人總是告訴我:“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崖苦作舟。”他們總是教導我要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去學習。認真學習便成了我家的家風家訓。可是我總是把他們的話當作耳旁風。從小到大,我總是對學習抱有僥幸,總認為它有捷徑。
剛上八年級,沒有把學習放在心上,每天與同學打打鬧鬧,嘻嘻哈哈,上課也是心不在焉,就這樣等到月考的試卷發下來的時候,我卻傻了眼。試卷上一個個大大地叉仿佛在嘲笑我,嘲笑我的懶惰,嘲笑我的不認真,嘲笑我的僥幸心理。這時我才懂得了“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崖苦作舟。”的真正含意。學習真的沒有捷徑可走,有的是平時認真、勤奮的汗水,才有考試時的高分。
媽媽常對我說:做人要誠實。這也是我們家的一條家訓。對于誠實我也深有體會。
記得有一次老師安排我去領毛筆,我趕快到教導處領了56桿毛筆。可是粗心的我在半路上丟了一只,并且告訴老師領夠了。第二天發毛筆時數目不夠,老師問我我還強詞多理,不承認錯誤。老師批評了我,他說:“你丟了一只毛筆沒有多大的事,但是你撒謊就是大問題,這關系到一個人的品德。”這件事讓我認識到誠實的重要性,從此不敢撒謊。
從小到大,我家的家風家訓從來沒有變過,因為我們家始終相信,認真學習和誠實守信是一個人做人的根本。
我家的家風家訓篇二
——記家訓“儉養德、勤致富”
“我們的比你們的亮堂,這叫燈火輝煌啊!”我自豪地說道。
“你繞自己的房子走一圈再看看整幢房子,你又發現了什么?”爺爺繼續追問。
我從房前走到屋后,又掃視了眼前的幾幢房子,發現我家的每個房間都亮著燈,看上去格外突兀。而其他人家就像爺爺家一樣就一間或者兩間房亮著。我再也大聲不起來,只覺得我家的燈光特別刺眼,似乎要狠狠地把我的小心臟照穿。我“蹭蹭蹭”急促地上樓,“啪啪啪”關掉了多余的燈。
說完,我快步奔到六樓,敲開爺爺奶奶的門,只見客廳里昏暗的燈亮著,奶奶在踩縫紉機,她正在改制爸爸不要穿的棉毛褲。我細細地打量奶奶的“杰作”,棉毛褲的上半部分成了爺爺的平角短褲,下半部分成了奶奶的膝蓋套,像我溜冰時穿的防護套一般,大小可伸縮,還在膝蓋部分墊了彈力棉。這一次,我的小心臟被奶奶的縫紉針扎得更疼。
打從這開始,我們全家就積極行動起來了,從剛開始的互相監督,到現在的自覺遵守,我家一直刮著一股勤儉風:爸爸勤工作,我勤學習,媽媽勤持家。隨手關燈,用洗臉水沖馬桶,零食吃完了再買……我們全家人始終踐行著“儉養德、勤致富”的良好家風。
我家的家風家訓篇三
我的家地處沂蒙山區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在中國地圖上即使用放大鏡也找不到村莊的名字,可家里依然充滿著濃濃的歡樂,院子里時常飄蕩著歡樂的笑聲。
我家的勤儉之風。花香不在多,室雅何須大?在農村,我家的房子簡陋,居住面積小,可我們一家人整理得井井有條。看,墻壁總是一塵不染,坐了二十多年的沙發雖破舊可很整潔,回到家里誰都愿意坐,仿佛是“親密朋友”。
我家的智慧之風。手機是眼下家庭中管理孩子最棘手的問題,而在我們家卻成了智慧之風的源動力,我們在手機上下載了“成語瘋玩猜”,閑暇之時我們一同過關猜成語。如“鬧”字為門庭若市,“出”字為山外有山,“柜——渠”為水到渠成,“難難”為左右為難,“離了四次婚而成家”為前功盡棄……看了這些你是不是也覺得很好玩。但要好好把握時間,適可而止,張弛有度。
我家的感恩之風也是名不虛傳的。大到在外面左鄰右舍家的婚喪嫁娶,我們是毫不吝嗇的義務幫工,有的遇到困難時,我們還捐款捐物,小到在家里給父母洗衣洗腳,每到冬天,媽媽早上總是給爺爺奶奶點好取暖爐,晚上裝好暖水袋,細心的媽媽還總是把暖水袋用柔軟的布包裹起來放進奶奶的被窩。
我家的和諧之風也夠柔和的,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味道。孩子每天必說的三句話:“爸爸、媽媽好”、“爸爸、媽媽再見”、“爸爸、媽媽晚安”。看似簡單的問候,要做到持之以恒也不簡單,可在我家依然保持著,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有時有了一點小的爭執,弱方總是急中生智,問一問:“我們還是兄弟嗎?”繼而雙方相視一笑,齊喊:“奔跑吧,兄弟!”一切和好如初。
東西南北中,有風在家中。我的家里有各式各樣的風:勤儉、幽默、樂觀、感恩……有了它們我的家才更和諧、更美麗,更幸福!
風和日麗,家和萬事興!讓家“風”來的更猛烈些吧!
我家的家風家訓篇四
隨著cctv新聞頻道播出的“新春走基層之家風是什么”,我就對“家風”這個熱門話題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促使我每天都要看央視新聞的有關報道。
家風是指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俗話也叫門風,我們這個中華民族有重視家風的傳統,講究道德,勤儉持家,看重親情,嚴于教子,隨著社會的發展,在新的條件下,繼續發揚這個優良傳統尤為重要。
古代人把家風總結為五常八德,五常:仁義禮智信;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現代人的家風是什么,眾說紛紜,勤儉節約、不鋪張浪費,低調做人、為事清廉,孝順和氣、厚道誠實……在新聞頻道,記者們采訪了四川成都火鍋店一位顧客說:“我們家有一個傳統,這一碗飯,吃著只要剩一粒米,不行。”還采訪了面攤老板說:“樸實一點,厚道一點,做人要實在一些,天上不會掉餡餅砸到我頭上的。”說得很好很實在。
我家的家風家訓篇五
中國是禮儀之邦,五千年的文化傳承至今,深深銘刻在中國人的心中。每個家,都有家訓、家規、家風,俗話說得好:無規矩不成方圓。從孟母三遷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訓、家規、家風不僅承載了祖祖輩輩對后代的希望對后代的策鞭,也同樣體現了中華民族優良的民族之風!“非淡澹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莫貪意外之財、莫飲過量之酒”等教子中的古訓至今為世人尊崇。好的家風不但對自己有利、對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響著大眾的道德水平與社會的'風氣。
每個家庭都有淳樸的家風。家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空間,在孩子身上處處會烙有家風的印記。家風就是文化和道德的言傳身教,是智慧和處事方略的潛移默化。
給我聊聊關于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等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告訴我要知足常樂。
好的家風才能創造出好的家庭,俗話說:家和萬事興,相互體諒、相互寬容、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是家和的前提,在此基礎上的家庭,才是幸福美滿的家庭。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為人父母有義務、有責任把家庭料理好、把孩子教育好。盡管使孩子具有高尚品質的責任未必完全在父母身上,但為人父母在心甘情愿當“牛”做“馬”的同時,樹立良好的家風,用好家風培養好孩子,責無旁貸。
好的家風需要傳承,也需要總結,不光要靠潛移默化還要作為教育理念固化形成家訓。
家是縮小的國,國是放大的家,父母用他們的身體言行影響著我,這積極健康的家風早已融入我們生活,代代相傳。
我家的家風家訓篇六
我家的家風家訓和許許多多的家庭一樣:遵紀守法、尊老愛幼、鄰里和睦。
我生長在外公外婆家,從小他們就十分疼愛我,生病時,他們無微不至地關心我、愛護我;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他們會鼓勵我、支持我;遇到委曲時,他們會安慰我、開導我;在學校受到表揚時,我們會一同分享快樂……但是,外公外婆的愛還包含著對我的要求、對我的嚴厲。外婆經常給我講做人的道理,告訴我要尊敬老師、尊敬長輩、團結同學等等,還教會了我很多行為禮儀。
有一次,外婆帶我去酒店吃飯,還沒出家門,外婆就對我說:“小宇,等會到了酒店,你可要注意禮儀哦,餐桌上也要講文明、講禮貌,不能只顧著自己吃,更不能隨意轉動轉盤”。席間,我謹遵外婆的教導,得到了外婆夸獎。
外婆不但教導我懂禮儀,還教育我要尊敬長輩。
有一天,外婆說:“今天太公來我們家做客,你可要懂事。”話音剛落,我就聽到太公上樓的腳步聲,我趕緊跑進房間,拿出一雙棉拖鞋放在門前,并開門迎接。太公看見了,直夸我懂事。吃飯的時候,我坐在太公身旁,熱情地往太公的碗里夾菜,一家人都露出開心的笑容。
我的成長和外公外婆的教育是分不開的,他們的行為一點一滴的影響著我、感化著我。
有一次,外婆買菜回來,走到二樓的時候,發現二樓鄰居的家門上插著一大串鑰匙,外婆隨手敲了敲門,想告訴主人,誰知沒人在家。于是,為了安全,外婆只好先把鑰匙帶回了家,又怕主人回來找不到鑰匙,就想了個好辦法,叫我寫了張紙條,貼在他家門上:“請到301拿鑰匙”。主人拿到鑰匙后,連聲道謝。
鄰里和睦影響著整個社會,好的家風帶動好的社會風氣。所以,好的家風就是一種正能量,我們要從每個家庭做起,讓家家有個好家風,家家培育文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