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開平碉樓立園的導游詞篇一
寒假里,我們訪問了美麗的僑鄉——開平,還有那獨一無二的碉樓群。
碉樓群是由錦江里村落碉樓、自力村碉樓、馬降龍碉樓和方氏燈樓所組成。開平現存碉樓約1833座,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
目前開平碉樓保存最完好、陳設最豪華的碉樓要數塘口鎮自力村的銘石樓。那里自然環境優美,水塘、荷塘、稻田、竹林散布其間,與錯落有致的碉樓相映成趣,互為景致,美不勝收。
銘石樓建于1925年,碉樓里還保存著完整的家具、生活用品,是當時華僑文化的歷史見證。碉樓內,所有的物品還是當年的擺設,在這里,你會發覺自己與歷史的距離原來是如此的貼近。銘石樓樓高六層,首層是大廳,二至四層為廳房,第五層是祭祀的場所,第六層是一個寬闊的平臺。大廳兩廂的屏風各有9扇,上面鑲嵌著深藍色的玻璃,玻璃上都是出自名家手筆的書法和繪畫,整個大廳彌漫著濃濃的書香味。大廳正中央擺放一張大理石桌,桌上方掛著一盞充滿異國情調的吊燈。整個大廳做工精致,風格獨特,異彩紛呈,顯得富麗堂皇。沿樓梯拾級而上,參觀二樓至四樓起居室,只見臥室古色古香,手工精湛。站在最高層平臺的涼亭里,清風陣陣撲面而來,感覺非常愜意。倚欄遠眺一望無際的田野,美麗的池塘泛著漣漪,翠綠的竹林,彎彎曲曲的小徑,掩映著一棟棟造型別致和獨特的碉樓,靜倘在沃野中,匯成了一幅美麗的畫,頓覺身心舒暢。
碉樓宛如一顆顆耀眼奪目的寶石在開平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閃閃發光。
開平碉樓立園的導游詞篇二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游。今天,我們要去的是開平碉樓。
開平碉樓種類繁多,但是從外形來看大致是相同的。如果從建筑材料來分,可以分成:石樓、夯土樓、磚樓和混凝土樓。
石樓的墻有是的加工規則的石塊建筑成,有的則是把天然的石塊自由的疊起來,石塊之間用粘土粘接。可是,目前開平現存的石樓只有10座了。 夯土樓在丘陵地帶,是用泥做的。當地把這種碉樓稱為“泥樓”或“黃泥樓”。雖經幾十年風雨浸蝕,仍十分堅固。現在保存的有 100 座。磚樓主要在丘陵地區,所用的磚有三種:1、明朝的紅磚,2、民國時期當地的青磚,3、近代的紅磚。今天開平現存磚樓差不多 249 座。 混凝土樓主要在平原丘陵地區,是當時華僑吸取世界各國建筑不同特點設計建造的,造型最能體現中西的建筑風格。開平現存混的凝土樓 1474 座,在開平碉樓中的數量最多。
我們現在要去的自力村碉樓群到了,請大家拿好自己的行李,排隊下車。一眼望去,幾座碉樓聳立在平原上。大家看,這座碉樓夠“碉”了吧。它就像碉堡一樣。大家來過這座木板橋,注意不要摔下去了。看,橋邊停著的秋紅蜻蜓輕輕地拍著翅膀,多美呀!小朋友們不要去抓它們哦,它們是益蟲。
我們要看的碉樓到了。這座碉樓暫時沒有開放,大家可以先拍幾張照片再走。
瞧,這是銘石樓,是15棟碉樓里最精美的一棟,它花了三年時間建成。 銘石樓的主人方潤文是自力村人,早年的時候在美國謀生,也開過餐館,有了錢之后,他就像許多的自力村人一樣,花巨資回家鄉興建了碉樓。方潤文先后娶了3位太太,結發妻子吳氏,妾梁氏、楊氏。現在,銘石樓的首層正中懸掛著方潤文同他的3個太太的大幅照片。看,照片用鑲著金邊的相框包著。相片中,方潤文先生戴著眼鏡,打著領帶,身穿西裝,一副洋派頭。他的右邊為元配吳氏,吳氏右邊是二太太梁氏,方潤文的左邊是三太太楊氏。三太太是歐洲人,當年的村里人都說她長得很漂亮。
銘石樓的外形壯觀,高6層,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筑材料中除了青磚是國產的以外,鐵枝、鐵板、水泥等都是是從外國進口的,水泥是英國進口的,鐵門是德國進口的。中下部分結構簡潔,剛才大家參觀的第一層是廳房,2到4 層是室。
大家請看墻壁上的鹿角,是他們用來當衣帽架的。每層都有鹿角貼在墻上,對面還放了鏡子,這樣方便換裝。
大家注意一下銘石樓的窗戶。所有碉樓的窗戶都是這種結構。窗戶有三層,最里面的一層是玻璃,能起到提醒主人有土匪來了的作用,土匪從窗戶爬進來時,會打碎玻璃;中間的那層是鋼架,防止土匪進來;最外面的是一塊結實的大鐵板,能擋住子彈。
5層以上比較復雜、豪華。第5層是祭祖場的場所。看,他們祖先的靈牌是大理石,中間用玻璃封住,外面用黃金包。大家來看第6層,第6層平臺正中間有一個望亭,能看到有沒有土匪來到。為了防御土匪劫掠,銘石樓也設有槍眼,這種槍眼,里大外小,有開在墻體上射向院外的,也有開在地板上,射向闖進樓內的土匪。
當時的人們多聰明呀!碉樓,是他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是他們最好的御敵場所。
開平碉樓立園的導游詞篇三
大家好!
歡迎大家來到江門,我是你們的導游。快樂彩鈴(玲)無限音樂榜,我叫彩玲,但愿今天的旅程我能給大家帶來無限的快樂。
這里就是馬降龍的興林里村落了,在20xx年被聯合國稱為“廣東最美的鄉村”。眼前的這座碉樓叫:官駿龍樓。觀看碉樓時,主要要注意碉樓的三個特點:一是層層有廚房;二是有防盜門和天窗;三是二樓有逃生窗。層層有廚房是防洪所需,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這里常發生洪災,一旦洪水來了,就會淹沒到一樓甚至更高,且洪災一發就是幾天,所以就只能在上一樓做飯。可是大家有沒有留意到?平時我們所看到的廚房煙囪都是建在房子的外墻壁吧?那么這里的為什么會把煙囪建在房子的內墻壁呢?可能大家都想不出它的緣由吧?這是因為要預防土匪從房子外面的煙囪爬到樓上去,可見當時的人們為了預防土匪的層層攻擊,在建造房子時想得如此周密。防盜門、天窗和逃生窗是防盜所需,若一旦有土匪來侵,就可立即關上樓梯口的防盜門,在樓上用石頭通過天窗對土匪進行攻打,逃生窗建在二樓,請問有誰知道這是什么原因么?呵呵,這位游客答對了,就是因為二樓不會很高,土匪來了,情況緊急時,可以從這個逃生窗跳下去,不會造成生命危險。這二樓客廳的地面是由意大利進口的地板磚而鋪成的,以及這個供奉神像的神臺是由潮州木雕雕塑成的。可想而知在當時的社會就能有如此精密周全結合中西文化的建筑,是有多么高超的技術和富裕的家境。
參觀完這第一個碉樓,大家有什么感想啊?看來大家都有不同深處的感想,接下來我們將會參觀到更加壯觀的建筑,第二站:赤坎古鎮的影視名城,我們視目以待吧!
通過參觀完這三個大宅之后,大家都應該會有更高的贊嘆吧!看來游覽了一個上午大家都有點累和餓了,我們要去的第三站:福納千家,就是最適合不過的啦!那里有一個農家飯莊和一個大型的購物超市。由名廚精心烹制的地道開平農家菜與蟲草宴為特色,最適合旅游期間的休閑用餐,超市主要銷售五邑地區的土特產及粵西一帶富有特色的旅游紀念品。
大家對今天的午餐還滿意吧?用餐完后我們在這休息半個鐘就要去參觀今天的最后一站:自力村。
我們現在參觀的這座樓是叫銘石樓,和之前參觀的官駿龍碉樓略有不同,建筑上顯得更加壯觀更加先進和豪華。請大家仔細觀察一下,該銘石樓與官駿龍樓有哪些些方面的不同呢?對了,這位游客又說對了,在碉樓上部的四角都建有突出懸挑的半封閉的角堡,俗稱“燕子窩”,是哨兵的站崗位置,以便提前發現土匪“來訪”時易于反攻,同時還會發現在樓上有眾多內大外小的小洞,稱為“槍口眼”,這也是防衛土匪時對其進攻的設備,所以在當時就算是有錢人也不能過上舒適無憂安然的生活,而是時刻要防備土匪會來攻。從這些房門、客廳設施設備以及墻壁上掛著的時鐘更現出一種以中西建筑藝術、防衛和居住于一體的多層塔樓式建筑。
我相信大家在參觀完前面的碉樓,應該是一次次的嘆為觀之吧?贊嘆碉樓的建筑技術是如此的高超,如此的精湛而周密,建筑藝術是如此的華麗。但大家又是否會同時帶著一個疑問――這些燦爛的輝煌是如何獲得的呢?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世紀回憶,看開平華僑話史,看碉樓背后的故事。這里是華僑話史展覽館,我們可以從掛滿圖片的墻壁上,及圖片旁邊的簡介了解到當年的華人是過著一種怎樣的生活。
當年為了生計、為了逃避饑寒交迫的生活,我們的華人千里迢迢漂洋過海來到了世界各地謀生,尋求過上富裕生活的夢想。從這些圖片可以看到當時的華工職業有:漁業、餐飲業、洗衣業、淘金業、修鐵路、開雜貨店、農業等,也就因此出現了唐人街,但大家看看當時的唐人街并不是像今天的唐人街那樣的豪華的,而是很破舊很落后的生活環境,可華人們都很團結,一起拼搏、一起努力工作,希望爭取更多的錢回家鄉建設,讓更多的中國人過上富裕的生活。一路走來,他們坎坎坷坷、歷經滄桑與磨難,當年的華人為了漂洋到國外,在渡船下面忍受著很骯臟的生活環境,但最終能到達國外的是很少很少的,在半路就已經有很多被餓死渴死了。為了到國外,13歲的鄧文鈿先生就備受外國人的審拷;如果當時的華人在國外沒有掙到足夠的錢的話是不能回來的,所以為了圓夢,為了回家探望家中的妻子和兒女,譚積興先生在國外拼命地努力掙錢,可最終與妻子一生只見了兩次面:結婚和死別,兒女卻是一個被餓死一個被撐死,一個家庭就這樣散了,這令人感到是多么的心酸、多么的痛心。看這一張張的圖片卻感到是在看一個個令人心酸令人痛心的故事。其中讓我感到最痛心的是:外國人認為中國人能建成長城,那么也一定能在不管怎樣的條件下修建鐵路,所以很多華人被迫去經常會發生泥石流現象地帶建鐵路,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下,當時很多的華人活生生的被埋在了鐵軌和泥土下面,看這張圖片就是當年的華人在修鐵路時的情境了,可想而知,外國人的鐵路是犧牲了多少華人的性命,流了多少華人的血淚啊!這真的是令人感到很痛心很痛心的事。這一張張圖片這一個個真實的故事,都體現出了當時在外華人吃苦耐勞、艱辛、團結、愛國的精神。
而我們作為中國人的后代應該要引以為榮,應該要學習華人們吃苦耐勞、團結愛國的精神。我們現在能過上美好的生活,應該不能忘了前人所付出的努力和流下的血淚。我們能處在這樣好的環境,應該要為自己腳下的路作出更加堅定的選擇,為自己為社會為國家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拼搏去奮斗,相信付出了未來就會是有回報的。
各位游客,相處的快樂時光總是那么的短暫,我們今天的旅程即將要結束了,很高興能和大家相處了這么難忘快樂的一天,也很感謝大家對我工作上的支持和配合,如果我在某些方面做到不足之處的,希望大家能多多見諒,祝大家以后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滿,事事順心,天天開心,謝謝!
開平碉樓立園的導游詞篇四
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我們去游覽廣東省江門市的開平碉樓。“樓”相信大家都看過不少,但是像這樣的碉樓群保存完好的可沒有幾處,耳聞不如眼見,現在我們就出發吧。
廣東江門開平市是著名的華僑之鄉,建筑之鄉和藝術之鄉。更是聞名的碉樓之鄉,碉樓的興起和當時的開平的地理環境社會治安及華僑文化歷史密切相關,碉樓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用來防澇防匪之用。開平碉樓是集防衛,居住和中西建筑藝術為一體的建筑群體,始建于清初,大量興建在20世紀30年代,目前尚存1466座。這些碉樓是舊時廣東華僑為防御盜匪、海外僑胞籌資回鄉興建的。在鼎盛時期達3300多座,而目前經開平市人民政府的普查,登記在冊的有1833座,是國務院公布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2019年6月28日,開平碉樓與村落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家知道為什么在明末清初會出現這么多的碉樓嗎?這是因為開平地勢低洼,河網密布,常有洪澇之憂,其所轄新會、臺山、恩平、新興四縣邊遠交界之地,向來有“四不管”之稱,社會秩序很混亂。因此,明朝末期就有鄉民修建碉樓,作為防澇防匪之用。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開平又爆發了大規模的土客械斗,人人自危。此時,恰遇西方國家在我國沿海地區招募華工去開發金礦和建筑鐵路,大批開平人為了生計背井離鄉遠赴外洋,開平逐步成為一個僑鄉。“衣錦還鄉”、“落葉歸根”情結使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掙到錢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匯錢回家或親自回國操辦“三件事”:買地、建房、娶老婆。于是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形成了僑房建設的高峰期。但是當時的中國社會兵荒馬亂,盜賊猖獗,而開平僑眷、歸僑生活比較富裕,土匪便集中在開平一帶作案,在這種險惡的社會環境下,防衛功能顯著的碉樓應運而生。
碉樓從功能上有居住的居樓,村人共同集資興建的眾樓,還有用于打更放哨的更樓三大類。從建筑上呢又分為,石樓,三合土樓,磚樓,和鋼筋混凝土樓四種,而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將碉樓主人的意愿與風格各異的國外建筑式樣結合在一起,合成一體。盡管它們在用才風格上都各有差異,但是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門窗窄小,鐵門鋼窗,墻身厚實,墻體上設有槍眼。有的碉樓還頂樓四角還設有“燕子窩”可以對碉樓四周形成上下左右全方位控制。碉樓頂層又多設有瞭望臺,并準備了早期的槍械,發電機,警報器,探照燈及石塊,銅鑼等防衛裝置,從這一特點我們就可以看出碉樓在當時的主要功能就是防范匪患。碉樓也在不同歷史時期發揮了不同的作用。
各位游客請看,這個就是自力村碉樓群,這個碉樓群是開平最精美,最集中的碉樓群!自力村是開平碉樓與村落的典型代表,自然環境優美,荷塘、瓜地、菜園、果樹散布其間,與十五座仍保存完好、風格各異、造型獨特的碉樓相映成趣,景色美不勝收。村落布局和諧,中有石板鋪砌的阡陌小路相通,高大堅固、歷經滄桑的碉樓在建筑上配備了鋼窗、槍眼等防衛功能,裝飾上充分融合了羅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等歐美風格。而在這其中最精美的就是銘石樓,建于1925年,是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居樓,樓主是方潤文,此樓,樓高5層,頂部有中西合并的瞭望亭,此樓樓身寬大,外形壯觀,有厚重的鐵門和堅固的鐵窗,內部陳設豪華,生活設施齊全。
看過剛才的自立村碉樓群我們來看看赤坎古鎮,它是一個“全國歷史文化名鎮”,綿延2公里的騎樓古街臨江而建,歐陸風情街是古街上最具特色的一段。純樸的民風,獨特的西洋建筑與石拱橋、騎樓、江上休閑的小舟呈現出嶺南集市“小廣州”的特色。赤坎鎮中的迎龍樓,是開平市現存最早的碉樓。迎龍樓坐落在開平市赤坎鎮三門里村,坐西北向東南,占地面積152平方米,建筑面積456平方米,磚木結構。東距開平市區6公里,為關氏家族所建。三門里村建于明朝正統年間(公元1436-1449年),地處潭江下游沖積平原,是一片蘆葦叢生、水鳥群集的低洼之地,洪澇不時地威脅著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明朝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關氏十七世祖關圣徒夫婦獻出家庭積蓄,建起了迎龍樓。
選用“迎龍”二字來命名碉樓,是因為這寄托了期望給村民帶來平安,好運,幸福之意。根據“開平縣志”的記載,清光緒九年(1884)年,開平發生大水災,許多村莊的房屋被洪水淹沒,三門里村人幸虧登上迎龍樓而避過劫難。迎龍樓是全村的制高點。樓頂是硬山頂式建筑,風格古樸,造型簡潔,是開平碉樓最原始的模式。
而開平最高,最豪華的就要數蜆岡鎮的瑞石樓了,樓高9層25米,是鋼筋混泥土結構居樓,有“開平第一樓”的稱號。坐落在開平市蜆岡鎮錦江里村后左側,樓高九層,占地92平方米。瑞石樓的始建人黃璧秀,號瑞石。樓建成后,他以自己的號取名,叫“瑞石樓”。當時廣東省有名的大書法家、廣州六榕寺主持鐵禪大師題寫了“瑞石樓”三個大字。
瑞石樓是“開平第一”,不僅是高度上第一,外觀上也是別的碉樓難以相比的。該樓每層都有從香港購買的坤甸或柚木板做的屏風,上面雕刻著篆、隸、楷、行、草各種字體的諸如“花開富貴,竹報平安”、“雀屏中目,鴻案齊眉”等內容的對聯,傳統文化氣息濃厚。由于是家族私樓,各個廳房均有生活用品的擺設,這又是其他碉樓難以比擬的。
瑞石樓是開平市內眾多碉樓中原貌保存得最好的一座碉樓,堪稱開平碉樓之最。
但我們要說到開平最精美,最具有代表性的碉樓就是我們接下來要去游覽的塘口鎮方氏燈樓。方氏燈樓坐落在開平市塘口鎮塘口墟北面的山坡上,東距開平市區11公里。由宅群、強亞兩村的方氏家族于民國九年(1920年)共同集資興建,原名“古溪樓”,以方氏家族聚居的古宅和原來流經樓旁的小溪命名。該樓高5層18.43米,鋼筋混凝土結構,第3層以下為值班人員食宿之處,第4層為古希臘神廟的柱廊式,第5層為中世紀歐洲城堡式、教堂塔尖式結構,給人以威嚴、堅固、神秘之感。樓內配備值班預警的西方早期發電機、探照燈、槍械等,是典型的更樓。方氏燈樓選址極佳,視野開闊,也是附近鄉村的景觀中心,至今保存完好。
各位游客,今天我們一路穿梭在一道獨特的華僑歷史文化隧道里,領略到了那震撼的萬國建筑藝術長廊氣息,相信我們的心情也放松了不。
開平碉樓立園的導游詞篇五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游。今天,我們要去的是開平碉樓。
開平碉樓種類繁多,但是從外形來看大致是相同的。如果從建筑材料來分,可以分成:石樓、夯土樓、磚樓和混凝土樓。
石樓的墻有是的加工規則的石塊建筑成,有的則是把天然的石塊自由的疊起來,石塊之間用粘土粘接。可是,目前開平現存的石樓只有10座了。 夯土樓在丘陵地帶,是用泥做的。當地把這種碉樓稱為“泥樓”或“黃泥樓”。雖經幾十年風雨浸蝕,仍十分堅固。現在保存的有 100 座。磚樓主要在丘陵地區,所用的磚有三種:1、明朝的紅磚,2、民國時期當地的青磚,3、近代的紅磚。今天開平現存磚樓差不多 249 座。 混凝土樓主要在平原丘陵地區,是當時華僑吸取世界各國建筑不同特點設計建造的,造型最能體現中西的建筑風格。開平現存混的凝土樓 1474 座,在開平碉樓中的數量最多。
我們現在要去的自力村碉樓群到了,請大家拿好自己的行李,排隊下車。一眼望去,幾座碉樓聳立在平原上。大家看,這座碉樓夠“碉”了吧。它就像碉堡一樣。大家來過這座木板橋,注意不要摔下去了。看,橋邊停著的秋紅蜻蜓輕輕地拍著翅膀,多美呀!小朋友們不要去抓它們哦,它們是益蟲。
我們要看的碉樓到了。這座碉樓暫時沒有開放,大家可以先拍幾張照片再走。
瞧,這是銘石樓,是15棟碉樓里最精美的一棟,它花了三年時間建成。 銘石樓的主人方潤文是自力村人,早年的時候在美國謀生,也開過餐館,有了錢之后,他就像許多的自力村人一樣,花巨資回家鄉興建了碉樓。方潤文先后娶了3位太太,結發妻子吳氏,妾梁氏、楊氏。現在,銘石樓的首層正中懸掛著方潤文同他的3個太太的大幅照片。看,照片用鑲著金邊的相框包著。相片中,方潤文先生戴著眼鏡,打著領帶,身穿西裝,一副洋派頭。他的右邊為元配吳氏,吳氏右邊是二太太梁氏,方潤文的左邊是三太太楊氏。三太太是歐洲人,當年的村里人都說她長得很漂亮。
銘石樓的外形壯觀,高6層,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筑材料中除了青磚是國產的以外,鐵枝、鐵板、水泥等都是是從外國進口的,水泥是英國進口的,鐵門是德國進口的。中下部分結構簡潔,剛才大家參觀的第一層是廳房,2到4 層是室。
大家請看墻壁上的鹿角,是他們用來當衣帽架的。每層都有鹿角貼在墻上,對面還放了鏡子,這樣方便換裝。
大家注意一下銘石樓的窗戶。所有碉樓的窗戶都是這種結構。窗戶有三層,最里面的一層是玻璃,能起到提醒主人有土匪來了的作用,土匪從窗戶爬進來時,會打碎玻璃;中間的那層是鋼架,防止土匪進來;最外面的是一塊結實的大鐵板,能擋住子彈。
5層以上比較復雜、豪華。第5層是祭祖場的場所。看,他們祖先的靈牌是大理石,中間用玻璃封住,外面用黃金包。大家來看第6層,第6層平臺正中間有一個望亭,能看到有沒有土匪來到。為了防御土匪劫掠,銘石樓也設有槍眼,這種槍眼,里大外小,有開在墻體上射向院外的,也有開在地板上,射向闖進樓內的土匪。
當時的人們多聰明呀!碉樓,是他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是他們最好的御敵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