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形容八月十五的古詩篇一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收藏過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詩吧,古詩是中文獨有的一種文體,有特殊的`格式及韻律。那么你有真正了解過古詩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八月十五的古詩句(精選80句),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1、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3、中秋誰與共孤光。——蘇軾《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4、問深宮,姮娥正在,妒云第幾。——吳文英《永遇樂·乙巳中秋風雨》
5、偏皎潔,知他多少,陰晴圓缺。——徐有貞《中秋月·中秋月》
6、人間寶鏡離仍合,海上仙槎去復還。——吳文英《思佳客·閏中秋》
7、分明不受人間暑。——郭應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9、今夜月明入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10、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蘇軾《中秋月》
11、一輪秋影轉金波。——辛棄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12、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蘇轍《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13、憶對中秋丹桂叢。——辛棄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1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15、乘云徑到玉皇家。——劉克莊《木蘭花慢·丁未中秋》
16、轉缺霜輸上轉遲,好風偏似送佳期。——陸龜蒙《中秋待月》
17、東籬展卻宴期寬。——吳文英《思佳客·閏中秋》
18、明月幾時有?把酒問清天。——蘇軾《水調歌頭》
19、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李賀《馬詩·大漠沙如雪》
20、水亭凝望久,期不至、擬還差。——劉克莊《木蘭花慢·丁未中秋》
21、何人意緒還相似,鶴宿松枝月半天。——薛能《關中秋夕》
22、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隱《嫦娥》
24、空碧無云露濕衣,眾星光外涌清規。——齊已《中秋月》
25、可憐關夜嬋娟影,正對五候殘酒卮。——齊已《中秋月》
29、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30、拜華星之墜幾,約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舉中秋請宴啟》
31、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蘇軾《中秋月》
32、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33、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37、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蘇軾《念奴嬌·中秋》
38、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云無留跡。——蘇軾《念奴嬌·中秋》
41、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李白《關山月》
44、尋常豈是無三五。——郭應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47、陰晴圓缺都休說,且喜人間好時節。——徐有貞《中秋月·中秋月》
48、可憐閑剩此嬋娟。——吳文英《思佳客·閏中秋》
52、無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盤上海涯。——曹松《中秋對月》
53、霜華滿地,欲跨彩云飛起。——文征明《念奴嬌·中秋對月》
55、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蘇軾《西江月》
56、禪邊風味客邊愁,饋我清光又滿樓。——慧霖《閏中秋玩月》
57、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
60、只今聊結社中蓮。——張孝祥《浣溪沙·中秋坐上十八客》
61、何處樓高,想清光先得。——吳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67、山中夜來月,到曉不曾看。——好問《倪莊中秋》
69、強飯日逾瘦,狹衣秋已寒。——元好問《倪莊中秋》
70、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溫庭筠《商山早行》
73、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東坡《水調歌頭》
74、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蘇轍《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75、槁秸申酬,輪嗣布。——文天祥《回董提舉中秋請宴啟》
77、直到天頭天盡處,不曾私照一人家。——曹松《中秋對月》
79、千里共如何,微風吹蘭杜。——崔少府《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
80、紺海掣微云,金井暮涼,梧韻風急。——吳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形容八月十五的古詩篇二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對古詩都不陌生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古詩賞析,歡迎大家分享。
朝代:唐代
作者:皮日休
原文: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零落的桂花花瓣,帶著星星點點的露珠如同一顆顆玉珠從月亮邊散落了下來。”多么美好的場景啊!仿佛如人間仙境一般的場景正是出自唐朝人皮日休的七言絕句《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此詩并不如其它描寫中秋詩作一般凄涼,凋零,或是惆悵、哀綿。聯系詩作背景便可得知詩人前一年高中進士,此時正在東游之中,也正是詩人意氣風發之時,全詩便理所當然的輕松,毫無憂愁。詩中的一大部分是詩人的聯想,并不現實,卻也不讓人覺得有空虛之意。巧妙的聯想反而為“寂靜”的詩作平添了幾分“俏皮”,也可謂是恰到好處。
雖只描寫了一幅“夜賞月桂圖”,卻讓我們得知民俗——中秋必看月賞桂,這也是八月十五中秋節的重要活動,使得詩的節氣撲面而來。
如此的好詩,讀了心清氣爽,也不禁對古人的中秋佳節浮想聯翩。
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顆顆玉珠從月亮下邊撒落下來,拾起殿前的桂花,花瓣帶著露珠更顯濕潤。
到現在也不知道天上發生了什么事,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來給予眾人的吧。
天竺寺:今稱法鏡寺,位于靈隱山(飛來峰)山麓。
桂子:特指為桂花,本質是樟科植物天竺桂的果實。
露華新:桂花瓣帶著露珠更顯濕潤。
嫦娥:多種說法,有說中國神話人物、后羿之妻等。
皮日休,字襲美,一字逸少,生于公元834至839年間,卒于公元902年以后。曾居住在鹿門山,自號鹿門子,又號間氣布衣、醉吟先生。晚唐文學家、散文家,與陸龜蒙齊名,世稱“皮陸”。今湖北天門人(《北夢瑣言》),漢族。咸通八年(867)進士及第,在唐時歷任蘇州軍事判官(《吳越備史》)、著作佐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后參加黃巢起義,或言“陷巢賊中”(《唐才子傳》),任翰林學士,起義失敗后不知所蹤。詩文兼有奇樸二態,且多為同情民間疾苦之作。《新唐書·藝文志》錄有《皮日休集》、《皮子》、《皮氏鹿門家鈔》多部。
此詩載于《全唐詩》卷六百十五。此詩運用了比喻,聯想的修辭手法, 詠物現實,空靈含蘊,以中秋一事表達了中秋佳節賞月之情。
“玉顆珊珊下月輪”描述了桂花像是月上掉下來似的場景,交待了詩人所處的時間是中秋之夜,奠定了全詩是充滿了輕松,了聯想的基調。
“殿前拾得露華新”詩人撿起殿前的桂花,桂花的顏色潔白而新鮮,闡述了詩人是享受中秋之夜的景色的,也表明了詩人此時在人生道路上是順暢的。
“至今不會天中事”通過傳說透露出了詩人對桂花的.憐惜,展現了詩人對美好事物的向往,闡述了詩人是熱愛自然,憐惜自然的。
“應是嫦娥擲與人”感嘆到桂花飄落是因為傳說中的嫦娥撒下來給予眾人的吧,通過豐富的聯想,烘托出詩人是擁有包含萬事萬物的心境的。
這首絕句描狀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潔如玉,映于月光更顯晶瑩,拾起花猶帶露更覺滋潤,想來當是嫦娥撒于人間。全詩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節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見大之妙。綜合此詩,神話傳說中吳剛學仙有過,遭天帝懲罰到月宮砍伐桂樹,其樹隨砍隨合,所以必須不斷砍伐,卻始終砍不倒這棵樹。但此詩并不如其它描寫中秋詩作一般凄涼,凋零,或是額悵、哀綿,全詩給人的感覺是輕松自在,毫無憂愁的。雖只描寫了一幅“夜賞月桂圖”,卻讓讀者得知民俗——中秋必看月賞桂。內容是詩人的聯想,卻不讓人覺得有空虛之意。巧妙的聯想反而為“寂靜”的詩作平添了幾分“俏皮”。不禁讓人對古人的中秋佳節浮想聯翩。
形容八月十五的古詩篇三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窗外是滿月,明鏡里也是滿月!
思鄉的情緒如同刀在心頭割刮!
輾轉流離,家鄉越來越遠!
桂花攀折,天空如此遠闊!
歸去吧!
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樣潔白,
林中棲息的小鳥正梳理著羽毛,
看著那月宮中的`兔兒,
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閑地數著新生的白毛。
“轉蓬”比喻輾轉流離,遠離家鄉,好像飄零的蓬草
“行地遠”是指離家越來越遠
直:正在,正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的意思是,看著那月宮中的兔兒,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閑地數著新生 的白毛。
秋毫的意思是鳥類秋天生出的羽毛,在此比喻月宮白兔的兔毛。
手法:象征,對比
形容八月十五的古詩篇四
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
玉衡指孟冬,眾星何歷歷。
白露沾野草,時節忽復易。
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
昔我同門友,高舉振六翮。
不念攜手好,棄我如遺跡。
南箕北有斗,牽牛不負軛。
良無盤石固,虛名復何益?
聽月樓頭接太清,依樓聽月最分明。
摩天咿啞冰輪轉,搗藥叮咚玉杵鳴。
樂奏廣寒聲細細,斧柯丹桂響叮叮。
偶然一陣香風起,吹落嫦娥笑語聲。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
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
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
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
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
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
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
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
常恐秋節至,涼飚奪炎熱。
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