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抗疫期間醫護人員感人的事跡篇一
譚xx:疫情不退戰斗不休
“護士長,拿套防護裝備過來。”“護士長,這個表格怎么填?”2月29日10點30分,黃岡市中醫醫院綜合科里,護士長譚xx正忙得團團轉。
譚xx是宜昌姑娘,在黃州安家多年。如果沒有這場疫情,她本該與父母、年幼的兒女共享天倫。1月21日,她的父母從宜昌來到黃州,準備和她一起過個熱鬧的新年。不料早在1月19日,譚xx就已進入市中醫醫院感染科,回不了家。她的父親說:“你讓我來過年,我整個春節都沒看到你的人。”“特殊時期沒有辦法。”她很愧疚地對父親說。
1月22日晚,譚xx轉戰黃岡市惠民醫院。那里三層樓住了97名新冠肺炎患者。剛入院的病人還不適應隔離,每天譚xx都得大著嗓音講解著隔離知識,沒兩天嗓子都啞了。護理部主任周祥想法找來擴音喇叭,這才讓她的嗓子輕松了點。每天的隔離知識講解與安撫,讓病人們慢慢接受了不能出門的治療生活。
特殊時期又正值春節,保潔工人和護工都不好找,譚xx就與另一名護士長承擔了整個三層樓的所有垃圾清運工作。每次做完清潔,兩人的衣服都是從里濕到外。“這些垃圾處理不好,容易造成污染源。”譚xx說,就算找到清潔工人,她們也是會跟著清潔工人,指導他們做好防護:“畢竟我們也要為他們的生命安全負責。”
1月29日晚11點30分,有8名新冠肺炎重癥患者需要轉運到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本該跟車的護士因不適應負壓車無法跟車。譚xx當即頂上,一直到1月30日凌晨4點左右才轉運完成。在凌晨2點左右,一名70多歲的婆婆被抬上車,婆婆擔憂地問:“我是不是好不了?”譚xx握著婆婆的手,說:“別擔心,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醫療條件很好,您一定會好起來的。”婆婆卻說:“姑娘,你看起來好累,你睡會兒。”
譚xx一回想起此事,就抑制不住感動,她說:“我一定要堅持戰斗到最后,為這樣可愛的人盡一份力。”
抗疫期間醫護人員感人的事跡篇二
譚青苗:疫情不退戰斗不休
“護士長,拿套防護裝備過來。”“護士長,這個表格怎么填?”2月29日10點30分,黃岡市中醫醫院綜合科里,護士長譚青苗正忙得團團轉。
譚青苗是宜昌姑娘,在黃州安家多年。如果沒有這場疫情,她本該與父母、年幼的兒女共享天倫。1月21日,她的父母從宜昌來到黃州,準備和她一起過個熱鬧的新年。不料早在1月19日,譚青苗就已進入市中醫醫院感染科,回不了家。她的父親說:“你讓我來過年,我整個春節都沒看到你的人。”“特殊時期沒有辦法。”她很愧疚地對父親說。
1月22日晚,譚青苗轉戰黃岡市惠民醫院。那里三層樓住了97名新冠肺炎患者。剛入院的病人還不適應隔離,每天譚青苗都得大著嗓音講解著隔離知識,沒兩天嗓子都啞了。護理部主任周祥想法找來擴音喇叭,這才讓她的嗓子輕松了點。每天的隔離知識講解與安撫,讓病人們慢慢接受了不能出門的治療生活。
特殊時期又正值春節,保潔工人和護工都不好找,譚青苗就與另一名護士長承擔了整個三層樓的所有垃圾清運工作。每次做完清潔,兩人的衣服都是從里濕到外。“這些垃圾處理不好,容易造成污染源。”譚青苗說,就算找到清潔工人,她們也是會跟著清潔工人,指導他們做好防護:“畢竟我們也要為他們的生命安全負責。”
1月29日晚11點30分,有8名新冠肺炎重癥患者需要轉運到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本該跟車的護士因不適應負壓車無法跟車。譚青苗當即頂上,一直到1月30日凌晨4點左右才轉運完成。在凌晨2點左右,一名70多歲的婆婆被抬上車,婆婆擔憂地問:“我是不是好不了?”譚青苗握著婆婆的手,說:“別擔心,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醫療條件很好,您一定會好起來的。”婆婆卻說:“姑娘,你看起來好累,你睡會兒。”
譚青苗一回想起此事,就抑制不住感動,她說:“我一定要堅持戰斗到最后,為這樣可愛的人盡一份力。”
抗疫期間醫護人員感人的事跡篇三
——把好ct這道關,才能早發現早治療
“我們早一點發現異常,患者治療就能再快一步。”2月15日凌晨,武漢協和東西湖醫院一樓的放射科,依舊燈火通明。兩臺開動了一天的ct機,還在持續運轉,科室主任陳志勇和他的團隊也一刻不曾停歇。
兩張方桌,一臺機器,這里是陳志勇的抗疫戰場。他的職責是為患者核閱ct片,及時給臨床診斷疑似和確診患者出具診斷依據。“核閱ct是病情評估的第一道關口。”陳志勇說,把好這道關,才能早發現早治療。
“每天的工作量起碼是400人次,最高的時候超過500人次,是平時的兩倍還多。”陳志勇介紹,目前科里醫師每天平均工作18小時,“夜班時,為了避免脫穿防護服,常常一整夜不喝水不休息。”
陳志勇說,有的病毒早期藏得很深,會“捉迷藏”,ct上只有幾毫米大小的淡薄稍高密度影,這就需要醫生細心甄別。由于潛伏期的緣故,按照診斷要求,每名患者至少會接受兩次拍片檢查,多的則有四五次。在高強度的磨煉下,陳志勇他們練就了“快穩準”的驗片本領。“每名患者的ct圖像基本都有400多幅,我們要在3分鐘左右看完,并給出診斷結果。”陳志勇說,放射科ct影像的診斷結果,病人一般在半小時到一小時內就能拿到。以最快速度、最準確的診斷,第一時間報告給臨床科室,減少患者等候時間,才能盡量避免候診大廳交叉感染。
在陳志勇看來,盡管壓力很大,但必須甄別好每一幅圖像,絕不能讓病毒突破防線,也絕不放過任何一個白色病灶。
采訪接近尾聲,放射科里一聲急促的電話鈴聲再次響起,“又來了新的ct,我得快點去核閱了。”陳志勇說。
抗疫期間醫護人員感人的事跡篇四
“我們早一點發現異常,患者治療就能再快一步。”2月15日凌晨,武漢協和東西湖醫院一樓的放射科,依舊燈火通明。兩臺開動了一天的ct機,還在持續運轉,科室主任陳志勇和他的團隊也一刻不曾停歇。
兩張方桌,一臺機器,這里是陳志勇的抗疫戰場。他的職責是為患者核閱ct片,及時給臨床診斷疑似和確診患者出具診斷依據。“核閱ct是病情評估的第一道關口。”陳志勇說,把好這道關,才能早發現早治療。
“每天的工作量起碼是400人次,最高的時候超過500人次,是平時的兩倍還多。”陳志勇介紹,目前科里醫師每天平均工作18小時,“夜班時,為了避免脫穿防護服,常常一整夜不喝水不休息。”
陳志勇說,有的病毒早期藏得很深,會“捉迷藏”,ct上只有幾毫米大小的淡薄稍高密度影,這就需要醫生細心甄別。由于潛伏期的緣故,按照診斷要求,每名患者至少會接受兩次拍片檢查,多的則有四五次。在高強度的磨煉下,陳志勇他們練就了“快穩準”的驗片本領。“每名患者的ct圖像基本都有400多幅,我們要在3分鐘左右看完,并給出診斷結果。”陳志勇說,放射科ct影像的診斷結果,病人一般在半小時到一小時內就能拿到。以最快速度、最準確的診斷,第一時間報告給臨床科室,減少患者等候時間,才能盡量避免候診大廳交叉感染。
在陳志勇看來,盡管壓力很大,但必須甄別好每一幅圖像,絕不能讓病毒突破防線,也絕不放過任何一個白色病灶。
采訪接近尾聲,放射科里一聲急促的電話鈴聲再次響起,“又來了新的ct,我得快點去核閱了。”陳志勇說。
抗疫期間醫護人員感人的事跡篇五
? ? 吳芬在武漢市江夏區中醫醫院(以下簡稱“中醫醫院”)做了3年行政工作,她沒想到,有一天能以這樣的方式參與救死扶傷——作為一名新冠肺炎康復者,她捐出的血漿有可能被用于救治新冠肺炎重癥患者。
2月5日,緊挨著中醫醫院發熱病區的辦公樓里,一場特殊的“救助”正在進行,8份血漿袋共2600毫升血漿被采集。捐獻300毫升血漿的吳芬從這一天起稱自己為抗擊新冠肺炎的特殊戰士,編號“xg0002”,這是她血漿袋的編號。
作為一名暈血者,30歲的吳芬曾有過兩次獻血失敗的經歷,但這次她成功了。一個分離機將她的血抽出來并分離,再把紅細胞等輸回體內。“完全靠意念,如果中途暈倒,我一定又要哭,會自責,恨自己無用。”和大部分新冠肺炎患者及治愈者一樣,吳芬的味覺與嗅覺還未完全恢復,但為了克服暈血反應,她在來之前逼自己吃了很多飯。也是從捐完血漿的那天起,吳芬臉上漸漸有了笑容。
截至目前,該院共有19名康復的醫務人員參與了捐獻血漿,共計捐獻6600毫升,經過生物安全、抗體滴度等檢測后,可用于臨床治療的血漿達3000毫升。
據新華社報道,目前武漢市已有20名康復新冠肺炎醫護人員捐獻血漿用于救治病人,12名重癥患者接受了血漿治療。
“沒想到她也來了。”捐血漿這天,吳芬看到不少熟悉的人,包括一位護士長,“她的癥狀在我們中間是最重的,連續高燒、情緒低迷,最嚴重的時候寫好了遺書”。
1月17日,吳芬一看到ct結果就哭了出來,中醫醫院27歲的護士袁黎也在這天拿到了自己的ct結果,肺部有陰影。這之后,醫院讓每名醫務人員都進行了ct檢查。“有的醫務人員雖然當時無癥狀,但肺部顯示有炎癥,之后逐漸都有了癥狀。”袁黎說。
該院醫生秦偉(化名)說,自己當時的片子顯示病情很嚴重,但癥狀較輕,到兩三天后開始加重,“后來才反應過來,集體檢查前的13日,我出現的畏寒、酸痛等就是癥狀”。
回憶感染源,袁黎懷疑是之前科室里接觸的一個病人,“他的ct顯示肺部大面積感染”。而吳芬還想不明白自己是怎么感染上的,她是醫院的行政人員,她家中有3名醫務人員,“我家除了5歲的兒子,其他7個人全都感染了”。
“即使當時想做好防護,也沒有足夠的物資。”秦偉說,直到現在,該院的物資仍舊緊缺,“同事幾乎全員上陣,一整天不休息,還有部分人員已支援方艙醫院”。
“成了病患,更覺得醫護的辛苦與不容易。”袁黎眼看著醫院改為發熱門診,大量收治輕癥患者,自己和感染同事則住在同一層隔離病區。為了減輕同事的工作量,袁黎和同病房的感染同事學習霧化等醫療操作,為自己治療。而吳芬則學會了卷輸液管,自己換藥。
在近20天的住院治療后,說自己膽小、愛哭的吳芬始終惦念著兩位新冠肺炎重癥患者,“一位患者嚴重到一被碰到就咳得撕心裂肺、不能呼吸;一位患者心臟驟停,醫護人員連夜給她做心肺按壓”。
2月3日出院時,吳芬并沒有感到輕松,而是“難過又無力”,那是全國疫情發展相對嚴重的時候。
她企盼的“救人”機會很快就來了。2月4日,看到中醫醫院院長在微信群中分享了血漿捐獻倡議,她和袁黎“迅速報了名”。倡議中寫道,新冠肺炎治愈患者的血漿可能含有抗體,輸入重癥患者血液中能挽救他們的生命。
袁黎說,群里康復的醫務人員大部分都報了名,但能夠參加捐獻的是身體狀況恢復良好、無基礎疾病的治愈者,她幾乎“想都沒想就報名了”。
實際上,在2月5日首批新冠肺炎治愈者捐獻血漿前,倡議者與捐獻者都沒有十足的把握。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此前接受采訪時也表示,在缺乏特效藥物和疫苗的前提下,恢復期血漿療法仍具價值,不過,臨床使用必須具備嚴格條件,種種風險需要警惕。此外,由于血漿較為稀缺,該療法僅限于部分危重病人,難以大規模應用。
向江夏區幾家醫院最早發起捐獻倡議的江夏區新冠肺炎防治專家組組長劉本德此前接受采訪時介紹,中醫醫院這19名新冠肺炎治愈醫務人員累計捐獻的6600毫升血漿,被送往武漢生物制品研究所和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經過生物安全、抗體滴度等檢測后,發現可用于臨床的有3000毫升”。
據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官方微博消息,國藥集團中國生物董事長楊曉明在2月14日舉辦的媒體通氣會上介紹,康復者血漿一般采集400毫升左右,平均1名康復者血漿可治療2~3名危重患者,從采集血漿到供臨床醫生使用需要7天。
食欲還未完全恢復的吳芬近日再次撥打了捐獻電話,她與治愈出院的丈夫將在2月19日一起捐獻血漿,那時她也將結束隔離,“要第一時間投入醫務工作,與同事并肩作戰,多救人”。秦偉也向醫院提出上崗要求,他心疼一些一線年輕同事一直沒休息,“從沒想過該不該上崗,這不是個問題,隔離好了就得上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