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讀數寫數教學反思篇一
1、課堂提問是師生互動的一個過程,向學生提出有思考價值和挑戰性的問題,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的學習情感。提問的語言要準確、簡練,使學生聽后能明確提問的要求,迅速投入思維活動,難以進入問題情境,例如:我在做貼數游戲時,請學生在相應的數位下面貼出數字后,問:十位和個位上是幾?學生回答:十位是2表示2個十,個位是9表示9個一。學生沒有回答出十位和個位上是幾,就在十位和個位寫幾。這是問題不明確所造成的。
2、本節課有多次撥珠操作,在操作時沒有把讓學生做什么事情先說明確,結果有的同學盲目操作。并且教師沒有涉及到對撥珠方法的示范,同時應放手讓學生撥,例如:在教學例4,請學生在計數器上撥24,我先問2在計數器上的哪位,4在計數器的哪位,才讓學生撥。
3、在反饋學習信息方面,不能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及時對預設的教學內容、程序和方法做出適當的調整,對學生掌握信息沒及時做出反饋。
教學中,探究性學習是在學生的交流合作中完成的,學習的主動權,教師應放手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的合作交流中享受成功,享受快樂。本節課有許多知識可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如例5,個位一個也沒有應用0表示,0可以去掉嗎?為什么?對十進制出現滿十進一的兩種撥法,也可讓學生思考、討論、再總結。
本課是在學生學習了100以內數的順序和組成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重點就是要讓學生經歷100以內數的讀數、寫數過程,加深對數位意義的理解。
在課堂上我主要利用小棒和計數器進行教學,通過讓學生操作小棒、在計數器上撥珠子、讀數寫數等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動手探究新知的欲望。總體來看本節課學生始終保持著飽滿的學習熱情,教學效果比較理想。
一、在學生進行了大量的兩位數撥珠子,讀數寫數后,我及時提出了一個問題:在讀寫兩位數時你有什么發現嗎?和我們以前讀寫20以內數的方法一樣嗎?學生很快從讀數寫數中找到了規律,并從中歸納出了方法。可見在體驗中學習,沒有了死記硬背,學生的學習更加有效。
二、為了加深學生對100的理解,我讓學生撥出97,接著往后撥,當撥到99時我故意說:下一個數就是在十位上再撥一個嗎?這時學生興趣盎然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由此我和孩子們在計數器上認識了百位。接著我繼續追問:你會寫100嗎?(我請一生上臺板書)計數器上只有一個珠子為什么不寫成“1”呢?孩子們用數的組成駁倒了我的觀點。孩子們是多么的了不起啊!
本課的不足之處是:由于部分學生的已有經驗,他們數數時只是報數。如把34讀成三四,如果課堂上我能再重點糾正一下這種錯誤的讀法,或者出幾道判斷題,或許就能引起孩子的注意避免練習中出錯。
讀數寫數教學反思篇二
在例題4的教學中,我突出了一個“學”字。我讓學生通過感受具體的事物(鉛筆)到半具體半抽象的事物(計數器)到抽象的數這個過程,來學習100以內數的`讀、寫。課堂上,通過個位和十位上的珠子換位子,激起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通過學生,對比24與42中的“4”、“2”的意義,加深了他們對不同數位上的數所表示的意義的理解。達到了預定的學習目標。
在例題5的教學中,我突出了一個“辯”字。通過開展整十數寫法的辯論,在“辯”的過程中,學生明確了,當個位上一個也沒有時,應用0占位。加深了對數位意義的理解,并且在讀、寫、辯中,孩子們體驗到了成功。
在例題6的教學中,我突出了一個“逼”字。通過給學生一個只有個位和十位的計數器,請他們表示100,學生們發現僅有原來的兩個數位已經不能解決問題的時候,就“逼”他們想出一個新的數位!百位就閃亮登場了!百位的出現滿足了學生的自身需求和渴望,這從孩子們興奮地給計數器上的百位插上小棒的樣子就可以感受到了!他們更自主地學習,理解數位意義及數位的排列順序。通過操作,使學生進一步理解10個一是一十、10個一十是一百的十進制計數法的基本原理。
讀數寫數教學反思篇三
“植樹問題”是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的內容,本課安排“植樹問題”的目的在于向學生滲透復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
教材將植樹問題分為幾個層次:兩端都栽、兩端不栽、環形情況以及方陣問題等。其側重點是:在解決植樹問題的過程中,向學生滲透一種在數學學習上、研究問題上都很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化歸思想,同時使學生感悟到應用數學模型解題所帶來的便利。本課的教學,并非只是讓學生會熟練解決與植樹問題相類似的實際問題,而是把解決植樹問題作為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一個學習支點。借助內容的教學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一定的思維能力。
首先,設計流暢簡單易懂。
整節課設計基于我班學生實際情況,課前創設情境使學生明確要學習的內容,緊接著引出例題探討植樹問題,同時改小數據,這樣有利于學生的思考,主要照顧后20℅的學生。然后以例題展開,讓學生動腦、動手反復驗證,最終總結出:段數+1=棵數。這節課的設計依據了認知規律:通過例題感知間隔,以例題為載體突破教學重點難點,以生活中植樹問題的應用為探討對象,了解植樹問題實質,多角應用拓展植樹問題的認識。整節課條理清晰、層次分明、淺顯易懂,始終圍繞重點內容進行難點的突破。
其次,注重實踐體驗探究。
教學中,我創設了情境,向學生提供多次體驗的機會,注重借助圖形幫助學生理解建構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我時刻對數形結合意識的滲透。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采用了畫線段圖的方式,交流時利用多媒體再現線段圖,讓學生看到把一條線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兩個端點,一共有5個點,也就是要栽5棵樹。使學生發現植樹時準備樹苗的問題并不能簡單的用除法來解決。改變間距后,段數和棵數相應也發生了變化,緊接著提出問題:“你能找出什么規律?”啟發學生透過現象發現規律,也就是栽樹的棵數要比段數(間隔數)多1。這樣就把整個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展示出來,讓學生經歷這個過程并從中學習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再次,聯系生活拓展思維。
有意義的學習是學生在具體情景中體驗自主建構,體驗和建構是學生學習的關鍵。體驗是建構的基礎,沒有體驗,建構就沒有意義。體驗是學生從舊知向隱含的新知遷移的過程。設計中,雖然創設了情景,但一次的體驗不能達到繼續建構學習的水平。所以,這節課我多次向學生提供體驗的機會,而且創設能夠激發學生共鳴的情境。從手指、公交車、操場、禮炮等身邊熟悉的事物,引發學習興趣,產生共鳴,激發探究欲望。
這節課雖扎扎實實,但問題也存在著。
一、針對學生能夠找到簡單植樹問題的規律“棵數=間隔數+ 1”卻無法運用這個規律求路長的問題,因為學生的認知起點與知識結構邏輯起點存在差異。以為學生能發現“棵數=間隔數+1”就能解決問題了,實際上這只是部分學生具備了繼續學習的能力,這恰恰導致了能找規律卻不會用規律。也就是在發現規律與運用規律間缺少了的鏈接,我要加強對規律的擴散教學,發散思維。
二、把握每一個細節,問題即時解決,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在這一次的教學設計中,雖然我創設了情境,但學生僅憑一次體驗是不可能全部達到繼續建構學習主題的水平。我可以利用線段圖或者實例來幫助學生學習。讓學生有可以憑借的工具,借助數形結合將文字信息與學習基礎結合,使得學習得以繼續,使得學生思維發展有了憑借,也使得數學學習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