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登山字篇一
教材分析
是一篇講讀課文,講的是列寧看日出走過靠近深淵的小路,自覺鍛煉自己意志的故事。
全文按事情的發展順序可分為三部分。先講列寧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隱居在普羅寧。接著講列寧和巴果茨基為看日出走了一條危險的近路,登上山頂,飽覽了日出的壯觀景象。最后講看完日出往回走,列寧仍堅持走危險的小路,并交待了他第二走險路的原因。
課文的重點是列寧兩次走危險的小路。第一次走險路是為了趕上看日出,寫得比較詳細。從“路寬只能容一只腳,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這句話,可以體會到這條路的小和險,這樣的小路很難行走,而且非常危險,只要一失足,就會掉進萬丈深淵。列寧為了看日出,果斷決定走這條小路。
巴果茨基是走過幾次這條小路的,他這次走的時候“背貼著峭壁,扭轉了頭,不去看深淵”,走過最險的地方“輕輕地舒了口氣”,從這里可以看出,他走的時候也是有點提心吊膽的。列寧走險路的表現反映了路很“險”,他“在最險的地方停住了”的時候“頭昏目眩”。“在最險的地方停住了”,說明他有點害怕。但他只是“站立了幾秒鐘,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步”。從這里我們已經可以感受到列寧臨危不懼的品格。
第二次走險路,與第一次相比有幾處不同:1.不必走,而列寧仍舊走;2.列寧先走;3.列寧在最險的地方沒有停下來,毅然決然地走了過去。為什么還要走險路呢?列寧的話解釋了原因。列寧說了三句話。第一句講小路令人望而生畏,列寧坦率地承認自己“害怕它”。第二句講革命者對待害怕的正確態度:“不應該讓害怕把自己壓倒”。第三句講革命者要自覺地鍛煉自己的意志。“每時每刻”“隨時隨地”強調了不放過每一個可以鍛煉自己意志的機會。列寧下山時還走那條險路,正是自覺鍛煉自己意志的一個范例。
課文中有一段描寫日出時的瑰麗畫面,這一方面表現了自然景物的美,另一方面也含有“無限風光在險峰”的意思,表達了列寧和巴果茨基歷經險路,正好趕上日出,飽覽美景時的喜悅之情。
教法建議
1.要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體會小路的險。課文中直接描寫小路“險”的有一個句子,即:“路寬只能容一只腳,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時可以讓學生把這個句子畫下來,并通過這個句子具體體會到這條小路的險。只有充分理解了“險”,才能充分認識列寧堅持走這條險路的勇氣和魄力。
2.要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對思考.練習1中的第一小題“列寧第一次走這條近路時害怕嗎?”要使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到列寧是有些害怕的,同時進一步體會到當時的處境是不由人不害怕的。人站在極高極險的地方,頭暈目眩,心慌腿軟等感覺都是正常的生理反應。列寧沒有在害怕面前退下來,而是戰勝了害怕,勇敢地走了過走,正表現了他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的堅強意志品質。
3.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是本組的讀寫訓練重點。把段意連起來是抓課文主要內容的一處常用的方法。思考.練習2要求給課文分段、最納段意,再說說課文主要內容。時可以讓學生理解詞句、讀懂自然段的基礎上,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然后把段意連起來。連接段意的時候,幫助學生疏通語言,用通順連貫的語言來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
4.本課最后列寧講的一段話,是課文的重點,要引導學生理解。可以先逐句理解,再聯系列寧兩次走險路的情景深入體會,最后再讓學生適當聯系思想生活實際談談感想。
5.本課的生字“剎”“爍”“釋”是翹舌音,“皇”是后鼻音,要指導學生讀準確。“喉”的右半部不是“候”,不要多寫一豎。
以下詞語解釋供時參考。
沙皇--俄國過去皇帝的稱號。
深淵--很深的水。
頭昏目眩--眩,昏花。頭發暈,眼發花,課文中的意思是站在高處往下看,發生眩暈的感覺。
毅然決然--堅決地,毫不猶豫地。
6.建議本課教2課時。
句段賞析
1.路寬只能容一只腳,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
析 這里描寫道路窄小難走,非常危險,然而為了趕上看日出,列寧果斷地決定走這條近的危險小路,目的是為了烘托列寧不畏艱難,迎難而上的高尚品質。
2.他們登上山頂,一股柔和的陽光正好……歡快地唱了起來。
析 這一段話描寫日出時的瑰麗畫面,一方面表現了自然景物的美,另一方面也含有“無限風光在險峰”的意思,表達了列寧和巴果茨基歷經險路,正好趕上日出,飽覽美景時的喜悅之情。
析 這句話講革命者要自覺地鍛煉自己的意志。“每時每刻、隨時隨地”強調了不放過每一個可以鍛煉自己意志的機會。下山本沒必要走險路而再次要走,正是列寧自覺鍛煉自己意志的一個范例。
難句解析
“路寬只能容一只腳,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
這句話寫出這條路的小和險,小到“只能容一只腳”,說明小路很難行走,而且非常危險。“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只要一失足,就會掉進萬丈深淵,更加突出了小路之險。就是這樣的小路,列寧還決心走過去,可見列寧是臨危不懼的。
這是列寧說的兩句話。第一句講革命者對待害怕的正確態度是:不應該被害怕壓倒,不要被困難嚇倒,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決心。第二句是講一個革命者要自覺地鍛煉自己的意志。“每時每刻”、“隨時隨地”是強調要充分利用每一個機會,而列寧正是這樣,不放過每一個可以鍛煉自己意志的機會,堅持走那條小而險的路。表現了他不畏艱險,迎難而上,自覺鍛煉自己意志的高尚品質。
重點難點
1.理解課文主要內容。練習用歸納段意的方法抓課文主要內容
2.聯系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體會最后一段話的含義。
3.弄明白列寧所體現的革命者的品質。
文章結構
全文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可分三部分。
第一段(第1自然段):講列寧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隱居在普羅寧。
第二段(第2自然段到“歡快地唱了起來”):講列寧和巴果茨基為看日出走了一條危險的近路,登上山頂,飽覽了日出的壯觀景象。
第三段(從“大約過了一個小時”到結束):講看完日出往回走,列寧仍堅持走危險的小路,并交代了他第二次走險路的原因。
寫作特點
巧用對比贊頌品格。
首先,巴果茨基與列寧走險路的對比。巴果茨基自己幾次走過這條小路,他這次走的時候,“背貼著峭壁,扭轉了頭,不看深淵。”走過最險的地方,“輕輕地舒了口氣”,可見他也是有點提心吊膽。而列寧“在最險的地方停住了”的時候,“頭暈目眩”,但“站立了幾秒鐘,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步”,他“不慌不忙”,“一步步地走過”去了。從對比中進一步贊頌列寧臨危不懼的品格。
其次,以第二次與第一次走險路相對比。巴果茨基說“不必走”,而列寧仍舊堅持要走那條小路。第二次是列寧先走,巴果茨基跟在后面,列寧在最險的地方沒有停下來,毅然決然地走過去。說明列寧比第一次走險路更無所畏懼,意志更堅定了。
解釋說明畫龍點睛。
課文結尾是列寧對巴果茨基問題的解釋,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列寧先坦率地承認自己“害怕它”,但革命者“不應該讓害怕把自己壓倒”,要“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鍛煉自己的意志。進一步突出了革命領袖列寧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堅定的革命意志。
中心思想
本文記敘了列寧和巴果茨基看日出走過靠近深淵的危險小路的事,表現了列寧自覺地磨煉自己意志的可貴品質。
設計示例
14.
目標:
一、了解列寧兩次的經過(走險路),學習他自覺地磨練自己意志的堅強品質。
二、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學習按一定順序寫作的方法。
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 自學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過程:
一、提示課題
同學們,我今天要介紹一篇好文章給你們,想了解嗎?()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同學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
三、按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課文
1.指導朗讀。注重表揚、激勵,激發朗讀興趣。(這一次讀,要比初讀課文時讀得更好、更流利、更有感情。)
2.生談精讀課文之后的感受。
3.鼓勵學生表演課文內容。
①指名上臺表演。
②讓表演的學生評價剛才的表演情況。
(學生自主地進入角色,充分品味文章的內涵。)
4.質疑:同學們還想知道什么?
(學生可能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如:列寧下山為什么還要走那條危險的小路?他第一次走與第二次走有什么不同?課文題目是,作者為什么還要寫在山頂上看到的美麗景色呢?列寧說的那兩句話該怎樣理解?)
5.歸納學生的疑難問題。
四、課堂練習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 了解列寧兩次的經過(走險路),學習他自覺地磨練自己意志的堅強品質。
2.? 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學習按一定順序寫作的方法。
過程:
一、明確學習目標
(出示上節課歸納的疑難問題)
1.課文的題目是,作者為什么還要寫在山頂上看到的美麗景色呢?
二、深入探究課文內容
1.自學課文,試著解決疑難問題。
2.小組合作研討,組長歸納意見。
3.班上交流匯報。
(1)解決第一問題。可先讓學生自由地讀課文,了解列寧和巴果茨基時走的是一條什么樣的路。(路寬只能容一只腳,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小路之險,作者沒有直接描寫,而是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感覺的描寫反映出來的。(巴果茨基的語言:“路太窄,又太危險,要經過深淵邊上。”“您不能從這兒過。”動作:“貼、扭、不去看、移動”。列寧的感覺:“頭昏目眩”。)然后讓學生讀寫景的那段話,抓住“鳥兒們放開歌喉,歡快地唱起來。”這句話引導學生讀一讀,議一議,進行交流。感悟到:“鳥兒的歌唱”,不僅僅是為列寧看到自然風光而唱,它仿佛為列寧勇敢地走過小路而慶賀,更使人體驗到了“無限風光在險峰”的意境。作者通過景物描寫,抒發了列寧為自己走過險路,飽覽到美麗的景色而欣喜的心情。
(2)解決第二個問題,關鍵是引導學生讀懂列寧說的那段話,從中找出原因。①列寧坦率地承認自己害怕走這條路;②作為一個革命者,要勇于戰勝困難,而不是回避困難;③作為一個革命者要時時處處鍛煉自己的意志。
第二次走險路,與第一次相比有幾處不同:①不必走,而列寧仍舊走;②列寧先走;③列寧在最險的地方沒有停下來,毅然決然地走了過去。
(3)齊讀最后一段課文。
(4)聯系實際,談一談這段話對你有什么啟發?
三、延伸拓展
既要鍛煉自己的意志,又要注意安全。在生活中怎樣做才能處理好這兩者的關系?同學之間交流一下這方面的體會。
四、布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聯系生活實際,談一談學習本文后的體會。
五、設計
探究活動
登山字篇二
作者:撒勁飛???
一、教材分析:本課講的是列寧看日出走過靠近深淵的小路,自覺鍛煉自己意志的故事。本課位于第七單元,教學訓練重點是學會說段落大意,但考慮到課文內容較多,而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在本課中只起到了練習和鞏固作用,因此決定將此放于第二課時。
二、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體會學習他自覺地磨練自己的品質。
2、繼續練習用簡要明白的一句或幾句話表達段落大意。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詞語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最后一個自然段。
三、教學重點:
1、聯系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體會最后一段話的含義。
2、繼續練習用簡要明白的一句或幾句話表達段落大意。(第二課時)
四、教具使用:自制課件、小黑板。
五、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學習他自覺地磨練自己意志的品質。
2、通過反復朗讀理解課文,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
教學重點:聯系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體會最后一段話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整體把握。
2、誰能把列寧和聯系起來說一句話?(能不能把的原因補充進去?列寧在時有沒有遇到什么特別的事?)
二、中心著手,導入??教學
2、(投影片出示最后一節)學生齊讀
三、中心突破,指導讀悟
2、哪些句子體現了這條山路是讓人害怕的?快速的默讀課文,劃出有關語句。然后再在小組里讀一讀,交流一下。
1)? 學生閱讀討論
2)? 教師點撥后歸納
a、? 從巴果茨基的行動看出險:
只見他的脊背緊緊地貼著陡峭的懸崖,把頭扭向一旁,不去看深淵,沿著狹窄的小路,用碎小的步子慢慢地移動著。抓住“背貼、扭向、不去看、碎小、移動”這幾個重點詞體會路險。(自己讀——個別讀)
b、從巴果茨基的語言看出險:
“您看看,前面的路多險!您是不能從這兒過的。”巴果茨基說。
“往回走!”巴果茨基大聲喊道。
3)教師指導學生朗讀以上的描寫,并引導學生仔細體會路的險。
c、從列寧經過小路的行為看出險。
正沿著那條小路前進的列寧突然停住了。
可是,列寧只站立了幾秒鐘,就又不慌不忙,小心地,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動著身子。???? ( 指導朗讀,指生表演體會。)
3、過渡:列寧和巴果茨基終于走過了這條危險的小路,趕在日出之前來到了山頂,現在就讓我們和列寧、巴果茨基一起去領略一下山頂的美麗景色吧!(自由讀——個別讀——配樂齊讀日出的景色)
我們知道,當列寧、巴果茨基看到這樣的美景,當我們看到這樣的美景時心情都是那樣的愉快,那么列寧是僅僅因為看到美景而感到高興嗎?(指生說)
真是“無限風光在險峰”呀!
4、在領略了日出美景后,下山時列寧又走了那條險路,這一次走和第一次走有什么不同呢??? (投影出示第二次走險路的句子)
“這一次我先走。”列寧說完,就毅然走了過去。(體會“毅然”,指導讀。)
6、現在我們再來讀讀列寧說的這段話,相信你們這一次會讀的更好。(個別讀——齊讀)
7、列寧的這段話是對誰說的?他僅僅是對巴果茨基說的嗎?
學生討論,各抒己見
8、再次齊讀列寧的話,感受他那種不怕困難、時刻鍛煉自己意志的精神。
三、全文總結。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從列寧和巴果茨基的話中感受到了小路的險,從列寧和巴果茨基經過小路的情形之中我們更體會到了小路的險,然而,面對這樣一條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列寧戰勝了困難,戰勝了自我,勇敢地走了過去。因為他堅信:(出示)
走過黑暗就是黎明!
克服困難就是勝利!
只有登上險峰才會迎來曙光!
(課件出示):最后送給同學們一句列寧的名言
害怕前進就是后退,應當不顧一切,勇往直前!(學生齊讀)
同學們,在學習、生活的道路上,像列寧一樣迎難而上,勇往直前吧!
四、實踐作業?。
1、背誦并摘錄課文中描寫日出景色的句子。
2、搜集有關列寧的故事。(推薦有關網站。)
登山字篇三
2.場地布置如下圖。
1.將幼兒分成人數相等的兩隊,分別列隊站在起跑線后。
1.活動前組織幼兒收集易拉罐,自制“梅花樁”。
2.走“梅花樁”時,從哪落地就從哪里重新踩上“梅花樁”。
3.教師注意保護幼兒的安全。
登山字篇四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望而生畏”“頭昏目眩”“深淵”等詞的意思;理解課文內容,正確回答課后第一題的三個問題。
情感目標:讓學生懂得時時鍛煉意志對人的成長的幫助與作用。
能力目標:初步學會“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列寧所說的話的含義。
教學過程 :
一、談話導入,整體感知
2.引出課題:登山。
3.了解預習情況。
a.這段話是誰說的?(結合課件簡介列寧)
b.列寧在什么情況下說這段話的?(初知課文大意)
二、質疑定向,合作探究
1.自由讀列寧說的話。
2.讀了這段話你最想知道什么?(學生自主提問)
4.學生合作探究,思考重點問題。
(1)提示學習程序。
尋找合作伙伴--確定學習方式(朗讀、談體會或表演,任選一種方式)--小組合作學習--展示學習成果。
(2)學生自由組合,確定學習方式。
(3)分小組學習,教師巡視指導。
(4)以小組為單位匯報學習成果。
a.表演:表演前適當提問,創設情境。(結合課文理解“巍峨””懸崖”“深淵”等詞)
小組根據課文內容評一評剛才表演時有沒有把路的“險”充分表現出來。著重抓“緊緊貼”“扭向一旁…”“狹窄”“碎小”“舒了一口氣”“險些”“頭昏目眩”等詞句。
b.朗讀:請朗讀小組讀有關描寫小路險的段落,教師進行朗讀指導。
5.小結小組學習情況。
6.課件展示日出美景,配樂范讀15自然段。
7.師生合作有感情讀15自然段,進一步感受日出的壯美,體會登山的樂趣。
三、展開辯論,升華認識
2.組織辯論。
a.自由組成正方反方。
b.雙方各自從課文中找充分的理由。
c.展開辯論(教師當辯論會主席,適當點撥)。
3.教師小結。
4.再讀列寧的話。
四、遷移運用,拓展延伸
1.學了課文,大家一定深有感觸,請把自己對列寧說的這番話的理解和對全文的感悟,濃縮成一兩句話。(引導學生學寫格言)
2.布置課外作業。
課外自由組成學習小組,從相關的課文、課外書以及網站上去搜尋列寧的故事,兩周后召開“感悟列寧”綜合學習報告會。(形式自擬)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學習他自覺鍛煉自己意志的品質。
2.通過反復朗讀理解課文主要內容,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整體把握。
1.板書課題,指導書寫。
2.誰能把列寧和登山聯系起來說一句話?(能不能把登山的原因補充進去,列寧在登山時有沒有遇到什么特別的事?)
3.課文寫了列寧幾次走小路?
二、初讀課文,談談收獲。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課文中寫列寧兩次走小路的段落。(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時間讀完)
2.談收獲:你讀懂了什么,了解了什么?(找三五個學生)
三、精讀課文,讀悟探究。
1.追問提出“路很險”的學生,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適當地補充介紹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
2.引導學生讀好第10、14段,通過讀悟出險,表現出險。
(四人小組交流讀,比較讀,評價讀等)
3.齊讀第10、14、17段。(適當鼓勵學生)
4.列寧第二次又是怎么走的呢?
(1)通過指導讀第25段,品“毅然決然”。
(2)男生讀第25段。
5.列寧這次登山有什么收獲?
(借助課件,范讀,指導學生讀好第18、28段)
四、回歸課題,總結延伸。
登山字篇五
9月16日,星期六。爸爸帶著我去了二龍什臺國家森林公園登蠻漢山。
一大早,我和爸爸從呼和浩特市坐上大巴車,一路興高采烈的駛往目的--地二龍什臺國家森林公園。
二龍什臺國家森林公園位于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涼城縣西北部的蠻漢山,距呼和浩特市60余公里。原為國有蠻漢山林場,1993年國家林業部批準成立國家森林公園,面積有4萬多畝。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跋涉,我們終于到了目的地。走進二龍什臺國家森林公園,只見公園內山峰林立,草木茂密。山花爛漫,姹紫嫣紅,層林盡染。從山腳下到山頂沿路上,我看到了許多奇妙的事物……滿空飛舞的樹葉,如同蝴蝶美妙的舞姿,慢慢的飄落。聽到了小溪流水、叮咚叮咚的美妙樂章。還有美麗的云杉、樟子松、油松、落葉松、黃波羅、華山松等珍貴樹種,成片的白樺林、山楊樹點綴在層層松林中。在如詩如畫的美景中我和爸爸不知疲倦、不知不覺地爬到了山頂。
到了山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山頂上的一座涼亭,涼亭正中間有一塊牌子寫著“蠻漢覽勝”。涼亭用藍、粉、紅、白、黃等顏色涂染。我從山上向遠處望去,一眼望不到邊,群山環繞,連綿起伏的大青山美麗極了,再向山下俯瞰,層林盡染,蓊郁蒼翠,蔭蓋四野,美色盡收眼底。
雖然我不忍離去,但是還要趕往下一次景點,我們經過短暫的休息就下山了。
今天我收獲真多,鍛煉了身體,呼吸了新鮮空氣,磨練了毅力,長了知識,真希望明年能再來。
登山字篇六
今天,我、姐姐和姑姑去爬紫金山。
我們一路上說說笑笑,還時不時看到稀奇古怪的昆蟲。
經過不懈的努力,我們終于登上了山頂。果然,這里的風景美多了!南京城盡收眼底。
這次登山收獲真不少,雖然受了一點傷,但是很值得。
登山字篇七
雪,瘋狂地下著,像潑,像倒。
一群人,正在高峰聳立的冰山上爬行著。不知是誰大喊一聲,“哎呀!”如瀑布一樣的大雪從六千多米處的高山上飛奔而下。一群人,你推我趕的向下擁去,因為這樣的雪崩可以直接把人從高空埋入深深的雪下。
死亡在人們的獰笑中前進。
人們沖到了一條長達五米的冰裂縫前,隊長和隊員們交換一下眼神,向后退了兩步,前沖,一個起跳,雙手緊捂冰鎬,深深地刺在深冰中,雙手一下一下的向上爬。
上去后,又扔出一條繩子,隊員們一個緊跟一個,很快就都爬到了對面。
遠處山上的“轟隆”聲更大了,白色的大雪崩向山下沖了過來。
那一群人繼續跑著,隊長看著前進的雪崩,帶著隊員們躲到了一個大石頭后面。
雪在那一瞬間,變得瘋狂,雪崩后的十一級大風不顧一切地把人吹起在那白色世界上,人們像風箏一樣,來回飄。
突然!冰鎬一滑,一名隊員被風吹向山下,隊長不顧一切地跳了下去,拉著那個隊員,猛地把自己的繩子塞在那個隊員手里,而又想起了什么似的,又把自己身上的一個東西扔了上去,可那個東西也和隊長一樣,消失在白色的世界之中。
七個小時后,在高達八千八百二十七米高的珠峰上,中國人,同時也是人類第一次從北坡登上了珠峰。
而可惜的是,沒能用相機記下那令人驚嘆的一刻。
登山字篇八
今天天氣格外得好,使人情不自禁地想去戶外走走,去伸展伸展已經“發了霉”的筋骨——爬山,再合適不過了!
天空中隱隱約約地有幾絲云彩,天空是難得一見的天藍色,太陽放射出萬丈光芒,照耀著大地,周圍的一切都是暖洋洋的,讓人感覺十分愜意。
走到山頂,我已經氣喘吁吁了,迫不及待地找了塊石頭休息。
新鮮的清風將我喚醒,我細細地欣賞著周圍的風景,慢慢地品讀大自然的奧秘……我感受到了舒心、自由和安靜。
溫暖的陽光,徐徐的清風,已經讓我陶醉,我開始厭倦城市中快節奏的生活。
我周圍的幽靜、舒適已經讓我無法自拔,怪不得古時候的西施、竹林七賢、呂洞賓都喜歡退隱江湖、遠離官場,歸隱山林呢!
大自然真的太奇妙了,剛才在山腰時我看見石縫中長出了一株紫色的小花,我不由得感嘆生命的力量。
一切都太奇妙,使我抱怨自己腦容量太小,如果有一位像諸葛亮那樣的朋友來幫我解除心中的疑惑,那該都么好啊!
登山字篇九
一、看一看,寫一寫。
淵—(淵)—(深淵)??? 巍—(? )—(??? )
峭—(? )—(??? )??? 蔚—(? )—(??? )
狹—(? )—(??? )??? 毅—(? )—(??? )
二、在下面括號里填上合適的詞語。
(?? )的高山(?? )的野游(?? )的露珠
(?? )的小路(?? )的意志(?? )的小鳥
三、寫出下面詞語的近義詞。
毅然(?????? )???? 躲避(?????????? )?? 閃爍(?????????? )
四、寫出下面詞語的反義詞。
陡峭(?????? )????? 狹窄(?????????? )?? 黎明(?????????? )
五、根據課文內容填空,并回答問題。
1.他們登上山頂,一股_____的陽光_____射穿黎明前的_______。遠處_____的湖水反射出______的亮光。樹叢和草地上的露珠兒也________著光芒。鳥兒們放開歌喉,_______地歌唱著。
(1)這段話描寫了哪些景物。
(2)列寧第一句話中的“它”指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句話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列寧第二句話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這兩句話你是怎樣理解的?
六、閱讀答題。
冒?? 險
春天到了。兩顆種子躺在肥沃的土里,開始了下面的對話。
第一顆種子說:“我要努力生長!我要向下扎根,還要‘出人頭地’,讓莖葉隨風搖擺,歌頌春天的到來……我要感受春輝照耀臉龐的溫暖,還有晨霞滴落花瓣的喜悅。”于是它努力向上生長。
于是它繼續瑟縮在土里。
幾天后,一只母雞在庭院里東啄西啄,這顆種子就這樣進了母雞的肚子。
參考答案:
一、二題略
三、斷然躲藏 閃耀
四、平坦寬闊 傍晚
五、1.柔和? 正好? 薄霧? 蔚藍色? 耀眼? 剎那間? 粉紅色? 閃爍? 歡快(1)陽光? 湖水 雪? 露珠? 鳥兒? (2)走過險路后看到日出的欣喜之情。
2.我害怕? 害怕把自己壓倒? 每時每刻? 隨時隨地(l)列寧發現自己有害怕的弱點,作為一個革命者不應該害怕困難,應戰勝困難,時時處處自覺鍛煉自己的意志。(2)危險的小路 列寧發現自己害怕困難。(3)作為革命者不應該害怕困難,而應該戰勝困難。(4)一個人的意志是需要鍛煉的,而且不管什么時候,什么地方都要有意識地鍛煉自己的意志。
六、只有在不懈的努力中不畏艱難險阻,奮勇向前,才能獲得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和機遇,才能獲得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