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老子的語錄精彩片段篇一
評王樹峰老師《小兒垂釣》的課堂教學
通州市海晏小學 唐春燕
在南通市小學語文新教材培訓活動中,有幸聽取了通州市實驗小學王樹峰教師執教的古詩《小兒垂釣》,受益匪淺。教者首先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古詩,然后開門見山,導入課題,接著引導學生理解題意,并讓學生自讀古詩,對不理解的地方打上記號,在檢查預習效果時,相機教學生字,再讓學生輕讀古詩,要求學生讀出韻味,并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詩歌的意境,組織學生進行交流……通過幾輪不同目的、不同要求的品讀,并輔助于表演,讓學生在深刻領會詩意、掌握必要語文知識的同時,得到了美的熏陶,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精神。
王老師的教學值得稱道的主要有這些方面:
一、?????? 通過多種手段,把學生引入詩的意境。葉圣陶先生說:“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古詩的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使詩歌塑造的形象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幅幅色彩鮮明,栩栩如生的圖畫,從而進入詩的意境,得到美的陶冶。王老師安排的讓學生在讀的時候想象畫面、讓學生協作表演等環節正是取得了這一效果。
二、?????? 重視誦讀,培養學生語感。詩歌節奏鮮明,音韻和諧,反復誦讀有利于體會感情,進入意境。“書讀百遍,其意自見。”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的,王老師在課上設計了多層次的誦讀練習:“初讀――讀通――掃清閱讀障礙”;“細讀――讀懂――理解關鍵詞語”;“精讀――讀深――欣賞詩詞精華”。這是順應學生學習生活及將來他們工作實踐的閱讀程序,為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供了必要保障。
三、?????? 尊重個性,解放學生思維。個性化閱讀是《語文課程標準》中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理念。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該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在教學過程中,王老師正確地理解和辯證地把握了個性化閱讀的內涵,一是把閱讀價值觀指向人文性,即人文精神的領悟;二是憑借文本引導個性化閱讀,關注文本的言語形式; 三是注重個性化閱讀的體驗和思維,力求思維與情感的統一;四是尊重學生的閱讀實踐,不能以教師的閱讀分析去代替。如課堂上對“蓬頭”一詞的理解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四、?????? 加強方法指導,拓展課外延伸。掌握學習方法在某種意義上甚至比掌握學習內容更為重要,學習的方法不僅對于學生在校學習階段起作用,對于學生將來繼續學習或者從事實際工作都是有用的,因此,王老師不管是從學習原則、學習策略的層面上,還是從學習技巧、學習操作層面上,都十分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另外,適當的課外延伸,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增加了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這些是順應課改的需要、未來社會的需要和學習活動本身的需要的。
轉載
老子的語錄精彩片段篇二
1、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2、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3、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4、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5、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6、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7、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8、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9、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10、和大怨,必有馀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11、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12、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1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4、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馀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15、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16、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17、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18、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19、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20、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老子的語錄精彩片段篇三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 約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老子與后世的莊子并稱老莊。
1.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出處】《道德經·第二章》【譯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的標準,于是就有了與之對立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的標準,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
2.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出處】《道德經·第二章》【譯文】有與無相互生化,難與易相互促成,長與短相互比較,高與下相互趨向,音與聲相互應和,前與后相互追隨。
3. 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出處】《道德經·第二章》【譯文】圣人總是做能夠順應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的事,做事時用行動來教化,而不用語言來教化。
4.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出處i(道德經·第二章》【譯文】生養了一切但不據為己有,做成了什么并不自恃有功,成就了事業并不居功自傲。就是因為他不居功,所以他的功名就不會消逝。
5. 為無為,則無不治。【出處】《道德經·第三章》【譯文】做那些無為無欲的事,那么就沒有什么不能治理的。
6.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出處】《道德經·第五章》【譯文】說的太多往往使自己隱人窘境,不如順其自然,格守中庸之道。
7.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出處】《道德經·第六章》【譯文】它(谷神)的本體是綿延存在而又若有若無的,它的作用卻是無窮無盡的。
8.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出處】《道德經·第八章》【譯文】至上的善行就像水一樣。水,善于利益萬物而不與萬物爭,居處于眾人所討厭的低處,所以,水的性子很接近于道。
9.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出處】《道德經·第九章》【譯文】金銀財寶很多,沒有誰能守得住。
11.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出處】《道德經·第十一章》【譯文】“有”能給人以小的利益,“無”才有真正的“大用”。
12.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收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出處】《道德經·第十二章》【譯文】色彩繽紛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聲使人聽覺失靈,濃厚味道使人味覺不靈,騎馬打獵使人心思放蕩發狂,貴重的物品使人的行為不軌。
13.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出處】《道德經·第二十章》【譯文】眾人都很聰明睿智,唯獨我卻顯得糊里糊涂。眾人都很精明,唯獨我看著很笨的樣子。
14.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出處】《道德經·第二十一章》【譯文】一個真正有道德修養的人,他的內涵,只有一個字:“道”。
15.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出處】《道德經·第二十二章》【譯文】委屈圓轉可以使之保全,矯正彎曲可以伸直,低洼可以使之盈滿,破舊可以使之更新,少了反而可以得到,多了反而變得疑惑。
16.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出處】《道德經·第二十二章》【譯文】正因為不和人爭,所以全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爭。
17. 從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出處]《道德經·第二十三章》【譯文】從事于道的人就認同道,有德的人就認同德,失去道德的人就認同道德淪喪。
18.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出處】《道德經·第二十四章》【譯文】固執己見的人不能明察事物,自以為是的人分不清是非。
19. 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出處】《道德經·第二十四章》【譯文】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立功勛,自高自大的人不能進步。
21.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出處】《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譯文】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
22.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滴,善數不用籌策。【出處】《道德經·第二十七章》【譯文】善于行走的不留蹤跡,善于說話的不會給人留下話柄,善于計算的人不用任何工具就算得很精準。
23. 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出處】《道德經·第二十七章》【譯文】善人,是不善之人的老師。不善之人,是善人的借鏡,可以警醒善人。
24.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處】《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譯文】能了解別人的人,是有智慧的人。能認識自己的人,是真正聰明的人。
25.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出處】《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譯文】能戰勝別人的人,是有力量的人。能戰勝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
26. 知足者富。【出處】《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譯文】知足的人才是真正富有的人。
27. 死而不亡者壽。【出處】《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譯文】肉身雖死但精神不被忘記的人才叫“長壽”。
28.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出處】《道德經·第三十五章》【譯文】大道一旦講出來,就會感到平淡無味,看起來不起眼,聽起來不人耳,用起來卻受益無窮。
29. 將欲歇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出處】《道德經·第三十六章》【譯文】要想收斂,必先張開。要想削弱,必先加強。要想廢棄,必先興盛。要想奪取,必先給予。這是知細微之理而收顯著之效。
31.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出處】《道德經·第三十七章》【譯文】道,看起來無所作為,卻無所不能。
32.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出處】《道德經·第三十八章》【譯文】上德之人,沒有故意洛守德,所以自有道德。下德之人,害怕失去德,所以反而沒有德。
33.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出處】《道德經·第三十八章》【譯文】喪失了大道,才強調道德.喪失了道德,才強調仁愛。喪失了仁愛,才強調正義。喪失了正義,才強調禮法。
34.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出處】《道德經·第四十章》【譯文】天下的萬物都產生于“有”,而“有”卻從“虛無”中來。
35.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出處】《道德經·第四十一章》【譯文】大的地域沒有邊角,貴重的器具最晚成xf,大的聲音沒有什么聲響,大的形象沒有形體。“道”隱藏在無名之中。
36.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出處】《道德經·第四十二章》【譯文】虛無之道生太極一氣,太極一氣生陰陽兩儀,陰陽交合生三才,三才化生萬物。
37.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出處】《道德經·第四十八章》【譯文】追求學問,就要求天天都學有所得。而追求大道呢,只是要求每天盡量減少自己的欲望和行為。對自己的欲望和行為減之再減,最后就可以達到無為的境界了。
38. 無為而無不為。【出處】《道德經·第四十八章》【譯文】處于無為的境界之中,沒有什么不能做到的。
39. 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出處】《道德經·第四十九章》【譯文】圣人常常沒有自己的私心,而把百姓的心當作自己的心。
41.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出處】《道德經·第五十七章》【譯文】執政者要遵循天道、順從人倫,以常規的道理治理國家。但用兵卻要用詭詐、出奇制勝。要取得天下太平,須用“無為”之法、自然之道。
42.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出處】《道德經·第五十八章》【譯文】禍與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轉化。禍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中又藏有禍端。
43. 治大國,若烹小鮮。【出處】《道德經·第六十章》【譯文】治大國像是烹小魚,不能總是翻動、多變,要保持政策的穩定性。
44. 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出處】《道德經·第六十三章》【譯文】欲圖難事,先從易處著手。欲為大事,先于細處起步。天下的難事,必然從容易開始。天下的大事,必然從小處做起。
45. 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出處】《道德經·第六+三章》【譯文】圣人自始至終重視細微的小事,不做什么所謂的大事,所以能夠成就大事。
46.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處】《道德經·第六十四章》【譯文】合抱的大樹,是從很小的小樹長成的;九層的高臺,是用一筐筐的土壘起來的;千里的遠行,一步步走才能到達。
47. 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出處】《道德經·第六十四章》【譯文】普通人做事,往往是幾乎快要成功的時候失敗了。如果能慎始慎終,就不會有失敗的事。
48.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出處】《道德經·第六十七章》【譯文】我有三件寶,一直在堅持地守護著它們。一個叫仁慈、一個叫勤儉,第三個是不敢爭勝冒尖。
49.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出處】《道德經·第七十一章》【譯文】知道了但裝作不知道,這才是高明。不知道卻裝作知道,是真有毛病。圣人沒有這種毛病,因為圣人以這種“強不知以為知”的毛病為病。就是因為他們把“強不知以為知”當作病,所以才不會有毛病。
51. 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出處】《道德經·第七十三章》【譯文】有膽量但是貿然行事的人容易被殺,有膽量但不貿然行事的人就可以活命。
52.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出處】《道德經·第七十三章》【譯文】天道公平,作惡就要受懲罰,它看起來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終不會放過一個壞人。
54.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出處】《道德經·第七十七章》【譯文】天之道,是減損有余的而補充不足的。人之道,則相反,是減損不足的而奉獻給有余的。
55.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貴以身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出處】《道德經·第十三章》【譯文】把自己的身家和天下看作一樣重要的人,才可以寄托天下重任。愛天下的人像愛自己的身家一樣的人,才可以托付天下。
56. 致虛極,守靜篤。【出處】《道德經·第十六章》【譯文】要想達到虛無至極的境界,必須專一守住這個“靜”字。
57.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出處】《道德經,第十八章》【譯文】大道廢止了,就會有仁義。智慧出現了,就會有狡詐。六親不和就會出現慈愛和孝順。國家動亂就會有忠臣出現。
58.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出處】《道德經·第七章》【譯文】天地所以能夠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是自然而生的,所以能夠長久。
59.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出處】《道德經·第七章》【譯文】圣人把自己的私利放在后面,反而成了人群的首領;把自己的身體置之度外,反而更好地保全了自己的身體。
60. 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出處】《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第三》【譯文】君子時運來了就駕著車出去大展身手,生不逢時的時候就像蓬草一樣隨意而行。
?
老子的語錄精彩片段篇四
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2、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3、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4、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5、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6、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7、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8、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9、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10、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11、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12、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13、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1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5、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16、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17、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18、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19、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20、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21、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22、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23、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24、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25、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26、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27、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
28、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30、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31、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32、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33、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34、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35、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36、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37、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
38、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39、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40、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41、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42、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43、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44、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45、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46、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47、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48、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49、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0、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51、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52、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53、治人事天,莫若嗇。
54、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馀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55、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56、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
57、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58、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59、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60、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61、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62、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63、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64、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65、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66、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
67、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68、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69、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70、和大怨,必有馀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71、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72、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73、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74、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75、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76、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7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78、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79、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80、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81、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82、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83、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
84、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85、治大國,若烹小鮮。
86、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87、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88、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89、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
90、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91、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92、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93、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94、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95、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97、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98、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99、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無憂。
10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的語錄精彩片段篇五
1.、會認“垂、蓬、側、莓、苔”五個生字
2、理解詩句,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4、.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背誦課文的能力.
教學重點及難點
指導學生理解詩意,領會感情,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課前準備
生字卡片、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同學們,咱們從前學過很多古詩,誰能背給大家聽聽。
指名背誦《宿新市徐公店》
你能通過這個詞想像出這個小孩兒在做什么嗎?(釣魚)
是的,這首詩就寫了小孩子釣魚的事,我們一起來讀讀課題吧!
齊讀課題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胡令能(板書:唐 胡令能)
他筆下的小朋友是怎樣釣魚的?
請同學們打開書,自己先讀一讀這首詩,認讀生字,讀準字音,把這首詩多讀幾遍。
二、初讀古詩,認識生字、詞語,準確朗讀
剛才同學們讀得很認真,老師聽見一些同學大聲地認讀生字,真會學習。
那我們就先來認識認識詩里的生字朋友
垂、蓬、側、莓、苔
1、認讀生字
2、指名讀,齊讀
3、去掉拼音,齊讀,開火車讀
4、認讀詞語
cai出示:蓬頭、稚子、垂綸、莓苔、草映身、招手、不應人
師引導學生讀準,讀懂,讀美!
5、將我們認識的字詞朋友放回古詩中,自由地讀一讀,試著把古詩多讀幾遍。看看誰能把古詩讀得既準確又流利!
6、師范讀
讓我們趕快走進古詩去看看這個小孩子究竟是怎么學釣魚的?
三、情境導入,理解品讀詩句
1、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板貼在黑板上
指導朗讀
這個孩子是怎樣坐在河邊釣魚的呢?我們學一學吧!
全班表演側坐 你們側坐的樣子和詩里的孩子一樣可愛。這樣坐著,多么舒服,多么愜意啊!
孩子側身坐在綠綠的莓苔上,周圍的水草郁郁蔥蔥,密密層層遮住了他的身體,這就是:草映身!
孩子小小的,水草密密的、高高的,把孩子小小的身體全遮映住了!
指導朗讀。
咦,孩子為什么要找一個水草這么茂密的地方釣魚呢?
男女生比賽讀,全班齊讀。
3、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來,結合圖畫,自由讀讀這兩行詩吧 (板貼在黑板上)
生答 遠處有個人路過這里,發現了這個釣魚的男孩,于是向他問路。他招手不回答路人,怕把魚嚇跑了。
你們就是釣魚的稚子!(演):“小朋友,請問你杏花村怎么走啊?”
你們怎么都這樣擺手,
不出聲回答我啊?|(怕得魚驚)
原來是“怕得魚驚”,所以你們“不應人”,所以你們才沖著我“遙招手”。
我問路時,你們心里在說:
(帶著自己的感受,自由讀讀這兩行吧)
孩子心里還會說?
小組比賽讀
齊讀
4、就是這短短的四句詩,把這樣一個天真可愛,聰明機靈專心釣魚的孩子帶到了我們面前。想象孩子可愛的樣子,讓我們把整首詩完整地讀一讀吧。
大家讀得真好,這個同學啊還帶著動作在讀呢!我們一起來帶著動作讀一讀吧!
5、cai音樂
清澈河水里,魚兒自在游,綠綠莓苔旁,孩子靜等候。
頭發蓬蓬亂,水草綠幽幽,路人來問路,遠遠急招手。
合著音樂,我們一邊想象畫面一邊讀古詩,看誰能把古詩背誦下來。
(把板書摘下)
6、合上書,結合圖畫,我們自由地把古詩背給同桌聽聽吧
7、指名背誦。齊背
四、拓展《村晚》
村晚
[宋]雷震
草滿池塘水滿陂(bēi),
山銜落日浸寒漪(yī)。
牧童歸去橫牛背,
短笛無腔信口吹。
大家借助拼音自由的讀一讀吧
指名一二,齊讀
描述詩意
五、作業
我們拿起彩筆畫一畫吧。
老子的語錄精彩片段篇六
1、天下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2、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3、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4、上善若水,君子如玉。長夜未央,寂寞成殤。
5、美之為美,皆惡已;善之為善,皆不善已。
6、原生質,質生空,空生時,時生萬物。
7、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8、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9、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10、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
11、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1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3、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14、無為則無心,無心則無欲,無欲則無求。
15、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余。
16、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17、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18、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19、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20、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的語錄精彩片段篇七
時間:夏天。
地點:小河邊。
人物:小兒甲、乙、牛牛、路人。
(幕起,初夏的早晨,綠草繁茂的小河邊柳樹成陰,鳥鳴婉轉。小兒甲、乙手提魚竿、水桶,蹦跳著上。)
小兒甲:今天陽光燦爛,正是釣魚的好天氣。你看,那邊水草豐茂,又有樹陰是釣魚的好地方!
小兒乙:是啊是啊,瞧,還有一塊大石頭!呢正好讓我們坐在上面。咦,牛牛怎么還沒有?來呢說好了在這柳樹下等的。
小兒甲:可能是有事耽誤了,我們就不等他了吧!
乙:哎,說好了的事怎么能不做到呢,我相信牛牛一定會來的,再等等吧!
(兩人坐下,打開各自的漁具介紹起來。)
甲:為了釣魚,我一早起來做了許多準備,這是用紅薯和面粉做成的魚餌,(把魚餌遞到乙鼻子下)聞聞,多香啊!聽說魚很喜歡吃的。
:乙:魚才不喜歡吃這個呢!你看我,知道我為什么這么胖嗎,吃肉吃出來的!那肉可是好東西呀,誰見誰喜歡,魚兒一定也喜歡!我今天帶了一些肉,用肉做魚餌,那魚呀,還不乖乖上鉤,等會兒,我一定比你釣得多。
甲:我不信!你以為都向你這樣愛吃肉嗎?
:乙:不信?你敢和我打賭嗎?
甲:有什么不敢?等會兒牛牛來了,請他做個見證。
(牛牛上,蓬頭垢面,提著同,釣竿,一路小跑。)
牛牛:伙伴們,我來了,讓你們久等了。
甲乙(齊):你怎么才來呀?
猜,我干什么去了?
甲:掏知了?
牛牛:(搖頭)
乙:捉蜻蜓?
牛牛:(搖頭)
甲乙(齊):那你干什么去了?看你,頭發亂蓬蓬的,臉上還有泥呢?
牛牛:我們不是約好了來釣魚的嗎?我怎么還會去掏知了,捉蜻蜓呢?你們把我看成什么人了?(神秘地掏出一個玻璃瓶)看,就是它!
甲乙:(齊)這不是蚯蚓嗎?有什么稀罕?
牛牛:(有些得意)這你們就不懂了吧!這蚯蚓是魚兒的最愛,上次,我爺爺去河邊釣魚,就是用蚯蚓作餌,嘿,那魚兒呀,一釣一條,靈著呢!
甲:(半信半疑)有這么神嗎?
乙:(驚喜)等會兒也給我試試。
牛牛:別廢話了,我們快去釣魚吧!我們一定會收獲多多的。(邊走邊說)我要釣條大回家給我爹當下酒菜。爹爹一定會很高興的。
甲:我也要釣條大魚回家,讓我娘給我做紅燒魚。(回味似的)那紅燒魚的味道可美了,現在想起來,我還流口水。
甲:瞧你那饞嘴的樣,口水都流下來了,我要是釣到大魚呀,讓我娘做成魚湯喝下去,我娘身子骨弱,聽說魚湯能補身子,我要我娘喝了魚湯身體健康。
甲乙:(走至草叢中)就在這兒吧!
牛牛:好地方。這兒草這么茂盛,剛好遮住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倒影也不會映到河里,驚嚇了魚兒。
(三人放下漁具,掛好魚餌,甩線,釣魚。草把三人的身體遮住,只露出小腦袋。周圍靜極了,只聽得幾聲鳥叫。)
甲:(一連兩次把魚鉤提起。)怎么還沒有魚上鉤?
乙:你要有耐心,不要一直把魚鉤提起來,看著魚漂一個勁地沉下去,就是有魚上鉤了。這時才可以提魚竿。
牛牛:(手勢)噓!安靜!當心驚動了魚兒!
(三人繼續垂釣)
乙:(提起魚竿),咦,魚餌沒了,牛牛,你的蚯蚓給我一點行嗎?
牛牛:好啊,你自己來拿!
甲:(手勢)噓!安靜!
乙輕手輕腳地走到牛牛處取餌,回到原位,甩線,坐下。)
(路人上,身背包袱,一邊走,一邊擦汗。)
路人:我跟老朋友已多年不曾見面了,這次,好友書信來邀,我才不辭辛苦,前來拜訪。可是幾年不見,這道路跟村莊都有些變樣了,我都不認得路了,這如何是好?得找人問問才行!
(舉目四望)
甲乙牛(齊手勢)噓!安靜!
路人:(走近些,大聲)小孩,去張大人家怎么走哇?
(三小兒急忙擺手,招手)
(這時,牛牛的魚漂直往下沉,他使勁一提,一條大鯉魚被釣了上來。)
甲乙(驚呼):哇!好大的魚啊!
(牛牛把魚放進水桶,轉身朝路人走來。)
牛牛:先生,剛才是問去張大人家嗎?我知道,沿著這條路向東,走到大槐樹下,往北看見一個村莊,從東起第二家就是張大人家!要不,我帶您去吧!
路人:多謝多謝,我自己去吧,你還是在這兒釣魚吧!
(路人按指引方向漸漸走遠)
(三小兒繼續垂釣,音樂起,詩朗誦聲起,路人,童聲吟誦。三小兒釣線此起彼伏,魚兒紛上鉤。)
老子的語錄精彩片段篇八
1.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2.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3.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4.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5.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6.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7.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0.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老子的語錄精彩片段篇九
教學目的:
1. 逐字逐句理解《小兒垂釣》的意思,體會釣魚的孩子的天真、可愛。
2. 學習生字“釣、蓬、遙、稚”,理解“蓬頭、稚子、垂綸、側坐、莓苔、映、路人、借問、遙、招手、魚驚、應”的意思。
3. 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揭示詩題
1. 導入??詩題
2. 理解詩題
(二)理解詩句
1. 朗讀全詩
2. 回顧方法:我們怎樣理解詩句(讀詩→釋詞→調序→解句)
3. 釋詞解句
(三)總結練習
1. 指導朗讀、背誦。
2. 根據這首詩,想象出一幅畫。
3. 教師總結。
(四)鞏固練習
1. 形近字組詞
釣( ) 稚( ) 遙( )
鉤( ) 準( ) 搖( )
2. 多音字組詞
3. 讀下面詩句,先解釋劃線的詞語,再解釋詩句意義。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4. 背誦《小兒垂釣》
老子的語錄精彩片段篇十
安徽省安慶市健康路小學???? 夏蕾蕾
《小兒垂釣》是人教版第六冊第一單元第三課《古詩三首》中的一首充滿兒童情趣的絕句,作者是唐代詩人胡令能。這首詩描畫了一個小孩兒初學釣魚時的情景。孩子認真專注、天真爛漫的神態躍然紙上。詩句通俗易懂,活靈活現地勾畫出了一個天真爛漫的小孩兒形象,使人感到逼真、親切。
結合本單元反映兒童生活的主題,及學習人物描寫方法的要求,讓學生在誦讀過程中展開想象,體驗情感,豐富學生的積累,陶冶愛美情操。
三年級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和分析能力,對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往往喜歡主動探究問題。本詩淺顯,借助書上的畫面和注釋,學生理解起來不難,因此,重點可放在引導學生體會情感、培養想象力上。
1、??????????? 有感情到朗讀、背誦本詩。
2、??????????? 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想象詩句所描寫的景象,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
3、??????????? 感受鄉村生活,陶冶愛美的情趣,養成積累的習慣。
㈠、初讀詩文,讀后表揚學生中好的學習方法,滲透給學生。
㈡、結合注釋,再讀詩文,要求邊讀邊想象。
1、說說腦海中浮現了什么情景?并說出根據詩中的哪些詞句想象的。
2、根據學生的回答,師板書相關的詞句完成詩抄。
其間解決下列問題:
⑴兒童的樣子。
⑵“垂綸”的意思,在詩中找出近義詞。
⑶兒童專心釣魚的神態動作。
師:我們一起讓自己想象的畫面活起來。
㈠、準備階段:
1、讓學生根據詩文安排環境,并說說為什么這樣安排?
2、根據詩文安排角色,為他們改變一下形象,選擇道具,并根據詩文說出理由,幫助理解古詩。
㈡、表演階段:
1、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表演。
2、在表演中,教師適時穿插詢問:
問路人:剛才你一臉焦急,怎么現在面露驚喜?
你看到了什么?能不能吟出一句詩?(生吟第一句。)
問稚子:你遠遠地擺手是想告訴他什么嗎?(板書:暗示、示意)
你為什么不出聲和他說呢?
看他走過來你的心情怎樣?你覺得這句詩怎樣讀最能體現你的心情?(生品讀第二句詩)
3、學生品讀全詩。
㈢、背誦積累。
師:詩讀完了,可是故事結束了嗎?此時你還想知道些什么?
根據自己的想象續編故事。
本課時從學生的需求出發設計目標,在教學過程中,以表演為依托,通過學生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動作的刻畫,既讓學生領會了詩意,也讓學生體會了感情,受到的語文訓練是多方面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積累了對人物描寫的方法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