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防止為調研而調研,要真正把群眾面臨的問題發現出來,把群眾的意見反映上來,把群眾創造的經驗總結出來。對于廣大黨員干部來講,不僅要重視調研,更要懂調研、善調研、精調研,真正使用好調查研究這個傳家寶。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一些有關于大興調查研究心得體會的內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第一篇: 大興調查研究心得體會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并指出“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廣大黨員干部要將這個“傳家寶”煉成推動各項工作的“基本功”,多到基層走一走,多和群眾坐一坐,切實做深做實做細“調查、研究和運用”“三篇文章”,推動調查研究在全黨蔚然成風、產生實效。
堅持實事求是,實化“調查”文章,做“敦本務實”之功。李強總理在人民大會堂出席記者會時分享了他在地方工作時的生動感受:“坐在辦公室碰到的都是問題,深入基層看到的全是辦法。”做實“調查”文章講究一個“熱乎氣兒”,“查資料、聽匯報”“蜻蜓點水”“走馬觀花”式的調研如同無根之木、無源之水,無法真正科學服務決策。廣大黨員干部必須要堅持群眾路線,要眼睛向下、腳步向下,主動撲下身子、沉到一線,深入群眾,聽真話、察實情,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做到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報喜又報憂,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
秉承系統觀念,深化“研究”文章,尋“入木三分”之法。調查研究就像“十月懷胎”,決策就像“一朝分娩”。基層工作的對象種類多、工作要求細、利益涉及雜,因此,調研獲得的素材也存在碎片化、分散性的特點,這就要求廣大黨員干部必須學會“撿芝麻”的工作方法,要善于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準確把握問題要害和內在規律,進行多層次、多渠道的分析研究,防止調查多研究少、情況多分析少等問題。要全面梳理匯總調研情況,運用世界觀、方法論和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進行深入分析、充分論證和科學決策,結合實際拿出切實有效的解決方案,確保調查研究成果能夠落地見效。
突出問題導向,強化“運用”文章,求“移山填海”之效。調查研究是否取得成效,關鍵在于調查研究的成果是否高效轉化、問題是否徹底解決,決不能“一調了之”“一研了之”,讓調查研究成為“空中閣樓”。廣大黨員干部在調查研究中要帶著問題來,奔著問題去,奔著實效去,對調研中反映和發現的問題,逐一梳理形成問題清單、責任清單、任務清單,逐一列出解決措施、責任單位、責任人和完成時限,堅持立查立改、邊查邊改、即知即改、按期整改和持續整改,真刀真槍解決好調查研究發現的實際問題,以實實在在的調研成果回應黨和人民群眾的期待。
第二篇: 大興調查研究心得體會
近日,印發《關于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方案指出,在大興調查研究,作為在開展的主題教育的重要內容,推動某某主義開好局起好步。
調查研究是我們傳家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某某高度重視調查研究工作,作出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為大興調查研究、做好各項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要時時研讀、深刻領會,把調查研究工作做深、做細、做出成效,精心烹制一道“四有”調研“硬菜”。
瞄準“問題”之靶,以“解問題”為“主材”,讓調研“硬菜”有內容。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回答并解決問題是調研的根本任務。某某報告深刻闡述了某某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即“六個堅持”,其中第四個就是“必須堅持問題導向”。調研的本質就是“帶著問題找答案”,只有把問題的“靶標”立起來,才能讓調研工作“有的放矢”。調研的全程要堅持好“問題”這個“第一導向”,不能把調研搞成“盲人摸象”一一摸到啥算啥,更不能把調研搞成“找茬”,只找問題,不管如何解決問題。在開展調查研究時,要堅持“不做出題人,善作解題人”,聚焦問題這個“主題”,深挖問題“癥結”,找出解題“思路”,推動問題“破解”。
大興“務實”之風,以“實作風”控“火候”,讓調研“硬菜”有色澤。
常懷“空杯”之心,以“獲實情”為“調料”,讓調研“硬菜”有鮮味。
錘煉“查真”之能,以“出實策”收“底汁”,讓調研“硬菜”有營養。
“真”是調查研究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最高要求。調查研究是為決策服務的,事關重大、影響深遠,只有“真”才能確保問題精準、對策有力,讓調研的大餐“味道鮮濃”。開展調研時,要錨定“真”字用力,一方面要聽“話外音”,掌握“真情況”。善于從“欲言又止”中找“端倪”,從“長篇大論”中抓關鍵,通過細膩的引導、變化形式的提問,聽到“話外之話”,掌握“情中之情”。另一方面要善查“事本質”,制定管用“好對策”。調研中所獲取的素材不能不加辨別地簡單堆砌、直接使用,要通過綜合分析、統籌思考、系統校驗,從具體問題的表象,深挖問題的實質根源,從而找到實實在在、具體可操作的措施良策,為領導提供“價值連城”的決策參考,推動工作中的難點、堵點問題解決。
第三篇: 大興調查研究心得體會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工作方案》),方案中明確了12個重點方面內容和6個步驟要求,為全黨開展調查研究提供了根本遵循。“不做調查沒有發言權,不做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言權”,毛澤東同志很早就倡導并實踐調查研究,他在《反對本本主義》中專門有一章節列舉了調查研究的方法和技巧:調研要帶著問題和綱目,深入到明了問題情況的人群,針對問題“刨根問底”,還要親自出馬、親自記錄。要防止為調研而調研,要真正把群眾面臨的問題發現出來,把群眾的意見反映上來,把群眾創造的經驗總結出來。對于廣大黨員干部來講,不僅要重視調研,更要懂調研、善調研、精調研,真正使用好調查研究這個傳家寶。
第一步,調有主題。調研就像“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就像“一朝分娩”,調查就是解決問題,因此,開展調研要針對涉及領域或工作中最突出的難點問題,直擊工作痛點,從小的切入口入手,找尋大面經驗。《工作方案》中提到了發展新形勢下11個重點聚焦領域,還有“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長期未解決的老大難問題”。對于這類問題,要把握調查研究的契機,把問題擺上來,把靶立起來,集結群眾的智慧,為“老大難”把脈開方、聚力擊破。
第二步,查之有道。調查研究講求群策群力,要真正踏入基層,近的遠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表揚和批評都要聽,綜合運用座談訪談、隨機走訪、問卷調查、專家調查等方式,確保收集的一手資料范圍領域夠廣、數據基數夠大。調查研究也要有所側重,要帶著問題去找答案,摒棄千篇一律、模板套路化調研,找準切入點、結合點、著力點,向重點場所和目標人群做精準化調研,更好地找到問題、察到實情、尋到辦法。
第三步,研之有理。調查研究要做好“后半篇文章”,即把大量的資料進行研究分析的過程。《工作方案》中指出,要充分運用世界觀、方法論和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進行深入分析、充分論證和科學決策。具體實踐中,要利用現代分析手段,堅持問題導向,把調查得到的數據、建議、經驗分門別類地篩選、提煉,讓經驗規律和破題思路隨之浮現。
第四步,究其根本。調查研究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那一紙報告,而是要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找到解決難題的辦法和路徑。在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形成問題清單、責任清單、任務清單,針對不同的問題要根據矛盾根源,因病施救、對癥下藥,能修繕的喂以補劑,沉疴則施以猛藥。同時,還要強化跟蹤問效機制,定期對調研對象進行回訪,讓群眾真正感受到自己提出的問題得到重視、逐步解決,提出的建議落實落地、變為現實。
第四篇: 大興調查研究心得體會
實事求是“得門路”調查研究“不繞路”
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近日,****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決定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推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黨員干部更好履行職責、承擔使命,必須大興調查研究之風,進行調查研究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防止解決問題“走彎路”。
堅持問題導向,確保目標導向“不繞路”。“要聽真話、察真情,真研究問題、研究真問題。”可見,做好調查研究必須緊緊抓住問題導向這個“牛鼻子”。只有堅持問題導向、增強問題意識,才能找到問題癥結、開出管用良方。要突出“真”和“準”,真研究問題、研究真問題,將調查研究的“準星”對準經濟社會發展的“靶心”。要敏銳捕捉新時代面臨的新情況新挑戰,把握重點、看到難點。黨員干部要深入農村、社區、企業、醫院、學校、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等基層單位,調實情、查問題,要切實把調研中梳理的問題、形成的思路、總結的經驗,及時轉化為解決問題、促進工作的思路辦法和政策舉措,實實在在為群眾排憂解難。
堅持群眾路線,確保實際效果“不繞路”。調查研究的目的是“一切為了群眾”。“要拜人民為師、向人民學習,放下架子、撲下身子,接地氣、通下情,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剖析麻雀,發現典型,真正把群眾面臨的問題發現出來,把群眾的意見反映上來,把群眾創造的經驗總結出來。”深入群眾調查研究要深度與廣度相結合,既要到工作局面良好的地方去取經學習,又要到情況復雜、矛盾尖銳的地方去研究問題,要有“眼睛向下”的決心和“甘當小學生”的精神,邁開步子、走出院子,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同真正明白實情的各方面人士深入溝通討論,與人民群眾想在一塊、干在一起、打成一片,從人民的創造性實踐中走“捷徑”。
堅持服務發展,確保科學決策“不繞路”。“要把調查研究作為基本功,堅持從實際出發謀劃事業和工作,使想出來的點子、舉措、方案符合實際情況。”調查研究的過程就是科學決策的過程,千萬省略不得、馬虎不得。廣大黨員干部要扎實細致、實事求是的開展調查研究,善于運用黨的創新理論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探索新規律,使調查研究工作同中心工作和決策需要緊密結合起來,更好為科學決策服務,為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服務,努力做到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才能抓住和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改革發展穩定各項任務落下去,讓惠及百姓的各項工作實起來,推動黨中央大政方針和決策部署在基層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第五篇: 大興調查研究心得體會
一是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被下派到基層工作后,我按照自己的工作職責認真開展工作,并處處嚴格要求自己,自覺接受群眾監督,經常深入基層,與當地干部群眾同吃、同注同勞動,深知群眾疾苦,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便于做群眾的思想政治工作,把黨的富民政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宣傳到村、宣傳到戶,在教育農民的同時,也使自己深受教育,在工作中,自覺轉變工作作風,接受群眾監督,增強為群眾、為基層服務的意識。通過自己的工作贏得了當地干部群眾的信任和擁護,樹立了機關干部的良好形象,使黨群關系、干群關系進一步拉近。
二是自身各方面素質都有較大提高。我非常珍惜這次鍛煉的機會,深知基層工作有別于機關,自己十分欠缺基層工作經驗。因此,我虛心地向基層干部學習,學習工作經驗,在活動中,我與村干部真誠相待,合作共事,不怕困難、不避重就輕,以嚴謹的作風和實實在在的工作,感染了身邊的同志,以實際行動起好帶頭作用,跟村居的干部群眾打成一片,得到了他們的認同、信任和支持,以送市情、送溫暖、送科技信息、送文明、送規矩切實解決人民群眾的實際困難。同時。本著學習的態度,在工作中,一心為公,針對干部群眾反映的問題,想盡辦法,竭盡全力,不惜一切代價,在多方面做出了許許多多的實事好事,幫助群眾解決了很多困難,面對艱苦的工作環境和復雜的基層工作局面,參與鎮、街、村多項工作的決策和實施,學到了很多機關學不到的東西,磨煉了意志,增長了才干,提高了思想政治素質、業務素質和組織協調能力,有力地促進了當地兩個文明建設的發展,為今后工作的開展積累了很多寶貴的基層工作經驗。
“五送兩帶”實踐活動,給村群眾送去了溫暖,送去了知識,切實解決了人民的一些急難問題,取得了較好的實效,我認為這是項長期的工作,如何做好需要我們黨員干部從以下幾方面共同努力:
一是要加強黨員干部自身建設。要認真地學習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論科學發展知識讀本,認真貫徹黨的各項文件精神,充分認識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重大意義,不斷增強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樹立科學發展的理念,為農村謀發路、破難題,以高度負責的態度、改革創新的精神、求真務實的作風,解放思想,積極探索,以科學發展觀指導農村工作,不遺余力地把基層的各項工作推向正確的軌道上來,努力開創農村的新風新貌。
二是要抓調查研究。只有仔細的深入調查研究后,才知道基層缺的是什么,因此要自覺開展有針對性的調研活動,深入基層調研,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不斷完善和調整工作計劃和目標,在工作進程中,針對中心工作和重點工作的進展情況,自覺接受組織和群眾的監督,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三是要加強農民的學習教育。那里的農民讓我感受到了勞動人民的樸實以及他們對知識的需求,因此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有利于調動農牧民生產的積極性,有利于弘揚科學、破除迷信,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因此,可利用“學教”活動、板報、標語等形式大力宣傳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引導廣大干部群眾進一步轉變思想觀念和經營方式,增強他們生活信心和致富勇氣,可通過組織扭秧歌、辦舞會等豐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建設活動,消除不和-諧因素,維護農村社會穩定。
總之,此次下基層活動讓我收獲良多,我深知這是項長期的工作,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會努力盡到黨員干部的責任和義務,進一步宣傳和貫徹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著力幫助解決農村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幫助理清發展思路,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壯大農村集體經濟;著力幫助解決農村群眾最關心的重點問題,幫助化解群眾矛盾,維護農村社會穩定;著力幫助解決農村黨組織和黨員干部隊伍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不斷提高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力、凝聚力和創造力,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第六篇: 大興調查研究心得體會
讓調查研究有“課”度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黨員干部作為基層調研的“主力軍”,工作中要時刻做到課前準備“足”、課中作風“實”、課后總結“深”,確保選題有準度、體察有溫度、成效有力度,真正修好調查研究這門“必修課”。
課前準備“足”,讓調研選題有準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準備工作是開展調查研究的前提和基礎,“倉促應戰”必然導致手足無措、一籌莫展。要吃透“上情”,下足“繡花功夫”,通過理論學習中心組、讀書班等深刻領悟關于調查研究的重要論述,提高運用科學理論了解和掌握當前研究領域現狀的能力,避免出現“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的窘境,從根本上保證調查研究工作的正確方向。要摸透“下情”,讀懂“民生清單”,對老百姓的訴求和期望做到心中“有數”,選題時緊扣群眾生產生活的保障問題、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問題,反復斟酌調查研究的提綱、內容及路線,爭取在事前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持。
課中作風“實”,讓調研體察有溫度。調研中不僅要身入基層,實地去看、去聽、去問,更要心到基層,將心比心、以心換心,才能走好深入基層的“最后一公里”。做融入基層的“鄉里人”,不看“盆景”、不走“劇本”,主動放下“官架子”,用沾泥的雙腳去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問詢中把晦澀難懂的“調研術語”轉化為簡單生動的“鄉音俚語”,在“拉家常”“結親戚”中知曉群眾所思所盼、快速架起干群“連心橋”。做事不避難“老實人”,調研中對于群眾反映強烈、亟待解決的“急難愁盼”問題,要有“逢敵亮劍”的精神,帶著問題深查細究、找準癥結,從而“對癥下藥”,讓群眾切身感受到“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的暖心。
課后總結“深”,讓調研成效有力度。調研后的梳理匯總是輸出優秀調研成果的根本,通過深度思考、辨證分析,推動調研成果愈研愈精。要善于“回頭看”,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務必定期對調研流程全方位進行復盤,逐人逐條逐項“過篩子”,切勿擺“花架子”、搞“假把式”,對其中可能存在敷衍了事、急功近利,甚至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的情況,以“刮骨療傷”的勇氣不斷改進調研方法、提高調研質量。要勇于“向前走”,想寫好基層調研的“下半篇文章”,關鍵在于始終站穩人民立場,既立足當前,又放眼長遠,把調查研究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經驗再深入、再轉化、再創新,為推動鄉村振興、解決各類矛盾增添一抹“初心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