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初冬校園初冬校園的早晨篇一
整個校園中,除了教室,我最熟悉不過的就是樓下的花壇了。
花壇不小,鵝卵石鋪成的彎曲小徑蒙著薄薄的塵土,三角形的紅磚為它鑲著邊,別具一格,掩映在翠葉青木之中,清新愜意。
小路兩邊栽著碧綠的山茶樹。剛開學時,還是一抹深,一抹淺的油綠,才過一個月,就陸續冒出了許多淺紅的茶花。看她們千姿百態的樣兒,有的趕過了熱鬧,只剩零星兩三片花瓣憔悴地臥在花托上,靜待著被風吹下;有的怒放著,嬌艷萬分;有的還只是花骨朵兒,三三兩兩緊挨著花枝,裹著細密的白絨,尖角上裸露著,似是戴著白面紗。
茶花聞著并不清甜,但清新之極,澀澀的味兒絲絲縷縷地飄進鼻子里,倒也舒服。茶樹下灑著許多心形的花瓣,涼絲絲的,為茶樹叢勾勒出粉色的邊兒。
花影參差迷離,連著彎彎小徑,寒風吹過,落花飛舞,讓我不由想起了李商隱的《落花》中的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暉。
花壇中坐落著兩株嫁接的龍爪槐,葉片中間淡綠,邊緣泛黃。樹枝黑而硬,全都有弧度地向下彎曲。撩開樹枝,中空的,人可以直立在樹下,這龍爪葵像極了一把綠傘。
花壇邊,矮小而整齊的冬青守衛邊疆。葉子脈路清晰與龍爪槐一樣邊緣泛黃,不過中間是深綠的,葉邊呈鋸齒狀。在凜冽的寒風中,他們一個個都挺直了腰板,仍是精神十足。
初冬的校園依然不失生機,那紅配綠的景象為校園濃墨抹了艷麗的一筆。
初冬校園初冬校園的早晨篇二
初冬的校園,無論向藍白調和而成的天空凝望,還是朝衰弱無力的樹木遠眺,這被凄冷的風輕撫過的畫面,總是抹上一層厚厚的涼意。一片肅殺,下午的時候竟從云層上射不下一絲的陽光,天灰蒙蒙的,只差白雪飄舞了。
我們一行數人先徑自奔向北校區的荷花池,結果并不如意料之中的美麗。
雖然仍是夏季時那樣的滿池綠水,但沒有了荷葉遍布池面時“荷葉羅裙一色裁”的詩情,沒有了晨光中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畫意。我們在臺階上擲下一塊沉默的石子,享受著“浮萍一道開”的意韻等待,濃縮著我們笑聲的石塊沉落在藕的身旁,帶去對荷花來年怒放的祝福。
風總是不會吝嗇它的本領的,不然怎會有“池邊落木瀟瀟下”的凄美一次又一次的上演。又是一片金蝶飛舞,無聲地沉睡吧,你的光合作用將會積攢在粗壯的枝干。落葉,被風吹卷到欄桿的角落處,像柔軟的棉被鋪在根旁的土壤上。正應了“樹高千丈,落葉歸根”的感嘆。
楊柳集合了三間色中的兩種色調——綠、橙。只是奇怪的是它觸摸水面的樹梢卻裸露得只剩下樹皮的色相——棕紅。
我們在投下了“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好祝愿后來到了與它遙相呼應卻渾然不成一體的南校區中的荷花池。遠遠地便看見“鑲”在欄桿上的字——曲徑通幽。荷花池像一塊碧綠的翡翠,彎彎曲曲的,池面上只有兩片低著頭的枯葉。低頭思索著什么似的,水在靜靜地流淌,它也是沉默不語。似乎在養精蓄銳等待在夏天萬物蔥籠時怒放,狂笑著戴上桂冠,書寫著“萬綠叢中一點紅”的歷史。
這兒的草地軟軟的,手摸上去卻不是十分的舒適,有些癢癢的。踩上去,會發出“啐啐”的呻吟,這時候,你只會憐憫地抬起追尋秋跡的足,體會這初冬獨有的情感。
初冬的校園,還未擺脫深秋的凄涼,也遺傳不了豐收帶來的喜悅的基因。已擁有的深冬的肅殺的它,靜靜地在詮釋著萬物的新陳代謝。
我散步在初冬的校園,用心在傾聽它最柔軟的絮語。
老師點評:
這篇散文寫景生動,別有趣味。作者集中筆墨寫初冬的校園,側重于雪后人們的快樂:堆雪人、打雪仗。這種快樂足以感染讀者,帶人回到那個冰雕玉砌的美妙世界。
初冬校園初冬校園的早晨篇三
抬頭一看,風中的銀杏樹枝正在輕輕地、優雅地搖晃著,像是在歡迎你的到來。樹上的銀杏葉已經所剩不多,但依舊把銀杏樹裝點得多姿多彩。雖不如春的嫩綠,也不及夏日的旺盛,但冬季里一棵棵高大的銀杏樹卻給整個校園帶來的美好與充實的感覺。
低頭一瞧,水中的魚兒正在自由自在地來回穿梭,它們時而躲到石頭縫隙里面;時面搖尾呼朋喚友;時而不停地打轉,像是在表演節目似的。晶瑩剔透的流水不停地從嶙峋的石壁的空隙中涌出,活像一個迷你版的瀑布。流水涌出的程度也有不同——有時緩慢,好比一位優柔寡斷的似水女子;有時疾快,仿佛一個當機立斷的剛強男子。
初冬的校園是那么美好與充實,是那么詩情畫意,更是那么激情澎湃,使原本寂靜、凄涼的冬天不再那么陰森可怖,而是始人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