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初中的春節手抄報篇一
除夕夜來了,大家歡歡喜喜地聚在一起吃年夜飯,奶奶點起了紅蠟燭。在蠟燭的映照下,那一桌豐盛的年夜飯顯得更加美味可口。在相互祝福聲中,我們吃完了年夜飯。
按習俗,晚上應該守歲,可姑姑和大伯要回自己的家,爸爸媽媽也要到姑姑家睡覺,我怕爺爺奶奶太孤單,堅持要留在奶奶家,陪爺爺奶奶守歲。
爺爺奶奶都快八十歲了,習慣每天看完新聞聯播就睡覺。我可沒早睡的習慣,怎么也要熬到十點多吧。大家一走,我就不斷地看墻上地時鐘,我急切地盼望著春節聯歡晚會和20xx年地到來。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春節聯歡晚會終于開始了,我愜意地躺在火爐旁邊,目不轉睛的看。第一個節目是盛世大聯歡,由于今年是雞年,節目里自然少不了可愛的小雞,我也屬雞,所以看的時候興奮不已,嘴里忍不住念道:“太好了,真可愛!”精彩的小品逗得我捧腹大笑,美妙的歌聲讓我陶醉﹒﹒﹒﹒﹒﹒最讓我感動的是《千手觀音》,那精美絕倫的表演,整齊劃一的動作讓人覺得簡直是一個人在表演!可誰能猜到那精美的舞蹈竟是一群聾啞人在表演呢,他們該付出了多少辛苦啊!
十點多的時候,奶奶催我睡覺了,我戀戀不舍的關了電視機,等著明天看重播吧。在朦朧中,我聽見鞭炮聲此起彼伏,我知道,新的一年已經來臨了。
初中的春節手抄報篇二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在中國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還有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相傳至今。比如,掃塵、貼春聯、貼窗花、倒貼“福”字、畫年畫和守歲等等。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在古書《呂氏春秋》中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習慣了,此外,掃塵還有“除陳布新”的含義。
春聯也叫對聯、桃符,它以對偶、精巧的文字抒發美好的愿望,是咱們中國獨特的文學形式。春節貼春聯這一風俗起源于宋代,春聯分為上聯、下聯和橫批。
“福”字,指的是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是為了表達對親朋好友的一種祝福。可是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祝福,人們干脆把“福”字倒過來貼,表示“福‘倒’了”。
現在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已很是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家家戶戶帶去了興旺和歡樂的喜慶場面。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
在此我再送大家一副對聯:“焰火耀長空,色彩斑斕歡度除夕度,金龍騰大地,人聲鼎沸喜迎吉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