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走進心靈讀后感篇一
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教育的對象是活活生生的人,教育的過程絕不僅僅是一種技巧的施展,更是充滿人情味的;教育的每一個環節應該是充滿著對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應該體現出民主與平等的現代意識。民主教育,應該是當今中國教育的時代主題。
《走進心靈》是李鎮西老師繼《愛心與教育》后的又一杰作。讀過之后同樣深有感觸!
《走進心靈》分別從了九個方面闡述了走進心靈的民主教育:手記一“谷建芬與‘未來班’”。從“童心的信任與期盼”到“友誼在繼續”無不透漏著谷阿姨與孩子們的深厚友情。手記二“集體主義教育新論”對學生集體主義的情操的培養;為學生創造良好的第一印象,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的啟蒙等。一個個精彩的事例是我真切的感受到李老師與學生的心靈交匯。手記三“在民主生活中學民主”作為面向21世紀的一代新人,平等意識、法制觀念、獨立人格等民主精神是必不可少的,老師和學生擁有同樣的義務和權利。手記四“向學生學習”。手記五“深入心靈的教育”。處理班級突發事件應特別注意:任何時候都不要站在學生的對立面,任何時候都應把教育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手記六“走進大自然”。大自然是一本書、太陽島的笑聲、風雪峨眉山、在瓦屋山的原始森林等。一次次與學生的近距離接觸,一次次與學生的心靈溝通。手記七“我的教育失誤”。手記八“虛假德育批判”。手記九“追隨蘇霍姆林斯基”。在每個手記中,都有感人的故事,精辟的道理,都是值得我去學習和借鑒的。
當我讀到“在民主生活中學民主”中的“班級法律的誕生”。“新生入校,我便向大家提出三個問題:第一,你們是否希望這個班最終成為一個好的集體?第二,若讓我們的班成為一個好集體,需不需要每個人都克服自身的弱點?第三,為了保證同學們克服自身的弱點,需不需要制定一個班規?”“班級不只是李老師的,而是每一個同學的,要求這個辦好也使每個人的愿望,制定‘班規’同樣是每一個人的愿望,那么,這個‘班規’理所應當由班上每一個人起草。”讓每一個人都稱為“立法者”,接著再由班干部進行整理歸納形成初稿,請全班同學反復討論、修改最后成為正式班規,非常具有權威性。這個制定班規的過程也是一個體現民主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學生自己制定“班規”,是他們一開始就不知不覺地進入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角色。其中在班規中還明確規定了班主任的一項,這又體現了班規的互制性,這樣建立在民主的基礎上的班規又怎能不使學生信服呢?是呀!作為教師就應該以身作則,為學生做出表率,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學生不要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要嚴格要求自己為學生做出表率!
當我讀到“手記四:向學生學習”時,“學生總是對的”一節深深打動著我。李老師用小小的意見箱與學生溝通,聽取學生的意見,讓學生給他提意見。李老師的意見箱并不是一個形式,而是真誠地向學生開放。通過一件件的事情讓學生感到了教師的真誠。意見箱從沒有紙條到有一張紙條,再到紙條漸漸的多了。在接受學生的意見時,總是遵循一個原則:學生總是對的。是呀,學生提的意見作為教師要看看自己是否存在,要本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想想自己有時總會犯這樣的錯誤,在別人給我提過意見之后,先是謙虛地謝謝,而后再去解釋,說自己的理由。和李老師比比對待意見的表現,我做得實在是不夠好,今后我也要向李老師學習他這種接受意見的態度。對別人的意見多想想,在自身找找原因。在本章的“我有什么優點值得李老師學習?”一節中,更是體現了師生之間的民主,不是只有老師是優秀的,學生也有很多優點值得教師去學習,這樣一來,學生就好像是教師的一面鏡子,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優點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另外,教師和學生還可以互相為師,共同進步!
“手記七”我的教育失誤中,李老師有這樣一句話:“最不能原諒的教育失誤,便是對學生的心靈傷害。”在這里我學到了尊重。在新課程改革的大潮下,師生的關系是平等的、友好的朋友式關系,朋友之間就要尊重,在什么樣的情況下,作為教師都要心平氣和的和學生解決發生的問題,決不能因為一時的沖動,而傷害了學生的自尊。
走進心靈,對學生進行民主教育。民主教育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國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民主教育提倡學生的自治教育,作為教師要做具有民主精神的教師,我們要懂得兒童,要有愛心和童心。一件件的小事,一個一個真情流露的故事,使我對民主教育有了全面地認識,使我明白了如何做一個民主的教師,做一名民主的教師要具有:虛心、寬容、與學生同甘共苦、跟民眾學習、跟小孩學習。蹲下了看孩子,我們只有真心的去了解孩子的需要,才能做一個合格的民主教師。
走進心靈讀后感篇二
音樂,如同汩汩清泉,沖洗著無盡的憂慮和悲傷;音樂,如同綻放的煙花,心靈從此萌發出新的枝芽;音樂,如同我的好朋友,我和它有著同樣的看法。
我想,正是因為音樂,才使我的心靈不會變得如此空曠,正是因為音樂,才使我的生活變得不會乏味,正是因為音樂,才使得我心情舒暢。
“我是一只小小的鳥”,哼著這首歌度過了我的初一生活。也許是這首歌的魔力,激發我學習的動力,雖然只是一只小小鳥,但它有著雄鷹般的志向。小鳥不可能像雛鷹似的自由自在地翱翔,不可能飛得那么高,有那么一個志向不算為過,在初一階段,心懷雄鷹般的志向,今日起航!
進入初二的殿堂,開始發掘屬于我的那雙隱形的翅膀,就像歌詞中說的那樣,“每個人都會有隱形的翅膀,帶我飛,給我希望——不怕彷徨”——這首歌帶給了我很多的啟發,遇到困難,自己想象有一雙隱形的翅膀,不會逃避,不會后退;因為自己有一雙潔白的翅膀,上面攜帶著無限歡樂的喜悅、榮譽和鼓勵。
“我要加速度,是我的腳步——”是啊,到了初三,一切都變得不同了。加速度地起床,加速度地吃飯,加速度地上學,一切的一切,都在加速度,哼著這首歌,更深一步地體會到了時間的緊迫,感受到了學業的繁重。但在心靈上感受到了充實。
音樂無時無刻伴隨我成長,它也給予了我許多的快樂。讓音樂走進我的心靈,充實這我的生活,讓音樂走進我的心靈,體會這人間最最美妙的時刻——音樂,無與倫比!
走進心靈讀后感篇三
讀了李鎮西老師的《走進心靈》,我感覺,李老師作為一個名師,有一顆熱烈的心,寬容的心,有一個名師所應該具有的知識底蘊和教學水平,有一個長者所擁有的和藹,對后輩的關懷提攜。
對這些思考李老師也分別用了一些章節做了集中表述,有許多提法未必驚世駭俗,但因為有大量的實踐,卻讓讀者有了別樣的深刻的體會。而這些思考之中,有一條主線,就是民主教育理念,它滲透于本書的每一個章節。而李鎮西老師對民主有著深刻的理解,在他眼里,民主不是老師賞給學生的,不需要居高臨下地批準,而是讓學生在寬松的教育環境中自然形成的。說實話,民主二字,知易行難,而在李老師的手記里,我們看到了李老師是如何一次一次地通過自己的錯誤讓學生理解民主,實踐民主的,是如何讓學生對于法治有了感性的認識。而這種民主意識,法治意識,正是一個現代公民所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正因為有了民主教育的理念,李老師對于集體主義才有了自己嶄新的理解并在實踐中取得成功。
如果說民主教育理念是這本書留給我的最深刻的啟示,那么最能觸動我的,則是李老師提出的一個口號:“向學生學習。”這個口號里面所體現的對學生的賞識,對學生人格的尊重與肯定,正是教育的精要之所在。與此相應,李老師對于假德育的批判也入木三分,痛快淋漓!
讀完《走進心靈》,我能夠清楚地看到李老師前進的足跡,同時,《走進心靈》也帶給我更多思考。教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李鎮西老師的人格魅力,來源于李鎮西老師自身的修養,來源于李鎮西老師對教育的愛與執著,或許這才是一個教育者身上最重要的素質吧!
對教育類書籍,我一貫是持保留態度的,更主張讀專業書而不是教育理論,而讀完《走進心靈》之后我感到了深深的滿足。自己雖然對教育有自己的思考,但做人太懶,讀書又少,又缺少李鎮西老師的機智與毅力,即使一些想法時時暗合,有知音之感,但終覺相差太遠,少了一份自覺。這,大約就是教育家與普通老師的區別吧!
走進心靈讀后感篇四
一直以來我都有這樣的困惑-如何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這大概不是我在短暫的課堂教學中能夠領悟和感受到的,除了要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我還應該在哪方面努力?因此,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教師如何走進學生的心靈》這本書。
這本書詳細的介紹了教師應該如何引導學困生,如何幫助學生打消消極心理,如何疏導學生解決早戀問題等一系列學生特殊現象的解決方案,讓我受益匪淺,對我的英語教學和班級的管理方面有很大的幫助。
其實,每個班級都有學困生,這部分學生一般是老師心目中的“老大難”,他們學習跟不上的原因大部分不是智力問題,而是心理問題。這類學生大部分都是基礎差并有一定的家庭問題。要幫助他們提高成績,我們教師只有悄然走進學生心靈,了解學生,關愛學生,真正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對癥下藥,方能巧治學生心病。
如果說“教師是人類心靈的工程師”,那愛就是打開心靈的那把鑰匙。沒有愛的教育是不可想象的,愛是學生接受教育的前提,教師對學生懷有愛心,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自覺愉快地接受老師的教誨。
每個學生在學校都需要得到關愛,尤其對于學困生或有特殊問題的學生來說,老師的愛對他們成長如雨露和陽光,一句簡單的問候,一聲簡單的生日祝福,一抹微笑,一個點頭,都會給他們帶來溫暖,給他們增添信心和勇氣。我們班曾經有一位學困生,成績較差。后來從班主任呂老師那里了解到,她的家庭特別貧困,父親是一位殘疾人,母親患有精神疾病,生活上家人不能給她照顧,更別提對學習上對她有什么幫助了。我特意留意了她,主動在課后把她留下,跟她談心,鼓勵她努力學習,并在她取得一定成功后給予她及時的獎勵。一學期過去,不管在生活中還是學習上,我給她無微不止的關愛,她的態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英語學習情緒高漲。后來,我發現,她不僅變得開朗自信了很多,學習慢慢地跟上去了,還在英語方面產生了很大的進步。
每個學生的心靈深處都有一根琴弦,要想真正撥動這根心弦,教師就要尊重學生,以平等的地位去傾聽學生的心聲,這樣學生才會把他們心思告訴老師。
教師教育的對象是人。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人格,就是要尊重每個學生的特點。尤其是對那些品學有缺陷的學生更要關心愛護,深入細致的做好后進學生的轉化工作,使他們健康成長起來,絕對不能采取簡單粗暴的辦法。要經常與他們談心,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尊重他們,學生會用心感受到教師強烈的責任心和對自己的用心良苦,會向教師吐露自己的真心話,約束自己的行為,去努力學習。
所謂"軟""硬"兼施,即"耐心"與"嚴厲"相結合。"耐心"一直被教育工作者奉為"法寶",在具體工作中也都努力去將它付諸實踐。而"嚴厲"卻往往被視為"粗暴"的別稱,因此,許多老師把"耐心"與"嚴厲"尖銳地對立起來,認為水火不相容。其實,他們完全可以有機的統一起來,并且可以巧妙地根治學生的心病。體現分層要求,嚴禁“一刀切”的做法。對班上每一個學生的興趣,基礎、愛好,教師都要心中有數,對成績好的學生,重思路點撥,再讓他們自己思考,對中等生,點撥思路后再根據其反應確定輔導重點,盡力幫助他們饒過或突破思維障礙,對困難生就要從基礎開始,分散難點,分解問題,特別注重輔導后進生是否聽懂,鼓勵不懂多問,教師一一耐心輔導,直到學生清楚明白為止,切不可操之過急。
教師要想走進學生內心世界,更重要的是要對自己嚴格要求,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要對自己的行為和教育方式不斷的反思,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不斷完善自己,去探求一些新的教育方法,以求更好的與學生溝通,與學生成為好朋友,了解他們的內心。
教師在平時日常教學活動中,要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例如學校組織的聽課、評課,在聽別的教師課的過程中,吸取他們的有點和長處,不斷提高自己講課水平和業務素質,在評課時,將領導及其他教師指出的缺點及時改正,在學習和反思中不斷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在課后還要不斷的加強專業的學習。
在與其他教師相處中有摩擦時要顧全大局,學會寬容忍讓,得到大家的尊敬諒解,樹立自己高尚品德,不斷完善自己人格。
走進心靈讀后感篇五
讀了李鎮西老師的《走進心靈民主教育手記》,我感覺,李老師作為一個名師,有一顆熱烈的心,寬容的心,有一個名師所應該具有的知識底蘊和教學水平,有一個長者所擁有的和藹,對后輩的關懷提攜。
對這些思考李老師也分別用了一些章節做了集中表述,有許多提法未必驚世駭俗,但因為有大量的實踐,卻讓讀者有了別樣的深刻的體會。而這些思考之中,有一條主線,就是民主教育理念,它滲透于本書的每一個章節。而李鎮西老師對民主有著深刻的理解,在他眼里,民主不是老師賞給學生的,不需要居高臨下地批準,而是讓學生在寬松的教育環境中自然形成的。說實話,民主二字,知易行難,而在李老師的手記里,我們看到了李老師是如何一次一次地通過自己的錯誤讓學生理解民主,實踐民主的,是如何讓學生對于法治有了感性的認識。而這種民主意識,法治意識,正是一個現代公民所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正因為有了民主教育的理念,李老師對于集體主義才有了自己嶄新的理解并在實踐中取得成功。
如果說民主教育理念是這本書留給我的最深刻的啟示,那么最能觸動我的,則是李老師提出的一個口號:“向學生學習。”這個口號里面所體現的對學生的賞識,對學生人格的尊重與肯定,正是教育的精要之所在。與此相應,李老師對于假德育的批判也入木三分,痛快淋漓!
讀完《走進心靈》,我能夠清楚地看到李老師前進的足跡,同時,《走進心靈》也帶給我更多思考。教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李鎮西老師的人格魅力,來源于李鎮西老師自身的修養,來源于李鎮西老師對教育的愛與執著,或許這才是一個教育者身上最重要的素質吧!
對教育類書籍,我一貫是持保留態度的,更主張讀專業書而不是教育理論,而讀完《走進心靈》之后我感到了深深的滿足。自己雖然對教育有自己的思考,但做人太懶,讀書又少,又缺少李鎮西老師的機智與毅力,即使一些想法時時暗合,有知音之感,但終覺相差太遠,少了一份自覺。這,大約就是教育家與普通老師的區別吧!
走進心靈讀后感篇六
最近,一直在品讀《走進心靈》一書。書中介紹了留守兒童、調皮學生、后進生、網癮學生等各類學生,還對每個案例進行了評析,每個章節都體現了濃濃的“愛”。因為愛是教育的智慧,教育的'藝術,是給人力量,給人智慧的源泉,所以教育因愛而精彩,人因愛而心境澄明,動人美麗。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教育從愛開始。”面對調皮搗亂,批評之后依然我行我素的學生,我們該如何去做,是老師深思的問題。品讀后印象最深刻的是關于留守兒童教育的文章,三年級小軍是師生的小冤家,當老師家訪后驚呆了,原來,小軍父親拘捕而被槍斃,母親改嫁,只有病在床上的爺爺與他相依為命,小軍每天照顧爺爺,默默地承擔著這個家。后來,老師簡單的一句“寶貝兒”感化了這個頑固學生,喚醒了小軍生活的信心,漸漸快樂成長了。是啊!孩子也和我們一樣,需要尊重,需要關愛。
在我們班,也有留守兒童。有個孩子早上常遲到,中午飯后,在校外隨意吃一點,由于學校大門緊鎖,無地可去,只有到處流浪了,晚上則是想寫作業了寫一點,不想寫了干脆看電視,常通宵達旦地看電視。這樣子,學習成績當然落后了。起初,不了解情況的我,也批評過她。后來,和她在外打工的父母溝通后,解決了諸多問題,現在孩子的習慣逐步養成,學習成績也直線上升了。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就是心靈對心靈的理解,心靈對心靈的耕耘,心靈對心靈的創造”,我想,只要我們給孩子無微不至地關愛,讓他們感受到班集體的溫暖,孩子的童年就一定能盛開幸福的花朵。
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我們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常常是捧著一顆真誠的“愛心”去澆灌孩子的。可老師們也有最頭疼的學生:班上的“老大難”學生,這些學生智力沒有問題,只是性格倔強,學習自覺性差,經常不完成作業;惹是生非者,喜歡打架,唯恐天下不亂的學生,面對這樣的學生,我們就要和家長勤溝通,多交流,和孩子多交談,想他所想,知他所知,喚醒孩子生命中的靈性。
近段時間,由于特殊原因,我既教我們五三班,又教五八班。這個新班的學生聰明好學,唯一不甚滿意的是數學知識薄弱,課堂紀律較差,因此也造成我的課堂多次“短路”。我只有從細節知識來彌補,和孩子們推心置腹地交談,促使他們改變不良習慣。我采用鼓勵的方法,讓他們先喜歡上數學這門學科,然后再逐漸掌握知識。而我所一直帶的五三班學生習慣特好,學習積極,成績優秀,家長教育跟得上,我則采用鼓勵和扶放相結合,讓他們快樂學習。但這兩個班都有這么一類學生——不寫作業者,有三四個學生經常偷懶不寫作業,組長讓其交作業,還振振有詞地聲稱自己就不寫,誰也不能怎樣。是啊,這類型的學生,不寫作業已經成為家常便飯,我只有教育其知道學習的重要性,調動其學習興趣,用教育技巧改變他。更要和家長溝通,有了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孩子才能迅速改掉惡習。我們班的這幾個孩子,有的家長放任自流,不管不顧,當然這樣的孩子學習就遜色多了;有的家長和我一起雙管齊下,這樣的孩子進步的就很快。在對這類孩子的教育中,多一份關愛、耐性、鼓勵,就能漫溢出愛的芳香。
玫瑰需要贊美,大樹需要養料,牽牛需要扶持,而小草,也需要陽光指引生長的方向。一個班級,優秀生和后進生總能最先占據教師的心靈。對于優秀生從多方面鼓勵,使他們更優秀,對于中等生,則給予足夠的自信,讓他們成長更快;對于后進生,則給他們更多的關愛,讓他們進步更快。尤其是中等生常被遺忘,其實他們若能獲得一縷陽光,也能開出艷麗的花。記得在去年校訊通組織的繪畫大賽中,我則鼓勵許多中等生參與此次活動,我們班兩個學生在全省脫穎而出,獲得了很好的名次;有幾個中等生,我分派他們每天負責班級的清潔區,在他們的精心管理中,我們班的衛生很少被扣分;讓一部分中等生當值日班長,使他們感覺到自己有價值,也能為班級做貢獻……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長處,讓他們相信自己,并加以引領。相信在我們的引領中,每一顆心靈都能開出毓秀的花。
世界上沒有一朵鮮花不美麗,也沒有一個學生不可愛。在教育孩子中,班主任們唯有用“愛”來守望孩子的心靈,引領每個孩子幸福健康成長,讓他們翱翔于廣闊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