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走進心靈讀后感篇一
讀了李鎮西老師的《走進心靈民主教育手記》,我感覺,李老師作為一個名師,有一顆熱烈的心,寬容的心,有一個名師所應該具有的知識底蘊和教學水平,有一個長者所擁有的和藹,對后輩的關懷提攜。
對這些思考李老師也分別用了一些章節做了集中表述,有許多提法未必驚世駭俗,但因為有大量的實踐,卻讓讀者有了別樣的深刻的體會。而這些思考之中,有一條主線,就是民主教育理念,它滲透于本書的每一個章節。而李鎮西老師對民主有著深刻的理解,在他眼里,民主不是老師賞給學生的,不需要居高臨下地批準,而是讓學生在寬松的教育環境中自然形成的。說實話,民主二字,知易行難,而在李老師的手記里,我們看到了李老師是如何一次一次地通過自己的錯誤讓學生理解民主,實踐民主的,是如何讓學生對于法治有了感性的認識。而這種民主意識,法治意識,正是一個現代公民所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正因為有了民主教育的理念,李老師對于集體主義才有了自己嶄新的理解并在實踐中取得成功。
如果說民主教育理念是這本書留給我的最深刻的啟示,那么最能觸動我的,則是李老師提出的一個口號:“向學生學習。”這個口號里面所體現的對學生的賞識,對學生人格的尊重與肯定,正是教育的精要之所在。與此相應,李老師對于假德育的批判也入木三分,痛快淋漓!
讀完《走進心靈》,我能夠清楚地看到李老師前進的足跡,同時,《走進心靈》也帶給我更多思考。教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李鎮西老師的人格魅力,來源于李鎮西老師自身的修養,來源于李鎮西老師對教育的愛與執著,或許這才是一個教育者身上最重要的素質吧!
對教育類書籍,我一貫是持保留態度的,更主張讀專業書而不是教育理論,而讀完《走進心靈》之后我感到了深深的滿足。自己雖然對教育有自己的思考,但做人太懶,讀書又少,又缺少李鎮西老師的機智與毅力,即使一些想法時時暗合,有知音之感,但終覺相差太遠,少了一份自覺。這,大約就是教育家與普通老師的區別吧!
走進心靈讀后感篇二
最近,一直在品讀《走進心靈的教育》一書。書中介紹了留守兒童、調皮學生、后進生、網癮學生等各類學生,還對每個案例進行了評析,每個章節都體現了濃濃的“愛”。因為愛是教育的智慧,教育的藝術,是給人力量,給人智慧的源泉,所以教育因愛而精彩,人因愛而心境澄明,動人美麗。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教育從愛開始。”面對調皮搗亂,批評之后依然我行我素的學生,我們該如何去做,是老師深思的問題。品讀后印象最深刻的是關于留守兒童教育的文章,三年級小軍是師生的小冤家,當老師家訪后驚呆了,原來,小軍父親拘捕而被槍斃,母親改嫁,只有病在床上的爺爺與他相依為命,小軍每天照顧爺爺,默默地承擔著這個家。后來,老師簡單的一句“寶貝兒”感化了這個頑固學生,喚醒了小軍生活的信心,漸漸快樂成長了。是啊!孩子也和我們一樣,需要尊重,需要關愛。
在我們班,也有留守兒童。有個孩子早上常遲到,中午飯后,在校外隨意吃一點,由于學校大門緊鎖,無地可去,只有到處流浪了,晚上則是想寫作業了寫一點,不想寫了干脆看電視,常通宵達旦地看電視。這樣子,學習成績當然落后了。起初,不了解情況的我,也批評過她。后來,和她在外打工的父母溝通后,解決了諸多問題,現在孩子的習慣逐步養成,學習成績也直線上升了。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就是心靈對心靈的理解,心靈對心靈的耕耘,心靈對心靈的創造”,我想,只要我們給孩子無微不至地關愛,讓他們感受到班集體的溫暖,孩子的童年就一定能盛開幸福的花朵。
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我們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常常是捧著一顆真誠的“愛心”去澆灌孩子的。可老師們也有最頭疼的學生:班上的“老大難”學生,這些學生智力沒有問題,只是性格倔強,學習自覺性差,經常不完成作業;惹是生非者,喜歡打架,唯恐天下不亂的學生……面對這樣的學生,我們就要和家長勤溝通,多交流,和孩子多交談,想他所想,知他所知,喚醒孩子生命中的靈性。
近段時間,由于特殊原因,我既教我們五三班,又教五八班。這個新班的學生聰明好學,唯一不甚滿意的是數學知識薄弱,課堂紀律較差,因此也造成我的課堂多次“短路”。我只有從細節知識來彌補,和孩子們推心置腹地交談,促使他們改變不良習慣。我采用鼓勵的方法,讓他們先喜歡上數學這門學科,然后再逐漸掌握知識。而我所一直帶的五三班學生習慣特好,學習積極,成績優秀,家長教育跟得上,我則采用鼓勵和扶放相結合,讓他們快樂學習。但這兩個班都有這么一類學生——不寫作業者,有三四個學生經常偷懶不寫作業,組長讓其交作業,還振振有詞地聲稱自己就不寫,誰也不能怎樣。是啊,這類型的學生,不寫作業已經成為家常便飯,我只有教育其知道學習的重要性,調動其學習興趣,用教育技巧改變他。更要和家長溝通,有了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孩子才能迅速改掉惡習。我們班的這幾個孩子,有的家長放任自流,不管不顧,當然這樣的孩子學習就遜色多了;有的家長和我一起雙管齊下,這樣的孩子進步的就很快。在對這類孩子的教育中,多一份關愛、耐性、鼓勵,就能漫溢出愛的芳香。
玫瑰需要贊美,大樹需要養料,牽牛需要扶持,而小草,也需要陽光指引生長的方向。一個班級,優秀生和后進生總能最先占據教師的心靈。對于優秀生從多方面鼓勵,使他們更優秀,對于中等生,則給予足夠的自信,讓他們成長更快;對于后進生,則給他們更多的關愛,讓他們進步更快。尤其是中等生常被遺忘,其實他們若能獲得一縷陽光,也能開出艷麗的花。記得在去年校訊通組織的繪畫大賽中,我則鼓勵許多中等生參與此次活動,我們班兩個學生在全省脫穎而出,獲得了很好的名次;有幾個中等生,我分派他們每天負責班級的清潔區,在他們的精心管理中,我們班的衛生很少被扣分;讓一部分中等生當值日班長,使他們感覺到自己有價值,也能為班級做貢獻……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長處,讓他們相信自己,并加以引領。相信在我們的引領中,每一顆心靈都能開出毓秀的花。
世界上沒有一朵鮮花不美麗,也沒有一個學生不可愛。在教育孩子中,班主任們唯有用“愛”來守望孩子的心靈,引領每個孩子幸福健康成長,讓他們翱翔于廣闊的天空。
走進心靈讀后感篇三
看了《愛的教育》這部風行全球、令億萬人感動的偉大作品,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如同經受了一次“愛”的洗禮。
《愛的教育》這本書是由意大利著名兒童作家亞米契斯所寫的。這本神圣而又偉大的著作,反映了社會各個階層的人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他們的生活狀況以及他們對各種事物不同的態度、情感與不同的處置方法。
卡羅菲是卡羅納的同學,卡羅菲在玩雪球時不小心打傷了一位老人的眼睛,他非常懼怕。但是他在同學卡羅納的鼓勵之下,承認了錯誤,并強忍著淚把自己那本最心愛、寶貝得像生命一樣的郵票集當作回報老人原諒他的禮物。可是更令人出乎意料的是:老人在康復以后,親自來到卡羅菲的學校,把郵票還給了卡羅菲并還送給他盼望已久的三張難得的郵票。是同學之愛使卡羅菲勇敢承認了錯誤,要不是同學們的鼓勵,卡羅菲無論如何是不會站出來承認錯誤的。這樣一來,就會有個無辜的人去當替罪羊。如果沒有校長對學生的愛,卡羅菲是絕對不會去賠禮道歉的,因為卡羅菲這一舉動才使老人歸還郵票并贈送郵票來表達對卡羅菲的愛,讓愛在幾代人之中延續。
書中不僅有對國家、對民族、對父母朋友的愛,還有對素不相識的陌生人之間的愛,處處感人肺腑,每一個故事都能給我們一個愛的啟發,告訴我們一個既深刻而又富有哲理的愛。
中國文圣孔子有一名言:仁者愛人。可見有仁者之心的人首先必須有一顆美好的愛心。
我不禁想到了自己,想到了我所有認識和不認識的同齡人,愛在我們這一代身上還能閃光嗎?寒窗數載,除了書本上學到的知識,我們還學到了什么?我們習慣了許許多多的理所當然:老師對我們應該是循循善誘、嘔心瀝血,因為這是老師的工作;父母應該為我們準備好一切,因為這是他們的責任與義務……如果心中沒有感恩,也就失去了它美好的前提,其他無論多么優秀,但看起來還是蒼白無力的。
我們該愛的,不僅是我們身邊的親人朋友,其實還會有更多的等我們去關愛。愛的美在于傳遞,去擁抱更美好的一切。去愛吧!讓世界變得更加燦爛。
走進心靈讀后感篇四
讀了李鎮西老師的《走進心靈民主教育手記》,我感覺,李老師作為一個名師,有一顆熱烈的心,寬容的心,有一個名師所應該具有的知識底蘊和教學水平,有一個長者所擁有的和藹,對后輩的關懷提攜。
對這些思考李老師也分別用了一些章節做了集中表述,有許多提法未必驚世駭俗,但因為有大量的實踐,卻讓讀者有了別樣的深刻的體會。而這些思考之中,有一條主線,就是民主教育理念,它滲透于本書的每一個章節。而李鎮西老師對民主有著深刻的理解,在他眼里,民主不是老師賞給學生的,不需要居高臨下地批準,而是讓學生在寬松的教育環境中自然形成的。說實話,民主二字,知易行難,而在李老師的手記里,我們看到了李老師是如何一次一次地通過自己的錯誤讓學生理解民主,實踐民主的,是如何讓學生對于法治有了感性的認識。而這種民主意識,法治意識,正是一個現代公民所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正因為有了民主教育的理念,李老師對于集體主義才有了自己嶄新的理解并在實踐中取得成功。
如果說民主教育理念是這本書留給我的最深刻的啟示,那么最能觸動我的,則是李老師提出的一個口號:“向學生學習。”這個口號里面所體現的對學生的賞識,對學生人格的尊重與肯定,正是教育的精要之所在。與此相應,李老師對于假德育的批判也入木三分,痛快淋漓!
讀完《走進心靈》,我能夠清楚地看到李老師前進的足跡,同時,《走進心靈》也帶給我更多思考。教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李鎮西老師的人格魅力,來源于李鎮西老師自身的修養,來源于李鎮西老師對教育的愛與執著,或許這才是一個教育者身上最重要的素質吧!
對教育類書籍,我一貫是持保留態度的,更主張讀專業書而不是教育理論,而讀完《走進心靈》之后我感到了深深的滿足。自己雖然對教育有自己的思考,但做人太懶,讀書又少,又缺少李鎮西老師的機智與毅力,即使一些想法時時暗合,有知音之感,但終覺相差太遠,少了一份自覺。這,大約就是教育家與普通老師的區別吧!
走進心靈讀后感篇五
閑暇時,讀了李鎮西老師的《走進心靈》,從中受益良多。書里講述了一個個的真實生動的故事,體現了師生間真摯的感情。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李老師的一句話:教師應該要走進孩子的心靈。是啊,教師不應該只單純地研究如何傳授知識,而更應該把教育當作一門心靈的藝術去鉆研。可是,要如何走進孩子的心靈呢?我認為,每個孩子的心上都有一扇小小的門扉,只要我們能扣開那扇門,就能真正走入孩子的心靈。
開啟孩子的心扉,首先要求教師打開自己的心扉,去包容孩子的失誤,呵護他們的心靈。魏書生老師說過:師生的心與心之間的呼應就像人們在群山之中得到回聲一樣,教師對著學生心靈的高山呼喚:“我尊重你,我理解你,我關懷你……”學生便在心靈的深處回應:“我尊重你,我理解你,我關懷你……”不錯,其實孩子就是一面鏡子,你給他們一分愛,他們必會回報你同等的愛。
在班上,有一位小調皮,大錯不犯,小錯不斷。我嘗試了很多方法,卻仍然效果不彰,常常對他進行批評教育的反效果就是他有點無所謂了。在一次我無意地呼叫了他的名字時,他居然自動地站了起來,一副低頭認罪的表情。那一刻,我震撼了!畢竟,他還只是一個孩子,老師不斷地批評在他心中,會造成多大的傷害啊!或許他在心中已經認定了自己就是一個壞孩子了,以后就會破罐破摔吧!該怎么才能走進他的心靈,幫助他擺脫失敗的陰影呢?一次偶然事件的發生,讓我找到了方向。
一次,他為和同學爭座位的事向我告狀,我卻正忙得不可開交,便隨口應了一句:“乖乖,你是懂事的孩子,和同學商量著好好解決吧,老師相信你。”結果這件事居然很順利地在他的謙讓下解決了。我還發現那天他特別興奮,難道就只是因為我那句無心的贊許嗎?他擁有一顆多么可愛而又純潔的心啊!這無意付出的一份愛給了我啟示。于是,從那天起,我特別注意對他的教育。在一些意外事件發生后,我不再先入為主,一味地認定一切都是他的錯,進而火山爆發地批評他,而是盡量使用親切、信任的語氣讓他慢慢地講述事情的經過,講不清楚的,就讓他寫說明。
漸漸地,我發現有時會先入為主錯怪他,我也會不掩飾地向他道歉,并就事論事地指出他不對的地方,同時也表揚他做得正確的部分。漸漸地,他開始有了轉變,不再故意惹是生非。然后,我特意安排他負責拿牛奶,他認真負責的程度甚至高于以前負責這個工作的同學,他也不再頻繁地惹是生非,發生在他身上的轉變讓人為之欣慰不已。他沒有讓我失望,我對他付出的愛得到了同等甚至更多的回報!
當然,僅僅包容與呵護是不夠的。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是,教師應該從孩子的生活出發,了解孩子的喜怒哀樂,體察孩子的需要,并適時地幫助與引導,這樣才能真正打開孩子的心扉。而這本書,還需要我用更多的時間細細去體會。
走進心靈讀后感篇六
這樣的事,誰都能做到,卻不愿意去做。感恩老師:老師的愛無私中透著平凡,平凡中又透著些偉大,他們的幸福,是學生喚他們一聲“老師”。感恩他人:一位生活貧困的男孩子為了積學費,挨家挨戶推銷產品。傍晚時他疲憊萬分,他希望有人給他一杯水,當他敲門時,一位美麗的女子,給了他一杯牛奶。許多年后,他成了一位外科大夫。
我和媽媽連忙撥打120,沒有幾分鐘,救護車就來了,盡管已經上了救護車,但二奶奶還是不停地吐。到了醫院,醫院把二奶奶推進了手術室,時間在一分一秒地過去,我們本來稍微平靜的心變得焦急起來。經過兩個小時的手術,二奶奶被推進的`病房,我么都送來一口氣,在奶奶康復的幾天,我們天天都去看她。
會議起我剛出生的時候,二奶奶連續好幾天都沒有出門,給我縫了整整一麻袋的小衣服,至今那袋衣服孩子啊我的小衣櫥里,一直舍不得扔了。現在看著躺在病床上的二奶奶,我還會情不自禁的流下眼淚。
二奶奶出院了,我天天去給她讀報,講新聞。在她生日的時候,我邀請了好朋友為她過生日,買了一個大大的生日蛋糕!感恩可以消解內心所有積怨,感恩可以蕩滌世間一切塵埃。懂得了感恩,學會了感恩,每個人都會擁有無邊的快樂和幸福!
走進心靈讀后感篇七
斷斷續續用了將近一學期的時間,匆匆忙忙拜讀完了李鎮西老師的民主教育手記——《走進心靈》,感悟很深。有許多東西一直想寫出來,也許是工作忙,更主要的是自己的惰性太大,一直沒有完成。在暑假了有了時間,草草寫了點。
在《走進心靈》一書中,李鎮西以教育手記的形式展示了他的教育實踐。其中有些手記直接反映了他民主教育的探索;有的體現了他的教育思考與實踐的某一個不成熟的階段,或間接反映了他與學生的關系,或反映了他對教育技巧和教育藝術的探索,或表明了他對現行教育弊端的批判,有的還反映了他在民主教育的實踐中對國外先進教育思想的學習、借鑒。
從書中我了解到,李鎮西剛參加工作那一年,曾先后三次打學生;也曾由于武斷或主觀偏見,不止一次冤枉他的學生,甚至于批評學生時,曾多次在激憤中說出一些讓學生感到絕望的話。他的這些教育失誤,或許我們每一位一線的教師都犯過。所以,他用他的教訓也是我們許多人的深刻教訓,勸戒我們盡量避免在以下四個方面對學生心靈的傷害:打學生,用語言傷學生的自尊心,冤枉學生,在學生面前表現出對他的絕望。要知道,不管我們平時對學生有多么深厚的感情儲備,不管我們過去在學生心目中有多高的威望,也不管我們以前對學生進行了多少行之有效的教育,只要我們深深地傷害了他們的心靈——也許是一記耳光,也許是一句辱罵,甚至也許只是一個鄙視的眼神——那么,這一切都煙消云散了!值得深思的是,現在我們周圍對學生動手的老師絕對是很少的了,但在另三個方面有意或無意去傷害學生的,應是屢見不鮮的現象。特別是小學生的自尊心和自我保護意識不及中學生強,客觀上也不易讓小學老師正視到自己的教育失誤。所以,我欽佩李鎮西,因為他能大膽地把自己的所謂“丑事”公諸于世;我感謝李鎮西,又因為他這些真誠的懺悔給了我們警示!
上面談到,李鎮西剛參加工作時,也只是一個血氣風方剛,不斷犯小錯的普通教師,為什么他能迅速成長,進而在教育方面取得驕人成績并成為學生喜愛的老師?這其中的一點當然要歸功于他的愛心與童心的教育活動。而最重要的,源于他對做一個“最好的我”的人生信念的不懈追求。李鎮西總是諄諄教導學生,也總是時時提醒自己:做一個最好的我!對于他來講,這個“最好的我”,是站在人生的制高點,追求事業成功的我;是立志做一個平凡崗位上的偉人,與學生一起成才的我;是懷揣著為中國的教育理論大廈添磚加瓦的抱負,勇攀教育科學高峰的我。為了做一個最好的我,他博覽群書,苦苦思索。
廣泛而系統的閱讀,使李鎮西得以從更深遠的中外教育發展史和更廣闊的文化背景中思考當今的教育問題。最終,基于對前人教育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對中國現實教育問題的種種思索,李鎮西提出了自己的素質教育觀——素質教育是“民主、科學、個性”的教育!他特別強調:素質教育決不僅僅是教育技術層面的事,它首先是一種充滿情感的教育,是充分體現教育者愛心與童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為了做一個最好的我,他在實踐中不懈地探索:在班級管理上,李鎮西進行了集體主義教育的實踐以及用“法治”取代“人治”的探索。這些做法被媒體報道后,在全國引起較大反響。
針對現行德育的弊端,李鎮西把“回答學生所關心的問題”作為改革班主任工作的突破口。為了拯救那些“負重的心靈”,他將學生青春期心理輔導納入自己的工作內容,通過專題講座,個別談心、書信交流等形式,對學生進行富有個性的引導。在語文教學中,李鎮西堅持淡化“應試”觀念,強化“生活”意識,通過實施“大語文教育”,培養學生終身受用的語文素養。為了做一個“最好的我”,他勤奮地寫作,十幾年如一日筆耕不輟。因此,他的教育科研已結出累累碩果,出版專著六部,發表論文二百余篇,近百萬字。此外,他還寫了大量的“教育日記”、“教育手記”和“教育隨感”等。
在不斷的學習、思考和探索中,李鎮西也在一次次調整自己,揚棄自己。從“教育浪漫主義”經“教育現實主義”到“教育理想主義”,他的思想一步步走向成熟。在他那里,理論與實踐統一,傳統與現代相融,奔放的激情與冷峻的思考共存。這種思想上的成熟、矛盾中的統一,使李鎮西的“人格教育”有了深厚而堅實的基礎,也讓他走向了成功。他的成功仿佛在催促我們這些只把教書當作謀生手段的人,盡快樹立“做一個最好的我”的人生信念,并為之努力、永不停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