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烏塔讀后感烏塔讀后感評語篇一
今天,我讀了《烏塔》這篇課文,我被深深地震住了,同時我也深感慚愧。
14歲的德國小姑娘烏塔,獨自一人游歐洲,已經(jīng)去了法國、瑞士、奧地利,最后還要去希臘,我真是太驚訝了!
烏塔是怎么做到的呢?她在家里設計好旅行路線和日程,每到一個地方就先查警察局的電話號碼,以便遇到危險的時候請求幫助。為了掙旅行的費用,她每個周末都去打工掙錢。
看看烏塔,再看看我們,看看我自己,現(xiàn)在我馬上十歲了,還不敢獨自一個出去,只是獨自參加過一個一日的夏令營,更別提獨自一人在外面過夜呢。就連現(xiàn)在,我都不敢一個人睡覺,也不敢自己一個人獨自上學,連這點膽量我都沒有,想想自己真是丟人!再看看烏塔,才14歲,獨自游歷了那么多國家,如果說是一個小男孩我還可以理解,可她是一個女孩,還要游遍中國,哇噻!她真是太牛了!
我要向烏塔學習,以后一定要變得膽大,像烏塔一樣,獨立勇敢!
烏塔讀后感烏塔讀后感評語篇二
“你一個人嗎?”
“當然。”
上面這是前幾天學的課文《烏塔》中作者和烏塔的對話。
我真沒想到,一個14歲的小女孩,竟然敢自己一個人游歷歐洲,還去了那么多世界有名的城市,真是讓我無比羨慕啊!我也好想去啊!但是老實說,我不敢。不僅是因為路途遙遠,而且我對那里有些地方連聽都沒聽過呢,尤其是還需要很多money(錢),再說爸媽也不會讓我一個人出去的。唉,也許這就是中國小孩子的煩惱吧。
當然,對于自己,我覺得生活自理能力也不足,如果真讓我單獨出遠門,我還真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在家里,有奶奶為我們做飯,有媽媽為我們洗衣服,有爸爸為我們掙錢,所以自己很少去做自己這個年齡該做的事。比起烏塔,覺得自己真是差得太遠了。
看到烏塔為了掙自己的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fā)廣告單時,我想自己那時不是正在寫作業(yè)、和朋友玩,就是在超市買零食,逍遙自在。
這篇文章對我有很大的啟發(fā),以后我也要像烏塔那樣,如果確定了目標,就要向這方面努力。并且事前要做好計劃,預想好會出現(xiàn)哪些意想不到的狀況,這樣才能有備無患。
我聽媽媽說,國外的教育方法和我們很不一樣,現(xiàn)在看了這篇文章果然如此。我國注重的是學習、考試,而不會讓孩子自己出去稍遠一點的地方,更別說自己旅游了。
所以,我希望爸爸媽媽也能多給我們一些機會讓我們自己出去鍛煉,相信我們一定也會做得很好。
烏塔讀后感烏塔讀后感評語篇三
讀了《烏塔》這篇課文,我了解到烏塔是一個幸運的女孩,但同時也是一個活潑、自理能力很強的女孩。
我真羨慕她,因為她能做她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我大多數(shù)卻不能,因為我被父母看護的太嚴了。有時候,我和朋友約定的事情,都被父母以安全為由而被拒絕。
但是想來想去,還是因為我準備的不夠周全。從文中看出烏塔為了旅行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她用了三年的時間,來閱讀相關書籍,又想辦法掙旅費,根本不讓父母為她操一點心。所以,父母才放心讓她單獨出門旅游。
烏塔還是一個珍惜時間的孩子,因為課文中提到作者還沒有起床,烏塔就出門了。
我很同意烏塔說的這樣一句話:愛孩子,為什么就不能讓孩子單獨出門呢?父母愛孩子,但要愛的更理性一點,如果孩子獨立性強的話是可以單獨出門的。
現(xiàn)在我雖然一個人不能獨自出門,但是我相信,以后我一定也會向烏塔一樣周游世界,開闊我的視野。
烏塔讀后感烏塔讀后感評語篇四
今天,我學了《烏塔》這一篇課文,感受頗多。
這篇課文是汪曉潔作家寫的。主要寫了汪曉潔出國游玩,遇到了14歲從德國回來的烏塔,經(jīng)過幾次交談。烏塔的語言深深地打動了汪小潔。是的,中國的小孩正像汪曉潔所說的一樣,中國的小孩吃什么,要什么,穿什么,都靠自己的父母,像寄生蟲一般,我也曾認為是理所當然的。當我讀到了這篇課文以后,改變了我的想法。
以前,我總是依靠父母。一離開他們就又哭又鬧。我要什么,就向爸爸媽媽伸手,想去哪就讓爸爸媽媽陪我去。干什么都要爸爸媽媽陪。一次,媽媽有事情,就讓我一個人去博物館。她本來已經(jīng)給我制定好了路線,安排好時間,給我費用,剛把我送出了家門,結(jié)果媽媽回來以后,我已經(jīng)到了家里,使媽媽哭笑不得。
可文中的烏塔卻不一樣。她自己一個人妥妥的制定好了行程,可我卻不敢去。她是一個多么獨立自主,勇敢,聰明、熱愛生活,做事有計劃,考慮問題周到的小女孩呀!
是的,正像汪曉潔所說的“中國有電視,有兒童圖書,有游樂園,孩子們很快樂。”確實,中國的孩子,一點也不缺乏樂趣。但我們應該向烏塔學習,做一個獨立自主的孩子。有句話講,“看過世界的孩子更強大”。我們也應該一個人去游玩世界。
我以后一定要向烏塔學習,做一個獨立自主,大膽,有規(guī)劃的人。
烏塔讀后感烏塔讀后感評語篇五
朋友們,我相信,你們在讀完《烏塔》一課后一定會很驚訝:一個年僅十四歲的孩子,竟獨自一人游歷歐洲。這令人難以置信。
如果中國的孩子說:“我要自己走遍中國!”我們會認為這是異想天開的事;如果中國的孩子說:“我要獨自游亞洲!”那么,我們可能懷疑他是不是瘋了。然而,在外國,這卻是事實。
外國孩子能自己旅游,而中國孩子卻不能,這是由于外國和中國的教育方式截然不同。
在外國,一兩歲大的孩子剛剛學會走路,父母就不再管他。孩子不慎跌倒,即使父母就在身邊,孩子得到的也只是一兩句鼓勵的話,最終還是要自己勇敢地站起來。
但是,如果在中國發(fā)生類似的事,父母不管有多忙,也會跑到孩子身邊,抱起孩子,至少會對孩子說幾句安慰的話。
外國的父母從小就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能力和自理能力,而中國的父母只讓孩子把學習搞好,其余的什么也不讓干。父母對孩子的溺愛,表面上是為孩子好,實際上恰恰耽誤了對孩子獨立和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
在實際生活中,獨立能力和自理能力是一個人必不可少的能力。
現(xiàn)在我們可以依賴爸爸媽媽,但我們終有一天要離開父母,只身一人到競爭激烈的社會上闖蕩。如果我們?nèi)狈Κ毩⒛芰妥岳砟芰Γ覀儗o法在社會上立足,更不用說為社會作貢獻了。
我認為,我們應該學習外國的育兒方式。父母從小就要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能力和自理能力,為孩子的前途打下堅實的基礎。作為我們小學生,也要注意培養(yǎng)自己的獨立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再那么依賴父母。路,要自己走。
烏塔讀后感烏塔讀后感評語篇六
學了《烏塔》這篇與眾不一樣的課文,我被烏塔的勇氣深深地震撼了。
課文講述了一個14歲的叫烏塔的女孩獨自一人游歷歐洲,在途中遇到了本文作者,與她之間發(fā)生的故事。
一個才14歲的孩子,獨自一人游歷歐洲,讓我對她十分敬佩,也覺得烏塔異常勇敢,不怕困難。歐洲大到難以形容,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游完的。一路上走走停停,那得花多長時間呀,況且還沒有家人陪伴,是獨自一人!烏塔也太獨立了吧!
她使我想起了我自我,平時爸爸媽媽總是護著我。如果我餓了,爸爸立刻下樓買食物;如果我渴了,媽媽會立馬盛滿一碗開水,直到吹涼了才給我端來,生怕我被開水燙著。我猜想同學們也是與我差不多的情景。所以,我們漸漸養(yǎng)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壞習慣。
一天,爸爸媽媽出去有事,留下我一個人待在家里。臨走時,媽媽對我千叮嚀萬囑咐:“在家里得認真寫作業(yè),不能分心;寫累了的話就休息會兒,看會兒電視;電視不能看太久,太久了對眼睛會有傷害;有人敲門千萬別開……”總之,媽媽說了一大通,嘮叨得我都煩了,不就是出去一會兒嗎?又不是再也不能見面了。我有些羞愧,這些小事都要大人們瞎操心。烏塔卻完全不一樣,她完全能夠自理。
親愛的.爸爸媽媽,要明白,只要放開溺愛的雙手,我們才能真正地成長,請讓我在屬于我自我的那一片藍天自由翱翔吧!
烏塔讀后感烏塔讀后感評語篇七
今天,我們學了《烏塔》這篇課文,里面講的是一個德國小女孩14歲,名叫烏塔,獨自游歐洲,對于一個和我們差不多大的小女孩,獨闖歐洲,我非常佩服烏塔,更佩服烏塔的獨立性。可國孩子的獨立性和德國孩子的獨立性來比,那是無法來比的,因為中國的孩子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小公主“!
從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和超級市場分發(fā)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里陪小孩這句話,我體會到烏塔為了旅游而掙錢,那多么的不容易,如果是我的話,早就沒信心了,烏塔真是太厲害了!
”沒事!“奶奶溫柔地說”你玩吧!我來!“
上學時就幾十米遠的路,奶奶也要把我送到學校門口才會離開!
不經(jīng)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不經(jīng)歷磨礪怎能成長?我們現(xiàn)在需要機會,親愛的父母長輩們,放心吧!請松開您溺愛的雙手,讓我們自由地翱翔吧!
烏塔讀后感烏塔讀后感評語篇八
課文講述的的是一個叫烏塔的14歲小女孩獨自游歷歐洲,在羅馬的青年旅館里認識了旺曉潔的故事。
你一定會想,這么小的孩子獨自出門旅行,旅費肯定是家人給的吧。但事實卻并非如此,其實就連旅費也是烏塔自己一點一點咱的。她用了三年的時間來準備這次旅行,閱讀了很多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fā)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里陪小孩子玩。
烏塔小小年紀卻如此自立,反觀中國的孩子,我聽說過一個這樣的故事:一個學生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學,但他卻因為不會洗衣服、疊被子,甚至不會整理書包而被迫輟學。
我想對中國的父母們說:請為孩子撐起一片獨立自主的藍天,請讓愛更完美,請讓愛更充實!
烏塔讀后感烏塔讀后感評語篇九
最近,我們學了《烏塔》這篇課文,當我第一次讀時,有點不可思議!一個十四歲的孩子就可以自己游歷歐洲,那沒有別的說法,只能說明這個孩子獨立性超強!
同學們,我相信當一個孩子對大人說:“哎喲!求你了,就讓我一個人去玩吧!”而大人總有那么一大堆理由告訴你:“你找死啊!現(xiàn)在外面那么多壞蛋,咱們家就你一個寶貝,把你弄丟了怎么辦?我告訴你,你去哪我們都會跟著你的,不然我們不放心,還有……”而這句話傳入同學耳中時,同學總是用手摸著他的頭懷疑:“他是不是精神質(zhì)疾病呀?他不怕壞人嗎?”其實這在國外是屢見不鮮的。
外國小孩自己能旅行,而中國孩子卻做不到,甚至有一些從小就是在大家閨秀的人已經(jīng)成年了做完了一件事,還得問一下媽媽:“媽,我這樣對不對?”這說明西方教育與東方教育截然不同。
在西方,父母把孩子教會走路就不管了,即使孩子摔了一跤,得到的也只是一句簡單的安慰。最終,孩子必須自己爬起來。到了吃飯的時候,父母就讓孩子抓飯吃,不會用叉子的孩子就用手抓著吃東西,就算孩子掉的滿身都是飯,父母也決不喂孩子吃。這標準是“老鷹”式的愛。
而到了中國就大不一樣了。父母就像老母雞一樣,把孩子護在翅下,不讓一陣風吹在孩子身上,不讓一滴雨在孩子身上。鞋帶要家長系、飯要喂、衣服要父母幫忙穿……簡直與老母雞沒啥區(qū)別。
不過在我們還很小很小的時候,由父母來教我們做事。現(xiàn)在長大了,就用不著了。因為我們總有一天要離開父母走向社會。如果你不能獨立,那就別提為社會做貢獻了。
要知道,父母只能陪孩子一時,不能陪孩子一世,早日放手才是對孩子最好的選擇。孩子必需要兩條腿走,不要以為學習好就夠了,你還缺一第獨立的腿。
對于許多家長來說,只要孩子離開自己的祖母就想出可怕的事:什么孩子被撞了,孩子游泳嗆水了……世上沒有怕孩子摔跟頭而不讓離子學走路的媽媽,但有的父母就給孩子設了禁區(qū)。
陪伴孩子成長不是不行,而是不要過分溺愛孩子。家長要讓孩子明白,前面的路很長,但要自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