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家鄉端午節的風俗字篇一
我一年里最喜歡過的節日就是端午佳節了。端午佳節又叫“端陽節”、“重五節”等,是農歷的五月初五,俗稱“端午佳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端午佳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是:吃粽子、賽龍舟、插艾草、喝雄黃酒等。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
端午佳節一早,我剛睜開眼,就看到媽媽在門外忙著什么。過去一看,原來媽媽在插艾草,餐桌上還擺著用艾草煮成的雞蛋和幾個香噴噴的粽子。這時,我才想起今天是端午佳節??粗蟮木G綠的雞蛋和香噴噴的粽子,口水都忍不住要留下來,幾分鐘,兩個雞蛋和一個粽子就沒了影。
吃完飯,我們全家一起到大明湖去看龍舟。來到大明湖,發現有許多人在湖邊等著看龍舟比賽呢。我們找了一塊“絕佳”的觀看場地,來觀看龍舟賽。只見參賽的龍舟一字排開,龍舟大約10米長,半米寬。龍舟上的人,有的在商量戰術配合,有的在做熱身。岸上的觀眾都為哪條龍舟能奪冠猜測著。我看中了一條綠色的龍舟,這條龍舟上的人都很健壯,熱身做的也很充分。正想著,比賽就要開始了。
站在船上的發令員一聲槍響,幾十條龍舟像蛟龍一樣,在水中穿行著。那條綠色的龍舟處于第五名,船上的擊鼓手奮力地吶喊著,激勵船員們奮力前行。我也吶喊著,用全部的熱情我支持的龍舟加油。觀眾們也都緊握雙手,期望自己支持的龍舟奪冠。我吶喊著,為那條綠色龍舟加油。船員們仿佛聽到了我的加油,更加奮力地劃著。只見綠色龍舟超越了另外兩支龍舟成為了第三,這時,他們又超越了一條龍舟。我更加賣力的吶喊,希望他們能奪冠。綠色的龍舟已經于第一名齊頭并進了,這時距離終點還有50米,船員們奮力地劃,終于取得了第一名,這時綠色龍舟已經沖過了重點。“14號龍舟是冠軍”隨著裁判員的宣布,全岸觀眾沸騰了。我也為綠色龍舟的好表現歡呼。頓時,大明湖成了歡樂的海洋。
我戀戀不舍的離開了大明湖,端午佳節雖然過去了,但它留給了我許多美好的記憶。
家鄉端午節的風俗字篇二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家鄉的端午節有很多的風俗習慣:有包粽子、賽龍舟、洗龍舟水、吃雞蛋……但在我的記憶里,我印象最深刻而且最有趣的是——端午的洗龍舟水。
記得七、八歲的時候,媽媽就帶著表妹、弟弟,還有我一起去洗龍舟水。我們帶上一些干凈的衣服去換。拿幾條粽子。幾個熟雞蛋。我們來到洗龍舟水的地方,立刻下到水里不停地嬉戲。
打水仗,我用水潑一下你,你用水潑一下我,大家互相潑水?;ハ嗤鏄?,彼此之間毫不介意地弄濕了身上的衣服,我在一邊非常自傲地說:“你們快來看我學運動員跳水,我學得還差不多吧。”媽媽在一邊說:“小心一點”。
家鄉的風俗真的有很多的花樣,包粽子是端午節必不可少的,每到端午節的那一天都會有各式各樣的粽子映入眼簾,有咸的。甜的。辣的……家鄉的粽子別具風味,任何地方的粽子都不如家鄉粽子呀,我到中山吃過粽子,覺得它根本就不是什么粽子嘛,哪里有家鄉粽子的好吃啊,“凡是故鄉明”家鄉的粽子令我回味無窮,久久忘懷。
家鄉端午節的風俗字篇三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民間有著許許多多傳統風俗,如:清明節、元宵節、重陽節、中秋節…在這么多的傳統風俗中,我最喜歡五月初五的端午節。
我為什么這么喜歡端午節呢?就讓我先講講端午節的由來吧!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我國愛國詩人屈原。據《史記》記載,屈原是楚懷王的大臣,因受到楚懷王重用,而被小人嫉妒,在楚懷王面前毀謗屈原,屈原漸漸不得重用,最后甚至將屈原流放,屈原滿懷悲憤,寫下了絕筆作《懷沙》后,投江自盡。而端午節這個節日,就是為了表達楚國人民對屈原的愛戴之情,我也很尊敬屈原這就是我喜歡端午節的原因。
說到端午節的主要習俗,自然是賽龍舟啦!在五月初五這一天,人們都要劃龍舟,寓意為:用劃龍舟驅散江中的魚,追趕屈原,以寄托自己的哀思。
還記得去年端午節,我們一家起了個大早,這是陽光明媚的一天,我們懷著期待的心情出發去郊外的一座山上,尋找端午節必備的一種植物。正值初夏,真可謂是“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初夏的山中,山花爛漫,花草清香。站在這天然氧吧中讓人心曠神怡。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山上的一個拐角處,我們找到了我們這次目標——艾草。艾草生長在土埂上,從上到下都是細細的一條,它們簇擁在一起,微風吹過時可以看到葉子的正面是綠色的,反面看起來像白白的絨毛,我們高興地撲向了它,把它裁了下來,立刻飄來一股淡淡的清香,我們高高興興地回家去,把艾草掛在了家門口。
回家后,我們立刻開始制作端午節最期盼的食物——粽子。大家都忙碌起來,有的泡粽葉、有的淘糯米、有的洗花生,有的剝紅棗,忙得不亦樂乎。包粽子時先把粽葉折成漏斗形,然后再把糯米倒入再加上一些紅棗、花生點綴,然后捆綁起來就完工了,沒一會兒就把所有的粽子都包好了,看著一排排的粽子就像是一塊塊的綠寶石。這時候就可以下鍋煮了,當水沸騰時,屋里彌漫著粽葉的清香,糯米的米香。讓我們很期待粽子能馬上出鍋。
家鄉端午節的風俗字篇四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每當聽到這首《端午》,自然想到香飄萬里的人間美味——粽子。
粽子,一個神奇的美食;一個獨特的美食;一個富有傳奇故事的美食。
相傳,愛國詩人屈原因楚國滅亡,投江自盡。百姓為了江中魚蝦不食屈原尸首,向江中投放食物,引開魚蝦,后來就有了粽子的出現。
端午的味道,不僅在粽子,還隱藏在植物中。每年端午,家家戶戶門頭都要掛艾葉。據說端午這一天,百草皆是藥,艾葉更是可以去百毒,治百病,新鮮艾葉散發出的強烈芳香中含有大量的植物殺菌素,能有效起到驅蚊殺菌的作用。小孩洗藥浴,便可以“百毒不侵”。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端午就是一個以味道為載體,寄托人們對家的愛,對民族的愛,對家國的愛。粽子包的是乾坤與大地,包的是中華民族魂,還有永不褪色的習俗。
家鄉端午節的風俗字篇五
記憶中,端午節是最令人愉悅的節日。它沒有春節“爆竹聲中一歲除”的喧囂,沒有清明“路上行人斷魂”的悲涼;也沒有中秋“月有陰晴圓缺”的悵然。
外婆家,一個木盆,盆中盛清水,水中是碧綠的粽葉,粽葉新鮮,顏色嫩綠誘人,嫩得能掐出水來。每當我看到木盆中碧綠的粽葉,心中便是一陣清涼和滿足。
外婆麻利地取兩片粽葉又在一起,卷成一個漏斗狀,放入糯米、蜜棗、卷好,用繩子系好。很快,一個個青翠可愛的粽子便從外婆手中完成,行云流水,一氣呵成,外婆包粽子時,我便坐在一旁,偷偷拿一顆蜜棗丟進嘴里,甜蜜在舌間綻開。外婆總會嗔怪我:“看你個饞蟲,蜜棗都要給你吃光咯!”我依舊往嘴中送蜜棗,我擋不住這甜蜜的滋味。
我最愛的是煮粽子,雖然很慢,但煮好后就可以聽吃粽子了,我看著粽子靜靜躺在水中,水在翻滾,氤氳的熱氣從灶臺向上爬,粽香溢出,鉆進我的鼻子中,和著糯米清香。粽葉悄悄變黃,粽香起來越濃。
好一會兒,粽子才煮熟,從水中撈出一顆粽子,剛剛剝開,粽香四溢,嘗一口糯米,軟而糯,還夾雜粽香。煮熟后蜜棗融糯米中,粽子清香甜蜜。濃濃的棗汁與清香的糯米再和著粽葉的香氣,記憶中端午的味道總是忘不掉的。
多年已過,外婆身體欠佳,端午也不再包粽子了。我吃著買回來的粽子,仔細品味,卻怎么也不如外婆親手包的粽子好聽懂。似乎粽葉沒有那新鮮,蜜棗沒有那么新鮮,蜜棗沒有那么甜,糯米沒有那么軟,粽香也沒有那么濃了。
端午將至,我看見粽子鋪前排滿了長隊,他們看鍋中的粽子,卻沒有了那種期待的目光。
又是一年端陽至,真正的粽香只悄悄地藏在我的記憶深處……
家鄉端午節的風俗字篇六
端午節,也是我們很多民族的風俗節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風俗,舉行各種各樣的慶?;顒?。而在我們家鄉過端午節主要是吃粽子,看賽龍舟。
提到吃粽子那是沒得說,我們這的粽子可是超好吃的喲!吃一口讓你終身難忘。這粽子通常扎成五角塔狀、四角扁狀,這四個角成菱形的。粽子也分大棕小粽。粽子要用糯米來做,多用豬肉、綠豆、墨魚、蝦米等做餡。包粽子還有特有的包粽葉,那葉子好像只有我的家鄉才有哦!
粽子怎么做我就不多說了,因為這是秘密。我來說說粽子是怎么樣好吃的,怎么的讓你回味無窮。
葉子的清香滲進粽子里,打開粽子,香味頓時彌漫到了整個屋子,還沒吃到嘴里就已經為它陶醉了。吃到了嘴里,就有一種鮮嫩滑膩中香氣撲鼻的感覺。那真是無法形容,讓你不禁的說道:“好吃,好吃,這粽子真好吃!之類的話。
如果你吃了粽子還不過癮,那就讓我帶你去看賽龍舟吧!那是每年端午節都舉辦的。地點是“江奔公園“。去到了那里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副人山人海的景象。因為有很多人也喜歡看賽龍舟。有很多小販在那里擺攤賣冰淇淋、珍珠奶茶之類的冷飲,也有賣包裝食品的。為的是能夠讓人在等候的時候去買東西吃,也方便,最重要的是還能賺錢。
不知是誰喊了一聲:“劃來了,劃來了”,人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江邊遠處的白點,那白點慢慢的向我們這里“移”來。不久,我們看得清——那是十幾條龍船。上面的人齊心協力的劃著。每條龍船都有一個打鼓的,聽人們說是指揮劃船的人的,讓他們跟著拍劃,因為這樣才能劃得整齊。在人們的加油聲中,分出了勝負,先到達終點的是那條“白龍”。緊跟上“白龍”的是一條“紅龍”,再來的是:“黃龍,這”三條龍“就是賽龍舟的三強了。就這樣端午節在歡聲笑語中渡過了。
我們家鄉的端午節是不是很有趣呢?那你們家鄉的端午節是不是很有趣?那講給我聽聽吧!
家鄉端午節的風俗字篇七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甭牭竭@首兒歌,就讓我想起了端午節。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要插艾枝,懸艾虎。端午節這天一早,人們將艾枝插在門上,或用艾蒿編織成“艾虎”,在門楣中央或帶在身上,驅蟲避邪,以保安康。
端午節要畫門符。端午節這天,人們將蝎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五毒”形象的剪紙做門符。據說這樣做,是為了驅“五毒”,防瘟疫。
端午節要帶香包、系五彩絲線。香包是用棉制品和絲線繡的,包里除了裝些雄黃、蒼術外,還要裝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驅蟲除穢的作用。五次絲線象征五色龍,系五色線可以降服妖魔鬼怪。
端午節要吃粽子。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端午節真是一個有趣的傳統佳節!
家鄉端午節的風俗字篇八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我最喜歡的就是家鄉的端午節。
這個端午節,來頭可不小呢。在春秋戰國時期,當時楚國的國都已經被攻破了,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要與楚國同生死,共存亡,便投入汩羅江自盡了,岸上的人們見了,趕緊去搶救,可是滔滔江水里,哪里還有屈原的影子啊。人們為了不讓屈原餓著,就往江里投飯團,但是飯團一投下去,就散開了,魚蝦一下就搶光了。后來,人們就想出辦法,把米飯放進竹筒里,再投進江里,這樣魚蝦就吃不了了。為了紀念愛國詩人,人們把屈原投江的這一天定為端午節,竹筒飯也演變成現在用粽葉包成的粽子。
端午節第一個習俗就是吃粽子。粽子不但有咸的、甜的,也有各種形狀,長條形、棱錐形。包好的粽子放進鍋里煮,要煮上幾個小時,鍋里開始發出陣陣清香,我們這些小孩就圍在鍋邊等著了。煮熟后,我們總是迫不及待地拿出一個來吃,還沒撕開粽葉,我們就想咬上一口,這時總會給燙到嘴巴,但大家還是一邊吹氣一邊吃。
第二個習俗就是劃龍舟。每年到這一天,人們總早早的吃完飯,就圍到九州江岸邊。橋上真是人山人海呀!隨著一聲令下,各隊人員奮力劃起來。龍頭最關鍵,他控制著整個局面。吶喊聲,歡呼聲,響成一片,隊員們聽著指揮齊心協力地劃著。劃龍舟講究的是團結,不在乎輸贏,它使人們的心更近了。
都說五月是“毒月”,這一天自然就少不了艾草。家家戶戶門口都插著艾草,還用艾草、柚子葉熬水洗澡。據說這樣就可以辟邪,保佑平安健康。當然也有一定的科學根據,用艾草和柚子葉熬水洗澡本來就可以去除濕毒。
我愛家鄉的端午節,它的熱鬧,它所帶來的歡樂,讓我回味不已。我仿佛聽見劃龍舟時人們那爽朗的笑聲,聞到了艾葉草的清香,看到了粽葉里面那團胖乎乎的糯米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