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個人在經歷某種事物、活動或事件后,通過思考、總結和反思,從中獲得的經驗和感悟。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得一篇好的心得體會嗎?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得體會吧,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心懷國之大者心得體會篇一
眾所周知,每個國家的繁榮與健康都離不開人民的良好素質和高度的愛國精神。心懷國之大者,即是在面對困境和挑戰時,保持強大的情感力量和心智素質,回應祖國的召喚,守護著民族的尊嚴與榮譽。那么,心懷國之大者心得體會是怎樣的呢?近期,我通過了解和自身經歷,發現了一些體會,希望與大家分享。
二、自我提升
心懷國之大者,首先要具備一定的情感動力和自我提升能力。什么是情感動力呢?簡單來說,就是一種在心靈深處產生的森林火焰,時刻激發著我們維護國家尊嚴與世界和平的信念與決心。而自我提升能力,則是指我們在平時自身修養方面的不斷積累,包括知識、道德、品質、信仰等。其中,一些基本素質,如溫和謙遜、平等友善等,都將給我們帶來感悟和反思,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歷史、發展趨勢等。
三、勇于獻身
心懷國之大者,也是勇于獻身和貢獻的人。在人生的歷程中,他們總是不斷地付出、奉獻,讓自己成為最好的資源。他們具有無私的精神,總是為民族和國家的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全部精力。這種勇氣和奉獻精神,不僅有益于個人的成長和進步,還將促進國家社會的蓬勃發展。這種精神也是推動一個民族蒸蒸日上的根本基礎。
四、關注全局
心懷國之大者,還有一種關心全局的眼光和思維模式,即是以全國與全世界為背景,將個人的前程和國家的未來緊密綁定在一起。他們常常將自己的利益和國家的演進進行相匹配的考慮,并在自己的行動中始終真正關注國家戰略、國家安全和國家的未來發展,不斷為國家的繁榮賦予自己應有的資源和技能。
五、信仰與人生價值
心懷國之大者,終究是擁有較好的信仰和人生價值觀念的人。他們常常具有非凡的洞察力和見解力,在看待世界和人生的過程中總是有自己的追求和堅定的信仰,能夠隨時轉化成為明確的行動、積極的思考和優秀的業績,不斷為民族的強大和中華民族的崛起做出貢獻和努力,構建了一個完整的中國夢。
六、結語
心懷國之大者心得體會篇二
6月28日下午,未央法院領導班子召開了“ ”學習教育第二次專題研討會,會議由院黨組書記、院長田明慧主持,院領導班子各成員參加了會議。
會上,田院長圍繞“堅守信仰信念,增強規矩意識”的研討主題,結合我院當前工作實際和個人學習體會,以《堅守職業信仰、嚴明黨的紀律、爭做合格法官》為題帶頭做了發言。
田院長談到: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就要依靠嚴明的紀律和規矩。黨的規矩主要有黨章、黨的紀律、國家法律以及黨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工作慣例。
結合對黨的規矩內涵的理解,田院長談到自己的四點體會:一是要堅守法官的職業信仰。在當前辦案壓力日益繁重的時期,堅定法官的職業信仰和發揚克服困難、迎難而上的作風具有重要的意義。二是要充分發揮黨員的帶頭作用。不允許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不允許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不允許在貫徹執行中央決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選擇、搞變通。要充分發揮黨員在執行紀律方面的帶頭作用,引導大家堅定正確的司法理念,保持良好狀態,營造良好氛圍。三是要始終堅持依法辦事。審判工作繁重有目共睹,但主觀上絕不能放松,要始終堅持公正司法,以公正促公信,落實好司法責任制、嚴守審判紀律、加強審限管理。四是要努力提升群眾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密切聯系群眾是黨的優良傳統,司法工作也應當嚴守群眾紀律。要以公道、公正、善心為思想基礎,廉潔自律,不斷提高做群眾工作的能力。
田院長要求:要以“ ”學習教育為契機,堅持把黨支部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通過加強黨的組織建設,關注、關心干警思想和生活,凝聚向心力,不斷增強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推動工作不斷向前發展。
會上領導班子各成員分別結合思想工作實際,從堅定信仰、加強學習、嚴守規矩、真抓實干等方面行了研討交流。
心懷國之大者心得體會篇三
12月13日,是第__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也是南京大屠殺__周年。從1937年12月13日到__年12月13日,時間已經走過了__年。截止20__年12月日,南京大屠殺登記在冊的在世幸存者從1984年的1756人,改變為僅剩78人。在這個沉痛的日子里,讓我們深切緬懷南京大屠殺的無辜死難者,銘記無數為新中國拼搏而獻出生命的革命先烈,砥礪前行。
黨員干部要銘記歷史悲痛,發揚“犧牲精神”。每每聽到30萬,心都不由自主地顫抖一下,不去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永遠體會不到那種無言地傷痛,即便是時間已經過去__年,只要一踏進紀念館,鉆心刻骨的痛感就會襲來。讓人不由自主想到“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于是便有無數革命先輩化悲痛為力量,為保家衛國奮勇而上,不怕犧牲。即便是現在,也涌現出一批又一批不怕犧牲的黨員干部,有蘆山“4·20”抗震救災行動中犧牲的楊波、有不放心村民冒雨回村遇難的“扶貧之花”黃文秀、有抗臺救險遇難的李夏、有倒在扶貧路上的黨員干部、有倒在抗震救災、消防救援一線的黨員干部……他們不是飲彈倒地的解放者,卻是支起民族脊梁、扶起百姓安危的英雄漢。作為新時代的黨員干部,要時刻不忘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如何來的,面臨民族危亡時要勇于發揚“犧牲精神”。
黨員干部要銘記歷史悲痛,發揚“斗爭精神”。無數革命先烈想到“萬人坑”中的累累白骨、聽到30多萬同胞的生命“曇花一現”,紛紛站出來,化悲痛為力量,拿出勇氣與敵人斗爭到底。現在,我們處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時刻,在這個階段,不僅伴隨著新的“危險”,而且也伴隨著新的“機遇”,廣大黨員干部在面對“新危險”時,要勇于發揚“斗爭精神”。雖然身處和平年代,但是廣大黨員干部不能“隨遇而安”,有一絲一毫的“精神懈怠”,更不能幻想一切都“風平浪靜”。新時代的黨員干部,要銘記歷史悲痛,化悲痛為力量,在面對嚴峻形勢時敢于出擊,面對危機時敢于斗爭。
黨員干部要銘記歷史悲痛,發揚“拼搏精神”。面對敵人的瘋狂進攻、瘋狂破壞,革命先輩敢于拼搏;面對新中國出現的“黑惡勢力”,黨員干部們敢于與之拼搏……正是因為他們勇于發揚“拼搏精神”,才換來了今日之幸福。新時代的黨員干部,在工作中會遇到各個方面的困難,而這就需要黨員干部與之拼搏到底。廣大黨員干部要拿出“若命運不公,就和它斗到底”的拼勁兒,做個敢于拼搏的“勤奮者”、踐行初心和使命的“追夢人”。
國家公祭日,旨在讓所有人牢記歷史悲痛,明白今日之幸福來之不易,更是旨在提醒廣大黨員干部要不忘初心,化歷史悲痛為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而勇于發揚“中國精神”。
心懷國之大者心得體會篇四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都應該有一顆愛國之心,因為我們生于中國,成長于中國,享受著祖國的庇護。在我們的身上流淌著中華民族的血液,我們應該有責任和義務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做出自己的貢獻。而在這個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如何心懷國之大者,成為了一個必須面對的話題。在日常生活中,我有了些許心得體會,也看到身邊有些優秀的人在實踐著心懷國之大者的理念。
一、了解國情,更深入地認識自己
要想心懷國之大者,首先要了解國情,對國家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在我看來,國家是一個大的家族,每個人都應該為這個家族出一份力。當我了解了祖國的歷史和現狀,更加深入地認識到自己,感受到了自己在這個國家中的角色和定位。只有了解了國情,才能更好地愛國,投身于祖國的建設和進步中去。
二、用心體會人民生活,回報民眾情懷
中國是人民共和國,而人民就是國家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心懷國之大者,就要用心去感受和體會人民的生活,關注人民的需求。很多人在國慶節或者紀念日時,會自發地到社區、學校、醫院等地方去志愿服務。這樣的行為雖不大,但卻能從側面反映出這些人心懷國之大者的信念。回報民眾,關愛社會,讓人民更加幸福,這是心懷國之大者的應有之義。
三、珍愛祖國資源,為綠色發展出一份力
我們生活在這片沃土上,享受著祖國的資源,因此我們更應該珍惜這個資源基礎。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環保問題,提倡低碳生活和綠色發展。這些人心懷國之大者,他們不僅在自己的生活中踐行著環保理念,也將這種思想帶到了更廣泛的社區中去,發起各種公益宣傳和社區環保項目。這種以人為本、尊重生態、珍愛資源的環保理念是現代文明社會的基本需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為祖國的可持續發展出一份力。
四、積極融入時代潮流,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
從經濟、文化、技術等角度看,中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我們也應該積極地融入時代的潮流,為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一些年輕人受到國家的政策吸引,回到自己的家鄉創業,也有一些人追趕科技的發展,從事互聯網、人腦控制等前沿領域的研究。這些人心懷國之大者,他們為國家經濟、科技、文化的發展出一份力,讓祖國更加的繁榮富強。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在自己的領域里勇敢前行,貢獻力量。
五、堅信國家興旺,才能心懷國之大者
心懷國之大者,最重要的是要堅信國家的興旺。只有對國家充滿信心,才能朝著更高的方向前進。我們可以從祖國的歷史和經驗中獲取信心,也可以看到祖國的現代化建設已經走過了漫長的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這個過程中,困難和挑戰是難以避免的,但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就能實現最終的勝利。因此,心懷國之大者,要有一顆強大的信念,將自己的夢想與國家的發展統一起來,為國家發展出一份力。
總之,只有心懷國之大者,才能真正地愛國。我們需要了解國情、回報民眾、珍愛資源、積極融入、堅信未來,這是我們成為心懷國之大者所必須具備的品質。我相信,只要我們每個人在平凡的生活中踐行這種理念,就能為祖國的繁榮和富強出一份微薄的力量。
心懷國之大者心得體會篇五
我覺得愛國,是每個公民應有的情感;強國,是每個公民應有的志向;報國,是每個公民應該有的行動。
兒時,姥爺最先教我認識的不是我的名字,而是“中國”二字。姥爺告訴我,咱們是中國人,國是大家,家是小家。當我在發黃的書頁中找出“中國”二字時姥爺會向我伸出大拇指,我和家人都很開心。
媽媽教我認識的.第一張圖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五星紅旗。當我在電視里找出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時,媽媽會獎勵我一根甜甜的棒棒糖。因此,祖國給兒時的我留下的第一個印象是快樂、甜蜜。
現在,我知道了為國防事業獻出一生的程開甲,開山島守島官兵王繼才,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愛國,什么是奉獻,是無怨無悔的奉獻,是能夠舍去“小家”而顧“大家”的奉獻。從他們身上,我又想是什么能使他們為祖國做出這么大的貢獻?是什么讓他們擁有了“報國之能”?是他們的“愛國情”,是他們的“強國志”,這些讓他們不顧一切的鉆研,鑄就了他們平凡而偉大的“報國行”!而如今的我坐在教室里、圖書館里,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奔跑在操場上,讓我的身體更強壯。這一切,不都是正在形成我的“報國之能”嗎?會有那么一天,一定會的,我終將實踐我的“報國行”。
人強了,國就興了。
不等待,只爭朝夕!
小學生愛國之心強國之志心得體會作文范文
心懷國之大者心得體會篇六
中國長江的江豚,相比以前越來越少了,這對于生態環境和食物鏈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事故。我們知道自然界的食物鏈是層層遞進的,缺一不可。如果江豚滅絕了,它們曾經生活的那片長江流域激昂會發生什么樣的,具有毀滅性的變化呢?我真不敢想象了。
江豚是一種古老的海洋生物,自古以來就生活在了長江流域,和中華民族的緊密關系不可忽略。以前長江流域的漁民們將江豚視為“河神”。只要江豚頂著大風把頭探出水面來,漁民們就立刻停止有關打魚的一切活動,因為那預示著暴風雨就要來了。
江豚與人類從前是多么好的朋友啊!可是現在,人們不再那么依賴從前的“河神”來得知天氣了。所以,人們就開始不計后果地肆意污染水源,捕魚時也沒有為其他的海洋生物著想。于是,貪婪的人類把長江里原本許許多多快樂游弋著的魚兒,全部換成了一張又一張的鈔票,收入囊中。卻不知道,在這場掠奪中,還有一個默默無聞的受難者——江豚。
1997至1999,農業部層連續三年組織過對長江流域江豚的大規模實測活動,三年找的江豚分別是13頭,4頭,4頭。而20xx年的考察中,數量卻是0。
0,多么令人悲傷的數字,這代表著我們的動物朋友江豚正在走向滅亡。而這一切,都是出自于人類之手。貪婪的人類,捕殺了不計其數的江豚,和曾經的朋友反目成仇;肆意污染長江,使得江豚們無處可去,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和自己的親人們稱為貪婪人類的盤中餐!
我希望通過你們,向全中國呼吁:請停止污染長江,這條中國的母親河,她不光孕育了中華民族,也孕育了江中的無數生命。為了江豚們請停止你們貪婪的腳步,請不要為了自己的口腹之欲,而變成一個冷酷的屠夫,把自己的朋友斬盡殺絕。
心懷國之大者心得體會篇七
在臺灣,有一個小男孩在他三歲的時候,父親離開了這個人世,所有的重擔都落到了母親的身上,他和姐姐,媽媽相依為命。媽媽每天很早出去工作,很晚才回來。每天母親要為生活奔波,還要照顧幾個孩子。在小男孩七歲那年他的眼睛瞎了,不能看清楚這個世界。母親每天做完活回來還要照顧這個男孩,男孩很自卑,看不清這個世界沒有活下去的勇氣,母親一言一語的勸說他,告訴他時間的變化,可他不知道是誰一直這樣的,還責怪媽媽。有一年美國的眼科醫生來他們這要為一百個孩子做手術,媽媽知道后跑到醫院說服了醫院,在為小男孩做手術的時候發現是他的眼角膜出現了問題,而醫院一時難找到鮮活的眼角膜,最后媽媽把自己的眼角膜捐出來為男孩做了手術。由于母親身體營養不良所以在捐出了眼角膜的幾天后離開了人世,在床前媽媽對姐姐囑咐:“別告訴你弟弟”。小男孩手術很成功,很快就康復了,也看見了這個世界。很長時間他都沒提及到母親,姐姐就說你知道媽媽嗎?他說不知道。是死了吧。姐姐很生氣給了他一巴掌,忍不住得說出了經過,男孩嚎啕大哭。第二天找到作曲家把自己的經歷說了一遍,作曲家寫好了歌給男孩,男孩拿著詞一遍一遍又得唱......
可憐天下父母心,每每哼唱這首歌的時候都會情不自禁想起父母,人要學會感恩,學會回報,對于父母的恩情如此,對于他人也一樣,這是一種責任,一個不知道感恩回報的人是無法承擔任何責任的。
記得__年底我在一個很貧窮落后的山區實習教書,由于在那里是實習,所以每個實習生都有一個老師帶著我們,輔導我們該怎么去教授好一堂課。由于我們是從城里來的山區很不習慣,洗澡的熱水都沒有,學校的老師馬上為我們解決了;上課堂講課的時候很多學生對我們這些大學實習老師不服,老師及時的站出來解決問題,孩子們知道城里來了老師不容易,所以很快安靜下來了,認真的聽課。實習學校的老師給于了很多的幫助。在離開的前一天晚上,我們幾十幾個同學一起組織了場晚會,在晚會結束的時候我們唱了感恩的心,很多同學,老師留下了激動的,感動的,興奮的眼淚。我感覺那時候我的靈魂真的得到了升華。最后同學都對自己輔導的老師說了感謝的話語。我的很多同學今天站在講臺上那是老師賦予的,沒有哪個人天生就是老師的料,得依賴與后天的教育。
學會感恩,擔當責任。感謝父母,賜予我寶貴生命;感謝老師,教會我賦予的能力;感謝朋友,伴我歡笑中成長;感謝愛人,帶給我無限甜蜜.,感謝每個在我成長過程中對我嚴格要求的人,感謝給我提供學習機會的人,感謝每個走進我生命的人,感謝你給我帶來的歡樂和一切,深深的說聲謝謝。
人得到的,是已付出的,最想得到的一般是最不愿付出的。一個懂得感恩并知恩圖報的人,才是天底下最富有的人。感恩是一種積極的生存動力,感恩讓人快樂地奔向成功!有感恩才能有責任,感恩是一種心態,學會感恩是擔當責任的基礎。
心懷國之大者心得體會篇八
感恩之心,既幸福他人,又快樂自己;學會感恩,是為了回報他人而付出的點滴行動;學會感恩,是為了用道德的甘露滋潤心靈。
今天,我們有幸請到了《中國時代感恩勵志教育》的楊俊梅老師。楊老師身材不高,但是講得一口標準的普通話,由于天氣的緣故,她的臉被凍得通紅;楊老師她給我們上了一節與眾不同的課,我聽了大有體會。
接著,楊老師開始講感恩爺爺奶奶,我心頭一個寒戰,我平時是怎樣對待爺爺奶奶的呢?楊老師說爺爺奶奶就是我們沒花錢請來的保姆,聽了后,我陷入深深的自責。爺爺奶奶為我的前途操碎了心,而我卻總是貪玩跟他們頂嘴,有錢抱怨他們,沒錢嫌棄他們。這時,天上下起了小雨,雨滴打在我的臉上,我頓時思緒萬千;聽完這一條,我的臉上已是淚雨同流。
講的最多的還是關于感恩父母這一條。我平時似乎就沒體諒過父母,從來不珍惜他們的血汗錢,還跟他們吵架,甚至抱怨他們不是大老板,現在一想,我羞愧無比。
雨越下越大,楊老師的語氣也越來越嚴厲,數不清的紙巾濕了又濕,大家都被楊老師所講的事跡打動了。是啊,學會感恩,是為了用道德的甘露滋潤心靈。
心懷國之大者心得體會篇九
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攻陷南京,40多天時間里30多萬中國軍民慘遭殺戮,此等獸行暴虐,曠世未聞。84年后的今天,是第8個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日。
祭,是讓我們牢記歷史,勿忘國恥!南京淪陷后的六個星期內,平均每12秒就有一名同胞遇害,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有一處展區上赫然寫著“十二秒”。每隔12秒,就有一滴水從高空滴落,掉進一泓清泉,與此同時墻上亮起一盞印著遇難者遺像的燈,一個鮮活的生命在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中隕落。列寧說,“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歷史不容忘記,民族不會忘記,我們不能忘記。國家公祭,拉近了遠去的硝煙,重溫了民族的苦難,是緬懷過去,更是撫慰民心,是珍視和平,更是不忘屈辱。不忘南京之痛,緬懷華夏之殤,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反對篡改歷史的立場堅定不移。
祭,是讓我們珍惜當下,蜂擁前進!現如今登記在冊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已不足百人,他們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戰爭是何等殘酷、和平是何等珍貴,而和平則是用無數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國破則家忘、國強則民安,沒有國家的強盛就沒有民族的幸福;落后就要挨打、強軍才能安邦,要努力建設世界一流軍隊。我們在銘記歷史,勿忘國恥的同時,更要珍愛和平,砥礪奮進。如今的南京將“創新名城、美麗古都”作為發展愿景,新時代的我們也要以強烈的憂患警醒砥礪前行,以頑強的拼搏意志奮發圖強,以熾熱的家國情懷鑄造鋼鐵長城。讓世人知曉,中國人民捍衛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意志堅定不移。
祭,是讓我們矢志強國,奮斗青春!國家公祭日,祭的是國難滄桑史,祭的是民族獨立奮斗史。國難當銘記,國人當自強。歷史的目的是什么?梁啟超先生說,“簡單一句話,歷史的目的就是將過去的真事富裕新價值新意義,以供現代人之資鑒。”在“兩個百年”的新征程道路上,和平發展是主題,強大幸福是目標,“幸福是奮斗出來的”,作為新時代建設者和參與者,定當銘記歷史,扛起責任,發憤圖強,為強國強軍不懈努力。任時光流逝,任時代變遷,中國人民團結一心實現民族復興的決心堅定不移。
心懷國之大者心得體會篇十
通過再學黨章,重溫入黨誓詞,對照黨章關于黨員的八條義務和關于黨員的六條基本要求,我感到自己在思想、認識、工作、作風、紀律等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與共產黨員的先進性標準還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論修養不夠。主要是系統的學習馬列主義等重要思想不夠,學習的主動性不強,往往是為了學習而學習,深學弄懂、學以致用不夠;學習的自覺性不夠,滿足于淺嘗輒止。尤其是在完整、準確的理解和學習理論原著及精神實質上沒有下功夫。
2、作風修養不夠。工作中,作風不夠踏實,有時有些浮躁;工作的主動性不強;艱苦奮斗的作風做的不夠,有時不夠節約、待人接物不夠謙虛。
工作中,時刻為同事服務的公仆意識比較淡化。沒有真正做到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深刻內涵理解不深,謹記不牢。
工作不夠細致,滿足于完成交辦的任務,遇到困難,不善于思考,不善于創新。對業務知識的學習鉆研不夠,缺乏一種強烈的敬業精神、開拓創新精神。缺乏刻苦鉆研、鍥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學習精神。學習缺乏計劃性,學習比較盲目。自己沒有一整套學習業務知識的計劃,所以在工作、學習中比較盲目.
學習抓得不緊,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不強。尤其是在理論學習上不夠深入,與本職工作有關的就學得多一點,與本職工作聯系不緊的就學得少一點,甚至很少涉獵,學習上存在實用主義的傾向,不善于帶著問題學習,不善于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
在工作中不能經常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
心懷國之大者心得體會篇十一
“1937.12.13”,刻骨銘心的日期以血淚書寫,記載一個民族最深重的苦難,標注人類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頁;“300000”,觸目驚心的數字用白骨堆起,見證侵略者滅絕人性的暴行,成為中國人民心中難以撫平的傷痛。
歷史之痛,不因時光沖刷而從記憶中消逝。今天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我們以13億人民的共同哀思,用舉國同祭的莊嚴儀式,緬懷在屠殺中不幸遇難的30萬同胞。這是對生命尊嚴的隆重祭奠,也是對人類正義的鄭重宣示。今天,我們在和平的陽光下,以國之名向昨天的苦難和明天的夢想立下錚錚誓言:生,則永志不忘。
歷史之殤,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基因。近代以來,在中國人民遭遇的苦難中,南京大屠殺以持續時間之長、殺戮人數之多、動用手段之殘忍震驚世界。正是這令人發指、罄竹難書的暴行,激起中國人民誓死不做亡國奴的“最后的吼聲”:死,則撼天動地。
生死之間,蘊含歷史的深刻啟示。77載光陰流轉,隱不去南京城中哀鴻遍地的慘痛,蕩不盡浩浩長江鮮紅的血痕。當貧弱的國家無力保護自己的人民,在侵略者的屠刀下、槍口前,最為寶貴神圣的生命或是痛苦的死或是屈辱的生,成為1937年寒冬南京百姓無可逃脫的命運,也成為“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的抗爭。這存亡之際最為痛楚的覺醒,激發出中華民族向死而生、血戰到底的偉大力量,開啟了從沉淪到覺醒的歷史轉折,在血與火的頑強抗爭中鑄就了走向民族復興的歷史輝煌。
回顧人類歷史上的共同災難,“不是我們‘愿意’記住什么,而是我們‘有道德責任’記住什么”。30萬死難者,不是一個冰冷無情的數字,而是一個個有名字、有家庭、有夢想的鮮活生命,而這一切美好都在屠殺中瞬間隕滅。這是逝者之哀、國家之痛,更是人類之劫、文明之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和所有二戰期間慘遭法西斯屠殺的人們一起,理應被全人類永遠銘記。正是他們的死難,讓世人認清了法西斯主義、軍國主義反人類的罪惡本質,看到了侵略戰爭帶給受害國的巨大災難。唯有時刻牢記歷史,我們才能從歷史中獲得鏡鑒和指引,更加堅定地攜起手來共同維護世界和平與正義。
“當過去不再照亮未來,人心將在黑暗中徘徊。”穿越世界大戰的硝煙,跨過新世紀的門檻,和平與發展已成世界浩蕩潮流。然而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捍衛真相就是捍衛正義。搜集并珍藏這些沉甸甸的歷史記憶,是對30萬遇難同胞的深情告慰,亦是對妄圖否認暴行、褻瀆歷史者的嚴正警告。
好戰者必亡,自強者自立。在實現近代以來最偉大夢想的風雨歷程中,中華民族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犧牲,經受了難以想象的災難傷痛,終以百折不撓的意志、堅持不懈的奮斗贏得民族的尊嚴與榮光。撫今追昔,默哀致敬,歷史的創傷仍在隱隱作痛,提醒我們曾經飽受的深重苦難;放眼神州,滄桑巨變,激勵我們更加堅定地邁向奮斗目標。中國的命運、中華民族的命運,已經并將繼續在13億多人民的砥礪奮進中深刻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