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觀察動物一種動物篇一
《觀察一種動物》是教科版小學科學一年級下冊《動物》單元第3課,是在觀察了校園里的動物后,進一步縮小觀察對象,對一種小動物(蝸牛)進行細致、深入的觀察。本課也為下一課的教學做準備,學生在飼養蝸牛的過程中可以進一步觀察它們的生活習性以及與環境的關系。教材內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觀察蝸牛的身體,通過觀察,學生知道蝸牛的身體結構;第二部分為觀察蝸牛的應激反應和運動,通過使用棉簽輕輕觸碰蝸牛的身體和觀察蝸牛在不同物體上的爬行,幫助學生知道蝸牛的應激反應、運動特點。
本節課對教材的處理是完成第一部分:觀察蝸牛的身體,活動二放下一個課時。一年級學生的觀察活動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他們需要較多的時間進行觀察和記錄。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和突破重難點,故將有限的課堂時間放在觀察蝸牛的身體。
經過一個學期的科學學習,一年級學生基本能運用多感官觀察。但由于他們好奇心強,在觀察中往往會先注意到蝸牛的運動。此外,一年級學生在生活中認識了較多的動物,數量雖多但缺乏深入細致的觀察,對蝸牛一類的動物并沒有細致的觀察。
雖然一年級學生已經歷了一個學期的科學學習,但他們仍在科學記錄方面未能做到真實性,有部分學生會物體擬人化,未能做到如實記錄。
1、科學概念目標
說出蝸牛身體上有殼、腹足、兩對觸角、眼睛、口等器官。
2、科學探究目標
能在教師的指導下,觀察蝸牛的外部特征。
能用簡單的圖示,如實畫出蝸牛的基本外形。
3、科學態度目標
愿意傾聽、分享他人關于蝸牛的發現,樂于表達自己的觀察發現。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認識到蝸牛也是動物家族的一員,是有生命的,懂得在觀察活動中珍愛生命。
教學重點:在教師的指導下,觀察蝸牛的外部特征,說出蝸牛身體上有殼、腹足、口、兩對觸角、眼睛等器官。
教學難點:能用簡單的圖示,如實畫出蝸牛的基本外形。
每人1只蝸牛、記錄表。
這節課從開始的`不成熟,經歷3次試教和研討課后,逐漸成為一節成形的課。在平時的課堂中,我就一直很想讓學生自己能夠多說一些,不只是在分享猜測、實驗結果和結論的過程中進行分享,還能夠在老師的引導下說出一些方法,更多地體現學生為主體。經過這次磨課,想在課堂上不留太多老師的痕跡又想讓學生說出老師心中的方法,老師在課前需要做許多準備工作:如了解學生對蝸牛身體結構的了解、巧妙設計每一句話去引導學生說出方法,從“那蝸牛究竟是什么樣子呢?請把認真、細致地觀察蝸牛,然后修正畫像”這種老師引導過多的語言,過渡到“真實的蝸牛是長這樣的嗎?看來大家頭腦中的蝸牛都不同,那我們怎樣才知道誰是對的呢?”同樣的意思,不同的表達,教學效果卻相差甚遠,后者更能體現以學生為主體。
在第一次的教學設計中,我就有將探究過程慢慢的滲透在整節課中,但有針對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進行了調整。由于一年級孩子對萬物都充滿好奇心,對于動物他們更是有許多許多的問題去探索,假若課堂上讓孩子提出探究的問題,那么我就會很難把握教學重點。所以就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經歷“猜想——說出實驗方法——觀察(實驗)——分享交流——知道蝸牛身體特點(得出結論)”這一過程。但我經歷了幾次教學,仍然存在沒有突破“蝸牛頭部有兩對觸角”的教學難點,在授課后仍有約18位學生的圖畫中僅畫了一對觸角。學生探究了、觀察了,理論上說應該是大部分同學都畫對才是,但這個數據出乎我的意料。原因在于蝸牛在觀察過程中,由于學生移動、蝸牛對外界刺激的靈敏反應等種種原因導致部分蝸牛只伸出一對觸角或不伸出觸角,此時學生就會有概念上的偏差,我在課堂上卻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后面細想下來,不管有多少位學生沒有觀察到蝸牛的兩對觸角,我也應該采取除觀察外的方法(如微課、圖片、看書等)幫助學生進一步構建“蝸牛頭部有兩對觸角”的概念,而不是僅僅依靠一種方法。
一年級學生可以說是小學生中對科學學科興趣最大、好奇心最強的孩子了,而且他們很喜歡聽故事。如果老師可以把故事融入到教學中,用故事串起教學環節,教學效果肯定是事半功倍的。本課就是以小螞蟻給小蚯蚓介紹好朋友的故事串起的,但我在課堂上沒有像講故事一樣給孩子們授課,而且很理性,這樣趣味性大打折扣了。趣味性除了需要有趣、有料的故事外,也需要我用生動的語言進行演繹,這方面確實是短板,還要從以后每節課做起,多使用些語氣詞、生動的形容詞等,也要多聽聽別人是如何給孩子講故事的或者和孩子一起聽故事,多學習。
觀察動物一種動物篇二
我家養了七條生龍活虎的錦鯉。有的是大紅色,如一個個游動的小太陽;有的是橙色,像一個個大橘子;還有的是花色,像一條條變色龍。小魚兒的形狀是流線形,體長在6~12厘米之間。我同時喂給它們魚食和花卷末,它們似乎更愛吃花卷末。它們呼吸和進食時,嘴巴如小喇叭似的一張一合,利用吸力將食物送入嘴里。
3月15日星期三天氣陰
今天,我家的小錦鯉特別活潑可愛!我喂食時,發現它們個個擺動著長而白的尾鰭和長在腹部的鰭,利用流線形的身子和靈活的尾部以50~60厘米/秒的速度搶食。它們的膽子也很小,一有什么動靜或聲音,就會滿池子亂跑。有時兩條魚撞上了,還會用尾巴擺動著打對方的背鰭,好像在傳遞什么信息。它們游動時尾巴在98~180度之間擺動。很悠閑時,它們會一條一條地“躺”在魚池角落里休息,好像怕影響了同伴似的;生氣或害怕時,回很快“躲”到其它魚中,好像生怕別人看到自己一樣。
3月16日星期四天氣晴
今天,我剛喂完魚食,只見一只體寬2厘米,體長7~8厘米的花斑錦鯉從口中吐出一條2~3厘米的深綠色物體。它吐完后,用嘴吸了幾口氣,游走了。其它幾條魚也接二連三地吐出此類分泌物。我想,這種白色和深綠色的分泌物可能為它們不想吃的食物,也可能是胃酸或水中的不良細菌……。看來,沒有豐富的知識無法探索大自然!
3月17日星期五天氣雨轉陰
今天,我將魚食放在一個鉤上,在水中停留了5分鐘,一條貪吃的小魚游了過來。突然,我將小鉤提起,小魚竟用尾巴以180度的角度擺動,兩個肚鰭用力前后搖動。一轉眼,跳離水平面2~4厘米,然后落入水中,激起一圈圈水渦。我查找了資料:鯉魚(錦鯉)確實會跳,最高跳過1米。在江河湖泊中的鯉魚經常在太陽落山時跳出水面嬉戲。民間也有“鯉魚跳龍門”的傳說。
3月18日星期六天氣晴
今天,我要給魚換水了。換水前,魚兒都靜悄悄的,好像怕誰發現了,“躲”在水深8~9厘米以下。就算有好吃的東西,也“守株待兔”,等著它自己沉下來。可剛換了水,魚兒們都把魚鰭一搖一擺的,互相追逐嬉戲。喂食時,個個爭先恐后地吃著食。為什么前后變化這樣大呢?我個人認為:鯉魚雖是在河、湖中長大的,習慣了長期不換水的生活。但就像人喜歡干凈的家一樣,魚也喜歡干凈的水。干凈的'水不僅“空氣新鮮”,而且沒有滿池的排泄物,魚當然喜歡!
3月19日星期日天氣晴轉多云
魚兒是很喜歡玩耍的!它們時而向上撲食,時而向下沖擊,時而在水中你追我趕。可是,這些都是魚的正著游,難道它們不會“倒著走”嗎?通過觀察,我的答案是會。不信,看看我家的錦鯉。小家伙向前游時,肚鰭向后劃,身體和尾巴左右劃動,產生一股旋渦流推動魚向前。所以有時它們可以借助水流滑行一段。而向后游時,肚鰭向前劃動,像我們劃船一樣產生一股推動力,加上尾巴只向右或向左擺動,魚自然就“倒車”了。
觀察動物一種動物篇三
在之前的課上,學生已經觀察了校園里面的植物,本課將進一步縮小觀察對象,對一種小動物進行細致、深入的觀察。同時經過本節課的的學習,便于本單元第四課的教學,學生在飼養蝸牛的過程中可以進一步觀察它們的生活習性以及與環境的關系。
學生對于小動物充滿了好奇心和愛心,但是部分同學依舊對蝸牛有抵觸情緒。
學生在之前的一冊科學書里面的教學已經掌握觀察物體,但是對于特定動物的觀察,還需要進行訓練。學生對于蝸牛的還不能準確的觀察,對于蝸牛觸角的大小長短不能觀察的仔細。
部分學生還對于其他生命沒有太大的概念,對于小動物的認知還停留在,可愛、有趣毛茸茸的感官上,還不能尊重生命。
學生還不能分清楚寫實科畫和帶有人物表情的漫畫有什么區別。
科學概念目標
知道蝸牛有殼、腹足、觸角、眼睛、口等器官。
科學探究目標
科學態度目標
認識到蝸牛是有生命的,是大自然的組成部分,產生愛護動物的意識。
教學重點:知道蝸牛身上有殼、腹足、觸角、眼睛、口等。
教學難點:指導學生細致觀察蝸牛的身體構造。
每兩名學生一只觀察的蝸牛,放大鏡。
《觀察一種動物》屬于教科版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三節課。在本節課授課之前,學生已經觀察了校園里的動物。本節課,學生將進一步縮小觀察對象,對一種小動物進行細致深入的觀察。同時,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方便激發學生對于動物的生長環境進一步觀察的興趣。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知道蝸牛有殼、腹足、觸角、口等器官。同時,讓學生通過觀察了解蝸牛的外部特征,了解到蝸牛的應急反應和運動方式。
我一開始進行備課的時候,準備采取故事繪本的形式進行授課,用一個故事將整節課串聯起來。讓學生通過找朋友,認識新朋友,這樣的學習方式認識蝸牛。同時,因為交朋友讓學生了解到動物是人類的朋友,我們需要尊重朋友,和朋友友好相處的科學態度滲入到課程當中。
但是通過試教和教學研討發現本節課的內容較多,不易于也不利于放在同一節課內進行,如果將本節課內容在一節課當中進行會造成學生對于本節課的知識點掌握不深,同時一節課的課堂容量太大很有可能造成本節課學生的注意力渙散,達不到課程要求和效果。因此將本節課內容進行拆分:第一課先來觀察蝸牛的外部特征第二節課觀察蝸牛的應急反應和運動方式。
因為本身為一節課的`內容,現在分為兩節課。因此,除了課堂上的內容外,還需要對課堂內容的深度進行拓寬。需要思考怎樣將內容進行補充和拓寬,怎樣把本節課的重點進行反復強調,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結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課程標準,得出教學重點當中對蝸牛外部形態特征觀察中的教學難點即蝸牛的兩對觸角的形態和蝸牛眼睛位置,是否有嘴巴這幾個難點進行反復琢磨,嘗試針對此教學難點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對學生進行授課。
在形容蝸牛的觸角的時候,因為有不同的形容詞:兩對、四條、四只,均可以較為精準的描述蝸牛的觸角數量。但是因為在一節課上使用不同的表述方式會對學生的理解和認知造成一定的影響,特別是學生可能還沒有建立起“一對”的概念,不能夠理解兩對的名稱。因此課堂上老師要注意自己的語言表達是否是超出學生的理解和知識范圍。
對于繪本課程的故事構建要切合實際。開始針對于課堂內容設計的是:小螞蟻丟了自己的好朋友“蝸牛”,但是在現實生活當中螞蟻和蝸牛是天敵,螞蟻會對蝸牛產生攻擊性行為,因此在科學課當中需要對現實生活當中情境和實際相結合,這樣對于除了對于情境構建之外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對于學生生活當中的認知進行夠潛移默化的影響。
針對課堂上學生第一次見到蝸牛會產生興奮的情緒,出于天性會對盒子拍打等動作。這個應該在下達觀察的時候先對學生提出任務和目的,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觀察,同時要明確觀察的注意事項,對學生的一些錯誤做法提前做出約束,這樣以保證課堂有秩序的進行。
同時反思的時候,思考了一個問題,對于科學畫來講,是否采用繪本的形式會影響漫畫和科學寫實畫的相互理解?是否需要對小螞蟻的漫畫形象進行更改,仍需要進一步的思考和討論。
觀察動物一種動物篇四
《觀察一種動物》是教科版小學科學一年級下冊《動物》單元第3課,是在觀察了校園里的動物后,進一步縮小觀察對象,對一種小動物(蝸牛)進行細致、深入的觀察。本課也為下一課的教學做準備,學生在飼養蝸牛的過程中可以進一步觀察它們的生活習性以及與環境的關系。教材內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觀察蝸牛的身體,通過觀察,學生知道蝸牛的.身體結構;第二部分為觀察蝸牛的應激反應和運動,通過使用棉簽輕輕觸碰蝸牛的身體和觀察蝸牛在不同物體上的爬行,幫助學生知道蝸牛的應激反應、運動特點。
本節課對教材的處理是完成第一部分:觀察蝸牛的身體,活動二放下一個課時。一年級學生的觀察活動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他們需要較多的時間進行觀察和記錄。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和突破重難點,故將有限的課堂時間放在觀察蝸牛的身體。
經過一個學期的科學學習,一年級學生基本能運用多感官觀察。但由于他們好奇心強,在觀察中往往會先注意到蝸牛的運動。此外,一年級學生在生活中認識了較多的動物,數量雖多但缺乏深入細致的觀察,對蝸牛一類的動物并沒有細致的觀察。
雖然一年級學生已經歷了一個學期的科學學習,但他們仍在科學記錄方面未能做到真實性,有部分學生會物體擬人化,未能做到如實記錄。
1.科學概念目標
說出蝸牛身體上有殼、腹足、兩對觸角、眼睛、口等器官。
2.科學探究目標
能在教師的指導下,觀察蝸牛的外部特征。
能用簡單的圖示,如實畫出蝸牛的基本外形。
3.科學態度目標
愿意傾聽、分享他人關于蝸牛的發現,樂于表達自己的觀察發現。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認識到蝸牛也是動物家族的一員,是有生命的,懂得在觀察活動中珍愛生命。
教學重點:在教師的指導下,觀察蝸牛的外部特征,說出蝸牛身體上有殼、腹足、口、兩對觸角、眼睛等器官。
教學難點:能用簡單的圖示,如實畫出蝸牛的基本外形。
每人1只蝸牛、記錄表。
(略)
這節課從開始的不成熟,經歷3次試教和研討課后,逐漸成為一節成形的課。在平時的課堂中,我就一直很想讓學生自己能夠多說一些,不只是在分享猜測、實驗結果和結論的.過程中進行分享,還能夠在老師的引導下說出一些方法,更多地體現學生為主體。經過這次磨課,想在課堂上不留太多老師的痕跡又想讓學生說出老師心中的方法,老師在課前需要做許多準備工作:如了解學生對蝸牛身體結構的了解、巧妙設計每一句話去引導學生說出方法,從“那蝸牛究竟是什么樣子呢?請把認真、細致地觀察蝸牛,然后修正畫像”這種老師引導過多的語言,過渡到“真實的蝸牛是長這樣的嗎?看來大家頭腦中的蝸牛都不同,那我們怎樣才知道誰是對的呢?”同樣的意思,不同的表達,教學效果卻相差甚遠,后者更能體現以學生為主體。
在第一次的教學設計中,我就有將探究過程慢慢的滲透在整節課中,但有針對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進行了調整。由于一年級孩子對萬物都充滿好奇心,對于動物他們更是有許多許多的問題去探索,假若課堂上讓孩子提出探究的問題,那么我就會很難把握教學重點。所以就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經歷“猜想——說出實驗方法——觀察(實驗)——分享交流——知道蝸牛身體特點(得出結論)”這一過程。但我經歷了幾次教學,仍然存在沒有突破“蝸牛頭部有兩對觸角”的教學難點,在授課后仍有約18位學生的圖畫中僅畫了一對觸角。學生探究了、觀察了,理論上說應該是大部分同學都畫對才是,但這個數據出乎我的意料。原因在于蝸牛在觀察過程中,由于學生移動、蝸牛對外界刺激的靈敏反應等種種原因導致部分蝸牛只伸出一對觸角或不伸出觸角,此時學生就會有概念上的偏差,我在課堂上卻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后面細想下來,不管有多少位學生沒有觀察到蝸牛的兩對觸角,我也應該采取除觀察外的方法(如微課、圖片、看書等)幫助學生進一步構建“蝸牛頭部有兩對觸角”的概念,而不是僅僅依靠一種方法。
一年級學生可以說是小學生中對科學學科興趣最大、好奇心最強的孩子了,而且他們很喜歡聽故事。如果老師可以把故事融入到教學中,用故事串起教學環節,教學效果肯定是事半功倍的。本課就是以小螞蟻給小蚯蚓介紹好朋友的故事串起的,但我在課堂上沒有像講故事一樣給孩子們授課,而且很理性,這樣趣味性大打折扣了。趣味性除了需要有趣、有料的故事外,也需要我用生動的語言進行演繹,這方面確實是短板,還要從以后每節課做起,多使用些語氣詞、生動的形容詞等,也要多聽聽別人是如何給孩子講故事的或者和孩子一起聽故事,多學習。
觀察動物一種動物篇五
20-年7月10日星期五
今天我家迎來了十位小客人——大眼金魚。其中有條金魚我十分關注,它的雙眼是家族中最大的,“魚齡”也是最老的。它全身“紅燦燦”的,魚尾十分夢幻,兩個小愛心疊在一起,如同紗一般的穿透感。
我決定了,它就叫“大紅紗”!
20-年7月17日星期五
今天準備為大眼金魚家族喂食時,突然察覺魚缸中少了兩只小魚,為了_實我數了至少五遍。突然,我在鵝軟石上發現了兩個小魚頭,那個畫面叫個驚悚啊!可惜并沒有拍下。我十分斷定,罪魁禍首就是——大紅紗!!因為它從來不吃魚食!!
正所謂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食物鏈好殘忍!
20-年7月23日星期四
三天旅行后,我終于可以看見我親愛的大眼金魚團隊啦!
我興沖沖的跑到魚缸前,可卻傷心的站在那兒。缸中只剩三個小兄弟和大紅紗了,并且它們肚子還空空的!可是我明明已經投放魚食了呀!
這實在是個未解之謎啊。
20-年7月31日星期四
唉,心情再次跌入谷底。小兄弟再次減少了一只,大紅紗居然再也不吃魚食了——鬧絕食!看它一天天消瘦下去,我的心中五味雜陳。你到底怎么了?
20-年8月7日星期四
進行了叔叔傳授的“餓肚法”,三天不給食,大紅紗早已饑腸轆轆,果然不出所料,我一將濃縮魚食撒入水中,大紅紗便以光速游來,迅速吃光。原本餓得我感覺眼睛都變小了,現在精心喂養了幾天,頓時放大了十倍之多。
20-年8月14日星期四
每天猶如餓狼般的大紅紗現在吃得膘肥體壯,跟個充足氣的大皮球似的。眼睛又大又圓,仿佛大黃豆一樣。肚子下垂得似乎有億噸物體在里面。好像是有巨大阻力在阻擋它前進,游得不是一般慢。
我該悲還是喜呢?
觀察動物一種動物篇六
我家有一條聰明、可愛的小金魚。
已經養了一年多了,約10厘米長,穿著一身金紅色的衣服,兩顆又黑又圓的小眼睛,在水里從來都不眨一下,像剪刀一樣的尾巴,在水中擺來擺去,快活極了。來家做客的小朋友都愛逗它玩,我為有這樣一個小伙伴而感到十分高興。
其實,這條金魚剛買來的時候膽子很小,動作又不靈活,當人靠近魚缸時,它就鉆到水底,我給它喂食時,它都不敢浮下魚缸,它就浮到水面,張著大嘴等我喂食吃,吃飽肚子后對我擺擺尾巴在水中快活地游來游去。
現在小金魚變得越來越調皮,白天在水里扎猛子,夜晚更不老實。有一天晚上,我們都已進入夢鄉,突然,房子里有很大的聲音,媽媽以為是小偷呢!
等打開燈時,發現是小金魚從魚缸里跳出來,掉在茶幾上蹦來蹦去,一會兒就不動了。媽媽趕快把它放進魚缸,過了一會兒,它又慢慢地在水中游動了。多危險呀!
聽媽媽說:魚離不開水,就像人離不開新鮮的空氣一樣,我們要從小學會保護環境,這樣人類才能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觀察動物一種動物篇七
我家養了七條生龍活虎的錦鯉。有的是大紅色,如一個個游動的小太陽;有的是橙色,像一個個大橘子;還有的是花色,像一條條變色龍。小魚兒的形狀是流線形,體長在6~厘米之間。我同時喂給它們魚食和花卷末,它們似乎更愛吃花卷末。它們呼吸和進食時,嘴巴如小喇叭似的一張一合,利用吸力將食物送入嘴里。
3月15日星期三天氣陰
今天,我家的小錦鯉特別活潑可愛!我喂食時,發現它們個個擺動著長而白的尾鰭和長在腹部的鰭,利用流線形的身子和靈活的尾部以50~60厘米/秒的速度搶食。它們的膽子也很小,一有什么動靜或聲音,就會滿池子亂跑。有時兩條魚撞上了,還會用尾巴擺動著打對方的背鰭,好像在傳遞什么信息。它們游動時尾巴在98~180度之間擺動。很悠閑時,它們會一條一條地“躺”在魚池角落里休息,好像怕影響了同伴似的;生氣或害怕時,回很快“躲”到其它魚中,好像生怕別人看到自己一樣。
3月16日星期四天氣晴
今天,我剛喂完魚食,只見一只體寬2厘米,體長7~8厘米的花斑錦鯉從
從口中吐出一條2~3厘米的深綠色物體。它吐完后,用嘴吸了幾口氣,游走了。其它幾條魚也接二連三地吐出此類分泌物。我想,這種白色和深綠色的分泌物可能為它們不想吃的食物,也可能是胃酸或水中的不良細菌……。看來,沒有豐富的知識無法探索大自然!
觀察動物一種動物篇八
今天,吳老師叫我們一起觀察小動物。比如說螞蟻、蚯蚓、蝸牛、西瓜蟲。我們四人小組一起去觀察吧!聲音迫不及待地出來了。
我說:“你們喜歡哪種動物,有的說西瓜蟲。有的說螞蟻……我們來投票吧!喜歡西瓜蟲的舉手!”有三個人,“喜歡螞蟻的舉手!”一個,“喜歡西瓜蟲的最多!”可是,西瓜蟲生活在哪里呢?哦,它原來生活在土蠰中,我們找到有土的地方,上面有幾片葉子,京倫把那幾片葉子翻開,果然有西瓜蟲,我們得意洋洋,臉上露出了笑臉。我拿起一只看了看,看上去很象一個足球,真好玩。西瓜蟲看上去是很象西瓜,但是,它們的顏色不同哦,你們發現了嗎?西瓜是綠色的,但西瓜蟲是黑色的。而且西瓜蟲很膽小,我們輕輕地碰一下它,它就快速地縮進殼里去了。
接下來觀察的是螞蟻,螞蟻是一種很會吃的動物。每次人們把那些糖、蛋糕、面包、蘋果吃完都把它們扔在地上,然后螞蟻就把它搬到它們自己的家里,再慢慢吃。
而且螞蟻地身體很硬,人們第一次踩它,它還會起來呢!如果要再多踩一次,它就死了。
今天我們的收獲真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