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高一記敘師生之間篇一
“微笑是人類最好看的表情。”傳統教學觀念中,教師扮演的是“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它要求我們老師面對學生時刻得扳著一張臉。有經驗的老教師也曾諄諄教導我們不能給學生以好臉色看。否則就會管不住學生,甚至于有學生要爬到你的頭上來。于是我們絕大多數的老師便天天像戴了面具般去上課,喜也罷,憂也罷,統統留到課后去表露。長此以往,學生在教師“冷若冰霜”的臉龐下,變得越來越膽顫心驚。教師叫他往東他們絕不敢往西。成績雖然上去了,但是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良好關系卻越來越淡了。不少老師說:“現在的.孩子,真是越來越讓人看不懂了!”其實,教師只要在與學生交流中多給學生幾個微笑,就可以在不經意間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和距離。在我剛接手現在的這個班級是,我就對他們非常的嚴肅,學生在我的面前不感亂來。看到他們這樣我心理特別的得意,心想:“我在學生面前樹立了這么高的威性,真了不起。”可在一次不經意間,我聽到學生這樣說,這個老師真的好嚴肅哦,從來不見他有一個微笑。當我聽到這句話時我心理特別的愧疚,學生為什么這樣說我呢?后來就細細地想,老師不是整天板著面孔啊,應該是給孩子覺得老師是像父母一樣親切。從這以后,我無論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我都會給孩子們一個微笑,學生也不在害怕了。既然學生那么需要微笑,我們作為老師的應該微笑帶人。
面對現在的學生,教師要應該要把學生當做我們的朋友,他們也會愛、也會恨,是具有矛盾感的復雜小人,他們和我們老師一樣,同樣具有討厭別人命令和指責的人。當老師說話表示尊重是時,他們也就不會反感。在一次早讀課檢查時,我們班一位學生遲到了,我心理很不是滋味,因為平時我總強調不準遲到了,誰遲到誰就被我批評。當時我非常的氣氛,好想讓他站在教室外,在這猶豫的時刻,我沒有叫這位學生站,我就把他叫到跟前親切地問他:“你今天怎么遲到了?能把遲到的原因告訴老師嗎?”這位學生就把他遲到的原因告訴我,當我聽到他說完時,我眼睛濕潤了。后來我想,今天幸好沒懲罰他,如果對他懲罰了,也不知道會對他的心靈帶來多大的創傷。還有一次,我在語文測驗時不知道怎么的一位學生把他的試卷一下撕成了幾片丟在地上,然后就扒在桌子上。我當時很氣氛,想這孩子怎么考試都趕把試卷撕掉,真想給他一巴掌。走到他跟前時我沒有,我想這孩子肯定是有他自己的原因。我就慢慢地問:“孩子,你怎么把試卷撕掉了。”他說:“老師,這試卷太難了,我一點都不會做,心急之下就把他它給撕了。”我就給他說:“你知道你為什么不會做嗎?真的不會做也不應該把試卷撕掉啊,應該是在考完之后把不知道的問題向老師和同學問問啊,你怎么能......”通過這次對他的教育,這位學生在也沒有那樣的行為了。反之,他的學習有了明顯的進步。多一份理解就會讓學生有一次進步。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贊美是照在人心靈上的陽光,沒有陽光,我們就不能生活。”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努力受到別人的贊賞。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優點和閃光點,并及時表示欣賞之意,你的賞識使他們眼睛一亮,看到了成績,看到了光明,也能大大增強學生的信心。學生渴望賞識,賞識導致成功,越是成功,能力越強。作為教師,不要吝嗇贊美的語言,它會給學生帶來極大鼓舞,作為回應,學生會以自己的行為來回報教師的賞識。我在上一年級《圖形的認識》時,讓學生用學過的圖形畫出自己喜歡的圖畫,一位學生用圖形畫出了一輛歪歪倒倒的小汽車,我看了之后覺得這幅畫特別的糟糕,但我沒有說他畫的圖畫不好,而是說:“你畫的這畫真棒,要是能給它涂上顏色,這畫一定很漂亮。”這孩子聽了以后馬上用彩色筆把它涂上顏色。我就說:“你看,現在是不是漂亮了許多啊。”這孩子聽了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從此以后,這孩子做什么事都非常認真。原來要想要一位學生學好,不是用批評的,一句不經意的鼓勵也能讓變好。正如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的加以賞識。”渴望贊美是每個學生內心的一種最基本的愿望。學生都希望自己的成績與優點得到教師的認可與尊重。那么就讓我們去贊美學生吧,也許你的一句贊美最終也造就了一個“愛迪生”。
高一記敘師生之間篇二
春秋時期,孔子帶著他的弟子周游列國,每經過一個地方,孔子必然會向他的弟子講一些語錄,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也就是最早的師生之間。
而現在,師生之間又有怎樣的關系呢?
有的人認為師生之間是一種壓迫與被壓迫者的關系。老師是壓迫者,就像地主;學生是被壓迫者,就像長工。而地主對這些實行了“三不”政策,即不做與讀書無關的事,不做與提高成績無用的事,不學與讀書學習無關的東西。這讓我想起了這樣一則故事:春秋時期,孔子帶領他的弟子來到了一個寧靜的村莊,農夫都忙著務農。孔子的一個弟子就問:“老師,請問如何使用農具耕地務農。”孔子氣憤回答:“你問這個有何用,真沒出息。”孔子認為他的弟子應該與他一樣,學習修身治國之道,不應該去了解、學習這種“小事”,老師強把自己的意愿放在學生身上,如同學生是他們所管束的對象,應該照他們的想法去做事。
也有的人認為師生之間是朋友。課堂上,師生應為師生;課下,師生應為良友。這就是在課堂上老師傳授知識的同時,也應該聆聽學生的建議,做到“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課下,師生親密交談,訴說心聲,聆聽往事。
我更認同后一種的看法,因為老師只是一種職業的稱號,學生也只是一種學習者的稱呼,他們一個是知識的傳播者,一個是知識的接受者。不同年齡,不同時代的兩種人,可以成為朋友,他們之間沒有心理學上所說那種代溝。
我的老師是一位男老師,開始的時候我認為他很兇,其實并不然,因為他從來沒有發過火,只是嗓音大了些,他總是笑臉面對我們,他的課上常常充滿歡笑,他常常在課下找我聊天,我也很喜歡,并不是因為我是優等生,而是我們是真誠相待的朋友。
師生之間,其實就是朋友,大家在一起交流、學習,就是如此。
高一記敘師生之間篇三
(學生篇)
我認為師生之間有一種永遠也戳不破的隔膜,這種感覺很微妙,既想弄明白又想讓這種朦朧一直保持下去,在這種情況下,明智的老師會讓它永遠朦朧,讓這一種朦朧而又微妙的關系繼續保持下去;而心急的老師呢,總想把這與學生之間唯一能夠建立起友誼的東西戳破,以為這樣就能夠更了解學生。但往往會讓正處于青春期的我們在叛逆心理的作用下以為老師只會窺探自己的秘密而不愿和老師交往,這就形成了一個連鎖反應。老師越是想了解學生,學生越是躲著老師,越是不愿和老師交流。于是這種朦朧就變成了一道心理防線,對老師的一種心理防線,處處都防著老師,生怕一不小心就把自己的秘密告訴了老師。
其實這種現象在大多數師生之間都出現過,有些老師只知道干著急而不做一些挽救的行動,總以為自己已經盡力了而只是學生的問題而已,他們這些老師從不在自己身上找問題,總是埋怨學生,他們哪里知道學生也有自己的苦衷啊!
(老師篇)
學生總以為老師是自己最大的仇人,其實不然。我認為老師在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一盞明燈,在我們漫漫的人生道路上,老師總在我們的身后為我們默默的做起的一盞照亮我們人生道路的明燈,為了不讓我們跌倒她情愿替我們跌倒。當我們走完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段路時,再次回首,那張俊美的臉已經是飽經滄桑了,那挺直的腰桿也不在挺立,全身也已經變得青一塊紫一塊了,那全是為我們留下的記號啊!老師是多么偉大啊!為了讓我們茁長成長就算自己已經傷痕累累,筋疲力盡,也會給我們一個最甜蜜的微笑,告訴我們,只要我們爭氣您就會很高興了,您為我們受的傷也就值了。
后記
高一記敘師生之間篇四
就拿去年來說吧,我和教我們語文課的老師就發生了一件難忘的事。
她姓余,有一雙非常明亮的大眼睛,烏黑的、清澈的眼睛。那天,上完她的課,同學們都去多媒體室照相,大家都擠在前面,我擠不過他們,退在門邊,轉頭看到了站在走廊里的余老師。我笑著走上去,她也笑了,把我拉到她的辦公室聊天。
我記得清楚,那天不光是我向她談了我的家境和近期的學習情況,她還向我談了她的童年往事,鼓勵我。
"考上大學了嗎?"我急迫地問。
她笑了,很溫和地說:"我要沒考上,今天怎么能當你的老師呢?"
我這才知道我的問話幼稚,搓搓手接著聽余老師的故事。
"后來,我大學畢業了,找到了一個對象,就是教你們數學的齊老師。可是結婚三年多了,都沒有孩子。"余老師皺著眉頭,連聲嘆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