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教案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我幫大家找尋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教案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外婆橋教案家鄉的橋教案篇一
1、感受故事我和我的外婆之間溫馨的情感交流.
2、找一找故事中有哪些長長的線并用句式長長的線說出來.
3、幼兒學會關愛長輩.
4、學習打電話的禮貌用語.
5、體會做事要仔細,不要粗心大意。
6、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
活動準備:1、手機一臺;2、固定電話一臺;3、電子資源圖片《我和我的外婆》。
教學過程:
1、拿出一臺手機,問幼兒這是什么?
1、教師和幼兒共同講述故事《我和我的外婆》
2、幼兒仔細觀察畫面、認真傾聽.
1、故事中有哪些人?〔我、外婆〕強調故事名字,幼兒說一次.
3、教師解說故事中馬路上長長的線是什么?長長的毛線用來做什么?外婆臉上的陽光線是什么?讓幼兒感受外婆的溫暖。
4、你的外婆愛你嗎?如果給外婆打電話我們要給外婆說什么?教師引導:你好!謝謝!再見!
1、教師扮演外婆,請小朋友和老師表演并用禮貌用語。
2、游戲:和同伴一起玩打電話的游戲。
教學反思:
在本次活動中也存在著不足:孩子的語言表達不夠成熟,缺乏連貫性;孩子們安靜傾聽同伴發言的習慣仍需加強等等。總之在以后的活動中我們會注意這些方面的引導與教育,爭取做得更好。
外婆橋教案家鄉的橋教案篇二
托班幼兒的思維正處在直覺行動思維向具體形象思維過度的時期。他們情感外露、不穩定,帶有很大的情緒性。他們學習、活動的特點是只關心活動的過程,不關心活動的結果。因此,托班的教學活動應更注意游戲化、情景化。強調讓幼兒在愉快、輕松、自由的游戲中自娛自樂,玩中學,玩中獲發展。
《外婆橋》是我們民間的一首童謠,它的樂曲舒緩、柔和,且樂曲內容又是孩子最熟悉最至親外婆,我想選此樂曲進行欣賞,孩子大概較能接受。托班幼兒思維的特點決定了他們喜歡在動作模仿和游戲情景中學習。因此,設計寶寶自己搖小船去外婆橋的游戲情節。在游戲中讓幼兒扮演自己,在唱唱玩玩中,反復感受音樂的旋律和歌詞。從搖小船、到外婆橋的整個過程中,幼兒自然地產生了想外婆、愛外婆的情感。
民間音樂游戲:外婆橋
1、能安靜地聽樂曲,感受音樂的抒情旋律。
2、樂意用動作、歌曲、表情,表達對外婆的喜愛之情。
3、在說說、唱唱、做做、玩玩中,拓展幼兒的語言智能、肢體運動智能、人際交往智能。
1、準備外婆頭飾一個,音帶、錄音機。
(一)問答游戲,引出話題:
老師問,幼兒答。
《組織形式靈活性》
(二)談話:
1、你們都有外婆嗎?外婆住在什么地方?
2、你去看外婆嗎?你是坐什么車到外婆家的?
3、有一個寶寶他也要到外婆家,我們來聽聽他是怎么去外婆家的?
《活動過程問題情景性》
(三)欣賞歌曲:
1、錄音機里的寶寶是怎么去外婆家的?
2、你們乘過船嗎?乘船的時候船是怎么搖擺的?(請幼兒做做搖船的摸樣)
3、寶寶搖著船,到了什么地方呢?我們來仔細聽一聽!
4、(欣賞音樂后提問)橋是什么樣子的呢?你們有什么好辦法搭一座橋?
5、聽音樂搖船、搭橋去外婆家。(幼兒根據音樂的變化來做不同的動作)
有外婆《體現環境》(聽音樂幼兒在聽覺感受)(幼兒做動作有了動作感受)
(四)學歌曲、明規則、做游戲。
1、分弟弟,妹妹做游戲。(體驗游戲規則)
2、聽音樂跟唱歌曲。(喜歡跟音樂唱歌,唱清歌詞)
3、聽聽唱唱做音樂游戲。(再次激發幼兒愛外婆的情感,強化游戲規則。)
外婆橋教案家鄉的橋教案篇三
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讓你最感動的人,可能是爸媽,朋友,同學等等。而今天要說的是外婆,一起來欣賞這篇《外婆的手紋》教案設計。
一、教學目標:
1、品讀文中描寫外婆的語句,感悟外婆的生活態度和精神世界。
2、在閱讀中體會作者對外婆的深厚感情,感受課文的語言美。
一課時
一、導入
外婆的手紋主要表現在她平時做的手工活里:
——縫衣;補衣;繡花。
問題切入:你們對文中的那個外婆的印象如何?課文主要寫了她哪些事情?
二、閱讀文本感知:
1、 圈劃描寫外婆的重點語句。
2、 圈劃后同學間初步交流。
3、 教師幫助學生輸理課文主要材料。
——寫外婆能做一手很好的針線活:縫衣、補衣、繡花樣樣精通。
——寫外婆教導我如何做人,令我終身難忘。
——寫外婆寧靜樂觀的生活態度和豁達開朗的精神世界。
——寫作者對對外婆的深情贊美和無限的思念。
……
4、教師幫助學生初步認識外婆形象:
——外婆是一個心靈手巧的人。(她儼然是一個藝術家)
——外婆是一個普通勞動者,卻富有智慧。
——外婆是一個把悲苦孤寂沉在心底,樂觀地面對生活的人。
……
依據:
②段、⑥段,做衣服的動作神態刻畫及作者的評價;
⑦段中對外婆補衣服的評價;
⑩段、(13)段中對外婆繡衣服時動作神態贊美性評價
4、要求學生反復品讀這些段落。
四、探索文旨
問:“我”是如何看待外婆的藝術品的?
——高度贊美、非常珍惜、深深懷念
依據:
(1) 保存著外婆的手紋
(2) 叫妻子臨摹仿做
(3) 自己動手,親自仿做
“或許是孤寂和悲苦,在孤寂和悲苦中,沉淀出一種仁慈、安詳和寧靜。”
——不僅僅是外婆的如藝術品一樣的針線活,更是外婆的一種生活態度。面對人生的磨難,外婆總能以她那與世無爭、恬靜、平和的心態去面對。
帶著這種感情,朗讀課文最后三節。
五、課堂訓練:
學了課文之后,你認為文中那些語句對你感受最深?并找出一兩句說說影響你的理由。
外婆橋教案家鄉的橋教案篇四
教學目標
1.學習臺灣校園歌曲《外婆的澎湖灣》通過學唱歌曲使學生對臺灣校園歌曲有初步的了解并感受其輕松親切的特點。
2.解決歌曲中的節奏難點,利用課堂樂器培養學生自學能力體驗自己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難點
重點:培養學生在欣賞感知體驗音樂中積極思維,聯想,從而激發學生不斷認識音樂喜歡音樂。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讓學生聽音樂做律動在不知不覺中感受臺灣校園歌曲的清晰與自然。
設計意圖:勾起學生對童年的回憶對生活的熱愛對親情的感激,學生學會歌曲后自然就會唱的`投入有激情。
生:齊聲回答
師:今天老師就要教同學們一首跟外婆有關的歌曲,名字叫《外婆的澎湖灣》這也是一首臺灣校園歌曲,是葉佳修先生創作的。
2.師簡介歌手葉佳修創作《外婆的澎湖灣》背景。 3.放圖片(師點擊屏幕出示背景圖,播放歌曲《外婆的澎湖灣》)
4.學生傾聽談自己感受,激發學生學唱歌曲情緒。
播放課件范唱
師:請同學們再次聽歌曲范唱看動畫視頻在理解歌詞欣賞臺灣風光的同時拍一拍。
1.回答這首歌是幾拍子?聽完后給你怎樣的感受?
生:4拍子
2.節奏練習。
3 55561 ?6511 16 5—
(2)xx ?xx xx ?xxxxxxxx x--
(3)xx x x xxx xx xxxx ?x—
(4)xx ?x x x xx xx ?xxxx ?xx xx—
3.整體演唱第一部分。
師:同學們唱的太棒了,自己給自己掌聲鼓勵一下。
4.完全放手把課堂交個學生自學第二部分。
師:接下來請同學們和同桌一起利用課堂樂器來自學第二部分。 生:唱譜子,唱歌詞,吹豎笛,互相合作。
師:巡回指導撲捉個別學生唱的不準的地方進行指導。
5.展示自學效果。
(1)輕聲隨琴視唱歌譜第二部分老師要有鼓勵性的評價。
(2)叫平常視唱好的同學來范唱第二部分歌譜。
(3)全班一起完整的演唱歌詞。
(4)師生合作以接唱的形式來進行表演唱。
(1)欣賞王潔實謝莉斯二重唱《外婆的澎湖灣》
(2)欣賞夢之旅的三重唱。
設計意圖:通過欣賞歌星演唱的不同形式的《外婆的澎湖灣》激發學生的創編能力,設計出自己喜歡的演唱形式。從而使這節課進入高潮。
(3)全班同學站起來和老師一起唱的唱 跳的跳吹的吹跟著伴奏在優美的音樂中結束這節課。
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葉佳修創作的《外婆的澎湖灣》,給我們帶來了美的享受。希望同學們把這首歌送給自己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接下來帶著對臺灣美好的祝愿聽著音樂唱著這首歌走出教室。
外婆橋教案家鄉的橋教案篇五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班語言優質課教案《我和我的外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感受故事我和我的外婆之間溫馨的情感交流.
2、找一找故事中有哪些長長的線并用句式長長的線說出來.
3、幼兒學會關愛長輩.
4、學習打電話的禮貌用語.
找一找故事中有哪些長長的線并用句式長長的`線說出來.
感受故事我和我的外婆之間溫馨的情感交流.
談話、角色表演
一、開始部分
提問:
1、小朋友家里都有哪些人呀?
2、如果想外婆了該怎么辦?
二、講述故事《我和我的外婆》
1、教師和幼兒共同講述故事《我和我的外婆》
2、幼兒仔細觀察畫面、認真傾聽.
三、和幼兒討論故事《我和我的外婆》之間溫馨的情感交流.
1、故事中有哪些人?〔我、外婆〕強調故事名字,幼兒說一次.
3、教師解說陽光線,讓幼兒感受外婆的溫暖.
四、找一找故事中長長的線和生活長長的線.
2、生活中的線〔電線、縫衣服的線、鞋帶〕
五、角色表演
1、你會打電話嗎?如果給外婆打電話我們要給外婆說什么?教師引導:你好!謝謝!再見!
2、教師扮演外婆,請小朋友和老師表演并用禮貌用語.
六、結束
鼓勵幼兒回家給外婆打電話.
外婆橋教案家鄉的橋教案篇六
《外婆的澎湖灣》由臺灣著名的民謠創始人葉佳修創作的一首膾炙人口的校園民謠。是一首曲調優美的抒情歌曲。歌曲為4拍宮調式二段體結構。歌曲的第一部分從低音區緩緩進入,曲調平穩,節奏跳躍富有動感,即刻使人聯想到,漫步在童年時熟悉的沙灘上,留下一步一個腳印的生動情景。歌曲的第二部分,節奏頓時拉寬,旋律舒展,情緒親切熱情。進一步表現了對童年生活的贊美之情。
1、能用抒情優美的聲音演唱歌曲《外婆的澎湖灣》
2、為歌曲選擇打擊樂器編創節奏型伴奏。
教學重點: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外婆的澎湖灣》,體驗歌曲中主人公對美麗的外婆澎湖灣可愛家園的贊美之情和對童年美好時光的懷想。
教學難點: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外婆的澎湖灣》
教學用具:電子琴、電子白板、打擊器(碰鈴、沙錘)
課時安排:一課時
一、組織教學、師生問好。
二、導入環節
1、導入。
師板書:外婆的澎湖灣
師:同學們美麗的澎湖灣給作者留下兒時美好的的回憶,
2、生自主學習。
白板顯示:1、以你已有得的學習經驗,你從這首歌里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可以從拍號、強弱、速度、節奏、旋律、音樂標記等來分析)
2、作者葉佳修簡介
葉佳修是臺灣校園民謠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
我們八十年代愛唱的(鄉間的小路)(赤足走在田埂上)(外婆的澎湖灣)等等歌唱伴奏是葉佳修彈吉他演唱的。
三、學習歌曲
1、初聽范唱。
1)、要用怎樣的情緒演唱歌曲?
2)、聽完之后眼前出現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我們會產生哪些聯想呢?
2、復聽歌曲。教師范唱。(4遍)(每個問題一次次拋出)
1)歌曲的意向要表達怎樣的情感?(教師范唱)
2)劃分樂段,有相同或相似的樂句嗎?
3)每段的力度、情緒有什么變化?(小聲跟唱,注意口型)
4)有什么特殊的節奏?用筆標出來。
3、視唱歌譜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視唱歌譜。
4、小聲跟琴唱。
5、師生一起視唱曲譜。讓學生理解切分音節奏作用于歌曲,使演唱更加完美。
師:切分音作用于歌曲中會給歌曲帶來什么不一樣的感覺?聲音如何表現?(短音彈唱,用頓音的唱法更能表現輕松親切的情緒)第二部分出現的切分音呢?(動感、思鄉之情)
6、生跟琴視唱。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聽聽北京天使合唱團表演的合唱曲《外婆的澎湖灣》
7、欣賞合唱《外婆的澎湖灣》
8、填詞。(學生分小組唱)
(根據開始拋出的問題討論、辨別、表現)
9、師示范,生聽辨。
四、表現歌曲(分組合作,發揮學生的創造力探究表演形式):
師:歌曲的高潮在哪一段?我們可以用小樂器來豐富b段的情感。選一選哪些小樂器合適?(對比樂器音色及效果,定出伴奏節奏)
1、配伴奏。用打擊樂為歌曲伴奏。
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
想一想、編一編、試一試、辯一辯、改一改,選擇合適的打擊樂,創編節奏型。
(要注意不能破壞歌曲的美感,而要進一步完善它的美感。)
2、生小組討論。
3、分組用演唱的方式匯報討論的方案。其余小組評價。
4、、小結。
師:把你大腦中的晚風輕拂澎湖灣的情景畫成圖片,拿起打擊樂用最美的聲音表現這首臺灣校園民謠《外婆的澎湖灣》。
四、拓展
說起下面我們來聆聽兩首校園民謠的歌曲,一首是先前提到的葉佳修的《鄉間的小路》另一首是羅大佑的《童年》再次感受其清新流暢、旋律動聽、易于哼唱的特點。
欣賞:葉佳修的《鄉間的小路》和羅大佑的《童年》
小結、校園民謠有什么風格特點?
速度中速,歌詞都以敘述回憶為主。
思考:今天的音樂課你參與了多少?
今天你學到了什么?
你是怎么學的?
請寫在你的卡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