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電影或者活動之后都喜歡寫一些讀后感,這樣能夠讓我們對這些電影和活動有著更加深刻的內容感悟。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你在為誰工作讀后感字篇一
《老師,你在聽嗎》在書中引用過這樣一句話:“好的老師是你能夠向他提問,并不以為恥”,這讓我們深切的感悟到創設對話學習環境的重要性,這種對話的學習環境便于我們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想法,采取有效的策略。要做到這一點,離不開對孩子對話的正確解讀。
麗薩·波曼女士告訴我們要獲得一次對話意義,盡管方法有很多種,但其中最關鍵的是要以開放的態度、不同的方式理解兒童的'語言,而且這種理解是整體的而非獨立的。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我們每個人對對話的理解都可能隨時間、觀點等不同因素的變化而變化,不可能是永遠固定不變的,所以要保持開放的態度。如我們中班曾經來過一個叫洋洋的插班生,他不太會說話,經常動不動就哇哇大叫或者往地上一躺。剛開始時覺得這孩子比較任性,想怎么樣就怎么樣。
可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感覺到洋洋之所以大吼大叫,可能是邊上的孩子影響干擾了他的活動,引起了他的不滿情緒,而他的語言發展又明顯比同齡伙伴緩慢,不能清楚、準確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因而產生了煩躁的情緒,想以此來吸引老師的注意,達到目的。隨著對洋洋的看法的改變,我們采取的教育措施自然而然也在發生變化,不再像剛開始那樣以為孩子僅僅是任性所致,而反復提醒洋洋,讓他不要吵鬧,不要躺在地上,以免著涼和弄臟衣服,并用小五星及時鼓勵。而是主動觀察、耐心詢問,了解他的所需所想,滿足孩子正當合理的需求。
而將對話看成是一個整體,保持對話的整體性,是因為每個說話者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的,他們的對話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給予孩子觀點應得的尊重和關注。作者還在書中向我們介紹了一些解讀兒童語言的策略,包括可視化、自我提問、聯系兒童的先前知識和經驗、整合信息等方法。如天天自己給植物澆水的小宇,一天跑過來這樣問我:“老師,我們的植物是不是讓阿姨澆水?”我聯系他先前的經驗,想到他之所以會這樣問,可能是他今天忘記澆水了,在暗示老師他要去給植物澆水。自我提問法讓我們盡可能地提出更多的問題,拓展思維,幫助我們更加深入理解孩子話語的意思。
通過這些方法的使用,可以幫助我們逐步審視自己在日常教育中的對話是否有效,學會解讀兒童的對話,不斷反思,為日后的探究提供足夠的洞察力和可能性,真正成為一名傾聽式、對話式的教育工作者。
你在為誰工作讀后感字篇二
作為幼兒園教師,幼兒就是學習者,由于幼兒的年齡特點所決定,他們所講述的內容都是比較分散,零散的。正是因為這樣老師更加要多聽到幼兒的聲音,抓住孩子們聲音中的教育價值,開展有效地引導。
在教育環境中的談話對象包括教師和幼兒,作為教師的我們在與幼兒談話的過程中要有目的性、針對性,用自己的語言去引導幼兒、拓展幼兒的思維。有時候教師不經意的一句話會對幼兒產生重要的影響。
幼兒通過與同伴的交流在教育環境中開展分工、合作、共同解決問題的活動,促進幼兒通過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幼兒互相交談在幼兒園教育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既是人際關系能力的發展,又是自我意識與他人意識互相協調的過程。
在教育活動中,老師在提出一個問題后要給予幼兒一定思考的時間,便于幼兒思考、組織自己想要說的內容。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幼兒組織語言能力的發展,如果急于讓幼兒交流、回答,反而會讓幼兒產生抵觸情緒,影響交流效果。
興趣是幼兒最好的老師,與幼兒交流時抓住幼兒的興趣點,幼兒才會有交流的興趣,讓交流更加順利、更加深入。讓交流的話題更加具有針對性,促進幼兒的發展。
在與幼兒交流的時候,教師不可能立馬精準地分析出幼兒的興趣點,談話的方向等,因此需要教師在與幼兒交談后,將幼兒交流的主要內容記錄與反思,只有這樣,在下次談話的過程中才能更好地抓住話題。
談話是一種最簡單的交流方式,但也是最難的,與幼兒談話的技巧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磨練。
你在為誰工作讀后感字篇三
《老師,你在聽嗎?》第六章“解讀對話”闡述到:獲得一次對話意義的方法有很多種,關鍵是要以開放的態度,不同的方式理解兒童的語言,而且這種理解是整體的,而非獨立的,只有這樣,才能給予兒童的觀點應得的尊重和關注。
在日常生活中要多關注那些比較內向,不太喜歡說話的孩子,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主動引發對話。比如,午睡后幫幼兒穿衣服時,可以問他們衣服是誰買的,媽媽還給你買了什么,你喜歡什么樣衣服等等。在老師溫和的語氣里,幼兒才有表達自己想法的勇氣。
教師與幼兒的對話其實很多很多,但往往處于教師問幼兒答的形式。如果問題過于簡單,幼兒就沒有繼續說下去的內容了。在學習了《老師,你在聽嗎?》一書后,我對教師的提問藝術有了更為深入的理解。就提問的“開放性”而言,書中第二章的一個關于“馬”的案例引起了我的興趣和關注,“這是什么動物?它是什么顏色的?你還能看見另外一種顏色嗎?”這些問題雖不是選擇性的,但它們也是封閉式的,因為這樣的談話沒有試圖去發現兒童的先前知識和經驗,同樣關于“馬”的提問:這里發生了什么?還有呢?那會怎么樣?爸爸怎么抓住馬的`?這些開放式問題幫助兒童拓展思考,有利于教師發現兒童想象的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將先前知識運用到操作中的能力以及學習的能力。
在幼兒園教育過程中,應因人而異,因勢利導,通過多種引導策略,在幼兒園中進行開放性語言教育活動就能幫助孩子在運用語言過程中更好地掌握語言這個工具,從而提升運用語言的能力,獲得語言的發展。
你在為誰工作讀后感字篇四
“對教師而言,理解學習理論是很重要的。學習理論試圖解釋學習是如何發生的。”這是出自于《老師,你在聽嗎?》一書中的一段話。在日常繁瑣的教學過程中,只有當老師有了一定的教育理論基礎時,教育的方法和實施才會更加有效與科學。作為一名幼兒園教師,應具備科學的兒童觀,將自己的理念付諸于實踐,在實踐中不斷充實和更新自己的理念。
在“學習與你的兒童觀”一章中,文中的一些觀點與我發生了共鳴:
在這個觀點中最突出的幾個字是“主動建構”,由于幼兒的年齡較小,因此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教師為了“便捷”,實施了所謂的“主動”學習活動,以便達到更好的課堂效果,但是幼兒在這個過程中只是了解,而不是學習。事實上,主動建構主要體現在幼兒的興趣、教師的語言、教育環境三方面。例如在活動中教師要支持和鼓勵幼兒在活動中多表達自己的想法,并勇于嘗試自己的想法,從思考中、實驗中獲得有益的經驗,促進自身經驗的建構。
幼兒的學習并非是憑空的,是建立在幼兒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發生、發展的。例如在角色游戲中超市、醫院、娃娃家等,幼兒先前對這些區域、材料、角色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因此通過教師的引導、材料和環境的輔助,幼兒會豐富自己的語言、加強與同伴之間的交流,促進自己各方面能力的提高,而這種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幼兒已有能力或經驗的基礎之上。
學習并不是憑空的想,而是要融入到一定的情境中才能學習到真正的經驗。“學習發生在真實的、社會化的情境中”這句話充分體現了學習的真實性和社會性,例如在日常活動中,幼兒對于喝光牛奶的包裝袋、班級水龍頭水流的大小等現象都有著濃厚的興趣,幼兒親自動手擺弄,在真實的環境中探索發現,積累經驗,這時的學習才是真實的、貼近幼兒生活的學習,幼兒才會更有興趣去探知與學習。
科學的兒童觀可以為幼兒提供一個多元發展的平臺,可以幫助幼兒獲得更多快樂學習的經歷,促進幼兒自主構建經驗,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和習慣。同時,科學的兒童觀不是一塵不變的,要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作相應的調整,只有這樣理論才能更好地貼合實際,指導實踐。
你在為誰工作讀后感字篇五
正如文中指出的那樣在“完成課程”和“確保孩子們知道這些東西,并通過考試”。在這樣的壓力下我們主導著師幼之間的對話。確保我們的聲音能最大限度的傳達到幼兒的耳朵里。可是孩子們的想法是什么,孩子們在我們提問的當下又在想些什么呢?孩子們又有什么奇思妙想呢?這一切的.一切都被我們忽略掉。而我們可能不知道我們忽略掉得也許是孩子們的創造力、孩子們的好奇心,孩子們的探究欲。
過去的也就讓它過去吧!從現在開始我們可以努力做到讓孩子們有時間去思考。因為一旦有了思考的時間,你在交流自己的想法就會變得重要。時間能讓我們加工信息、反思、聯系自己原有的想法。對話需要有一個放松的節奏,這樣兒童在其中才有時間去思考、反思、和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
我們在此同時還可以在傾聽幼兒談話的過程中去發現一些孩子們的興趣點,從而為孩子們創造對話的時機,讓每一個孩子們都能參與到對話活動中。
觀念正在改變,而傾聽習慣也是需要培養的。
讓我們蹲著與孩子們交流,耐心傾聽每一個孩子們的想法,并給予恰當的回應。
讓每個孩子覺得被尊重。
讓孩子們的聲音被最大限度的聽到。
你瞧,傾聽的種子正在發芽……
你在為誰工作讀后感字篇六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老師,你在聽嗎?》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老師,你在聽嗎?》第七章,讓語言發展中的兒童加入對話這一節中描述了這樣一個小女孩:她叫勞拉,6歲。她拒絕和學校中的任何一個人說話,包括他她的老師、同學。但是她在家絕對是一個愛說話的孩子,她在家里會經常和家人說起學校的事情,而且每天早晨都樂意來學校。在學校的休息或午餐時間,她也會和其他小朋友在教室玩耍。但是在學校她就是不開口說話。
大班開學到現在已經快一個月了,這個月里,他沒有發過一次脾氣,阿姨說小c長大了,進步了。可是恰恰相反我卻多了幾分擔心,因為這一個月里我幾乎沒聽見他的一點聲音,哪怕是哭聲。我多么希望小c像勞拉那樣突然有一天也能高高舉起他的小手或是主動跟老師,同伴說話呀!
我能為他做些什么?這是我目前需要明確的事。他喜歡看書,他對漢字認讀感興趣,在這個時候跟他交流漢字也許會更令他舒服、自然。重要的是可能要營造一種對話的氛圍。如:親切的態度、積極地鼓勵性的回應以及對他能力所表現出來的信任,能讓他漸漸找到安全感,然后慢慢地參與到對話中。
不管這些對于小c來說是否有效,我必須盡力去嘗試。我相信:要有耐心,并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有能力成為有學習成就的一員;我也相信有付出一定有回報!我靜等著花開的美妙瞬間!
你在為誰工作讀后感字篇七
作為幼兒園教師,幼兒就是學習者,由于幼兒的年齡特點所決定,他們所講述的內容都是比較分散,零散的。正是因為這樣老師更加要多聽到幼兒的聲音,抓住孩子們聲音中的教育價值,開展有效地引導。
在教育環境中的談話對象包括教師和幼兒,作為教師的我們在與幼兒談話的過程中要有目的性、針對性,用自己的語言去引導幼兒、拓展幼兒的思維。有時候教師不經意的一句話會對幼兒產生重要的影響。
幼兒通過與同伴的交流在教育環境中開展分工、合作、共同解決問題的活動,促進幼兒通過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幼兒互相交談在幼兒園教育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既是人際關系能力的發展,又是自我意識與他人意識互相協調的過程。
在教育活動中,老師在提出一個問題后要給予幼兒一定思考的時間,便于幼兒思考、組織自己想要說的內容。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幼兒組織語言能力的發展,如果急于讓幼兒交流、回答,反而會讓幼兒產生抵觸情緒,影響交流效果。
興趣是幼兒最好的老師,與幼兒交流時抓住幼兒的興趣點,幼兒才會有交流的興趣,讓交流更加順利、更加深入。讓交流的話題更加具有針對性,促進幼兒的發展。
在與幼兒交流的時候,教師不可能立馬精準地分析出幼兒的興趣點,談話的方向等,因此需要教師在與幼兒交談后,將幼兒交流的主要內容記錄與反思,只有這樣,在下次談話的過程中才能更好地抓住話題。
談話是一種最簡單的交流方式,但也是最難的,與幼兒談話的技巧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磨練。
你在為誰工作讀后感字篇八
在《老師,你在聽嗎?》第四章中有這樣兩句話“好的老師是你能夠向他提問,并不以此為恥”、“當我們有重要的事情而開班會時,她總是傾聽,而且她問的正是我們所想的問題”,這兩句話充分說明了教師與幼兒之間對話的重要性。
在與幼兒對話的過程中,認真的態度是必須的,只有當教師認真傾聽幼兒,才會發現幼兒話語中的教育契機,才會激發幼兒想說的興趣,讓對話更加流暢。那認真傾聽主要包含幾個方面:有目的地傾聽;對話的控制權互相交換;拓展幼兒對話的思緒等。
安靜是對話必備的客觀環境,如果身處在一個嘈雜的環境中開展對話活動,想必交流的心情也會減少幾分。為幼兒創設一個良好的、安靜的對話氛圍,有利于促進對話活動的開展,同時教師也需要有一份安靜的心去對待幼兒,耐心仔細地傾聽幼兒所說的話,不要過于急躁,鼓勵幼兒大膽地完整地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提問在引導對話中是非常關鍵的一部分”,這是章節中的一句話。有價值的提問可以讓對話變得持久、深入,可以讓對話的內容更加具有教育價值。幼兒的對話主題往往是出自于幼兒對于某一件事情的興趣,因此在對話時教師要圍繞這個興趣點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讓這個興趣點更加具有價值,同時也激發了幼兒更加深入地探索這個興趣點。
幼兒在對話活動中的語言是比較直白的,教師可以通過示范的作用,幫助幼兒學習一些對話技巧,例如還沒有理清思路的時候可以向對方說“請等一等,讓我想一想?”同時在對話中也可以豐富幼兒關于關聯詞語的使用技巧,促進幼兒對話技巧的提高。
“總結對話”這個詞對于我來說很新,在書中這樣介紹:“總結對話像其他記憶方法一樣有用,能提示兒童過去所說過的話。”為什么要讓幼兒回憶自己說過的話呢?這是為了幫助幼兒整理和完善自己的說話方式,讓幼兒自己說話的思維和方式得到進一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