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你在為誰工作讀后感字篇一
《老師,你在聽嗎?》向我們介紹了傾聽兒童,與兒童進行言語互動所需的一系列知識技能,包括科學的兒童觀和兒童學習觀,把握對話時機、創設對話環境的策略以及促進、收集、解讀和應用對話的技能與技巧。全書深入淺出、實例豐富,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并盡量提醒自己避免“用提問——回答的模式控制對話;內心給兒童的想法做上‘對’或‘錯’的記號;因不了解兒童而忽視他們的想法”等的做法。從而讓自己更進一步理解“兒童有一百種語言”的含義,形成正確的兒童觀。
每個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的一百種語言不是整齊劃一的,存在差異,我們應用心讀懂孩子的語言,允許孩子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去發展,不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孩子。
認真傾聽兒童的語言,從傾聽中學會關注。兒童有一百種語言,他們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表情、每一種行為背后存在著內在需求,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做有心人,注意身邊的每一個孩子,以職業者的敏感對孩子的言語、表情、動作、行為等全身心關注。我們只有通過觀察,對話,才能了解孩子的經驗獲得、能力發展、心理需求、學習方式,才能獲得真實具體的信息,進而尋找有效教育的切入點。
認真與幼兒對話,從對話中學會溝通,從解讀中學會了解。兒童有一百種語言,孩子的語言會告訴我們他們的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我們應透過孩子眼里的萬花筒來看世界,我們會發現,孩子的每一個想法、每一幅作品、甚至每一句話,都標示了一個五顏六色、富有詩意的美好世界。假如我們只注意孩子是不是守成規、聽指揮。假如我們總是用成人的標準評價孩子的創作、孩子的行為,假如我們對孩子看似“出格”的想法和做法不去努力地理解和加以鼓勵,孩子的創造潛力就會在我們的“管教”中慢慢消失殆盡。
《老師,你在聽嗎?》它告訴我們要積極傾聽、支持幼兒,鼓勵幼兒敢說、想說,勇于、善于表達自己的意見與想法。讓我們成為一名傾聽式、對話式的教育者,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發現他們絢麗多彩的世界,多顧及孩子的內心感受,內心需求,用愛呵護孩子的內心世界,用尊重架起溝通理解的橋梁。
你在為誰工作讀后感字篇二
《老師,你在聽嗎》在書中引用過這樣一句話:“好的老師是你能夠向他提問,并不以為恥”,這讓我們深切的感悟到創設對話學習環境的重要性,這種對話的學習環境便于我們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想法,采取有效的策略。要做到這一點,離不開對孩子對話的正確解讀。
麗薩·波曼女士告訴我們要獲得一次對話意義,盡管方法有很多種,但其中最關鍵的是要以開放的態度、不同的方式理解兒童的語言,而且這種理解是整體的而非獨立的。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我們每個人對對話的理解都可能隨時間、觀點等不同因素的變化而變化,不可能是永遠固定不變的,所以要保持開放的態度。如我們中班曾經來過一個叫洋洋的插班生,他不太會說話,經常動不動就哇哇大叫或者往地上一躺。剛開始時覺得這孩子比較任性,想怎么樣就怎么樣。
可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感覺到洋洋之所以大吼大叫,可能是邊上的孩子影響干擾了他的活動,引起了他的不滿情緒,而他的語言發展又明顯比同齡伙伴緩慢,不能清楚、準確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因而產生了煩躁的情緒,想以此來吸引老師的注意,達到目的。隨著對洋洋的看法的改變,我們采取的教育措施自然而然也在發生變化,不再像剛開始那樣以為孩子僅僅是任性所致,而反復提醒洋洋,讓他不要吵鬧,不要躺在地上,以免著涼和弄臟衣服,并用小五星及時鼓勵。而是主動觀察、耐心詢問,了解他的所需所想,滿足孩子正當合理的需求。
而將對話看成是一個整體,保持對話的整體性,是因為每個說話者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的,他們的對話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給予孩子觀點應得的尊重和關注。作者還在書中向我們介紹了一些解讀兒童語言的策略,包括可視化、自我提問、聯系兒童的先前知識和經驗、整合信息等方法。如天天自己給植物澆水的小宇,一天跑過來這樣問我:“老師,我們的植物是不是讓阿姨澆水?”我聯系他先前的經驗,想到他之所以會這樣問,可能是他今天忘記澆水了,在暗示老師他要去給植物澆水。自我提問法讓我們盡可能地提出更多的問題,拓展思維,幫助我們更加深入理解孩子話語的意思。
通過這些方法的使用,可以幫助我們逐步審視自己在日常教育中的對話是否有效,學會解讀兒童的對話,不斷反思,為日后的探究提供足夠的洞察力和可能性,真正成為一名傾聽式、對話式的.教育工作者。
你在為誰工作讀后感字篇三
“對教師而言,理解學習理論是很重要的。學習理論試圖解釋學習是如何發生的。”這是出自于《老師,你在聽嗎?》一書中的一段話。在日常繁瑣的教學過程中,只有當老師有了一定的教育理論基礎時,教育的方法和實施才會更加有效與科學。作為一名幼兒園教師,應具備科學的兒童觀,將自己的理念付諸于實踐,在實踐中不斷充實和更新自己的理念。
在“學習與你的兒童觀”一章中,文中的一些觀點與我發生了共鳴:
在這個觀點中最突出的幾個字是“主動建構”,由于幼兒的年齡較小,因此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教師為了“便捷”,實施了所謂的“主動”學習活動,以便達到更好的課堂效果,但是幼兒在這個過程中只是了解,而不是學習。事實上,主動建構主要體現在幼兒的興趣、教師的語言、教育環境三方面。例如在活動中教師要支持和鼓勵幼兒在活動中多表達自己的想法,并勇于嘗試自己的想法,從思考中、實驗中獲得有益的經驗,促進自身經驗的建構。
幼兒的學習并非是憑空的,是建立在幼兒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發生、發展的。例如在角色游戲中超市、醫院、娃娃家等,幼兒先前對這些區域、材料、角色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因此通過教師的引導、材料和環境的輔助,幼兒會豐富自己的語言、加強與同伴之間的交流,促進自己各方面能力的提高,而這種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幼兒已有能力或經驗的基礎之上。
學習并不是憑空的想,而是要融入到一定的情境中才能學習到真正的經驗。“學習發生在真實的、社會化的情境中”這句話充分體現了學習的真實性和社會性,例如在日常活動中,幼兒對于喝光牛奶的包裝袋、班級水龍頭水流的大小等現象都有著濃厚的興趣,幼兒親自動手擺弄,在真實的.環境中探索發現,積累經驗,這時的學習才是真實的、貼近幼兒生活的學習,幼兒才會更有興趣去探知與學習。
科學的兒童觀可以為幼兒提供一個多元發展的平臺,可以幫助幼兒獲得更多快樂學習的經歷,促進幼兒自主構建經驗,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和習慣。同時,科學的兒童觀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作相應的調整,只有這樣理論才能更好地貼合實際,指導實踐。
你在為誰工作讀后感字篇四
《老師,你在聽嗎?》第六章“解讀對話”闡述到:獲得一次對話意義的方法有很多種,關鍵是要以開放的態度,不同的方式理解兒童的語言,而且這種理解是整體的,而非獨立的,只有這樣,才能給予兒童的觀點應得的尊重和關注。
在日常生活中要多關注那些比較內向,不太喜歡說話的孩子,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主動引發對話。比如,午睡后幫幼兒穿衣服時,可以問他們衣服是誰買的,媽媽還給你買了什么,你喜歡什么樣衣服等等。在老師溫和的語氣里,幼兒才有表達自己想法的勇氣。
教師與幼兒的對話其實很多很多,但往往處于教師問幼兒答的形式。如果問題過于簡單,幼兒就沒有繼續說下去的內容了。在學習了《老師,你在聽嗎?》一書后,我對教師的提問藝術有了更為深入的理解。就提問的“開放性”而言,書中第二章的一個關于“馬”的案例引起了我的興趣和關注,“這是什么動物?它是什么顏色的?你還能看見另外一種顏色嗎?”這些問題雖不是選擇性的,但它們也是封閉式的,因為這樣的談話沒有試圖去發現兒童的先前知識和經驗,同樣關于“馬”的提問:這里發生了什么?還有呢?那會怎么樣?爸爸怎么抓住馬的?這些開放式問題幫助兒童拓展思考,有利于教師發現兒童想象的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將先前知識運用到操作中的能力以及學習的能力。
在幼兒園教育過程中,應因人而異,因勢利導,通過多種引導策略,在幼兒園中進行開放性語言教育活動就能幫助孩子在運用語言過程中更好地掌握語言這個工具,從而提升運用語言的能力,獲得語言的發展。
你在為誰工作讀后感字篇五
很多時候我們被工作的繁忙捆住了身心,會因為一件事而埋首桌前,會因為一個煩惱而痛哭流涕,你有放下心來,打開窗,去靜心的看一看藍天嗎?哪怕只是靜下心來,去品讀一份安寧。
不知道為何,當我翻看了《你在忙什么》后,我的腦袋里,只記住了一句話,輪回中的眾生,都是貪玩的孩子。
我記得有次我給紅妝打了一個電話,那時候心情很不好,她回了我一句《無量壽經》里的話,“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沒有什么不是一個人,死也是孑然一身,恰巧,在我閱讀此書的時候,我就看到這句話,有人問佛,應當如何對待愛情?佛不會勸所有人出家,也不會讓所有人學佛。佛會說,對情不要太執著,否則一定會帶來痛苦,這不是別人強加給你的,是作繭自縛。
所以,愛是怕失去,卻有求不得。所以,他用劉瑱妹妹的故事,說明了愛情是無常的。用摩登伽女愛上阿難的例子,去說愛情的本質。甚至是佛陀的愛。
放下自我,化解執著是一個境界,也是對感情的參悟。
這本書是索達吉堪布的述著,很多時候,我們日復一日,來不及作答,來不及發問。而堪布在書里,一點點地用他的領悟去洗濯塵世的智慧,守護我們心靈的沉靜。這本暢銷書,影響力遍及全球,堪布對藏傳佛教的傳統法義學修甚深。我記得書中有個商學院的學生問堪布,在這樣一個越來越復雜的時代,西藏文化、藏傳佛教會不會沖擊時?堪布說,外來文化確實有沖擊,當短期內不會有大問題。他指明藏族人本身就重視學修佛法,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都把佛法視為如意寶一樣,不可能輕易舍棄。他說一部分在藏族人去了漢地或國外,信仰消失,但西方重視了起來,開始關注藏地文化及佛學。
所以,修佛和做人一樣,都需要踏踏實實,心田不長無明草,處處常開智慧花,又不是那么簡單的一句話。
三是對年來,索達吉堪布,身體力行地引導大眾實踐佛法的學修傳統,同時,利用一切空余時間互譯漢藏經典,從事慈善事業。
堪布說,你如果沒有害其他人的心,就沒有過失。
他說沒有,因為他的心是想利益他,。他做壞事只會害自己,對堪布不構成傷害。
所以,他只是一個傳道授業的前輩,他心向善,他渴望眾人能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他認為,時代在變遷,但佛教的宗旨沒有變,人們可以從中找到解決現代問題的真正答案,這是應該去提醒大家的。所以,對外界的種種贊譽,他說,我只是一名老師,教傳佛法的老師。
這本書沒有那么多的循規蹈矩,它就像一個前輩在與你對話,平心靜氣,他希望你能摒棄雜念,當我們富裕的時候,不要得意驕傲,因為一切都是無常的,當我們貧窮的時候,不要傷心沮喪,因為一切都是無常的。
所以,放下執念,去守護我們心靈的港灣,沒有什么不是無常。
你在為誰工作讀后感字篇六
一次美術活動,涂色畫一大蘋果。幼兒通過摸、看、聞和吃等的活動已經對蘋果有了一定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我用紅色把蘋果的形狀畫在紙上,然后請小朋友拿紅色的.蠟筆涂色。當我走到明明旁邊時,只見她正用綠色的蠟筆涂色。“明明,你怎么用綠色筆呀,你看小朋友的紅蘋果多漂亮呀!”聽我這么一說,明明嚇了一跳,連忙用手捂住畫,并來回搓動,仿佛要把畫的顏色搓掉。
看著她這樣,我又好氣又好笑,說:“沒關系,涂綠顏色也挺好看的,只是綠蘋果還沒熟,不好吃呀?”聽我這么一說,明明笑了,捂著的手也松開了,說:“老師,我姑姑就吃這樣顏色的蘋果,她說可好吃了,我是給姑姑畫的蘋果。”聽他這么一說,我仔細一想,對呀,我們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一說起蘋果就常常是紅蘋果,畫蘋果時,認識蘋果時往往是以紅色蘋果為標準,仿佛蘋果只有一種顏色。當孩子在生活中看到了綠蘋果并畫了出來,說明孩子對事物有自己的認識,我們所給的唯一標準反而限制了幼兒對自己認識的表達機會,我們應當尊重、表揚幼兒對自己認知的表現。
如何更好地教育幼兒呢?這就需要我們不斷提高自己對兒童的認識,尊重孩子的體驗,與孩子在共同的探索中認識和發現事物。讓孩子有用眼睛看事物的機會,并承認每個孩子的感受。原來我們的教育觀是多么的讓人不安,因為它壓抑了幼兒的自主性,甚至幼兒個性的發展。我們在教育兒童時,本質上幼兒沒有自主的權利,它只能聽老師的,否則那就是錯的。這一切不能不讓我們反思,我們每個人都有自我的,包括幼兒。承認幼兒的認識尊重幼兒是幼兒學習和探索世界的動力,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幼兒學會生活,學會學習。
讓我們轉變教育的觀念,一同伏下身子,從幼兒眼中看世界,了解、理解、尊重幼兒,走進童心世界,把認識和探索的權利交給孩子。
你在為誰工作讀后感字篇七
“你在忙什么,”這書名就一下子問住了許多人,看看朋友們迷茫的眼神和思考的投入,我忽然覺得,這個社會真的病了,我也病了,是心病了。
“我”這個字,你瞅瞅,已經在短短的問句中出現了很多次,人在世間,往往執著于那個真實的自私的自我,我們在尋找的幸福,在佛陀看來都是不真實的東西。
“機緣”,本書的作者認為這是個玄之又玄,解釋不清楚的詞語,這個來自于你的生活,你自己,你遇見的任,你曾經的經歷還有很多美好的東西,這些都可以叫做機緣。
看這本書的時間是在考場上,我作為監考老師在偌大的考場上打發著很無聊的時間,但是正是如此我才有安靜的空間讓自己的心靈放空去讀書。真的不說也許這就是一種機緣,短暫的沉靜讓我汲取了大量優質的內容,心中自然是美的,因為書真的很好,心真的需要靜。
對“佛”我始終是個門外漢,不過也一直有著極大的興趣想去了解,想去安訊,曾經有人帶我入過佛堂,也有人送過佛經給我,也曾經游歷過小布達拉宮,許多寺廟,還虔誠的拜佛,希望愿望能夠達成,現在還想要去還愿,始終記得自己的誠心。但可惜的是知道如今我仍然是那個迷茫的自己。
其實,自己就是堪布口中所說的那個佛教中的門外弟子,只是看些書和拜佛,但是沒有明白這是為什么,而藏傳佛教責專心研究佛教的精神與大義,從淺入深,讓修行之人明白道理更為重要。
喜歡這本書,可以說是愛不釋手,因為他可以解惑,書中分了好幾章,其中每章都說明了一個道理,然后都是用的是堪布在大學講經中學生的問題和答案來講述,這個方式我實在是太喜歡了,因為其中許多都是我想問的,而堪布都給與了回答,比如關于執著,關于感情,關于如何修行等等都在其中,我們可以找到自己一直想問但是沒機會問的問題,然后看看這位大乘的佛法傳教者是如何來解釋這個問題的,也許在某一刻你可以得到頓悟,不管是短暫的心情寧靜,都是一種收獲。這是一本好書的標準,所以得者有幸,很想與大家分享,希望能夠讓更多人看到,在這個浮躁的世界中尋找那也許是片刻的寧靜,我相信你一定會有所收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