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小暑節氣的來歷和風俗篇一
小暑的由來大家知道嗎?小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夏天的第五個節氣,表示季夏時節的正式開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于小暑節氣的來歷和風俗,供大家參考,快來一起看看吧!
中國歷法規定,夏至后第三個庚日為入伏,其中第一個10天為初伏,初伏最早離夏至20天,最晚30天,小暑離夏至16天。“小暑過, 每日熱三分。”小暑節氣期間正好趕上入伏,從小暑至立秋這段時間,稱為“伏夏”,即“三伏天”,是全年氣溫最高的時候,民間有“小暑接大暑,熱得無處 躲”、“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說法。
小暑到來,標志著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炎熱季 節,有“小暑開始熱,減衣身上輕,抓緊種蔬菜,備足過嚴冬”的說法。《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 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群芳譜》載:“暑氣至此尚未極也。”此時,暑氣上升,氣候炎熱,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間,農諺曰:“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
小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夏天的第五個節氣,表示季夏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105度時叫小暑節氣。
小暑:“斗指辛為小暑,斯時天氣已熱,尚未達淤極點,故名也。”小暑節氣,意味著一年中最高溫、高熱、高濕的暑天即將到來。此時已是初伏前,到處是綠樹濃蔭,很多地區平均氣溫已過30度,時有熱浪襲人之感,暴雨也時常在此節氣光顧大部分地區。
綠樹濃蔭,時至小暑。南方地區小暑時平均氣溫為26℃左右,已是盛夏,頗感炎熱,但還未到最熱的時候。常年7月中旬,華南東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可開始出現日平均氣溫高于30℃、日最高氣溫高于35℃的集中時段,這對雜交水稻抽穗揚花不利。除了事先在作布局上應該充分考慮這個因素外,已經栽插的要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在西北高原北部,此時仍可見霜雪,相當于華南初春時節景象。
小暑前后,華南西部進入暴雨最多季節,常年7、8兩月的暴雨日數可占全年的75%以上,一般為3天左右。在地勢起伏較大的地方,常有山洪暴發,甚至引起泥石流。但在華南東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多連晴高溫天氣,開始進入伏旱期。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這一東旱西澇的氣候特點,與農業豐歉關系很大,必須及早分別采取抗旱、防洪措施,盡量減輕危害。
小暑前后,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各地進入雷暴最多的季節。雷暴是一種劇烈的天氣現象,常與大風、暴雨相伴出現,有時還有冰雹,容易造成災害,亦須注意預防。
1、吃暑羊
“吃暑羊”是魯南和蘇北地區在小暑時節的傳統習俗。入暑之后,正值三夏剛過、秋收未到的夏閑時候,忙活半年的莊稼人便三五戶一群、七八家一伙吃起暑羊來。而此時喝著山泉水長大的小山羊,吃了數月的青草,已是肉質肥嫩、香氣撲鼻。這種習俗可追溯到堯舜時期,在當地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說法。徐州人對吃暑羊的愛好莫過于當地民謠:“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
2、食新
民間有很多地方有小暑時節“食新”的習俗。農民會用新米做好飯,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祈求秋后五谷豐登。然后人們開開心心地品嘗新酒等。也有的地方是把新收割的小麥炒熟,然后磨成面粉后用水加糖伴著吃。這種吃法,早在漢代就有,唐宋時期更為普遍。唐代醫學家說,炒面可“解煩熱,止泄,實大腸”。
生活在城市的人們,會在小暑這一天買少量新米以及新上市的蔬菜、水果等,回到家把新米與老米同煮。俗話也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說。我國地大物博,而夏季又正是萬物生長的時候,因此應時可口的食品于此時最多。
3、封齋
湘西苗族的封齋日在每年小暑前的辰日到小暑后的巳日。這段時期,禁食雞、鴨、魚、鱉、蟹等物。據說誤食了要招災禍,但仍可吃豬、牛、羊肉。
4、吃伏面
俗話說“熱在三伏”,小暑過后就進入伏天。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們應當少外出以避暑氣。飲食上,人們會吃清涼消暑的食品,以度過炎熱的伏天。
入伏之時,剛好是我國小麥生產區麥收不足一個月的時候,家家麥滿倉,而到了伏天人們精神委頓,食欲不佳,餃子卻是傳統食品中開胃解饞的佳品,所以人們用新磨的面粉包餃子,或者吃頓新白面做的面條,就有了“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說法。在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據考證,伏日吃面習俗出現在三國時期。
5、小暑舐牛
在山東臨沂地區,每到小暑,人們有給牛改善飲食的習俗。伏日煮麥仁湯給牛喝,據說牛喝了身子壯,能干活,不淌汗,民謠有;“春牛鞭,舐牛漢(公牛),麥仁湯,舐牛飯,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6、吃藕
此外,在民間有小暑吃藕的習俗。在清咸豐年間,蓮藕就被欽定為御膳貢品。藕與“偶”同音,所以人們用食藕祝愿婚姻美滿。藕與蓮花一樣,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也被看做是清廉高潔的人格象征。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豐富的鈣、磷、鐵和多種維生素,鉀和膳食纖維也比較多,具有清熱養血除煩等功效,適合夏天食用。鮮藕以小火偎爛,切片后加適量蜂蜜,可隨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虛失眠。
7、市冰
冰,性寒,盛夏的時候用冰冷藏肉、魚、蛋、水果等,可以抑制微生物的活動,長時間保持新鮮清潔。但是此時不宜多食,因為冰的性質與此時炎熱的氣候相反,冷熱相遇,最容易導致疾病。《食譜》中有述:“凡夏用冰,止可隱映飲食,令氣涼耳,不可食之。雖當時暫快,久乃成疾也。”婦女尤其應當注意勿多食寒冰。我國人民很早便愉得了貯冰用冰。《周禮》載:“凌人掌冰,春始治鑒。”鑒是如甄一般大小的容器,在鑒口放上冰塊,把食物貯存在鑒中,就像現在的冰箱一樣,可以冷藏食物。
8、弈棋
弈棋,《路史》稱是堯帝制作,用來教育兒子丹朱的。現在廣泛應用的,有圍棋和象棋。弈棋可訓練思維,使人運用巧思,得心應手,出奇制勝,并養成精密審慎、預料時事的習慣。所說的品勢行局,都是關于對弈雙方優劣強弱、奇正勝負的說法。所以古人把棋書附在兵書之后,而歷代的圣主名將,如晉武帝、唐太宗、謝玄、關羽,也都特別喜歡下棋,即使在軍中也不荒廢。夏季漫長無聊,于桐蔭下對弈,是極有趣味的事,局外之人,也可以作壁上觀。
9、垂釣
盛夏酷署,不適于進行劇烈運動,宜于做怡情養性的活動。在柳塘垂釣。披襟當風,則是最令人愜意的閑情逸趣。
10、斗畫眉
畫眉,其眉如畫,叫聲婉轉,富于變化,有如百舌鳥。雄者善鳴好斗,人們多喜歡蓄養。將畫眉放在高籠中,懸掛在廊之下,精心喂養,極具樂趣。畫眉聲音悠揚,極為動聽,可以解悶添興。小暑這天,飼鳥者各提鳥籠,至公園等地,擺開陣勢,讓畫眉相斗,以決勝負。有民謠形容斗畫眉的情形:“身如胡虜尾如琴,頸如削竹嘴如釘。再添一對牛筋腳,一籠打盡九籠贏。”
11、簪茉莉
茉莉,性喜烈日,于炎夏盛開。花香濃郁,能祛穢濁之氣。江蘇和上海等地,夏天的賣花人,常把連蒂的茉莉花用細鐵絲扎成花球、花帶等,供女子簪戴。蘇州虎丘的花農,把茉莉放在馬頭籃里,沿街叫賣,稱之為戴花,婦女們一般都會購買、簪戴。
12、養蟈蟈兒
蟈蟈兒,一名叫哥哥,其名最早見于《蟲薈舊說》。蟈蟈兒常用翅摩擦發聲,聲音洪亮。夏秋之間,兒童大多飼養它們。《瓶花齋集》中說有一種好像蚌猛而又身體肥壯的昆蟲,京師人都將其叫作煙蟈兒,南方人把它稱作叫哥哥,喜歡捕捉飼養它。蟈煙兒吃絲瓜花和瓜瓤,叫聲和促織相似而又比促織清越。清露之下,煙蟈兒徹夜鳴叫,聲音凄涼,酸楚異常。
浙江一帶,盛夏時街巷里就有肩挑著蟈蟈兒叫賣的,都養在紙糊的盒子里,或者小竹絲籠中。繁密的蟲鳴,激越凄楚,婦女孩子,聽到叫聲就聚集過來,因此賣蟈蟈兒的地方,就成了熱鬧的交易之地。
13、撲流螢
螢火蟲是益蟲,吃各種害蟲,對農業生產十分有利。螢火蟲有雌雄兩種,雄蟲體黃頭黑,有復眼,翅柔軟,上面布滿點線;雌蟲沒有翅,形狀如蛆。雌雄蟲尾端都有發光器,呼吸時,空氣流人,發生氧化作用,發出光亮,十分美麗。夏季小暑節氣期間,雌蟲在水草里產卵,蟲卵也發微光,大約大暑前后小螢火蟲飛出。
14、游勝景
小暑夏日的傍晚,夕陽西下,涼風習習,人們或休憩于庭院,或泊船于柳塘,或泛舟于大河,以消滌酷暑。國內著名的風景勝地,如蘇州的虎丘山塘,南京的秦淮、后湖,揚州的瘦西湖,蕪湖的陶塘,紹興的東湖,嘉興的南湖,杭州的西湖,廣州的荔枝灣,北京的三海,天津的青龍潭,濟南的大明湖,南昌的百花洲,桂林的漓江,昆明的滇池,都給人們提供了消夏解暑的好去處,有條件者不妨一游。
小暑節氣的來歷和風俗篇二
立冬是我國冬天當中的第一個節氣,而在立冬也有許多傳統習俗活動,你們大家清楚立冬節氣的來歷和風俗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立冬節氣來歷及風俗介紹,歡迎大家來閱讀。
我國傳統的四季劃分是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作為四季的始點。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開始。冬是終了的意思,有農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來的含意,中國傳統上把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冬”的解釋是:“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看來,立冬不僅代表著冬天的來臨,完整地說,立冬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規避寒冷的意思。
暖爐會
霜降后寒氣已重,因此各地開爐日期,一般常在農歷十月初。《荊楚歲時記》載:“廬山白鹿洞,游士輻湊,每冬寒醵金市烏薪為御寒之備,號黑金社。十月旦日,命酒為暖爐會。”北平一般在十月初一燒暖炕,設圍爐,稱之為開爐節,到第二年二月初一才撤去暖爐。暖爐多用一種耐燃燒的礦物)砌筑,該物比礬石更白,輕暖堅固,后來則用薄鐵做暖爐。《歲時雜記》稱京人十月初一喝酒,就在爐中烤大塊的肉,圍著火爐,邊飲邊吃,稱之為“暖爐”。《禮記·月令》記述十月有暖爐會。江蘇昆山、安徽太平、湖北鐘祥等地,也在月初開始用火御寒,期間有賣糕餅供食或者飲酒舉行暖爐會的。
煎香
香草為芳草中的一種,用衣袖在草上揮動便會芳香襲人,可縫制成香囊佩戴。焚燒香草可辟瘟疫、祛風瘴以及驅除房屋中的穢氣;佩戴香囊則可解郁悶;熬湯沐浴可以祛風寒;搽在發間可以辟穢污;以水酒煎制涂于面部,能夠祛黑斑,滋養容顏。蘭慧一類的植物也屬于香草,都是味辛之物,具發散上達之氣,足以辟除穢惡,潤肌肉,散滯結。
采桑葉
桑葉性苦,甘寒,能祛風清熱,涼血明目,以老而經霜的為佳,取其氣足力厚的特點。此時已人寒冬,得秋季肅殺之氣,桑葉更能泄降肝膽郁熱。《廣濟方》稱立冬日采桑葉一百二十片,如遇閏年,則多采十片,每次用十片。遇到需洗眼睛的日子,用桑葉煎湯洗眼,能治療各種眼病。其他如《普濟方》《集簡方》都記載有用桑葉治療青盲眼、風眼流淚以及眼紅澀痛的方法。
吃羊肉
羊肉性甘,大熱,屬火,能補元助陽,治療體虛瘦弱,可御寒益氣,安心止驚,有很強的營養作用。秋冬后的羊肉味道尤為鮮美。我國除了塞外邊睡,如內蒙古、西藏等地,一般都在深秋開始吃羊肉,到立春為止。如浙江的長興等地,農歷八月就已經設店,宰羊出售。有民諺道:,月初一羊開刀。”一直到過了除夕才停止售賣。沿太湖流域,盛產綿羊。冬令時節,羊肉也是時令之物。
修農具
隆冬時節,農事已畢,農家對所有農具都應該趁閑暇時加以檢查,進行整修。如果發現有損壞或不可使用的,要立即修理或者予以添置,以免來春貽誤農時。《禮記·月令》中有季冬之月“命農計擱耕事,修來招,具田器”。所說的正是這個意思。
制肥料
各種植物,除了生長于沼澤中的之外,大都靠根部吸收土城中的養料,以維持生命。在終年無人的山野,樹木特別繁茂旺盛,正是依賴草木自生的枯枝落葉,日積月累,形成肥料。入冬草木凋零,靠近山林的地區或者家中有園圃的,枯枝敗葉,到處都是,正是農家制造堆肥的最佳時候。
迎冬
封建社會,朝廷會舉行郊外迎冬的儀式,并賞群臣冬衣、撫恤孤寡。
在《呂氏春秋·孟冬》有記載:“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渴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是日,皇帝率領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六里處迎冬。回來后皇帝要大大賞賜,以安社視,而且要撫恤孤寡。
祭冬神
古時候,立冬時節天子要穿黑色的衣服,騎鐵色的馬,帶文武百官去北郊祭冬神。冬神名叫禺強,字玄冥。《山海經》說他住在北海的一個島上,長相怪異:人面鳥身,耳上掛著兩條青蛇,腳踩兩條會飛的紅蛇。祭祀冬神的場面十分宏大。《史記》上記載,漢朝時要有70個童男童女一起唱《玄冥》之歌:“玄冥陵陰,蟄蟲蓋減……籍斂之時,掩收嘉毅。”意思是說,天冷了,要收藏好糧食。
1.多吃主食,適當吃羊肉、鵪鶉和海參
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被稱為產熱營養素。所以,冬季我們要適當增加主食和油脂的攝入,保證優質蛋白質的供應。狗肉、羊肉、牛肉、雞肉、鹿肉、蝦、鴿、鵪鶉、海參等食物中富含蛋白質及脂肪,產熱量多,御寒效果最好。
氣溫驟降,身體一些部位對寒冷特別敏感,應當特別注意保暖。
2.海帶、紫菜可促進甲狀腺素分泌
人體的甲狀腺分泌物中有叫甲狀腺素,它能加速體內很多組織細胞的氧化,增加身體的產熱能力,使基礎代謝率增強,皮膚血液循環加快,抗冷御寒,而含碘的食物可以促進甲狀腺素分泌。含碘豐富的食物是:海帶、紫菜、發菜、海蜇、菠菜、大白菜、玉米等。
3.動物肝臟、胡蘿卜可增加抗寒能力
寒冷氣候使人體維生素代謝發生明顯變化。增加攝入維生素a和維生素c,可增強耐寒能力和對寒冷的適應力,并對血管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維生素a主要來自動物肝臟、胡蘿卜、深綠色蔬菜等,維生素c則主要來自新鮮水果和蔬菜。
4.芝麻、葵花子能提供人體耐寒的必要元素
寒冷天氣使人對體內蛋氨酸的需求量增大。蛋氨酸可以通過轉移作用,提供一系列適應寒冷所必需的甲基。因此,冬季應多攝取含蛋氨酸較多的食物。如芝麻、葵花子、乳制品、酵母、葉類蔬菜等。
小暑節氣的來歷和風俗篇三
1、西瓜瓤含糖、含水量極高,在夏日眾多水果中最是清熱解暑、生津止渴,《本經逢原》即將之奉為”天生白虎湯“,更有”醍醐灌頂,甘露灑心“之譽。除此之外,西瓜皮、西瓜子也都可食,并都有一定食療功效。
2、扁豆的嫩莢和嫩豆可食用,炒、煮、腌漬、干制均可。子實有黑白之分,入藥主要用白色扁豆,其豆粒加糖煮食也別有風味,可堪與蓮子相媲美。《本草綱目》對此亦有說明:”硬殼白扁豆,其子充實,白而微黃,其氣腥香,其性溫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其軟殼及黑鵲色者,其性微涼,但可供食,亦調脾胃。
3、番茄在明清時期引入國內,由于來自西方故而又得名“西紅柿”,番茄中的特有成分之一是番茄紅素,也是目前自然界中最強的抗氧化劑之一,抗癌、抗輻射、抗衰老的作用尤其明顯。夏日炎炎,番茄的防曬修復功能也堪稱一流,一碗番茄雞蛋或番茄牛腩是不錯的選擇。
小暑節氣的來歷和風俗篇四
說起小暑的時候人們可能會覺得陌生,但這個是屬于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是屬于夏天的節氣,那么小暑節氣的風俗是什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了24節氣小暑節氣的風俗一覽,歡迎參閱。
1、吃暑羊
“吃暑羊”是魯南和蘇北地區在小暑時節的傳統習俗。入暑之后,正值三夏剛過、秋收未到的夏閑時候,忙活半年的莊稼人便三五戶一群、七八家一伙吃起暑羊來。而此時喝著山泉水長大的小山羊,吃了數月的青草,已是肉質肥嫩、香氣撲鼻。這種習俗可追溯到堯舜時期,在當地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說法。徐州人對吃暑羊的愛好莫過于當地民謠:“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
小暑這一天,江蘇徐州人有入伏吃羊肉的習慣,稱為“吃伏羊”。這種習俗可上溯到堯舜時期,在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說法。徐州人對吃伏羊的喜愛莫過于當地民謠“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
2、食新
民間有很多地方有小暑時節“食新”的習俗。農民會用新米做好飯,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祈求秋后五谷豐登。然后人們開開心心地品嘗新酒等。也有的地方是把新收割的小麥炒熟,然后磨成面粉后用水加糖伴著吃。這種吃法,早在漢代就有,唐宋時期更為普遍。唐代醫學家蘇恭說,炒面可“解煩熱,止泄,實大腸”。
在民間,小暑過后人們要嘗新米,這就是小暑“食新”習俗。小暑時節,農民會把新收獲的稻谷碾成米,然后將新米煮成香噴噴的米飯,以供奉五谷大神和祖先,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新米嘗新酒。據說“吃新”乃“吃辛”,是小暑節后第一個辛日。生活在城市的人們,會在小暑這一天買少量新米以及新上市的蔬菜、水果等,回到家把新米與老米同煮。俗話也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說。我國地大物博,而夏季又正是萬物生長的時候,因此應時可口的食品于此時最多。如《東京夢華錄》中關于宋代開封風俗的記載:“是月時物,巷陌路口,橋門市并,皆賣大小水飯、炙肉、干脯、葛筐筍、芥辣瓜兒、義塘甜瓜、衛州白桃、南京金桃、水鵝梨、金杏、小瑤李子、紅菱、沙角兒、藥木瓜、水木瓜、冰雪、涼水荔枝膏,皆用育布傘,當街列床凳堆垛。冰雪惟舊宋門外兩家最盛,悉用銀器。沙糖綠豆、水晶皂兒、黃冷團子、雞頭秧、水雪、細料情礎兒、麻飲雞皮、細索涼粉、素簽、成申熟林擒、脂麻團子、江豆鍋兒、羊肉小饅頭、龜兒沙餡之類。”應時美味繁富,不妨選擇益處多、容易得的時令之物來祛暑消渴。
3、封齋
湘西苗族的封齋日在每年小暑前的辰日到小暑后的巳日。這段時期,禁食雞、鴨、魚、鱉、蟹等物。據說誤食了要招災禍,但仍可吃豬、牛、羊肉。
4、吃伏面
俗話說“熱在三伏”,小暑過后就進入伏天。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們應當少外出以避暑氣。飲食上,人們會吃清涼消暑的食品,以度過炎熱的伏天。
入伏之時,剛好是我國小麥生產區麥收不足一個月的時候,家家麥滿倉,而到了伏天人們精神委頓,食欲不佳,餃子卻是傳統食品中開胃解饞的佳品,所以人們用新磨的面粉包餃子,或者吃頓新白面做的面條,就有了“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說法。在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據考證,伏日吃面習俗出現在三國時期。《魏氏春秋》記載:“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里的湯餅就是熱湯面。《荊楚歲時記》中說:“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五月是惡月,六月與五月相近,故也應“辟惡”。伏天還可吃過水面、炒面。過水面,就是將面條煮熟用涼水過出,拌上蒜泥,澆上鹵汁,不僅味道鮮美,而且可以“敗心火”。炒面,就是用鍋將面粉妙干炒熟,然后用開水沖后加糖拌著吃,具有“解煩渴,止瀉,實大腸的作用”。
5、小暑舐牛
在山東臨沂地區,每到小暑,人們有給牛改善飲食的習俗。伏日煮麥仁湯給牛喝,據說牛喝了身子壯,能干活,不淌汗,民謠有;“春牛鞭,舐牛漢(公牛),麥仁湯,舐牛飯,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6、吃藕
此外,在民間有小暑吃藕的習俗。在清咸豐年間,蓮藕就被欽定為御膳貢品。藕與“偶”同音,所以人們用食藕祝愿婚姻美滿。藕與蓮花一樣,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也被看做是清廉高潔的人格象征。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豐富的鈣、磷、鐵和多種維生素,鉀和膳食纖維也比較多,具有清熱養血除煩等功效,適合夏天食用。鮮藕以小火偎爛,切片后加適量蜂蜜,可隨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虛失眠。
7、市冰
冰,性寒,盛夏的時候用冰冷藏肉、魚、蛋、水果等,可以抑制微生物的活動,長時間保持新鮮清潔。但是此時不宜多食,因為冰的性質與此時炎熱的氣候相反,冷熱相遇,最容易導致疾病。《食譜》中有述:“凡夏用冰,止可隱映飲食,令氣涼耳,不可食之。雖當時暫快,久乃成疾也。”婦女尤其應當注意勿多食寒冰。我國人民很早便愉得了貯冰用冰。《周禮》載:“凌人掌冰,春始治鑒。”鑒是如甄一般大小的容器,在鑒口放上冰塊,把食物貯存在鑒中,就像現在的冰箱一樣,可以冷藏食物。
在沒有人造冰以前,一般所用的冰都是窖藏之冰,吳地的人稱之為涼冰。每當三伏,就有人在街上擔擔賣冰,有的還將楊梅、桃子、花紅之類的鮮果放在冰中,通常叫作冰楊梅、冰桃子等。鮮魚店鋪則用冰來給魚保鮮,稱之為冰鮮。
周代有在夏季發放冰塊的規定(見《周禮·天官)),后世的人也加以效仿。《鄴中記》稱:“后趙石虎都鄴,有屋一百四十間,上有冰室,室有數井,井深十五丈,以藏冰,三伏之月。以踢大臣。”《元和縣志》記載:“冰窖在薪門外,設窖二十四座,以按二十四氣,每遇嚴寒,戽水蓄于蕩田,冰既堅,貯之于窖,盛夏需以護冰鮮,并以滌暑。”在舊歷五月就有人開始挑著擔子賣冰。宋代詩人陸游〈重午》詩中寫道:“葉底榴花蹙絳增,街頭初賣苑池冰。”他自己解釋道:“會稽不藏水,賣者皆自行在來。”小暑時,已人炎夏,為使食物保持新鮮,或者食用冰塊以清涼解暑,冰市便應運而生。《燕都雜詠》中寫道:“磕磕敲銅盞,街頭聽賣冰。浮瓜沉李脆。三伏絕炎蒸。”這描繪的就是賣冰人夏日沿街賣冰核的情形。
8、弈棋
弈棋,《路史》稱是堯帝制作,用來教育兒子丹朱的。現在廣泛應用的,有圍棋和象棋。圍棋古時候稱為弈,《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記載:“寧子視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孔子說:“雖小道,必有可觀。”《孟子》中也有記述:“弈秋,通國之替弈也。”由此可見,在春秋戰國時期,弈棋的風氣已經很盛行。《西京雜記)載,漢宮曾有人在竹下弈棋;西漢杜陵杜夫子善于下棋,號稱天下第一人。在唐代以前,棋局縱橫各有十七道,共二百八十九道,黑白棋子,各有一百五十枚。唐代以后,變為縱橫各有十九道,共三百六十一道。
至于象棋,古時候都稱象戲,相傳是北周武帝所制,并撰有《象經〉。他讓王褒作注釋,聚集起群臣來演說象棋之法,還命令庚信作《象戲賦〉。當時的象棋棋子是以日月星辰為形象順應六律來走的。唐時相國牛僧孺最先用車、馬、將、士、卒等來代替原來的棋子形象,后來就演變成現在的象棋形式。到了宋代,司馬光作《古局象棋圖》,又發明了七國象棋,其整個棋局分為七國,王位于正中,秦國居于西方,楚國、韓國居于南方,東方是齊國、魏國,北方是燕國、趙國。每一國用十一個棋子,以不同的顏色作為區別,可以合縱,亦可以連橫。后來又有改為三國的,現在都已經不流傳了。
六朝時期,弈棋的風氣最盛,弈棋成為全國上下的共同嗜好,朝中訂立官名,列出等級,以求棋中高手。官職的評定,就按棋手的下棋水平來定。更有甚者,天子遇到有功的大臣,也用棋子作為賞賜的物品。梁武帝讓柳渾品定棋譜,棋譜中一共收人二百七十八人。梁武帝還親自撰寫《圍棋品》《棋勢》《棋法》等書。
弈棋可訓練思維,使人運用巧思,得心應手,出奇制勝,并養成精密審慎、預料時事的習慣。所說的品勢行局,都是關于對弈雙方優劣強弱、奇正勝負的說法。所以古人把棋書附在兵書之后,而歷代的圣主名將,如晉武帝、唐太宗、謝玄、關羽,也都特別喜歡下棋,即使在軍中也不荒廢。
夏季漫長無聊,于桐蔭下對弈,是極有趣味的事,局外之人,也可以作壁上觀。
9、垂釣
盛夏酷署,不適于進行劇烈運動,宜于做怡情養性的活動。在柳塘垂釣。披襟當風,則是最令人愜意的閑情逸趣。
10、斗畫眉
畫眉,其眉如畫,叫聲婉轉,富于變化,有如百舌鳥。雄者善鳴好斗,人們多喜歡蓄養。將畫眉放在高籠中,懸掛在廊之下,精心喂養,極具樂趣。畫眉聲音悠揚,極為動聽,可以解悶添興。小暑這天,飼鳥者各提鳥籠,至公園等地,擺開陣勢,讓畫眉相斗,以決勝負。有民謠形容斗畫眉的情形:“身如胡虜尾如琴,頸如削竹嘴如釘。再添一對牛筋腳,一籠打盡九籠贏。”
飼養畫眉,需要精心。鳥籠高懸,放入水罐和食罐,籠內立一株天竺葵桿,這樣畫眉冬天棲在上面就不會凍腳。每天用雞蛋黃拌水,再和少許細沙飼喂。天氣漸熱后,可以把鳥籠漫在水盆里,讓它自己洗浴,這樣會使羽毛更加光鮮,且避免因中署而死。
11、簪茉莉
茉莉,性喜烈日,于炎夏盛開。花香濃郁,能祛穢濁之氣。江蘇和上海等地,夏天的賣花人,常把連蒂的茉莉花用細鐵絲扎成花球、花帶等,供女子簪戴。蘇州虎丘的花農,把茉莉放在馬頭籃里,沿街叫賣,稱之為戴花,婦女們一般都會購買、簪戴。《晉書》載“都人簪奈花”,奈花,就是現在的茉莉。盛夏時候,每晚采下茉莉花,取井水半杯,用東西把花架在杯上,使花離水一二分高,用厚紙密封。第二天花可答戴,水用來點茶,清香撲鼻,尤其絕妙。
清代的吳偉業有詩道;“新桌浸后香恒滿,細縷穿成蕊半開。”北平四五月份交替之際,街上就有人擔著擔子賣茉莉,花香清遠馥郁,可供雅客點茶,婦女裝扮。胡孟向有詩歌詠茉莉說:“茲花最郁烈,亦是八閩產。舟船共北來,道里復何限!燕中豪貴重爾香,盆盎驕羅栽滿堂。澆用腥汁開特盛,繁星絕露凌晨光。閨中愛此起恒早,摘取偏宜鬢發傍。”
12、養蟈蟈兒
蟈蟈兒,一名叫哥哥,其名最早見于《蟲薈舊說》。蟈蟈兒常用翅摩擦發聲,聲音洪亮。夏秋之間,兒童大多飼養它們。《瓶花齋集》中說有一種好像蚌猛而又身體肥壯的昆蟲,京師人都將其叫作煙蟈兒,南方人把它稱作叫哥哥,喜歡捕捉飼養它。蟈煙兒吃絲瓜花和瓜瓤,叫聲和促織相似而又比促織清越。清露之下,煙蟈兒徹夜鳴叫,聲音凄涼,酸楚異常。
浙江一帶,盛夏時街巷里就有肩挑著蟈蟈兒叫賣的,都養在紙糊的盒子里,或者小竹絲籠中。繁密的蟲鳴,激越凄楚,婦女孩子,聽到叫聲就聚集過來,因此賣蟈蟈兒的地方,就成了熱鬧的交易之地。每個蟈蟈兒賣銅元五枚至十多枚不等。富貴人家買回去后,養在紅木盒里,上面嵌著玻璃,下面有底,可以開啟,以便于喂食。食料一般是毛豆子肉、米飯、青辣茄和南瓜花等。晚上,將蟈蟈兒懸于床頭,蟲鳴聲清脆悅耳。《清嘉錄》中記載吳地風俗:“秋深籠養蟈蟈,聽鳴聲為玩,藏懷中。或飼以丹砂,過冬不僵。籠例干葫蘆為之,金鑲玉蓋,雕刻精致。蟲自北來,熏風乍拂,已千筐百營,盈于吳城矣。”
北方喜歡養蟈蟈兒的,大多用籠喂養。好的煙蟈兒一只價值十余金。蟈蟈兒籠用小葫蘆去掉上截制作而成,以色澤如蜜蠟一樣的為佳,鑲嵌以象牙或用紫植做蓋,四圍雕刻花鳥用以通氣,工藝極其精細巧妙。如果形狀是扁的,就在旁邊開一扇玻璃窗,價值有貴到百金的。天寒之時,蟈蟈兒于此藏身,可以保暖,鳴聲更加響亮。如果用銀朱喂養幗蟈兒,會使其腹赤有光,能夠耐寒。八旗滿洲婦女大多將鞋底挖空,把煙蟈兒放在里面,使蟈煙兒的叫聲和鞋子踩踏的聲音相應,也稱之為聒聒。清代韓寶荃的《詠叫哥哥》詩中寫道:“少小憐為客,關山萬里過。樊籠甘我素,口舌讓人多。北望空回首,南音孰倚歌。世途行不得,何苦叫哥哥。”
13、撲流螢
螢火蟲是益蟲,吃各種害蟲,對農業生產十分有利。螢火蟲有雌雄兩種,雄蟲體黃頭黑,有復眼,翅柔軟,上面布滿點線;雌蟲沒有翅,形狀如蛆。雌雄蟲尾端都有發光器,呼吸時,空氣流人,發生氧化作用,發出光亮,十分美麗。夏季小暑節氣期間,雌蟲在水草里產卵,蟲卵也發微光,大約大暑前后小螢火蟲飛出。晉代的車胤家貧,讀書沒錢買燈油,于是在夏天用錦囊裝進數十只螢火蟲來照亮讀書(見《晉書·車胤傳》)。隋朝建立十五年時,隋場帝在東都錄華宮征集來螢火蟲數解,晚上出游到山野,將螢火蟲全部放出,竇時螢光閃爍,遍布巖谷(見《隋書·場帝本紀》)。《演繁露》引沈存中的《清夜錄》:“丁朱崖敗,有司籍其家,有絳紗籠數個,大率如燭籠,而無跋無蟲也,名聚螢囊,有火之用,無火之熱,亦已巧矣。”大概螢火蟲的螢光雖然微弱,然而在一個地方聚集多了,也十分光明。夏夜里,孩子們還往往用蛋殼,或者薄紙,或者白云母片,制成透明的火籠,將螢火蟲放在其中,螢光忽明忽暗。拿著把玩欣賞,名為螢火蟲燈。
14、游勝景
小暑夏日的傍晚,夕陽西下,涼風習習,人們或休憩于庭院,或泊船于柳塘,或泛舟于大河,以消滌酷暑。國內著名的風景勝地,如蘇州的虎丘山塘,南京的秦淮、后湖,揚州的瘦西湖,蕪湖的陶塘,紹興的東湖,嘉興的南湖,杭州的西湖,廣州的荔枝灣,北京的三海,天津的青龍潭,濟南的大明湖,南昌的百花洲,桂林的漓江,昆明的滇池,都給人們提供了消夏解暑的好去處,有條件者不妨一游。
炎炎夏日,不論老幼男女,借水消暑,最是愜憊。游船之上,披襟當風,山光水色,盡人心胸,晚上人港,則燈火輝煌。四面八方的游人聚集一起,泛炯中流,月色與波光相接,燈光與水光相映,或者美酒佳肴,管弦競奏;或者茶香裊裊,品茗閑話。在山水雅趣、逸興閑情之中放松身心,實在是消夏的樂事了。
養生,是為了更加健康。精神調養:注重“心靜”,保持心情平和。起居調養:小暑暑濕交蒸,避免烈日下暴曬,以防中暑;避免汗出后即吹冷風,寒邪侵襲而出現感冒、關節疼痛等疾病;注意休息,適當午睡,保持精神充沛。運動調養:可以選擇早晨或傍晚在河邊、花園里進行低強度運動,如八段錦、太極拳、散步等,避免運動后大汗淋漓。飲食調養:宜進食溫軟食物,切忌任性進食生冷食物、不知饑飽,可多喝熱米湯、熱粥、綠豆湯等養胃生津,益氣消暑。健康的身體是一切的基礎。
1、時間不同
小暑的時間是在每年7月7日前后(7月6日-8日)。
大暑的時間是在7月23日前后(7月22日-4日)
2、太陽位置不同
小暑時,太陽到達黃經105°。
大暑時,太陽到達黃經120°。
3、氣候不同
小暑時節,氣候特點是氣溫升高,進入伏旱期。
大暑時節正值三伏中的“中伏”階段,氣候特點是高溫酷熱。
4、三候不同
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一候是指小暑日后,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著熱浪。二候是指由于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墻角下以避暑熱。三候是指,老鷹因地面氣溫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
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一候是說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二候是說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濕;三候是說時常有大的雷雨會出現,這大雨使暑濕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5、小暑炎熱開啟,大暑全年最熱
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全國大部分地區基本符合。全國的農作物都進入了茁壯成長階段,需加強田間管理。
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同時,很多地區的旱、澇、風災等各種氣象災害也最為頻繁。
6、小暑和大暑分別意味著炎熱天氣的開始與高峰
小暑氣候特征:這時江淮流域梅雨即將結束,盛夏開始,氣溫升高,并進入伏旱期;而華北、東北地區進入多雨季節,熱帶氣旋活動頻繁,登陸我國的熱帶氣旋開始增多。小暑后南方應注意抗旱,北方須注意防澇。全國的農作物都進入了茁壯成長階段,需加強田間管理。小暑的標志:出梅、入伏。
大暑氣候特征:大暑節氣正值“三伏”,是我國一年中日照最多、氣溫最高的時期,全國大部分地區干旱少雨,許多地區的氣溫達35度以上,俗稱的“三大火爐”也最旺。在我國華南以北的長江中下游等地區,如蘇、浙、贛等一帶處于炎熱少雨季節,滴雨似黃金。而在我國的華南西部地區雖然高溫出現也最頻繁,但雨水卻最豐沛、雷暴最常見,是雷陣雨最多的季節。
小暑節氣的來歷和風俗篇五
一直以來,民間素有小暑吃藕的習俗,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豐富的鈣磷鐵等和多種維生素,vc鉀和膳食纖維比較多,具有清熱養血除煩等功效,適合夏天食用鮮藕以小火煨爛,切片后加適量蜂蜜,可隨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虛失眠。
小暑時節,民間還有曬書畫、衣服的習俗。民諺有云:“六月六,人曬衣裳龍曬袍”,“六月六,家家曬紅綠”。“紅綠”就是指五顏六色的各樣衣服。因為這一天,差不多是在小暑的前夕,為一年中氣溫最高,日照時間最長,陽光輻射最強的日子,所以家家戶戶多會不約而同選擇這一天“曬伏”,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陽光的暴曬,以去潮,去濕,防霉防蛀。
俗語:小暑黃鱔賽人參。黃鱔生于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后一個月的夏鱔魚最為滋補味美。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的緩解期,而黃鱔性溫味甘,具有補中益氣、補肝脾、除風濕,強筋骨等作用。根據冬病夏補的說法,小暑時節最宜吃的是黃鱔,黃鱔蛋白質含量較高,鐵的含量比鯉魚黃魚高一倍以上,并含有多種礦物質和維生素,黃鱔還可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濃度,防治動脈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對食積不消引起的腹瀉也有較好的作用。
小暑吃芒果代表這個時節是芒果的成熟盛產期。據傳說,當時有個虔誠的信徒曾將自己的芒果園獻給釋迦 牟尼,好讓他在樹蔭下休息。
“熱在三伏”,小暑是進入伏天的開始,天氣熱的時候要多喝粥,用荷葉、土茯苓、扁豆、薏米、豬苓、澤瀉、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湯或粥,或甜或咸,非常適合此節氣食用,多吃水果也有益于防暑,但是不要食用過量,以免增加腸胃負擔,嚴重的會造成腹瀉。
小暑的到來,意味夏季高溫天氣即將開始。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炎熱氣候,同時表示對最早一輪谷物收獲的感恩,中國社會在幾千年的時間里逐漸形成“食新”、“祭祀五谷大神”等習俗。“食新”即在小暑過后嘗新米,農民將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飯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表示對大自然以及祖先的感恩,然后人人吃嘗新酒等。據說“吃新”乃“吃辛”,是小暑節后第一個辛日。城市一般買少量新米與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間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說。
北方則會在小暑、大暑期間喝羊湯,第一可以滋補身體;第二“羊”與“陽”諧音,古人認為夏季陽氣喪失較多,這樣能夠增加陽氣。
民間還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說法。暑過后,氣溫高、濕度大。久置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經過露打雨淋,含水分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經太陽一曬,溫度升高,便會向外散發潮氣,在上面坐久了,能誘發痔瘡、風濕和關節炎等疾病。所以,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不能長時間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上。
小暑節氣的來歷和風俗篇六
白露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當太陽到達黃經165度時為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八月節……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 天氣漸轉涼,會在清晨時分發現地面和葉子上有許多露珠,這是因夜晚水汽凝結在上面,故名。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進入“白露”,晚上會感到一絲絲的涼意。
白露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當太陽到達黃經一百六十五度時交白露節氣。白露是秋天的第三個節氣,表示孟秋時節的結束和仲秋時節的開始。
露是由于溫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體上凝結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實際上是表征天氣已經轉涼。這時,人們就會明顯地感覺到炎熱的夏天已過,而涼爽的秋天已經到來了。晝夜溫差可達十多度。
陽氣是在夏至達到頂點,物極必反,陰氣也在此時興起。到了白露,陰氣逐漸加重,清晨的露水隨之日益加厚,凝結成一層白白的水滴,所以就稱之為白露。
俗語云:“處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處暑仍熱,每天須用一盆水洗澡,過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體了,以免著涼。還有句俗話:“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齊。”意思是說,白露前后若有露,則晚稻將有好收成。
小暑節氣的來歷和風俗篇七
>立冬節氣的風俗活動在過去,皇帝有到郊外迎冬的儀式,并賞群臣冬衣、撫恤孤寡。立冬前三日主管歷法祭祀的官員會告訴皇帝立冬的時間,皇帝便進行沐浴齋戒。立冬那天,皇帝率領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六里處迎冬。回來后皇帝要大大賞賜,以安社稷,而且要撫恤孤寡。
2、賀冬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立”是建立、開始的意思。立冬作為“四立”之一的重要節氣,是我國民間非常重視的季節節點之一,也是享受豐收、休養生息的時節,通過冬季的休養,期待來年的興旺吉祥。立冬不僅是冬季的第一個季節,在我國的很多地方也被當做重要的節日來慶祝。立冬,在古代社會是“四時八節”之一,人們一般都要舉行祭祀活動。立冬是十月的大節,在中國民間有祭祖、飲宴、卜歲等習俗,以時令佳品向祖靈祭祀,以盡為人子孫的義務和責任,祈求上天賜給來歲的豐年,農民自己亦獲得飲酒與休息的酬勞。
3、補冬
立冬后,就意味著這年的冬季正式來臨。草木凋零,蟄蟲休眠,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立冬意味著進入寒冷的季節,人們傾向進食可以驅寒的食物。在南方,人們會吃些滋陰補陽,熱量較高的食物,如雞鴨魚肉等,有的還會和中藥一起煮來增加藥補的功效。
立冬,閩中俗稱“交冬”,意為秋冬之交。立冬“補冬”,家家戶戶要熬制草根湯,將山白芷根、鹽膚木根、山蒼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鍋熬煮出濃濃的草根湯后,撈去根塊,再加入雞、鴨、兔肉或豬蹄、豬肚等熬制。草根品種眾多,配方也多種多樣,但都躲不開補腎、健胃、強腰膝的功能。在廣東的潮汕地區,立冬要吃甘蔗、炒香飯。甘蔗能成為“補冬”的食物之一,是因為民間素來有“立冬食蔗齒不痛”的說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經成熟,吃了不上火,這個時候“食蔗”既可以保護牙齒,還可以起到滋補的功效。
4、暖爐會
霜降后寒氣已重,因此各地開爐日期,一般常在農歷十月初。《荊楚歲時記》載:“廬山白鹿洞,游士輻湊,每冬寒醵金市烏薪為御寒之備,號黑金社。十月旦日,命酒為暖爐會。”北平一般在十月初一燒暖炕,設圍爐,稱之為開爐節,到第二年二月初一才撤去暖爐。暖爐多用一種耐燃燒的礦物)砌筑,該物比礬石更白,輕暖堅固,后來則用薄鐵做暖爐。《歲時雜記》稱京人十月初一喝酒,就在爐中烤大塊的肉,圍著火爐,邊飲邊吃,稱之為“暖爐”。《禮記·月令》記述十月有暖爐會。江蘇昆山、安徽太平、湖北鐘祥等地,也在月初開始用火御寒,期間有賣糕餅供食或者飲酒舉行暖爐會的。
5、祭冬神
古時候,立冬時節天子要穿黑色的衣服,騎鐵色的馬,帶文武百官去北郊祭冬神。冬神名叫禺強,字玄冥。《山海經》說他住在北海的一個島上,長相怪異:人面鳥身,耳上掛著兩條青蛇,腳踩兩條會飛的紅蛇。祭祀冬神的場面十分宏大。《史記》上記載,漢朝時要有70個童男童女一起唱《玄冥》之歌:“玄冥陵陰,蟄蟲蓋減……籍斂之時,掩收嘉毅。”意思是說,天冷了,要收藏好糧食。
6、吃水餃
立冬在北方則有吃水餃的風俗。在北方,立冬的規矩是吃餃子,因為水餃外形似耳朵,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立冬時,包餃子,味道既同大白菜有異,還要蘸醋加爛蒜吃,才算別有一番滋味。秋收冬藏,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選擇了“好吃不過餃子”。
7、吃倭瓜
在天津一帶,有立冬節氣吃倭瓜餃子的習俗。倭瓜即南瓜,又叫窩瓜、番瓜、飯瓜和北瓜,是北方一種普通的蔬菜。一般倭瓜都在夏天買,儲存在小屋里或窗臺上,歷經長時間糖化,在冬至這天做成餃子餡,味道與夏天吃的倭瓜餡不一樣。如果蘸醋加蒜吃,別有一番味道。
8、喝羊肉湯
在山東滕州,立冬時節,有喝羊肉湯的習俗。在寒冷的天氣,喝一碗熱氣騰騰的羊肉湯,絕對是一種享受。而且,羊肉中還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質以及豐富的熱量,御寒效果極佳。
9、立冬游泳
現在有些地方慶祝立冬的方式現在也有了創新,在黑龍江哈爾濱、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漢等地立冬之日,冬泳愛好者們就曾用冬泳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
10、燒香
滿族有燒香的習俗。立冬,秋糧一入庫,這個季節便是滿族八旗和漢軍八旗人家燒香祭祖的活躍季節。漢八旗的祭祀稱“燒旗香跳虎神”,滿八旗稱“燒葷香”。“燒葷香”5—7天,在操辦祭祖燒香的頭三天,全家人一連十天吃齋,不吃葷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