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教案呢?這里我給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學習。
幼兒園教學活動教案及反思篇一
1.學唱歌曲,并唱準如弱起的節拍。
2.嘗試用拍身體的方法替代部分歌詞,玩默唱的游戲。
3.在默唱的過程中,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4.培養幼兒的音樂節奏感,發展幼兒的表現力。
5.樂意參加音樂活動,體驗音樂活動中的快樂。
1.玩具小狗一個。
2.幼兒會玩音樂游戲《小花狗》。
一、音樂游戲《小花狗》。
教師出示玩具小狗:這是什么?我們一起來玩游戲《小花狗》好嗎?
二、幼兒學習歌曲《張家爺爺的小花狗》。
2.教師隨著音樂輕聲地念歌詞,然后,帶領幼兒有節奏地念歌詞。
3.教師放慢速度唱歌,幼兒感受其中的弱起部分。
4.幼兒學唱歌曲,教師用指揮的方法,在重拍處用“點頭”的方法唱準節奏。
三、學習玩“默唱”的游戲,表演歌曲。
1.默唱游戲:唱一唱,拍一拍。
2.幼兒自主選擇動作,教師幫助確定,并帶領幼兒練習,例如:拍手、拍腿、拍肩等。
3.不唱第一句歌詞。師生聽音樂拍手和歌唱,進行默唱活動。(表演2遍)
4.教師選擇“小花”的歌詞,帶領幼兒默唱歌曲,試試不唱“小花”,在“小花”歌詞處做捂嘴巴動作。(表演2遍)
5.變化默唱歌曲的動作,引導幼兒不唱“小花”,但在“小花”歌詞處做拍腿動作。(表演2遍)
6.幼兒嘗試默唱別的歌詞,表演歌曲。
教師:你們還想不唱什么歌詞,玩默唱游戲呢?(例如:叫小花、名字、小狗等)帶領幼兒唱一唱、拍一拍,進行默唱游戲表演活動。
本活動導入部分非常順其自然,而且整首歌的歌詞也非常簡單,因此孩子們學得得心應手,但活動的難點是要孩子唱準弱起拍,為了讓孩子更好地掌握,我把整首歌的譜子展現在孩子面前,并在弱起拍的地方作了一個標記,臨時順手拿了一個紅蘋果貼著,然后反復強調,反復教學,再加上的肢體提示,從而讓孩子較順利地學會控制性歌唱,解決了本活動的難點。
由于歌詞內容比較簡單,在孩子掌握歌曲之后我們進行了一定的演唱游戲和創編游戲,我們先進行了一個“默唱游戲”,設計這個游戲的目的是為避免孩子因為一首簡單的歌唱久了失去興趣要么不唱要么用很大聲的沒有感情的聲音演唱,于是我們用某個動作或是拍手或是拍腿等來取代歌曲中的某句詞,如選擇“小花”的歌詞,帶領幼兒演唱歌曲,在唱到“小花”時,不唱“小花”而是拍手,這個游戲重新引起了孩子的興趣,活動中發現它也有一定的難度,很多孩子總是不能按要求做到位,但孩子們能很認真的學,不厭其煩地進行嘗試,或許在以后的音樂活動中也可以運用這個游戲來延長幼兒學習的興趣。活動最后進行了創編,孩子們把“張家爺爺”改成了我們班小朋友的名字,頓時把活動氣氛搞得十分活躍,而后又是為“小狗”創編了很多的新名字,因為孩子對學習的事物感興趣時,才想學、愛學、樂學,并在創編的過程中發展了思維能力。
幼兒園教學活動教案及反思篇二
1、通過欣賞故事、玩色,感知紅、黃、藍三原色混合所產生的色彩變化。(難點)
2、學習用棉簽棒蘸顏料作畫。(重點)
3、大膽地動手操作,喜歡用棉簽棒作畫。
多媒體課件;紅、黃、藍顏料;白紙(畫有毛毛蟲的輪廓).
一、欣賞故事《好餓的毛毛蟲》,感知色彩混合后發生的變化。
提問:
1、這只毛毛蟲一開始是什么顏色的?
2、毛毛蟲吃了紅顏色的果子,身上變出了什么顏色?
3、接著它吃了什么顏色的果子,身上變長出了什么顏色?
4、它又吃了什么顏色的果子?身上變出了什么顏色。那現在它身上有哪些漂亮的顏色呀?
二、幼兒操作。
2、教師交代玩色要求。
3、老師巡回指導,鼓勵幼兒大膽玩一玩。
三、展示幼兒作品,引導幼兒一同欣賞。
1、師:我們一起來看看,你的毛毛蟲都變成了哪些顏色?
小結:原來呀,幾種顏色混在一起會變出各種各樣的顏色來。
2、關于毛毛蟲還有很多好聽的故事呢,帶上我們的作品一起去教室聽吧。
四、活動延伸:
可以讓幼兒觀看視頻或聽故事,讓幼兒知道毛毛蟲長大后就變成美麗的蝴蝶。
作為教師要善于發現幼兒的不同特點,給予每一位幼兒以激勵性的評價,充分挖掘作品中成功的東西,給予積極的肯定,使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受到手工活動的樂趣,從而增強自信心。
幼兒園教學活動教案及反思篇三
《夢來過了》這首兒童詩歌短小精悍,富有節奏和韻律,朗誦起來瑯瑯上口,賦予了音韻之美。符合我們班幼兒具體形象的思維和感性的、富有幻想的特點。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我對原教材進行適當的調整和修改。如:原教材中是直接出示圖片----小草、小花、白云等,說:“今天都有誰來咱們班做客啦!”而為了給幼兒營造一個寬松的語言氛圍,讓孩子們愿意說。我改為談話導入活動,因為孩子們都有做夢的經歷,對做夢有一些生活經驗,說一說自己做的夢,聽一聽別人做的夢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這樣一下子孩子們就進入一個輕松、有趣的話題當中,使師生關系更融洽,就像聊天一樣,活動氣氛也活躍起來,活動開展的相當順利。
由于詩歌內容比較簡單,學念詩歌的環節很快就結束了,我將仿編詩歌作為了活動的重點,用“詩歌里的小朋友到枕頭里、被窩中找夢,小朋友可以到哪里去找夢?”這一問題來啟發幼兒想象。孩子們的語言十分精彩:“在大箱子里嗎?我看看——沒有”,“在媽媽的包里嗎?我翻翻——沒有”,“在鞋子里嗎?我看看——沒有”,“在草叢里嗎?我找找——沒有”……從這些言語中我們可以發現,在句子的結構上,幼兒采用了詩歌中設問的修辭方式:自問自答,但這并不是單純的模仿,“翻翻”、“找找”、“看看”,幼兒在語言的模仿中融入了自己的想象與生活。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的思路是比較清晰的,從傾聽、欣賞——準確記憶——學習朗誦——脫離圖譜——自由創編——朗誦表演。從步驟上、難度上是層層遞進的,幼兒行為積極,思維活躍,樂意參加創編活動。整個活動,幼兒在審美中模仿、在模仿中創造、在創造中提升,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建構了自己的語言、創造了自己的文學,最后也實現了語言教學活動的教學目標,提高了幼兒語言表達能力。
詩歌的仿編在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會顯得更加的真實。課后反思時,我回想了仿編的環節,如果在這一環節中我能強調一下運用詩歌里面的句子讓幼兒來說,會更達到我所設立的目標,另外對于一個孩子說天上去找,如果這時把幼兒的思維引入房間,讓他去房間的各個地方去找,就樣會更生活化,接近孩子的生活。
幼兒園教學活動教案及反思篇四
1、幼兒能用粘貼的方法造出漂亮的房子。
2、幼兒能給房子進行添畫。
3、鼓勵幼兒大膽正確的上色。
4、在浸染、欣賞作品中,體驗成功的快樂。
漿糊、人手一份操作材料、記號筆、蠟筆。
1、導入部分聽故事,提問:誰來告訴我你聽到故事里的房子長的是什么樣的?
2、幼兒學習粘貼房子"今天,陸老師也想造一座漂亮的房子,看看陸老師是怎么造的?""造房子的時候先造房子的墻,用什么圖形寶寶來貼房子的墻呢?對了,用正方形寶寶,小朋友看仔細,貼的時候,先在背面涂上漿糊,漿糊少抹一點,每個地方都要抹到,然后把它貼端正,不然房子會倒的。好,我們再給房子貼上屋頂,用什么圖形寶寶呢?對了,用三角形寶寶,也要在寶寶的背面均勻的涂上漿糊,把他貼在墻的上面,也要貼端正,不然房子會塌的,然后再給房子貼上窗戶,用什么圖形寶寶?(小正方形),窗應該貼在墻的上面一點,最后給房子貼上門,用什么圖形寶寶?(長方形),門要貼在墻的下面,不然就走不進去了,門和窗也要貼端正,不然會打不開的。房子造好了,如果在房子的周圍再添上點什么就更漂亮了呢?好,那我們就來添畫上小花和小草吧,呀,房子就象造在了花園里。"
3、幼兒操作可是,森林里還有好多的小動物沒有新房子呢,你們想不想幫助小動物呀?老師為小朋友準備了許多圖形寶寶,等一會兒造房子的時候你一定要把圖形寶寶貼端正了,漿糊少抹一點,每個地方都要抹到,那么記住了嗎?好的,現在,請小朋友去造房子吧。
4、評價你覺的哪一座房子最最漂亮,為什么?
“三人行必有我師”,孩子也是我的老師。孩子們看待事物不同的角度的視角,以及他們擁有的天馬行空豐富的想象力,讓我隨著年齡增長漸漸丟失的童趣有著深刻的反省。今后的自己將會讓自己慢慢找回曾經的遺失。在課堂上我大致畫出房子的輪廓,有的孩子根據自己的想法畫得很獨特而有些就完完全全的跟著黑板上的描繪出來。前者收獲的肯定是快樂多一些,而后者的情況總有一天會對繪畫不感興趣。對于不同情況我對此也有了比較直觀的認識。因此我在課堂上將會把更多的耐心更多的鼓勵傾灑向孩子們。他們也一定會更加出色。
幼兒園教學活動教案及反思篇五
1.能夠安靜地傾聽故事,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
2.明確動物分房子的要求并能夠嘗試操作分房子。
3.初步學會小組討論和合作。
4.理解故事內容,記清主要情節,初步學習人物的簡單對話。
5.喜歡并嘗試創編故事結尾,并樂意和同伴一起學編。
重點:理解動物分房子的要求,幫助虎王解決問題。
難點:能夠嘗試分房子
幻燈片、每一小組一套分房圖片、紅黃色卡紙、一幼兒表演虎王、音樂磁帶
一、出示六種動物圖片,引出分房子。
1.教師:今天我們班來了幾位客人,讓我們一起看看它們到底是誰呢?(依次出示動物圖片)
2.它們要分房子了,這里有兩棟樓,先請小朋友幫忙安排它們住在哪一樓?(教師按幼兒想法操作展示黑板)
二、創設情景,由虎王入場,激發幼兒興趣。
師:喲,誰到我們班上來了,是虎王,虎王,你到我們班上來有什么事嗎?
師:小朋友都愿意幫虎王想辦法,,那它們向虎王提出了哪些要求呢?請聽故事《分房子》
三、教師播放幻燈片,完整地講述故事
提問:
從老鼠提的另一個要求不愿和貓住在一起,貓聽了怎樣罵老鼠的?(幼兒模仿貓說話)
3.公雞提了什么要求?(不和狐貍住同一棟樓)
如果公雞住在紅房子里,那狐貍應該住在什么樣的房子里呢?(黃房子)
4.最后一個是誰提出的要求?(烏龜)烏龜提了什么要求?
從烏龜說的話里你認為烏龜住在幾樓比較合適?
四、請6位幼兒分別扮演6種動物進行解色表演。
1.教師:小動物們在故事里面對虎王提出的分房要求,你們都記住了嗎?它們是怎樣說的?好,老師請6位幼兒分別扮演這6種小動物說的話,誰愿意來?(幼兒表演)
2.教師復述故事(對話部分,由幼兒表演完成)
五、1.發揮幼兒的主動性,讓幼兒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回想動物提的要求,使幼兒形成完整的印象。
2.提供操作材料,幼兒動手分房。
六、教師點評分房結果
1.鼓勵幼兒提出各種合理的分房方案
2.互相交流分房結果,與初次分房結果相比較
3.講評分房結果
七、結束:小朋友幫虎王想出了合理的分房辦法,虎五高興,想邀請小朋友和它一起跳個舞。(播放音樂)我們一起為虎王來慶祝吧。
好了,我們趕緊和虎王一起去給動物們分房子吧。(集體離開活動室)
《分房子》即讓孩子們孩子了解大自然中不同動物的存在,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同時,又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各種動物生存之間簡單的關系。故事以森林中的動物住新房為線索,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要求,而老虎大王不能夠很好的滿足他們的需要,希望得到小朋友的幫助而展開。活動以《綱要》為指導,讓幼兒在互動式、開放式、直觀式的教育活動中,自主地、能動地、創造性地學習。讓幼兒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展開想象,說說會有哪些不同的動物需要分房子。通過故事引出活動的主題,動物們該住哪一間房子里,他們有什么樣要求,從而激發他們幫助動物分房子的興趣。故事的發展是讓幼兒去主動思考、發現問題、尋找答案很好的依托。作為活動的延伸,另外不同動物的動物需要分房子,應該怎么辦,讓孩子根據動物的特點,再一次展開思考,望孩子多關注關心動物,讓孩子繼續有探索的機會,讓本次活動在區域活動中有體現。
本次活動整合了語言、常識等方面的知識,充分發揮幼兒的自主性。讓幼兒大膽交流,鼓勵幼兒積極參與活動,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動者和成功者。
幼兒園教學活動教案及反思篇六
活動目標:
1.大膽猜想故事內容,學習用"……突然……"的句式表達畫面……
2.理解"突然"的意思,體驗"突然"的趣味,嘗試進行故事續編。
3.理解故事內容,記清主要情節,初步學習
人物
的簡單對話。4.理解故事內容,能認真傾聽,有良好的傾聽習慣。
重點:學習用重復的句式表達畫面的內容,并能大膽猜想故事發展
難點:理解"突然"的意思,嘗試討論續編故事
活動準備:《突然》ppt
活動過程:
一、拋出問題,激發幼兒興趣
2、"突然"是不是這意思呢?老師找了一個故事,我們去故事里找答案吧。
二、閱讀猜測,理解故事
1.出示圖片1:你看到了什么?哦!看到了一只蜘蛛,那它在干什么呢?蜘蛛蕩著秋千,它的心情怎么樣?我們也來和小蜘蛛一起蕩秋千吧。
2.一只小蜘蛛正吊在樹枝上蕩秋千,蕩呀蕩呀,突然--咦,發生了什么事情呢?請小朋友來猜一猜。引導幼兒猜測,教師做適當的回應。
3.出示圖片2:看,這只蜘蛛到底怎么樣啦?那公雞是怎么吃到它的呢?嗯,一只公雞跳起來,"啊嗚"一口吞掉了它!
4.現在公雞的心情是怎樣的?為什么?它帶著快樂的心情會去干什么呢?
5.出示圖片3:公雞在干什么?你是怎么看出來的?(請一小朋友學公雞唱歌)公雞高興的站在草垛上唱歌,突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出示圖片4)怎么啦?對,一只狐貍撲過來,"啊嗚"一口吞掉了它!
6.出示圖片5、6:狐貍啊,吃的飽飽的,覺得口渴了,然后去干什么啦?去了湖邊喝水。我們來學學狐貍喝水的樣子。(教師講述:狐貍正在湖邊喝水)突然--又發生了什么事情呢?請誰來說說?突然--一只獅子竄了出來,"啊嗚"一口吞掉了它!
7、出示圖片7:后來,獅子吃了狐貍之后在干什么?
8、一只獅子在灌木叢中撒尿,突然--(出示圖片8)誰能用突然說一說發生了什么事情:突然,一只霸王龍沖了出來,"啊嗚"一口吞掉了它!
9、完整欣賞講述故事圖片1--810、師幼共同講述故事
三、續編故事,激發想象
1.出示圖片10:這只霸王龍吃了一只大獅子,霸王龍會去干什么呢?吃飽了的霸王龍正躺在太陽底下休息呢……突然--會發生什么事情?(出示圖片11)
2.幼兒自由討論,續編故事
四、欣賞原創,自然結束
1.出示圖片12:咦?發生了什么事?
2.一條毛毛蟲鉆進了它的鼻孔,接下來會怎么樣呢?
3.突然--啊……嚏……(教師演示課件13),誰來說一說?
4.集體表述畫面,好,我們大家一起來說一說:霸王龍打了一個大大的噴嚏,把蜘蛛、公雞、狐貍、獅子全部都噴出來了。
五、聯系生活,說說"突然"
1、這個故事的題目叫《突然》。小朋友們你們現在知道"突然"什么意思了嗎?
2、故事中發生了很多突然的事,其實我們生活中也有。
3、出示圖片13、14、15:圖片中小女孩在干什么突然會發生什么事情?之后兩幅幼兒看圖講述。
4、你能用突然說說"生活中的事情嗎?
活動反思
一、激趣引入
出示課題后,我讓學生自己質疑,“冬天到了,人們怎么過冬?那可愛的小動物又如何過冬呢?”從兒童有興趣的話題導入,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學生非常積極地投入課堂。”接下去,我引導學生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邊讀邊找答案,使學生做到有目的地去讀書。
二、以讀代講
到了青蛙冬眠過冬的方式。三、在表演中體驗、感悟喜歡表演是孩子們的天性,表演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表現力與創造力。教師實實在在地把課堂還給學生。比如在教學“冬眠”時,我請小朋友上來扮演青蛙,表演青蛙和小螞蟻的對話。通過小朋友的表演、評價,知道了青蛙冬眠時應該是不動的,因為青蛙冬眠是不吃不動的。如果能讓學生表演一下青蛙冬眠的動作就更加深了對“冬眠”這個詞的理解。幼兒園教學活動教案及反思篇七
1、通過欣賞故事、玩色,感知紅、黃、藍三原色混合所產生的色彩變化。(難點)
2、學習用棉簽棒蘸顏料作畫。(重點)
3、大膽地動手操作,喜歡用棉簽棒作畫。
多媒體課件;紅、黃、藍顏料;白紙(畫有毛毛蟲的輪廓).
一、欣賞故事《好餓的毛毛蟲》,感知色彩混合后發生的變化。
提問:
1、這只毛毛蟲一開始是什么顏色的?
2、毛毛蟲吃了紅顏色的果子,身上變出了什么顏色?
3、接著它吃了什么顏色的果子,身上變長出了什么顏色?
4、它又吃了什么顏色的果子?身上變出了什么顏色。那現在它身上有哪些漂亮的顏色呀?
二、幼兒操作。
2、教師交代玩色要求。
3、老師巡回指導,鼓勵幼兒大膽玩一玩。
三、展示幼兒作品,引導幼兒一同欣賞。
1、師:我們一起來看看,你的毛毛蟲都變成了哪些顏色?
小結:原來呀,幾種顏色混在一起會變出各種各樣的顏色來。
2、關于毛毛蟲還有很多好聽的故事呢,帶上我們的作品一起去教室聽吧。
四、活動延伸:
可以讓幼兒觀看視頻或聽故事,讓幼兒知道毛毛蟲長大后就變成美麗的蝴蝶。
作為教師要善于發現幼兒的不同特點,給予每一位幼兒以激勵性的評價,充分挖掘作品中成功的東西,給予積極的肯定,使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受到手工活動的.樂趣,從而增強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