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于中韓飲食文化差異論文通用一
本文在分析中韓文化交流得以迅速發展的原因基礎之上,試圖在政府、企業以及民間交往等不同層面提出對策建議,以期進一步推動中韓文化交流的深入開展。
中韓文化交流有著悠久的歷史,雙方都有古老的文明和豐富的文化遺產,通過相互間的頻繁的交流而取得許多優秀的成果。在歷史上,兩國屬于一個文化圈,具有相近的價值觀、倫理觀和文化理念,這正是長期文化交流的結果,我們要加以珍惜。
近些年來,“韓流”在中國、“漢風”在韓國盛行,對兩國人民的生活影響很大,原因之一可能是歷史上形成的思想文化的某種同質性為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提供了有利條件。現在中韓兩國文化交流在大眾文化的普及方面取得很大成效,特別是電視、電影、音樂等發揮了重要作用。
相比之下,在精英文化、學術研究領域內的交流則做得不夠,需要大力加強,因為只有深入了解一個民族的精神文明中的深層因素之后,才能真正理解這個民族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精神支柱,使人民間的相互理解達到更高的水平。
(一)中韓兩國交往的歷史之久,其間由于政治原因,兩國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相互敵視和隔絕狀態,盡管1992年中韓再次實現關系正常化,但由于恢復交往時間不長,兩國民眾之間還缺乏相互了解,在歷史、文化、領土、政治、經濟利益等問題上存在誤解和分歧是不可避免的。
1、對于這些誤解和分歧,兩國政府必須在尊重歷史和現實的基礎上,確定正確的政策基調。對于近年來韓國國內學術界以及部分網民、民間團體等關于高句麗歷史問題和所謂的間島領土問題等種種爭端,韓國政府基本保持尊重事實的態度和立場,有效避免了民族主義情緒的再度升級。隨著中韓兩國交流的不斷深入,難免還會出現新的問題和矛盾。雙方應繼續本著相互尊重、求同存異的精神,互信互利,實現合作共贏。
2、為了消除中韓兩國間的種種誤解,不僅要協調好中韓兩國政治關系,加強經濟合作,還要積極利用文化的力量,大力開展兩國間的文化交流活動。中韓兩國應加強對對方國情、文化、習俗等方面的研究和成果普及工作,對民間交流進行指導,努力辦好韓國訪問年”。
3、兩國政府應加強溝通和交流,使韓國政府認識到中國的經濟發展不僅僅是中國自身的發展問題,而且也對韓國經濟發展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近年來,韓國事實上已成為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最大受益者。在文化交流領域,韓國政府應進一步推動文化多元化,適當開放國內市場,引進中國一些現實題材的優秀作品,加深韓國民眾對于中國現實生活的了解。
(二)推動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深化中韓文化交流
中韓文化貿易發展不均衡的現狀,導致中韓兩國文化交流的不對等,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韓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廣度,也反映出發展中國文化產業的緊迫性。
1、向韓國學習文化產業發展經驗。目前,韓國的文化產業發展已走在中國前面。中韓兩國有著共同的文化傳統,在文化產業發展方面,也有相通之處,研究、學習和借鑒韓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經驗,無疑有利于推動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而且向韓國學習文化產業發展經驗的過程本身就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
2、必須在思想意識上改變對傳統文化以及文化商品化的態度。長期以來中國對于傳統文化重視不夠,中國打開對外開放的大門之后,各種外國文化蜂擁而入,占領中國文化市場。在中國人的意識當中,文化與生意是兩個領域的問題,沒有認識到文化商品化的重要性,中國必須高度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并融合其他先進文化,加強自身品牌建設,以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產品打入韓國市場。
3、加大政府對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政府應提供優惠的稅收、補貼政策,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在韓國建立文化產業基地,鼓勵中小文化企業與韓國企業合作出口,推動不同層次的文化企業走出去,發展壯大我國的文化產業。政府還應利用金融危機背景下海外人才回流的有利時機,吸引了解國際文化市場運作的專業人才,推廣中國的文化產品。同時,設置高層次教育機構,培養優秀文化藝術人才,為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儲備力量。
(三)推動中韓民間文化交流,減少誤解和分歧
中韓兩國建交初期,雙方交流以政府為主導,官民并舉。在兩國文化主管部門通力合作下,雙方的交流由官方主導擴大到民間,中韓兩國應從下述方面著手,不斷提高文化交流水平和質量。
1、加強中韓學術界和媒體間的交流與合作,避免學術問題政治化和媒體歪曲、誤導的傾向。中韓兩國之間在政治、經濟、軍事、邊界等問題上不存在嚴重的分歧,但在學術領域還存在有意無意的學術分歧政治化的傾向。中韓兩國媒體間的交流也十分必要,應通過交流增加對彼此的了解,盡可能按照事實及早糾正毫無依據的虛假新聞和因相互了解不夠而出現歪曲報道,特別需要通過韓國媒體讓韓國民眾了解中國的政治制度和良好的發展形勢,減少不必要的誤解,消除敵對情緒。
2、重視青少年間的交流,加強雙方理解和信任。中韓兩國民眾間的敵對情緒,很大一部分是通過網絡,在年輕人當中傳播的。雙方應根據年輕人的特點共同組織豐富多彩的聯誼活動,建立多種多樣的溝通和聯系方式,以加強兩國青少年之間的相互理解和信任。相互派遣留學生也是加強溝通和交流的一個重要而有效地途徑。
3、推動中韓旅游事業合作發展,增加普通民眾相互了解的機會。中韓兩國地理位置相鄰,文化源遠流長。近年來隨著兩國文化交流的增多,受“韓流”與“漢風”的影響,雙方出境旅游人數逐年增加。中國的長白山、山東的儒家文化發祥地是初到中國的韓國旅游觀光者必訪之地。兩國政府應進一步采取促進中韓旅游業發展的政策和措施,組織觀光交流會,宣傳旅游產品,積極創造條件開拓雙方旅游市場,增進中韓兩國普通民眾之間的互訪和交流。
總之,近年來盡管中韓兩國關系受到歷史問題、政治、經濟、民間民族主義情緒蔓延等問題的困擾,但本著“尊重獨特性,擴大共同性”的原則,兩國文化交流總體上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今年是“中國訪問年”和上海世博會舉辦之年,2012年是“韓國訪問年”和麗水世博會舉辦之年。中韓兩國將以此為契機,加強文化交流與務實合作,兩國人民之間的理解和友誼必將得到加深和鞏固。
[1]建交10年來全面迅速發展--從流行語解讀中韓關系[z]。網,2002-08-27.
[2]沈定昌:《中韓文化交流的快速升溫及其原因》,《當代韓國》2004年春季號。
[3]王東生:《在華韓國企業的文化本土化戰略》,《當代亞太》2003年第8期。
[4]汝信:《關于中韓文化交流》,《當代韓國》2006年春季號。
[5]詹德斌:《韓國對中國的“認識赤字”》,網2007年4月4日。
[6]樸光海:《中韓文化交流的現狀及問題》,《當代亞太》2007年第7期。
關于中韓飲食文化差異論文通用二
本文基于weissstephene和geerthofstede的觀點,從中韓文化特征的異同出發,對兩國談判中跨文化因素的相似點和不同點進行分析,最終確定了影響兩國商務談判的六方面因素。
中韓文化 文化差異 商務談判 跨文化因素
中韓兩國自1992年建交以來,關系日漸緊密,商務活動也逐漸增多,不可或缺的談判也更加頻繁。國際間的商務談判不僅是跨國的談判,更是跨文化的談判。不同國家的談判代表有著不同的社會、文化、政治背景,致使談判各方的價值觀、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交往模式、語言以及風俗等各不相同。作為同受儒家文化深遠影響的中韓兩國,其文化交流的脈搏已經跳動了兩千多年。盡管兩國文化已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包容性,但由于民族背景、歷史原因、政治環境、地域特點等多方面的差別,也使兩國的文化在某些程度存在迥異。韓國在歷史上屢遭日本侵略,近代又受美國很大影響,所以其文化滲入了大量的日本文化和美國文化,商業習慣也具有些許西方色彩。本文試圖從中韓文化異同角度出發,探討兩國文化因素分布的相似性與不同點,最終確定出影響兩國商務談判的文化因素。
“文化”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涉及到了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它是任何社會群體都有的且特有的特征,它最顯著的特征表現在民族性、共享性、發展性、習得性和影響性。
很顯然,國際間的商務談判就是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在談判過程中的相互影響、較量、協同、構建的互動過程。這種互動不僅是跨國界的交際,更是跨文化的交流,是一種通過文化的相互沖突、相互滲透左右談判策略、談判手段、談判目標甚或是談判成敗的過程。要想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流,不僅要諳熟自己的文化規則,還要了解對方的文化規則,這一點很重要。因此,探討商務談判中的跨文化因素具有重要且現實的意義。
跨文化交際是個寬泛的概念,跨文化因素也林林總總。關于影響國際商務談判的跨文化因素,目前學界存有不同看法:donald·whendon(1996)在他的專著《cross-culturalbusinessnegotiations》中指出,跨文化商務談判受兩組變量的影響:一是背景因素,包括談判雙方對談判目標的認識態度、談判中的第三方、雙方的市場定位以及談判者的技巧和經驗;二是氛圍變量,包括可感知的合作或沖突、權力和服從、可感知距離、雙方的期望等。在我國學者劉風霞的《跨文化交際教程》一書中,對影響談判的文化因素進行了總結,包括談判目標、談判態度、個人風格、溝通交流、對時間的敏感程度、情感外露程度、協議形式、達成協議的方式、團隊組織形式、冒險精神十個方面。盡管他們對影響國際間談判的變量因素的看法各不相同,但其本質是一致的,即我們任何一個談判者只有在了解談判對方的文化背景下,彼此才能進行充分、有效的交流。所以作為談判者,我們在了解對方國家或地區的發展歷史和民俗習慣的同時,還應兼顧其文化的背景與特色。
關于中韓談判跨文化因素的確定,筆者基于weissstephene和geerthofstede的觀點,借鑒周錳珍的《中越商務談判文化因素的實證研究》分析方法,對中韓文化的背景、形成等諸多方面作了進一步考察和研究,確定出較有影響性的4個跨文化因素,且每個因素下都有若干個子因素。
(一)中韓商務談判文化因素的差異性
1、時間觀念
時間是人們在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中國人對時間的流逝并不十分敏感。人們總是喜歡有條不紊、按部就班的做事。并且認為對時機的判斷會直接影響到交易的行為。信奉欲速則不達,防止揠苗助長、急躁妄為。如果時機不成熟,寧可按兵不動,也不草率行事。所以,在商務活動中中國談判手通常可以同時做多件事,計劃性較差,靈活性強,但效率較低。而大多數韓國商人由于受到西方國家的影響,時間觀念很強,傾向于單項式。他們認為,時間是線性的且有限的,必須有效地利用起來,做事情喜歡按照預先的計劃表逐步完成。
2、等級觀念
韓國是對儒家文化傳承最為完好的國家,所以上級與下級、長輩與晚輩之間的等級區分較之中國更為明顯。韓國的“君臣”意識十分濃厚。除此之外,韓國的男權主義與中國比較,更具傾向性。大多數韓國人認為,男性才是職場中的主導力量,隱身于男人背后,一心一意相夫教子的賢妻良母才是女性典范。因此韓國也一直都不太尊重女性權利。在韓國也特別強調領導和權威的力量,強調個體的權利,即集權。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最直接的表現是談判小組的理論是否能應用到談判中。對于集體主義,小組成員之間形成的是一種依賴的關系,他們分享共同的社會定位,他們有共同的目標并能分工協作,很多公司,很少有婦女做到高層管理職位,所以大多數韓國男士在商務場合不習慣與女士平等地打交道。因此,作為一名女性談判者,在韓國將面臨著重大的文化障礙。盡管中國的這種等級觀念也仍然存在,但筆者認為,這種觀念正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而逐漸淡化,已沒有韓國那么濃厚。
3、眼光接觸
這一點中韓雙方在認知上存在差異。韓國商人非常重視與對方的目光接觸。在談話過程中,大多數韓國人會在一半的時間中觀察對方的眼睛。他們認為,適當的目光接觸是親切接近的感情交流。沒有目光接觸,則通常被認為缺乏熱情,不想與之溝通。而在中國,則有著逃避“目光接觸”的觀念。他們認為,盯著別人看是很不禮貌的,東方文化甚至禁止婦女注視男子的眼睛,為了表示尊重和謙恭,男子也不好直接注視對方。
(二)中韓商務談判文化因素的相似性
1、集體觀念
韓國和中國文化里,都有極強的集體主義觀念,強調“融己與群”、“群己和諧”的思想。這種“共同體”意識要求人們對集體應該有高度的責任感、榮譽感和忠誠度,個人應該聽從于或服從于集體,根據自己的角色采取不同的行動,但統一聽從主管安排。在韓國,人們都喜歡用“我們”來表現自己及其所屬,如“我們學校”、“我們家”等,這里的“我們”不僅指“我”的多數,而且意味著同甘共苦和諧的共同體。尤其提到他們自己的國家,一定會說“我們國家”,而不說“我國”或直接說“韓國”。所以,與韓國人談判時,對他們國家適當的贊許、贊揚,會獲得更多的好感。
2、注重立場
受集體主義觀念影響,韓國人和中國人在談判中都比較注重立場。因為這種極強的民族性讓他們把“面子”看的很重要,對立場也隨之敏感起來。美國談判學家雷法就曾提出:“如果談判者在立場上爭執時,他們會使自己更加陷入該立場中。你越澄清你的立場,越抵抗別人對它做的攻擊,你就越會執著于它;你越設法叫別人相信你不可能改變立場,你越難做到這一點。于是,你的‘自我’變得與你的立場混為一體。你現在有了‘保住面子’這項新利益——把未來的行動與過去的立場聯系起來——也就越不可能達成一項調和雙方最初利益的明智的協議。在立場上投入的注意力越多,越不會注意如何調和雙方利益。任何達成的協議,都只不過是機械式地消除雙方在最后立場上的歧見,而不是精心擬出符合雙方合法利益的解決方案。這種協議不可以使雙方都滿意。”可見,立場爭執往往會使談判陷入僵局,所以談判中對立場的適當靈活也是雙方談判順利進行的一個保障。3.看重顏面、保持關系
“面子”和“關系”,無論韓國人還是中國人都看得十分重要。在中國,“和諧”是中國人處理問題的一貫方式,正所謂“以和為貴”。所以,建立關系被視為是尋求信任和安全感的一種表現。在商業領域和社會交往的各個環節,都滲透著“關系”。“關系”已成為人們所依賴的與他人、與社會進行溝通聯系的重要渠道。建立關系后,中國商人還會在談判間隙舉行一些社交活動來增加彼此的溝通和理解,例如宴請、觀光、購物等等。同樣,韓國人對彼此間關系的建立也很注重。他們認為,談判雙方第一次的會面是雙方能否取得合作的關鍵。所以,特別重視營造雙方開始階段的氣氛。通常在進行正式談判之前,會有一個簡短的宴請,見面時會與對方握手、鞠躬,熱情地打招呼,向對方介紹自己的姓名、職務等。在韓國,商界介紹的正式方式是由第三方引見,并且第三方的身份地位越高,他們對雙方的關系就會越重視。其次,和中國一樣,韓國人在言語的表達上也較為婉轉。他們不喜歡輕易說“不”字來拒絕對方,同樣也不喜歡對方說“不”字來損傷顏面。通常在為難時,他們總是以微笑作為應答。
通過以上的論述,總結出了中韓文化七方面的差異,它為中韓兩國在談判中更好地了解彼此文化特征提供了便利條件。但在分析過程中,筆者認為這種歸納和總結又很容易使人們產生一種文化定勢的思維。例如,會讓人們覺得所有韓國人或中國人都具有這種文化特征,從而使談判者們都采取了相同的交流方式進行交流。其實,兩種文化只會在某個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不同程度的差異和相似,也就是說,個體在共性的基礎上也會存在差異性,并不能一概而論。其次,隨著全球化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世界各國人民的文化交流也在不斷地相互滲透和包容,所以全球文化也勢必會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整合。
[1]周錳珍。中越商務談判文化因素的實證研究[j]。東南亞縱橫,2006.
[2]樊建廷。商務談判[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3]donald·-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s,1996.
[4]is of complex negotiations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1993.
[5]劉風霞。跨文化交際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6]胡英坤,孫麗霞。淺析跨文化商務談判的變量因素[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1.
關于中韓飲食文化差異論文通用三
中韓兩國自從xxxx年建立外交關系以后,兩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都取得了良好的發展。同時,中韓在市場、資金、產業結構以及企業管理等方面具有較強的互補特點,從而更加有利于雙方在經濟領域的合作發展。近些年來,隨著中韓經貿往來的日益頻繁,20xx年中韓貿易總額xx多億美元,韓國對我國的實際投資也突破xx億美元。當前韓國已經成為我國第五大貿易對象和第四大出口國、第三大進口國。但是中韓企業在發展中也面臨著許多文化。企業文化是企業管理活動開展的重要基礎,并且也是企業發展的重要支點,同時企業文化又與國民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
(一)上下屬關系的管理上的影響。
1、韓國溫情兼備的權威管理。
韓國尤為尊崇我國的儒家思想,并且將這種思想融入到了企業的管理者與員工的日常活動當中。儒家思想對韓國企業管理、經營以及普通員工具有十分重大的影響,能夠提升企業集權化的程度,使得企業的領導者在管理中擁有很高的地位。然而高度的集權并非等同于專制。韓國企業受韓國民族文化影響是非常大的,而韓國民族文化注重和睦、協調,這也使得企業的管理者十分重視同下屬之間的關系。韓國民族文化在實質上對個人觀點是非常注重保護的,這也就使得韓國企業員工在公開場合通常是不會表達自己的意見的。所以,在一些可以和領導進行單獨的見面的場合才會表述自己的見解。
2、中國的人道主義管理。
在我國文化當中則是把人作為文化的主體,盡管我國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但是在企業管理中實際上是注重人的發展。在企業管理過程中,遵守各項制度和規范是領導與員工的義務,但是制度、規范都是由人來制定的,所以我國企業在儒家文化中的盡孝報恩思想的指引下能夠自覺的遵守企業的規范制度,這也就是我國企業管理中的人道主義管理方式。
(二)企業內部管理上的影響。
1、韓國企業管理上的從屬與排他意識。
血緣、地緣以及學緣3方面的關系上的從屬與排他意識是韓國文化的重要特點,這也對韓國企業的管理以及上下屬之間的關系有著決定性的影響。而產生這種從屬與排他意識的根源就在于韓國深受儒家思想的家庭文化的影響,當前很多韓國企業將所有權和管理權進行集中,通常也都是家庭式的管理,所以在韓國企業中會有很多領導的親戚或者血緣親屬在企業中工作。
2、中國企業管理中的中庸思想在我國企業管理上深受中庸思想的影響。
主要體現在企業內外管理、企業與社會、領導與員工以及員工之間的關系的平衡與協調,從而有效避免因為各方關系不協調所發生的沖突。
但是我國企業在中庸思想的企業管理中也會有負面作用,也就是企業管理者的過度追求平衡,導致其指定決策或者員工升遷上失去合理性和科學性。
(三)人力資源管理上的影響。
1、韓國企業管理上的勤勞奉獻。
韓國企業在招聘上是非常嚴格且慎重的,并且也不會輕易地進行裁員,這是因為韓國企業深受倫理道德思想的影響。通常在韓國企業中會有員工之間的論資排輩的現象,并且在員工薪資待遇上也會適當的考慮員工的資歷和年功因素。同時,韓國企業提倡的奉獻精神對于領導與員工影響極深,不論是企業高級領導還是普通員工都始終保持奉獻和奮斗精神,這也是受到儒家文化中的勤勞奉獻思想的影響,而領導以自身作為表率也是韓國企業管理中的一種對員工的激勵措施。
2、中國企業管理上的重義輕利。
在我國企業管理中,對價值觀的導向上深受儒家文化中的重義輕利的思想影響。因此,我國企業領導與員工具有很強的歸屬感和奉獻精神,并且上下屬關系的融洽和合作也是這一文化影響的體現,可以說這是我國企業在重義輕利文化影響下的人性化、平等化的管理模式。
文化作為本國企業能夠實現可持續且良好管理和發展的根本原因,特別是在具有文化差異的企業當中,合理、科學的處理好不同文化的關系以及促進不同文化的交流合作是十分必要的。中韓雖然在文化上極其相似,但是由于兩國文化背景還是具有一定的差異,所以在中韓企業管理過程中,企業領導與員工應當在了解對方民族文化和積極進行文化交流的基礎上,達到彼此文化的融合,從而共同實現兩國文化與企業的良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