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優質的心得體會該怎么樣去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律長征的心得體會篇一
《七律長征》是毛澤東于1935年10月寫成的長詩,真實反映了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中的艱難險阻、飽經滄桑的歷程以及紅軍將士愛國、作戰、生活、意志和信念等方面的偉大品質。詩中的“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凸顯了長征的頑強和團結,而“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岳神仙也泯然”的豪邁氣魄,更是表現了長征的剛毅和決心。這種頑強的精神,激勵了長征途中的紅軍將士堅強前行,早日取得了革命的勝利。
第二段:詩中所體現出的民族精神
毛澤東在詩中借助神話傳說,將現實與歷史相結合,以壯美的詩篇表現了中國人民的民族精神。如“拉開了戰幕錘煉了忠誠,七十萬民眾建立了基礎,巍巍我方峰巒壯麗他方山河”等等,這些描寫表達了中國人民在生死存亡中的堅定信仰,闡述了中國人民在民族危難時刻的愛國主義情懷。
第三段:詩中所呈現出的思想內涵
《七律長征》詩篇中,毛澤東運用了詩歌藝術的手法,呈現出了深刻的思想內涵。毛澤東引用了泰戈爾的名言:“盛開在靈魂的荒野上”的句子,回應了自己的信仰,也凸顯了“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能夠勝利”的思想內涵。詩中的“紅旗漫卷西風,人民解放軍萬歲”則是表達了中國共產黨反抗帝國主義和本國反動派,走向革命勝利的決心和信念。
第四段:詩中所蘊含的審美情趣
《七律長征》詩篇的語言簡練,意蘊深刻,體現出毛澤東敏銳的詩意審美。他在思維中表達了自己對革命和人民力量的贊嘆和推崇,描繪了革命平民英雄的形象,運用超出常規的視角,將事物轉化為意象,達到詩意上的完美。
第五段:詩中所獨特的藝術風格
《七律長征》這首詩,簡樸的語言,廣闊的視野,獨特的藝術風格,讓讀者對革命的推動、革命領袖的精神力量以及人民戰爭的勝利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詩歌中吟詠的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中的艱苦壯麗,表達了作者對中國工農紅軍的愛戴,也折射了對親歷長征的紅軍戰士的愛護和尊重。這種對革命的熱愛、對工農士兵的深厚情感、對過去的追憶和對未來的展望,在這首愛國的詩篇之中,都表現得淋漓盡致,從而成為一篇向上向善、展現人性光芒的佳作。
七律長征的心得體會篇二
《七律 長征》賞析
《七律 長征》寫于1935年10月,當時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越過岷山,長征即將結束。回顧長征一年來紅軍所戰勝的無數艱難險阻,他滿懷喜悅的戰斗豪情,以極其輕松的筆調寫下了這首氣壯山河的偉大詩篇。
首聯是全詩的總綱,寫得極有氣勢。它高度概括了紅軍在毛澤東和黨中央的統率下于整個長征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亙古未有的英雄氣概和百折不撓的勇毅精神。“遠征難”三個字總括了紅軍長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難。“遠征”是寫長征行程之遠,時月之長;“難”是寫長征犧牲之大,經歷之苦。面對一切艱難困苦,紅軍回答的是“不怕”“只等閑”,這充分顯示出紅軍戰士鋼鐵般的革命意志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也給全詩定下了輕松豪邁、氣度不凡的基調。
頷聯先具體寫山,五嶺“逶迤”形容其綿延不斷。一個“騰”字寫出了它的奔騰之勢,但它們在紅軍眼里只不過是“細浪”“泥丸”,有意縮小人的視覺比例,正是為了反襯紅軍,突出表現紅軍敢于藐視并戰勝一切困難的高大形象和精神偉力。
頸聯是紅軍過金沙江和大渡河天險,詩人蔑視了這兩處困難,只用了“云崖暖”“鐵索寒”寫出了這兩道天險搶渡成功,其他都沒有提及。何等輕松!
尾聯是全詩的高潮,“更喜”兩字,一方面表現了紅軍戰士在極其艱苦條件下的樂觀精神,一方面表現了紅軍戰士對美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詩人既不嘆息過去的困難,當然也不必寫出后邊的困難。
全詩首尾照應,在結構上十分完美。在開篇就定下了全詩的基調:“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全詩高度概括,為我們展示了五幅“征難圖”:騰越五嶺,疾跨烏蒙,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喜踏岷山雪。它是詩人那巨人般的眼光、偉大的襟懷、奇特的想像以及英雄的膽略和氣魄的自然流露。
周美翀
七律長征的心得體會篇三
七律長征的古詩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它用簡潔、凝練的語言表達了人民英勇奮斗、堅忍不拔的精神。讀完這些古詩,我深受觸動,對于長征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體會。下面,我將從古詩的文字藝術、歷史背景、人物形象、愿景與感悟以及對現實的啟示五個方面闡述我的心得體會。
古詩的文字藝術是我最初被吸引的地方。七律長征的古詩采用了嚴格的律詩體裁,每首詩都由四十九個字的七言律詩構成。這種精巧的句式和格律,使得古詩行云流水,抑揚頓挫之間流露出堅毅的意志和力量,更加凸顯了長征的艱辛和英雄主義。例如,毛澤東在《七律·和柳亞子先生》中寫道:“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字里行間,透露出長征途中所見所聞的深情和對革命伙伴的懷念之情。這種文字藝術的運用,使古詩既富有藝術性,又具備強烈的感染力。
長征的歷史背景是古詩的重要支撐。1935年紅軍西路軍戰士奮起長征,跋山涉水、穿越草地、趟過泥沼,經歷了無數艱難險阻。長征是中國共產黨為了追求革命勝利而進行的一次壯麗的困難征程,同時也是中國人民為了推翻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制度,尋找自身解放的英勇斗爭。詩人們通過古詩表達了紅軍戰士在長征途中的堅韌不拔和英勇無畏,他們的胸懷、志向和追求與我們都息息相關,使得古詩具有了深厚的歷史底蘊。
通過七律長征古詩,我們可以看到一些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古詩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紅軍戰士的形象,他們是無數個英勇的個體的集合。例如,在毛澤東的《七律·長征二首·其一》中,他描繪了紅軍戰士“云山蒼蒼煙雨間,”“物象靄靄渾無際,”表現了他們無懼艱險、勇往直前的壯志。同時,這些詩歌也向我們展示了中國人民抗爭的英雄主義,如《七律·紀念白求恩》中反映的白求恩醫生在長征途中為人民治病救人的英勇形象,使我們感受到了在長征途中英雄人物的存在和價值。
長征古詩背后的愿景與感悟也是我深感震撼的地方。長征是中國人民為了革命事業而付出巨大代價的豐碑,也是一個奮斗者的喚醒。在古詩中,我們可以看到毛澤東對長征勝利的希望與期盼,如《七律·紀念劉永福》中寫道:“共赴國難身先士,取義人頭在割席。”詩人以視角高度的描繪,表露了毛澤東對英勇烈士們的崇敬之情,在烈士墳前描繪共同赴國難的決心,傳遞出了對勝利的堅定信念。這種愿景和感悟具有強大的感染力,使我們對長征精神產生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最后,長征古詩也給予了我對現實生活的一些啟示。長征精神弘揚著堅定的信念和追求真理的精神,這是我們在現實社會中也可以從中汲取力量的。當我們面對困境和挑戰時,我們應該堅定信念,勇往直前。正如毛澤東在《七律·和柳亞子先生》中寫道:“問題雖苦人情在,干戈寂寂催欬枕。”無論面對困境如何艱難,逆境如何嚴峻,只要我們保持初心,相信自己,就能戰勝困難,創造屬于自己的未來。
總而言之,七律長征的古詩身上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背景。通過閱讀古詩,我們可以深刻體會到長征精神的偉大價值和意義。古詩的藝術表達、歷史背景、人物形象、愿景與感悟以及對現實的啟示,使我收獲了許多啟迪,對于今天的人們仍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七律長征的心得體會篇四
1、七律:七律是律詩的一種,每篇一般為八句,每句七個字,分四聯: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偶句末一字押平聲韻,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須一韻到底;句內和句間要講平仄,中間四句按常規要用對仗。
2、長征:一九三四年十月間,中央紅軍主力從中央革命根據地出發作戰略大轉移,經過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廣西、貴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肅、陜西等十一省,擊潰了敵人多次的圍追和堵截,戰勝了軍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無數艱險,行軍二萬五千里,終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達陜北革命根據地。
3、難:艱難險阻。
4、等閑:不怕困難,不可阻止。
5、五嶺: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萌渚嶺,越城嶺,或稱南嶺,橫亙在江西、湖南、兩廣之間。
6、逶迤:形容道路,山脈,河流等彎彎曲曲,連綿不斷的樣子。
7、烏蒙:山名。烏蒙山,在貴州西部與云南東北部的交界處,北臨金沙江,山勢陡峭。1935年4月,紅軍長征經過此地。
8、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說險峻的烏蒙山在紅軍戰士的腳下,就像是一個小泥球一樣。
9、金沙:金沙江濁浪滔天,拍擊著高聳入云的峭壁懸崖,霧氣騰騰,使人心感溫暖。
10、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懸崖峭壁,濺起陣陣霧水,在紅軍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樣。(云崖:高聳入云的山崖。暖:溫暖。)
11、大渡橋:指四川省西部瀘定縣大渡河上的瀘定橋。瀘定橋位于中國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是一座由清朝康熙帝御批建造的懸索橋。
12、鐵索:大渡河上瀘定橋,它是用十三根鐵索組成的橋。
13、寒:心里害怕,有一絲寒意。
14、岷山:中國西部大山。位于甘肅省西南、四川省北部。西北-東南走向。西北接西傾山,南與邛崍山相連。包括甘肅南部的迭山,甘肅、四川邊境的摩天嶺。主要由石灰巖構成,平均高度2,500公尺(8,200尺),山脊在4,000?4,200公尺以上。主峰雪寶頂海拔5,588公尺。是長江水系的岷江、涪江、白水河與黃河水系的黑水河的分水嶺。峰巒重疊,河谷深切。山地長有川西云杉、岷江冷杉、油松、櫟類等。3,800公尺以上為高山灌叢草甸。岷山、迭山、摩天嶺為大熊貓集中分布區,以摩天嶺分布密度最大。
15、三軍:指紅一、二、四方面軍,即整個紅軍。代表的新的中央領導。10月,中共中央和紅一方面軍到達陜北,結束長征。12月,作《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闡明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1936年10月,紅四方面軍和紅二方面軍經過長征到達甘肅境內,先后同紅一方面軍會師。同年12月,同周恩來等促使西安事變和平解決,這成為由內戰到第二次國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時局轉換的樞紐。1936年12月,寫《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1937年夏,寫《實踐論》和《矛盾論》。
16、盡開顏:紅軍他們的長征到達目的地了,他們取得了勝利,所以個個都笑逐顏開。
七律長征的心得體會篇五
讀完《七律長征》這部具有濃郁情感的作品后,我內心被深深觸動。這部作品以其獨特的敘述方式和對長征這段偉大歷史的感悟,讓我對歷史產生了新的認識,也重新審視了我的生活態度。通過閱讀,《七律長征》讓我深刻地感慨到其所蘊含的人民意識與堅定信念的力量。
第二段:重溫長征歷史的意義
《七律長征》是一部重溫中國革命歷史的重要作品。它以長征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為背景,生動地再現了那段艱辛的歲月。通過作者的筆觸,我重溫了紅軍長征的艱險與堅持、犧牲與堅韌。讀完這部作品,我不禁思考,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應當傳承長征精神,銘記那段歷史,保持初心,投身于實現偉大復興的事業之中。
第三段:人民意識與堅定信念的力量
作為一名革命詩人,巴金在《七律長征》中深刻表達了人民的意識與堅定信念的力量。無論面對多么艱難的困境,紅軍都以人民利益為出發點,堅守信念與理想,毫不動搖。他們艱苦奮斗、舍生忘死,最終戰勝了一切困難,取得了勝利。這種堅守和信念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我們身處現代社會,也需要堅持自己的信念,為了更美好的未來不懈努力。
第四段:歷史教育與當代價值
《七律長征》是一部歷史教育的重要作品。通過它,我們可以深入了解長征這段偉大的歷史時期,認識到歷史對我們的影響和啟示。長征時期的困難不可避免地反映在今天的生活中,我們應當汲取長征精神中的智慧,勇往直前,不斷超越自己,為實現我們的理想而奮斗。
第五段:思考和行動的意義
《七律長征》讓我思考了很多,對未來也有了新的期待。作為當代青年,我們要放眼于未來,從長征的歷史中汲取力量,樹立自己的信念,堅定自己的事業目標。無論面對何種困難和挑戰,我們都要勇于面對,用行動詮釋信念,并不斷超越自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辜負那段崢嶸歲月的英雄,為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總結:
通過讀完《七律長征》,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品所蘊含的人民意識與堅定信念的力量。作為一名中國人,我應當傳承長征精神,銘記歷史,不忘初心,為實現偉大復興的中華民族而不懈努力。通過歷史教育,我們能夠在當代社會中找到自己的價值和定位,明確自己的目標和作為。我相信,只要我們堅守信念,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勇往直前,我們必將創造出屬于自己的偉大時代。
七律長征的心得體會篇六
片斷一:
師:紅軍在長征的路上都遇到了哪些艱難險阻呢?拿起書,把體現紅軍戰士艱難的詞句畫下來。(生自學3---6句,師巡回指導)
師:哪個詞讓你具體感受到了紅軍長征的艱難?
生1:“烏蒙磅礴走泥丸”,“烏蒙”指烏蒙山;“磅礴”指氣勢很壯觀。
師:你體會到了“磅礴”,我們一起來看看“烏蒙山”。(課件出示烏蒙山的圖片)
師:用一個詞形容你看到的“烏蒙山”。
生2:氣勢磅礴
生3:高大雄偉
生4:險峻、陡峭、崎嶇……
師:讀讀這句話,能不能讀出烏蒙山的這種氣勢?(生齊讀)
師:讓這烏蒙山的氣勢再磅礴些!(生齊讀)
師:僅僅是烏蒙的磅礴嗎?
生1:五嶺逶迤騰細浪
師:看圖,“五嶺逶迤”是什么樣子的?(課件出示五嶺的圖片)
生2:山嶺連綿不斷
生3:有的山嶺高聳入云、峰巒雄偉
生4:山勢高大、險峻
師:你能把這兩句話連起來讀,讀出這種氣勢嗎?
生齊: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師:老師還沒聽出五嶺的雄偉,再讀
生齊: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師:聽老師讀“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再讀
生齊讀: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師:同學們,五嶺如此之險峻,烏蒙如此之磅礴,但是在紅軍戰士的眼里卻成了什么?
生1:細浪、泥丸,五嶺雖然逶迤,烏蒙雖然磅礴,但在紅軍戰士的眼里都成了毫不起眼的“細浪、泥丸”
師:這里你體會到什么?
生2:長征雖然艱難,但在紅軍眼里跟本就算什么。
師:讀出這種情懷。
生2: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師:誰再讀?
生3: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師:讓我們全班一起讀。(生齊讀)
(自評:在體會“五嶺之逶迤,烏蒙之磅礴”時,教師很快出示五嶺、烏蒙的圖片,讓學生對五嶺、烏蒙有了一個表象的認識。在引導學生朗讀這兩句時,始終沒有達到教師預期的效果。我認為在這里,學生對五嶺之逶迤體會得還不夠深刻,比如可引導學生想象“紅軍行進在五嶺、烏蒙山上可能會遇到哪些艱難險阻?”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體會紅軍長征的艱難,這樣再來朗讀可能效果會好一些。另外,還要引導學生讀出節奏,讀出氣勢。 )
七律長征的心得體會篇七
長征是新中國成立前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其間有無數次的奮斗和犧牲。毛澤東在長征途中創作了不少蘊含著深刻哲理的詩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七律·長征》。這首詩描繪了長征的卓越壯舉,也蘊含著領導人民戰勝一切困難的精神,至今依然有啟迪意義。
第二段:長征啟示與意義
《七律·長征》讓我們深刻認識到追求勝利并不是靠一蹴而就的,要勝利必須付出艱辛的努力和奮斗。《七律·長征》里“千里之堤毀于蟻穴,九層之臺起于壘土”這句話就非常深刻,它告訴我們只要堅定信念,不斷發展壯大,用心筑牢基礎,才能構建成功的事業。
第三段:長征對人性的考驗
長征中的艱苦困難雖然讓許多人疲憊不堪,但這一切艱辛卻體現了長征戰士頑強不屈的精神和高度的愛國主義情懷。面對極端的惡劣環境,長征戰士迎難而上, 他們的奮斗精神更是彰顯出中國人民不服輸、不畏懼的靈魂。
第四段:長征對于時代的啟示
毛澤東所處的年代是一個動蕩不安的時代,全國真正獲得獨立的時間只有十幾年,國家的整個政治,經濟和文化建設都處于一個起步的階段。長征歷程中的長達 一年多的跋涉溝溝坎坎唯有憑借“白手起家”的樸實堅韌,真正信奉戰士們的一言一行,學到了一種俾倫不倦的拼搏的精神。
第五段:結語
《七律·長征》是毛澤東在黃土高原艱辛跋涉長征路上創作的,反映了長征戰士的勇氣、高尚情操和理想精神,具有無限啟迪意義。長征是一段充滿愛與生命的傳奇歷程,留給我們許多值得銘記的歷史故事和精神寶藏,即使回顧歷史,看重以往,變革未來,讓我們學會豐富多彩的長征經驗,不斷拓展各自的人生道路,前方路途漫漫,讓我們共同搭建起中華民族的更加幸福的明天!
七律長征的心得體會篇八
1、學生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讀全詩,了解全詩大意,并背誦全詩。
2、掌握全詩關鍵字詞的含義及其飽含的深情。
3、了解紅軍長征的光輝業績和偉大意義,繼承和發揚長征精神。
4、學習本詩高度概括性的藝術和極度夸張的手法。
1、關鍵字詞的含義及其飽含的深情。
2、學習紅軍在長征途中所表現的大無畏英雄氣慨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3、了解高度概括性的藝術和極度夸張的手法。
以朗讀、討論為主。
一課時
一、導語激趣:通過多媒體播放電影《長征》片段及主題曲導入(或投影顯示毛澤東手書的《七律 · 長征》,教師范讀),學生交流課前搜集到的有關長征的內容。
二、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1、能流利地朗讀全詩,了解全詩大意,并背誦全詩。
2、了解紅軍長征的光輝業績,學習長征精神。
3、掌握一些關鍵字詞的含義。
4、學習本文高度概括性的藝術和夸張的手法。
三、初讀全詩,整體感知:
1、學生聽錄音朗讀,聽完后,自己大聲自由朗讀全詩:
要求:對照注釋,理解全詩大意,不理解的地方注上標記以便討論提問。
(學生讀完后,提出問題,師生討論解決,然后投影出示全文大意。)
2、學生再次大聲朗讀全詩,思考:
這首詩為我們具體展示了哪幾幅紅軍長征途中威武雄壯的“征難圖”?
實際上,紅軍長征中遇到了無數艱難險阻,從中可見紅軍的什么精神?
作者用了什么藝術手法來展示長征艱難?
3、學生討論解決這一問題,教師總結歸納:
這首詩為我們展示了五幅“征難圖”:騰越五嶺、疾跨烏蒙、巧渡金沙江、
飛奪瀘定橋、喜踏岷山雪。
紅軍長征遇到了無數艱難險阻,都被紅軍一一克服,可見紅軍不畏艱險、藐視一切困難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