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經歷一段特殊的時刻,或者完成一項重要的任務時,我們會通過反思和總結來獲取心得體會。優質的心得體會該怎么樣去寫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體會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清明節民俗心得體會篇一
清明節后,我們又開始走上了工作崗位,繼續奔波。本文就是出國特意為你準備的《清明節作文:清明的習俗》,希望對你能夠提供幫助,如果還有更多需要了解的,歡迎訪問出國主頁了解更多。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就是唐朝詩人杜牧寫的一首關于清明節的詩。清明節就是24節氣之一,就是一個傳統的民俗節日。每當到清明節時,人們都會去掃墓踏青植樹等。一提起清明節還得從介子推的故事說起。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重耳在外流浪19年,介子推一直跟著,立下了大功,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要給介子推做官,介子推不愿意做,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就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此后,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面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懷念。
清明節民俗心得體會篇二
四川成都一帶清明節有以糯米作團,用線穿之,或大或小,各色點染,名曰“歡喜團”。舊時,在成都北門外至“歡喜庵”一路擺賣。
山西
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后,將祭祀食品分吃。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面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外面盤成龍形,龍身中間扎一個雞蛋,名為“子福”。要蒸一個很大的總“子福”,象征全家團圓幸福。上墳時,將總“子福”獻給祖靈,掃墓完畢后全家分食之。
山東
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
舟山
舊定海上墳時供品有一個特色,許多菜肴系涼菜與涼拌菜,還有清明特色點心——青餅、條子糕皆可冷食,祭禮畢,要給圍觀上墳的小孩分“麻糍錢”(麻糍即青餅也,其形狀有圓形的,也有菱形的)。上墳后,回家還要做“清明羹飯”。
臺灣
臺灣民眾的掃墓習俗,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一般祭掃,儀式及祭祀的東西比較簡單,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類和糕餅;二是修整祖墓,祭禮相當隆重,供祭的祭禮一般包括各種祭禮品十二種蔬菜及粿類、糕餅等。掃墓時一定要在墳墓的四周獻置“墓紙”,每張紙壓上小石頭,還得放一沓在墓碑上。這個儀式俗稱“掛紙”,是獻給祖先的錢。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圍在墳墓四周吃紅蛋,蛋殼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陳代謝、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過去的臺灣農村,每當掃完墓之后,都會有一群孩子前來討粿類,來的人愈多,表示這一家族日后將愈發達,主人們也都樂意分送“發粿”或金錢給那些孩子們。
上海
上海舊俗,用柳條將祭祀用過的蒸糕餅團貫穿起來,晾干后存放著,到立夏那天,將之油煎,給小孩吃,據說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上海清明節時有吃青團的風俗。將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料,用蘆葉墊底,放到蒸籠內。蒸熟出籠的青團色澤鮮綠,香氣撲鼻,是本地清明節最有特色的節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節愛吃桃花粥,在掃墓和家宴上愛用刀魚。
清明節民俗心得體會篇三
清明時節養生要都吃谷類食物,如燕麥、蕎麥、扁豆、薏米、花生、黃豆、咖啡豆、葵花籽等。這些又是種子植物,營養十分豐富,尤其是在清明養生可多吃五谷湯,隨意用自己喜歡的五谷搭配熬湯,或者煮粥都可以。谷類食物可以養肝、除煩、祛濕、和胃、潤腸、補虛、增強抵抗力。
2、銀耳
銀耳是平民補品,但是卻能夠和人參、燕窩等媲美,是女性的最佳養顏食品。銀耳常用來煮甜湯,是不可多得的利水滲濕、養血滋陰、補腦提神、美容嫩膚、補腎強精的保健藥物。而且女性月經不調、大便秘結都可以食用銀耳湯。
3、韭菜
俗話說:“韭菜春食則香,夏食則臭。”春天氣候冷暖不一,需要保養陽氣,而韭菜性溫,最宜人體陽氣。
4、大蒜
具有很強的殺菌力,對由細菌引起的感冒、腹瀉、腸胃炎以及扁桃腺炎有明顯療效。據最新研究,大蒜還具有一定的補腦作用,其原因是大蒜可增強維生素b1的作用,還能抵制放射性物質對人體的危害。
【提示】過多生食會引起急性胃炎;并對心臟病、腎炎等疾病產生副作用。必須注意以下幾點:不可空腹生食和食后喝過熱的湯、茶;應隔日少食,每次以2~3瓣為限;肝、腎、膀胱有疾者在治療期間應免食;心臟病和習慣性便秘者應注意少食;不可與蜂蜜同食。
5、螺螄
田螺肉豐腴細膩,味道鮮美,素有“盤中明珠”的美譽。它富含蛋白蛋、維生素和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高鈣質的天然動物性保健食品。市場買回的田螺要放養三天,在盆中滴上幾滴麻油或菜油,讓田螺排盡腸腔內的泥質污物,每天換水幾次,用刷子刷凈、絞去尾部,焯水后高溫加熱、炒熟、燜透。
6、蝦
“三月黃魚四月蝦,五月三黎燜苦瓜。”關于清明蝦,曾經有詩這樣描述:“一夜東風吹雨過,滿江新水長魚蝦”。說的正是清明春雨淅瀝,河鮮生長讓人垂涎的景象。現在“清明蝦”正處于新舊交替的時候,雨水足,新蝦未“散春”,運氣好的甚至可以看到蝦肚里有蝦籽。
7、河蚌
據說和螺螄一樣,清明前后的河蚌最肥美。“春天喝碗河蚌湯,不生痱子不長瘡”。老揚州常見的做法是河蚌燒豆腐、咸肉燒河蚌,鮮得眉毛都要掉下來。都說明河蚌要在春天,尤其是在清明前吃最佳。因為清明前水中的螞蟥、微生物還未頻繁活動,因而這個時候的河蚌最干凈,肉質也最肥厚,特別脆嫩可口。
清明節民俗心得體會篇四
清明時節人們最重要的民風民俗主要是兩種,一為掃墓,二為踏青。
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在我國有二千五百多年的長久歷史。“孔子曾經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意思是說,國家的大事,在于祭祀和戰斗這兩件事。由此可見祭祀的主要性。”
在古代清明前一日為寒食節,所以在寫清明的詩中常涌現“寒食”,因兩節相近,民間逐步將兩節合二而一,清明節承載了原寒食節吊唁介子推“割股充饑”構成掃墓祭祖的習俗,始終連續至今。
然而人們對“清明”的器重更在農事之外,能夠從一些古詩詞中領會到。
自2007年國務院宣布《對于更改〈全國年節及留念日放假措施〉的決議》后,清明節和端午、中秋等這些民族傳統節日都被定為法定假日,可見清明節在國人心中的地位。
“青餅”還有“青餅”稱“麻糍”之分。實在“青餅”和“麻糍”原料一樣,做法也一樣,只是形狀有差別。做“青餅”和“麻糍”原料都是經由浸泡蒸熟的糯米,和一種叫做“青”的艾草嫩芽、葉在一起搗,充足混和后做成不同的外形,青餅為圓形小孩手掌大小,青餅因而也叫“艾餅”、“艾青餅”;“麻糍”只是把原料攤成一厘米厚的薄片后,用刀切成菱形而已,糍個別都是用糯米制作的糕點,還說得從前,而“麻”應該指芝麻,原料中不芝麻何來“麻糍”名稱,想起小時候是青餅麻糍一起喊的,還有同類的青團子,青年糕的食品,我料想可能是青餅做成了麻糍樣子罷了,是后來把“青餅”兩字省略了。“青餅”普通沒有餡,也可以有餡,而“麻糍”是沒有餡的。艾草野生在山坡地上,小時候常去采摘。“艾青”存在抗菌、抗病毒和加強免疫力等保健功能,應當屬于綠色保健食物。在洋溢著艾青特有幽香的制造青餅的處所,老是圍著一大群孩子、白叟、婦女,熱烈而溫馨。
杜牧在《清明》首句即刻畫了春雨綿延的清明時令特色,襯托回鄉祭掃逝去先祖、親人的行人紛紛壓制的心情,接著直言行人祭祀懷念親人的心境,“欲斷魂”寥寥三字,掃墓人對故去親人的哀痛愁緒躍然紙面。“何以解愁,唯有杜康”,行人想到借酒澆愁,于是呈現行人“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有趣的一幕,平添無窮識詩趣和遐思。
南宋后期詩人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寫出了清明時節的另一面:“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為不辜負梨花清風,“惜春長怕花開早”(辛棄疾《摸魚兒》)。所以人們尤其年青人趁著清明時節春景明媚傾城結伴遠足踏青,縱情消遣游樂,“日暮笙歌收拾去”才舍得讓“萬株楊柳屬流鶯”。
在咱們故鄉――浙江東部沿海一帶,清明節除跟各地一樣要掃墓、踏青外,還有一些奇特的風俗。
清明節這一天,過去家門口也插枝柳條,但不知為什么。有人說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神農氏;有人說企求吉利,因為柳枝是救苦救難的觀世音用它揮拂清水播福四方的吉祥物;最有可能和已經湮逝的“寒食節”有關,是紀念介子推的。唐代大詩人杜牧在他的千古絕唱《清明》詩中寫道:
清明季節雨紛紜,路上行人欲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由于“青”諧了“親”的音,祭祀,掃墓都在思念逝去的親人,所以“青餅”或“麻糍”,無論是清明祭奠俗稱清明羹飯,仍是外出掃墓都是必備的供品。掃墓俗稱上墳,掃墓時要為祖墳墳頭插上白色長條紙錢讓它在風中飄曳,不是燒的一種,而后焚香、掃除、除草,培土,這一天是可以動土的,平時日子“太歲頭上不能動土”。傳下來打掃完了還在墳頭撒一些拌了米飯的螺絲,當初想起來,可能有向先人期求五谷豐收的意思,也是用“螺”諧“籮”,意思是籮裝米飯,吃用不盡。
清明節民俗心得體會篇五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歷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源于商代時代,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歷4月5日前后。清明節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污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于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饑一事,后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寒食節,宋后移到清明。傳說中寒食節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為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饑而不圖為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也因此又稱介山。
相傳大禹治水后,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蘇,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于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后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么來的。
清明節還有許多失傳的風俗,如古代曾長期流傳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據載,遼代風俗最重清明節,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為樂,仕女云集,踏青之風也極盛。
寒食節————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預先煮好的食物。相傳這個習俗起源于春秋時代,當時晉國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護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饑寒交迫之際,割下自己的肉給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國,當上國君,并勤政愛民。
十多年后,重耳終于回國當上了國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并逐一犒賞流亡期間曾協助他的人,卻忘了介之推,他經旁人提醒,才趕忙差人請介之推前來領賞。可是,介之推和母親到深山隱居。晉文公與臣子在山中遍尋不獲,有人提議放火燒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會救母親出來。
可是,大火燒了三日三夜,仍不見介之推。火熄滅后,人們在一棵柳樹下發現介之推背著母親的尸體。晉文公非常傷心和懊悔,將二人安葬在柳樹下。晉文公將放火燒山的一天,定為寒食節,規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紀念介之推的忠誠。
在春光明媚、桃紅柳綠的三四月間,中國傳統習俗中最重視的節日就是清明節了。清明節就是現在的民族掃墓節。按主日說,約在四月五日前后,按農歷,則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以這種歲時歷法來播種、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時在春分后十五天,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所以,清明本為節氣名,后來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習俗才形成清明節的。
清明節民俗心得體會篇六
這是一個使我受益匪淺的'清明節。
夾雜著幾句唐人的詩句,清明就這么杏花小雨,朦朦朧朧地到來。
我隨著人群,慢慢上山。山道兩邊,有那么多的墳墓,心里感覺不勝復雜。這些墓中人像我們一樣,活過、累過、愛過、恨過、得意過、失意過,而今只有一塊塊碑石躲在雜草中敘述著他的光榮與淚水。
向遠處望去,一眼小池睡在兩山之間。風水挺不錯。
山上的住戶越來越多,好在與我無關。自生下來起我都沒經歷過親人陰陽散的生離死別。對于那些早已安睡,化為一抷黃土的老祖宗,心底對他們賜予我生命而感謝。除此,很難在心里找到什么傷痛的感覺。只有在清明節回去焚香致祭。回想某位大爺喂過我吃飯,某位大嬸抱過我,某位大伯救我于患難……種.種往事,在歲月里發酵,越釀越醇。
是的,去者漸多,但生機并未了無。你看,每年清明,四野的人群不是越來越洶涌了么?墳前墓后,或彎腰除草,或低頭默禱,或促膝長談,或焚香祭拜。向山下望去,個個墳前都有人在叩拜。這是一個朝圣者的行列,整個民族投入其中。叩拜我們的祖先,這是傳統的信仰,中國的力量。清明節,它漂泊了幾千年,渡船泛舟在時間歲月的滄海間,告訴我們,斯人在黃土間等我們,除去雜塵,作番安頓。
這頓悟,令我喜不自禁。一柱香,虔誠拜倒,煙霧在山坡上彌散。
清明節民俗心得體會篇七
當發現墻縫有滲水、天氣悶熱異常、濕度明顯加大,這種情況說明兩三天內一定有大暴雨,避免外出。
2.量力而行
春游踏青以近郊為好,最多不超過兩天的路程。過遠春游,舟車之累,身心疲憊,既不利于健康,也減少了興趣。另外,要補充各種營養不能樂而忘返,造成過度疲勞。如果出現心悸、乏力多汗、頭暈眼花等癥狀,應盡早休息,切忌勉強。
3.穿戴適當
春天氣候多變,乍暖還寒,要帶足衣服,以防感冒。鞋子應選用輕便、無跟防滑和高彈性的運動鞋,大小要合適,以免影響血液流通,防止腳趾擠傷和腳底麻木不適。同時可準備戴防風鏡和墨鏡。
4.注意飲食保健
踏春時,體力消耗較大,身體內所需的能量和各種營養物質較多,所以踏青中的飲食是保健的重點。
5.注意場所選擇
踏春宜在田野、湖畔、公園、林區、山區等場所,以攝取較多的“空氣維生素”———負離子,起到健腦驅勞、振奮精神的作用。
6.防止昆蟲叮咬
春天是各種昆蟲滋生的季節,如果你不慎被昆蟲叮咬,切不可搔抓,而應立即涂擦風油精或皮炎平等糖皮質制劑,被松毛蟲、蜘蛛、蜜蜂、蝎子等叮傷后應冷敷處理。
7.防止意外事故
踏春時,應盡量避免走陡峻的小路,不要獨自攀登山林石壁。同時,凡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要隨身帶好常用的急救藥品。
8.預防花粉過敏
春天百花爭艷,要注意預防花粉過敏。首先要找準過敏源,最好先到醫院進行檢查,查出自己的過敏源,如果沒有進行過徹底的脫敏治療,在選擇的春游地點,應盡量回避有花之處。出游前可事先口服撲爾敏或安其敏等抗過敏藥物,戶外活動時不要近距離“拈花惹草”,不要在草地上睡覺,不要用口唇、鼻子及面部直接與花朵或樹葉接觸,以免過敏現象發生。
9.熱水洗腳
踏春時腳部肌肉不停地進行收縮運動,易引起局部肌肉酸痛。熱水洗腳可使毛細血管擴張,促進足部血液循環,還可使皮脂腺的分泌和毛孔散熱作用恢復正常。
10.時刻注意防曬
春季萬里無云的天氣,紫外線較強,春光中的紫外線沒有我們想像中那么溫柔,它會潛入人體直接暴露的肌膚,面部皮膚被太陽曬得緋紅發熱,千萬別用冷水洗面,應該讓皮膚休息一會兒再用溫水洗。另外,春季皮膚容易脫水,嘴唇和手足容易干裂開口,面部易起皺紋,甚至出現頭暈眼花。要及時涂抹防曬用品,但不要化妝,因旅行中很容易出汗,很容易引發毛囊炎或化妝品感染。
清明節民俗心得體會篇八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諺語。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有著密切的關系,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清明節的由來。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避禍害,流亡出走。流亡的期間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的大臣都各奔東西,有一次,重耳餓暈了,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讓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又回去做了君主,他對以前跟他同甘共苦的臣子都加了封,唯獨忘了介子推,晉文公去找介子推,可介子推不愿出來,晉文公就放了把火,本以為介子推會出來,可沒想到介子推寧死都不愿出來,介子推死前寫了一首血詩,晉文公看了后悔莫及。所以把這一天定為“寒食節”,老百姓這一天不能點火,在這一天祭拜自己死去的親人。
至今我們都稱這一天為清明節,人們在這一天都要出來祭祖掃墓,帶一些紙錢、紙房子、紙汽車來燒給自己已經死去的親人,還要帶一些水果寒食擺在墳墓前祭奠,祭奠后自己再吃下。另外在這一天人們還要出來踏青:放風箏、插柳,所以在這春光明媚、柳綠花紅、鶯歌燕舞,天空中一定會有許許多多的風箏,家家插柳,因為介子推死的時候抱著柳樹。清明節這一天不僅有祭奠親人的悲傷之情,還有踏青玩耍的歡悅之情。
清明節是我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讓我們在清明節時一起出來踏青吧!
清明節民俗心得體會篇九
今天早晨剛惺松的睡眼,我就發現已經是八噗鐘了。我趕緊起床,去做早晨的那些例行的事情。
就在我洗臉的時候,我發現了我的妹妹也在我家了。等我洗漱完畢之后,妹妹便來到跟前,和我講起了她們班昨天去掃墓的情形。這時我才意識到,今天是清明節。
這時,我聞到了一股莫名的香味,于是我便尋著那香味來到了廚房。一看媽媽正在烙餅,在旁邊還有用豆芽和肉炒的菜。于是我便早就垂涎三尺了。
吃完飯之后,爸爸媽媽就催著我去上墳,但是我有些不情愿,因為我滿腦袋里想著的事情還是那美味的豆芽餅,但我還是去了。
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經亞以了墓地。爸爸媽媽先是領著我找到了祖墳,再后來我們就燒了紙和紙錢,只見那一團團黑紙灰沖天而起,像是在向祖先致禮,鞠躬。我目送著它們,趕到它們消失在虛無縹緲之處。這時爸爸便揪了我的衣角,叫我靠后,因為要放鞭炮了。
接著爸爸便拿出了一些食物,供奉上。然后又拿出掃帚,掃了掃墳邊的樹葉和枯草。最后一項是祈禱,我也不知道爸爸嘴里念叨的究竟是什么,于是我也只是說了幾句簡單的話,也就不瑞此公布了。
回家嘍!我懷著無比高興的心情走在了回家的路上。周圍的小草舒展了一冬的身軀,在這無比和煦的春風中直起了腰桿,就連路旁的蒲公英也綻出了美麗的笑臉,和春風、小草一起慶祝這個美好春天的來臨。
好的時光問題過得很快,不知不覺間天色已晚,我拖著的身軀倒在了床上,然后便沉入了那甜美的夢鄉。
清明節民俗心得體會篇十
春風拂神州,陽光暖人間。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戰勝了一場慘絕人寰的災難。肆虐中國大地的空前疫情正在成為歷史。
當我們每天宅在家里,關注疫情,防控病毒時,卻有千萬人告別家人,逆行湖北,加入了殲滅新型冠狀病毒的戰場,他們與死神賽跑,挽救了無數寶貴的生命。
我們不會忘記:84歲高齡的鐘南山爺爺,在新聞上,真誠地對告訴我們:“大家千萬不要去武漢!危險!”。但是一轉身,他卻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義無反顧地買了去武漢的動車票,毅然沖何了沒有硝煙的武漢戰場。
我們不會忘記:73歲的李蘭娟奶奶臉上被口罩勒出的兩道深深的印痕。在中華危難關頭,她向黨中央提出的封城建議,改變了中國人的命運,改寫了中國防控疫情的歷史。
我們不會忘記:一身身雪白的防護服上寫著的那些閃光的名字;面罩下,醫生們不停地滲出的汗水;為了節省防護服,不喝水,不上廁所,精疲力竭了,躺在椅子里,睡在地板上的白衣天使。他們中的許多人,為了拯救他人的生命,而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我們不會忘記:億萬忠于職責,守衛關卡和各行各業的志愿者,是他們保衛著我們的`康寧,保證了國家正常高效運轉,維護了我們生活的穩定。還有老師一直陪著我們上網課那美麗的身影。
世界人民不會忘記:當疫情在全球日趨嚴峻的時刻,剛剛身受疫情折磨的中國人民,慷慨解囊,向世界衛生組織捐贈了2千萬美元,幫助各國防控疫情;向近百個國家援助了防疫物資;向不少國家派去了防疫專家和醫務工作者。中國以博大的仁愛,寬廣的胸懷,大國的擔當,嬴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敞和贊譽。
關鍵時刻,我們的黨中央指揮若定,我們的國家傾力濟世救民,我們的社會制度,更加溫暖人心。我慶幸自己生長在一個偉大的國度,我為我是中國人而自豪,我更為有這樣偉大的祖國而驕傲!
我們現在年齡還小,不可能做出驚天動地的壯舉,但我們可以聚精會神地上好每一節課,一絲不茍地完成每一次作業,扎扎實實地掌握、積累知識,為長大后建祖國打好堅實的基礎,用我的聰明才智,報效偉大的祖國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