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花木蘭》教學反思與評價篇一
1、語文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沒有很好兼顧
這堂課對人文性比較重視,但是忽略了工具性。教學重點中“詩詞的藝術特點”、“字詞的錘煉”、“背誦課文”基本沒有提及,雖然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人文因素放在了突出地位,但是感覺就像一堂歷史課或者思想品德教育課 ,尤其是“譯木蘭”這個環節,只是選取了三句重點句子讓學生翻譯,而“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這句互文沒有強調。查找譯文也沒有花時間讓學生瀏覽或齊讀,學生在對課文內容還比較生疏的情況下就進行“評木蘭了”。
2、倡導對話,但有些遠離根本
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相互對話的過程,但是有幾個環節與文本似乎關系不大,只是泛泛而談。
3、學生提問時應該進行引導,學生的提問價值不大。
三、改進措施
1、“讀木蘭”這個環節要加強,加強朗讀。
2、“譯木蘭”要加強學生對重點句子的理解。
3、學生寫感想時出現中英文夾雜的現象,應予以指導,保持漢語純潔性。
《花木蘭》教學反思與評價篇二
《花木蘭》是小朋友比較喜歡的一篇課文,執教過程中很有心得。
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下,挖掘文中的內容,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所設計的問題環環相扣。比如在引導學生理解“木蘭為什么女扮男裝替父從軍?”這個問題,我先讓學生通過朗讀,找出體現國家的憂和家里的愁的句子,讀后學生聯系上下文來協助學生找出問題的答案,即“國家的憂”是北方經常發生戰爭,朝廷下達了緊急征兵的文書。而“家的愁”是征兵文書上有父親的名字,而父親年老多病,難以出征,弟弟又小,還不夠當兵的年齡。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要替父從軍。繼續設疑“為什么時候要女扮男裝”幫助學生了解古時候女人是不能參加打戰的,為了替父必須女扮男裝。此外,還深入挖掘課文,組織學生討論“木蘭如何說服家人?”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思維能力的訓練。
整堂課由始到終,學生學習的熱情都很高,積極讀書,善于思考問題,踴躍回答問題,體現了“教師是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教學理念。
為了形象說明花木蘭的英勇善戰,我選取了一段動畫,將花木蘭善于動腦,利用雪崩轉敗為勝的場景直觀地展現在孩子面前,有助于學生理解詞語。
為了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我組織學生討論“木蘭怎樣說服家人”這一環節,由于沒做到適當點拔,學生討論不多激烈。
反思后,我認為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可以這樣設置問題:“當她家人得知她要去從軍會有什么反應,木蘭會對父親、母親、弟弟說些什么?最后才使家人同意她去呢。”組織學生四人一小組進行討論,并確定角色進行小組說話訓練。我想學生會討論得很激烈,說得熱鬧,到匯報時,就會有不同的答案。
也許,留有一點遺憾能促使我不斷地摸索教育教學之捷徑,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
《花木蘭》教學反思與評價篇三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的10個生字,綠線內的7個只識不寫。認識一個偏旁。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學習花木蘭尊老愛幼,自信自強,熱愛祖國的優秀品質。
教學重難點:識字、寫字;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1.想象說說木蘭是怎樣說服她的家人的。
2.體會木蘭當時的英雄壯舉。
《木蘭從軍》是一篇歷史傳說故事。課文是根據北朝民歌《木蘭詩》改寫成的,通過描寫古代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馳騁沙場,勝利歸來的故事,贊揚了花木蘭熱愛祖國、尊老愛幼的優秀品質和巾幗不讓須眉的自強精神。全文共分4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講花木蘭是古代的一位女英雄;第二自然段講花木蘭決定替父從軍;第三自然段講花木蘭踏上征途,奮勇殺敵,戰功赫赫;第四自然段講花木蘭勝利還鄉,恢復女兒裝,將士們驚嘆不已。課文有兩幅插圖,形象鮮明,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感悟花木蘭的優秀品質。
這是一篇歷史傳說故事,二年級的學生由于年紀小,對花木蘭了解甚少,而讓學生通過故事中的三件小事來感悟木蘭的優秀品質,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為了較好地完成這個目標,我作了以下設計:第一課時中,我在帶領學生學習生字詞、理清課文思路的同時,讓學生舉例初步理解“英雄”。第二課時便由為什么人們稱她為“女英雄”入手,一開始就向學生展示了木蘭女兒裝的形象,讓學生體會她的普通平凡,為其后的不凡設下鋪墊;然后在“木蘭說服家人”這一部分,學生和老師共同參與到故事情節中,拓展性地訓練讓學生揣摩花木蘭的心理活動,感悟她為國為家敢于自我犧牲的可貴之處;接著通過展示木蘭馳騁沙場的颯颯英姿,讓學生感受英雄的勇敢自信;最后引導學生對比木蘭的兩種裝扮,通過“心愛”一詞進一步體會其為國為家的優秀品質,從而抒發對木蘭的欽佩之情。這樣通過一系列讀圖活動,使學生在互動的情境中閱讀、感悟和表達,學生對花木蘭的認識步步深入,情感進一步得到升華。
在語文課程中,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根據這一特點,設計《木蘭從軍》一課時,我用“為什么人們稱木蘭為女英雄?”這個疑問貫穿整個教學活動,并通過圖文結合、抓關鍵詞、創設情境等手法引導學生理解內容、朗讀課文、激發情感,使學生真正體會“女英雄”的含義,充分顯示出語文人文性的特點。
一、圖文結合,形象理解。
在閱讀教學中,將讀圖與讀文相融合,“讓學生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低年級的階段閱讀目標),能為學生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加強對書面語言的敏感性,實現圖畫符號與語言文字符號的順利轉換。同時提高學生觀察力、想像力和語言思維等綜合能力。蘇教版的課文幾乎每篇都配有相關的精美插圖,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木蘭從軍》一課中,從軍前后的兩幅插圖正是其平凡與不凡的形象展示,對幫助學生體會其優秀的品質有很大幫助。
二、抓關鍵詞,指導閱讀。
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是低年級的閱讀目標之一。低年級的閱讀教學應該以讀代講,以讀促思,在朗讀訓練時,抓住關鍵詞語來指導閱讀是重點也是難點。課文的第三自然段中的四個動詞的'連貫性、準確性是十分突出的。通過讀詞、讀詞組,使學生由寥寥數筆中體會行軍的艱辛,品味文字里所蘊涵的更深更廣的內容,加深對木蘭的欽佩之情。
三、創設情境,激情表述。
低年級的閱讀教學中,情境的創設是不可缺少的,它能將情、形、境、理熔于一爐,易喚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習興趣,從而陶冶情操,激發情感。所以在教學中,我用圖畫再現情境,用音樂渲染情境,用表演體會情境,用語言描繪情境,啟迪學生的智能,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使后文的激情表述水到渠成,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花木蘭》教學反思與評價篇四
《花木蘭》講述了一個流傳至今的經典故事。這個故事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所以導入新課我就跟學生們聊美國動畫電影《花木蘭》,和國內趙薇主演的花木蘭電影。自然引出課文第一節。朗讀課文邊思考花木蘭是誰?學習生字“巾”“幗”“英”,出示古代女子戴著頭巾的圖片,幫助學生理解“巾幗”的意思就是婦女、女子的意思。巾幗英雄就是女子中的英雄的意思。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從哪里可以看出花木蘭是個巾幗英雄”來自讀課文。
一、抓住成語,隨文識字,了解人物。
課文中出現了許多四字成語:女扮男裝、替父從軍、英勇善戰、赫赫戰功,這些成語就可以看出花木蘭是個巾幗英雄,這些成語中又包含了不少生字,在學生回答“從哪里可以看出花木蘭是個巾幗英雄”這個問題時,我將這些成語一一板書在黑板上,然后小組交流學習生字的好辦法,初步理解詞語的意思,也了解了人物。
二、深化問題 朗讀指導
接著我讓學生自己邊讀課文邊說說花木蘭為什么要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從文中劃出相應的句子。她又是怎么立下赫赫戰功的?圈出文中的動詞。通過問題的解答,學生對這些成語的理解更到位了。因為花木蘭的父親年老多病,弟弟年幼,家里再無男丁的情況下,花木蘭勇敢地擔當起重任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可以看出她是一個敬老愛幼的人。花木蘭千里迢迢趕到前線的途中克服了重重困難,通過圈出的動詞,感受她是那樣的堅強無畏。當學生找到以后,就進行朗讀指導,使學生在瑯瑯書聲中鞏固語言,理解語言。
三、朗讀與說話訓練相結合。
整堂課中,我設計了幾處語言訓練點: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說話的語境: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是因為( );當戰士們發現花木蘭原來是個女的,他們會說些什么?最后讓學生來夸夸花木蘭。學生將文中的一些成語進行了重組,表達了對花木蘭的贊賞之情。這些說話訓練,讓學生在自己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看法。既訓練了學生的語言,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