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二歷史每課教學設計篇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環(huán)境、文明歷程;印度種姓制度;佛教的興起和傳播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閱讀有關印度的種姓制度和佛教教義的相關材料,培養(yǎng)學生辨證看問題和全面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對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學生認識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發(fā)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印度的種姓制度和佛教的興起
教學難點:如何看待佛教的教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印度這一名稱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歷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東的廣大地區(qū)稱為印度,后來西方人沿用了這一名稱。在我國的《史記》中把印度稱為“身毒”,《漢書》中把它稱為“天竺”,《大唐西域記》中才把它成為印度。現在印度共和國的印地語的國名為“婆羅多”,起源于古代婆羅多族。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3課:古代印度。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教師提問:古代印度河上游兩岸土地肥沃。造成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們前面講過的哪個國家相似?
提示:非常準確,就是埃及。
2.教師講述: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來自中亞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們自稱雅利安人,陸續(xù)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來,從事農業(yè)生產。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許多小國。到公元前三世紀,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國經濟發(fā)展較快,力量強大,國王阿育王統(tǒng)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但是,這種統(tǒng)一是不鞏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狀態(tài)。同學們還記得中國歷史元朝史中,元朝統(tǒng)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嗎?
元朝為了鞏固它的統(tǒng)治,把全國各族分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過程中也產生了不同的等級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
目標導學二:森嚴的種姓制度
1.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歸納古代印度有幾個等級,他們的名稱是什么,各等級有哪些社會階層,各等級的職責或義務如何?
提示:印度的等級制度,也叫種姓制度。種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稱“瓦爾那”,意為“膚色,品質”;第一等級婆羅門,即僧侶。第二等級剎帝利,包括國王武士和官吏,掌握軍政大權。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統(tǒng)治者,后者是國家的世俗統(tǒng)治者。第三等級是吠舍包括農牧民、手工業(yè)者,要向國家納稅,供養(yǎng)前兩個等級。第四等級是首陀羅,以奴隸為主。隨著主產和分工的發(fā)展,在種姓之外又出現了大批的不可接觸者,即歧視和壓迫的賤民,各個等級間職業(yè)世襲,互不通婚,界限森嚴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2.教師提問:引導學生分析婆羅門祭司將種姓制度賦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種姓制度的實質又是什么?
提示:為了維護反動的等級制度,婆婆羅門祭司把等級制蒙上了一層神圣的色彩。統(tǒng)治者利用婆羅門教的說法,目的是為了保護奴隸主貴族的特權,特別是婆羅門的特殊地位。
3.問題思考:它對后來印度的發(fā)展會產生哪些不利影響?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鼓勵學生聯系印度現在的發(fā)展,談出自己的觀點。
提示:等級制度滲透到印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阻礙了印度社會的發(fā)展、在奴隸制的發(fā)展中,等級制度越來越引起人民的不滿、婆羅門教日益遭到反對,社會矛盾愈演愈烈在這種形勢下產生了佛教。
目標導學三:釋迦牟尼創(chuàng)立佛教
1.教師提問:同學們都看過《西游記》齊天大圣孫悟空輔佐他的師父唐僧到西天取經,實際上就是到印度研究佛經。那么,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是誰?概括一下佛教的教義。
提示:佛教產生于公元前6世紀。創(chuàng)始人喬達摩?悉達多。
佛教教義上要是“眾生平等”、“自已修行以求來世”,所有這些在當時充滿不平等的奴隸制國家里對于廣人的群眾是有誘惑力的。但是,佛教宣楊的平等是靈魂上的而不是現實中的,佛教并不反對奴隸制,并且把剎帝利擺在第一位。
2.拓展延伸:國王為什么要扶植佛教?到底該如何評價佛教呢?想想為什么佛教能廣泛傳播?
提示:佛教主張人民應忍耐、順從、放棄斗爭,所以歷代統(tǒng)治階級便利用佛教宣揚的“眾生平等”的假平等,掩蓋階級社會中真正的不平等,從而達到維護剝削制度的目的。后來,阿育王也信了佛教,并把它定為國教。大建佛塔、寺院、也正是在阿育王統(tǒng)治時佛教開始向外傳播。
3.資料鏈接:喬達摩?悉達多
傳說他年輕時有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他,他想,人總是要老、要死,能不老不死嗎?為了解決這個問題,29歲那年,他離別雙親和妻兒,去深山訪道經過7年的冥思苦想終于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達到了至高無上的境界;“佛”就是大徹大悟的人—一般專指釋迦牟尼。中國寺院的佛殿稱大雄寶殿,殿里的大佛就是釋迦牟尼。大雄也是尊稱,意思是大無畏的勇士。
三、課堂總結
古代印度是亞洲南部統(tǒng)一的奴隸制國家,公元前2500年左右開始出現奴隸制小國。后來在雅利安人進入古印度后,在公元前3世紀,印度半島除南端外一度統(tǒng)一。在印度奴隸制國家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種姓制度),體現了鮮明的階級性,成為印度奴隸社會的重要特點。隨著印度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婆羅門和其他等級的矛盾激化,在這種形勢下產生了佛教,逐漸發(fā)展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板書設計
1.古代印度的自然條件
2.古代印度的文明歷程
3.種姓制度
4.佛教的誕生和傳播
初二歷史每課教學設計篇二
羅馬城邦和羅馬帝國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羅馬的興起、由共和國向帝國的轉變、羅馬帝國衰落的基本脈絡;描述羅馬共和國時期的對外擴張和版圖范圍;概述古羅馬的政治體制;掌握《十二銅表法》的內容和意義
過程與方法:通過羅馬共和國向羅馬帝國的轉化,分析羅馬共和制崩潰、君主制建立的原因,培養(yǎng)學生用變化發(fā)展的觀點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通過認識古代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的奴隸制性質,培養(yǎng)學生透過歷史現象看本質的能力;通過制作年代尺,進一步梳理羅馬的興衰史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認識國家實行民主政治的意義,認識戰(zhàn)爭的本質,樹立熱愛和平的意識。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十二銅表法》;羅馬的興衰過程
教學難點:古代羅馬的政治體制演變及原因;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前面我們學過一個曾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是哪一個國家???
生:亞歷山大帝國。
古羅馬帝國就是地域遼闊的龐大帝國,而帝國的維系主要依靠兩大支柱,一是所向披靡的羅馬軍團,二是博大而縝密的羅馬法律。德國的法學家耶林曾說:“羅馬帝國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羅馬帝國的滅亡而消失,宗教隨著人民思想覺悟的提高、科學的發(fā)展而縮小了影響,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為持久的征服。”耶林先生為什么這么說呢?
今天我就一起學習第5課:《羅馬城邦和羅馬帝國》,一起領略古羅馬法的魅力。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羅馬城邦
(一)羅馬的興起、征服與擴張
1.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分析歸納古羅馬興衰時間,理清本課脈絡。
提示:公元前509年——羅馬共和國建立;
公元前450年左右——羅馬頒布成文法;
公元前3世紀初——征服意大利半島、戰(zhàn)勝迦太基;
公元前2世紀——征服東地中海地區(qū);
公元前73年——斯巴達克奴隸起義;
公元前49年——凱撒控制元老院;
公元前31年——屋大維掌握統(tǒng)治實權;
公元前27年——羅馬共和國演變?yōu)榱_馬帝國;
2世紀——羅馬帝國進去黃金時期;
3世紀——羅馬帝國陷入政治、經濟大危機;
4世紀——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帝國;
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
2.教師講述:自公元前1000年,眾多民族遷移到這里,聚居生活,形成了許多城邦。羅馬城邦便是在這個時期逐漸從意大利半島中部的臺伯河畔興起。公元前509年,羅馬人建立起奴隸制共和國。羅馬共和國建立之后,不斷對外擴張,迅速統(tǒng)一意大利半島,并最終稱霸于地中海。?
3.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閱讀“相關史事”,了解共和國建立后對外擴張的情況,重點了解三次布匿戰(zhàn)爭。
提示:
第一次——公元前264——公元前241年——迦太基敗?
第二次——公元前218——公元前201年——迦太基喪失了獨立地位?
第三次——公元前149——公元前146年——迦太基城被夷為平地
4.教師講述:布匿戰(zhàn)爭是羅馬對外擴張中發(fā)生的重大戰(zhàn)役。迦太基是非洲北部腓尼基人建立的重要奴隸制國家,它壟斷了地中海西部的運輸貿易,逐漸富裕強大起來。當羅馬人征服意大利南部后,一場與迦太基的殘酷戰(zhàn)爭不可避免地爆發(fā)了。因羅馬人稱腓尼基人為“布匿人”,所以這場戰(zhàn)爭稱“布匿戰(zhàn)爭”
5.問題思考:布匿戰(zhàn)爭有何影響?你如何看待古羅馬的對外擴張?(第一問由學生生看書回答,第二問可聯系今天的中東局勢引導學生討論)?
提示:影響——羅馬共和國爭得了地中海的霸權,成為了一個強大的奴隸制國家。?
6.教師過渡:在羅馬共和國中,誰掌握著國家的權力呢?我們再來看看羅馬共和國的政治制度。?
(二)羅馬的共和制度
1.圖片展示:《羅馬的元老院》
2.教師提問:羅馬共和國的機構設置情況是怎樣的?舉出相關史實,認識羅馬共和國的政治體制?
提示:執(zhí)政官、元老院;共和制法律;公民享有參與政治活動的權利;元老院是最重要的機構等即可。
3.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分析歸納《十二銅表法》的內容。
提示:訴訟程序、所有權和債務權、宗教法、刑法、民法等內容,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據。
4.教師補充:指十二銅表法(lawofthetwelvetables),公元前452—451年,在平民保民官的強烈要求下,古羅馬編訂出十個法表,鐫刻在十塊青銅板上,公布于羅馬廣場。但他主要由貴族編制并為貴族利益服務,引起平民不滿。公元前450年,又增兩表,這就是的《十二銅表法》
【實質】
“十二銅表法”包括債務法、繼承法、婚姻法以及訴訟程序等各個方面,基本上是羅馬人傳統(tǒng)習慣法的匯編,表現出維護貴族和富裕平民利益的傾向。
“十二銅表法”體現出古代羅馬人的法治精神和奴隸制國家的本質特點。
“十二銅表法”就是羅馬成文法的開端。
5.教師提問:羅馬實行共和制,為什么又是奴隸主貴族專政的國家呢?在奴隸主貴族專政的國家里,奴隸制得到高度發(fā)展,這種發(fā)展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提示:在羅馬共和國里,奴隸數量多,使用廣,他們的辛勤勞動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羅馬,但是處境悲慘,被稱為“會說話的工具”。在羅馬城,每天有2000多奴隸成交,愛琴海上的提洛島是的奴隸交易中心。?
6.教師講述:如此多的奴隸,大多數來源于戰(zhàn)爭或者被征服的居民。如此悲慘的處境讓奴隸們苦不堪言。終于,一場聲勢浩大的奴隸大起義爆發(fā)了,它震撼了羅馬的統(tǒng)治,加速了共和國的衰亡。(揭示出羅馬共和國衰亡的根本原因)?
7.教師過渡:聲勢浩大的奴隸起義,震撼了羅馬的統(tǒng)治。羅馬共和國的一些手握軍權的將領開始爭權奪利。在公元前45年,愷撒以“祖國之父”的名義實行獨裁統(tǒng)治,羅馬共和國名存實亡,元老院權利日漸衰弱,原來的共和制還能繼續(xù)維持嗎?(必須依靠一個強有力的政權——帝制)?
目標導學二:羅馬帝國
1.建立背景:羅馬奴隸主統(tǒng)治遭到沉重打擊,軍事實力人物為建立軍事獨裁進行爭奪
愷撒在位期間,實行了一系列改革,他的措施觸動了元老們的利益,激起貴族共和派的強烈反對,最終招來殺身之禍。繼愷撒之后,各派又經過長期斗爭,到公元前30年,屋大維逐漸獨攬大權,公元前27年,他開始實行元首制。?
2.帝國建立
什么是元首制呢?元首制的實質是什么?(君主制)?
你認為元首制的建立意味著什么?(羅馬共和國由共和國變成了帝國)?
3.版圖擴張與帝國前期的繁榮?
羅馬帝國建立后,不斷對外侵略擴張,地中海成為羅馬帝國的內湖,羅馬帝國成為地跨三洲的大帝國、中國的漢帝國也日漸強盛。古代羅馬不但同中國有交往,而且同印度、北歐也有貿易往來。西方諺語:“條條大路通羅馬”,正說明了這一時期羅馬帝國繁榮情況。?
這一時期的羅馬帝國社會安定,交通安全、稅收增加,是羅馬的經濟繁榮起來,這在歷是羅馬的“黃金時代”,稱為“羅馬和平”時期。?
請同學們回憶中國歷史內容,說說中國對古代羅馬的稱呼和兩國的交往。
4.教師過渡:繁盛的羅馬帝國,統(tǒng)治階級日益奢侈腐化,享樂成風。最終走向了衰落與滅亡。
目標導學三:羅馬帝國的衰亡
1.教師講述:公元3世紀,羅馬出現嚴重的社會危機,農業(yè)衰落,隸農起義,日耳曼人也開始入侵,終于導致羅馬帝國走向衰落。4世紀末,帝國最終一分為二。?????????????????????
2.教師提問:龐大的羅馬帝國為什么會分裂呢?
提示:羅馬奴隸制的危機(內因);日耳曼人的入侵(外因)。?
3.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476年,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消滅,西歐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有人說西歐的封建社會逐步形成。為什么?(提供資料,日爾曼人實行的氏族制度)????????????????????????????????
日耳曼人為了站穩(wěn)腳跟,不能實施落后的氏族制度,也不能繼續(xù)實施落后的奴隸制度,只能選擇先進的封建制度。(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顧中國歷的少數民族入侵中原后被迫實施中原的封建制度加以比較說明)?
4.問題思考:日耳曼人統(tǒng)治下的西歐出現了新的階級——大地主階級和農奴階級,封建生產關系產生了,西歐的封建社會逐步形成,請同學們回憶中國歷史的有關內容,說說中國從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的時間,并對比中國與西歐進入封建社會時間的早晚,讓學生明白古代中國始終走在世界的前列。?
提示:中國從公元前475年開始的戰(zhàn)國時期已進入封建社會,比西歐進入封建社會早近一千年。
5.拓展延伸:古羅馬經歷了哪兩個重要階段?在羅馬共和國時期實行了共和制,羅馬的共和制和希臘的共和制是一樣的嗎?請談談你的看法。同學們可以小組討論。
提示:羅馬共和國→羅馬帝國;
相同點:①都實行共和制;②奴隸都沒有任何權利;不同點:雅典所有公民都能擔任各級官職,能參政議政,而羅馬的實權在元老院手里,雅典的公民比羅馬公民享有更多的民主權利。
三、課堂總結
我們今天學習了歐洲的文明源頭之一——古代羅馬。古羅馬繼承了古代希臘的傳統(tǒng),“沒有希臘文化和羅馬帝國所奠定的基礎,也就沒有現代的歐洲”。恩格斯的論證了羅馬文明、希臘文明和歐洲文明間密切的關系。?
板書設計
1.羅馬的興起、征服與與擴張
2.羅馬共和國衰落、《十二銅表法》
3.羅馬帝國的建立、繁榮與衰亡
初二歷史每課教學設計篇三
希臘城邦和亞歷山大帝國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古希臘的地理范圍和地形特點,理解其以及對愛琴文明發(fā)展的影響;理解希臘城邦特點;掌握雅典奴隸制民主政治的發(fā)展及內容;理解亞歷山大東征對東西方文化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通過比較斯巴達和雅典的異同,培養(yǎng)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通過分析亞歷山大東侵的后果,培養(yǎng)學生用唯物主義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并正確評價伯利克里、亞歷山大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在古希臘出現了近現代幾乎所有的政體形式,這也是希臘文明對人類政治制度的一大貢獻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亞歷山大東征對東西方文化的影響
教學難點:雅典民主政治的內容及其特點;雅典民主制利弊得失的評價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提問:現代奧運會有一項重要的競技體育比賽叫馬拉松長跑,有同學知道它的長度嗎?知道它是怎么來的嗎?
馬拉松賽是一項長跑比賽項目,其距離為42.195公里。這個比賽項目的距離的確定要從公元前490年9月12日發(fā)生的一場戰(zhàn)役講起。
這場戰(zhàn)役是波斯人和雅典人在離雅典不遠的馬拉松海邊發(fā)生的,史稱希波戰(zhàn)爭,雅典人最終獲得了反侵略的勝利。為了讓故鄉(xiāng)人民盡快知道勝利的喜訊,統(tǒng)帥米勒狄派一個叫菲迪皮茨的士兵回去報信。菲迪皮茨是個有名的“飛毛腿”,為了讓故鄉(xiāng)人早知道好消息,他一個勁地快跑,當他跑到雅典時,已喘不過氣來,只說了一句“我們勝利了!”就倒在地上死了。
為了紀念這一事件,在1896年舉行的現代第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上,設立了馬拉松賽跑這個項目。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4課:希臘城邦和亞歷山大帝國。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希臘城邦
(一)古希臘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愛琴文明
1.展示:多媒體鏈接地圖《古代希臘》
2.教師講述:與其他地區(qū)的大河流域文明相比,如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和我國的黃河流域等相比而言,希臘文明有其特別之處,它是海洋文明,它的發(fā)軔與繁盛都與海洋密不可分。它最初的源頭就是愛琴文明,愛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
3.教師講述:公元前1200年因另一支希臘人入侵,邁錫尼文明徹底毀滅。在愛琴文明衰亡之后的300多年的時間里,古希臘陷入了沉寂的狀態(tài),這段時間被稱為“黑暗時代”。這使得長期以來人們對愛琴文明一無所知,對它的認識只停留在神話故事中的一些記載,并沒有真實的歷史依據。直到19世紀后期,才逐漸揭開神秘的面紗,為人們所認識。
4.教師過渡:愛琴文明毀滅之后是300的“黑暗時代”,但人類歷史不可能總是停留在黑暗中的,短暫的沉寂在等待著偉大的復興,公元前8-前6世紀希臘走上了復興之路,其表現是什么?
(二)希臘城邦
1.圖片展示:古希臘城邦
2.教師提問:什么是城邦呢?城邦是希臘的一種國家形態(tài),他一般以一個城市為中心,包括周邊的若干村落。其中的城邦是斯巴達和雅典。通過這個概念我們可以比照一下現代社會還有類似于城邦的國家存在嗎?
提示:新加坡。
3.教師過渡:不一樣的地理環(huán)境形成了不一樣的文明,在古希臘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下形成的城邦制度,其主要特點是小國寡民,各邦長期獨立自治。那么他們又采用什么形式對其城邦進行有效的統(tǒng)治的呢?
提示:希臘城邦的居民按照政治地位可以分為3大類:①擁有公民權因而能夠參加政治活動的自由人;②沒有公民權的自由人;③處于被剝削、奴役地位的奴隸。
4.教師講述:既然擁有公民的身份,為了一直保持公民的身份,自然會關心自己國家的獨立。這是因為國家被其他城邦兼并,就意味著可能淪為外邦人甚至是奴隸,喪失原本的公民身份,那么公民的權利和待遇自然也會隨著喪失。只因如此,城邦制度鞏固以后,很難出現大邦吞并小邦的現象,一來是由于地理環(huán)境導致,島上的山脈、海洋把希臘人分割在孤立的小島中,二來正是由于公民的存在和他們的權利對于各邦的獨立有重要的意義。
目標導學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1.材料展示:
材料一“我們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稱為民主政治,是因為政權是在全國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數人手中。”
材料二伯里克利:“在我們私人生活中,我們是自由和寬容的;但是在公家事務中,我們恪守法律,因為這種精神杜絕人治。”
材料三婦女、奴隸、外邦人被排除在公民之外,公民內部輪流執(zhí)政。
材料四除十將軍外,其余官職基本通過抽簽的方式選出,每個人既是統(tǒng)治者,又是被統(tǒng)治者。
2.問題思考:以上材料分別體現了雅典民主政治的什么特點?
提示:人民主權、法律至上、輪番而治、公民內部的平等。
3.教師補充:公民大會是所有男性公民均可參加,每月三次左右,聽取一切官吏的重要報告,辯論和通過各種提案。選舉國家官吏,制定法律,決定戰(zhàn)爭和平等大事,公民在大會上可自由發(fā)言,議論議案,對現行政策和公職人員進行評議,采取公開舉手的方法,多數票為通過,實施直接民主。公民大會是國家權力機關。
4.材料展示:故事《一個雅典公民的政治生活》(片段)
請同學們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故事中的小問題。
片段一:公民大會每十天就開一次,嚴重影響帕羅耶干活賺錢,但他還是很愿意去。這是為什么??
公民意識強;他可能抽簽當上官;他去開會還有津貼。
片段二:執(zhí)勤的不準他妻子進入會場,為什么??
女人、兒童、外邦人、奴隸不是雅典公民,無權參加公民大會
片段三:不識字的帕羅耶卻能擔任公職,為什么??
任何一個雅典公民都可以通過抽簽的方式擔任一切官職。帕羅耶很幸運地成為民眾法庭審判員中的一名。?
5.材料展示:蘇格拉底之死
蘇格拉底在描述雅典民主政治時曾指出:“用豆子抓鬮的辦法來選舉國家的領導人是非常愚蠢的,沒有人愿意用豆子抓鬮的辦法來雇傭一個舵手或建筑師或吹笛子的人、或者任何其他行業(yè)的人,而在這些事上,如果做錯了的話其危害要比在管理國家方面發(fā)生錯誤要輕得多。”這位哲學家因在陪審法庭中指責雅典政治的弊端而被包含著一大批像帕羅耶這樣的文盲、保守派的法官們投票表決,集體定為有罪。公元前399年,年約70歲的蘇格拉底受審判處死刑。
6.教師過渡:一個以言論自由著稱的城市竟然對一個除了運用言論自由權以外,沒有任何罪行的哲學家提出起訴并判處死刑!同學們,你們如何看待雅典民主政治的利弊得失呢?
7.學生辯論:雅典民主制給人民帶來了什么?
提示:通過正反兩方激烈的辯論,教師總結。?
8.雅典民主制的評價:?
(一)進步行:(1)在古代君主專制盛行的情況下,雅典民主制是個偉大的創(chuàng)舉,體現在兩個方面:①提供了集體管理的新形式。②創(chuàng)造了民主運作的新方式(如差額選舉制;任期制;議會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運行方式)。這一偉大創(chuàng)舉為后世民主政治的發(fā)展積累了寶貴經驗。(2)有利于正確決策,也有利于修正錯誤。(3)有利于促進文化廣泛深入發(fā)展。?
(二)局限性:雅典民主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民主,而是男性公民的民主,是社會不公的一種暴力機器。?
(三)雅典民主政治的實質:其實質是維護奴隸主貴族的民主。
因此,雅典民主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充分發(fā)揮積極作用,促使雅典政治、經濟和文化臻于極盛的同時,另一方面又殘忍地窒息,限制了社會另一部分的自身發(fā)展。因此,它既是偉大文明的催化劑,又是社會不公的一種暴力機器。
目標導學三:亞歷山大大帝國
1.圖片展示:多媒體鏈接地圖《亞歷山大東征路線圖》
2.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和地圖,歸納亞歷山大東征的路線及帝國的建立過程。
提示:進攻波斯帝國——南下攻占地中海東岸——進入埃及——轉入兩河流域——再度與波斯大軍會戰(zhàn)。
3.教師提問:(1)從帝國的疆域來看,壓力山大帝國幾乎包括了當時人類的哪些文明?
(2)這些文明同屬于亞歷山大國管轄,有什么好處?
提示:(1)希臘文明、埃及文明、兩河流域文明、印度文明以及從兩河流域文明派生出來的猶太文明、波斯文明等;(2)整個亞歐大陸的交通被打通。因此,伴隨著亞歷山大東征,希臘文化傳播到了東方,東方文化也滲透入希臘文化。正是這一過程中,東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發(fā)展。
4.拓展延伸:戰(zhàn)爭從未在人類生活中長時間地停留過,每一次猛烈的戰(zhàn)火之后,隨之而來的,往往是人類文明的傳遞。請評價亞歷山大東征的影響。
提示:消極的一面:戰(zhàn)爭具有強烈的破壞性;積極的一面:促進文化的傳播與滲透。
三、課堂總結
這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臘,知道了當時兩個最重要的城邦是斯巴達和雅典,重點學習了雅典的民主政治的特點及其利弊。了解亞歷山大帝國的建立和發(fā)展歷程以及東征的影響。
板書設計
1.古代希臘城邦:斯巴達、雅典
2.雅典的民主政治和雅典的全盛時期(伯利克里當政時)
3.地跨三洲的大帝國:亞歷山大帝國
4.亞歷山大帝國的版圖和亞歷山大東侵的影響
初二歷史每課教學設計篇四
人類的形成
學習目標:
1、知道南方古猿等早期人類代表、人類起源和三大主要人種的形成。
2、知道該亞與厄瑞斯忒的傳說,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形成的原因,特點。
3、理解父系氏族代替母系氏族的原因及后果。
學習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南方古猿 母系氏族社會到父系氏族社會的更替
難點是科學地看待人類歷史的發(fā)展進程
課堂導入:
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自己古老的人類起源神話,比如我們中國流傳女媧造人說,而西方盛行所謂的上帝造人說。這些都終歸是神話傳說,沒有科學根據,那么科學的人類人類起源論是什么?我們學習了第一課人類的形成就清楚了。
自主學習:(用15分鐘時間閱讀課文,找出下列問題并記憶)
一、人類的出現
1、多數人類學家認為,現代人類可能是從 發(fā)展而來的,其特點是 、使用天然石塊、木塊做工具,還屬于 ,其生活地點是 。
2、正在形成中的人在使用天然工具的過程中學會了制造工具,最終與猿類分道揚鑣,出現了 完全形成的人,人類大約是在 前形成。
3、我們把“完全形成的人”分為哪四個進化階段?我們中國的元謀人,北京人,丁村人和山頂洞人分別屬于哪個進化階段?
4、當今世界上的黃、白和黑種人這三大人種是在什么進化階段出現的?形成的原因是?
二、氏族社會:
1、人類最初經歷的是 ,分為 氏族和 氏族兩個時期。其共同點都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實行公有制。不同點是: 。
2、父系氏族后期,由于 的發(fā)展,有了剩余產品,出現了 制和 制 ,原始社會開始解體。
合作探究:
1、課本第三頁動腦筋。
2、第五頁活動與探究。
精講點撥:
1、直立行走使雙手解放出來,為古猿學習制造和使用工具,促進大腦發(fā)育提供了可能,是進化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而火的使用是古猿完成了從猿到人的轉變之后產生的,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但并非決定性變化。
2、氏族社會的解體可利用圖示去理解:
達標檢測:
1、廣袤富饒的非洲大陸是黑人的故鄉(xiāng),也是人類的發(fā)祥地,約300萬年前,生活在這里的早期人類是:
a、印尼爪哇人 b、南方古猿 c、尼安德特人 d、克羅馬農人
2、人類最初經歷的社會是:
a、原始人群 b、氏族社會 c、 奴隸社會 d、封建社會
3、人類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進化過程,其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是:
a、使用天然工具 b、能直立行走
c、會制造工具 d、能采集果實
4、世界三大人種不包括:
a、白色人種 b、黃色人種 c、棕色人種 d、黑色人種
5、導致人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地理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長期影響 b、進化階段不同
c、體貌特征不同 d、封建社會生活習俗不同
6、材料一:人類的生產工具十分原始,物質匱乏,人們必須依靠集體的力量才能生存。
材料二:人們不再殺死戰(zhàn)俘,而是把他們變成奴隸,以便生產出更多的剩余產品。
(1)材料一反映的是人類社會的哪一階段?
(2)材料二反映的是人類社會的那一階段?為什么不再殺死戰(zhàn)俘?
(3)從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原因是?
參考答案:babca 原始社會早期 ;父系氏族后期;為了增加勞動人手,保存了勞動力,有利于社會生產的發(fā)展;是因為生產力的發(fā)展。
拓展提升:
父系氏族代替母系氏族的原因有?
(1)農業(yè)和畜牧業(yè)的發(fā)展(2)手工業(yè)的進步(3)男子主要從事犁耕農業(yè)和畜牧業(yè)經濟中占主導地位(4)婚姻關系相對穩(wěn)定,既知其母又知其父
a、(1)(2) b、(3)(4) c、(1)(2)(3) d、(1)(2)(3)(4)
課外作業(yè):
選做題:神創(chuàng)造了人,是對人類起源的錯誤解釋,但這類傳說為什么能流傳至今?多種渠道查閱資料,得出結論。
知識梳理 :
<
初二歷史每課教學設計篇五
古代兩河流域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知道兩河流域的地理位置;知道古巴比倫王國的建立和君主專制制度的實行;了解楔形文字;理解《漢穆拉比法典》的特點和歷史價值
過程與方法:閱讀“古代兩河流域的地圖”,分析地理環(huán)境對兩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響,初步學習根據圖例,觀察地圖,提取歷史信息的方法;閱讀有關《漢謨拉比法典》的“相關史事”了解古巴比倫王國的社會狀況及該法典的特點,初步學習從歷史文獻中發(fā)現歷史信息、分析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古代東方文明是在適應與改造大河自然環(huán)境中發(fā)展起來的,讓學生初步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理念。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漢穆拉比法典》的特點與歷史價值
教學難點:理解國家的產生是人類進入文明時期的重要標志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動態(tài)圖片)這個數學上非常有名的定理是什么?最早是由什么人發(fā)現并使用的?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2課:古代兩河流域。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古代兩河流域文明
(一)兩河流域的地理位置與地理環(huán)境
1.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和“古代兩河地域地圖”,思考:兩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兩河指的是哪兩條河?兩河流域的地理環(huán)境怎樣?
提示:兩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與幼發(fā)拉底河的流經區(qū)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內。古代兩河流域分為南北兩大部分,北部被稱為亞述,南部被稱為巴比倫尼亞、巴比倫尼亞又可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部為阿卡德,南部為蘇美爾。
兩河流域位于亞非大干旱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并不十分優(yōu)越。北部丘陵地帶雨量相對較多;南部地勢低洼,多沼澤,除洪水泛濫季節(jié)外,雨量一般較少,呈干旱狀態(tài)。由于河源地區(qū)高山積雪定期融化,每年3月至7月是兩河流域的洪水泛濫季節(jié)。
2.問題思考:地理環(huán)境對兩河流域文明形成會有怎樣的影響?
3.教師歸納:受制于自然條件,該地區(qū)農業(yè)生產在洪水泛濫季節(jié)需要排澇,其他季節(jié)則依賴人工灌溉,因而古代兩河流域南部的居民很早就開始修渠筑堤。
(二)楔形文字
1.圖片展示:多媒體展示楔形文字圖片
2.教師講述:楔形文字,又稱為釘頭文字,因其書寫筆畫的形狀酷似木楔或釘子而得名。由蘇美爾人發(fā)明,是迄今為止被發(fā)現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兩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目標導學二:古巴比倫王國與《漢謨拉比法典》
1.教師講述:公元前18世紀興起的強盛而繁榮的古巴比倫王國是兩河流域文明的代表。那時的社會面貌是怎樣的呢?請大家欣賞小品《打架》。
2.學生活動:(學生小品表演)
國王:“我是古巴比倫城邦的第六任國王,我花了這么多年的時間,終于統(tǒng)一了兩河流域,成為了四方。但我每天要處理的案件實在太多,我已命人編成了一部法典,這下處理事情就有依據了。”兩自由民正發(fā)生爭執(zhí)并打了起來。
國王:“你們兩個混蛋在干什么?給我住手!”
兩自由民發(fā)現是國王,立即停了下來并向國王行禮。
自由民a:“我尊敬的國王,他兩天前把我的一只眼睛打傷了,疼死我了。我要找他算賬。”
自由民b:“是他先侮辱我是奴隸,我才打他的。”
國王:“好了,好了,我來給你們判決,你(自由民b)打傷了他(自由民a)一只眼睛,你就讓他把你的一只眼睛也打傷吧!(說完a做著向b的眼睛打去的樣子)
3.教師提問:(1)小品中的國王是古巴比倫的哪一位國王?(2)國王的判決有法律依據嗎?依據是什么?涉及了哪些方面的法律規(guī)定?舉例說明之。(3)這樣的判決有何原則?你如何看待這樣的處罰原則?
4.教師指導:學生回答問題(1)時,指出國王漢謨拉比是一位勇猛過人精通謀略的國王,他建立了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為維護統(tǒng)一王國的統(tǒng)治和奴隸制社會秩序,便于在位的第二年開始編制法典。
學生回答問題(2)時,指導學生認識《漢謨拉比法典》的組成部分和內容。并檢查學生課前查找資料的情況。
學生回答問題(3)時,補充說明古巴比倫有三種人,有權自由民、無權自由民和奴隸。如果將小品中的自由民a換成是奴隸,那國王對自由民b的判決就不同了,只是賠償該奴隸的主人購買這位奴隸的價格一半的錢就可以了。
5.教師小結:《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王國留給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表明人類社會的法制傳統(tǒng)源遠流長。
6.問題思考:討論并理解《漢謨拉比法典》的特點。
提示:全面維護統(tǒng)治集團的根本利益,保護社會成員的私有財產,嚴格規(guī)定了各個階層的義務,嚴厲懲罰各種社會犯罪。
三、課堂總結
本課主要講述了在西亞地區(qū)奔騰的兩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發(fā)拉底河養(yǎng)育了人類,在適合人類農業(yè)耕作的自然環(huán)境中催生了燦爛的文明。蘇美爾人創(chuàng)立了楔形文字,并用文字保留了文學作品《吉爾伽美什》。古巴比倫國王還制定了《漢謨拉比法典》,成為目前已知最早的成文法典。
板書設計
1.自然環(huán)境?
2.文明歷程:
3.古巴比倫王國:君主專制制度
4.《漢謨拉比法典》:嚴格的社會等級